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2.94《起步四念处,直到彻见四圣谛》-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11月6日

来自法藏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闻思修慧|2022年11月06日之一

修行并不复杂,事实上它整个途中都是有因有果的。因为佛陀的法在因果角度都是圆满的,没有偶然、没有碰巧,有的都是因跟果。

如果我们懂得播种好的因,自然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因是不好的,自然会有不好的结果,不过如此而已。想苦、想艰难,就去播恶因。在身、口、意的方面去做坏的、去想坏的、去说坏的。真正在背后驱动的是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如果我们想要好,就去提升自己的心,让它有戒、有禅定、有智慧,结果就会越来越好。全部是因果关系,全部是要有所作为的,所以佛陀才会教导要有所作为,是自己播种了相应的因。

如果想离苦,首先要来学习方法。佛陀教导了些什么?阿罗汉圣弟子们教导了什么?在三藏经典里有记载。我们必须要去学习,这是属于累积初阶的智慧,称之为“闻慧”。

闻,现在这个时代既有听也有阅读,这些都归为闻慧的范畴。如果只是靠我们自己(是不行的),因为并不是这样的层次,我们不是独觉佛,也不是正等正觉的佛陀,我们是不可能靠自己证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听他们的教导。他们的教导全部是有因有果的,全部是业与业的果报。

坏的因、恶的因,把它浓缩下来就是欲望,结果就是苦。好的因就是去提升八支圣道,培养八支圣道,结果就是离苦。起步的大概原则就是这些。在真正动手实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听,必须要去阅读,先让自己弄明白。

隆波仅仅只是在闻慧这一块能够帮助到大家。源自于听闻,或者是阅读的智慧,仅仅只是起步的智慧。没有谁可以透过聆听跟阅读而明白法的。

还有另外一个智慧,就是源自于思维、分析、推理的智慧,这个思维称之为“思慧”,也就是源自于思维的智慧。那个是依然不可信赖的。因为我们的心暗藏烦恼习气,在想的时候,都会是随着烦恼习气的驱动,是偏袒自我的,所以我们想的东西是不能相信的。

我们听的东西、听的内容,那个是属于理论阶段的学习。去阅读、去聆听,那个并不是我们的智慧,那是佛陀的智慧,是阿罗汉圣弟子们的智慧。

思慧,是源自于我们把他们的智慧拿过来思维、分析、推理,直到我们知道了动手实修的方法。

一旦知道了动手实修的方法,我们才能够培养真正的智慧,才能够真正的清除烦恼习气,也就是修慧。源自于提升觉性、开发智慧的这个智慧,才能够清除烦恼习气。其他的智慧,烦恼习气(遇到它们时)根本纹丝不动。

尤其是那些学很多的人,能够记住很多、知道很多的人,我慢就会更加的大。说什么东西,只要稍微一听,马上就是暴跳如雷了。

那些想很多的人,通过思维获得了智慧,是不能相信的,那是想象出来的。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象,认为涅槃是这样子的、涅槃是那样子的。

但事实上,涅槃没有成为什么,没有是什么,那是一个宁静、寂静的一个状态而已。

但是大家会去想象,去描绘是这样、是那样,那个取决于心的造作。真正可以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法的,就是要动手去实践,动手去修行,去培养觉性,去开发智慧。


四念处的修行-不停地认识自己的身、受、心、法|2022年11月06日之二

我们修行起步的阶段先要获得觉性,最后的阶段要获得智慧。整个训练的过程,都在佛陀教导的四念处的范围内。四念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认识,这个是非常神奇的法。佛陀总结了,把最重要的那些修行原则全部都容纳进这部经典里面了。

我们修行,要来不停地认识自己的身、受、心、法。既包括色法也包括名法;既包括善法也包括不善法。不停地去认识这些现象,这些事物,必须要这么学。

就是这些事物,当它聚合在一起时,我们就会觉得“我”出现了。这个身跟心,它们一起来开会,我们就以为说这是我,这是我。就会界定误以为有“我”。一旦有了“我”,就有承接苦的温床了。如果没有自我,苦根本没有地方可以着床,苦就跟我们没有关系了。

因此,在四念处里面,佛陀把修行的很多方法总结得非常的完美、圆满。如果不是正等正觉的佛陀的智慧,是不可能总结出来的,因为涵括了非常多、非常多的法在里面。

我们要修四念处,起步的阶段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获得智慧。因此这个修慧,其实就是修习四念处。修习四念处起步的阶段会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会获得智慧。

训练的方法,怎么样训练呢?他教导让我们要来观身;观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不苦不乐的感觉;感觉到这个心的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之类的。

要懂得认识法念处,这个理解稍微难一点点,因为它是最宽广的,包括不善法也包括善法,涵括了蕴、界、处,涵括了“心造作苦”的过程,涵括了“心灭苦”的过程,非常的宽广。在起步阶段,我们还不需要学到那个程度。

我们修习比修法念处更简单的,先去探究身、受、心,这个比较简单的,这个不复杂,学习其中的一个就够了。比如我们来学习身体、了解身体,起步的阶段会获得觉性,最后的阶段会获得智慧;我们来探究感受,学习受念处,起步的阶段也会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同样也会获得智慧;来学习心念处,起步的阶段我们也是会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也是会获得智慧。法念处,也是一回事,起步的阶段会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会有智慧。

但是无论我们是怎么起步的,最后每一个人都会汇集到法念处,也就是彻见四圣谛。四圣谛,就处在法念处的最后的一个篇幅,在最后一个板块,最后一个章节。一般的人根器不够犀利,所以他就会教导我们退而求其次,先去探究身、受、心。

先去探究身、受、心。

一旦来到法念处了,就并不仅仅只是去探究这些东西了,而是去探究暗藏在烦恼习气背后的那个烦恼习气,是暗藏在心里面的比较微细的烦恼习气。这些,它生起,是因为什么原因?它灭掉,是因为什么原因?他不生,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

在法念处里面的善法,包括七觉支,然后有觉性,但已经不是普通的觉性了。普通的觉性,并不是念觉支。念觉支跟普通的觉性的区别,就在于他培养觉性是为了纯净无染。择法觉支是修习毗钵舍那,是为了解脱的。有精进觉支,并不只是精进而已,它的目标是为了解脱纯净无染。

七觉支并不仅仅只是说它很好,它的目标非常明确,是为了解脱和纯净无染,是更深一层的,这个很难理解的。

那之后,就是蕴、界、处,还有缘起法,然后四圣谛是在最后。无论是如何契入的,最后都会汇集到四圣谛。只要还没有彻见四圣谛,我们就必然还会无止境的生死轮回。

但是,如果我们无缘无故直接来探究四圣谛,有的人做不到。所以佛陀的智慧非常多,佛陀是法王,他懂得清楚区分,去细分法,它细分了很多,然后适合不同的根器。这个世间的众生的福报波罗蜜是不一样的,所以他就会把修行的方法分成身、受、心、法。法念处,是对那些智慧很犀利的人。


四念处怎么修呢?|2022年11月06日之三

修习四念处怎么修呢?首先,我们必须要有临时的家。是为心找一个临时的家。隆波蒲尊者一直说:修行必须要有心觉知的对象,觉性、忆念的这个对象,其实就是指心的临时的家。心的临时的家,意思就是放佛像的地方,这个就是说要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找一个让心待的地方。

比如起先,简单一点,在身念处里面,他说要用身内身作为临时的家。所谓的身内身、受内受、心内心、法内法,为什么必须要有内、内、内?因为我们学习身体并没有会学习身体的全部,只是学习身体的一部分。

佛陀教导我们,跟现在的社会调查没什么区别。他用到的是择法觉支。比如我们探究这个身体,不需要去认识身体里所有的一切,不会是像医生那样去了解这个身体,有多少血管、有多少骨头,这个细胞是这样的、那个细胞是那样子的,并不需要这样学。只是抽样,身体的抽样来学习。

比如在起步的阶段,他教导安般念。他教导的安般念是奢摩他,然后他教导得很圆满的,教导了十六阶。但是,在身念处里,只是教导了四阶而已,教呼吸只教了四阶。他并没有说让我们要去观呼吸。

他说:“各位修行人,要结跏趺坐。”为什么必须要结跏趺坐?因为在印度那个时代的人,大部分是没有椅子坐。如果他在中国教,他就会说:“各位居士,各位修行人,坐在椅子上面,身体要保持正直。”就会跟当地的人,当地的文化相符合。这是他的非常厉害的地方,能够称之为法王。

不是说每一个人必须都要双盘,有的人盘不了。或者有的人的腿是断腿,那就不能修行了吗?不是。所以他就会说:“各位修行人,你们要结跏趺坐。”结跏趺坐,这个是那个时代的印度修行人,他们都是坐在地上的。坐在地上,如果是侧身坐的话,有的人坐的时间是不久的。最能够忍耐久的,其实就是结跏趺坐。

然后“各位修行人,结跏趺坐,身体正直。”身体正直,并不是那种特别僵硬,不是的。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么直,看起来很漂亮,不是的。如果时间久了之后,后背会痛的。伸直、正直,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要左倒右歪,没有觉性。坐着,让它放松,这个身体要保持正直。

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保持觉性在当下。”有的人解释说,这个“保持觉性”就是要放在面前、放在脸上,不是的。那个“面前”的意思就是指当下。要有觉性,活在当下的意思,就是说有什么东西在当下呈现了,觉性要觉知那个。

“身体正直,在当下保持觉性。呼气长,知道呼气长。”他并没有说去观呼吸。他说的是“呼气长,知道呼气长。”谁在呼气长?这个身体在呼气长,所以它才能够称之为身念处。这个身体在呼气长,看到这个身体吸气长,并没有让去紧盯呼吸。紧盯呼吸就会变成风遍,就无法契入到四念处了。

四念处修行是为了获得觉性,是为了获得有智慧。如果直接去往修空遍、风遍,这就属于另外一种方式了,是另外一个板块了。

因此,我们修习四念处的时候,如果用观呼吸的方式,我们是来看身体呼吸——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而不是去紧盯呼吸。

隆波反复强调,在出家之前就一直教导,强调说: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要走神,不要紧盯。走神就会忘了自己;紧盯,就是心跳进去浸泡在禅修所缘上面。比如说观呼吸,心就会浸泡在呼吸上面,心就无法安住起来,就会一直浸泡在呼吸上面。

所以,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去观呼吸。而是说:“各位修行人,结跏趺坐,保持身体正直,在当下保持觉知,呼气长知道呼气长,吸气长知道吸气长。”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坐着,并没有打坐,我们坐在椅子上,知道吗?这个身体有在呼吸,知道吗?如果不知道,就是心走神了。如果看到呼吸跳进去紧盯呼吸,那个属于紧盯。如果没有意识到,属于走神了。如果跳进去盯着,那个是紧盯。就是这个,导致让我们无法契入到中道。

在我们的心走神的、发呆的时候,那个属于是放逸型,太放松了,迎合烦恼习气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坐着去紧盯,然后身体也苦闷、心也苦闷,那个是属于修苦行的极端。就是这两个,障碍了我们无法有安住的心,无法有正确的禅定。修行的难点,就在这里!最难的就是在这里!

也就是说:要怎么样做,我们的心才可以有正确的禅定?我们的心才可以安住,能够真的开发智慧?

训练的方法,就是仰赖于觉性作为工具。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看到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或者是观身体行住坐卧:身体坐着,觉知;身体站着,觉知;身体走,觉知;身体躺,觉知。看到没有?非常重要的点在于知道,要去感觉到它。感觉什么?感觉身体,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感觉到身体的运动、变化。

隆波说觉知这两个,第一个是感觉到身心的存在,第二个是感觉到这个身心的运动变化,然后不停地去觉知。一旦我们没有觉性,什么时候走神,就会迷失到念头的世界里,有身会忘了身,有心会忘了心。

因此,我们修行身念处的时候,看到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一旦我们迷失在念头的世界,我们就会忘了身体。我们平时呼吸已经变成习惯了,忘的时间不久,很快就能意识到:“哎!刚刚忘了自己了!”这样就会让我们的觉性越来越快。

起先的时候,忘一次,走神会很久。但是我们及时地意识到:“哎!走神了!”继续回来呼吸,呼吸了,再走神,再次知道,再走神,再知道,“走神”就会越来越短,觉性就会生起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频繁。这就属于是在培养觉性,我们就能会获得快速的觉性。

与正确、灵敏的觉性同步而来的,就是正确的禅定,它们就会一起生起。因此,就是这个我们必须要去训练的,谁想离苦必须要去修四念处。

我们的觉性依然还很脆弱,必须要修习四念处。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像隆波起先跟隆波李尊者学法就是用吸“佛“呼”陀“的方式,是心的临时的家,是觉性、忆念的工具。一旦呼吸了之后,起先修错了,去紧盯呼吸然后去直接观呼吸,呼吸就会越来越短,最后在人中这里,最后呼吸停止变成了光。

这个呼吸,称之为遍作相。在呼吸停下来变成光明的时候,这个称之为取相。那之后,我们的禅定越来越娴熟,就会生起取相。这个我们可以把光明放大、缩小,送到哪里都可以;照到过去也可以,照到未来也行;送到别人的心也可以,送到天堂也可以,送到地狱也可以,全部都是源于这里。

那之后,心就会入安止定,有喜、乐,心抓住光明,这个称之为“寻”。心跟光明打成一片,不跑到别的地方去,这称之为“伺”。就会生起喜、乐、一心,然后就会入初禅,这是另外一条线路。走这条线路也行,先入安止定,然后从安止定退出来之后,再去开发智慧。或者是入安止定,在安止定里面去开发智慧。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家不太能够入安止定。所以隆波才会教第三条路——就是以智慧来引领禅定。我们修习禅定,差不多可以来开发智慧了,就直接去开发智慧,然后禅定就会越来越强大。

因此,我们修行某一种业处,为心找一个临时的家。比如看到身体呼气,看到身体吸气,看到身体行住坐卧,看到身体动,看到身体停,不停地看下去。接下来,心走神了,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了,知道。知道,观这一点,去及时地知道心。接下来,就会知道得越来越快。

是什么意识到迷失了?是什么知道说在紧盯?是觉性在知道。因此,我们知道得越频繁,觉性就生起得越频繁;觉性生起得越频繁,心就会越来越熟练。

觉性,是源于心能够牢牢记住境界。比如我们练习禅修,呼吸,心跑了知道;心紧盯了知道。接下来,心就能记得——跑去想是这样子的状况,紧盯是这样子的状况。接下来,心跑去想的一瞬间,觉性会自行生起,因为心能够记得了——哎,这是走神了,迷失去想了!这是迷失去紧盯了。觉性就会生起。

修习四念处,为了获得觉性是这么修的。而不是打坐了迷迷糊糊的,呆滞、乱七八糟的。


怎样才可以获得智慧? |2022年11月06日之四

要怎么样才可以获得智慧?已经说过了,四念处有两个阶段:起步的阶段会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会获得智慧。

一旦我们有觉性,不停地有觉性,持续地保持觉性,接下来,就会看到事实:心是自己跑去想的!心会因为习惯自行跑去紧盯!看到它自行工作,它不是我。

会看到心也可以的。一旦我们有了觉性,并不说必须只是一味地观身。假设从观身契入有觉性,观身修习身念处,觉性非常灵敏了,并不只是身体动了才能觉知,心动也能够觉知到。

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观心,隆波观心到非常娴熟了,心有一点点动静就看到了。一旦身体动,也会自行知道,并没有训练观身。身体动什么的,全知道。睡着的时候,左翻身、右翻身都能知道。因此,并不是说从身体开始就一直只能知道身,起步是观心就只能知道心,不是的。

什么时候觉性生起了,我们是不可能去限定觉性仅仅只能是观身,或者仅仅只能是观心的,控制不了的,觉性是“无我”的。我们提升觉性,接下来,哪个明显,比如身体的动静比较明显,我们就会觉知到,觉性就能自行捕捉到。如果我们的心有什么变化,特别明显的变化,觉性也会自行捕捉到。

因此,起步阶段什么都行,四念处什么都行,都同样能获得觉性。一旦生起了觉性了,色法呈现得明显,觉性就会自行捕捉到;感受呈现得明显,觉性就会捕捉到;行蕴,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坏,烦恼习气生起,觉性也能够捕捉到。并不是观身之后,烦恼习气生起会看不见。如果是在紧盯身体,烦恼习气生起才看不见。只是一味地在紧盯,智慧不会生起,什么也看不到,觉性也并不是真的有。

因此,如果明白修行的原则,就要自己去看,我们擅长哪一个就选择哪一个。隆波修习安般念,在起步的阶段跟隆波李尊者学法,那属于奢摩他,属于奢摩他的安般念。一旦见到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观心,他并没有教导隆波观身,他教导隆波契入到心,因为隆波曾经观过身。听到其他的高僧大德讲到观身,这个也是身、那个也是身,观了之后觉得淡而无味,没有兴趣,身体特别的狭窄,心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身体没有多少,就只有这一点点东西,然后心会觉得淡而无味。

但是隆布敦长老让隆波观心:哎,心为什么那么神奇殊胜?就喜欢观心。隆波就会来修习心念处。有心内心作为临时的家。心内心,并没有去学习89种心,121种心,并没那么去学。我们学的是这个经常生起的心。

比如隆波原先的基础就是嗔心比较重,嗔心很重。因此,修什么东西都很快,不会慢慢悠悠,不会的。谁来做禅修报告,说了很久,就会觉好讨厌,不想听,浪费时间。去找高僧大德,要坐一整晚上的车,白天继续坐车,到了地方去跟他请教,做禅修报告,5分钟、10分钟就结束了,就回来了,不等了,浪费时间。个性就是这样的性格。因此,很快速,嗔心很重的。

嗔心,跟另外一个往往是相对的的,也就是智慧,它们两者在一起的,智慧很犀利和(嗔)很犀利,往往都会是同一个人。智慧跟嗔心有同样的特质,就是很快、很猛烈,然后彻底地连根拔除。

嗔心,是清除所有好的美德; 智慧,则是清除烦恼习气。

隆布敦长老看了,就直接让隆波观心,隆波就坐着观。隆波的基础是嗔心重,就会看到一会生气、一会消失,一会生气、一会消失。接下来看得更多了,一会生气、一会消失,一会有贪了、一会贪消失了;观来观去,啊,一会迷失、一会觉知,一会觉知、一会迷失,就会看得越来越细了。

起先就是看很清楚的,就是看嗔心。一旦看一个很清楚了——看嗔心很清楚了,接下来,贪心生起也会看到。嗔心生起了看到,贪心生起了知道,接下来,痴生起也能看到。心走神就是痴,散乱跑去想这个、想那个,不停地训练去观。

有训练的方法,各种各样的方法,细节非常多,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所以佛陀教导了很多,但最后都会汇集到同一点。


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2022年11月06日之五

修习身念处在起步的阶段会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获得智慧。智慧,源自于什么?要想有智慧必须要有正定和正念。因此,在八支圣道里面有八支,第七支是正念,第八个是正定。这个八支圣道,最后就是汇到觉性跟禅定。

如果我们修习四念处,我们就会获得正确的觉性跟禅定。因此,我们修习四念处要获得觉性、获得禅定。一旦获得了禅定之后,智慧才会生起。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正定,其实就是指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是在没有打压的情况下,心没有走神,心没有跳进去紧盯,那个就是正定。

如果我们训练四念处,除了获得觉性之外,同时也会获得正定。比如我们吸佛呼陀,我们的心跑去想了,觉性能够捕捉到:心迷失去想了,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起来,禅定就会自动自发的出现。迷失,觉性及时地捕捉到,迷失就灭掉了,因为迷失跟觉性是不会同步生起的。什么时候生起觉性,那个时候迷失就已经断掉了。

在真正的觉性生起的时候,禅定同时也生起了。所以佛陀才会教导:如果我们多多地去培养、去提升正念,就会让正定圆满。这称之为“正念”的,他解释得非常清楚,其实就是四念处的觉性。所以,我们修某一篇就可以了,修我们所擅长的。

我们修习四念处圆满了,已经进步了、提升了之后,持续多多地去修,正念一旦多多地去提升,多多地去修行,这样就会导致正定圆满。

因此,心跑的一瞬间,觉性知道的一瞬间,禅定就生起了。跑了之后,马上觉知到,然后禅定就生起了。紧盯了,马上捕捉到,禅定就会生起。最后,觉性跟禅定两者都会强大起来。

仰赖于觉性跟禅定,智慧才会生起。仰赖于正念、正定,才会生起正智。正智,也就是正确的领悟才会生起。

如果心没有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没有正定,觉性没有捕捉到色法、名法,智慧是不会生起的。有的人虽然有在觉知自己,但是觉性不愿意去觉知身、觉知心,有的仅仅只是禅定,独立突显,那样智慧是不会生起的。

就是这两个,可以帮助我们生起智慧,也就是:正念和正定。


心仅仅只是一个元素而已|2022年11月06日之六

我们必须要去修四念处,心跑了知道,跑了知道。每一次都知道,禅定就会增长。正念如果多多地去修,就会导致正定圆满。正定如果我们多多地去提升,就会有正智,也就是正确的智慧,深入的智慧就会生起——深入地知道这个名法、色法在呈现三法印,那个就是在开发智慧。

比如隆波,有觉性,心跑了知道,跑了知道,然后禅定也有,到了某一点,智慧就会顿悟:哎,这个心不是我。心不是我,不是我的。心仅仅只是一种自然的蕴,是一种自然的感知,仅仅只是一种元素而已。元素,总共有四元素,也就是地、水、火、风。空也就是空间,然后能够承接地、水、火、风这四元素。然后心其实跟地、水、火、风、空是一样的,它仅仅也只是一个元素而已。

我们有烦恼习气,所以导致我们的心并不是真的元素,就会变成烦恼元素了,变成了烦恼的奴隶。事实上,修行如果修到极点的话,心仅仅只是一个元素而已。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离开(僧团),要去外面行脚,因为很多的人恭敬他,就去送他。出家人都排队等着,舍利弗尊者就一位位地打招呼辞别。有一位他没有跟他打招呼,走过去了,他的袈裟碰到了那个出家师父。那个出家师父的我慢很大,他觉得舍利弗尊者跟这个人打招呼、跟那个人打招呼,他也会跟自己打招呼,但是舍利弗尊者并没跟他打招呼,没跟他说话,就继续走了。因为出家人很多,他如果与每一位都打招呼,是做不到的。但是他的袈裟恰巧碰到他,这个出家人生气了,然后就去佛陀面前投诉说: 舍利弗,他伤害我。巴利语称之为打,舍利弗尊者伤害我、打我。

佛陀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舍利弗怎么可能会伤害谁呢?但是他需要让僧团看到舍利弗尊者的美德,所以就让这个出家人去找,让舍利弗尊者回来。然后,就上到法庭,佛陀就问:“这位,他投诉你伤害了他,是真的还是不是真的?”看到没?佛陀问了,他已经知道舍利弗尊者不会去伤害谁,他已经知道结论了,但还是会问。舍利弗尊者就回答说他并不是有心要伤害任何人,他的袈裟可能碰了他。那个是因为他的这种根器,因此他的动作是很快的,像猴子一样很快、灵敏,不会是慢慢的、规规矩矩的,不会是那样子的。看到前面有一个小沟,他就跨过去,别人也许会找一个木头(垫上去),舍利弗尊者就会直接蹦过去,他的性格就是这样的。他的动作是很快的,所以袈裟就碰了他一下而已。

舍利弗尊者就说,他的心就像大地一样。心属于识大,跟地大是一样的。地大的特质就是大家把干净的东西倒过去,大地也不会满意;大家把脏东西扔到大地上面,大地也不会不满意。他的心就像水大一样。水大,清洗香的东西,水也不会高兴;如果碰到了脏的东西,比如我们大家拿水来洗屁股,水也不会难过。他说他的心就像风一样,跑到那个香的地方,跑到花朵的时候,风也不会觉得很高兴,就像他的心一样;然后吹到垃圾堆,风也不会不高兴,就像他的心一样。他的心就像火大一样,无论去火化尸体还是烧香的木头,火都是一样的,不会有满意,也不会不满意,他说自己的心就是那样的。

所有的出家人听到之后就赞叹:善哉、善哉!那个投诉舍利弗尊者的法师全身发抖,马上当场就求忏悔,因为他栽赃陷害了一位纯净无染的人。

事实上,心是一种元素,是属于识大。我们的识大是被烦恼习气染污了。因此,如果我们去培养觉性,修习四念处,有觉性、有禅定,直到生起智慧,看到蕴界的事实,就会逐步有次第地清洗掉烦恼习气,最后心就会抵达元素,这个称之为识大,识元素。

每一位高僧大德对其的命名,是不一样的。前世僧王因为读书读得比较多,他称的名称比较正确,他称之为识大,跟舍利弗尊者所讲到的是一回事。有的人、比如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称之为法元素。隆布敦长老称之为一心,抵达一心。隆布布达长老称之为这个当心。每个人所讲的,实际上意思都是一回事,其实就是识大,属于识界。

我们的心的自然状况是清明的,是光明、亮堂的,是有快乐的,是宁静的。它本来是宁静、亮堂的,但是它不干净。它宁静、光明,但是他不干净,因为有烦恼习气隐藏其中。有时候烦恼习气比较强,那个宁静就消失了,光明就消失了,心就会漆黑一团。

因此,如果我们去培养觉性,多多地去提升智慧,有智慧逐步清洗烦恼习气,我们的心就会有次第地越来越亮堂。光明、亮堂,可以涵括整个宇宙。

一旦我们修行,我们的心就会有快乐宁静,就会抵达真正的寂静、宁静、光明,而且干净。


烦恼习气的清洗靠自己|2022年11月06日之七

必须要仰赖于修习四念处,就像分享的那样,听一回听不懂,就去反复地听。反复地听,重复地听。

事实上,隆波每一天教的法,如果去动手实践,就够了,足够可以离苦了。因为隆波跟高僧大德学法的时候,其实没有学几句话,然后就是回来实践。跟隆布敦长老学法只学一丁点,他说:“你读了很多的书了,接下来去读自己的心。”第一次就学这么一点。

最后跟他学法的时候,他说:“见到知者要消灭知者,见到心要消灭心,才能够抵达真正的纯净无染。”这个法,他只教了两个人。第一个人是隆波蒲尊者,接下来是隆波,他只教了两个人。后面就成了很多人的借口,变成教了很多的人。学的是不多的,没有几句话。

去求法的好几位高僧大德,教的都不多。隆布行长老说得很短:“知者知者,出来在外面,烦恼习气不在那个地方。”因为自己跳进去了。

跟阿姜摩诃布瓦尊者学法,他就教:“你观心、观心啊,你没有观到心。必须相信我,这个非常重要,我是靠我自己走过来,什么东西都斗不过念诵。”高僧大德在教的时候是没有录音的,但是会埋在心底里面,然后一字不差的能够记住。

他教得很简单,就是直接动手修行的诀窍。如果动手去实践,领悟就会生起。他并没有给隆波智慧,而是给工具,让自己可以去开发智慧的工具。就好像他并没有帮我们来清洗我们的烦恼习气,但是他给了刀、斧头,这个刀、斧头其实就是他的教导。然后,隆波就拿来用,每一天都用它来解剖自己的烦恼习气;然后去治疗,原先很厚重的,然后慢慢地、逐渐地一层一层剥掉,就来到越来越光明的地方,越来越轻松。

因此,高僧大德给了什么?给了斧头、刀子。其实就是要我们对自己的烦恼习气去动手术。如果仰赖于高僧大德来清洗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是严重地误解了。没有谁可以来帮忙清洗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必须自己去清洗。

这样讲法,大家大概能听懂吗?就像隆波,长老问:“明白吗?”“明白明白。”明白什么?修行很久才能明白,才能够真的明白。“见到知者消灭知者”,他教导这个是在40年以前,到真正明白花了17年的时间。高僧大德每教一次,隆波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去体悟)。

要战斗!无论是谁的烦恼习气,都必须要自己去清除。高僧大德仅仅只是给我们工具,或者是教我们知道方法。别说像隆波这样的小儿科了,即便是高僧大德,包括佛陀这样的级别,他都说他只是“指路人”。我们必须靠自己去上路,没有谁可以抱着走,必须要自己走,必须要战斗!


1号:觉得观身、观心,已经会像隆波教的那样观身、观心,看到蕴界不停地分离,看到身体是一段一段的,看到接触后心会有动荡,观心的起伏生灭变化,已经可以到自动自发了。现在观境界,觉得自己的修行越来越正确了,会有快乐,包括玩游戏的时候都会有很快乐,这个感觉是对的吗?

隆波:对的,现在男人、女人看起来很难。已经对了,要多多地去用功、多多地去提升。知道什么,都比不过去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及时地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别去干预它。有什么烦恼习气生起来要知道,这个是以旁观者的方式来观,不要跳进去。

1号,依然还会有不时地跳进去,因为禅定还没有满,依然还有跳进去,要不停地去训练,这样它会自己满的。已经修得很好了,已经修对了,就继续用功,然后持之以恒地用功。

现在错了。感觉到了吗?你开始去干预心了,开始装修让心一动不动了,别去装修,放开,可以放得开吗?伸伸舌头。

对,现在才松脱出来了,心必须要是这样子的。刚才不对,别去带领让心是那样子的。别那么带领,否则就会变成了邪定,要觉知自己。

觉知自己是最重要的,佛陀说他没有看到任何别的法在清洗不善法、提升善法这一个角度重要过觉知自己。要觉知自己,别带领心去昏沉犯迷糊。


2号:修行固定形式里面用功是通过经行,每一天晚上经行。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观身,我是否应该同时需要打坐吗?

隆波:如果能修很好,在行、住、坐、卧都应该能修,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在哪个姿势死去。如果我们只能走、只能经行才能好,那经行不了、走不了时,怎么办呢?躺着呼吸,也必须要做得到。要努力地训练,每一个姿势都要训练到。

起步的阶段,经行很好就先去经行,多多去经行。一旦觉性、禅定比较强大了,去打坐、去站、去躺着,全部都要能做得到。先要把第一个做到很熟练。当觉性、禅定强大之后,就去做别的姿势,同样也可以做得到。难的是第一个。

因此你经行,觉得觉性生起、禅定生起很难,但是(一旦觉性、禅定)生起得很频繁了,很熟练了,一打坐马上就会生起了,生起了觉性,生起了禅定。接下来,就会越来越娴熟,躺着都有觉性,可以有禅定。

慢慢训练,要获得每一个姿势是最好的。但是别心急,要慢慢来。然后,并不只是一味地修禅定,必须要看到身心的运动变化。如果哪一天心有力量,就去看身心的三法印。哪个时段没有力量,就去经行觉知,经行觉知。


3号:礼佛念经,每一天在睡觉之前经行,有时会打坐,但是大部分都会紧盯。在早上工作之前都会礼佛念经,下定决心持戒持到最好。越来越多地看到烦恼习气,有时候觉得很难堪。感觉到在经行的时候会看到念头,觉知会比打坐更好一些。不然的话心口就会憋闷,请求开示。

隆波:非常聪明,知道说什么适合自己。走了很好那就去走,你还有力量去走就去走。有的人经行非常娴熟,他是走着涅槃的。这个高僧大德分享说,他是走着涅槃的,走着,然后就像花一样的,最后,他可以每一个姿势都可以做得到。如果擅长于走就去走,这个很好,继续用功。

慢慢学,多多地去知道烦恼习气。一般的人当烦恼习气生起时,他们有的人还会很自豪。但是我们修行看到烦恼习气,就会觉得惭愧、羞愧,那个很好。如看到烦恼习气觉得害羞,我们就会生起敬畏心,我们的心就会非常圆满了。不用刻意去呵护,它不敢去干坏事。干坏事是因为烦恼习气,我们看到烦恼习气之后觉得羞愧,有了这个羞愧心、惭愧心,就不敢去做了。如果做了之后就会灰蒙,然后就会有敬畏心。

很好,你的修行很好,继续用功。别去太打压自己了,否则会太累。要轻松自在地去觉知,轻松但也不至于特别散乱,要刚刚合适,所谓的刚刚合适,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做到很难。

隆波说修行有简单也有难。难是在起步的阶段,要怎么样心才可以安住起来,刚刚好,不走神不紧盯。一旦心不走神、不紧盯之后,契入了中道之后,心就会自然地导向涅槃。

佛陀有个比喻,就像木头飘在河里,如果没有卡在左岸、卡在右岸,不停地顺着河流而下,这个木头最后就会导向大海。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卡在左岸、右岸,没有走神、没有紧盯,就会有一个最后的趋向,就是会解脱。别在中途烂了,就像有的树,如果里面烂的话,也就是破戒了。有的中途是会被旋涡给缠住了,卡住了,那个是属于五欲功德的所源。世间的快乐一直紧紧抓住我们,让我们无法涅槃。有时候,又会被人类抓住,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有的会被非人类抓住,喜欢追求名誉、地位、钱财,就走不了了。如果我们没有这些,我们的心不左偏、不右偏,必然会有一个趋向,就是导向涅槃。

因此,我们要去观察,迷失就会粘着一边岸了,如果我们跳进去紧盯,又卡在另外一岸了,就是这两岸。前面的是属于放逸行,迎合欲望;另外一个就是修苦行,打压身、打压心,让身心受苦,这个不自然。慢慢地训练,难就难在这里。

一旦心能够契入中道,什么也没有做了,哎呀,那个是太简单了。它简单、简单,是以前隆波误解了。因为隆波修行之后就教弟子们说:简单、简单。但是看我们大家修行为什么那么难?看来看去,哦,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正定,没有正确的觉性。

隆波训练获得禅定已经很久了,高僧大德教导开发智慧,马上可以开发,不会粘着左岸、不会卡在右岸,不会忘记。比如让观心,隆波不会忘了观心。而且,也不会紧盯让心一动不动。不走神、不紧盯,就会在中道上面,可以继续上路。

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契入中道,不走神不紧盯,不会卡在这里、不会卡在那里,就会非常方便,什么也不用做。就好像木头一样,不需要有手脚去游泳,它会自行流入大海。走向中道的这个心,不需要做什么,它会自行契入涅槃。

中道,这个用八支圣道来注解,也就是戒定慧。


4号:感觉到身体或者是心去想,在醒来的一瞬间,有时候就会开始念诵。日常生活中会不停地观事实,烦恼习气很多,对苦的接受越来越多了,对境界也越来越保持中立了,越来越看到平常、普通。休息型的禅定还不是太好,没有力量。开发智慧没有力量就会很累,累了没有去休息。觉得五力还不够,请求隆波介绍休息型的禅定。

隆波:去找一个你喜欢的经文,不停地念也行。隆波喜欢念有一些篇。事实上,喜欢好几篇。有时同样也会换一下。哎,得到一个了,已经说过了,得到一个就会得到全部,都行。

现在喜欢这一篇:佛陀索索托嘎玛哈拉科。佛陀是纯净无染,他的慈悲是像大海一样的浩瀚。忆念佛陀,念诵了之后忆念佛陀,不停的念诵。这样也行,其实就是念诵了。

有时就仅仅只是吸佛呼陀,就只就是佛陀、佛陀,那个已经是念诵了,只是说他念的只是两个词语而已。念诵并不是必须要很久、很长,就是选心喜欢的。不停地念诵,在心底里面念诵。

现在迷失了。因此,要想获得禅定,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去礼佛念经,很容易。在礼佛念经的过程中,心散乱,及时地知道,继续礼佛念经。再散乱,再知道,继续念诵,让心专心地去念诵,让心聚焦在佛陀上面,这样禅定就会生起,很容易,心就会获得休息。获得休息的心,就是宁静在单一的所缘,是在没有打压的情况下持续地修习在单一的所缘上,心就会获得休息。


5号:在日常生活中,持五戒作为一个常态,然后礼佛念经,在固定形式里面用功。但是在打坐的时候就会睡着,所以才会调整为经行多于打坐,觉得自己的痴很多,哪里需要调整?

隆波:不需要调整的,你走得很好,修得很好。动了去觉知,动了去觉知,修得很好,不错。对自己的心,必须聪明。如果打坐了之后每一次都睡着,而经行了觉知很好,就要去经行,懂得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禅修业处,就去经行。

多多地去经行,就会酸,特别厌倦之后,就坐着去扫地,看到身体工作,可以换一下。如果走来走去,有时会厌烦,那就坐着去工作,去给树浇水,去做这个、做那个,然后去觉知、觉知。

不建议去逛商场。有的人说有觉性,在走的时候要保持觉性,去逛商场,去买东西,那就会一团糟。经行很好,而且你看到烦恼习气、很好,已经对了。


6号:固定形式用功是用打坐来培养觉性,以身体作为临时的家,观心迷失去想,用扇扇子来帮忙觉知。在日常生活中是以身体作为临时的家,观心迷失去想。觉知到这个动荡逼迫,而且胸口的松开,看到心对于所缘的饥饿。看到嗔心,然后散乱,还不了解明白:觉知身体和感觉身体像别人一样的,区别在哪个地方?应该怎么做?

隆波:觉知到身体,就是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我们看到身体像别人,这是看到了身体的事实。看到身体,看到它的存在和看到他的实相,这是两回事。但是起步阶段,先要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接下来,才能感觉到身体的事实——不是我,它是一堆物质,就会有那样的感觉。

很好,去及时的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曾经看到过自己很厉害吗?有看到过吗?就是那个,那个要觉知,要去观。这个是最坏的,不是居士你(一个),而是每一个人。这个“我很厉害、我很厉害”,就无法往前走了,就会一直卡在觉得自己很牛。

因此,要及时地知道自己。我们越能及时地知道,识破烦恼习气,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干净。真正让我们心脏的,就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漆黑、黑暗的,如果我们能够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就类似是光明出现,黑暗就会消失。我们无须驱赶烦恼习气,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去及时地知道——这就像是在漆黑的黑暗里,一旦有了光,黑暗会自行消失。何时有觉性,烦恼习气就会自己跑掉,我不需要去讨厌它。

要去观“自己牛,自己牛”,这个要看。


7号:在固定形式里用功和日常生活中用的方式是动手指,然后去观身观心。有时候会紧盯,有时修行很好,有时觉得好像又不会修行了。有时会看到胸口的这个动荡的生灭,在造作之前和正在造作的时候,都会有动荡,有时又只是觉知也会有动荡,哪个地方依然被卡住了?

隆波:心稍微散乱了一点点,依然散乱。因此,要在固定形式里面用功,要有临时的家。然后常常及时地去知道自己的心,这样心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现在是不是因为起床太早了,所以就会有点散乱。别睡得太晚了,别玩游戏玩得太多,晚上要休息一下,早上起来才会比较精神。

可以,7号可以,很好。如果你的禅定好,够的话,你的看就很好,观就很好,就是开发智慧,看到震动。如果禅定安住,心作为观者,那个是属于开发智慧。看到动荡了之后,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力量,那属于散乱。

智慧跟散乱,只是一线之隔。 我们的心安住变成观者了,智慧就会生起。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禅定,没有安住,那就会是散乱。


8号:固定形式里用功是通过打坐,观呼吸,心走神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观呼吸作为临时的家。最近一段时间看到嗔心很重,心喜欢浸泡在悲伤里面。一旦这个心看到心浸泡到悲伤里面,悲伤就会不时地消失,快乐会一瞬间、一瞬间地生起,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在你看到所有的境界的时候,观心的时候,首先看到正在呈现的境界。第二个是要看到心对那个境界的反应,有悲伤生起了之后,知道有悲伤,这个可以。如果进一步,看到心不喜欢悲伤,有反应了,有满意、不满意生起了,对那个境界有满意不满意,要进一步地知道,这样就会看得越来越细。

在迷失去满意、不满意的时候,就会让心更加的造作。如果心保持中立,造作就会停止,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境界生、住、灭,然后心不用跳进去干预。

因此,在观的时候,如果看到什么境界生起了,知道那个境界出现了,这个可以,这是第一个。如果有满意,要及时地知道;有不满意,及时地知道,这个就更好了。但是,不需要刻意知道。

有的人一旦看到境界了,就坐着问自己说:诶,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个就错了。满意了,知道;不满意了,知道。不用去对它们做什么。一旦我们及时地知道心的满意、不满意,保持中立,心就不会挣扎。一旦心不挣扎,宁静安住,就会看到所有的境界;能够如实观,没有偏见。

8号,依然习惯于装修让心一动不动。如果装修让心看起来很好、很甜,那不要。要及时知道自己正在装修心。当下这一刻也是在装修心,能感觉到吗?现在的心不自然了,心是这样子的。这样子的不要,必须要做回正常人。

修行人喜欢让自己变成超人,必须要做回普通人。普通人一会苦、一会乐,一会好、一会坏,那个很好,一直在示现三法印。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