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77《听法是为了学习修行的原则》-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9月8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79行: 第179行: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编译声明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部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Category:当下启程编译]]
[[Category:当下启程文字整理]]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2024年9月15日 (日) 20:00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今天麦琪不在这里指导修行,因为法淡直播结束之后,麦琪要去“心适之家”。

法呀,如果听得太多,有时候会浪费时间,必须要实修。我们听法不仅是为了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而是在知道了之后必须要靠自己去战斗。

以前的高僧大德并没有教太多,具体到个人的教导也只是寥寥数语,所教的其实是修行的原则、重点。以前的时代,隆波还会觉得奇怪,去顶礼高僧大德,他教导了之后自己来实践,做禅修报告时觉得好像完全是两回事。有时候,两个人同时在高僧大德处听法,然后各自修行,在互动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

今天早上有人来请教,最后隆波也有分享。正常的时候高僧大德会教我们修行的原则,然后我们必须要靠自己去实修。修行的原则只有一个:四念处的原则,有关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细分一点就是名色、五蕴、六根、十八界,这些称为毗钵舍那族谱。但是他并没有使用这些词汇,因为这些是从经典理论的层面而言。高僧大德往往教得很简单,比如一开始就教:去念佛、念“佛陀”,只教一句话——去念“佛陀”。念“佛陀”做什么?他也不说。念“佛陀”,心要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也不说的,就只是说:“去念‘佛陀’吧”。

每个人都会去念佛、念佛,有的人念“佛陀”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收获就放弃了。一两年过去了之后,重新向高僧大德请教,收到的答复仍是去念“佛陀”,跟原来说的一模一样。有的人念“佛陀、佛陀”方法是对的。至于怎么做才可以对,“佛陀、佛陀”,对是什么样的?不对是什么样的?高僧大德也没有教。每一百个、一千个人中,也许有一个人可以修对。如果对了就继续往下教,然后去思维身体,久久地才会教导一次,不会教很多。

在隆波去学的时候,隆布敦长老告诉隆波一句话:“读自己的心”,他教的真正的重点就是读自己的心。心在哪里?不说。怎么读?用什么读?不说。读是为了什么?也不说。什么都不说。在动手实修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怎么做?他说要读自己的心,怎么读呢?必须要用觉性、用智慧不停地摸索,时对时错。

隆波曾经在隆波般亚长老的钟巴棠寺庙出过家,那时就读过三藏经典,在三藏经典里会提到“五蕴”,读到这些根本听不懂,读了之后也不知道该如何付诸实修。已经从理论上知道了: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他,有的只是五蕴,但如何去实修呢?不知道。在寺庙出家的时候会做早晚课,是通过巴利文念诵外加翻译的方式,隆波更喜欢翻译的内容。因为若只是念诵,只能获得宁静,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心获得了宁静。有好处吗?有,会获得宁静。但是念那些翻译的部分可以让自己获得智慧,尤其是早课的内容是最绝顶的。

隆布敦长老让隆波去“读自己的心”,隆波不知道该怎么读。不知道该怎么做,隆波就先去打坐,吸“佛”呼“陀”,心就不会动荡不安。一旦心不动荡不安,就开始去省思:心在哪里?心必然在这个身体里。曾经念过经,知道“我”有五个蕴,所以就一次看一个蕴、一次看一个蕴……


“色”,可以执取的蕴是色蕴。心在这个身体里面,但是在身体的哪个部分呢?去看头发,头发就会消融,也没有看到心。头发、皮肤、指甲、牙齿、骨头……看它们全部都消融、消失了,看来看去依然还没有明白,只是知道一点:心在身体里,但是它并不在身体的具体哪个部位。于是有疑问:诶,心的本位在哪个地方呢?不停地找,最后知道心在这个身体里面,但是它并不在身体的哪个部分——这个听起来很奇怪,依然没有很明确地看到心。

进一步地去看,心在感受里面吗?受蕴,可供执着抓取的受取蕴,观感受,感受里面也没有心——苦受里面也没有心,乐受里面也没有心。难道心是在念头里面?那个时候还没有明白,以为行蕴就是念头。事实上念头属于“寻”,它同样也属于行蕴的范畴,但是想的内容并不是境界。想的内容并不是色法、也不是名法,并不是行蕴,想的内容属于概念法。而心想的那个症状是有境界来对应的,是属于行蕴的一种,被称为“寻”。

那个时候,以为心在念头里面,于是就刻意去想,“Buddho susuddho karuṇā-mahaṇṇavo……清净的佛陀,悲心大似海……”这是早课内容里的。一旦想到“Buddho susuddho”,就看到念流从胸口的这个空里流出来,一旦念流流出来了之后,就会在空中消失。从空里面生起,然后消失在空里面。想着“Buddho susuddho”,看到念头生起、灭掉的一瞬间,能记住了、能抓住了:哦,心其实就是这个知者、觉醒者、喜悦者。

一旦看到了这个:哦,这个知者的心,自己从十岁时就已经获得了。从小时候就开始打坐,但是不知道获得了知者的心。在十岁的时候,邻居家发生火灾,吓一跳跑去告诉爸爸。第一步惊吓,第二步惊吓,第三步的时候,觉性及时地捕捉到惊吓,惊吓一下子灭掉,知者的心就独立凸显起来,获得了知者。这个时候不受惊吓了,看到身体走过去告诉家长,看到家长和大人们受到惊吓,跑来跑去,自己就只是一名观众,与念诵“Buddho susuddho karuṇā-mahaṇṇavo……”获得知者的心,是一回事、是一样的。

接下来再打坐,又可以来到从小时候就获得的知者的心了。于是明白了:哦,知者的心其实就是这个而已,就是这个心,长老让我看的就是这个。隆波就守着看,盯着那个知者的心看,浪费了三个月的时间,修错了。长老说要读自己的心,并没有说要去紧盯自己的心。看到没?仅仅一词之差。在实修的时候,“紧盯心”和“读自己的心”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拿一本书,我们坐着盯着书,心是一回事;我们读书,心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读书,比如读《故事会》,一会儿有贪,一会儿有嗔,一会儿有痴,一会儿很愉悦,一会儿很伤心,心会不停地动荡起伏。因此,要读自己的心,并不是让心静止不动,而是让心工作了之后,我们有觉性紧随着去观它的变化。

起先并没有明白,以为长老让观心,所以就去紧盯心,浪费了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去顶礼长老说:“长老,我可以观心了。”长老笑着问:“那心是怎么样的?”其实对隆布敦长老根本无需多言,因为他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但是他那么问,“问”是为了要教。于是就回答说:“心啊,真的太奇怪了,它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是我完全可以让它一整天都安住、独立凸显。”他就说了一句话:“要去读心!心有职责想、演绎、造作,要去读它,而不是让心静止不动。”

长老只是这么教导,只能回来自己继续往前修。知道是修错了,就慢慢地去观察:“紧盯”与“读”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样的?紧盯,是我们的心进去干预、打压自己的心;读,就是当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知道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比如眼睛看到漂亮的画面,心喜欢;看到很可怕的画面,心不喜欢;看到疯狗跑过来了,心害怕;听到很动听的音乐声音,心喜欢……但是隆波不喜欢听音乐,隆波喜欢的是自然的声音,诸如风吹树叶的声音、流水的声音,喜欢这些。听到了之后,心集中,很容易安静。当耳朵听到了声音,心喜欢知道喜欢。当听到音乐的声音,听到一丁点,还勉强受得了,一旦听得很多就很烦:“还唱,唱啥呀?”心就会很烦。以前,心一旦烦了之后自己就不听,但是现在变了。听到了声音,心喜欢,知道喜欢;烦,知道烦。这样才能称之为——读自己的心。 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所缘,用的是同样的原理:让它去接触,一旦接触了之后,在心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有觉性及时地知道。比如我们闻到了香味,心喜欢,知道喜欢;闻到臭味,心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再比如我们在家里面,我们闻到臭味的时候,心不喜欢,又继续生起了疑问:诶,什么东西死在了家里?有觉性及时地知道有疑问,然后去找,看看是不是壁虎或者老鼠死在家里面了。

在寺庙修行的时候,一旦闻到臭味,就不会觉得死的是动物,会想到是不是鬼来了。隆波以前是一个害怕鬼的人,现在没什么感觉了。以前在寺庙里,半夜一个人,天很黑,风吹着树叶,不停地喳喳响,接着又鸦雀无声,四周无人。有时候听到好像有人在走,不停地走,听到踩着草的声音。早上才发现,风吹过那个草坪的时候,有时候不是一大片,而是一小股风过来,像人在走一样。但自己害怕鬼,所以就会想象是鬼走过来了,听到声音心就害怕。

一旦会修行,听到声音,心生起了害怕,知道害怕,害怕就会消失。然后重新听究竟是什么声音。

有一次,出家师父让隆波住到坟场入口的那个寮房,里面就是坟场。晚上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待着,就修行。听到声音,不知道什么走到那个坟场里面去了。时间很久之后,又听到从坟场里面走出来的声音。这个时候有好几种声音,走过来就待在自己的寮房的底下,然后就听到啃骨头的声音。心里想可能是鬼把骨头拿过来啃着玩,就很害怕。害怕,知道害怕。知道害怕了怎么样?还是害怕。因为还是那么去想的:“肯定是鬼来了,这一次肯定是鬼来了。”最后特别害怕,就鼓起勇气,拿手电筒照过去,原来是狗把骨头叼过来啃。狗不害怕鬼,为什么我害怕鬼呢?狗,跟我们一样有色、受、想、行、识,但是它不害怕鬼,它跑去抢鬼的东西来吃。好吧,那试一次吧,自己就离开寮房,打着手电筒进坟场试一试。到了坟场的入口,心还很坚强,再进去一点点,心就又开始不寒而栗了。就先停一下,让自己重新呼吸一下,再往前走。这个时候习惯了,再走就没什么感觉了。

这个心啊,它在想象,喜欢用想象来骗自己。我们修行,慢慢地去观察,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比如说我们想到鬼,心生起了害怕,这个是意根接触境界,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心生起了害怕的感觉,要知道它害怕,然后去训练自己。至于说害怕之后走进(坟场)去看,这个并不是毗钵舍那修行的原则,这是在训练自己的心,让它更加强大、坚强一点。

毗钵舍那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耳朵听到声音,知道这只是声音;心翻译了含义,然后生起了害怕,知道害怕;看到声音生了就灭,害怕的感觉生了就灭,害怕的心也同样生了就灭,这称之为我们在修毗钵舍那。

至于冲到坟场里面,这属于一种训练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更加强大。不要相信那些很愚昧的东西,要去看事实。其实去坟场的时候不太见到鬼的,因为事实上鬼并不只在坟场,哪里都有,有时候会在家里——就在我们家里,它也可以呆呢。事实上,它哪里都能呆,那为什么我们只害怕坟场里面的鬼?因为我们自己想象鬼是在坟场里面的。为什么我们会在黑夜害怕鬼、白天不害怕呢?因为我们是白天的物种。人是白天的物种,我们的眼睛只在白天可以看到画面,晚上是看不到的。我们这个眼睛,一旦晚上看不见,什么东西会代替眼睛工作?去想的心会代替眼睛工作。所以我们就会以为,在半夜的时候,鬼会来骗我们,但事实上,是我们自己在骗自己。白天的时候鬼并不是全死掉了,白天和黑夜一样都有鬼,是心在骗自己。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去读自己的心,并不是让心静止不动。读自己的心:一旦眼睛看到画面,在心里面产生了变化,要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都有哪些变化呢?看到某些画面会有快乐,看到某些画面会有苦,看到非常多的画面是没什么感觉的。一旦有了快乐,有了苦,有了不苦不乐,如果我们没有觉性,贪嗔痴就会掺杂进来,或者心即使是善的,也只是很小的善。

比如我们看到出家众在托钵,我们想供僧,我们的心是善的。如果我们继续去想:哎呀,这个出家人看起来很规矩,如果我们对他做功德,我们就会得到很多功德——不善心生起了。供僧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想获得功德。错了吗,想获得功德错了吗?没有错,但只是对得比较少了一点。

或者某个出家人,外表看起来不太规矩,我们本来准备供僧的,一看到这位来了,马上把它收起来了,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样。他也许是个很好的出家人,但是我们的心想象这个出家人不好。

看到没?眼睛看到画面,我们的心就会变化,有时候喜欢,有时候不喜欢,有时候苦,有时候乐,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耳朵听到声音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们的职责是要有觉性,不停地及时地知道自己心的变化。

心会变化,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的时候就会变化,大部分都是心跑去想的时候。比如,我们想到这个事,心是这样的;想那个事情,心是那样的。有时候想到一样东西,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心也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白天想到鬼和晚上想到鬼的时候,心是不一样的,白天不害怕,晚上会害怕。要去读它,不停地去知道,不停地如其本来地去知道它的变化,去如实观。

我们要读自己的心,难吗?根本没有任何难度的。隆布敦长老说:“修行不难,难的仅仅只是不修行的人,读了很多的书了,从现在起读自己的心。”因此修行不难。比如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有快乐,知道有快乐,难吗?我们的心有苦,知道正在有苦,难吗?根本没有难度。但是为什么一般的人做不到呢?因为他看到满意的画面,心有快乐,他只是一味地在看满意的画面。他听到声音,比如听到别人的骂声,不满意。通常,别人在门口骂一句话,我们就记住,想蕴就开始一整天工作,想1000次就好像被骂了1000次。我们去读自己的心,难吗?知道心正在生气,并不难,但是为什么读不了呢?因为不读。为什么不读?因为那个时候只是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骂我们的人身上,关注的只是外在的事物,关注外在接触的画面,关注外面接触的声音、味道,跟身体接触的事物,对自己的感觉没有兴趣。因此观心,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需要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心。

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跟别人是一样的,所以不需要故意让自己变成瞎眼、聋耳,不需要让自己的心静止不动、不想、不演绎、不造作,就让心正常自然地去运作。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听,有心就去想,让它们去工作。一旦眼睛看到画面,我们也不去干预说:心必须如如不动,不可以有满意、不满意,不需要。眼睛看到画面,心生起了满意、不满意,生起苦、生起乐,生起好、生起坏,去及时地知道。知道不难,只是忘了去知道,因为只是一味地关注外在。

外在其实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属于色法的部分。还有另外一个部分,其实就是念头——所有的概念法,这些是在心里面生起的,为什么称之为外在的呢?因为那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都属于掺杂进来的外物,可以刺激让心工作的外物。

所谓“别把心往外送”,隆布敦长老喜欢教导“别把心往外送”,事实上,他并没有只是教这一句话,还要去不停地“读自己的心”。

一旦听到一句话,然后记住,但记得不完整,就会有问题。比方说,听到“别把心往外送”,就以为是:有眼就不看,有耳就不听,有鼻子不闻,有舌头就不尝,有身就不去接触,不去感知接触。如果不去接触境界能够很快地证悟道果,那所有的残疾人就比我们更占优势。比如瞎眼的人,他不会把心往眼根送、往外送,他会不会比我们更加占优势呢?耳聋的人,他不会往外送心去听声音,他会比我们更占优势吗?不会。或者有的人,得了皮肤病,然后没有感觉,他比我们更有优势吗?他没有更有优势。

感官正常地接触境界,接触了之后,有感觉生起了,有变化在心里产生了,有觉性去捕捉到,修行就不难,因为并没有做什么不自然的事情。像隆波早期,修错的那段时间,修行是很难的。要让心不想,必须要入定,直到它不想,那个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之后呢,退出来又会继续去想。

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跟不修行的人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不修行的人:有眼睛就看,有耳朵就会去听,有鼻子就会闻到气味,有舌头就会尝到味道,有身体就感知接触,有心就会去想、去演绎造作,我们跟他们是一样的,并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人、不正常的人、超人。

因此我们有眼睛就去看画面,有耳朵就去听声音,有心就可以去想。但是一旦看到了画面、听到了声音、闻到了气味、尝到了味道、感知到心想的内容之后,心里面产生了任何的变化,比如生起苦、生起乐,生起善、不善,要去知道这一点。如果没有知道这一点,称之为没有在读自己的心。在没有读自己的心的时候,心去哪里了?心已经往外送了,也就是去关注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心想的内容),这个称之为心往外送。

因此,长老说“别把心往外送”,并不是说不准看、不准听、不准想,不是的。长老的弟子里也有听到这句话之后产生误解的,他没有给长老做禅修报告,所以长老并没有为他纠正。他就以为“别把心往外送”包括不想,然后还拼命地开道场、教别人,他说“念头生起了之后,直接把它扫掉,这样心才可以空空的,就可以抵达空,抵达涅槃”。涅槃,并不是透过这种方式入涅槃,不是透过这个方式见到涅槃。 涅槃,并不是透过这个方式入涅槃,也不是透过这个方式见到涅槃。只有当我们的智慧圆满了,彻见到名、色的真相了——那称之为已经彻见到四圣谛,心就会放下,不再对名、色、五蕴执着抓取,心才会接触到涅槃。

如果心依然黏着于色、声、香、味、触、法,黏着于眼、耳、鼻、舌、身、意,非常陶醉于感知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这是不可能看到涅槃的,因为依然在迷失。眼、耳、鼻、舌、身、意称之为“内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称之为“外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之为“六识”。内六根、外六尘、六识,加起来是十八个,称之为“十八界”。如果我们听到谁讲到“十八界”,别以为说的是什么金、银、铜,不是的。“十八界”,实际上是指“内六根”、“外六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感知。

我们不停地去观察、体会,看到所有的一切来了就走、来了就走。比如,因为隆波的嗔心很重,当长老说去读自己的心,就自己来看——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烦了,看到这个也烦,听到那个也烦,因为嗔心重,嗔心很多。

隆波的底色是属于嗔心重的人,听隆波说话的方法就大概能感觉到——嗔心很重就是这么说话的。不会说得很慢——各-位-居-士-们,不会的!隆波说话直截了当,不浪费时间。

因此,隆波修行的时候,一旦长老纠正了,不会让自己的心空、静止不动。修行的方法就是:当眼睛看到画面,心里面烦了,及时地意识到;一旦及时地意识到,烦躁就会灭掉,就会看到烦躁并不是心,而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它并不是心。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捕捉到,它就会把心控制住,然后就变成我生气了;如果及时地知道,就会看到烦躁与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就会知道烦躁并不是我。

修行的早期还以为心是我,慢慢不停地去观,就会看到每一种心生了就灭,到了某一天就会知道心本身也不是我。它是什么?它是无常的事物。每一种心生了就灭,并不需要去呵护它。知者的心生了就灭了,迷失到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心,也是生了就灭。不停地去观察、体会,最后就会明白,心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它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

因此,修行别只是一味地强迫让心静止不动。百分之百的修行人呐,在没有想到修行的时候就是迷失的,跟世间一般的人一样在迷失。但是一到修行的时候,就喜欢去打压自己——打压身、打压心,总想怎么做心才可以静止不动?于是去打压,这是不对的,那并不是真正的修行。打压心,别说修毗钵舍那了,修奢摩他都不会成功。当我们修习让心宁静的时候,要带领心处在有快乐的所缘里面,而不是强迫让心宁静。

心就好像一头很凶的牛,我们想让它不对我们凶,就带它去吃很软的草——刚下过雨,草很软,而且也不会太深,牛就去吃草,然后很享受,它就不会凶、不会发脾气,因为它吃草的时候很享受。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是带心这头牛去吃它喜欢吃的食物,它喜欢“吃”佛陀就让它“吃”佛陀,它喜欢“吃”呼吸就让它去“吃”呼吸,用心喜欢的所缘来引诱它,这样心就会宁静。但是我们大家为什么修了之后并不宁静?我们是拼命地去找了一把草,牛站着,然后就直接压着它的头,让它吃进去、吃进去······牛就会很烦恼,牛不宁静。我们大家修行得不到宁静,是因为去强迫心,强迫心“吃草”,去“吃”佛陀——别忘了佛陀、佛陀、佛陀……别忘了!心不会宁静的。这头牛啊,它就会踢你一脚。

隆波是在读书的时候才知道牛会用脚踢人的,那时是10月份以后,去东北部,看到人们送牛到卡车上面,牛不想上车——也许是因为它聪明,知道要被卖了,大部分都是被卖到屠宰场,它不愿意。它的主人就到牛屁股后面去推它,它的两只前蹄已经站到车上了,两只后蹄还在地上,主人推、推、推······最后它就踢,用两只后蹄直接把后面的人踢翻在地。这就是因为强迫牛,所以牛就会反踢。

如果我们想让心宁静,但是去强迫心,它是不会宁静的,没有被它“反踢”就已经是福报了。如果拼命地去打压心,有可能会发疯的,这就是被牛反踢了。要让心宁静,一定要懂得去引诱,诱导让心在宁静的所缘里,心自己会宁静。很多修行人还不会,无缘无故去强迫让心宁静,怎么做都不会宁静的。

因此,要牢牢抓住原则——我们需要修习宁静的时候,带领心处在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里,持续跟它在一起。一旦心修习获得宁静,有力量了,就别止步于此,就必须让心进一步地提升。起先呢,以所缘为主,让心跟满意的所缘待在一块儿。但是,我们要想提升为更高一层的禅定——也就是安住型的禅定,我们用心作为主体了。我们的心跟这个所缘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离开了禅修业处了,我们及时地知道。比如我们吸“佛”呼“陀”,然后心浸泡在呼吸里面,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看到吗?我们是以“心”作为主体的,而不是以“所缘”作为我们的重点了。如果需要让心宁静,我们是以所缘作为重点,带领心在所缘上面。但是如果需要让心安住,我们是以心作为主体,及时地知道心动来动去——跑去紧盯所缘也知道,离开了所缘也知道。这么去训练,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

一旦心安住、独立凸显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去开发智慧。我们训练并不是为了让心安住而安住,我们训练让心安住是为了要去开发智慧。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有一个比喻:他的弟子根本不思上进——就好像是人把水放在盘子里面,再放到冰柜里面变成冰块,之后再拿到外面放着让它融化,一旦融化了之后再重新放到冰箱里面再冰冻。他说这些人是很蠢的。一旦获得冰块了,就拿出来用,而不是拿来让它融化,重新又再去做冰块。在训练心的时候,有禅定,当心安住了之后,又放任让它退失这是很愚蠢的,必须要拿来用于工作,拿来开发智慧。

开发智慧的方法就像隆布敦长老教隆波的——要去读自己的心。一旦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就去一次读一个片段,一次读一个片段。能做得到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安住的。长老并没有教导隆波,让隆波念“佛陀”,也并没有让隆波修奢摩他,因为隆波在见到隆布敦长老之前就已经先修过了。一旦见到隆布敦长老,他就直接教观自己的心。但是我们大家禅定不太够,大家的禅定不太有。

因此,别扔掉固定形式的练习,必须要修奢摩他,必须修。每一天必须要安排时间出来,每天什么时候有空余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10分钟都别浪费了,去带领心不停地跟自己的禅修业处在一起,不停地点滴累积。到了晚上的时候,在瞌睡之前赶紧去做固定形式练习,如果心依然在散乱,就去修宁静,带领心去处在单一的所缘里。但是必须要带领、邀请它去,就类似于牵着牛让它去吃草,带它去吃很漂亮的草,而不是强迫,如果强迫的话就会被牛反踢。做固定形式练习,哪天散乱了就修习宁静;哪天宁静了,训练让心安住,从宁静变成安住,心作为重点;如果今天我们的心很好,心安住、独立凸显了,到了固定形式练习的时候,就去开发智慧。

因此,在固定形式练习时,修习宁静也可以,修习安住也行,去开发智慧也可以,取决于我们到哪个程度,但是每天都必须要去做。如果不做的话,心就会没有力量,就会散乱,然后当眼、耳、鼻、舌、身、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境界的时候,是无法真的修行的。有的人说:我不做固定形式练习的,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可以吗?啊,可以,可以,但是不会有什么“五力”用于修行的。因此必须要做固定性式练习,不然的话心就会没有力量。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5号:固定形式练习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从未间断过。日常生活中开始越来越有觉性了,训练刹那定,有时候心会有一段时间的禅定,从来没来到禅那的程度,觉得如果来到禅那的程度,就会能够更深地领悟法。是否可以往禅那的方向去修?请求开示。

隆波:别去浪费时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些能够修禅那的人是修过很多生很多世的,因此,有限的时间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刹那定是很好的,大部分阿罗汉用的仅仅只是刹那定,真正有禅那的阿罗汉只有一小部分而已——这是指在证悟初果之前是就有禅那的。因此你不需要往那个方向追求,有觉性去不停地读自己的变化。

隆波之所以会先叫5号,是因为你的修行很好,心的禅定很好,快乐会不时地涌现,根本无需做什么,快乐会不时地涌现。心已经有了这样的禅定了,就出来接触境界,接下来能够去读自己的心了——就像隆波所走的那条修行之路一样去修行了。


1号:每天打坐,努力地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自己,在训炼的时候去觉知自己,看隆波的视频,领悟越来越多。打坐的时候,迷失了,知道,有时候就好像是坐着观自己的身体在呼吸,有时候感觉到好像身体是空,有时候会有一段时间完全消失了之后才能够觉知一次。自己的修行是对的吗?

隆波:你的领悟是正确的,但是要继续用功。你现在的心没有归位,没有安住,你感觉得到吗?心依然散开在外面,你看得出来吗?如果看得出来,就没有关系,如果看不出来,就要重新调整。

修行啊,必须要努力地让心安住,要去训练让心安住,但并不是去紧盯让它静止不动。心跑了知道,跑了知道,这样它会自行安住,它就会安住得刚刚好,如果刻意让它安住,就会太紧了。很好,去继续用功。


2号:没有一直走在中道上,一会儿紧,一会儿松。苦消失了很多,以看无我为主,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一会儿紧,一会儿松,那个就是中道。别以为中道啊,心必须要完全在中间。那些真的走得直的人,他的左脚会往左偏,右脚会往右偏,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偏右,但整体而言它是直的。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心一会儿太紧,一会儿又太松,这是正常的。只要有觉性不停地紧随着去观,就会契入中道。

你的修行是对的,但是必须要稍微调整的地方就是依然习惯性地把心收摄进来,让它静止不动。这一点能感觉到吗?对,你错的就是这里——把心收摄进来了。别把它收摄进来。那个并不是值得把它收摄进来的事物,而是去认识、了解它。认识、了解它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扔掉它。现在迷失了,意识到了吗?就只是这样就够了,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去训练。

1号,别让心这样飘飘的,1号,眼睛睁开,能感觉到吗?刚才你让心这么飘飘的,要觉知自己。修行,并不是去装修心,你那样是在装修心,装修让心飘飘的。要觉知,要觉知。

2号很好了,慢慢地去观。


3号:固定形式是念诵、打坐、经行。日常生活中观身体动与观心交替进行。最近心有力量,会自行看到心走神去想。心更加中立了,看到世间有的只是苦,快乐也只是暂时的,没有任何意义。打坐看到身体呼吸,直到呼吸停止,心紧随着去观。日常生活中念“佛陀”,直到看到心走神,很频繁地跑去想,不确定打坐和念佛选择哪个更好。

隆波:擅长于哪个就选择哪个,最重要的在于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就OK了。但是心依然黏着于快乐,而不是不想要快乐,你的心依然还喜欢快乐。要去如实观,不停地随观,别让心像这样静止不动。感觉得到吗?现在的心是不自然的。别去呵护让它静止不动,它接触境界了之后会有动荡,接触了会有动荡,要去知道它的运动变化,别去呵护让它静止不动,你有一点点在呵护。

非常好,你的修行很好。隆波教并不是说你的修行不好,你的修行很好,只是让你可以更上一层楼。


4号:修行,感觉身体在呼气吸气,修行了之后,就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想问自己的修行对吗?

隆波:不需要进步,就是活在当下,好也知道,坏也知道,快乐也知道,苦也知道。你现在在干预心,能看得出来吗?让心静止不动,这有点不正常、不自然。正常人的心不是这样的,正常人的心是可以运动变化的,别带领让它静止不动。

包括修奢摩他,有的人以为修奢摩他必须让心静止不动,不需要。如果我们真的很熟练,也就是说别对它做什么,别去干预它,别去打压它,心就很快速地宁静下来了。如果去打压它,它就不会轻易地宁静下来了。你在干预心了,这个你感觉到了吗?别去干预它,如其本来面目去随观它。甜甜地笑一笑,越修行越苦闷是不行的,能感觉到吗?你的笑跟正常的笑是不一样的,你的心并没有在笑。现在很好,现在很正常。要修习宁静,也必须要以正常的心去修;要开发智慧,也必须要以正常的心去开发。


6号:上个月开始有晚上的学习,就会比以前更加累,但是心有安住,固定形式之外更加有精力修行了。比如在路上走的时候观境界。

隆波:活在世间就是这样子的,只有不停地一点一滴地去累积。隆波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开车,属于公务员,也没有什么钱,因为没有贪污,就坐公交车。“坐”公交车那属于好听的说法,实际上是“站”公交车,即便站着也是一边站着一边修行。因此无论在哪里都能修行。

但是如果自己开车是另外一回事。自己开车别去修行让心集中,如果那样当心退出来之后就来到阎王殿了。去觉知,修行不错的,去用功。作为居士有工作的职责。我们修行呵护让自己不破戒、不破法,然后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就去修行,这样就会慢慢地好起来。


7号:早上修禅定半个小时,有时候1个小时,吸“佛”呼“陀”,然后做早晚课。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迷失,如果觉知就不时地观呼吸。照顾81岁的妈妈,经常会吵架,应该怎么做才可以有觉性不跟妈妈吵架?

隆波:去找圣水含在嘴巴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女居士跟出家人投诉:为什么丈夫很厌倦?不愿意回家。尊者说,那你这样,你丈夫回来的时候,你就把圣水含在嘴巴里面。因为她每一次看到丈夫就骂,但是嘴巴里含着开光的圣水,心里面就开始很害怕。之后情况就开始转变了。

现在的心依然不正常,不太有力量,能感觉到吗?心依然没有力量。要继续做固定形式练习,不停地用功,慢慢地累积,要让心有力量。7号的心依然还不太有力量。

在照顾妈妈的时候,要改变心态——这是我们的福报呀,能有几个人可以照顾自己的父母,可以一整天地照顾“阿罗汉”呢?要有这样的心态。这真的是我们的福报呀,我们有机会可以一整天照顾“阿罗汉”。也就是由不善的心转变为善心。

在照顾妈妈的时候,我们能够一直修行,没有浪费时间。有时候很烦,知道烦。有时候她睡着了之后,我们很轻松——妈妈能睡着,自己就很轻松,会甜甜地笑,及时地知道,哦,现在很舒服,看到了吗?自己的心一会儿苦一会儿乐,就不停地去学习。有空的时候,比如妈妈睡着的时候,就去修宁静,不时地去修宁静。并不是当妈妈睡着了之后,一旦有空了就坐着伤心,说:“哎呀,真是冤孽啊,凭什么要照顾妈妈呀?”要让心是善的,然后把时间用来修行,有空的时候就做固定形式练习。能有机会像这样去照顾父母的人是很少的。


8号:固定形式每天打坐三次,在睡觉之前、半夜醒来和早上起床的时候,每次是30到60分钟。在日常生活中,生气时能够觉知,请求开示。

隆波:非常棒,知道自己瞋心重,非常棒。随时准备好生气,我们在接触境界的时候,别只是一味地往外面去看。接触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生气了,要感觉这个地方;在说什么东西之前,先要读自己的心。要这么去训练,训练让它变成习惯。因为你瞋心重,接触境界,心生气,要去读,先读自己的心,要去看,说心正在生气,等心平和了再说话,这样你就会更加有快乐。

你工作有时候会很累。累,谁累?身体累,心并没有一起工作,身体是工作的人,就去看身体工作。心厌倦,知道心厌倦。心并没有工作,但是心偷偷地跑去厌烦了。身是在工作的人,身并没有厌倦,厌倦是在心里面,去把身心分离开。在工作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很多东西,要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的变化,常常地知道,这样心就会慢慢地越来越舒服、越来越亮堂。也很好,你的训练也不错的,继续用功。

重新回到5号。5号把心退出来,从这里出来,对,退出来,退出来在外面的世界。只是一味地娴熟于进去还不够,这仅仅只是娴熟于维持,同时必须要娴熟于退出来。真正开发智慧的点,是在现在这个点,如果深到像刚才那么深的地方,那个并没有在开发智慧。看到了吗?现在心变化了,心能够愉悦起来了。如果进去锁在里面,那个太深了,没有开发智慧。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