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17.24《心的训练》-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2月18日AB
《心的训练》
隆波帕默尊者
泰国解脱园寺 2017年2月18日A
中译-禅窗
今天有西方人前来听法,其中有好几个人已经“醒”过来了。
心的训练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心准备好,进而使之可以开发智慧,这个充分准备的阶段,即是“奢摩他的修行”;另一个阶段,是以准备好了的心去开发智慧,这被称之为“毗钵舍那的修行”。
因此,心的训练共有两个项目,并不只是修习以获得宁静——那只是为了开发智慧而将心准备好的一个阶段。
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有两项:其一是训练让心获得宁静,并且获得力量。让心获得力量是真正的“奢摩他”,被称为“止禅”,也就是让心与单一的所缘在一起。另一项心的准备工作, 则是让心真正准备好去开发智慧。
让心获得宁静是为了积聚力量和能量去开发智慧,而另一项准备工作则是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这样的心才可能真正去开发智慧。心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禅定,称为“观禅”,它可以照见“三法印”。在我们开发智慧之后,心感到疲惫无力时,便要回来修习“止禅”以获得宁静。
因此,在开发智慧之前,关于心的训练,如果能够同时训练两者是最好的,也就是训练让心宁静也行,训练宁静而安住也行,如果两者都加以训练,就是非常完美的了。若是证得了止禅——快乐地聚焦于单一所缘,便可以恢复心力;另一个部分是训练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然后以安住的心去开发智慧。开发智慧一段时间,心会感到疲惫,就再回来训练去获得宁静。
训练去获得宁静,就像是我们给汽车加油;训练让心安住,就是上路之前的性能检测;而开发智慧则是,让万事俱备的汽车开始工作,现在它已经有了汽油,也有了正常运转的发动机。
然而有些人无法修习两种禅定,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宁静,那么至少也需要训练让心安住。心安住以后,才会具备开发智慧的能力,但是时间不长就会感到疲惫的。一旦感到疲惫无力而又无法修习宁静型的禅定时,心难以得到休息,到了极度疲惫不堪以后,它就会自行进行调整和休养。
所以,在开发智慧的阶段,要以安住的心——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去开发智慧;而在心疲惫无力的时候,心会自动切换成奢摩他。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本来是在开发智慧,而后产生了奇奇怪怪的现象,我们就会误以为是证悟了道与果。事实上,那不是证悟,而只是由于心没有力量,自行切换去修习奢摩他了,我们却误以为仍然在修习毗钵舍那呢, 结果就生起了毗钵舍那的杂染(观障), 这就是开发智慧途中的陷阱。
有些人至此会误以为自己已经开悟,甚至已经证悟阿罗汉,什么都不再执着了。
昨天有人来分享说:其他道场的某位法师,在傍晚去买饭来吃,住在居士家里而且邀上女居士共进晚餐等等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觉得什么都不用执着了,戒也无需再守持,误以为自己已经比佛陀更加厉害了。
佛陀教导戒、定、慧,而他认为戒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这就是“智慧超前”的例子,他已经被骗了。
如果修习毗钵舍那的时候,正在观名法与色法,而后产生这种感觉,实际上,那是毗钵舍那的杂染(观障)。毗钵舍那的杂染会出现在修习毗钵舍那的行者之中,但是前面刚提到的那位,他尚未涉及到毗钵舍那的杂染,而只是非常严重的邪见罢了。
我们的工作包含两项:一项是训练让心准备好。准备好了的心——首先是有力量的;其次,它具备能够开发智慧的品质,仿佛拥有随时可以上路的汽车且加满了油。接下来的另一项工作,就是使用汽车抵达目的地,也就是上路——开发智慧。因此,有两项工作:让心准备好;然后以准备好的心去开发智慧。
心的准备工作是——让心获得力量,方法并不难,只是我们喜欢自寻烦恼而已。
有人抱怨说,“无论怎么做,心都无法宁静。”别去让心宁静,那样心是不愿宁静的,无缘无故地命令心去宁静,心不会因而宁静。
心能够宁静,是因为它感到满意——它感到快乐,满意于正在享用的所缘。比如:有人打牌会有快乐,心对于打牌感觉很满意,可以通宵达旦地打牌;或是有世界杯球赛时,可以通宵达旦地看。如果让他打坐,五分钟就睡着了,世界杯足球倒可以看个通宵,因为心有快乐,所以有精力继续。因此,心感到快乐且获得宁静之后,就会具有力量。而想要获得宁静,必须先有快乐。
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懂得选择所缘,而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必须审视自己与哪类所缘在一起,心会感到快乐,接着就不断带领心与该所缘在一起,而不是一直让心与所缘在一起。譬如隆波从儿时起,修习安般念就感到快乐,呼气、吸气,觉知自己以后感到快乐。所以在需要休息时,就会观呼吸,呼吸的时候并未期待达到宁静。如果使劲地呼吸,要求宁静、宁静、宁静,这样的心是苦的,不会宁静。快快乐乐呼吸时,心很快就宁静下来。
让心宁静的方法类似睡眠,但只是类似。因为熟睡是缺乏觉性的,而心获得禅定时,是宁静且伴有觉性的,与睡眠相似之处在于——如果想要快点睡着,结果往往是睡不着。同样的,如果想让心宁静下来,心是不会宁静的。
想要睡着,就要让心轻轻松松,感觉到了吗?感觉苦闷就会睡不着。心越苦闷,负担越重,心不愿去休息,当然无法入睡。
修习禅定也是同样的,如果觉得苦闷,心是不愿宁静下来的。因此,有些人禅坐的时候观照呼吸(隆波示范深深地吸气、呼气),期待着心会因而宁静,结果它没有宁静,反而觉得苦闷。
所以,要审视自己看与哪类所缘在一起会感到快乐,然后就常与那个所缘在一起,是不断地在一起,而非一直在一起。如果是一直待在一起,就需要强迫心。比如,禁止忘记呼吸,必须一直觉知呼吸。努力地呼吸,同时始终保持觉知,这样的心是苦的。事实上,是呼吸以后不断地觉知,常常地觉知。有时走神,有时觉知,有时走神,有时觉知。觉知得频繁一点,走神得短一点,这样慢慢训练。
不去强迫让心宁静,心会自行宁静。心的宁静状态有几种形式:稍稍宁静、非常宁静与深邃的宁静,这里有几种级别:刹那定、近行定与安止定。
当代的大部分人已经无法修习安止定了。
安止定还有两条线路,一条线路是先有禅相,另一条是根本没有禅相。
生起禅相的这条线路,比如,观呼吸会变成光,这个呼吸称为“遍作相”;一旦变成光明,就称为“取相”;如果把玩光明,让其变小、变大、变宽,变化到任何程度,这称为“似相”。证得“似相”已经是近行定了,但即便让光明遍满于世间,也仍未达到安止定。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禅定,同样能够进入安止定,却没有禅相,比如修习慈心观——没有禅相,没有光、颜色、声音,什么都没有,只有无穷无尽扩散开去的清凉,散发出去的不是光明而是慈悲。因此,用于奢摩他禅修的所缘,有些有禅相,而有些没有。
这些内容需要学习很久,对于我们而言是困难的。我们只期待得到一点点宁静,好过于散乱就行了,每日安排出一定时间用于固定形式的练习。自我审视与哪类所缘在一起会感到快乐,就不断地与那个所缘在一起。当需要休息时,就带领心与该所缘在一起,立即就能得到休息。
隆布特长老特别同情无法入定的弟子,因为他们很难宁静。于是长老找了个方法,他开示说:如果想要获得刹那的宁静,可以使用吸气之后憋气。憋住气,然后抓那个感觉静止的地方。憋气时,会感到有个宁静的点,去抓住那个地方。只一瞬间而已,无须很久,接着完全放开它,心就会得到短暂的休息,使心力得到一点恢复。
好比只有一点点钱,每次加油就加20泰铢。见过吗?摩托车只加10泰铢、20泰铢的汽油,问说能够上路吗?能,虽然跑不了多久。所以,并不是必须一次性加满油。
假如无法百分之百地修习禅定却又需要休息,就试试轻松地憋气,可别这样(隆波演示用力地吸气而后憋气),这是苦闷的,看不见空空的心。要让心放轻松,然后觉知。念诵“佛陀”、观呼吸,什么方法都可以,念诵“佛陀”或者观呼吸以后,宁静也行,不宁静也行,心必须有这样的魄力。
如果呼吸以后,必须宁静、宁静,心就会觉得苦闷。如果游戏一样地觉知呼吸,宁静也好,不宁静也好,只是轻轻松松地观,心很快就自行宁静下来。
若是教导纯正的奢摩他,我们这辈人学起来很难。因为心太散乱,喜欢上网等等的。想要获得真正的深度宁静是很难的,有的只是散乱。所以,只追求一点点宁静就好,以便让心获得力量,好比一次加油10泰铢、20泰铢,或者就像给手机充钱——每次只充一点钱,同样可以用30天。
此外还有一种训练让心具有禅定的方法,即训练让心安住,使之用于开发智慧。这有赖于觉性去及时知道没有安住的心,就是这样简单。
想要让心宁静,核心关键在于——带领心去持续与令它感到快乐的单一所缘在一起。要不断地观照,可以时而觉知、时而走神,没关系,然而要时常观照,这是让心宁静的核心要点。
若要让心安住以开发智慧,核心要点也只有:有觉性,及时知道未安住的心,也就是跑去跑来的心。
对于曾经修习安般念或是观呼吸的人,现在只要稍作调整——还是继续呼吸,但不是带领心去静驻于呼吸。而是继续呼吸,轻松地觉知——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心跑去与呼吸在一起了,及时知道。现在变成及时知道跑来跑去的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与呼吸在一起,也知道。或是有些人观腹部升降——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与腹部在一起了,也知道。
及时知道“跑了”的心,及时知道“动了”的心,就在及时知道的一刹那,心会自动安住,仅仅一刹那,它属于刹那定。心跑掉而后知道,心跑掉而后知道,心会安住一瞬间,自身就拥有宁静,仅仅只一瞬间的宁静,自身就会安住,也仅仅只是一瞬间的安住。
宁静的心不一定是安住的;而安住的心必然是宁静的,请务必牢记这一点。
宁静的心也许并不安住,比如观呼吸,心跑去与呼吸或光在一起,并没有真的安住,而是跑出去了。可是在心安住的瞬间,它自身拥有宁静,既没有散乱也没有飘忽。
因此有两种情况——宁静的心;以及宁静且安住的心。
宁静且安住的心,其生起是有赖于——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跑动”。
如果是走修习禅定的途径——进入二禅就会得到安住的心;越往二禅以上进展,安住之心的品质越高且安住得越久,不只是短暂的瞬间。即使出定以后,心依然可以长时间处于定中。如果做得到,就好比是大富豪,在旅途中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供支配。如果做不到,就每次只做一点点,但必须去做,慢慢地点滴累积。
当代人大部分是进入不了禅定的,误以为缺失觉性的宁静就是禅定。可是对于真正的禅定而言,觉性是不可或缺的,真实的禅定是——就算世间消失、身体感消失,心依然独立凸显,有在觉知自己,而没有缺失觉性。如果打坐后迷迷糊糊的,那是缺乏觉性的表现。因此要牢牢抓住核心要领,然后去用功。
要让心宁静,就带领心持续与让它感到快乐的单一所缘在一起,常常地觉知;如果需要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就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跑了”,及时知道“没有安住的心”,在及时知道的一瞬间,心会自动安住,既得到禅定也收获觉性,所以必须用功。
隆波从儿时开始训练禅定,拥有“知者”的心之后,身体感甚至完全消失。唯有“知者”的心在,一旦身体感再现,就领悟到身与心是不同的——蕴会自动分离。只是隆波那时不知道开发智慧的方法,仅止步于蕴的分离,不晓得如何开发智慧。直到遇见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观心,这是以观心来开发智慧。开发智慧既可以经由观身来进行,也可以经由观心来进行,观受也可以,乃至观全部名色法都可以,那取决于每个人各自所擅长的。
开发智慧可以经由观身来进行,也可以经由观心来进行,观受也可以,乃至观全部的名法与色法都可以,这取决于每个人各自所擅长的是什么。
在开发智慧之前,心要先成为“知者、观者”。
在开发智慧的阶段,必须先要分离名和色。比如,看见身体坐着,心是观者。当下一刻,每个人都坐着,感觉到了吗?看见了吗?身体正在坐着。试着点点头,西方人也试着点头,感觉到了吗?身体在点头。试着动动手,感觉到了吗?身体在动。就是这样——身体移动,心是知者。但并不是……演示给你们看:这样是不行的。要移动了,去感觉,轻轻松松地感觉,平平常常地感觉。
事实上,法是平常而普通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物。只不过我们喜欢从平常而普通的状态逃离出来,始终渴望做个“非常特殊”的人。
比如:当下一刻,我们看见身体坐着,谁是知者?心是知者。但无需去寻找——心在哪里?身体坐着,心是知者。不用去找心在哪里,只是知道有个知者存在,就够了。如果努力去找知者在哪里?心会散乱,而且知者会无止境地重叠下去。只是感觉到有一个知者存在就够了。
这样动来动去(隆波演示手抬起、放下),反复练习也行。并非必须这样(演示十四个手部工作),这样若是厌倦了,也可以换别的(隆波演示拳击动作)。反复地练习,看见身体活动,去觉知。比如现在,什么在笑?对吗?什么在笑?身体在笑,身体在点头。就这样感觉,简简单单地练习。接下来身体有任何动静,心就会感觉到,这就是开发智慧的起点。
开发智慧共有十六个阶段。听起来很可怕,居然有十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名色分别智”——分离名与色。色法移动,心是观者,这样就可以分离名与色。接下来能够分离得更细腻,将色法分离成地、水、火、风,当然这比较难。如果没有真正的禅定,继续分离色法是异常艰难的。我们只能知道色在行、住、坐、卧,色在呼气、吸气,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色,真正的色是地、水、火、风。
然而感觉却是货真价实的,因此让我们慢慢分离,起先分离身与心或名与色,倘若真的很厉害,便可以进而分离色法为地、水、火、风。
名法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名心”,即,心成为知者;第二部分称为“名心所”,即,与心同步生起的感觉,比如苦、乐等等的,慢慢的练习分离。比如,当下一刻是快乐还是痛苦?慢慢去观察,就好比刚才观身在坐着。身体是坐着还是站着?去感觉,心是感觉的人。
如果训练分离名法,就去观察感觉。比如快乐,快乐是被觉知的对象,心是去知道快乐的人,但无需搜寻心。只需知道当下有快乐;现在有痛苦;现在不苦不乐。或者,当下生气;现在贪;这一刻迷失了。比如,生气的时候——一般人生气都会关注让他生气的对象。比如对狗生气,一旦生气就会去看狗,留意它在做什么,不断去找狗的麻烦。或者,如果对某人生气,也会去留意他。
观察到了吗?越讨厌谁,就越常想起谁。感觉到了吗? 越爱谁,也会越想念谁。如果对某人没有感觉,就根本不会想起那个人。越爱则越想念,越恨也越想念。
我们要慢慢观察——爱、恨、苦、乐等,它们是与心同步生起的自然现象。这一刻,心有快乐,要去知道,而后看见快乐是被觉察的对象,这同样是分离——进一步地分离名法。
起先分离名色,色可以继续分成地、水、火、风。无法继续分离色也没关系,可以去知道近似色——呼气的色、吸气的色,行、住、坐、卧的色,运动的色、静止的色,能够观到哪些,就观那些。至于名法,可以进一步分离:快乐是一个部分,痛苦是一个部分,不苦不乐又是另一个部分;贪是一个部分,嗔是一个部分,痴是一个部分;不贪、不嗔、不痴又是另外的部分。
慢慢观察下去,所有境界始终在心里盘旋变化,我们仅仅是知者、观者,继而照见生气不是“我”,它来了就走;贪欲不是“我”,它也来了就走;苦、乐等情形,同样来了就走。因此,苦、乐生起时,别白白浪费了,要去开发智慧,进而照见它们只是临时混杂进来的事物,而后会离开。它们好比是从门前路过的行人,来了就走,我们只是悠闲地看看,无需追赶他们。如果看见行人从家门口路过,就跑去紧抓不放,抓过来仔细端详,这是疯子的表现。我们无需做到那种程度,只需看着他们来了就走,所有的感觉都是来了就走,这样不断地观察下去。不断地更细致地分离名色,直至抵达真正的境界。
分离名色是为了什么? 为了看见真正的色法或名法。色法很难进一步分离,名法却简单多了。名法,比如生气,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无论谁生气,全都是相同的。贪欲、痴、散乱、萎靡等等,也是真正的境界。苦、乐,同样是真正的境界。
我们为什么要看真正的“法之境界”?因为“三法印”就呈现在其中。“三法印”不会呈现于闭门造车的念头里,必须由法之境界来承载“三法印”。修习毗钵舍那就是要看见名色的“三法印”。
别简单地以为修习毗钵舍那就是觉知名色。仅仅觉知名色,还只是奢摩他,尚未跨入毗钵舍那。必须照见名色的“三法印”,才是毗钵舍那。要想照见名色的“三法印”,就必须先看见名色真正的境界,因为“三法印”就在那里现身。
如果看见生气,生气会呈现“三法印”——生气的生、住、异、灭;生气不请自来,不赶自走。看见生气之生、住、异、灭,这是照见“无常”。看见生气自行来去,称为照见“无我”——我们掌控不了。
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探究所有的法之境界,法之境界共有72种,我们无法知晓全部。有些境界是我们所没有的,有些是我们看不见的,比如“涅槃”,我们从未见过。
72种境界之中,有一个是“涅槃”,有一个是“心”,真正的“色”有18个,另外52个则是“心所”。听起来非常多,而在52个“心所”之中,有一部分是我们所没有的。比如有关禅定的部分,因为我们从未入定过。我们有“善心”、“不善心”,却没有“禅心”,也没有“色界心”、“无色界心”。生而为人,什么也没有能力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无法进入“空无边处定”,所以这些境界无需去观,因为我们没有体验过。
我们要观的是自己所拥有的境界,我们拥有什么?有苦、乐吗?有贪、嗔、痴吗?就观察这些我们所拥有的。有身体吗?就观察这些我们所拥有的。那些没有的,无需去找,找也找不到。我们这样的脸要想入无色界定,那是做梦。小孩子就很容易,小孩子修行是简单的,领悟得快,不会想太多。大人想得太多——“心快要入定了”,“接下来会怎样”,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
开发智慧使用的是“知者的心”,有了“知者”之后就去探究——看见色法,比如身体呼气、吸气,身体行、住、坐、卧等等,心是观者;或者看见苦、乐来了就走;看见贪、嗔、痴来了就走,心是观者,作为“知者”的心在一旁观看。
因此,修习四念处,观身也行;观苦受、乐受也行;观善心、不善心也行;观全部的名法与色法都可以,重点是必须拥有作为“知者”的心。比如修习身念处,看见身体呼吸,心是观者;如果修习受念处,看见苦、乐,心是观者;修习心念处,看见善、不善,心是观者;如果修习法念处,看见名、色运作,名色有如是因,有如是果,心是观者。
因此,观者的心是不可或缺的,是界定修行与否的分水岭。所以,佛陀教导说:禅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这里的禅定是指心能够安住成为观者的状态。无论修习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还是法念处,都必须具备安住成为观者的心。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两个内容:
首先,用功训练,让心成为观者,然后在某一刻观察某个明显的境界或状态。谁容易生气,就会看见“生气”常常生起,就观“生气”,心是观者,看见“三法印”:“生气”生起而后灭去,生起而后灭去,这是无常;“生气”自行来去,并没有刻意,没有强求,无法掌控,不想生气也会自行生气,生气后想令它消失,它也不消失,这是“无我”。不断学习,直至照见实相:色法呈现“三法印”,名法也呈现“三法印”。清楚地照见就会顿悟——称之为“我”的事物并不真实存在,根本没有一个“我”。
称之为“我”的事物,如果分离开来,只是色法与名法,色法与名法已经在教导我们无常、苦、无我。于是“自我”会从感觉里消失。因此,修行到名色分离以后,就观看每个境界呈现“三法印”,最终生起卓绝的智慧——名色非“我”,“我”不存在。
每一个名色里,都找不到“我”,有的只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无法掌控。如果获得这种领悟,称之为获得“见法之眼”。这只是刚得到“见法之眼”,眼睛还迷迷糊糊的,但已经能看见了。眼里还有灰尘,灰尘进入眼睛,看得见吗?灰尘跑进眼睛,也看得见,对吗?
初果须陀洹仍是眼里有灰尘的人,颗粒有点大,或有好几颗灰尘。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眼睛越来越清澈,最终拥有“纯净之眼”——成为阿罗汉。
大家现在的目标是“开启法眼”,“法眼”就是领悟到实相——“我”不存在。一旦“我”不存在,苦就无处藏身,苦无法与“我”在一起了,因为没有“我”,苦藏身于色,苦藏身于名,却无法存在于“我”。
进一步探究下去就会彻见——这个色就是苦,这个名就是苦。倘若这样彻见,心会放下对于名色的执取,苦的终点就在那里——证悟阿罗汉——放下所有的名色,尤其是放下——心。
心是最难放下的部分,放下色身比放下心更简单。在三果阿拉含的阶段,已经放下身体了,不再执着身体,不再执着眼、耳、鼻、舌、身;不再执着眼、耳、鼻、舌、身,就不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不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就不存在对色、声、香、味、触有满意或不满意,欲界的贪与嗔就不会生起,这是三果阿拉含的境界。
最后,如果对心也不再执着,就不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因为在我们的感觉里,心是世间所有事物的中心。哪天如果看见“心不是我”,世间的一切就都不是我了,这属于初果须陀洹的境界。如果哪天不再执着心,就不再执着于世间的任何事物,这是阿罗汉的境界。
如果不断用功,我们自身就拥有圆满的快乐。而现在我们的心还不满足,心始终充满饥饿,身体一天饥饿三、四回,但心始终嗷嗷待哺,每分每秒都饿。比如,坐久一点就酸胀,对吗?就想站起来走,“隆波怎么还没讲完,食物香味也飘过来。为什么还不结束?何时出家人才打完饭?”
这些都要去观,现在没时间了。下面总结一下,便于西方人记住。
让心准备好来开发智慧,共有两项训练:
第一项,训练让心获得力量。第二项,训练让心具有品质。训练让心有力量,就是带领心持续与单一所缘在一起;训练让心具有品质,就要有觉性地及时知道“心跑了”,心就会安住,具备去开发智慧的品质。如果进入开发智慧的阶段,就要以“知者、观者”的心去观:看见色法坐着,心是观者;看见色法行、住、坐、卧,心是观者;看见苦、乐,心是观者;看见善、不善,心是观者,就是如此训练。然后看见一切都呈现“三法印”。
最后,智慧将会生起:
初级智慧会感到“我”不存在,有的只是时苦时乐的色法与名法。惟有时苦时乐的名法与色法,但不是“我”。
中级智慧会知道——色法是苦,于是放下色法。
终极智慧会明白——心本身就是苦。明白了这个,就结束了,彻底完成了任务,那时就圆满解脱了。
好了,去吃饭吧。
(完)
《心的训练》B
从九世皇的时代起,泰国人开始习惯于排队去顶礼瞻仰,现在则是去顶礼瞻仰新晋的僧王,同样也是排长队,这是一种新潮流。
听说最后一天,他是坐着高尔夫车出来接见大家的。嗯,他非常可爱,隆波见过他一次。他是追求“经由实修而断除烦恼”的法师,非常美。但这并不是说,不实修的法师就不美,可别正话反说啊。否则很快就有人会攻击说隆波在批判研习经典的法师。
研习经典的法师之中也有非常出色的。巴悠尊者就非常美,他已经晋升为副僧王。在不久前,他检查完身体,隆波刚好有机会顶礼他。有人安排房间让他休息,也就是病房,刚好在隆波的病房旁边,于是就进去顶礼了他。在他尚未出家时,隆波就已经认识他,他的工作是同佛教之中的寄生虫们作斗争。
假冒的始终是假冒的,不会长久。
用心地修行,逐步深入地探究自己吧。修行就是探究自己。不断的学习,直至能够有次第地逐步彻见真相。
觉知身、觉知心,探究身与心的实相,何时明白实相,何时就会放下。是心自行放下,而非我们故意去放。
有些人的“智慧”超前,喜爱一味地思维“空”——这也“空”,那也“空”,什么都“空”,戒也不需要持守,因为已经不执着了,禅定也不必修持,因为修习禅定就是在构建“有”(十二因缘之中的“有”),智慧也无需开发,反正已经统统放下了。唯一剩下的只有——烦恼习气了。
那些认为“这也空、那也空、什么都空”的人,其实并不认识真正的“空”。
我们修行至看见实相——“我”不存在,继而透过洞见“诸法无我”而证悟阿罗汉,心也是无我的,这是经由看见“空”而解脱,称之为“空解脱门”,是空无“自我”,而不是空无一物。
涅槃是指“什么都没有吗?”并不是。涅槃有属于涅槃的特性,而非一切皆无。涅槃的特性就是寂静。
这个寺庙被命名为“寂静寺”,其字义就是涅槃。
涅槃拥有寂静、宁静的特性。从何之中获得宁静?是从烦恼习气之中获得宁静。尤其是指烦恼的首脑——无明,也就是,未彻见“四圣谛”。
佛陀斩钉截铁地开示道:若不了解“四圣谛”,就会依然轮回于生死。
不知苦(苦谛),不知苦因(集谛),不知苦的止息(灭谛), 不知道止息苦的修行方法(道谛)。
不知道“名色是苦”,不知道对苦的职责是“知道”;不知道苦因是“渴爱”;不认识“涅槃”;不知道“八支圣道”,简而言之,就是不知道“戒定慧”。
起始于不知苦,不知名色是苦。认为无需知道,因为已经放下了,“渴爱”尚有,却视若无睹,“无明”隐藏着,但是视而不见。
法并不是一味依赖于思维,而是需要观察与体会的。
烦恼并非轻易就能被战胜,它们非常精微,在千方百计地欺瞒我们,此时这样骗,彼时那样骗,特别微细的烦恼是一副善法的面孔,极为可怖。
比如微细的散乱,并非是散乱于五欲之中,通常我们会散乱于——想要看色、听声、尝味道、体验接触,想要去想有趣的东西,思绪天马行空。而微细阶段的散乱是——心散乱于法,不断地审思法义,停也停不下来,因为工作尚未结束。若就此停下,便会四处去宣扬“一切皆空”,殊不知烦恼仍旧藏身于隐秘处,并没有死绝。
再比如,“我慢”并不是指——觉得自己很厉害,而是以另一个方式体现——何时能如祖师大德那样好?祖师大德看起来纯净无染,为什么我还是脏兮兮的?“我慢”并不只是自以为很厉害而已。
又或者,贪爱于色界定与无色界定,听起来好像喜爱宁静,不想攀逐外缘,只喜欢参禅打坐,却不晓得真正的烦恼正是满意于色界定与无色界定的宁静与喜悦。我们自以为是喜爱宁静的人,不喜欢攀逐外缘,即使别人上门找茬,我们也不去争吵,只是闭塞在山洞里修行,自以为很好,这都是被微细的烦恼所骗,比如满意于禅悦等等。
或是没有彻见圣谛,即,没有彻见“无明”,最难观察的是——不知圣谛,因为知道圣谛的时候,四个圣谛是同时彻见,知道何谓苦,知道何谓苦因,已经彻见了苦,知道何谓苦因,对苦因的职责是什么,怎样才是完成职责。
苦是什么?对于苦的职责是“知道”,已经知道了;苦因是渴爱,对于渴爱的职责是断离,已经断离了;对于灭的职责是进去接触、进去彻见,已经接触、已经彻见了;对于道的职责是使其生起、让其成长,八支圣道已经生起了。
知苦、断苦因、照见灭谛、发展道谛,发生于同一瞬间!
完全超越想象,四项工作同时发生。我们一次做一项工作就已经头痛不已。但这四项工作却在同一瞬间完成,事实上,它们是同一项工作——何时彻知了苦,就何时根除苦因;何时根除苦因,何时就彻见苦灭且生起圣道,完全是同步发生的。
佛陀的弟子只能达到这种程度,佛陀的智慧则超越于此——何时断苦因,则何时知苦、证灭、修道;何时证灭,则何时知苦、断苦因、修道;何时修道,则何时知苦、断苦因、证灭。
对于佛陀的智慧,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听完佛陀的开示,要想跟得上都很难,那远非佛弟子可以企及的境界。
因此,有些人自我吹嘘比佛陀更加厉害,真是不自量力……比佛陀更加厉害,甚至宣称佛陀的波罗密太少——佛陀的涅槃还得把身体留在世间,但是他涅槃之后,可以把身体带进涅槃。竟然也有人蠢到去相信……
相信邪见,不是放下,对于邪见,佛陀并没有教导要去放下,佛陀甚至开示说:四众弟子如果战胜不了邪见,佛陀就还不会涅槃。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
比如当今的副僧王巴悠尊者开示说:他有义务要履行,而非放下,他有职责去解释——何为对、何为错,而不是放任邪见彻底掩盖了正见。但是,是以佛教徒的非暴力方式去战斗,而不是伤害具体的某人,仅是据理相争而已。
好了,做禅修报告,很快就知道是正见还是邪见啦。
(法谈部分完)
问答篇
居士1:有在紧盯。
隆波:嗯,这是正见——知道正在紧盯。
居士:觉得憋闷。
隆波:紧盯就会憋闷,要放松些,心在散乱,看得出来吗?
居士1:看得出来。
隆波:心散乱时,不想让它散乱,就会紧盯。心散乱时,要大胆一些,知道它在散乱;心不喜欢,也要知道它不喜欢。
倘若我们何时看见境界,并且进而看见对于境界的满意与不满意,那么满意或不满意就会自行灭去。灭去之后,心会契入中立,很快又再次生起满意或不满意,再次知道它,心又会再度中立。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观察成千上万次。不管什么现象现身,就是那样反复去观,最终,心会变得聪明起来,明白到——凡生起的,必然灭去。心会愿意接受这一点。
比如,在观察的时候,会看到生气生起而后灭去,贪欲生起而后灭去,善法生起而后灭去,苦乐生起而后灭去。
在见法的时候,则是照见——某种现象生起,其必然会灭去。
为什么使用的是“某种现象”呢?“某种现象”生起是自然的,所以该现象灭去也是自然的。用词是“某种现象”,其实却包含了所有的一切,为什么不说“这种境界”或“那种境界”?因为这属于总结性地领悟,而且重要的是,某些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述,虽然其真的存在,但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
比如,如果修行来到微细的阶段,就会看见在胸口处,有极为快速的生灭,可是并不清楚那是什么。因此,经典开示为“某种现象”,“某种现象”生起而后灭去,极快速的生灭,还来不及界定其是什么。
当修行越来越细腻,将只看见“某种现象”生起而后灭去,进而总结性地领悟到“一切”。某种现象生起是自然的,所以该现象灭去也是自然的。最后不再是“某种现象”,而是“一切现象”。
一旦获得这个领悟,心就会放下,于是就看见不生不灭的“法”——涅槃。
要去用功,目前跌跌撞撞,没有关系,一路上坎坎坷坷也属正常。没有谁生下来就禀赋超人,如果真的禀赋超人,就不会出生了。既然出生了,就说明还不够“超人”。
获得信心了吗? “不厉害”是理所当然的,继续修行就好了,真是糟糕啊,需要加倍精进,继续去观察境界,哪个时段散乱,无法起观,就去修习获得宁静,念诵“佛陀、佛陀”也行。
居士2:我跟随隆波已经九年了,还是很紧张。
隆波:谁见到隆波都会害怕,寺庙的法师们每周三做禅修报告时,也同样害怕。
居士2:去年年初,隆波指导我说——要立誓言,(设立目的,随后持之以恒地去达成)这样便于累积真言波罗密。所以我立誓每天以修行供养三宝与隆波,然后几乎每天晚上在家里带着妻儿打坐。
隆波:噢,真棒!尤其棒的是能够带动妻子,因为大部分家庭都是由妻子领导的。
居士2:感到心有力量了,而且强大起来,但也发现,时不时地有痴在混入,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年纪有关?
隆波:那是无法阻止的,而且也别去阻止。心有痴,知道心有痴,而不是禁止有痴,如其本来地知道即可,痴与智慧,同样都在教导我们法。
居士2:有时原本是该安住,却好像睡着了。
隆波:老了。
居士2:是的。
隆波:这是最终的答案,真相就是如此。其他人别笑,不久我们也会有同样的境况。
居士2:是的。
隆波:需要去训练,不断地用功。 接下来,当觉性强大了,打坐的时候就不再昏沉,即便躺着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是整夜觉知自己,心地一片光明,这取决于我们想要持续多久,如果真想要睡着,就放下那一点。
居士2:好的,如果知道是老了,才可以慢慢接受。
居士3:我是一个懒惰的人。
隆波:啊?“懒惰”这个词对于隆波而言异常刺耳。
居士3:但我会努力的。
隆波:嗯,这样听起来稍微顺耳一些。
居士3:昨天在禅堂里经行,突然消失了……
隆波:什么消失了?
居士3:我努力的观察心在哪里?
隆波:别去找,找不到的。
居士3:是的,越找就越找不到,刚好在禅堂前面经行,我听见隆波说“别懒惰”之类的话。
隆波:嗯,很好,隆波教得对,别懒惰。
居士4:我是昨天来寺庙的,此刻正在紧盯。
隆波:此刻的心不正常,看得出来吗?
居士4:是的。
隆波:要及时的知道,不需要去对治,愿意接纳它,它就是这样的。
居士4:上次做禅修报告时,隆波说我喜欢收摄心。
隆波:嗯,依然在收摄,但是力度没有以前大了,看得出来吗?
居士4:看得出来。
隆波:很好,说明进步了,继续用功。
居士4:昨天来寺庙……
隆波:看到心想要说了吗?
居士4:看见了。
隆波:看见了吗?它跃跃欲试起来, 要及时的知道。 其它境界的呈现也是同样的情形。看见了吗?它可以自行呈现。
居士4:是的。
隆波:你是嗔心型的,而且智慧锐利,因此不断地以“无我”的角度去观察——它们可以自行运作。
居士4:好的。
隆波:继续去用功吧。
隆波:怎么讲?
居士5:我还是和从前一样紧张。
隆波:多少年都没有变化,也是正常的。
居士5: 是的,我每天都有在固定形式里面练习。
隆波:嗯。
居士5:可是仍然无法如实观照,总是有干扰存在,而且……
隆波:有干扰时,也要知道。
居士5:是的。
隆波:心没有中立,要知道。心若没有中立,就会跳进去干预。
居士5: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地害怕出生。
隆波:如果害怕出生,就已经不生了。我们分享说想要涅槃,但是怕死。仍然还有“想要”在,是由于没有彻见到——每次出生,每次都是苦,没有看见这一点。
所以,修行就是要看见——每次出生,全都是苦。没有宿命通是很难看到每一世出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每个瞬间的生,每个瞬间都有“生”,心往外是苦因,其结果是苦。还有什么吗?
居士5:请隆波开示。
隆波:最终的出路……
居士5:心仍然不够。
隆波:心还不够,没关系,带领它不断地看,别气馁就行。
隆波有一个弟子,观照之后看见自己的头颅骨,于是发誓再不修行了。她怕看见自己的头颅骨,事实上,如果她忍耐着继续频繁观照,接下来就会看见全身的骨头,接着骨头将会全部碎裂、彻底消融,就不会再怕了。
只是做了一点点,依然紧抓着不放,去多多地用功,直到明白——它是苦,就不会再紧抓着不放。
你目前还在紧抓着名色不放。
居士5:分离名色仍然能够正常地做到。
隆波:已经非常自然了。
居士5:是的。
隆波:不是什么难事。
居士5:是的。今天干扰比昨天的多,而且有痴。
隆波:想要好,感觉剩下的时间已不多,必须快一点,要及时知道——贪。掺杂着瞋心,看得出来吗?瞋心渗透进来了,也要及时知道。
噢,谁有什么要说的吗?先把机会给加拿大人。
稍等,隆波自己检查作业,不需要做报告。今天比上周好多了,上周比今天散乱得多。上周只有两三人宁静而已,这一周几乎全部宁静了。
修行的时候,就是平平常常过日子,不需要复杂的增添很多条件,普普通通过日子,注入“觉知自己”即可,然后心会自行好起来。
比如今天的心,已经比上周好了,至于固定形式的修行——打坐、经行等等的,有时间就去做,但最重要的是没在打坐和经行的时刻,在日常生活里,不断地觉知自己。
如果仅限于打坐和经行的时候很厉害,还不是真的厉害,因为一整天打坐和经行的时间并不多,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固定形式的练习)之外。
我们就自然平常地过外面的日子,然后不断加入“觉知自己”,曾经习惯散乱的心,就会宁静下来,开始洞见实相——身在运动,是被心觉知的对象,身体是所观;经过的所有感觉——无论苦乐、好坏,都是被观察的对象,来了就走,禁止不了它们,也无法掌控它们,探究它们是为了照见实相——无论身或心,始终都是变化的,是无法被掌控的。 不断地观察下去,心会慢慢聪明起来,心会变得光明,无需过多地打坐,反而比打坐的人更光明,因为生起智慧——拥有了正确的领悟与理解。 智慧的光明比禅定的光明更加璀璨。谁看见过智慧的光明吗?嗯。 智慧有几个层次,八正道里有智慧,也有世间智慧。感觉到了吗?啪!设计师在冥思苦想之后,突然,灵光乍现! 而圣道生起时的智慧,甚至让日月看起来都黯然失色,因为在那一刻,日月都不出现,全部熄灭,物质世界全部消失,只有光明。因此《初转法轮经》才会开示道:眼睛生起了,领悟产生了,正确领悟、正确理解的智慧生起,彻见的“明”生起,光明生起了……璀璨明耀。这些清楚记载在三藏经典里——光明生起。
现在尚未看见,就暂时漆黑一片吧,去练习,不久后的某天,也会遇见光明。
加拿大人已经通过了,噢,已经没时间了。
简略说明吧——不准讲太多,只有隆波一个人可以多讲。
居士6:顶礼隆波。
隆波:怎么讲?
居士6:报告一年以来的修行情形,今年有很多苦,应该从苦中获得了一些智慧,但大部分时候依在逃离。
隆波:心归位了吗?观察到了吗?心散开在外?要及时知道,呼吸、呼吸,要让觉知回来,跟着呼吸回来。嗯,进来了,不需要更多了,否则太憋闷。
一旦心归位,接着去观身心在工作,心若没有归位而散开在外,那不是真的在观,禅定不够。
现在想要说话了,感觉到了吗?要知道它。其它境界与想要说话是同样的情形,也要知道,然而不要守株待兔,别提前等着有什么呈现,让它们先去生起,随即才知道。
居士7:上次隆波开示说我太紧盯了,一旦知道缘由,隆波说我可以自救,如今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还是有些紧盯,但是开始明白——紧盯是因为不愿接受生起的是什么。
隆波:对。
居士7:不相信它本来的样子,于是顽固不化。觉知的时候,喜欢去总结,去添油加醋,这些情况都开始有所减轻。
隆波:很好!修行人就应该这样。如果只是一味的问问题,并不会真的明白。比如此刻,你这样看见,就可以自助。很好!
居士7:我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隆波:没有。
居士7:好的,善哉。
隆波:在内心深处,需要减少贪……依然还存在,依然想要获得好的成果,看得出来吗?
居士7:它潜藏在贪与嗔之间。贪不太看得见,看起来好像是……
隆波:贪后没有如愿以偿……嗔会生起,因此嗔是贪的孩子,贪是痴的孩子,所以,痴是烦恼的根源——造作出贪欲,贪欲没有如愿以偿,便会造作起嗔心。
最粗糙的是嗔,很容易观照到,一旦更加微细,背后是有贪的,最后则是痴。
怎么样?以为证悟初果了吗?还有“我”在吗?
噢,随喜,很好。
居士7:“我”无时无刻不在,隆波。
隆波:很好。
居士7:还是继续原样地生活,只是日常生活与法更加打成一片。
隆波:很好,修行已经进步非常大了。
居士7:谢谢。
隆波:已经很自然了。
居士7:但是依然感觉知者有一点不自然。
隆波:感觉什么?
居士7:知者依然有一点不自然。
隆波:就是这个,好的是——已经及时知道。
居士7:好的,我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隆波:没有,需要时间。
居士7:好的。
隆波:就像是等待成熟季节到来的水果。
居士7:好的。
隆波:因为心已经对了,戒已经好了,禅定也足够了。
居士:好的。
隆波:智慧也自动自发地开启了。
居士7:请允许我进一步提问,入定必须闭眼睛吗?在日常生活能够入定吗?
隆波:可以,但是真正入定之后,会视而不见。
居士7:哦,意思是心习惯于定境,对吗?
隆波:它是自行进入的。
居士7:哦。
隆波:在日常生活里,有时并未刻意而自行入定。
居士7:哦。
隆波:有些人正在开车,观着观着,心突然集中进来,这时候看见红灯只是红灯。
居士7:啊?!
隆波:或者根本看不见世间,但脚仍然踩着油门,世间全部消失。所以开车时不要去入定。
居士7:日常生活中,睁开眼睛能够入定吗?我做得到吗?隆波。
隆波:根本没有闭上眼睛的佛像,去看吧。入定是心的事,而不是身体的事,只不过真正入定以后,眼睛会自行闭上,即使有时眼睛睁着,也视而不见。为什么?一定要训练睁开眼睛……
居士7:哦,不是,因为日常生活中……
隆波:……这样平常的练习,然后,如果入定,就会自行入定,之后眼睛自行合上。
居士7:好的。
隆波:如果这样睁着眼,小虫就进到眼睛里了。
居士7:顶礼并感恩您。
居士8:请允许我把修行供养给三宝与隆波。
隆波:噢,把供养拿来吧,观察到了吗?你的心在散乱。
居士8:是的。
隆波:非常散乱。
居士8:是的。
隆波:擅长左思右想,喜欢聊天,要去及时地知道。
居士8:好的。
隆波:心散乱起来,要及时知道。心散乱以后,及时知道,不带任何批判。
居士8:好的。
隆波:要及时知道。
居士8:好的。
隆波:心特别喜欢想东想西。
居士8:是的。
隆波:喜欢高谈阔论,要进一步及时知道。
居士8:好的。
隆波:不批判它们。
居士8:好的。
隆波:我们的心是如何的,不断的及时知道即可。
居士8:好的。
隆波:不久就会慢慢好起来。
居士8:好的。
隆波:比如当下能够分离蕴,看得出来吗?
居士:看见苦在远远的地方。
隆波:嗯,平时的心与此刻的心一样吗?
居士8:不一样。
隆波:嗯,你现在的苦在远远的地方,是因为你用心把苦推得远远的;同时又把心拉到另外一边。
必须用平常而普通的心,然后感到世间远去,那是可以的;但像你这样刻意把心拉开,这是不行的,只是人为地远离。
继续去用功吧。
居士8:我正在修行的方式是否正确?隆波。
隆波:时对时错,如果全对,就已经是阿罗汉了。
居士8:好的。
隆波:常常看见烦恼吗?
居士8:看见非常之多。
隆波:哦,那样真棒!
居士8:哦。
隆波:看见以后怎么办?
居士8:有时能够及时知道,有时则不能。
隆波:哦,又对了,回答正确,不错。
居士8:谢谢。
居士9:顶礼隆波。
隆波:你已经开始会修行了,开始知道隆波在教导什么。观察到了吗?能够分离蕴了。
居士9:是的。
隆波:你以前没有明白隆波的教导,以为隆波教导错了。为什么会分离等等的?觉知自己?观心?会得到什么?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但是现在,你已经可以自己亲证,这样很好。
居士9:是的。
隆波:继续去用功吧。
居士9:顶礼并且感恩隆波。
居士10:顶礼隆波,我第一次来做禅修报告。
隆波:不错,不错。
居士10:我主要是透过听隆波的法谈,我是喜欢想的人,于是观心。
隆波:已经对了。
居士10:有些天会特别散乱,反而觉得观得很好,可是一旦静止不动,仿佛鬼使神差地要去紧盯。紧盯、紧盯以后,什么都观不了。
隆波:那么你就在平常生活之中训练,眼耳鼻舌身心去接触所缘,当心变化时,有觉性地知道,这样训练也行。
居士10:想要知道,现在的心有时是否会醒来?
隆波:噢,刚才隆波已经回答——已经很好了。隆波的所谓“好”的标准,并不只是心醒了,这样的标准太低,必须分离蕴,这样才算凑合。
观察到了吗?身与心能够分离?看得出来吗?而且感觉与心,也是两回事?
居士10:是的。
隆波:你已经可以看到这些,修行到这里并不易,能够做到的世人并不多。
现在我们已经聆听到佛陀的法,你已经能够分离蕴、分离名色,接着去看蕴、观名色工作,到了智慧如量的时候,它会自行彻见。
居士11:顶礼隆波,一年多以前,我做过禅修报告,上次报告进度时,我粘着于静止不动,隆波指导我去纠正,那之后开发智慧一段时间,时而开发时而停止。
隆波:对了,不会一直开发智慧的。
居士11:好的。
隆波:心开发智慧时,一段时间会切换成奢摩他。
居士11:好的。
隆波:宁静下来之后,继续开发智慧。
居士11:是的,只是来到某一点时,我产生疑问,有时开发智慧,有时觉得苦在里面,一旦看见苦,就感觉这个同时也是苦,有时则看见这个不是“我”,就是这点,我不确定,不知道是色还是名?
隆波:无需安立一个名字。
居士11:不需要有名字吗?
隆波:在那种情形下,没有任何界定。
居士11:好的。
隆波:看见境界生灭,没有“我”。
居士11:好的。
隆波:那才能称之为“看见”,倘若定义这是贪之类的,那只是散乱了而已。
居士11:有时看见生起的种种状况,但无法知道那是什么。
隆波:对了,知道,但不知道“在知道什么”。
居士11:好的。
隆波:不错,就是那样——很好。
居士12:顶礼隆波,我跟随隆波学习已经四年,最近提醒自己要如其本来地知道。近期看见,心无法被掌控。
隆波:噢,很聪明。
居士12:即便是知者,也无法被掌控。
隆波:对。
居士12:但并不总是看见。
隆波:嗯,一直训练下去,直到某一时刻真的接受——心不是“我”,是它自行心甘情愿的。
居士12:好的。
隆波:如果愿意接受了,心将发生质的变化,不会再逆转成为凡夫。
居士12:好的,顶礼隆波。
隆波:已经是最后一个人了。
居士13:顶礼隆波,重新回来修行大概六个月了,尽量每天在固定形式练习,想请教隆波是否对了?
隆波:已经对了。
居士13:好的。
隆波:不知道吗?
居士13:不确定。
隆波:已经对了。
居士13:隆波有什么要开示的吗?
隆波:心在悲伤与担心的时候,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不禁止它们,心是好还是坏,别干预它们。如果高兴、满足,要知道;如果不满意,也要知道。常常知道,直到心能够对每一个境界保持中立,去慢慢的体会。
好啦,时间差不多了,稍微有点拖堂了。
(全文完)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