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59《优秀佛教徒应具备的素质》-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7月7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5行: 第5行:
[[文件:D24.59《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7月7日.mp4|center]]
[[文件:D24.59《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7月7日.mp4|center]]


[[D24.59《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7月7日|泰文原文|center]]
 
<center>[[D24.59《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7月7日|泰文原文]]</center>
 


修行啊,别心急。有人不停地来跟隆波请教,为什么没有进步呢?你想进步到哪里?不需要进步到哪里,就活在当下。不要只是想着去哪里,要能够活在当下,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太快或者是太慢了。太慢是因为没有像我们想的那个样子,太快也是一样的。
修行啊,别心急。有人不停地来跟隆波请教,为什么没有进步呢?你想进步到哪里?不需要进步到哪里,就活在当下。不要只是想着去哪里,要能够活在当下,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太快或者是太慢了。太慢是因为没有像我们想的那个样子,太快也是一样的。

2024年9月19日 (四) 13:49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泰文原文


修行啊,别心急。有人不停地来跟隆波请教,为什么没有进步呢?你想进步到哪里?不需要进步到哪里,就活在当下。不要只是想着去哪里,要能够活在当下,这样就没有所谓的太快或者是太慢了。太慢是因为没有像我们想的那个样子,太快也是一样的。

有的人修行,想得很多,害怕很快就证悟道果了,这样奇奇怪怪的也有。有的人害怕万一修行了之后,证悟到三果阿那含,就无法品尝五欲了。哎呀,你别害怕,那些用心修行的人都还抵达不了,你害怕什么?又去不了!

有一种人又太想要了,想快一点见法,想涅槃。涅槃并没有因为想要而获得,得到是因为想要止息了。想要止息了,是因为有智慧,全都是有因有果的。如果我们有智慧,看到名色、身心的实相,欲望才能够止息。别的智慧是依然无法止息欲望的。

因此,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来学习、了解自己的身心,这是佛教徒的职责。佛教徒是学生,学生学习什么?学习我们自己,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一旦彻底地了解了这个身、这颗心是无常、苦、无我的,根本没有什么,根本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这个称之为心已经契入法流了。心契入法流,就会是“恒常”的了,就一定会离苦了,有一天必然证悟阿罗汉。

因此,我们要先了解:心要想能够契入法流,初果圣者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必须要学!自己找资料去读吧。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经典,以前不太有,想学什么东西,想了解什么东西,要翻书翻到死,现在容易了。

如果我们想快一点证悟初果,就别去想要,而是去执行自己的职责:自行学习,彻底地认识、了解自己。去观察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对于三宝的信仰是否很坚定、很稳固呢?我们的心有很漂亮的戒吗?如果还不够漂亮,那就努力地去好好地持戒。

初果圣者的一个特质就是很稳固地信奉三宝。我们依然还有起伏吗?真正信仰三宝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信奉的都是利益。比如,去礼佛是希望自己发财、幸运吉祥,那个并没有在供奉三宝,即便是礼佛也并不是在供奉三宝、礼敬三宝。去亲近、顶礼高僧大德,让他去浇甘露水求幸运吉祥,那并不能够称之为信奉三宝。信奉三宝作为自己的靠山,是为了自己真的可以离苦。

我们要看,佛陀已经不在了,他的化身就是戒与法,我们真的尊重、恭敬戒与法吗?比如,法让我们别去干坏事,我们依然还在做吗?如果我们依然还在面无惭色地干坏事,说明我们不恭敬戒与法,那个称之为我们不恭敬三宝。

找出家人就只是去供奉那些很有名的开光大师,不停地结缘佛牌。开光的圣物,是为了接引那些根器很钝的人。但如果根器很利的人,他也会教法,包括森林派的阿姜曼尊者,他也有做一些,但是他的主要的工作还是弘法,只是偶尔做一做而已。

因此,我们要观察我们自己对于三宝的信仰稳固到什么程度,还是认为三宝是我们的摇钱树,可以给我们带来利益。非常多的人利用佛教来赚钱。如果是在隆波寺庙的附近,隆波就把他赶走,因为佛陀的法是非常高尚的,不是用来赚钱的。因此,我们自己是真的恭敬三宝吗?恭敬三宝必须要学法,必须要学习,法与戒是佛陀的化身、代表。

还有另外一条,就是我们的戒很好吗?要去观察自己,如果戒依然还有缺失,我们就还不是好的佛教徒,还不是佛陀的好孩子。我们不尊重佛陀,他教我们持戒,我们不持守,这样并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我们破戒的时候依然面无惭色,就别抱怨自己的修行没有进步。怎么可能进步呢?没有下到地狱就已经很好了。

还有另外一条,就是我们相信业果法则吗?还是有时候相信,有时候不相信呢?或者有些天根本不相信?要去观察自己。比如,相信业果法则的人就会相信:我们必须要透过自己的精进而离苦,我们做合适的业,就会获得合适的果。

如果我们正确地去布施、持戒、修行,并且累积足够,我们就会获得道果。因此,一切取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比如,如果我们干坏事,我们去求赐福,求所有的出家师父、佛、菩萨、天神来帮忙,没有谁可以帮得了我们。因此,真正好的佛教徒,比如初果的圣者就不会相信谣传,就不会听说这个好、那个好,就很兴奋、很高兴。

隆波以前也经常看到,有些事情,根本不是,但却炒得很热,很流行。比如,有些出家人,信仰、信奉的人很多,只是听说这位出家人很好、信仰的人很多,就认为他肯定很好。在出家人安排活动托钵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给他供钵,很多人会相信这种谣传。或者是以前,相信印度有隐士、有神通,这么厉害、那么厉害。或者相信在尼泊尔有佛陀重新来出生了,这些人都是相信谣传的,根本没有因,没有果。

我们骨子里面趋向这些东西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脆弱,我们并没有想要靠自己。我们并没有想要靠自己去培养美德,而是想着要靠别人,靠别的事物。唉,以为这棵树很殊胜,然后去顶礼、去膜拜……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各样的现象。在泰国充满了各种各样杜撰的故事,然后因为这个故事又会产生很多的产品,我们就不停地一代一代地去追逐。这一段时间流行这个,那一段时间流行那个,最后生命跟原先一样的苦,没有任何的起色。

因此我们不能愚昧,一定不能愚昧!愚昧并不是佛教徒的特质。初果的圣者不愚昧,比如说我们想证悟初果,那就不要愚昧、不要迷信,我们必须要相信业果法则——有业和业的果报。这些必须要慢慢地去训练自己。

还有另外一点,一旦知道我们必须要靠自己,我们就在身口意方面去正确地行持。有的人很容易因为听说这位很好、那位很好就去做功德。有钱,有时候上百万地去供养,希望自己可以获得突破。

以前也有,穿着出家人的袈裟,谁想修行很好,必须要付钱,然后把他带到山顶上去修行,他就很法喜,有机会跟有名的人在一起就觉得很好。那个并不是做功德,那并不是属于佛教里面的做功德。即便是把钱供养给出家人、供养给寺庙,他的目的是不正确的,并不是为了要护持佛教,而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很亲近的弟子,那个称之为是佛教之外的功德了。

我们看到别的宗教有困难了,我们去护持、去帮助他们,比如说他们没有饭吃,我们给他们饭吃,这属于佛教里面的功德。对非佛教徒做功德,做是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减少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些我们必须要去落实,必须要恭敬戒与法,要不停地去提升自己。

不着急,并不是带着想要去修行,并不是想要快一点进步。想要是生起苦的因,想要并不是离苦的因,因此,别带着欲望去修行。要有这样的观念:我们修行是作为供佛的工具,我们修行是为了供佛,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得到什么。我们是来供奉、供养、感恩他的美德。他有非常多的美德,他找到法是很困难的,教法也是很困难的。

教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他说教法啊,就像把牛推到山顶,把牛推到山上并不容易。以前的高僧大德还有一个词,说教法啊,像把大石头滚上山,那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大石头了,现在是牛了,如果你拼命去推的话,他反而会用角来顶你了。

因此,大家先要努力地去学修行的原则,然后去动手实修,而不是为了要获得什么个人利益,也包括不是为了要获得道果涅槃,我们修行是来供佛的,他悟道成佛是很困难的,他教法也是很困难的,必须要跟很多的东西去战斗。比如说我们曾经念过早晚课吗?帕宏那一篇,就是佛陀战斗的一个例子。要想佛教能够很稳固,要经过非常多的困难。

因此,这是他的美德,尤其是我们越是修行,我们有次第地越来越了解、越来越领悟,我们就越会觉得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太令人赞叹了!尤其当我们的修行真的抵达了心,直至我们看到心工作的流程,也就是缘起法:心能够造作苦,这么造作苦、那么造作苦,因为这样的因、这样的缘。

这个太神奇了,真的太神奇、太神奇了!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太神奇了!我们越修行,我们就越恭敬、越供奉、越信仰。

作为凡夫的信仰,依然是颠三倒四的,称之为很脆弱的信仰。一旦我们修行直到证悟初果的须陀洹,我们的信仰就会稳固了,再也不会颠三倒四,再也不会变化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事实了——佛陀教导的事实。我们修行之后抵达实相,真的可以离苦。佛陀真的存在,佛法真的存在,圣僧真的存在,这样的信仰是非常稳固的。

凡夫的信仰是颠三倒四的,像我们多数人应该都是凡夫。如果我们是凡夫,就依然还颠三倒四变化信仰怎么办呢?就一定要懂得去结交好的人,结交有戒、有法的人。这样,有善知识,有一起修行的同参道友,修行一段时间,一个人比较气馁,另外一个人依然很有信心地往前走,这样大家就会相互护持。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够邀请我们家里面的人,比如先生邀请老婆一起来修行,老婆邀请丈夫一起来修行,父母、孩子一起来修行,就会相互之间提醒,今天这个人气馁了,另外一个人依然很坚强,那就可以相互鼓励。

我们的心对三宝很稳固,但是如果我们结交那些不上进的人,结交那些不好的人,他们也会邀请我们下堕,最后我们也会变成不思上进的人。我们结交哪一类人,我们就有可能变成那样的人。因此结交人是最重要的,可以让自己在信仰还有变化的情况下,有了修行最重要的一个护持条件。

《吉祥经》里面第一条就是不能结交坏人,第二条是结交善知识,这样可以带领我们去到好的方向。如果一开始就错了,就不用提道果涅槃了,所以佛陀才开示说:善知识是修行的全部。

还有另外一个可以相提并论的就是如理作意,他说过这两种。在有些地方,他有一个比喻:善知识是圣道的第一缕朝霞。就好像太阳要升起来,日出就会有朝霞。太阳越升越高,最开始的白光就会变成红色,他称之为金色光芒。一缕金色光芒是个征兆,告诉我们太阳正在升起来了。

善知识、好的人、好的善友,他们邀请我们到好的方向,那个是让我们抵达道果的第一个象征。别的地方他也会教导:如理作意是第一个象征。

因为他教的对象不一样。这个人应该教这样的法——要有善知识,他就教导他要有善知识;另一个人的心更加坚强,不需要靠很多的人,完全可以独自上路,就教他要如理作意。这就是佛陀棒的地方,他懂得教适合每个人的法。每个人适合的法是不一样的,因此他教法呢,有时候教得有区别,甚至同一句话,教不同的人,里面的本质也会有点变化,完全是两回事了,这个就是他能力强的地方。

如果我们读三藏经典了,见到谁都说:要有善知识,要如理作意,那就只是说说而已。见到谁说的都一样,事实上法并不适合那个情况。因此,讲法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那是很难的。如果教别人迷路了,导致别人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迂回,那对于别人和自己都是很危险的。

看到了吗?现在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教法特别多,教的都是三藏之外的内容,这些人我们别去亲近他们。亲近、结交他们,我们就会退失、就会下堕、就会下降的。因此,去学一部分三藏经典也很好,这样我们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隆波在修行之前,先读了三藏经典,读三藏经典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修行。只是一味地修习奢摩他,烦恼习气跟原来一模一样,苦跟原来一样多,根本没有任何地减少,所以就会努力地在三藏经典里面找,读了又读、读了又读,读了好几遍。那时候没有学巴利文,但也努力地把巴利文的三藏经典跟泰文的三藏经典去对照,努力地去找修行的方法,真的找不到!直到遇到了善知识,也就是隆布敦长老,他属于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并不是指朋友,比如高僧大德是属于善知识,佛陀是属于善知识金字塔的塔尖。

见到隆布敦长老后,抓住了修行要领——知道必须先要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让心安住、独立凸显起来,以安住的心去认识、了解名色身心的实相。能够抓住这个诀窍,就能够修行了。所以要有善知识。

修行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障碍,如理作意观察自己。比如修行了之后心空、亮堂,这样几个月,有如理作意去观察自己,就知道必然是有哪个地方错了!佛陀说心是无常的,为什么我的心是恒常的?他说心是苦,为什么我的心是乐?他说心是无我的、控制不了,为什么我可以控制得了?错在哪里呢?这样称之为如理作意。

我们修行,遇到这样的境界、这样的状态,我们把佛陀的教导、三藏经典里面的阿罗汉弟子的教导,或者是高僧大德的教导拿来对照。高僧大德教,隆波非常尊重、非常信奉、信仰,但并没有直接相信,高僧大德教的时候隆波听。

隆布敦长老曾经问过隆波,有一天他教说:“见到知者消灭知者,见到心要消灭心,才能够抵达真正的纯净无染,相信吗?”“我还没有看到,但是我会先记住”,隆波是这么回答他的。他笑了,他说啊:“必须这样,而不是无缘无故就相信了,那个就愚蠢了。”

比如像隆布敦长老,他教导:“要观心:心往外送是苦因,心往外送的结果是苦,心清楚地照见了心是道,心清楚照见心的结果是灭。”他教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是修道,隆波就发懵了。但是会记住他的教导,然后去实修。

发懵的原因是因为佛陀教导要去知苦,为什么隆布敦长老教导要去观心,为什么长老教的跟佛陀教的不一样呢?佛陀肯定是不会错的,长老应该也不会错,那肯定是自己还没有真的明白里面的实质。并没有认为三藏经典教错了,而只是愚昧地去相信自己的老师,或者是看到高僧大德教的跟三藏经典里面教的不一样,就认为高僧大德错了。这个就太粗俗了,根本没有觉性,觉性跟智慧不够,但是隆波并没有这么想。

佛陀教导要去知苦,隆布敦长老教导要观心。诶,为什么不一样,自己哪里不明白呢?不明白,那怎么办?先放一放,不会想太多,想太多就会很难了。然后就去训练,去观自己的心工作,就知道这个是处在四念处里面,隆布敦长老教导要观自己的心,也属于在四念处里面。

比如,自己的心有苦、乐了之后,这个属于受念处;自己的心生起了善、不善了,那是处在心念处里面。我们看到,感受生起是仰赖于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在的境界,或者是心去接触念头。眼、耳、鼻、舌、身属于色法,我们就会看到身与心的工作,心与身是相互关联的:一旦眼睛看到画面,在心里面生起苦、乐;耳朵听到声音,在心里面生起苦、乐……

因此,修行呢,并不只是一味地观心,同时也会观到色法,因为它属于起步的契入点,生起名法的契入点,可以观自己心的契入点。不停地去观,越来越微细,最后就会看到心在六个根门工作。看到心在六个根门工作,就契入到法念处了。不停地去观,然后看到心创造苦的过程,那个又属于缘起法,属于法念处了。

因此,修行啊,仰赖于起步的阶段,就是去读自己的心,最后就会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它们全部都是相关联的。身、受、心、法,就像隆波前面桌子的四个角,我们抓住某一个角,其它的就会跟着一起来了。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修到四念处中的一种,其它的都会紧随而至的,就不难了。

随着不停地修行就会看到,怎么做才可以观心,才是知苦。一开始并没有看到心是苦,看到心是最快乐、最快乐的。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啊,有的只是快乐,怎么观都不苦啊!观心是不是错了呢?根本没有看到苦呀。忍耐着不停地观,然后就看到身体的苦、受的苦、所有行蕴的苦。不停地观、不停地观,最后心就会越来越聪明了,就会集中进来,就会有次第地放,把外面的、粗糙的先放下,最后会集中到心。不停地去修行,有一天就会看到,心同样本身就是苦。

因此,隆布敦长老说:心清楚地照见了心、心彻底地照见了心,那就是道,那就对了,其实也就是知苦。只是说知者的心,那属于一个我们最后才能够看到的苦。比如我们看到身体是苦,这个很容易看;看到感受是苦,这个稍微有一点难了。比如说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不苦不乐的感觉,如果是苦的感觉,我们看到它苦很容易;但是快乐的感觉,我们看到它苦,那并不容易了。

如果我们看到快乐生起了,就会看到快乐也是在刺激心的一种对象,一旦看到感受在刺激心,导致心动荡起伏,哦,快乐本身同样也是苦,并不是什么好宝贝。

不苦不乐,我们去装修让心不苦不乐,我们以为它很好,看来看去,同样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它能够静止,它能够中舍,它同样也能够变化,有的只是无常,有的只是无法控制。就不停地去学,就会看到感受本身也是苦。

那行蕴呢,看到行蕴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坏是苦。在我们造作坏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我们的心是没有快乐的。一旦它造作好,我们很满意,会生起喜、生起乐。我们造作好,比如我们用心听法、用心修行,我们的心非常美,有快乐、非常快乐,要想看到它是苦,这些好的也是苦,那是很难看到的,要慢慢地去看。

坏呢,对于修行人来讲,这些坏我们看到它是苦很容易。因为比方说心生起了淫欲心、贪心,我们的心就会忐忑不安;心生起了嗔心,我们的心也是忐忑不安,没有任何快乐;心迷失,就像猫狗一样一直迷失,看起来根本没有任何快乐,就好像没有觉性的人,就好像吸毒上瘾的人,根本什么也不懂、不知道。看了之后就觉得所有的不善法,根本没有任何快乐可言,这个很容易看。但是善法要想看到它是苦,那并不容易。

粗糙的善法,如果我们修的是比较粗糙的善法,还很容易看。比如我们去做功德,心很愉悦,如果我们有觉性,就会看到生起的愉悦感其实让心失去了平衡。心就会膨胀,然后它很高兴、很兴高采烈、很法喜,这些全都是很好的,但当我们的修行越来越细腻,我们就会知道:哎呀,我们的心已经失去平衡了,开始动荡起伏。造作好也会动荡起伏,造作坏根本不用提了,那更糟了。造作好,很微细的造作好,很难看到它本身是苦。

造作好,比较微细的造作好,比如禅定里面的那些禅支。比方说三果的阿那含圣者,已经断了欲界的贪了。我们拥有的世间的快乐,那个称之为欲乐,源自于看、听、接触的快乐,那是属于五欲的快乐。三果阿那含圣者看到五欲的乐是苦,但是他满意于禅支的快乐,满意于色界定的乐和无色界定的乐。根本看不到心在入色界定的时候是苦,有的只是快乐。心是中舍的,有的只是快乐,或者是有喜有乐。如果更高的话,就是中舍的。或者心进入无色界定,心是中舍的。

那心是怎么快乐呢?它快乐是因为它的刺激比较少,是因为心在禅定里的时候被刺激得比较小。是什么在刺激它呢?是色、声、香、味、触,所有五欲的所缘全部都是刺激心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入定入到色界定,心就会摆脱这些源自于眼、耳、鼻、舌、身方面的刺激了,只剩下意根方面的刺激,但是还看不到,只是觉得很快乐。

或者进到无色界定,彻底地逃离了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接触,一旦眼、耳、鼻、舌、身全消失,身体也消失,世间也消失了,只剩下单一的心。要想看到它苦是很难的,因为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来刺激它了,必须要觉性、智慧真的圆满才会看到这些东西依然在示现三法印。

在色界定里的心很容易看到在示现三法印,但是在无色界定里的心是很难看到的。要慢慢地去修行,直到最后看到——心,无论处在哪一界、哪一道,无论是在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依然不稳固,依然是无常的,依然控制不了,依然还在被刺激,如果不被刺激,它就不会灭掉。

在禅支里的心,跟我们的心也是一模一样的,也是生了就灭的心。如果觉性、智慧很圆满了,会看到这里依然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属于微细的贪。做了那么多功德和好的事情才能够抵达这个地方,但是那骨子里面依然还有喜欢,依然还有贪。因此粗糙的烦恼习气很容易看,而微细的烦恼习气,比如像善法一样的就不太容易看了,但是依然敌不过觉性与智慧。

慢慢地去体会,别相信说:“啊,结束了,毕业了”。有的人很喜欢说结束了,那就是彻底地结束、完蛋了,就无法继续往前走了。曾经有出家人来告诉隆波说结束了,隆波说不是的,他的心一下子掉下来了。看到了吗?你的心依然还有满意与不满意呢。他说看到了。那依然还有这个程度的满意与不满意,依然还有伤心、难过,那些是属于嗔心,三果阿那含圣者都还没有证悟到,所以从阿罗汉不停地往下掉。被烦恼习气骗了,修行之后想变成这样、变成那样,想象自己是这样、是那样子了。或者有的地方喜欢授受:你学到这个程度证悟初果,到那个程度证悟某某果……我们检测自己是否进步,检测的是自身的烦恼习气哪些断了,哪些还没有断;哪些烦恼习气是彻底地断了,哪些是暂时地断了。必须要慢慢地去观察自己。

修行,非常重要的点在于我们必须要有善知识,必须要有!我们的善知识,处在类似于金字塔的塔尖的善知识就是佛陀;佛陀已经不在了,那什么是我们的善知识呢?戒与法。佛陀的戒与法汇集在三藏经典内,因此我们有机会要去学三藏经典,学了之后去观察,最后要拿来实修。这是最高的——类似于金字塔的塔尖。

我们要慢慢去体会,如理作意,去对照我们的实修跟三藏经典里教的是否相一致。比如有的人说:什么也不用做,然后努力地去憋,憋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就会开悟。这类见解和经典就不一致了,那我们就不要,我们就直接把这样的教导删除掉、排除掉。或者是说让很有神通能力的仙帮我们把心跟佛陀连接在一起,这跟佛陀的教导不一致,这类的就可以把它排除掉了。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仰赖于非常重要的善知识——三藏经典,仰赖于如理作意去观察我们所呈现的境界与状态、我们修行的方法跟三藏经典是否相一致。

比如我们要修毗钵舍那,我们是真的在修习四念处吗?四念处起步的阶段获得觉性,后面的阶段获得智慧,尤其是毗钵舍那的智慧。如果我们偏离了四念处这条路,那肯定是不对的。比如你通过到处去顶礼那些天神,得以在某时可以证悟道果,那肯定不是路了。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我们必须要这么修行——在正确的原则与框架内修习四念处、奢摩他、毗钵舍那。

我们修行有什么结果出现了,如果有高僧大德……这很难说,怎么知道这位好还是不好呢?必须要观察。如果我们有好的高僧大德,当我们修错了,他马上就告诉修错了;一旦修对了,他就告诉我们继续修、继续用功,依然还不够。如果我们没有值得依止的高僧大德,我们就必须要仰赖于三藏经典,仰赖于佛陀的教导。比如隆波用来检测自己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的修行有这样那样的结果,它跟三藏经典的教导相一致吗?这就属于如理作意。

因此,在我们修行的时候,要去看我们正在做的这些、正在修行的这些,跟三藏经典教导的原则相一致吗?修行的结果跟佛陀的教导是否相一致呢?要从这里来检测,要以自己的心很诚实地去检测,要如理作意,而不是有的只是贪心,然后不停地偏袒自己,要慢慢地去观察。

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很奇怪。要去用功,根本没有谁可以帮得了谁。隆波去请益的那些高僧大德,他们并没有让隆波证悟道果,隆波必须要自己去动手实修。修了之后一直都是对的吗?不是的。修了之后跟我们大家一样也是坎坎坷坷的,说起来隆波经历的坎坷比大家更多。大家的方法是通过做禅修报告,然后说这里错了、那里错了,对隆波而言,那些错并不奇怪,因为隆波之前犯过错,犯了非常多的错,但是没有气馁,不停地有次第地去观察自己。

有机会见到高僧大德,有时候必须要靠他们来帮忙指正。在修行这块,隆波曾经仰赖高僧大德指正只有七次而已。我们自己实修了之后,已经实在没有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了,他们稍微点拨一下自己就明白了。大部分是依靠自己去观察、去体会。

在听各种各样教导的时候,如果跟三藏经典相违背,隆波就不要了。比如说三果的阿那含圣者还可以再次出生,证悟阿罗汉也可以再次重新出生,这个就是假的阿罗汉了,不是真的阿罗汉。这些人既不知道经典理论,也不知道实修,有的只是散乱,那是属于毗钵舍那的杂染,就会这么散乱,以为自己知道,看烦恼习气看不出来。因此现在听法,无论谁讲法,都别扔掉了《卡拉玛经》,别轻易地就相信,即便是隆波听隆布敦长老教导若有不明之处,隆波也是先放一放。隆波不相信,但是也没有去冒犯,因为想到自己还很蠢,还没有抵达。但是必须要去实修。实修坚决不能与佛陀的教导相违背,最后才明白,哦,隆布敦长老说“心清楚地照见心是道”的境界。他说的比较迂回,不敢实话实说,不然就会被找麻烦。事实上,“心清楚地照见心”属于阿罗汉道。因为在那之前他开发智慧,从身、受不停地契入进来,知道有次第地不停地放,在最后阶段的修行他其实就是在心里面彻见,所以他说“心清楚地彻见心”,那是对的。彻见到什么?彻见到在示现三法印。

彻见三法印后能够放下心;能够放下心就会放下蕴;能够放下蕴就会放下整个世间。最重要的点在于我们自己的心,能够抓着一个心,就会抓住所有的蕴。有一颗心又会重新创造出所有的五蕴,能够放下心,就能够放下五蕴。最后就会在心里面彻见。

高僧大德的教导没有错,跟佛陀教导是一致的,仅仅只是他不敢实话实说,不然别人就会找他麻烦。那些听不懂的人,就误以为他自我炫耀。隆布敦长老因为教导心法几乎被别人攻击,说他自我炫耀。有一群出家人准备一起聚会,要求他还俗,说他自我炫耀——只是一味地说心,为什么不去教导念“佛陀”、思维身体!他们去邀请阿姜摩诃布瓦尊者,阿姜摩诃布瓦尊者说:“这位师父我不碰的”。他们一听就明白了,所以就停止了、不敢了,不敢再去找隆布敦长老的麻烦。因此长老自己说的时候同样也很小心,必须要很委婉。那些抱持邪见、知见很多、我慢很多的人有很多,但是长老的教导跟三藏经典并不冲突,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完全一致。

因此我们在听别人说的时候,他不停地说法、修法,要先听,如果他说的符合原则就可以。而且还要看到结果,他只是一味地能说,还是他也能做得到?必须要区分。“能说”和“能做得到”那是不一样的,说很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

因此,大家到处谣传的那些东西可以暂时停歇了。包括那个什么十条……刚才还记得,现在记不起来了,全部都忘了。还有哪些谁想得起来?不要(盲目)相信。别忘了《卡拉玛经》,什么时候扔掉《卡拉玛经》,什么时候就愚昧了。大家自己去找《卡拉玛经》读吧。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自己去用功,不要盲目相信,如果盲目相信就愚蠢了。不相信,然后既不去做也不问的话那就更蠢了。可以靠自己去验证的,佛陀的法并不是邀请大家相信的,而是让你亲自挑战去验证的,也可以邀请别人说:你来试一试嘛。佛陀说你不要相信他,你来试一试。

他说的那个东西是不是真的可以离苦?比如我们像隆波所说的那样去修行了,我们的苦有缩短吗?我们的苦有减少吗?我们的苦有减轻吗?我们自己可以去检测,不需要来相信隆波。可以靠自己来检测的,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心真的有变化吗?可以自己去检测的。

来观察另外一点,隆波从来没有跟大家伸手化缘过。如果遇到讲得很好听,最后是要伸手化缘的,那就不对了,你就可以退出来了。提醒一点点,这个时代AI技术很厉害,如果哪天有电话打过去,有隆波的脸,有隆波的声音,然后伸手要钱了,你就直接去骂他。或者告诉说这个寺庙的出家人去化缘要钱,那些全都是骗子。隆波不会放任这里面的出家人跟谁去伸手要钱的。曾经有人去跟别人化缘的,最后在这里面待不下去,要离开的。这里是佛陀的弟子,而不是那些乞丐的弟子。必须要聪明。

好,接下来做禅修报告。

注:卡拉玛经Kalama Sutta南传.巴利文.大藏经.经藏.增支部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取自巴利文《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 世尊说: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