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14.5《佛法的三门功课》-隆波帕默尊者-2014年4月27日

来自法藏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佛法的三门功课》

隆波帕默尊者 2014年4月27日

中译--禅窗

戒学

助教们觉得如何?这次参加禅修的人并不是太顽固,心比较柔软,就像小孩子一样。

事实上,很多人的心是非常顽固的,而顽固并无益处,就像是盛满水的杯子无法再装入什么。同样的,顽固的心也无法学到任何东西。有人修行很久,甚至几十年了,心还是想着此好或彼好,接受不了新事物。可是他忘了,如果是真的好,他早就离苦了。还有苦,就说明不是真的好。因此一定要提升自己继续学习,佛教徒的职责就是学习。

真正结束学习的人是阿罗汉,被称为“无学”。“无学”的阿罗汉无须再学习,他们已经毕业。我们则像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证到初果就是上大学成为了大学生,是“有学”者。尚未证到初果(或以上)者,再厉害也只是高中生。所以请提醒自己,我们还只是学生。

佛陀所教导的功课共有三门:第一门是戒学,第二门是心学(习称为定学),第三门是慧学。我们的功课只有这些而已。

佛陀教导说,(旧时代的)农民有三样职责:第一,下雨后要去耕田;第二,耕完田要去播种;第三,守护好稻田,水多时把水输出,缺水时把水灌入。当时机成熟,禾苗会自己结成稻穗。农民是无法指挥禾苗何时结出稻穗的。

修行也有三样职责:戒学、心学和慧学。当时机成熟了,道和果会自己生起,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或指挥道、果的产生。

我们就是学习三门功课而已。戒学并不只是见到僧众就去求戒。我们每一次向出家人求戒,他们都会给我们,但是出家师父也只有二百二十七条戒。如果每个人去求五条戒,最后,师父自己的会越来越少。

戒——就是心处于平常或正常的状态,不被烦恼所掌控,不在身与语的方面犯错。倘若觉性不够,不足以呵护心,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早上醒来,提醒自己今天要持守五戒,午饭、晚饭、睡觉之前,每天至少四次提醒自己持守五戒。每天至少四次提醒自己持戒是很好的,经常提醒,犯错了才会升起惭愧心。但这是对于刚起步者而言的。修行人应该有更为细腻的含义!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人)是依赖于觉性去及时知道心里升起的烦恼。

我们之所以破戒,是因为烦恼控制了心。例如,当贪控制了心,我们就可能伤害或杀害别人,偷盗别人财物或与他人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是欺骗他人、吸食毒品。如果嗔控制了心,同样可能违犯全部五戒。痴控制了心,也可能违犯全部五戒。贪、嗔、痴并非在别处产生,它们就产生于心!

以觉性去知道,这并不难。每个人都知道何谓生气,对吧?也知道何谓散乱、萎靡不振、怀疑、仇恨或是小心眼,所有这些烦恼我们全都认识,只是忽略了它们,放任它们来控制自心而已。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烦恼在心中浮现,要更快与更及时地知道!

觉性及时地知道烦恼生起时,自然的,烦恼就会自行灭去。因为心有烦恼时,就不会有觉性,心有觉性时,便没有烦恼;烦恼与觉性不能共存,善法和不善法无法同时生起,只能生起在不同的时刻。就像是光明和黑暗无法同处:如果在暗处开了灯,黑暗就消失了;关掉灯,又黑漆漆了。当觉性升起时,就像在心里点亮一盏灯,亮堂的时候,黑暗便消失,所有的烦恼就灭去了。

我们的职责就是持续的常常去觉知,我们有能力做到,只需要不再听之任之罢了。真的不难,我们只是忘了而已。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忘记。常常去知道!无论什么烦恼升起,都要及时知道。及时知道,五戒就会自行圆满。想要犯戒时,便升起惭愧心,惭愧自己的所作所为,害怕犯戒之后的苦果。每次犯了错,心都会难受。比如,很强的嗔心生起去伤害了某人,过后心会感到痛苦;或者很强的贪心生起,当贪心过后,心一样痛苦与难过,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修行人不喜欢模模糊糊。如果不想这样,就要依赖觉性去及时知道心里生起的烦恼。

烦恼何时生起呢?烦恼生起在眼看到色(东西)、耳听到声、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东西、心想到什么的时候。事实上,眼睛看到色(东西)的第一瞬间,烦恼尚未产生。当眼睛看到某物之后,传送影像的信号到达心里去定义所见的是什么。之后,才有善心与不善心的生起。烦恼仅仅在心中生起,而不在眼、耳、鼻、舌、身上生起。因此,觉性只是要守护一个心门而已。

并不是我们去呵护心。有了觉性,觉性会呵护心。如果是我们故意去呵护心,想让它没有烦恼,心就会郁闷。因为“想要没有烦恼”本身就是贪心,心已被烦恼吞噬干净了。而依靠觉性去及时知道,这个“及时知道”才是真正呵护心的。有觉性的时候,贪、嗔、痴自然灭去,心自然有轻松、快乐与自在。

上述属于戒学。倘若如此训练,持戒就会变成自动自发的行为。以前难以持守的戒也会变成易于持守。甚至不用刻意持守,戒会自己现前,因为我们有觉性。

四年前,很多人恶意攻击隆波,说隆波破犯戒。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师父托人告诉隆波,说想见见隆波。因为很多人都说隆波帕默非常坏,每一条戒都犯了,还诋毁先贤的教导,所以他想当面见见。那时是在龙堪省,隆波去了之后,顶礼师父,然后说说这个、聊聊那个,他并没有问隆波做了什么。最后,隆波合掌准备说什么,师父说:“不用了!不用了!我没有任何怀疑了!你怎么可能犯戒呢?你有觉性啊。觉性如果圆满,是绝无可能犯戒的,那是自然的。戒会自然护身。当我见到你的一瞬间,就已经全都明白了。”

依靠觉性,戒会自然产生。戒若持好,自然不堕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当然,还是存在堕入的可能性,并不是彻底安全。比如临终时,可能出现偏差,一旦不善心升起,就会失误(而趣入恶道)。仅仅有戒,是无法保证不堕入四恶道的,只会大大降低风险罢了。

所以,每个人都要每日训练自己,及时地知道有什么烦恼在心里升起了。

心学

佛法的第二门功课是:心学。

心学——就是在开发智慧之前,把心准备好的一门功课。人们的口头禅是:戒、定、慧。其实,戒是果,定是果,慧也是果;它们的因则是戒学、心学和慧学。我们一定要在因地去下功夫,而不是在果地上面做文章。

我们的职责不是让戒产生,而是在因地下功夫,让觉性来呵护心,令戒生起。我们不是去制造禅定,而是在因地下功夫,以心学让定生起。我们不是去制造智慧,而是在因地下功夫,令智慧生起。

我们无法制造智慧,因为智慧是无我的。我们只能在因地用功。智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安住的心,也就是正定。学习心学就是为了产生正定,让心为开启智慧作好准备。

定有几种,分为两类:一类是邪定,一类是正定。邪定不带有觉性,伴随着贪、嗔、痴等不善心。禅定与觉性和智慧是不同的,觉性和智慧则仅升起于善心,但是禅定可能生起于任何一种心,所以禅定并不总是好的。善心和不善心都能够产生禅定,甚至射杀他人时,一样可以产生定。做什么都可以有定。

定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邪定,是没有觉性的定,伴随有不善心;

第二类是正定,伴有觉性。正定又可以再细分成两种: 一,是能知和所知粘在一起的禅定,只能用于修习奢摩他。

二,具备觉性,心是安住的,是观众/看客、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心只是观众,观看名法和色法的表演与运作,稳坐岸边而未跳入河中;能知与所知是分离的。它既可以用于修习奢摩他,也可以用于修习毗婆舍那。当道、果产生的时候,心会自然进入这种禅定。一位圣者以涅槃为所缘修习禅定时,也属于这种。   第二种禅定的所缘,范围极其宽广,不同于能所合一的禅定。在能所合一的禅定中,念诵佛陀,心和佛名在一起,不跑去别处。或是观呼吸,心和呼吸在一起,不跑去别处。或是观腹部起伏,心和腹部在一起,不跑去别处。或是经行,抬脚、移脚,心在脚上,不跑去别处……心一直在某个所缘那里。心是一个,所缘也只能是一个,这是修习奢摩他用于休息的。

在能所分离的禅定中,心是一个,所缘却可以是十万个、百万个。所缘随着眼、耳、鼻、舌、身的自然运作而运动和变化,心退而成为观者、看客。所有的所缘(一切名法与色法)就像一幕幕戏在舞台上演,而心是真正的观者,没有陷进去干扰。心不是导演、不是作者、不是演员、不是评论家,心只是观众,老老实实地看。有什么就看什么——爱、恨、情、仇,心只是观众。

能所合一的禅定可以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定、六定、七定、八定。能所分离的禅定可以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定、六定、七定、八定,以及灭尽定,明显优于前者。

一般人并不认识佛陀开示的这种能所分离的禅定,这是极大的失误!虽然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禅定。

两天以来,隆波苦口婆心的引导大家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禅修方法,训练去及时知道心跑掉了。如果没有及时知道,心会跑到一个极端——随顺着烦恼而去(欲乐行);如果控制着不让心跑,它又会跑到另一极端——苦行。操控着不让心跑、压制着不让心动弹,这都是苦行。我们要做的只是及时知道心跑掉了,而非严禁心去游荡。

比如现在打坐,每个人都开始摆姿势:先控制身、再打压心,这其实是进入苦行的一端。我们需要训练让心走上中道,才能够修习毗婆舍那。中道是既不跑掉,也不紧盯与专注,只是如其本来的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不控制它。就是这样持续的训练直至娴熟。

让心达到安住状态的方法有很多:

第一种是修习禅定达到二禅,心自然会安住,只是很少人能够达成。隆波通常不教人修习禅定,只指导少数适合的人。二禅以上所得的那个觉者(观者)非常有力量,持续时间也长,有时几天,最长可以七天,然后会消退,需要再次修习。只是一般人很难真正进入禅定。有些人自认为可以,其实全是能所合一的禅定,并不产生觉者,只产生迷失者而已。曾有某位著名的师父坐着跟居士们互动时,极强的厌倦感生起,他觉得居士们所讲的话毫无意义,就因厌离而直接坐化了。可是他的心明显已经游走和移动,没有归位,这样是会再次出生的。

我们需要训练的是第二种——及时知道心的游走与移动。要常常知道,不要控制和打压!每一天,选择修习任何一个禅法作为参照点,来观察心的游走和移动。心的游走和移动只有两种形式:一是跑到念想里去造作与演绎;另一种是紧盯和专注。紧盯和专注同样是游走与移动,比如心跑到了呼吸上,也是紧盯和专注。及时知道心跑了,心就会非刻意的自然安住。这种心是自在、轻松、快乐、柔软的。如果觉者是硬硬的、沉重的、紧的、迟钝的、昏昏沉沉的,那是仿冒品。

觉者有两种:一是正品,一是赝品。正品的觉者是轻松、自在、柔软、敏捷的。赝品的觉者则是记得觉者的面貌之后,出于贪心,自己营造出一个仿冒品;这样的心是硬的、迟钝的。就像这位居士(隆波指向某位居士),虽然在觉知自己,却是以假冒的觉者在觉知。这两种觉者的区别一定要仔细体会!

心学——是为了产生正确的觉者。正确的觉者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没有走神、没有紧盯与专注,并非刻意产生。刻意产生的觉者是仿冒品。

有了正确的觉者,就会进入最后一门功课的学习——慧学。通过这个阶段,就会依次体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以及四果阿罗汉。

慧学

有了正确的觉者,就会进入最后一门功课的学习——慧学。如果通过这门功课,就会依次体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以及四果阿罗汉。 

慧学,首先是名色分别智——分离名和色。心惟有步入能所分离的禅定,才可能分离名色。修习能观和所观粘在一起的禅定,是无法获得名色分别智的。比如观照腹部的起伏,心若是和腹部粘在一起,是无法分离名色的。但是正确的修习能所分离的禅定,就会看到身体坐着,心是看客;身体在笑,心是观者;身体点头,心是观者;身体扇扇子,心是观者;身体行、住、坐、卧,心是观者;会看见身与心是分开的——名和色是分离的,且名法与色法还可以进一步分离。

隆波并未教导如何分离色法,因为只有具备禅定的人,才可以把色法更为细分。如果获得了相当深度且稳固的禅定,那么(从禅定)退出以后再观察色法,就能够进而将之分解成地、水、火、风,并照见它们是建立在虚空(空元素)之中的。

倘若没有深度的禅定,那么只要知道身体非我,只是被心所觉知到的一堆物质元素,就这样即可,无须进一步更细的区分色法。大部分人可以进一步区分的反倒是名法,因为这个时代的人都喜欢“想”,所以适合观心。   擅长于想的人,非常适合观心;而喜爱舒服与宁静的人,则适合观身,但一定要先修习禅定——《阿毗达摩》是如此教导的。

如果心特别散乱,难以修习禅定,那么就去观心。不难的!要仔细体会,分开来看:快乐是被觉知的对象,快乐不是心。痛苦是被觉知的对象,痛苦不是心。慢慢练习便好。苦和乐不是心,不苦不乐也不是心,都只是被心所觉知的对象。善愿不是心,比如生起虔敬信仰之情想要供养僧众,但是瞬间,懒惰又生起并且取得了胜利。因此,信仰也是变化的,生起了,会灭去;信仰不是心,心是看见“信仰”的观者。一切烦恼——贪、嗔、痴——都不是心,都只是临时混进来的现象而已。

大家慢慢领会,比如喜欢(刚好寺庙钟声响起)钟声,最开始的心是安静而无感觉的,一听到悦耳的声音,满意感就生起。这说明满意感是临时混进来的。逐步练习就会看到所有的名法——苦、乐、好、坏,都不是心,都只是临时混进来的现象。心只是观者!就这样练习分离名与色。

分离是为了什么?为了照见所有的色法与名法全都显现三法印。学习三法印并不是一次性的整体学习,若是整体学习,便会坚定的认为那是“我”。因为五蕴聚合成组/成团,被称为“团组记忆”,它们会定义这是“我”。

一旦分离了名色、五蕴、六界,就会知道每个部分都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团组散开了。生气不是“我”,如果看见生气是“我”,就偏了。身体在行、住、坐、卧,心只是观者,谁看到身体是“我”,也偏了。我们看到的一切全是无常、苦与无我,这才是毗婆舍那(内观)的修行。

心一定要能够安住,之后要能够分离名色、五蕴、六界。

色法可以分成四界: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称之为界的分离。名法可以分成四蕴:受、想、行、识。这就是隆波讲的名色分别智。我们不是擅长分离色法的行者,没有足够深度的禅定,所以分离到蕴就够了!色也是蕴,不用继续分离。之后我们会产生智慧——看到色法是无常、苦和无我,名法是无常、苦和无我。 

色法很容易看到其苦与无我,名法很容易看到其无常和无我,视角略有不同而已,因此没有观身派与观心派之别。观身是为了照见三法印,观心也是为了照见三法印,要看的是三法印,而不是为了观身或观心。

如果仅仅观身或观心,只是奢摩他。因此,隆波的教学从不说观身还是观心。如果有人这样理解,只说明他根本不明白何谓毗婆舍那。毗婆舍那(内观)无法故意选择观身或观心,因为觉性是真正的主人——是觉性自选观身或观心;觉性有时候观身、有时候观心。

我们先要训练让心得以安住,接下来是分离蕴与界,然后看见蕴与界所呈现的三法印。如果质量够了,道和果就会自然产生,并非是由我们指挥和命令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令道、果、涅槃产生!

涅槃是没有生也没有灭的。道与果则是有生灭的。道与果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有生灭吗?有的。道(智)生起了,会灭去。比如:须陀洹道(智)生起了、灭去,变成须陀洹果(智);须陀洹果(智)生起了、灭去,变成须陀洹的圣者。后续还会生起斯陀含道、斯陀含果、斯陀含的圣者。

道和果是属于出世间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它们是出世间法的生灭法,依然是有因果的。什么是因?什么是果?道是因,果是果。须陀洹道(智)是因,须陀洹果(智)是果……阿罗汉道(智)是因,阿罗汉果(智)是果。

涅槃是无生的,因为没有原因让涅槃生起,故而涅槃是不生不灭的。

道(智)有生有灭,果(智)有生有灭,并非所有的出世间法都是永恒不变。大家听说过:“四道、四果、一涅槃”吗?它们是指九种出世间法,前八个都是生灭的,只有涅槃是不生不灭。

体证初果须陀洹的人,在人生之中是第一次见到涅槃。凡夫是不曾见过涅槃的。有人说在修行时见到佛陀的涅槃,那属于禅相。一个凡夫不可能见到涅槃。

第一次见到涅槃是体证初果的时刻,时间非常短。(圣)道生起,只是心生灭的一个瞬间(一刹那);(圣)果生起,只是心生灭的两三个瞬间,只能瞥见一下,不超过三四个瞬间,时间极短。就这样一弹指(隆波弹指),心就已经生灭了三四次。因此,初果圣者不是很熟悉涅槃,二果圣者也不是很熟悉涅槃,甚至三果圣者仍然不是特别熟悉涅槃,还有功课需要继续学习。

假如初果、二果、三果的圣者想要借用涅槃来休息,就要重新分离名色、重新修习毗婆舍那。因为他们有过放下名色的经历,放下了名色,就会接触涅槃。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非常娴熟于涅槃,涅槃就圆满呈现在眼前。只要一作意,就可以亲历。因此,阿罗汉在休息的时候,根本无须经过名和色,就能够直接契入涅槃。

涅槃就在眼前,我们死死生生所寻找的竟然就在眼前!涅槃就在当下,涅槃就在这里!涅槃不在解脱园寺、不在隆波这里;涅槃就在眼前,就在心里。但是我们没有看见,因为我们被烦恼所遮蔽了。

大家一定要修行,有一天就会体证道、果和涅槃。此生要体证初果才会确保不堕四恶道——不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至少可以投生为人。

大家要用心修行,至少今天已经有机会听到了法!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人,真正对佛法感兴趣的只是极少数,对佛法感兴趣又听到真正的法的人更是所剩无几。如今在座各位已经听到了法,有机会听法并愿意实践的又有几人呢?很多人会说:先放一下,等到老了再修行;目前先学习与了解。谁是这么想的?坦白些。等到五十岁再修行,是吗?五十岁也不会修行的,那时更难了,因为心已经散乱了五十年。

要从今天开始精进!否则太迟了!听过《明天太迟》这首歌吗?对!太适合成为阿罗汉了。还有一首教导毗婆舍那的歌是什么知道吗——《那不一定》。

《明天太迟》教人不要拖延。佛陀入灭之前教导说:不要拖延!对于佛教徒来说,明天太迟了,要从今天开始。谁知道死亡何时降临呢?佛陀说,没有人能够战胜死神。

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行、住、坐、卧,觉知自己;大、小便时,觉知自己。看到(五)蕴(六)界在工作、感到苦乐的时候,觉知自己;吃饭、洗澡、开车、穿衣、打扮、过马路……都要觉知自己!除非是工作用到思维的时候与睡着的时候,这两种情况无法觉知。工作时就用心工作,不用想着修行。但如果白天用功且修行相当深入,就会在睡觉的时候继续自行提升!

请大家去吃饭吧。   (全文完)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