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80《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9月21日
我们学法已经很久了,有些人学了几十年,有些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学,现在年纪都大了。很多寺庙大部分看到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是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直修行到老。去寺庙的人,有的得到利益,有的没有得到利益,但能真正明白法、真正深入明白法的人有点难找。也还是有的,并非没有,取决于我们的用心——能训练自己到何种程度。有些人生命中出现了问题就来寺庙,问题过去了就懈怠了;有些人很用功,当人生遇到问题时又没力气修行下去。
训练自己的工作是很难的,要提升自己!修行不是其他的工作,它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要真的很忍耐才可以做得到。当有苦、心很气馁、修行不下去时,一定要忍耐。有苦也要修行,有快乐也要修行。人的自然状态——有快乐时就嘻嘻哈哈地陶醉其中。所以不是法不好,而是学法的人不够好,不够坚强、不够坚定,这是没办法批评的,因为每个人累世积累的波罗蜜不同。
有的人投生在富有的家庭,父母会随顺他,想得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但是他却看到苦和过患,感觉天天快乐没有实质意义,这样的人波罗蜜真的很高。比如耶舍尊者作为富家子弟,感觉歌舞表演没有实质意义。优婆底沙(Upatissa)和拘律陀(Kolita)——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也是富家子弟,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享受歌舞表演、有什么就玩什么。然后有一天,看到这样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没有实质意义,快乐只是一瞬间,很快又回到原本的苦了。
这是有波罗蜜、有功德之人的例子,他们的生命真的很舒服,但是放下了世间的快乐来修行。悉达多太子在世间的生命也是很舒服,但是他舍弃了世间,去找寻更殊胜的东西。
有些事情很难讲,我们不知道自己本来的资本有多少。有些人具有智慧方面的资本,欠缺布施方面的资本。他有很多智慧,但是比较缺少物资。而有些尊者有很多吃的、住的……每一位高僧大德都是不一样的。隆布敦长老他有无比的智慧,非常厉害,不仅能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弟子。甚至连隆布曼尊者都说他很有智慧,可以教很多弟子,很厉害。但是他比较穷,在饮食、资具方面比较匮乏,因为苏林府那时候也很穷。隆波曾经常常去顶礼他,坐在他的脚边,看到他的袈裟补了又补。
每一位尊者是不一样的,有的高僧大德生活得像国王一样,他没有要求、没有饥渴,但是去顶礼他的人却供养很多,他也没有黏着什么,他的食物、用的东西都非常殊胜。这就是区别,是什么令他们有区别的?他们都是纯净无染的,但是还有区别。那是因为业,业令众生有区别。
有的人强调智慧,不关注做布施;有些尊者着重于做布施,不愿意开发智慧;有的尊者既布施又开发智慧。每一位不一样,所以高僧大德普遍教导:所有的善法如果有机会做就做,没有什么不好。隆布敦这样教导——有机会做就做。他没有教导拼命地去做、愚昧地去做或者饥渴地去做。因为那样仅是得到一点功德而已,没有觉性,没有智慧,不知道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不知道应该做多少。因此,有机会做善事就做,如果机会错过,尊者说不做也可以,好过去挣扎。
比如,现在有水灾,很多人去帮忙。如果我们没有金钱,没有物资可以捐助,但是看到别人去帮忙,我们的心欢喜,满意于别人行善,我们也可以得到功德,这就是随喜的功德,所以不用花钱也可以得到功德。这次水灾,这里也有帮忙运送物资、捐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有机会就做,没有机会就不用做,可以做其它的。
善法是重要的,做功德也是好的。善法会冲洗我们的心,让它能跨越生死轮回。有机会做功德就做功德,没有机会做功德的话就做善法。怎么做才生起善法?那就要有觉性。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心就已经是善法了;什么时候缺乏觉性,心就不是善法。因此觉性很重要,我们要训练。觉性是很重要的,佛陀甚至说,如果还有人在修“四念处”,法就不会消失,证悟道果依然可能。但是如果缺失觉性,法就会很淡。做布施啊,做好事之类的,这是世间法。
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训练觉性。在训练觉性之前要先持好戒,如果戒缺失,却说自己有觉性或者开发智慧,这样是盗贼的智慧。我们破了戒,然后用法做为借口,借用那个原则、这个原则欺骗世间,所以首先必须要持“五戒”。隆波用“必须”,不是“应该持守”。五戒必须要持守,八戒有时候可以持守。看到没?程度不一样。五戒必须要持守,出家人也要持守“五戒”。以前曾听隆布敦长老批评某位出家人,说他炫耀自己持守227条戒,但是忘了五戒,所以五戒是很重要的。
认真持戒,有意不做五条不善业。有意避免称之为cetanāviratti(巴利语),是戒本身,要下定决心。然后努力发展觉性。觉性是心很牢固地记得境界而生起,不是因为命令而生起,我们没办法命令让觉性生起,因为它是无我的,心也是无我的,命令不了,但是可以在因地上面去播种。让觉性频繁生起的原因,那就是心牢固地记得境界,这不是一般的觉性,而是四念处的觉性。一般的觉性,比如做事情没有忘记,走路不跌倒,开车时不撞其它的车,然后说有觉性,这是属于世间的觉性。
但重要的觉性是四念处的觉性——是觉知自己的觉性,知道自己身心的觉性。身体是状态,称之为“色法”;感觉、念头、心方面的感知也是状态,称之为“名法”。我们有觉性忆起色法、名法,这是修四念处。这是四念处和一般的觉性的区别。四念处是要来知道自己的身心,不是知道其他的事情,不是知道外面,要努力回来觉知自己。但如果我们很娴熟,知道外面也是可以修四念处的,也可以看到三法印,但是不安全、有危险。
比如,我们以看选美比赛来修四念处可以吗?如果我们足够娴熟是可以的。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当看到美女,心就跑到美女那里去了,没有觉性。所以看外面是有危险的,高僧大德才指导我们回来觉知自己。在经典里说:里面的法、外面的法、远的法、近的法,其实看里面、外面都可以的。但是如果看外面,没有高僧大德的指导,危险的概率会很高。 如果我们观自己的身心,烦恼习气就不敢嚣张。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美,就去看自己的身体,持续不断地观下去,它真的美吗?身体就像一个袋子、一个皮囊,有很多孔,大的孔有九个,小的孔则布满了整个身体,数也数不清。每一个孔,无论是大孔还是小孔都会有污秽物不断地流出。我们有觉性知道自己的身体,看到身体的实相——身体不美、不漂亮。我们不断有觉性地知道它,它是不净的。如果看到这一点,心有禅定,就可以克制贪欲盖,也就是能够克制盖障中的贪欲。如果我们不断地提升下去,我们就会看到身体充满无常:呼气之后必须换成吸气、吸气之后又必须换成呼气,行、住、坐、卧都要不断地变换姿势——动、停之类的在身体里持续存在。我们有觉性不断地知道身体下去,就会超越不淨的层次,看到更深一层——即三法印。
不净观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克制淫欲、欲贪。但是如果我们能看到身体的三法印,就会松脱执取,最终不再执取。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看嘛,它恒常吗?哪里恒常?呼气之后要吸气是无常,吸气之后要呼气也是无常,站了之后就得走、坐、躺,得不断变换姿势,躺了之后还得要左翻右翻。我们不断地知道身体,它只有无常。为什么它是无常的呢?因为它一直地被苦逼迫:坐久就苦,走久就苦,躺久也苦。
所以,这个身体就好像一只鹿或山羌,苦就是猎犬,一群猎犬整天不断地追咬,所以就要不断地跑、跑、跑,一直跑到受重伤,跑不动了,倒地,死去。身体也是一样,整天被苦不断地伤害。我们就努力不断地对治、治疗:坐久了酸痛,我们就换姿势;太热了难受,就去洗澡……我们努力地去对治,为了它能生存下去,就像鹿逃离猎犬一样。苦不断地在追咬它,但是逃不掉的,最后伤会越来越重。当年纪大了,全身都是伤,我们的脸也有伤,有鱼尾纹,有各种皱纹,皮肤被吸干全身都皱了,这是被时间之猎犬追咬留下的痕迹和伤疤。观下去,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它是无常的,不断被苦逼迫。有一天,没力气跑就会死,就像那只被猎犬追咬多次的鹿,没力气,倒下了,猎犬就过来吃它的肉。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一直被苦折磨。有觉性去知道,看到身体不是什么殊胜的东西,身体只有苦聚,只有要去照顾的负担。
隆波还没有出家以前,也不太擅长观身体,隆波擅长观心,但心自行省思身体,省思下去,它自己就会感觉到从头到脚都是负担。头上的负担有哪些呢?要洗头,有些人还得染发,要打理头发,那样的发型、这样的发型之类的。头发白了要怎么办?这是需要照顾的负担,要不断地去照顾它。头发掉了怎么办?有些人年纪轻轻的,就已经有一撮一撮的头发掉了,苦吗?苦!这是身方面的苦还是心方面的苦? 心方面的苦。头还没苦,但心已经苦了。
隆波觉知身体,然后觉得这个身体有很多负担。早上醒来,需要做什么?要去洗脸、洗澡、排便,对吧?做完这些还要准备穿衣服,穿好衣服后就要出门。为什么要坐车?带什么去坐车?不就是带身体去坐车吗?心根本不用坐车。心一想到美国,立即就到了,但身体却得背着走,它是个负担。逐一看,从头到脚都是负担。脚指甲长了要剪,对吗?灰尘、脏东西进到指甲缝要抠、要洗、要清理,这些都是身体的负担。“bhārā have pañcakkhandhā”五蕴皆苦,这还只是一个蕴,只是色蕴呢!只是一个身体而已,苦已经数不清了。有时候醒来,唉,眼睛干涩,今天眼晴又不舒服了;今天醒来耳鸣,耳朵又不舒服了;今天醒来呼吸不通畅……看到吗?身体阻塞了,呼吸不通,充满了负担。要不断地伺候这个身体,找饭给它吃,吃完了还要带它去排便,光吃也不行。哎哟!那个时候,心回来观身体,它感到恶心、厌倦,这个身体真令人讨厌,心里感到厌恶。
然后,心进入另一个阶段,有了更多的智慧,身体要去工作,心没有去工作,何必要替身体烦恼?身体要吃饭,身体它自己去赚钱来买饭吃,身体自己把食物放在嘴里面,自己咀嚼,然后心却替身体感到厌倦。身和心是不同的部分,身体苦,它有负担,但是心只是观者而已,为什么要去干预身体呢?
修行越来越深入,一开始看到身体是不美、不漂亮,接下来看到都是负担,心就厌倦,当心厌倦了,心就想怎样才能摆脱这个身体。摆脱不了呀!因为身体还在,它还没有死,还不能摆脱,那必须要跟它在一起。就像我们跟某些有毒的东西在一起,然后还逃离不了。比如说有一些人,他们的家靠近垃级堆,像山一样高的垃圾堆,想搬到其它地方,但还没有能力,所以必须和它在一起。跟它在一起时就看到很多过患。身体充满着垃圾,丢进去的垃圾有很多,丢到满了,就必须要排出来。看着看着...… 唉!这个身体真的很苦呀!身体苦它有抱怨过吗?身体从来没有抱怨过,身体曾向我们展现过损坏和衰老的现象,但是不抱怨。它老给我们看、它病给我们看、它死给我们看,但是它不抱怨。心没有跟身体一起老,没有跟身体一起病,没有跟身体一起死。但心喜欢抱怨,身体稍微有什么问题,心抱怨、散乱、不安,心是个麻烦的家伙。
我们觉得这个身体有负担,比如说我们的头,我们要梳头,心会帮我们梳头吗?心它没有去梳头呢!身体它自己在梳头。看嘛!我们在梳头......哎呦,无聊……无聊!心替身体感到无聊,身体不抱怨,心抱怨。慢慢看,然后把它分离开来,隆波修了它就分离开来。
嘿!这个身体苦,但是心苦不苦是另一回事。如果训练好了,心就从身体中解脱出来。身体按照自然的法则而受苦——它老、它病、它死、它饥饿、它冷、它热、它饥渴、它想大便、小便、它酸痛……很多很多的苦在身体里面,心只是知者、观者,没有迷失去喜欢、不喜欢。因此,佛陀教导时说:对他的弟子们而言,苦可以触碰到他们的身体,但无法触碰到心。但是,一般的凡夫或者没有学过法的人,当身体苦了,心也跟着苦。
因此,我们来发展觉性,不断觉知身体,看到它的苦和过患。接下来我们的觉性更坚强了,我们就看到心是另一个部分,觉性及时地知道,心是另一个部分。它不断地在造作,有时替身体抱怨,有时迷恋身体,有时抱怨其他的事情,有时爱其他事情,有时去恨其他事情,忙乱不已。所以这些造作、挣扎、混乱都是来自于心。身体只是物质,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所以问题的根源不是身体,问题的根源是心。
隆波在遇到隆布敦长老之前就看到这一点了,问题的根源是心,身体只是物质而已,它没有什么痛苦和烦恼。那怎样我们才可以学习更高的业处?观身体,只看到苦。
有一天……讲一个故事,让大家早上提提神。有一天在打坐时,出现禅相,看到一位年迈的长老,瘦瘦的,很老。他拿着一个不知名的圆圆的水果,像这么大,递了过来,隆波就伸手去接,但长老并没有立刻给,长老先说道:“这个水果是甜还是酸,取决于里面的果肉。心好还是坏,取决于心本身,取决于它的内在,如果里面仍藏着烦恼习气,它就是恶的。”然后长老就递水果给隆波,当时隆波还不知道这长老是谁。大概过了一年,去顶礼隆布敦长老,才发现:哦!原来是这位长老,曾经教导隆波关于心的事情——人是好是坏取决于自己的心。
在去见隆布敦长老本人之前,曾经读过三攀他旺寺庙的一本杂志,是关于隆布万尊者的佛牌图鉴,由三攀他旺寺庙印刷出版的,最后一页有一个空的地方,(内容)跟这本杂志无关,不知道印的人为什么把它印上去。有三个人读了这一段内容从中受益,然后去顶礼隆布敦长老。一位是隆布苏金长老,认识吗?隆布苏金·素锦欧长老,下个月尊者也会来这里,一年一度在生日时邀请他来这里接受敬水礼。另一位是隆波,还有一位是龚倩。三个人都因为这本杂志去顶礼隆布敦长老。
这本杂志刊载了隆布敦长老的一篇法语:
“心往外送是苦因,心往外送的结果是苦,心清楚地照见心是道,心清楚地照见心的结果是灭。”
但心的自然特性是必然往外送,心往外送以后没有觉性,动荡起伏,是集(苦因);心往外送以后,动荡起伏的结果,是苦;如果心往外送了以后,有觉性,没有动荡起伏,是道;然后得到的结果就是灭。
最后第三段说:所有的阿罗汉圣者都拥有不往外送、也不动荡起伏的心,拥有圆满的觉性作为心的家。
措辞也许稍微有些改动了,没有很准确,但第一段是很准确;第二段因为较长,所以缩短了。隆波读到这里心很震撼,因为之前已经看到了:苦、乐、好、坏,都是因为这颗心,不是因为身体。当读到关于心的法时,心震撼,它抵达心。然后看名字是"帕拉塔那坤威素提" (僧衔),那个时候尊者还是"帕拉塔那坤威素提" 后来才成为"帕拉差帕塔查然"(僧衔)。
然后向人打听这位尊者在哪里,想跟他学法,但没有人认识隆布敦——隆布敦长老是不太为人所知的高僧。隆波的剃度师是隆布敦长老的侄子,跟随隆布几十年了。他说:“起初,隆布敦过着清净的生活,布拉帕兰寺也没什么人来。后来因为您,很多人才开始认识隆布,布拉帕兰寺才有这么多人来。”尊者这么说并不是在批评隆波,他喜欢看到人们进寺庙。
打听了一段时间,才知道他的名字是隆布敦,这时隆波查看了隆布敦的资料,发现他是隆布范的老师。这下悬了!隆布范已经圆寂很多年了,那隆布敦还活着吗?直到有一天,有人说隆布敦还在,因为他爸爸是警察,帮忙寻找到了长老。当知道隆布在苏林府的布拉帕兰寺后,隆波立刻坐火车去找他,去跟他学法。
他就教导修行的方法。在教之前,他静静地打坐,大概四十五分钟左右,然后睁开眼睛就教导:“修行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读很多书了,现在读自己的心。”
当听到“读自己的心”,心又再一次震撼。第一次有禅相生起就关注到心,然后看到那本杂志,心又再次受到震撼。它看到实相:如果心不苦,谁苦呢?
在读到隆布敦的“心的四圣谛”时,心它也感叹说:如果心不苦,谁苦呢?当见到尊者,尊者教修行的方法:“修行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读很多书了,现在读自己的心。”关键词就是“读自己的心”。
从那个时候隆波就努力读自己的心,一开始不会读。尊者让隆波像读书一样去(读心)。尊者说要去读这本书,让隆波“读”,但隆波却努力地去“写”书。修行人自称观心、观心,但几乎百分之百是“造作心”,而不是如其所是地观心,喜欢造作心!比如说我们开始打坐,观察到吗?一开始打坐,要先造作心,让心一动不动,让它模模糊糊、昏昏沉沉,然后昏沉得差不多了,就感觉这是好的修行。好什么好!其实是变成饿鬼、阿修罗还不自知,甚至变成畜生也不自知。坐着迷失,被痴笼罩;或者坐着被贪笼罩,就变成饿鬼、阿修罗、执见者。
一开始,隆波观也是观错了,干预心,让心一动不动、空空的。三个月后去隆布敦长老那儿做禅修报告,隆布敦就说:“修错了,重新修。让你观心,不是让你造作心,心的职责就是想与造作,你让它不想、不造作,修错了,再来,重新去修。”
以前的高僧大德就是这样,不会教很长,教得很短。我们要去调整、去奋斗,然后重新开始。隆布敦让读自己的心,那我们就做读者,不再是作家了。心是怎样,就如其所是地知道。做得到吗?心是怎样,就如其所是地知道,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因为忍不住要做,忍不住!有时候就做一点点,就这样刻意做(隆波做出表情),然后才去观。如果是很用力观的那些人,哎,好像要咬人一样。要用平常的心去觉知,去读自己的心。让心自然平常地运动变化、工作。
心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呢?
当眼睛看到色,心生起苦、乐,生起善法、不善法,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看到美女,心生起淫欲,知道有淫欲,而不是知道她很美。一般的人,看到美女就是美女,我们修行人、观心的人,看到美女,心生起贪、有淫欲,喜欢她、爱她了,及时地知道。知道这一点,称之为观心。
耳朵听到声音,比如听到骂声,心生起嗔,有觉性及时地知道。一般的人,听到有人骂,就转身去看谁在骂老子,然后就跟他去打架了。而修行人呢,听到骂声,心生气,知道生气,这是读自己的心。
不是一味地关注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而是不断地读自己不断变化的心——当眼睛看到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有接触,心去想,就会在心生起乐、生起苦、生起善法、生起不善法,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不用去对治它。
比如说我们听到敌人骂我们,回头看到他,我们更讨厌他,更生气了。我们看到心正在生气,那怎么办?要去对治吗?不用去对治它。嗔心是属于行蕴,在苦聚里,对苦的职责是知道,不是断它。所以,心有嗔心生起,知道有嗔,直接去知道。
或者看到美女,心生起淫欲,不用去断它。淫欲它也是行蕴,也是属于苦的范畴,是我们要去知道的,不是我们要断的部分。
但是如果淫欲它更强烈了,发展成了“集”、变成了渴爱,这个就要断了。如果一开始它喜欢,没关系,但是如果想要生起了,想得到了,想去强抢她了,想去强奸她了,这个要断了!“集”要断!
苦要知道,集要去断。“集”就是渴爱。渴爱是什么?是很强烈的贪。但是如果是一般的贪,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这个要知道!它是在苦聚里面。
因此,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属于苦的部分,如果贪很强烈,就变成“集”,渴爱让我们的心更挣扎了,这一点就要去断了。
断的方法,如果是暂时地断,就以觉性去断,及时地知道现在心想要了,想去强抢她了,想去强迫她了,及时地知道,渴爱就会灭去。因为无论如何渴爱也是烦恼习气,如果我们有觉性,烦恼习气肯定没办法存在的,渴爱就会灭去。
至于去断渴爱,如果要它彻底断掉的话,就是要断“无明”了,但是要有极大的智慧,那就是“明”——彻底地明白四圣谛。如果明白四圣谛了,渴爱就不会再生起了。这是断渴爱,这种断的方式是让渴爱没办法再生起的方式。因此,不用反复地去断,一断永断。在我们心里断了邪见,就可以消灭无明,不用断渴爱,因为渴爱已经不会再生起了。
观心呢,它很细致,慢慢地去看。一开始是不断地很简单地如其所是地观它,眼、耳、鼻、舌、身、心接触所缘,心苦、心乐,及时地知道;心喜欢、不喜欢,及时地知道,心有贪、嗔、痴,及时地知道;心是善,要及时地知道;心不善,也要及时地知道。
比如,看到阿姜给尊者托钵,心生起善,想第一个去供养他,心是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别人抢先供养了,就觉得我们的功德不圆满了,一开始功德满满,现在缺了一点点,这已经变成不善法了,已经变成贪了。所以,我们的心是善,及时地知道;善完成了,我们高兴,我们要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善没有成功,伤心,我们要及时地知道。
不断地知道下去,苦、乐、好、坏,不断地去知道,有一天智慧就会生起。初步的智慧会明白:这个心不是我。当心不是我,心的产物——五蕴,也不是我了,我们周围的世间万物也不是我了。因此,就只是断一个心的邪见,就可以断一切的邪见了。
因此,断烦恼习气时,当圣道切断烦恼习气,是在心切断。当心清洗了邪见,所有的一切、全部的五蕴、全世间,就没有我了,因为心不是我了。
接着修下去,当智慧更强大了,就会看到:色法没有什么,只有苦,心就能够放下色法。当能够放下色法了,它就能放下眼、耳、鼻、舌、身。当能放下眼、耳、鼻、舌、身了,欲贪和嗔恚就不会生起了。
如果我们依然执取眼睛……为什么执取眼睛?因为眼睛能让我们看到满意的色。当我们看到了眼睛没有实质,那眼睛看到的色怎么还会有实质呢?我们就会看到内根和外尘: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没有什么,就只是物质。内根和外尘是两个方面的物质:眼、耳、鼻、舌、身,是内根;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没有什么其它的,只有苦。
什么时候能看到身体是苦,就能够放下眼、耳、鼻、舌、身和放下色、声、香、味、触,欲贪和嗔恚就不会生起了。它们被消灭了,它们不会再生起。它们不会再生起是因为我们彻底地明白了色法,没有执取这个身体了。
继续修行下去,直到最后,我们的修行范围会缩小到心了,最后就会看到心自身也是在三法印的范围内。没有执取心,就没有执取五蕴,没有执取世间。
初果圣者的阶段和阿罗汉圣者的阶段是有区别的:初果圣者断了以为心是我的邪见,因此,没有什么,五蕴和世间都不是我;阿罗汉没有执取心,因此没有执取五蕴,没有执取全世间,什么都不执取了。
因此,我们观心要观到可以抵达心的程度。有些人观心是去专注心,让它一动不动、空空的,这不是观心,这是在紧盯空。所以,修就要修得正确,它不难的,难是因为修得不对、修得不够。
今天讲法就到这里。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