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78《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9月14日

来自法藏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中文 · 泰文

我们要不停地去读境界、不停地去看境界,有人称之为状态,也就是所有色法的状态或者名法的状态。实际上,色法的状态观起来是很有难度的,真正的色法是很难观的,因为那属于四大。要想真的能够看到四大,心的禅定必须足够。

如果我们禅定的力量比较小,尚未达到安止定的程度,我们就去观近似色,而不是究竟色。动的色,停止的色,这么观可以吗?可以的。比如我们要把身体看成四大,看不到,真的有禅那才能够看得到,才能把它拆分为一部分一部分:地是地,水是水,风是风,火是火。但是如果我们禅定的力量尚未达到那种程度,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观,去观正在呼气的色、正在吸气的色,并不仅仅只是观呼吸,如果观呼吸就变成了奢摩他,我们要提升到开发智慧的阶段。

我们看到色法呼气、色法吸气,是以正常的心去看。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现在正在呼气还是吸气,但却不知道这样做有非常大的好处与意义。反而认为修行必须要做比这个更复杂的事情,比如必须打坐看到光,看到这个、看到那个……那个根本没有太多的意义。看得很多反而有可能会走偏,区分不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比如我们正在打坐,心去到了外面,看到有人坐在我们前面,有时候区分不了这个是人是鬼、还是天神之类的,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呼吸了之后去觉知自己,看到身体呼吸,心仅仅只是感觉者。想感觉现在正在呼气或者吸气,并不难。不需要去紧盯呼吸,就是觉知全身,觉知整个身体,看到身体呼气、看到身体吸气,去觉知。如此修行,可以分成好几种开发智慧的方式。

比方说,看到呼气、吸气的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能观,观身体正在呼吸,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这样我们已经开始开发智慧,能够分离名色。

或者能更高一阶地开发智慧:看到呼气的身体是无常的、吸气的身体也是无常的,不停地观下去,看到在这个身体里面发生的只是无常。这样我们已经契入毗钵舍那了,开发智慧更加细腻了一层。

或者是看到呼气、吸气的身体不是我,就好像是一个气囊、气袋子,从鼻孔打气进去,然后又流出来,这个身体仅仅只是物质现象,不停地在新陈代谢、进进出出。如果这么观,心不一定来到禅那的程度。但是当心来到禅那的程度,这么观,有可能会生起道果。如果我们禅定的力量依然还很小、很少,那就去觉知,看到气息进到身体里,就好像气息进到皮袋子里面,然后气又放出去,不停地观下去,就会感觉这个皮袋子不是我、进出的气息也不是我,去觉知。

如果不喜欢观呼吸,观身体行、住、坐、卧也行。比如当下这一刻,身体正坐着,就只是感觉身体正在坐着,不需要让心很奇怪、让它非常的静止或者是不正常,就以我们正常的心去知道,本身就能感觉到的。当下这一刻正在坐着,能感觉到吗?或者观得更细一点,当下这一刻这个身体里面是有动静的,有时候手在动,有时候脚在动,有时候腹部会有起伏,身体不停地在变化。不停地去训练,身体坐着也知道,身体动也知道。

训练了之后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呢?我们能获得许多益处。首先,我们会获得觉性。我们呼气、吸气,不停地觉知,我们有觉性、有正知,有在觉知自己呼吸,没有忘了呼吸。接下来就慢慢地开发智慧了,看到身体坐着,能够以好几种形式来观:看到坐着的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看到坐着的身体它并不只是单纯地坐着,它偷偷地不停地这么动、那么动,有些是刻意的,有些是非刻意的。

比如,我们呼气、吸气时,是带着惯性在呼吸,并没有刻意在呼吸。我们就去看:哦,这个身体是无常的,这个动的身体,一会儿这里动、一会儿那里动,而且它不是“我”,不是“我的”。再进一步去看:诶,为什么它必须要动呢?它为什么必须要换姿势呢?因为它苦。就只是一动不动地坐着,苦吗?可能吗?静止不动地坐着,能够做得到吗?做不了的,不可能的,至少心脏要跳动。

事实上,我们这个身体里面一直是在不停地动,有时候会有气息进到腹部,就会有变化。即便从外面看上去我们坐着静止不动,其实依然还是在偷偷地这里动、那里动。紧随着不停地去观,就会知道这个身体里充满了无常,有的只是无常,无法静止不动地坐着,必须要动,必须要这样、那样地动。

为什么身体必须要不停地动呢?它动着呼气、动着吸气,动来动去是因为它苦,这个身体是苦的聚合体。我们之所以必须动,动是为了要逃离苦。试着不动——卧病在床、躺着动不了的人,时间不长身体就会腐烂,所以必须要动,动是为了不停地逃离苦。我们修行,就会看到,身体必须要动,动其实是为了逃离苦,看到那些病很重、动不了的人,被苦逼迫,非常难受,最后死去。

我们大家,今天不停地在逃离苦,不停地在换姿势。不停地换这个姿势、换那个姿势,不停地动来动去,不停地在逃离苦。但是到了病重的时候,连逃离苦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被苦拼命地蹂躏,直到最后这个身体维持不下去了,就会死去。

如果我们有觉性不停地觉知身体,就会知道身体有的只是无常,身体有的只是被苦逼迫,身体只是一堆物质现象,不停地有物质在进行新陈代谢、进进出出。从“身念处”的哪个角度来看、来观,都好用的,但是“身念处”后面的阶段,比如四界,没有真正的禅定是没办法真的看到的。谁能够想像得到,一根头发里面,地、水、火、风都存在其中?看不出来的。

如果我们去看,我们看能够看得到的部分,比如“身念处”里面最开始的那些部分,即便我们没有禅那,我们大概也能做得到。看到身体呼气、看到身体吸气,看到身体行、住、坐、卧,看到身体动、看到身体停,不停地去观。观来观去,心累了,那就必须要修奢摩他。奢摩他的种类非常多,但原理很简单——带领心持续地与单一、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

我们用身体修奢摩他可以吗?可以。在身念处里面有一部分是属于奢摩他,并不是纯粹的毗钵舍那。比如安般念,既可以修奢摩他,也可以修毗钵舍那。或者是观身体,看到不净,这是属于奢摩他。

因此,如果我们修禅修的业处,透过观身来开发智慧,看到身体呼气、吸气,行、住、坐、卧,动、停,有的只是无常、苦、无我,观到累了之后——不要太累,观到觉得已经有些累了,不是很熟练了,那就去修奢摩他。如果修奢摩他,就继续去观身,可以去思维身体。这个时候去思维分析:我们的这个身体,充满了肮脏的事物,并不是真的干净、漂亮,仅仅只是外表看起来漂亮、美丽、干净而已。

什么是身体的外表呢?毛发、皮肤、指甲、牙齿,这些只是外壳。我们看人的时候,只能看到这些部分,并没有看到他里面的内脏,我们只会看到毛发、皮肤、指甲、牙齿。如果我们错误地界定了,就会以为这些漂亮,“哇,这个人的头发好漂亮”……会觉得毛发漂亮,皮肤、指甲、牙齿漂亮。

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去思维分析:它真的漂亮吗?头发是什么样的形状?去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想象头发是这样的形状,是这样的颜色,有这样的气味……头发有气味吗?所有的色法都是有味道的,都是有气味的。有颜色吗?有。所有的色法,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这些都是存在的。

去思维分析,这个头发它真的美、真的漂亮吗?它的颜色是这样的,但是它不长久,很快就会变白,就得去染发。有的人去染发了,很漂亮,过不了几天,头皮发根处的白发又开始长出来了。所以,漂亮仅仅只是外在的幻觉。头发真的香吗?如果你不用洗发水洗,还会香吗?有的人夸一个女人闻起来很香,试想她三天不洗澡,还香吗?不香的,真相是臭。我们必须要洗澡,要不停地把脏东西清除,如果我们不去清洗,真相就会呈现出来:毛发跟狗身上是一样的,并不是说完全一模一样,而是一样脏。

闻过狗身上的臭味吗?那些养狗的人都知道狗身上的气味不好闻。需要经常买肥皂、洗发水给它洗澡,洗净后才会觉得狗又开始香了。狗却觉得身上抹了什么,它觉得臭,然后就到处去蹭,又变得臭熏熏了,但是狗觉得很香。

去思维分析,我们这个身体,从头发开始,毛发、皮肤、指甲、牙齿,如果我们不去洗刷,不去照顾它,它就呈现不净给我们看。比如一个美女有口臭,我们就会觉得并不真的美了。忘了刷牙,或者是吃饭的时候牙齿上面有辣椒,笑来笑去,我们就觉得不漂亮了。之所以一直觉得漂亮,是因为我们不停地在照顾它。 我们去思维分析,毛发、皮肤、指甲、牙齿,有的只是不净,心就会开始慢慢安静下来,这是属于奢摩他的禅修。心一旦宁静下来,就不需要思维分析了,就去看真相:呼气、吸气的身体,行、住、坐、卧的身体,动、停的身体,有的只是无常、苦、无我。这样去观,一旦累了又重新回来修奢摩他。举的这个例子,思维不净观,是属于奢摩他的一种,是几十种中的一种,我们擅长于哪个就用哪一个,取决于我们的擅长。但是如果我们训练某一个到很熟练了,真的很熟练,对奢摩他很熟练、很精通了,去抓什么禅修的业处全都好用,训练就不难了。

比如,我们训练火遍,最开始点一根蜡烛去看。看蜡烛好过于看灯泡,因为火焰会动,灯泡它是静止不动的,很容易睡着,但是火焰是飘来飘去的,最后就会获得火遍。一旦我们获得火遍,进到似相,看到光明可以扩大、可以缩小,缩小的时候可以来到针尖的程度,或者是把它放大,像太阳一样的,可以把光明遍照到整个宇宙,这个称之为我们已经获得了似相。

修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去看水,去修水遍。看水,并不只是看水,而是把水放在锅里、盘子里或者放在什么里面,然后坐着看,让自己的心放松,如果我们喜欢的话。比如,隆波喜欢看火与水,小时候住在河边,那时候河水没有现在这么臭,就喜欢坐在河边,看着水流动。不仅仅看水流动,还有风吹过来的时候会有一些小的波纹,看起来很舒服,看了之后心宁静。看了之后很清凉、很舒服,坐着观、观、观,心也可以集中。一旦集中下来,闭上眼睛也会看到泛起的涟漪,最后涟漪也会停止,集中变成光明,同样也可以生起似相。无论我们修哪个遍,最后都汇集成光。

因此,禅修的时候,不需要选择好几种业处,选择我们擅长的。一旦我们真的熟练一种了,其它的就不难了。因此,在学禅修的时候,不需要学太多。比如,如果我们要修安般念,那我们就去看身体呼吸,心是观者。如果需要宁静,就以放松的心去觉知。以放松的心去轻松地观呼吸,如果我们去强迫呼吸,心就不宁静了,必须要放松才能够宁静。

放松、舒服,有好几种(条件)。

第一,所缘必须要让自己很舒服。有的人呼吸了不舒服,呼吸了不太方便,那就用别的。比如像隆波喜欢呼吸,观呼吸了之后就很快乐。起先,一旦有快乐,就会喜欢,想让它快乐,就会强迫让心快乐,想让心宁静,就又不宁静了。直到能够抓住里面的诀窍:我们用正常的心、平常的心去观让自己有快乐的所缘,哪个所缘擅长、观了之后舒服,就选择哪个。

第二,以放松的心去观舒服的所缘,轻松地去觉知。宁静还是不宁静不是重点,要舒服、轻松为主,但也不是舒服、轻松了之后让自己享受,没有觉性,那就不行了。呼吸,以轻松的心去呼吸,呼吸没有几次就宁静下来了。因为禅定是源自于心有快乐。心有快乐,禅定就会生起。一般的人以为能够修禅定了之后,心会有快乐。但是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心有快乐,就会生起禅定。因为当禅定更加细腻,会超越快乐,变成中舍、舍受了。

因此,如果我们修行,比如我们观呼吸,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心特别累、散乱,就呼吸,轻松地去呼吸,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就这么去修,很快就宁静了,心就会有力量。心有了力量了之后,就去继续开发智慧。

要怎么开发智慧呢?如果继续观呼吸可以吗?可以。但是本来应该直接去观呼吸的,把它换成观身体呼吸,然后看到身体呼吸是无常、苦、无我的,就像刚刚开始给大家分享的那样。看到吗?不难的。

如果我们能抓住修行的原则、重点,只是呼吸,就可以来到苦的终点。不需要学很多、很复杂的,知道得越多就会越难。等到我们某一个很熟练、精通了,去接着做别的就不难了,因为用的是同样的原理。

比如,我们观呼吸,直到心能够宁静了,如果我们去看树叶飘动——树叶飘动,那个称之为风遍,因为真正让树叶飘动的是风,我们看风看不了,但是我们看树叶的飘动,我们就感觉到:哦,风在吹动、树叶摇动。去看,如果我们喜欢看树叶飘动,一旦看见了,心就会有快乐。看到了吗?那是属于有快乐的所缘。然后我们轻松地去观,以有快乐的心去观,别去追求宁静,只是不停地去觉知,很快就会宁静。

因此,一旦我们能够做到一种了,其他全都简单了。一旦我们熟练,对修行真的很熟练了,我们能够把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很娴熟地转换。

比如,上个星期隆波说到观花、看花,如果看花了之后觉得:哎呀,好漂亮、好漂亮,很享受,就会获得宁静。有的人看到花了之后有宁静,喜欢,心有快乐。有的人看花了之后觉得:哦,仅仅只是颜色、只是气味,看到它不久就会凋谢,这个也可以进来开发智慧了。或者是走到遍禅,比如说我们看到了花,看到了红色,这个是属于红色遍;看到里面有绿叶子,看到绿叶子,那个是属于绿遍,这个可以做得到。一旦我们修遍禅,不停地观,最后会变成透明的“光球”,最开始也许是“花球”接下来也许是圆圆的,没有(具体)形体。看到没?所有的业处都会汇集到一块儿。

有的人观身,心已经很好了,一旦听到隆波讲有的人看花,直到花变成了水晶,然后他也想看,扔掉了自己擅长的禅修业处,扔掉了自己所修的禅修业处,然后去模仿别人的禅修业处,结果心散乱,彻底地坏掉了。禅修的业处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不需要模仿,谁擅长什么,就用那个,我们不擅长,就别去用。

比如,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曾经告诉隆波说:“必须相信我,这个非常重要,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什么都斗不过念诵。”这个是来自于他的经验分享。是真的吗?真的,对他而言是真的。但是一旦隆波来念“佛陀、佛陀”,只是单一地念诵,心不喜欢,一旦心不喜欢,就不宁静。那就不要,就去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业处“吸佛、呼陀”,心就能够宁静下来。因此禅修的业处不需要模仿别人,要看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慢慢地去训练自己,并不是难事。

禅修的业处并不难,难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修的方法。有的人知道修的方法,结果偷懒,“先放一放”。以前经常听到说,等到50岁以后再来修行,有的才49岁,结果就进到棺材里面了,根本没有机会修行。有的人想着说50岁了之后再来修行,结果50岁了之后,残疾、生病了,什么也做不了,心彻底散乱——从小时候就开始累积散乱,累积了50年的散乱,要来修行,让心宁静,不会很轻易的宁静的。

因此,要从现在开始就立马动手修行,修什么禅修业处都可以,只要是我们所擅长的,牢牢地抓住原则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宁静,那就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禅修所缘,自己跟它在一起很舒服的所缘,去观,轻松地去观那个禅修的所缘,以正常的心、舒服的心去觉知。正常的心本身已经是舒服的了,贪嗔痴的心是不舒服的,比如想宁静已经不舒服了,因此怎么观都不会宁静的,因为心不舒服。

因此,我们修行啊,要以正常的心去修行,不需要让贪嗔痴来带领我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带领心和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轻松地去觉知,很快就会宁静。

如果我们想让心安住,但我们没有来到禅那的程度……如果来到禅那的程度,让心安住那就是小儿科了。别说让心安住,还能够分离蕴呢。比如,我们入禅那来到无色界定,身体消失,世间消失,只剩下单一的心,有在觉知,但是没有念头,没有在想东想西,不知道时间,没有时间、没有念头,没有刻意要做任何的事情。当心从无色界定里面退出来,重新有身体出现,我们就一辈子都能够分离蕴。只需要集中一次,一辈子就都能够分离蕴了。我们就会看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看到吗?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修习禅修业处,如果我们需要宁静,我们就带领心和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用放松的心去觉知。如果我们想获得安住的心,又能够入禅那,那就来到二禅,知者的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力量很强大。如果来到更深的四禅,知者的心就会非常强大,是很圆满的,意思就是特别……不知道用人类的语言怎么去描述它,怎么都想不出来。只能说,它特别强大,但是它并不坚硬,它是特别强大。如果我们没有来到这种程度,我们就用觉性,有觉性。如果我们的觉性能够及时地知道正在呈现的境界,正确的觉性什么时候生起,正确的禅定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

因此,高僧大德喜欢教导:修行某一种禅修业处,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迷失去做什么呢?迷失去想,大部分都是迷失去想。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迷失去紧盯禅修业处。因此,我们修习某一种禅修业处,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看到了吗?真正我们要学的重点是我们的心,跟宁静型的禅定不一样。

宁静型禅定的特点是带领心到有快乐的禅修业处上去,但是,想让心安住,就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心。比如,呼吸之后,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跑去紧盯呼吸了,及时地知道。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在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的一瞬间,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起来。

起先,安住的时间不久,很快又会迷失;再迷失、再知道;再迷失、再知道.....有的只是迷失与知道。阿姜给尊者喜欢玩数豆子的游戏,迷失了觉知,迷失了觉知……什么都行,迷失了觉知就可以了。 在迷失的时候,心是不善的,没有觉性;在知道迷失的时候,心是善的,有觉性已经生起了;一旦正确的觉性生起了,正定同时也会生起,心就会安住起来一瞬间。因为我们的觉性生起是一瞬间、一瞬间的,禅定也就是一瞬间、一瞬间的,所以才称之为“刹那定”,也就是一瞬间的禅定,跟近行定与安止定是不一样的,它们是有区别的。但是“刹那定”已经让非常多的人证悟阿罗汉了,也就是像我们这样没有进入禅那的人,修奢摩他,心有力量,开发智慧,看到名、色、身、心的三法印;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到了某一天我们的戒、定、慧圆满了,心就会自行集中,会自行入禅那;不需要我们入禅那,心它会自行入禅那,心会在禅那里面开发两三个瞬间的智慧,最后放下所缘,然后逆流来找知者的心。

一旦心逆流来找知者的心,抵达知者的心之后,包裹心的漏烦恼就会消融,然后知者的心就死去,生起另一种类的心。高僧大德有的人称之为知元素;有的人称之为识元素;有的人称之为一;有的人称之为心的本来面目;有的人称之为一心,就是已经摆脱了造作的心,属于出世间的心。

它一旦生起了,在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初果、二果、三果,维持时间很短,很快漏烦恼又会重新再一次把它裹起来,重新再控制。就像月亮一样的,有很多的乌云冒出来了,很快乌云又会把月亮给遮住,又漆黑一团的。如果我们修行曾经经过这一点,就会知道了,所有人的心真的是漆黑一团,从来没有亮堂过。禅那的亮堂又是另一种情况,禅那的这种亮堂,它依然还是有不一样的,心能够抵达真正的法元素的时候,它是没有任何的光的,没有任何的颜色。

慢慢地去训练,它不难的。它难是因为:第一,不知道方法;第二,修的量不够。我们修行必须要聪明,必须要有智慧。佛陀开示说:必须要以极大的智慧去修奢摩他与毗钵舍那。要有什么样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指正知——知道现在适合修奢摩他,还是适合修毗钵舍那;知道哪一种奢摩他,什么样的禅修业处适合我们,知道毗钵舍那的哪一类业处适合我们。比如观身、观受、观心的行蕴,还是观什么,哪个适合我们。比如像隆布敦长老,让隆波观心与心所,即涵括了感受、想蕴、行蕴和心,这是个人所擅长的特点。如果我们不擅长,就去选择我们所擅长的,观名法观不了就去观身;观身之后心依然不喜欢,那就去观感受;或者有的人观感受也不喜欢,那就观行蕴。

去观我们所擅长的业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不需要模仿别人。听到隆波说观心以为每个人都必须观心,不是的。大部分人往往需要透过观身来契入,因为力量不够、觉性不够快。心是很快的,身体它不快。觉性很快,心跑得也很快,身体呢从来没有跑,它就在当下,走也是一起走的。因此,如果我们的觉性不够快,就觉知身体,观心观不了,就观身。一旦观身了之后,谁是观的人?心是观者。或者要观感受也行,我们不擅长于观身,不喜欢,属于喜欢很强烈(的感受)的人,疼痛了之后很过瘾的,有快乐的人,观身体方面的感受肯定是很过瘾,因为没有别的什么,有的全是苦。有的人观这个也不喜欢,因为去观身方面的感受,心必须要有禅定,有的地方教得很好,先教安般念,然后再观身体方面的感受,这是符合原理、原则的,并不是不对。

观身方面的感受也不喜欢,禅定不够,那就去观心方面的感受。比如,我们的心现在是苦还是乐?知道难吗?心方面的感受只有三种:苦、乐、不苦不乐。当下这一刻,我们的心不苦不乐,我们也知道;或者当下这一刻,我们的心有快乐,我们也知道;当下这一刻我们的心有苦,也知道。就这样训练,不停地去觉知,不用想要观到什么程度,常常地去觉知,就会让觉性越来越强大。

觉性是源自于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是因为常常地看到境界,比如看到苦、乐、不苦不乐一整天不停地在我们心里变化,不停地紧随着去观,觉性就会越来越强大起来。

已经说过了,正确的觉性生起的时候,正确的禅定也会生起,就会看到感受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就会安住,变成知者、观者。一旦心迷失去想别的事情,忘了感受了,觉性很快就会去意识到:哦,迷失了,忘了感受了。觉性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每一次知道心的跑掉、迷失,禅定就会生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因此,训练观身也可以,观身体方面的感受也可以,观心方面的感受也行,或者是观行蕴也可以。行蕴并不是身体,是五蕴里面的其中一个蕴。行蕴是指心方面的造作——造作好、造作坏、造作不好不坏。不停地观,比如像隆波是嗔心很重的,隆波就经常会看到:一会儿嗔心生起了,一会儿开始烦了,一会儿有点不爽,看到它生起,一旦看到生起,有觉性及时知道的一瞬间,它立马灭掉了,心就会安住起来。因为,能够观到正在呈现的境界的时候,心就会安住起来。

比如心迷失了,我们及时地知道迷失的境界。心生气,知道生气,生气灭掉的一瞬间,心同样也会安住起来,因为我们有了真正的觉性。有的人说要看生气,去看它,但是迷失是看不了的,因为迷失跟心黏在一块。事实上,迷失跟心并不是一样,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不迷失就不会贪,就不会生气的。如果觉性快,我们能够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怎么迷失?迷失到眼、耳、鼻、舌、身、迷失到意根,也就是迷失去想和迷失去紧盯禅修的业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捕捉到,心就会安住起来。

不停地去训练,心就会很有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就简单了——眼睛看到画面,嗔心生起也知道,嗔心就会立马灭去,心就会再次安住起来;耳朵听到声音,哎,又烦了,那些嗔心重的人,看到画面会烦,听到声音又会不快。一旦听到声音的一瞬间,心很烦,别说不好的声音了,包括那些很动听的音乐的声音。我们正在打坐,心正要集中,要宁静了,但是邻居打开的音乐声音很响,现在已经没有收音机了,不知道他们现在听什么,他们戴耳机可以一整天听了。不建议把耳机戴在耳朵里面一直听,说那个宁静,不太可能的,最多只是很浅的这种宁静,而且迷失多过于宁静,就用纯粹的身体,不需要用什么东西塞耳朵。去觉知,一听到一丁点声音了,就开始烦了。有的正在坐着,心要集中了,壁虎开始叫了,就很烦——什么时候你才可以死了,生气了,心又是不善的了,我们及时地知道。一旦及时地知道的一瞬间,嗔心灭掉,心又会安住起来,不迷失,又开始觉知自己了。

心在觉知自己,也就是心没有迷失,不迷失的心是有智慧的。因此,智慧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称之为无痴、不迷失。因此,仰赖于觉性去及时地知道。在有嗔心生起或者有贪生起的时候,去及时地知道,老老实实、正常地去觉知,它灭掉的一瞬间,心就会安住起来不迷失,有在觉知自己,有智慧,同时准备好开发智慧。

要去训练,用什么禅修业处都可以。比如像隆波嗔心重,隆波就用心生气和不生气,就看这一对。眼睛看到画面,心生气,一旦及时地知道,生气就会灭掉;耳朵听到声音,心也会生气,一旦及时地知道生气,心也会安住起来,生气会灭掉。这样不停地去训练,接下来智慧就会生起,心安住,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去训练!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会不会太难?难也必须要听,如果只是听简单的,那就永远进步不了。想听很简单的吗?教是不难的——去念“佛陀”,结束!一句话就结束了,那要修好几年了。简单的也会教,不是不会教,为什么教得那么细?大家的根器很钝,心不够坚决。心意坚决,不像以前的高僧大德之类的,他们那一代人的心会比我们现在更加坚强、强大。

现在这一代人真的很让人担心,心越来越脆弱,太过于黏着舒服跟享受。比如以前学习必须要很用心,不用心就会被老师打,回到家会被父母打,那就必须要很用功。不用心学习,会不及格,就要留级,要跟弟弟同年级去学习。现在学习的体系已经改变了,来学也行,不来学也行。来学了如果惩罚也不可以,那就是侵犯人权。到了期末考试,你不来参加考试也可以考及格,如果不及格,说明老师教得不好。那教得怎么不好?学生不及格。你的孩子不来学习,怎么能怪老师呢?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来到这个程度了,必须要小心。

以前隆波有时候去国外讲法,有时候没有去讲法,去看、去学习、去了解。看到好几个国家,他们号称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在批评他们,在这有好几个国家的人,他们不读书、不上学的。那些发达国家不识字的人很多,因为没有强迫让他们去读书,什么、什么都不会。曾经在有的国家看到,一起床,稍微晚一点就看到很多人在马路上面走,不知道他们干什么,问在那里的泰国人,这些人不工作,月底政府会把钱存到他们的卡上,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赚钱,有钱,到了年底就去国外旅游。这些人根本没有学什么,没有获得什么教育。如果我们放任让我们的教育变成这样的情况,接下来我们的人民也会是那样子的,没有品质,就会很脆弱,一丁点苦就受不了了。

所以隆波才会提醒,如果要好的话,每一个男生应该去当兵。要去训练,要训练受一点困难,别只是一味的舒服。心很舒服地活在世间也不行,黏着于舒服享受,来修行,那就更加不行了。出家人如果特别享受,就无法自救了。

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这样子的?是我们大家,把孩子当成了神。有一个女居士来分享说,现在的孩子这么不好,那么不好,然后要着急回家。为什么必须要着急回家,因为要给孩子削苹果。她孩子已经读大学了,她必须回去削苹果给他吃。谁让孩子变得这么脆弱的?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孩子特别多,父母要去赚钱,我们自己必须要自助。我们看到现在这一代的孩子,这一代孩子怎么能够保家卫国呢?那么脆弱。要去训练,去重新训练自己,让他很坚强,有孩子教孩子,有孙子教孙子,让他很坚强,别只是一味地靠别人。


1号: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身体,读自己的心更加频繁了,依然不中立,日常生活中更有快乐了。固定形式用功之后一直睡着,现在念诵更频繁了,感觉心有力量,开始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指挥不了。不停地有觉性,只是一味地去觉知,没有力量就去修习宁静,牢牢地抓住长老的教导。请求开示。

隆波:那就去用功,你的原则是比较稳固的,就去用功。1号不错的,稍等一下,现在不对了,1号。感觉到了吗?现在把心收摄进来了,我们修行的时候要用正常的心,别把它收摄进来。


2号:每天打坐,做早晚课,以呼吸作为临时的家,看到想不好的东西,看到缺点,看到背后喜欢对比,能够更加及时地知道境界。被情绪染污的时候,有时候能够觉知得到,有时候觉知不了,更加坚强一些了,没有像以前那么脆弱了。对修行有期待,错误的见解减少了,生活更快乐了,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去继续用功,3号。


3号:固定形式用功是打坐、念诵、观腹部升降。日常生活中观呼吸进出,然后看到念头的生灭,有时候会跑到念头里面去造作,有苦的时候就会看到苦、逼迫、折磨,心里面在挣扎,会生起烦恼习气,想让苦快点消失。越来越了解世间,黏着于紧盯,黏着于一动不动,黏着于空,请求开示。

隆波:不错的,你错在哪里,你卡在哪里,你能够知道,这个就不错了,不需要对治,不需要纠正。空同样也是无常的,静止不动也是无常的,无论什么东西发生,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别带领让心去空就可以了。如果它自己空的,就去观:哦,心它会自行工作。如果带领让心去空,就错了。不需要纠正的,有什么境界生起的时候,不需要纠正,就是去觉知身体。当心被里面锁住了,不需要纠正,扔掉它,回来觉知身体。看到腹部升降起伏,看到膨胀的身体不是我,收缩的身体不是我,实际上就只是这么观就够了。


4号,4号散乱,必须要训练禅定。

4号:固定形式用功,每天一个小时。在日常生活中用吸佛呼陀,有时候会做慈悲观,但是心很容易迷失,而且迷糊很严重,一旦意识到,就回来临时的家,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要努力地、常常地觉知动的身体。身体动,觉知;身体停,觉知,要用身体来帮忙,用身体作为临时的家。至于别的,一旦你的心有力量就会自行去看见的,不难的。你把基础打牢,你的心依然很散乱,因此要去觉知身体,看到了吗?身体动,去觉知,要去修这个,要用身体。

3号,迷失,要知道迷失;打压,知道打压。现在在打压了,什么时候打压,什么时候就会憋闷。


5号:观身体,吸佛呼陀,然后觉得宁静,有快乐。心跑了及时地知道,有时候知道得慢,有时候知道得快。日常生活中觉知身体,不停地去观境界,直到它灭,一旦那个境界灭了,觉得胸口很轻松,请求开示。

隆波:你分享的这个也很好,但必须要调整的是:当你这么坐着修行的时候,别让痴掺杂进来了,别带领心去昏沉。试着退出来,退到外面的世界来,退出来。能够退出来之后,睁开眼睛,能感觉到吗?会有点迷糊,被黏着带出来了,这是源自于打坐的时候,因为你想宁静,就去带节奏,所以心就会昏沉,一旦出来了之后,这个昏沉就会被残留带出来。要增加觉知,觉性要稍微增强一点点,不需要增加太多,不然就会憋闷。打坐了之后别让心很弱,处在迷迷糊糊、半睡半醒的状态,一定要努力地去觉知,要让心更加的强大。

对。这里不错,那是不一样的。现在去紧盯了,去盯着它看了。就只是觉知,就只是觉知,正常地去觉知,平常地去觉知。现在已经不正常了,你依然在打压,别去打压,这个心就像小孩子一样的,不喜欢被谁打压。甜甜地笑一下,常常地觉知身体,不停地觉知身体,不要带领让它昏沉在里面,身体呼吸,觉知;身体动,觉知,常常地去觉知。看到了吗?心习惯性地跑到原来的频道里面去了,要及时地知道,这样才不至于迷失去到那个频道里面。进去了之后,痴会掺杂进来,出到外面都依然还会残留这个症状,因此要努力地别让它因为惯性跑到那里面去。要觉知,要去觉知身体,因为心已经习惯性地喜欢昏沉在里面。


6号:努力地把修行跟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明白一旦有觉性如实地去观身心,安住且中立的心能更频繁地去觉知,这个应该怎么做?

隆波:你继续用功,已经做到了,就要常常地去做,不停地去累积,有5分钟、10分钟的时间就去修,到了时间就去礼佛、念经、打坐、经行,但是要带着觉性去做,别犯迷糊。你现在的心犯迷糊了,要及时地知道它犯迷糊了,要及时地知道。要动,不停地动了之后,去觉知。找工作、找家务之类的去动、去做,然后有觉性。即使是扫地,如果会做的话就是在修行。


7号:修行是透过心作为临时的家,紧随着不停地去观心。一旦看到大脑去想,就会放下概念法,看到境界和刻意,一旦能够放下,就会看到无我。最近一段时间看到我慢藏在念头的背后,慢慢地去观,知道修行并不是要把它做完,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也对了,要去用功,修得很好,8号。

稍等一下,现在不对了,7号。你把它收摄进来了就会憋闷的,能感觉到吗?有点紧,已经超过了正常的部分,什么时候超过了正常的部分,就说明有在干预心了。很好,可以用心作为临时的家,不错,可以用这个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用身之类的,你能够用心作为临时的家,真的可以,很好。但是别去干预心,如心本来面目去知道心,你依然在干预它,现在依然还在干预,你知道吗?看到了吗?憋闷。


8号:透过念诵、打坐、经行来修行,日常生活中有临时的家,也就是念“佛陀”。现在有时候能够看到境界,但是迷失会多于觉知。有一次看到心从胸口里面冒出来,那是慈悲的心,看到孙子来拜访,一旦意识到,就会觉得很满意,但是依然觉得看不到什么结果,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的修行已经进步很大了,很棒。以前以为你修不了行,因为想的太多了。很好。不错的。

7号能感觉到吗?现在卡在某一个状态里面了,你看得出来对吗?依然卡着。不需要纠正,胆子大一点,去看,境界是常的还是无常的?什么境界生起了之后,不需要去纠正,什么境界生起了之后,直接去觉知,不需要知道名字也可以,比如看到某些东西生起了。心失误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因为有想要,想觉知得清楚,想修行很好,要及时地知道。你用心作为临时的家,那个是很微细的工作,不要着急,那是属于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你依然会不时地进去干预它,干预的话,这个也阻止不了,因为心习惯了,因为心想要好,一旦心想要好,自然就会进去干预,干预也要知道,接下来它就会自行停止干预,最后你就会发现每一次心工作,无论干预什么东西,每一次苦就会升起,你看到这个了吗? 每一次心做什么都会苦,因此你装修让心这么静止不动也苦的,同样也是十二缘起的一种“有”。

7号非常棒,修得很好。其他人也很好,别难过,说隆波都不表扬了。4号心依然散乱,要觉知身体,现在心力比刚才要更强一些了,能感觉到吗?4号,要不停地觉知身体。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明天隆波不在寺庙,会去素可泰大学讲法。好,请吧。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