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24《诸法皆不值得抓取》-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3月17日

来自法藏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各位吉祥如意!

今年已经进入三月份了,每一天过得都非常快,一不小心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如果我们没有修行就太可惜了,因为时间过去就过去了。

作为佛教徒,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必须要知道佛陀教导了什么?佛陀的教导是非常多的,仅三藏经典就是一个柜子。有时候我们抓不住要领,说不清他究竟教了什么,大部分人会说,他让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句话分成了三块,我们需要做的事有三种。

曾经有人去请教佛陀说:可不可以把您所有的教导用一句话来做总结?他说:可以。一句话其实就是“诸法不值得执着、抓取”。这个是佛陀真正的核心教导。至于说布施、持戒、怎么打坐?怎么让心安住?那是属于一些细节了。或者是开发智慧、修毗钵舍那,要怎么修?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比如修奢摩他,每个人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毗钵舍那呢,每个人擅长的也不同。

比如像隆波修奢摩他,擅长于“安般念”加上念诵“佛陀”:吸佛呼陀。在开发智慧的阶段修毗钵舍那,隆波用的是观名法,并不仅仅只是观心。实际上它涵括了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涵括到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也涵括了心——也就是能观。在四念处里面相当于是涵括了三个部分了:受念处、心念处以及法念处。隆波是这么修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想努力地观心,怎么观也观不了。观,看不到,因为误解了。心是无形无相的,它是无色,如果我们要看的话是看不到的,我们仅仅只能是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我们读自己的心读不出来,那就先去觉知身体。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说要读自己的心,并没有教去看它是一个什么具体的实体,它是什么光啊等等的。那个并不是心,那个是属于禅相。因为心根本没有形象,没有颜色。

因此每个人的修行方法都是不同的,对法的领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无法彻底地了解佛陀教导的全部的,如果我们去学习,把佛陀的全部教导进行总结,它真正的重点在于——诸法不适合执着、抓取。

其实,第一个总结出来并开始讲的高僧大德就是佛使比丘。他真的很棒,他并不一般。隆波曾经也去顶礼过他好几回。有一次本来是去找他麻烦的:因为那时候读了他的书之后,自己修行这也不执着、那也不执着……所以就会说:哎呀,法这么简单,只要不执着就行了。这也不执着,那也不抓取;过去也没有,未来也不要;死了之后天神也没有、鬼也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也没有……为什么这样?因为不执着,所以什么都没有了。那个时候读佛使比丘的书读了很多,喜欢他的法,觉得很满意。说诸法不适合执着,所以就直接想:这个世间、那个世间没有,各个道的众生不存在——那是属于邪见。

那个时候还没有见到隆布敦长老,所以只是修禅定,在看到天神、看到鬼了之后,心里说:诶,那是禅相。因为不执着,所以自己根本不注意。有一天见到了阿姜素契老师,他非常棒!他把三藏经典浓缩成普通人版的,这个是隆波建议作为佛教徒应该去读的一本书。谁曾经读过?举手给隆波看一下。对于普通百姓的三藏经典有读吗?举手,举得高一点。大部分都从来没有读过,没有读过的也可以到网络上面去读,不需要花钱,是免费的。试着去读一读佛陀的教导。

那个时候隆波对佛使比丘的教导特别执着,说什么都没有,然后全部都空了,要的是空。阿姜素契老师说这个是属于邪见,佛陀并没有这么教导过。是自己把佛使比丘的教导误解了,而不是他教错了。是因为自己愚蠢,读了之后解释他的教导解释错了。阿姜素契老师非常棒,他记得非常多的三藏经典。他把巴利文拿出来举例子。他先把巴利文翻译成泰文。佛使比丘也教导说:来生是有的、天神也是有的、鬼也是有的……然后也教导修行,不是说什么也不用做,全部就都只是放下就行了。

隆波听了阿姜素契的教导,一旦明白了之后,心想:诶?为什么佛使比丘要这么教呢?让自己形成邪见了。刚好要去恰亚索纳那边去有公务,就顺便去顶礼他。就去请教他说:“师父,您教的是死了之后没有了吗?”并没有骂他,是先问的他。他说:“那你觉得我是邪见吗?”他是这么回复的。隆波听了之后心想:“哎呀,高僧大德并没有这么教,是自己愚蠢,读了之后自己理解错了,结果变成了邪见,而不是他教错了”。隆波就继续问他:“师父,如果我读了您的每一本书,我可以证悟初果吗?”那个时候还没有见到隆布敦长老。他很明确地回答说:“不可能的”。他写了那么多的书,问说把它全部都读完了,会证悟初果吗?他说:不可能的,必须要修行。隆波自己会修行了之后才知道:他修行很棒,他并不一般,而不是说他不会修行。在他的教导里面“诸法不适合执着、抓取”,并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说“这也不执着、那也不执着”,我们正在执着这个理论、执着这个见解——我们什么都不执着。其实还是在执着于自己不执着的观念,那依然还是在执着。那怎么做我们才可以明白“所谓的诸法不适合执着”呢?我们都必须去修行,光读书的话是不可能明白的。佛使比丘都说了:即使你读了他的每一本书都不会明白法的,必须要去实修。

他这么说的,必须去实修。我们要如何修行才能够看到“所有的诸法都不适合去执着、抓取?”首先必须要明白一点:什么称之为诸法?可以有好几种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善法、不善法,还有非善法、非不善法。因此,善法我们不是为了要去紧抓不放,不善法也并不是为了要紧抓不放的,属于非善法、非不善法也不是为了要执着、抓取的。

法,还可以以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有色法、有名法。摆脱了名法、色法的法,也就是涅槃。有名法、有色法、有涅槃,那是属于不同的境界。因此,修行的时候不需要坐着去想善法、不善法之类的,而是要直接去认识名法、色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一味地不停地去数自己心里面的善法、不善法,工作就还没有结束,因为我们没有彻见到事实上我不存在。

我们不知道名法、色法的实相并不是我,就会一直在追求不执着善法、也不执着不善法。因此,真正可以让我们能够断除对于名法、色法的执着的,实际上就是要去修毗钵舍那。

什么是色法?我们大家已经认识了的,也就是我们的色身、所有的物质现象。我们透过眼耳鼻舌身可以接触到、摸得着的,比如说我们爱的人、爱的狗、爱的猫、爱的家、爱的车……这些东西它们都是属于色法。有些色法是透过心在感觉到的,这个稍微难理解一点,可以先放一放。那比较简单一点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周围的这些物质现象。我们对我们色身的这种紧抓不放,包括对自己或者我们周围的人和一些物质紧抓不放,那个都是充满了五欲,有欲界贪。有了欲界贪就会对那些紧抓不放,我们就会放不了、放不下。

以前隆波有一个师弟,不知道今天有没有来?曾经跟隆波一起出去学法。他就问隆布贴长老说:“长老,我想断五欲,但是心依然还有点恋恋不舍,怎么做呢?”长老就感叹地说:“啊,还依依不舍就断不了嘛,必须要看到副作用。”

必须要看到副作用,其实就是要看到苦。必须要看到苦,我们才能够放得下。这并不仅限于物质方面、身体方面或者是五欲方面,所有的一切,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它的副作用,我们就可以放得下。

比如如果我们黏着于禅定的快乐,觉得太快乐了。如果我们修行很好,我们就会知道有禅定的心的那种快乐,依然是无常的、依然会退失。这样,一旦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看到色法、名法的三法印,就会看到这个色法、名法根本没有意义。如果心没有看到价值、没有看到意义,心就会放。因此要想让心放下身或者让心放下心,那个并不是思维分析出来的,也不是命令让心放。心是无我的,命令不了,但是心呢,它是能够被训练的。 因此我们要来训练,让心来认识了解身体的实相,来认识了解心的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要这么去训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地去重复。我们去认识了解身心的实相,那个称之为在修毗钵舍那。钵舍那,称之为看见,而不是思维分析,不是去干预、去打压。毗钵舍那其实就是指真的看见、清楚地看见——所有的色法、名法全部都是在示现三法印。这样,才能够称之为毗钵舍那。

如果没有看到三法印就不是毗钵舍那,仅仅只是奢摩他。比如说我们看到身体呼吸,我们紧盯自己的呼吸,这个属于风遍;如果我们盯着整个身体,那个属于地遍;能够获得的结果其实就是宁静,没有看到苦和副作用。或者我们训练让心静止、空,有的只是快乐,我们也看不到副作用和苦。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身体充满了无常,一直在被苦逼迫着,是无法控制的现象,不可能随顺我们的意志。命令让它不老不行,命令让它不病不行,命令让它不死也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地去看,就会知道身体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

身体,如果我们把它细分的话,其实就是眼耳鼻舌身。我们爱它们,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有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喜欢的画面;有耳朵,我们就可以听到我们满意的声音;有鼻子、有舌头、有身体,都可以接触到我们满意的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所有的众生,他们就会透过身体的接触来找快乐。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地培养觉性,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从身念处里面的某一个板块来觉知身体都可以的,比如说觉知呼气的身体、吸气的身体,就会看到一整天我们有的只是呼气和吸气。如果不停地观下去,我们就会知道和感觉到真的很令人讨厌,对吗?会觉得身体真的好令人讨厌呀!

或者我们去观四大,我们吃饭进去了之后,必须要排泄出来。每一天每一天一直是在吃、排泄之类的,花很多的时间跟精力,这个身体真的很讨人嫌。或者我们看到这个身体坐着也苦,必须要动;站着也苦,站久一点就会酸,必须要换姿势;然后有时候会去躺着或者是坐着,躺久一点也会苦。如果谁觉得躺着不苦,你试着这么去体会,在躺着的时候,我们会左边翻身、右边翻身吗?我们为什么必须翻身?我们在逃离苦,因为躺在一个姿势里面会苦,就不停地去换姿势,翻来覆去地。如果我们有觉性觉知身体,从观呼吸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看到身体呼吸是负担啊,是苦。身体必须要不停地换姿势,行住坐卧不停地要换姿势,实际上是因为它被苦在逼迫着。这个身体必须要给它找吃的、必须要排泄、必须要洗澡、必须要找衣服给它穿、必须要梳头、必须要剪头、必须要染头发……真的全是苦呀!

隆波从居士的时候就觉得真的很厌离这个色身,看到这个身体有的只是负担。一起床就是负担了,一起床就必须要先整理床铺,然后带这个身体去排泄,带这个身体去洗澡,带这个身体去赚钱,每一天都很辛苦很累。这个身体一直在被苦逼迫着,一会饿、一会冷、一会热,一会酸、一会痛,在去剪头发的时候,看到的全是苦。剪头发的时候,不会选择发型,然后就剪短一点,因为这样就不至于很频繁地去剪头。礼拜六、礼拜天去剪头发的时候,因为以前没有联系的工具,就只能坐那个地方等着,有时候理发店里面排很多坐在那个地方等着剪头发的人,真是厌烦了又厌烦,就觉得因为有头发才会有负担。有头发会有哪些负担?必须要不停地洗,不停地去梳,不停地去剪,这个全是负担,这还单纯的只是头发而已啊。这个手指甲、脚趾甲,谁剪的时候觉得很厌烦的,有吗?真的很觉得厌烦。剪这个手指甲,脚趾甲,剪了之后很快又长长了,真的很令人厌烦了,从头到脚有的全是负担啊。

我们有觉性不停地觉知身体,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身体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有的全是负担,有的全是苦。这个负担其实就是苦,这个五蕴它本身就是负担。只要还在背负着负担,就离不了苦。阿罗汉已经能够放下负担了,也就是不再对五蕴执着了,他再也不会把这个负担背起来了,所以他们才能够离苦。这个就是在教导说不执着、不抓取。不执着、不抓取是因为看到了苦,看到三法印。

比如我们的身体,我们不停地去觉知,别走神,别迷失在世间,有觉性觉知身体,不停地去觉知身体,就会知道它苦啊。为什么必须要去挣扎,不停地去赚钱,去找吃的给这个身体,好好地去照顾,拼命地、仔细地去照顾,但是最后还是会背叛我们。这个身体就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从一出生就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对它以最好的程度去照顾,但最后它还是背叛我们,会生病死去,抛弃了我们。

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认识了解身体的实相,要看到身体的三法印。如果要看苦是比较容易看的,因为一旦我们看到的实相,这个身体根本没有别的什么,有的只是苦,心就会放,凭什么要把这个苦紧抓不放呢。原来我们曾经特别爱惜的身体,但是一旦我们修行,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这个身体有的只是负担,身体有的只是苦,有的全是无法控制,有的全是不停地在衰败的过程,心就会厌离,然后松开执着、抓取,然后它就会放,它真的能够放下。如果我们修行还没来到那个阶段,我们就不会感觉到心是怎么放下身体的,但事实上会放。

我们对于诸法不执着的方法,说诸法不值得抓取,这个仅仅只是色法,名法呢?名法是由心和心所组成的,心也就是能知,能感知到所有的所缘;心所,就是跟心同步生起的那些现象。比如苦的感觉、乐的感觉,心本身它并没有苦、没有乐,它之所以有苦、有乐,是因为快乐的感觉掺杂进来,苦的感觉掺杂进来了。心本身它并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心是善的,是因为有善的组成部分掺杂进来,比如有信仰生起了、有精进生起了,所以那颗心就变成了有信仰的心,有精进的心,有智慧的心,就变成善的心了。或者是有时候心本身并不是善的,并不是不善的,但是一旦有贪嗔痴进来了之后,然后它控制了心,所以就变成了生气的心、贪的心、迷失的心,因此心本身它并不好、并不坏,它是中性的,它好、它坏、它苦还是乐,是因为苦、乐、好、坏掺杂进来了。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慢慢地去训练,好好地去体会,快乐并不是心,隆波经常教的,去体会嘛。快乐是被观察的对象,不是心,心是能观;这个苦也不是心,它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这么去训练、去观。比如,我们的心一整天不是苦就是乐,或者是不苦不乐,一整天就是这三种感受,不停地在我们心里变化。如果我们训练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起先我们就会看到,现在的心是有快乐的,现在的心是苦的,现在的心是不苦不乐的,最先会这么看见。接下来觉性、禅定更加强大了,我们的心真的安住的话,我们就会有更加细微、更加明确的智慧。说我的心快乐实际上是不对的,心是能观,只是快乐掺杂进心里面,心跟快乐是不同的部分,这个称之为是不同的蕴。

蕴其实就是一堆一堆,一部分一部分,一组一组的,是不同的品种。心也是一种蕴,那是属于识蕴,是属于感知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所缘,称之为识蕴,至于苦乐的感觉称之为受蕴。起先我们会觉得是我苦、我乐,不停地去看下去,我们就会看到是心感觉到快乐,是心感觉到苦,进一步地去看,就会看得更细,哦,快乐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苦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的。它就可以分离开,这个称之为我们能够分离蕴了。

善、不善也是一样的,原先我们以为是我生气了,但是一旦训练,不停地去修行,就会看到心生气了,我们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心生气了,但是修行更进一步时,就会看到心并没有生气,心是在知道生气,生气是另外一个掺杂进来的现象,生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并不是生气。但是心一旦有生气了之后,生气就可以控制了心,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心生气。如果一个不修行的人就会觉得是我生气了,它是有次第的、有层次的,心的粗细程度就会让他看到不同的状态。

因此我们训练修行,如隆波刚才分享的那样,训练观这个身体,训练观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想获得快乐,一个人想获得快乐,就不停地挣扎着去找快乐。有的人根据自己的想法,以为有很多钱就会快乐。去看那些有钱的人,他们快乐吗?不太快乐的,会有很多苦闷的事情。拿钱去投资会不会倒闭呢?会不会被别人骗呢?有时候就很容易一贫如洗。或者我们有钱,手机摁了几下按钮钱全不见了,因此有钱并不是答案。还年轻的时候,就会觉得多多地去赚钱,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比较安全,我们有钱就会有快乐,拼命地存钱、存很多钱,但是一旦老了,有多少钱都付给医院、付给医生了,那并没有真的快乐。因此,生起的快乐它真的在骗我们不停地在追啊,我们不停地追什么?我们不停地在追快乐,我们不停地在追什么,我们不停地在追着逃离苦。

如果我们训练修行,我们就看到快乐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快乐过来了就会过去,然后这快乐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我们修行就会看到,苦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苦走过来了就会走过去,苦也是在示现三法印。我们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心快乐也是不长久的,拼命地去追求啊,快乐只是暂时的,快乐又消失不见了。比如我们以为如果有漂亮的老婆,我们就会快乐,我们就努力不停地去追求她,不停地去追求一个女人;或者是女人也许想得到一个很帅的帅哥,去追求,在还没有得到的时候都会很挣扎、很纠结,心没有快乐,只是想去获得让这个人变成自己的对象,我们心就没有快乐了。一旦欲望生起心就会挣扎,会得到吗,还是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如愿以偿了,有快乐、很短暂的快乐,接下来又开始没有味道了。

没有的,这个世间永恒的快乐根本不存在,世间的所有的一切没有什么是恒常的。包括丈夫、妻子在一起是很相爱的,那个感觉依然还在变了。谈对象的时候觉得好甜蜜,结婚早期的时候依然还很兴奋,哎呀,很新鲜。但是在一起待的时间久了之后,也就是相互之间照顾,年龄越来越大了之后感觉也会变,好像是朋友,就像生命的伴侣了,就是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了,原先的那种甜蜜已经不在了,然后就变掉了。因此在我们心里面的感觉,它全是不长久的,不停地在变化之中。我们观察到了吗?那些老人还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相互扶持,不算吵架的那些老年夫妇,他们老年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和他们年轻的时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有区别的。

因此,所有的感觉它骗我们不停地在追,在追快乐,如果我们有觉性有智慧,就会知道是不长久的。我们拼命地那么辛苦,是为了得到,得到之后还是会失去。所有的苦也是不长久的,它来的时候,不准它来也不行,它来了之后你赶它,它也不走。如果我们不停地去修行,就会发现苦变成正常的了,因此苦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苦是正常的,正常的必然是这样子的,正常的必然是会苦。

如果我们的心对它中立,一旦心对于快乐是中立的,心就可以放下。快乐来了或者快乐要走了,心愿意接受得了,因为已经中立了;心对苦中立,苦是来还是苦不走,心也接受得了,所有的一切都在随顺因缘,并不会随顺我们的意志。一旦我们的心对于苦乐保持中立,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一部分聪明起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去观察、去体会,不需要继续,实际上是修行的同步进行,一旦心有快乐,知道;苦,知道;不苦不乐,知道;我们的心是善,知道;是不善的,也知道。一旦我们的心是善的了,就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就会看到这个善法并不是心,它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善本身它也是不长久的,是无常的。

比如我们想听法,我们的心是有善法欲想听法的,我们是有好的方面追求的,那个是属于善法欲。善法欲也是不长久的,听法如果一旦太长了之后就厌倦了,想停止了,我们也去看好的事物也是不长久的。精进是属于好的,本来要打坐一个小时或者经行两个小时的,然后做了一会儿就厌倦了,精进就不见了,懒惰了,去做别的就舒服了。有的人经行,在寺庙里面隆波看到过的,那些从外面来寺庙打坐、经行的居士,他们不知道隆波看见了。经行的时候手也不停地在看手机,这个是干什么?不停地经行,不停地划手机,如果是隆波的孩子、孙子的话,那就直接敲他的头了,你这经行在干什么?因为迷失了。起先心是善的想经行,走来走去懒惰了,想去看这个、看那个了,善法也是不长久的。

不善法长久吗?爱也不是长久的,它会变化的;生气也不是长久的。比如第一次失恋的时候,哇,特别痛苦。而且以为这一生都再也不会有快乐了,因为失恋了,这个人已经抛弃自己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没什么感觉了,有时候很高兴,终于能够跟这个人分手,真的是自己的福报。有的人是孩子死了,子女死了他觉得这个是最痛苦的,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因为隆波从来没有过子女死给自己看,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人说子女死是最苦的,生命从此一团漆黑。本来是很漂亮、很有气质的,然后头发全白了,一下子衰老了,几年过去后又可以笑了,因此苦本身也不是长久的。

因此,在快乐生起的时候是不长久的,不需要得意忘形;苦同样也是不长久的,不需要讨厌它,它能来就能走,心就会对苦、乐中立,心也会越来越聪明了,最后就不执着。我们修行如果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觉知身体,不停地去看到身体的三法印,接下来我们就不会执着身体。我们有觉性觉知心,觉知跟心同步生起的名法,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接下来我们就不再执着,因为我们看到了实相。苦乐好坏是不长久的,包括有禅定的心,那太殊胜了,入禅定,它也是不长久的。因此梵天也会死,也会退失。非常多的梵天,一旦寿命到了死了之后,有时候会下到恶道,并不是说作为梵天神了之后,就会一直很好,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

如果我们修毗钵舍那,多多地去修,就会看到身体的不圆满。不圆满其实它是无常的,它一直在被苦逼迫,它仅仅只是一堆物质现象,不是“我”、不是“我的”,这时心就会放,看到实相,看到所有名法的实相,全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在我们控制的范围,控制不了,一旦看到实相,心就会放。凭什么必须要挣扎着在世间去找快乐,让自己苦呢?因为它是不长久的。凭什么要去讨厌那么多苦,因为事实上世间有的全是苦,根本没有别的什么。一旦我们真的开发智慧,心就会对苦、乐中立,对好、坏中立,最后就能够放下——因为看到它们的无意义,就会放。 因此我们要来训练,让心来认识了解身体的实相,来认识了解心的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要这么去训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地去重复。我们去认识了解身心的实相,那个称之为在修毗钵舍那。钵舍那,称之为看见,而不是思维分析,不是去干预、去打压。毗钵舍那其实就是指真的看见、清楚地看见——所有的色法、名法全部都是在示现三法印。这样,才能够称之为毗钵舍那。

如果没有看到三法印就不是毗钵舍那,仅仅只是奢摩他。比如说我们看到身体呼吸,我们紧盯自己的呼吸,这个属于风遍;如果我们盯着整个身体,那个属于地遍;能够获得的结果其实就是宁静,没有看到苦和副作用。或者我们训练让心静止、空,有的只是快乐,我们也看不到副作用和苦。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身体充满了无常,一直在被苦逼迫着,是无法控制的现象,不可能随顺我们的意志。命令让它不老不行,命令让它不病不行,命令让它不死也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地去看,就会知道身体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

身体,如果我们把它细分的话,其实就是眼耳鼻舌身。我们爱它们,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有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喜欢的画面;有耳朵,我们就可以听到我们满意的声音;有鼻子、有舌头、有身体,都可以接触到我们满意的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所有的众生,他们就会透过身体的接触来找快乐。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地培养觉性,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从身念处里面的某一个板块来觉知身体都可以的,比如说觉知呼气的身体、吸气的身体,就会看到一整天我们有的只是呼气和吸气。如果不停地观下去,我们就会知道和感觉到真的很令人讨厌,对吗?会觉得身体真的好令人讨厌呀!

或者我们去观四大,我们吃饭进去了之后,必须要排泄出来。每一天每一天一直是在吃、排泄之类的,花很多的时间跟精力,这个身体真的很讨人嫌。或者我们看到这个身体坐着也苦,必须要动;站着也苦,站久一点就会酸,必须要换姿势;然后有时候会去躺着或者是坐着,躺久一点也会苦。如果谁觉得躺着不苦,你试着这么去体会,在躺着的时候,我们会左边翻身、右边翻身吗?我们为什么必须翻身?我们在逃离苦,因为躺在一个姿势里面会苦,就不停地去换姿势,翻来覆去地。如果我们有觉性觉知身体,从观呼吸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看到身体呼吸是负担啊,是苦。身体必须要不停地换姿势,行住坐卧不停地要换姿势,实际上是因为它被苦在逼迫着。这个身体必须要给它找吃的、必须要排泄、必须要洗澡、必须要找衣服给它穿、必须要梳头、必须要剪头、必须要染头发……真的全是苦呀!

隆波从居士的时候就觉得真的很厌离这个色身,看到这个身体有的只是负担。一起床就是负担了,一起床就必须要先整理床铺,然后带这个身体去排泄,带这个身体去洗澡,带这个身体去赚钱,每一天都很辛苦很累。这个身体一直在被苦逼迫着,一会饿、一会冷、一会热,一会酸、一会痛,在去剪头发的时候,看到的全是苦。剪头发的时候,不会选择发型,然后就剪短一点,因为这样就不至于很频繁地去剪头。礼拜六、礼拜天去剪头发的时候,因为以前没有联系的工具,就只能坐那个地方等着,有时候理发店里面排很多坐在那个地方等着剪头发的人,真是厌烦了又厌烦,就觉得因为有头发才会有负担。有头发会有哪些负担?必须要不停地洗,不停地去梳,不停地去剪,这个全是负担,这还单纯的只是头发而已啊。这个手指甲、脚趾甲,谁剪的时候觉得很厌烦的,有吗?真的很觉得厌烦。剪这个手指甲,脚趾甲,剪了之后很快又长长了,真的很令人厌烦了,从头到脚有的全是负担啊。

我们有觉性不停地觉知身体,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身体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有的全是负担,有的全是苦。这个负担其实就是苦,这个五蕴它本身就是负担。只要还在背负着负担,就离不了苦。阿罗汉已经能够放下负担了,也就是不再对五蕴执着了,他再也不会把这个负担背起来了,所以他们才能够离苦。这个就是在教导说不执着、不抓取。不执着、不抓取是因为看到了苦,看到三法印。

比如我们的身体,我们不停地去觉知,别走神,别迷失在世间,有觉性觉知身体,不停地去觉知身体,就会知道它苦啊。为什么必须要去挣扎,不停地去赚钱,去找吃的给这个身体,好好地去照顾,拼命地、仔细地去照顾,但是最后还是会背叛我们。这个身体就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从一出生就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对它以最好的程度去照顾,但最后它还是背叛我们,会生病死去,抛弃了我们。

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认识了解身体的实相,要看到身体的三法印。如果要看苦是比较容易看的,因为一旦我们看到的实相,这个身体根本没有别的什么,有的只是苦,心就会放,凭什么要把这个苦紧抓不放呢。原来我们曾经特别爱惜的身体,但是一旦我们修行,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这个身体有的只是负担,身体有的只是苦,有的全是无法控制,有的全是不停地在衰败的过程,心就会厌离,然后松开执着、抓取,然后它就会放,它真的能够放下。如果我们修行还没来到那个阶段,我们就不会感觉到心是怎么放下身体的,但事实上会放。

我们对于诸法不执着的方法,说诸法不值得抓取,这个仅仅只是色法,名法呢?名法是由心和心所组成的,心也就是能知,能感知到所有的所缘;心所,就是跟心同步生起的那些现象。比如苦的感觉、乐的感觉,心本身它并没有苦、没有乐,它之所以有苦、有乐,是因为快乐的感觉掺杂进来,苦的感觉掺杂进来了。心本身它并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心是善的,是因为有善的组成部分掺杂进来,比如有信仰生起了、有精进生起了,所以那颗心就变成了有信仰的心,有精进的心,有智慧的心,就变成善的心了。或者是有时候心本身并不是善的,并不是不善的,但是一旦有贪嗔痴进来了之后,然后它控制了心,所以就变成了生气的心、贪的心、迷失的心,因此心本身它并不好、并不坏,它是中性的,它好、它坏、它苦还是乐,是因为苦、乐、好、坏掺杂进来了。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慢慢地去训练,好好地去体会,快乐并不是心,隆波经常教的,去体会嘛。快乐是被观察的对象,不是心,心是能观;这个苦也不是心,它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这么去训练、去观。比如,我们的心一整天不是苦就是乐,或者是不苦不乐,一整天就是这三种感受,不停地在我们心里变化。如果我们训练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起先我们就会看到,现在的心是有快乐的,现在的心是苦的,现在的心是不苦不乐的,最先会这么看见。接下来觉性、禅定更加强大了,我们的心真的安住的话,我们就会有更加细微、更加明确的智慧。说我的心快乐实际上是不对的,心是能观,只是快乐掺杂进心里面,心跟快乐是不同的部分,这个称之为是不同的蕴。

蕴其实就是一堆一堆,一部分一部分,一组一组的,是不同的品种。心也是一种蕴,那是属于识蕴,是属于感知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所缘,称之为识蕴,至于苦乐的感觉称之为受蕴。起先我们会觉得是我苦、我乐,不停地去看下去,我们就会看到是心感觉到快乐,是心感觉到苦,进一步地去看,就会看得更细,哦,快乐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苦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的。它就可以分离开,这个称之为我们能够分离蕴了。

善、不善也是一样的,原先我们以为是我生气了,但是一旦训练,不停地去修行,就会看到心生气了,我们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心生气了,但是修行更进一步时,就会看到心并没有生气,心是在知道生气,生气是另外一个掺杂进来的现象,生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并不是生气。但是心一旦有生气了之后,生气就可以控制了心,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心生气。如果一个不修行的人就会觉得是我生气了,它是有次第的、有层次的,心的粗细程度就会让他看到不同的状态。

因此我们训练修行,如隆波刚才分享的那样,训练观这个身体,训练观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想获得快乐,一个人想获得快乐,就不停地挣扎着去找快乐。有的人根据自己的想法,以为有很多钱就会快乐。去看那些有钱的人,他们快乐吗?不太快乐的,会有很多苦闷的事情。拿钱去投资会不会倒闭呢?会不会被别人骗呢?有时候就很容易一贫如洗。或者我们有钱,手机摁了几下按钮钱全不见了,因此有钱并不是答案。还年轻的时候,就会觉得多多地去赚钱,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比较安全,我们有钱就会有快乐,拼命地存钱、存很多钱,但是一旦老了,有多少钱都付给医院、付给医生了,那并没有真的快乐。因此,生起的快乐它真的在骗我们不停地在追啊,我们不停地追什么?我们不停地在追快乐,我们不停地在追什么,我们不停地在追着逃离苦。

如果我们训练修行,我们就看到快乐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快乐过来了就会过去,然后这快乐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我们修行就会看到,苦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苦走过来了就会走过去,苦也是在示现三法印。我们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心快乐也是不长久的,拼命地去追求啊,快乐只是暂时的,快乐又消失不见了。比如我们以为如果有漂亮的老婆,我们就会快乐,我们就努力不停地去追求她,不停地去追求一个女人;或者是女人也许想得到一个很帅的帅哥,去追求,在还没有得到的时候都会很挣扎、很纠结,心没有快乐,只是想去获得让这个人变成自己的对象,我们心就没有快乐了。一旦欲望生起心就会挣扎,会得到吗,还是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如愿以偿了,有快乐、很短暂的快乐,接下来又开始没有味道了。

没有的,这个世间永恒的快乐根本不存在,世间的所有的一切没有什么是恒常的。包括丈夫、妻子在一起是很相爱的,那个感觉依然还在变了。谈对象的时候觉得好甜蜜,结婚早期的时候依然还很兴奋,哎呀,很新鲜。但是在一起待的时间久了之后,也就是相互之间照顾,年龄越来越大了之后感觉也会变,好像是朋友,就像生命的伴侣了,就是在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了,原先的那种甜蜜已经不在了,然后就变掉了。因此在我们心里面的感觉,它全是不长久的,不停地在变化之中。我们观察到了吗?那些老人还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相互扶持,不算吵架的那些老年夫妇,他们老年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和他们年轻的时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有区别的。

因此,所有的感觉它骗我们不停地在追,在追快乐,如果我们有觉性有智慧,就会知道是不长久的。我们拼命地那么辛苦,是为了得到,得到之后还是会失去。所有的苦也是不长久的,它来的时候,不准它来也不行,它来了之后你赶它,它也不走。如果我们不停地去修行,就会发现苦变成正常的了,因此苦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苦是正常的,正常的必然是这样子的,正常的必然是会苦。

如果我们的心对它中立,一旦心对于快乐是中立的,心就可以放下。快乐来了或者快乐要走了,心愿意接受得了,因为已经中立了;心对苦中立,苦是来还是苦不走,心也接受得了,所有的一切都在随顺因缘,并不会随顺我们的意志。一旦我们的心对于苦乐保持中立,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一部分聪明起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去观察、去体会,不需要继续,实际上是修行的同步进行,一旦心有快乐,知道;苦,知道;不苦不乐,知道;我们的心是善,知道;是不善的,也知道。一旦我们的心是善的了,就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就会看到这个善法并不是心,它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善本身它也是不长久的,是无常的。

比如我们想听法,我们的心是有善法欲想听法的,我们是有好的方面追求的,那个是属于善法欲。善法欲也是不长久的,听法如果一旦太长了之后就厌倦了,想停止了,我们也去看好的事物也是不长久的。精进是属于好的,本来要打坐一个小时或者经行两个小时的,然后做了一会儿就厌倦了,精进就不见了,懒惰了,去做别的就舒服了。有的人经行,在寺庙里面隆波看到过的,那些从外面来寺庙打坐、经行的居士,他们不知道隆波看见了。经行的时候手也不停地在看手机,这个是干什么?不停地经行,不停地划手机,如果是隆波的孩子、孙子的话,那就直接敲他的头了,你这经行在干什么?因为迷失了。起先心是善的想经行,走来走去懒惰了,想去看这个、看那个了,善法也是不长久的。

不善法长久吗?爱也不是长久的,它会变化的;生气也不是长久的。比如第一次失恋的时候,哇,特别痛苦。而且以为这一生都再也不会有快乐了,因为失恋了,这个人已经抛弃自己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没什么感觉了,有时候很高兴,终于能够跟这个人分手,真的是自己的福报。有的人是孩子死了,子女死了他觉得这个是最痛苦的,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因为隆波从来没有过子女死给自己看,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人说子女死是最苦的,生命从此一团漆黑。本来是很漂亮、很有气质的,然后头发全白了,一下子衰老了,几年过去后又可以笑了,因此苦本身也不是长久的。

因此,在快乐生起的时候是不长久的,不需要得意忘形;苦同样也是不长久的,不需要讨厌它,它能来就能走,心就会对苦、乐中立,心也会越来越聪明了,最后就不执着。我们修行如果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觉知身体,不停地去看到身体的三法印,接下来我们就不会执着身体。我们有觉性觉知心,觉知跟心同步生起的名法,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接下来我们就不再执着,因为我们看到了实相。苦乐好坏是不长久的,包括有禅定的心,那太殊胜了,入禅定,它也是不长久的。因此梵天也会死,也会退失。非常多的梵天,一旦寿命到了死了之后,有时候会下到恶道,并不是说作为梵天神了之后,就会一直很好,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

如果我们修毗钵舍那,多多地去修,就会看到身体的不圆满。不圆满其实它是无常的,它一直在被苦逼迫,它仅仅只是一堆物质现象,不是“我”、不是“我的”,这时心就会放,看到实相,看到所有名法的实相,全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在我们控制的范围,控制不了,一旦看到实相,心就会放。凭什么必须要挣扎着在世间去找快乐,让自己苦呢?因为它是不长久的。凭什么要去讨厌那么多苦,因为事实上世间有的全是苦,根本没有别的什么。一旦我们真的开发智慧,心就会对苦、乐中立,对好、坏中立,最后就能够放下——因为看到它们的无意义,就会放。 1号:固定形式用功是透过观身体呼吸,日常生活中用的是正知篇。看到六根门的生灭,尤其是法方面的所缘来了就走、生了就灭,看到没有意义。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必须继续去修行,修行了就会越来越对,越来越对,不需要害怕,不停地去用功。像你现在正在觉知身体,赶快去体会:心跳进去了吗?还是身体动,心就只是去感觉呢?如果心跳到身体上就还不行,心还没有安住,慢慢地去体会。或者在觉知名法的时候,心跳到名法上面去了吗?如果跳到名法上面了,心就没有安住,就依然不好。继续去训练让心安住。感觉到了吗?心是否安住?好好地去体会。看到了吗?送心去观察、去体会了,心已经跳进去了。在看境界的时候,你看到全都在示现三法印,但是并没有看到心正在跳进去,心在迷失。心要真的安住、禅定要真的好,智慧才会生起,不然就会变成掺杂着思维、念头、分析的智慧。必须小心一点。你的修行已经非常好了,慢慢地去观察,心会跳进去,观身的时候会跳到身体里面,观名法的时候会跳到名法里面去。要去观这个,能这样做就会比现在更好。你做到现在已经非常好了。


2号:在散乱的时候,会想到“Buddho Menatu Dhammo Menatu Sangho Menatu(佛是本人的皈依处。法是本人的皈依处。僧是本人的皈依处。)”,每一次心担心、害怕,就去压制或是逃离,怎么做才可以敢于面对恐惧呢?

隆波:“害怕”骨子里是因为爱自己,想保护自己。每个人都这样子的,不需要怕,是自然的。所有的众生都害怕死——这是最害怕的、害怕损失、害怕分离。害怕是因为你担心它,因为你执着它。慢慢地去看,它并不值得去紧抓。没有什么东西值得紧抓,我们只是临时的和它在一起,什么时候执着它,什么时候就会苦。

感觉到不稳定、不安全就会害怕,不需要去纠正它。如果去纠正它,就会去想怎么样恐惧感才消失,怎么样从根源解决。要从根源上解决,就要去解决对于身心的执着,这个才是真正的根源。如果看这个还看不到,就去观察。稍微退一点点来看,恐惧只是一个被你观察的对象,心是观者,心并没有在害怕。如果更深一层就会知道害怕是因为爱自己,因为执着于身、执着于心。但那个比较远了,需要修行很长的时间,现在只需要看:恐惧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它来了就走,只是这么去看。


3号:修行,有觉性观身、观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如实观。想知道现在的修行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隆波:很好,继续去修行。继续去观,你看到了吗?这个身体根本没有什么,除了苦没有什么,根本没有什么,这个很容易看,不停地去观。一旦身体苦了,心也会苦,因为你的心依然还对身体紧抓不放,要去看,心随时准备好一起苦。现在真正苦的是身体,但因为心执着于身体,所以心也会因为身体而一起苦了起来。因此你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慢慢地去训练。很好,已经很好了。接下来,如果明白到实相,就不会再执着,不再执着就会放,放的话就会空,就轻松了。慢慢地去用功,你的修行很好,慢慢地去累积:心跑去想了,要知道心跑了,跑了并不去阻止,只是跑了后要快点意识到。


4号:迷失很久,觉知很慢,但有努力不停地去觉知。想知道心宁静的时候心归位了吗?

隆波:宁静的时候和心归位了,它是两回事。归位的心是宁静的,但是心宁静,宁静到外面去了也有可能。去体会心有没有跑掉,如果强迫不让心跑,心也会不宁静,会憋闷,没有快乐。

现在打压得太厉害了,别去打压,就正常地去觉知。你的觉知实际上是可以的,在没有见到隆波的时候,你的觉知是可以的,就那么去觉知,见到隆波了之后就不自然了。

迷失去想了,知道迷失去想了。看到了吗?身体坐着,身体在合掌,你有看到吗?坐着的身体、合掌的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以身体作为临时的家去看心会看得很清楚,不需要努力地把心作为临时的家。你禅定的力量还不够,观心的话会很容易迷失,因为心太微细。

看到了吗?身体坐着。看到了吗?身体呼吸。看到了吗?身体是一堆什么?要不停地这么去观。接下来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进来,心自然会捕捉到。4号不错,你的训练不错。你的心正常的时候是很好的,感觉到了吗?正常的时候,心比较轻的,它很轻松,它不苦闷。一旦有这样的心了,就去观身工作。


5号:固定形式用功,每天30分钟到一个小时,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地观境界。不知道修行对了吗?

隆波:心依然散乱,非常散乱,去固定形式用功,但不要强迫让心宁静。不停地去固定形式用功:心离开禅修业处及时地知道、心紧盯禅修业处也知道。这么去训练心就会有力量,而且会安住独立凸显——这是在没有打压的情况下,如果还在打压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心安住的状态。你的训练可以称之为ok的,隆波这么讲并不是说你不好,只是告诉你怎么做了比这个更好。

别强迫让心静止,以正常的心去觉知,不要人为地让心正常。我们不去干预心的时候,就是正常的心、平常的心。

甜甜地笑,感觉到了吗?你的心是有变化的:笑了之后松开了,然后因为害怕,你又再把心塞进来,就有点苦闷。要去观察,你的心一会儿放松、一会儿苦闷,一会儿放松、一会儿苦闷。不停地去看这个的话,你现在就可以开发智慧了。去观察,你的心一会儿沉重、一会儿轻松,一会儿放松、一会儿紧。不停地去观心的变化。


6号:修行是观身体呼气、吸气。

隆波:不错的。

6号:能够更频繁地觉知呼吸,会粘着于呼吸,粘着于法喜,浑身的汗毛会竖起。要怎么做才可以比这个更进步?

隆波:必须要看到法喜生起的时候是比较强烈的,心并没有真的宁静,生起法喜的时候并不真的有快乐。一旦你及时地知道法喜它是有苦的,也有副作用,心就会放下,就会有“乐”;你进一步看到, “乐”也有副作用,因为它并不是恒常的,并不长久;心就会放下,就会来到中舍。你的训练很好,6号的训练很好,修得很好的,继续去用功。

5号,别拼命地去紧盯,要正常地去觉知。6号不错的,不停地去观。心有法喜,知道有法喜,然后不停地去观:法喜也有副作用,也有苦,心就会放。接下来无论什么境界发生,你不停地去训练、去观,就会看到:根本没有别的什么,所有生起的都只是苦;法喜是苦,生起的快乐也是苦,快乐它也在刺激心。这个你能感觉得到吗?很好,你的修行很好。


7号:修行是透过早晚经行,日常生活中观身体呼吸,经常看到嗔心,觉知更频繁了,请求开示。

隆波:继续用功,持之以恒地去用功。如果持之以恒地去用功,心就会更加有力量。很好,现在迷失了,你意识到了吗?心没有力量就会迷失很久;如果心有力量,经常安住,一旦迷失,很快就会意识到了。因此要去训练,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常常地去训练。每一天必须要有五戒,每一天必须做固定形式练习,这样心才会有力量,那之后就去开发智慧。看到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


8号:经行、打坐时用念诵佛陀和观呼吸作为临时的家,觉得心很容易散乱,心没有归位,感觉是“我”在生生灭灭。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已经看对了,看对就不错了,并非必须好或者不好。不好知道不好,那个就是好;心散乱,知道散乱,非常棒,很好。如果散乱了之后想让它消失,知道想要,(想让它消失)心不中立了,不喜欢散乱。不停地去及时地知道心,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去及时地知道心。别扔掉身体,必须同时观身。因为你也是很爱身体的人,爱美、爱漂亮之类的。同时去观身,这样看心看得就会很清楚。

很好,你的修行很好。你的心还有点脆弱,要忍耐,要忍耐…… 忍耐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天去用功,要忍耐。有的人能力很强但不忍耐,这样是不行的。

每一个人都别忘了忍耐!如果忘了忍耐这个词,就走不出来了。但在忍耐之前必须要先了解修行的方法,而不是修行错了也忍耐。去听,去看YouTube,隆波开示的视频很多。慢慢地去听,慢慢地去看,然后去观察我们自己身、心上面的事实。

法并不会太难的,佛陀所开示的法,是刚好跟人类相匹配的。超过了人类水平的就是阿毗达摩了。阿毗达摩是佛陀教天神的,并没有教人类,他是在三十三天讲的法。因此我们来学法,就学我们听得懂的那个,不需要学那些很奇怪的,能够学经藏就已经ok的。

今天隆波讲法就讲到这里,会不会太难呢?难,那就去多听几遍。愿大家精进,愿大家忍耐,用心用功,这样有一天我们就可以离苦,生命中的快乐就会越来越多。不需要依赖别的人,不需要依赖别的事物,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做真正的自己;如果心没有任何的缠缚,我们就会拥有真正的自由。

愿大家在法上面进步。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