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15《四念处中的觉性》-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2月18日
修行就是来认识和了解我们自己。想认识了解我们自己,就必须要看我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个称之为“自我”的或者说我们自己的,就是身和心——如果分得更细的话,就是五蕴。学,就必须要了解到实相。
想看到身体的实相,就别去干预、打压它。比如我们从小就训练走了,经行的时候不需要换走的姿势也可以的;我们已经坐了很久了,从小就开始坐,修行的时候,(有的人)就必须要跟正常的坐不一样;有的人走呢,就必须要跟正常的走不一样。正常的时候我们是这么走的,但经行的时候就非常的苦闷,要提、要移、要落、要触,要这样要那样,太麻烦了;打坐,就是坐着呼吸,从小就开始呼吸了,不累的,但一旦动手修行了,开始观呼吸就累了。因为我们并没有真的做到如实观,我们在造作,使修行超过了事实。
修行就是来认识了解我们自己,而不是训练什么奇怪的东西。我们跟不修行人的区别只有一丁点:正常人他们呼吸,我们也呼吸;不修行的人跟我们一样也在呼吸,只是一般人没有修行,没有觉性;走的时候,没有修行的人跟我们修行的人一样在走,区别在于他们走的时候没有觉性,而我们有觉性;无论是做什么,比如吃饭的姿势也一样的,都是把食物放到嘴巴里面去咀嚼,但不修行的人没有觉性,区别仅仅只在这里而已。
一般的人接触到满意的境界会有快乐;我们接触到满意的境界同样也有快乐。区别在于:他们接触境界有快乐之后没有觉性;我们接触境界有快乐之后有觉性。一般的人接触到不好的境界没有快乐,会有苦生起;我们接触到不好的境界,也会有苦生起,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没有觉性,而我们有觉性。一般的人生气,没有觉性。我们呢?可以生气吗?可以生气,因为心要生气呢,心是无我的,并没有训练让它不生气,而是它生气了,我们有觉性,我们知道。
因此,修行人和不修行人真正的区别在于有觉性还是没有觉性。所以阿姜曼尊者才会直接针对目标教导:有觉性就有在修行,没有觉性就没有在修行。因此,要牢牢地抓住关键:真正要提升的是觉性,而不是去提升怎么坐、怎么走、怎么去用心……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心是什么样子的,就知道它是那个样子的:心快乐,知道;心苦,也知道;心贪嗔痴,知道;心是善的,也知道。一定要去带节奏才会生气吗?你带节奏了,让它不生气可以吗?什么也做不了!
因此,真正要多多地训练的是觉性。训练觉性的原则佛陀已经教我们了,称之为四念处。四念处的起步阶段是训练让我们有觉性;有觉性了之后继续修习四念处,就会生起智慧。因此,四念处有两个级别:起步的阶段是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会获得智慧。一旦心生起了智慧,彻底地了解身心的实相了,解脱就会出现,称为正解脱。解脱,是源自于智慧。智慧要想生起是仰赖于禅定、仰赖于觉性,智慧并不是思维分析。
为什么必须要有正解脱?因为有邪解脱。邪解脱很多,不是说没有。比如,那些外道隐士把入定称之为解脱,从世间解脱了,但禅定的力量一退失,(烦恼习气)又会卷土重来,这是属于他们那种形式的解脱。或者,我们泰国有些佛教徒把“解脱”描绘成很奇怪的样子:“涅槃”是一个世间,阿罗汉在那个地方排队打坐。其实如果还有色还有名,就依然没有离苦。虽然那个同样也是“解脱”,但并不是佛教真正的解脱,是一种善巧跟方便,让那些人去做好事、不做坏事。
解脱源自于智慧,智慧源自于我们四念处修得很好。因此,应该多多地投入注意的是四念处,必须要知道!必须要学习!四念处是佛陀悟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汇,是佛陀总结与浓缩下来的修行方法,我们听了之后大概可以做得到的原则。不会觉得太难。
怎么做才可以生起觉性?做之前必须先了解觉性是什么,并不是不喝酒就有觉性了,不是的。一般的人没有喝酒也没有觉性,即使有觉性也不是正念的觉性,是世间人的普通的觉性。
正念的觉性是属于另外一种觉性。佛陀是以四念处来解释正念的,如果离开了四念处,就不能称之为正念了。因此,四念处是非常重要的。
要知道生起觉性的方法,首先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觉性。觉性是“知道”:及时地知道有什么东西在身体上发生,有什么东西在心上发生——这个称之为及时地知道身、受、心、法。“知道”,其实就是四念处,这个才能称之为正念。
觉性源自于什么呢?觉性源自于心能够不断地去看境界:持续地观身、持续地观受、持续地观心、持续地观法;既包括色法,也包括名法;既包括善法和也包括不善法。不停地去观,持续地去观,常常地去观。当我们常常地观,心就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当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一旦那个境界出现,觉性会自行生起。刻意让它生起的觉性依然还不是真的,觉性必须自动自发地生起,觉性源自于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
我们有什么职责呢?我们的职责就是持续不断地去看境界。四念处教导我们:持续地观身内身;持续地观受内受;持续地观心内心;持续地观法内法。持续地观,其实就是常常地观,而不是一直观。持续地观,并不是说一直地观、不可以忘记它、必须紧盯专注,不是的。持续地观,是指常常地观,不是说一年观一次、一个月观一次、一天观一次,不是的。
常常地看,看到什么?看到身内身、看到受内受、看到心内心、看到法内法。
身内身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这个身体是由很多的部分组成的,大小的器官很多。经典里面提及到三十二身分①,头发、皮肤、指甲、牙齿……这是属于身体的部分,按照《阿毗达摩》来分就是地、水、火、风;按照经藏来分就是头发、皮肤、指甲、牙齿……
怎么分都可以,如果能够抓住那个所谓的“我”,把它分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那个自我就会消失了。因此,我们学“身内身”就只是从某些角度或某一部分来学,不需要知道所有的。至于说学每一个部分,那是让医生去学的。佛陀并没有教那么复杂,他教我们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知道身体的某一部分就可以了。
比如观呼气的身体不是我,吸气的身体不是我,这个就是身内身的一种了。也就是观呼吸是观这个身体呼吸,而不是观 “呼吸”。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这个称之为身内身,其实就是来认识了解呼吸的身体,不需要知道别的,就只是知道呼吸的身体。如果我们看到吸气的身体不是我,呼气的身体不是我,整个身体就不是我了,因为一整天有的仅仅只是呼气的身体和吸气的身体而已。
佛陀还从另外一个角度教导身内身,比如四威仪——行住坐卧,这些是主要的姿势,一整天不是站、就是走、或是坐、或是躺,不停地交替进行。比如现在的姿势是坐着,一般的人坐了之后并不知道自己坐着。而我们呢?要训练有觉性,知道现在身体正坐着,现在身体正在站着,现在身体正在走,现在身体正在躺着,就这么去知道。这个称之为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身内身——是从四威仪的角度在观的。
观身内身,不需要知道整个身体,只是知道呼气、吸气的身体,这是佛陀给我们举的例子。如果看到呼气的身体不是我,吸气的身体不是我,整个身体就不是我了;或者看到行住坐卧的身体,每一种都不是我,整个身体就都不是我了。这么观下去,就会生起总结性的领悟:整个身体不是我。只是从某一些角度来观就会了解整个身体。
再比如,观这个身体的动和停。有时候我们感觉行住坐卧的变化并不多啊?坐有时候坐很久,躺也会躺很久,有时候一直躺好几个小时,这个太粗糙了,那就观得更细一点,就去观身体动和身体停。看到没?我们几乎一直动来动去,然后停,停了很快又动了。身体动,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身体正在动;身体停,知道身体停——这个,我们就是在提升觉性。
因此,我们必须要来训练! 修习四念处,比如说修身内身,也就是知道身体的某一部分。那受内受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知道每一种类的感受。感受就是苦的感受、乐的感受和不苦不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某一部分生起是因为有五欲的所缘作为诱因;有的快乐并不是仰赖于这些,比如说禅定的快乐,称之为无诱因的快乐。我们不需要学到那种程度,我们可以学得比较简单一点。
当下这一刻去观察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苦的那些点,能感觉到吗?就会感到那个地方痒、这个地方痛、那个地方酸。这个,感觉到了吗?去体会身体,这个身体它是有苦掺杂进来的,一会在这里,一会在那里。我们就会看到,比如这个身体痒,我们知道它痒——原先它不痒,现在痒了,这个身体它在示现无常给我们看了。我们痒了怎么办?我们就会抓,抓了之后痒消失了。一般的人痒的时候他怎么办?他就抓。那我们呢?作为修行人痒了之后怎么办?痒了之后坐着不动,那就是太蠢了。痒,那也抓,但是我们知道痒出现了,掺杂在我们身体里面来了。这是属于身体方面的苦的感受,对吗?我们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减轻苦,减轻身体里面的苦。
身体如果静止不动会苦,会苦到死呢。比如瘫痪的人,躺着一动不动,不能动,时间不久就会长褥疮,然后发炎就会死掉。身体一直在动,它为了什么?是为了逃离苦,这个是智慧的阶段了。起先我们感觉到身体的存在,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这个我们会获得觉性。一旦身体动,觉知,我们获得觉性,接下来,我们将“四念处的修习”提升到“智慧”的阶段: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身体啊,它一直在被苦逼迫着——它一会儿饿、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渴、一会儿大小便,就这么继续看,然后一会儿酸、一会儿痛、一会儿痒、一会儿这里痛、一会儿那里痛……有觉性不停地觉知身体,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身体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这个身体一直在被苦逼迫着。
一旦看到了身体的实相,就会厌离、就会松开执着抓取。因为看到实相,所以就会厌离;因为厌离,所以会松开执着抓取;因为松开执着抓取,所以会解脱;因为解脱了,才会知道说解脱了。这个,就是路线。
修行要从有觉性开始,有觉性去如身本来面目观到身:身体呼气,我们知道,它吸气我们也知道;它在站我们也知道;它走我们也知道;它坐也知道;它躺我们也知道;它动、它停我们知道……不停地去知道、常常地去知道,接下来并没有刻意要知道,会自行知道。
从见到隆布敦长老开始,隆波的修行是观心,用的是心念处,那是属于另外一个板块的四念处了。大部分修行人都是从观身开始的,它比较简单。因为心比较微细,比较细腻,比较复杂,如果觉性不够快的话,看心就看不出来。所以隆波或者大部分高僧大德就会先观身,因为比较容易。
心跑的能力很强,很快就跑了,但身体哪里也逃不了,去哪里也会跟着我们一起走。但是心呢,不会跟我们一起走,跑到美国也可以,跑到月球也可以,心跑的能力很强。如果觉性不够快的话,修心念处就会比较难。但是如果我们觉性很好呢,就去观心念处,那个是最短的捷径,因为直接进到心里面。善法生起在心,不善法生起在心,道果生起在心,如果我们直接契入心呢,就走上捷径了,就类似于是上了高速公路。但是如果没有力量,没有钱的话,就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只能走正常的路了,然后就会不时地堵车,就会稍微难一点点,像观身之类的就会累一点点。但必须要忍耐,而且呢,别讨厌、别看不起观身。就不停地去觉知身体: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之类的。
至于隆波呢,因为隆波的禅定从小时候就训练了,从7岁就开始修习禅定,心集中,从10岁的时候就获得知者了,因此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观心,看到心的运动变化,不停地动来动去。这个,称之为心内心。
心内心,比如隆波是嗔心比较重的人,隆波就去观心一会儿生气、一会儿不生气,一会儿生气、一会儿不生气。心,有七八十种,如果数得很细能数到一百二十种,我们不需要学所有的,我们只是抽样来学习。比如说我们嗔心重,我们就去看心生气和不生气,就一对。前天呢,也有一个年轻人来学。这个小孩子,原先他有身体健康的问题。他修行呢,不会修,但是忍耐,听隆波的。前天来给隆波做禅修报告,他整个特别的透亮,然后他说他别的不会修,他只看一点点:心觉知和心迷失。有觉知和迷失,有觉知了之后迷失,他只看这一点。看这么一点就够了,这个就是心内心。心有在觉知自己也知道,心没有在觉知自己也知道,这个只是在学心的某一部分。学某一部分心,我们就会知道整个心。就像观身,学身体的某一部分,就会知道整个身体。
比如像隆波看到隆波田,隆波田他做手部动作,他有在觉知自己。他一边说一边做手部动作,就像隆波现在做的,一边说一边做手部动作,但是他不迷失。而我们呢?看那些刚开始学的那些弟子,那些居士们,那个时候看到他是在教居士们。一类人坐着想,哎,这一招的下一招是什么呢?就想了:好,这一招了之后,哦,下一招是这一招啊,这一招、这一招、这一招、这一招……这一类人,一边做一边想;另外一类人呢,做手部动作做得很好,训练好几年了,做的手部动作特别标准,但是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身体在动,动是那种自动自发地在动,但是没有觉性,那是不行的。另外一类呢,做手部动作,心跑掉了,彻底忘了身体;另外一类呢,做手部动作紧盯身体,手这里动了觉知,特别认真,比如像1号,在做手部动作,很认真,拼命地在打压自己,那是不可能有什么突破的,因为心苦闷。
隆波看到隆波田坐着做手部动作,他做手部动作有觉性,不错。隆波是观心了之后有觉性。但是为什么生起的觉性是一样的状态呢?这是因为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就像是从四个方向走过来的,但是一旦明白了,所明白的是一样的,就像城市有四个门,进哪个门都可以(身、受、心、法,这四个门)。隆波就试着来玩一玩,隆波田做手部动作,自己就试着动一动,玩一段时间。有一天看到一个朋友,从初中毕业了之后就没有见过他了,很久没有见到这个人,很高兴,没有觉性,高兴,不知道高兴。那个时候训练观心观很多了,但当时高兴,不知道高兴,这个脚往前迈,准备去跟他聊天了;然后这个脚一迈步,觉性生起了。其实自己并没有训练去观这个脚动,只是训练观手动,但是一旦脚动,那也能够觉知。
因此在我们修禅修业处的时候,不需要做什么太多的,先选择一个,认真地对待就可以了。修习禅修业处,比如,观身体呼气,观身体吸气,或者观身体行住坐卧,观身体屈伸,取决于你怎么选择。把它作为主要的一个,其它的只是作为一个随赠品,偶尔用来解除自己的厌烦心。比如隆波观心,如果真的是观心念处的话,就会观心的善和不善:心有贪知道有贪,心无贪知道无贪;心有嗔知道有嗔,心无嗔知道无嗔;心迷失、散乱,知道,心萎靡不振,知道。
隆波观心的时候,直接跳过去,看感受。但是并不是观身体方面的感受,而是观心方面的感受。当下心有快乐,知道有快乐,自己有觉性;当下的心有苦,知道有苦;当下的心有担心,知道有担心,这属于心念处了。在看到心苦心乐的时候,那是属于受念处。在修行的时候,实际上同样也会跨,但是必须要会修。
比如像我们观自己的心,比较简单的。如果观心的话,当下这一刻,心是苦还是乐,还是心不苦不乐,只有三个选择。首先,肯定只会生起其中一个,比方说生起心苦的时候,其它感受肯定是没有的。心苦的时候,心不会快乐,心也不会不苦不乐;当心不苦不乐的时候,心不苦,心不乐。只有三个选择,这个是ABC,只有其中一个是对的。对的是哪一个呢?就是正在呈现的那个。
比如当下这一刻,我们能知道吗?我们心是苦还是乐,还是心不苦不乐?能知道吗?难吗?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对吗?能感觉到吗?某些天一起床呢,就有快乐,很精神、很清新、很舒服;有些天呢,起床的时候,心苦闷,心有的只是苦,不舒服。根本没有任何难度。起先也许是一整天知道一次,接下来会知道早中晚我们的心是不一样的——早上心有快乐,晚一点心又有苦了,半夜呢,睡觉了,是不苦不乐了。我们只是观这三个感受,也可以证悟道果了。就像隆波说的那个小孩子,他就只是观两个而已——心的觉知和心的迷失。只观这两个就可以证悟道果了。
因此,在我们修行的时候,擅长于观身,就观身;擅长于观感受,就观感受;擅长于观心,那就去观心。至于法念处呢,那个是比较难的,我们先从简单的开始契入,从身、受、心开始契入比较简单,最后都会自行汇集到法念处。
法念处呢,就会知道,知道什么?知道法。法呢,既有善也有不善。法念处里面从五盖开始,五盖是属于烦恼习气,属于不善法。那善法呢,提升的并不是普通的善法了,那是处在七觉支的范畴,是直接契入解脱的善法,那个会更高一阶。
因此呢,不用担心,就去观身、去观受、去观自己的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停地去训练。 接下来,我们要训练常常地去观身,身体一旦动觉性生起,知道身体在动。如果我们的心真正安住的话,身体一旦动,觉性及时地知道身体在动,就会看到这个心是知道身体在动的人,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这个就是来到开发智慧的阶段了。我们会看到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观身体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是属于毗钵舍那。
毗钵舍那并不是观身,毗钵舍那并不是观感受,毗钵舍那并不是观心,毗钵舍那是看到三法印。如果看到身体的三法印,那是毗钵舍那;如果看到感受的三法印,那也是毗钵舍那;如果看到心的三法印,那也是毗钵舍那。看到三法印也就是在如实观,如果如实观就会厌离,松开执着抓取就会解脱。
在我们观身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只是观身。身体动,谁是观身体的人?心是观身体的人,对吗?有心作为观者;在我们观感受的时候,我们并不只是在观感受,有心作为观感受的主体;因为有心,在每一个地方都掺杂着有心。在我们观心是善的、不善的时候,善、不善并不是心,心是知道有善和不善的人。因此一直都会有心在一起。
修行如果没有心(这颗“心”被高僧大德称之为知者的心),如果没有知者的心,有的只是迷失的心——想者、演绎者、造作者,那是无法开发智慧的,是无法如身本来面目去观身,是无法如心本来面目去观心的。为什么?因为它迷失了。因此我们要训练去观境界,比如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如果我们能够真的觉知的话,我们的心同时会生起正定、正念,如果我们多多地去修,多多地去提升,就会导向正定圆满。
比如像隆波观心,有觉性不停地观心。心苦知道,心乐知道;心好知道,心坏知道。在心迷失的时候,我们有觉性知道的一瞬间,正定就会生起,心安住;在心有快乐的时候,我们有觉性知道,正定也会生起,心也会安住。因此什么时候觉性能够去观到境界,正定永远都会同时生起;什么时候有正念,什么时候就会有正定,它会自然地、自动自发地生起,就是这样子的。至于这么打坐了,那只是在训练让心休息而已。但是真正的禅定,并不是必须要打坐。必须要在每一个瞬间不停地去训练。
因此修学四念处起步的阶段,会让我们有正确的觉性。正确的觉性就会有随赠品,也就是正确的禅定,我们的心就会变成观者。一旦我们的心能够变成观者,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的实相: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心作为观身体的主人,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我们的心是安住的,变成观者,觉性觉知感受,就会看到感受是无常、苦、无我的;看到观感受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我们观心念处,就会看到心里的善、不善生起了,会看到无论善还是不善,都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是无常、苦、无我的;作为观者的心,知道正在有善有不善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因此我们不能够扔掉心。
如果我们要修四念处的话,只是一味地观身体的话,心消失到哪里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也做不了的,那个是严重的误解了。怎么样都必须要有心。没有得到心,就没有得到法;得到心,才会得到法。因为心是知者、观者,必须要训练。这个知者、观者是源自于正确的觉性,源自于正念。正念其实就是有觉性在觉知自己的身,觉知自己的心。
高僧大德喜欢教的就是:心迷失去想。如果要训练观心,去观察自己的心,迷失的心生起得很频繁,一整天都在生起。因此,我们要修习某一种业处,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迷失去想了知道,我们这么不停地去训练。接下来心一旦迷失去想的一瞬间,觉性会自行生起,觉性生起的一瞬间,知道心迷失,迷失的心就会灭掉。因为迷失去想的心是不善法,在觉性生起的一瞬间,不善法会自动灭掉,不用去灭掉它。散乱灭掉了,安住就会生起,不迷失,就会觉知,它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是正面就是反面,不是迷失就是觉知,不是觉知就是迷失,不需要让觉知生起,而是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它迷失了,觉知就会生起。
一旦我们有知者了,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看到心的三法印;觉性觉知感受,就会看到感受的三法印,看到心的三法印;觉性觉知善、不善,就会看到善、不善的三法印,而且会看到作为观善法、不善法的心的三法印。在看到三法印的时候,那就是开发智慧。
最后到了某一点,心就会生起总结性的领悟:所有的境界,所有的状态,无论是色法还是名法,全部都是生了就灭的现象。呼气的身体生了会灭吗?能够一直呼气吗?那死定了,这个苦会逼迫,必须要吸气;吸气,一直吸气也不行,必须要呼气,因为被苦在逼迫;一直坐着行吗?也不行,因为会被苦逼迫。如果我们有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看到有的只是苦,根本没有什么,有的仅仅只是苦的多与少。这么照见了之后,智慧就生起了,因为看到了实相。
这个身体它本身就是苦,它是无常、苦、无我的现象。如果看到无我,就会看到它不停地有新陈代谢,吸气进去、呼气出来,地、水、火、风,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如果从无我的角度去看的话,从四大的角度去看,就会比较容易。如果我们大家像这样去观身体,从苦的角度来看比较容易,坐着也会苦,躺着也苦啊!躺着谁觉得会不苦的吗?如果躺着不苦的话,那就不需要翻身,为什么必须要翻来覆去的,因为他苦,翻身是为了要逃离苦。呼气是为了逃离吸气的苦,吸气是为了要逃离呼气的苦。为什么必须要换姿势呢?因为坐久一点就会苦,必须要站起来走,站起来动,然后自觉换姿势,是为了要逃离苦。一般的人他也在换姿势,但是他没有觉性,因此他看不到这个身体是苦。
我们有觉性,就看到身体被苦逼迫,看到了之后就换姿势,然后就暂时地解除了苦,不用坐着去忍耐。但是有的人也是用忍耐的方法,那个是属于修行修得很苦的那一类。如果我们没有入禅那的话,是忍受不了的,那就去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佛陀的法并不会是一直很严格的,对于那些根器不利人的法也是有的,同样也可以解脱的。类似于吃饭,有的人吃泰式的,有的人吃的是日式的,有的人吃的是西餐,最后一样也都是能饱的。
因此,就这样去修四念处吧!擅长于观身就观身,擅长于观受就观受,擅长于观心就观心,但是必须要有心作为观者。觉性觉知身体,有心作为观者,就会看到身体在示现三法印,作为观者的心也是在示现三法印。这个是一个例子。观感受就会看到感受在示现三法印,作为观感受的心也在示现三法印;观行蕴也就是观所有的善法、不善法,也在示现三法印,作为观善、不善的心,也在示现三法印。
这个好会恒常吗?不恒常的。比如精进生起了,也很快又会偷懒了。偷懒是恒常的吗?那些很懒惰的人什么也不想做,只想躺着一动不动的,一旦饿着肚子了也必须起身,对吗?一旦大小便也必须起身,对吗?他还是忍耐不了的。包括懒惰也会消失的,懒惰想睡了,本来想睡到中午的,结果想大小便了,必须要起身了,那时候懒惰就会消失了,变成了着急要上厕所了。然后包括不善法,它也是无常的。有的人失恋了,谁曾经失恋过的,举手给隆波看一下,怎么那么少,做功德、做福报做了那么多吗?还是说失恋了,还是说不会爱?
比如失恋了,哎呀!苦到死啊。在寺庙也有,有一位出家人他失恋了,失恋了大概二十二次。第一次的时候特别的苦,苦到死啊!后来呢,苦三天。看到吗?这个苦它也是无常的。有时候我们觉得苦得要死了,我们爱的人离开了,很苦,哎呀,这个生命肯定一生都会很苦,不是真的,很快就消失了。比如有的人,儿子死了特别的苦啊,然后几年都很痛苦,但是几年过去了之后,就没什么感觉了。这个苦它也是无常的,快乐也是无常的,善也是无常的,不善也是无常的,真的是符合三法印。至于说苦、乐、好、坏之类的,依然并不是真品,那个仅仅只是生灭运动变化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训练。
起步的阶段我们去修四念处,修某一种业处。有觉性去观身内身,观受内受,观心内心,去用功吧。在起步阶段我们获得觉性,一旦得到正确的觉性了,正定同时也会生起。常常地去用功,禅定很强大,心就会独立凸显,安住起来。这时候觉知什么呢?觉知身体,觉知感受,觉知心,就会看到三法印,不需要思维分析了,就会自然看见。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吧。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吧。做禅修报告。
1号:1号是中国人,现在也在做直播。固定形式每一天经行和打坐,在日常生活中以呼吸作为临时的家,如果有时间就会增加打坐。隆波建议让他去帮忙妻子做家务,结果做得不好,所以他妻子不让他做了。阿姜玛丽给建议了好几年,但是修行依然压力很大,胸口会很痛、很憋闷。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真的好可怜啊,为什么隆波修行之后有的只是快乐,而你却很苦呢?因为你充满了苦的因,苦的因其实就是欲望、想要,就是那种欲望。你要去感觉那个根源:你想修行,想觉知,想看见,想成为,想得到,想好……各种各样的想要,要去直接知道这一点。你想修行了、想让心宁静了、想让心醒了,要及时地去知道,不停地及时地知道心的想要。就选择这一个,能够解决这一个、能够根除这个因,那个结果,它会自然消失。
要去看心,有什么样的想要,不停地去知道。想去帮助老婆,老婆不让你帮忙,要知道;看到狗,想摸它的背,知道想要。要去训练,去知道心的想要,就选择这一个——去观心的想要。大概明白吗?要去看,心有想要,因为想要,所以才会让你想要坐到这里来。就是想要,那个称之为欲望,那是苦因,也就是让苦生起的因。你苦的原因,是因为你有想要:想要修行,想要知道,想要看见,想要成为,想要获得,想要好,想证悟道果,对吗?有各种各样的想要。想要生起,就是因,是最后会让你心里面生起苦的因。因此怎么做才可以让苦消失?只要你不再想要,就会消失;如果还有想要,就会依然还有苦。大概能听得懂吗?好,那就去看想要。
好,2号。感觉到吗?现在的心会比刚才轻松一些了。因为松开了,就会舒服了。就类似于是这样子的:就像你这么抓着,然后特别地用力啊,这个酸得要死啊,哎呀,酸了酸了,哎,酸、酸、酸,那你放开嘛。好了,2号。
2号:在固定形式,经行、打坐,后面的阶段打坐了之后会散乱,就去以经行来代替。早晚念经,在日常生活中,观身体走,有时候会迷失,有时候觉知,但是大部分是迷失。应该是日常观、还是打坐、还是经行?
隆波:那去经行是很好的,不然你打坐就会犯迷糊。要去动了觉知,动了之后去觉知。你是泰国人还是中国人?(其他人是泰国人。)
教泰国人跟教中国人,那是不同的风格,教中国人必须要直接教到本质,不然就听不懂。要去动,动了之后去觉知,别去打压。你依然在打压,感觉到了吗?依然是憋闷的。如果修行 了之后憋闷,说明你在打压。甜甜地笑,甜甜地笑一笑。有在笑吗?戴了口罩,根本看不到你在笑,所以你要眼睛眯着笑,感觉到吗?在笑,笑的时候感觉到心会松开。为什么?因为你并没有刻意修行,如果你刻意修行,就会憋闷。为什么?因为贪,因为想要好,就是这个“想要”,是苦的因,这个是属于普通的原则。中国人想要,中国人苦;泰国人想要,泰国人也会苦。因此要及时地去知道自己,别去压制,让它静止。在经行的时候,就要像正常的人去走,不需要像机器在走。要动了之后觉知,动了之后去觉知。
3号,3号依然有点别扭,感觉到吗?因为紧张。紧张怎么办?知道紧张,不需要去纠正。因此境界生起的时候,要去知道,不需要去断它,不需要去纠正它。境界大部分都是属于苦,五蕴啊,几乎全部都是苦。有苦因,也就是欲望,也就是贪。很强的贪,就是欲望,那个就是苦。修行的主要的原则是苦要去知道,而不是去断。因此,感觉身体,身体本身就是苦,要去知道;感受呢,本身也是苦,要知道;善呢,不善呢,生起也要知道。要去训练,去知道,要作为知者,而不是去纠正者。比如别人问隆波说:“哎呀,我修行之后,心憋闷,我怎么纠正呢?”并不需要纠正,你别去干预它就可以了,别去打压自己,别去带着欲望去做,然后它就会自然消失。如果你播种因,怎么都会有结果。如果播种因——也就是有欲望,有想要的因,肯定会有苦的结果。因此不停地觉知、觉知,就像正常的人。别以为说修行人跟正常人是不一样的,修行人其实就是正常人。隆布敦长老说得比这个更厉害,他说阿罗汉是正常人。至于说坐在这里的那些是不正常的人,是被烦恼习气牵着鼻子走来走去的。阿罗汉,他是自由的,他完全是自由自在的;涅槃就是在这样的状态里面涅槃,而不是在哪个禅定的状态下去涅槃。不用送心去涅槃,那个才是真的抵达法的心,才是抵达了正常自然的心。因此我们要想抵达正常,就别让自己变得不正常,去如身本来的面目去觉知身,如心本来的面目去觉知心。但是必须要持五戒,每一天必须练习,做固定形式用功,不然的话,心就没有力量。
好,4号。
4号:持五戒,固定形式用功,每天经行45分钟到一个小时。日常生活中,努力地觉知身体,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去观察心跑去想。好几个指导老师慈悲地指出心的刻意,但是自己看不到。心依然很挣扎、纠结,想要纠正,所以才知道自己的修行依然还不行。想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的错就是在于你想去纠正,看到了吗?又有想要生起了。起先想要觉知自己,一旦觉知自己了之后,就想生起智慧,充满了想要。一旦不满意的境界生起了,就想逃。好的境界还没有生起,又会想去找它,想要去找。一旦好的境界生起了,又想呵护。看到没?充满了想要、想要、想要,要及时地识破它。
5号,5号那样太紧盯了,你跳进去了,心有浸泡进去。好,5号。
5号:用“佛陀”作为临时的家,打坐、经行,在日常生活中经行、打坐,但是依然没有持之以恒。在上个星期,在经行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境界,就好像心亮堂了两次,那之后呢,感觉到心会看到念头跟这个心越来越分离开了,觉得这个心比前一年进步了。不知道是真的进步了,还是什么地方修错了?
隆波:是进步了,心有禅定,就会亮堂起来。但是那个并不是圣道,因为你的那个“自我”依然存在。很好,聪明,能够意识到,不错。有的人一旦亮堂、亮堂,啊,就觉得开悟了。很好,必须用功,修得很好,就是很正常地去觉知自己。但是你观察一点,在你观境界的时候,有时候你的心会跳进去,你想观得很清楚,所以心就会不停地跑、跑、跑,盯着它,要去小心这个。
好,6号。
6号:做固定形式,无论走还是坐,去观心的跑掉,如果观不到心,就去观身,直到能够看到念头。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有觉性,就会去观心的变化,大部分观迷失去想。如果心不喜欢,就会进去抓着,如果想让它消失,就会继续去紧盯,如果及时地知道说它是自己在做的,就会松脱出来,但是依然想呵护松脱的那个境界,想快点得到结果。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看到吗?它就会来到了贪和欲望、想要,其实就是在被驱动,让你继续去造作。心啊,真正纯净的心,解脱了,它就是从“有”里面解脱,从造作里面解脱出来。但是你努力地装修它,努力地去装修它。很好,你的训练很好,不错,非常聪明,读得出自己的心,读得很多。要不停地去观察,别着急。6号依然还有弱点,也就是想快点得到结果,这个弱点就会障碍你。要正常地、自然地去观。举个例子给大家听:就像吃饭一样的,就吃吧,这样自然会饱的。如果心这么修对了,然后就不错。6号,心对了,不错。5号依然喜欢跳进去,去紧盯,心并没安住。像6号呢,心已经安住起来了,蕴能够分离了。别注入贪就可以了,就去如实观。
7号:固定形式用功,吸佛呼陀,但是往往犯迷糊,睡着。所以把它换成观身,看到身体动了之后,觉知,心迷失去想了,知道,经常迷失去想。看到身、受、心是不同的部分;看到行蕴,会自行造作,控制不了;看到想要,会生起苦;心,喜欢休息在心脏的跳动上面。问自己的修行是对的吗?
隆波:你观的是对的,但是呢,心必须要是自然的、正常的。当下这一刻你的心是不自然的、不正常的,感觉到吗?你走给隆波看一下,去走,对!学法修行不需要害怕,走吧。心走神了,知道吗?回去坐吧。去经行,动了之后会更好,不然打坐了之后心会散乱,会跑掉。然后去找家务做也可以的。经行不会有什么成果,那就去做家务,反而会有成果,去拖地、去扫地,看到身体在工作。你弱点就是依然想得太多,法并不是透过思维分析来学的,而是要靠觉知,觉知身,觉知心。4号,表面在点头,但是是迷失的,还想说,哎这个人呢,哎呀
好,8号。
8号:固定形式是经行,每天45分钟。日常生活中观身,感觉到身体的存在;观心,有什么在心里面生起,不停地去知道。特别粘着于紧盯,知道是因为想快一点离苦。 隆波:呃,很好,非常聪明。
8号:现在紧盯比以前减轻了,观身、观心现在是对的吗?
隆波:对的,对的,不停地去觉知,就会越来越对,就会越来越好。8号很好。至于1号呢,别忘了,1号,要去知道欲望,知道想要。这个已经骗了你好几年了,事实上已经骗了你好几辈子了。别让它继续骗你了,想要了知道,想要了知道。
好了,今天讲法就到这里。
注①三十二身分:发、毛、爪、齿、皮(第一组);肉、筋、骨、髓、肾(第二组);心、肝、膜、脾、肺(第三组);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第四组);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第五组);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第六组)。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