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5.18《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5年3月1日
今天,在清迈有隆布Insom的葬礼,寺庙那边恭请隆波去参加葬礼,但是去不了,因为刚好这边有工作。
高僧大德越来越少了。隆布Insom是位非常强大的出家人,他个子很小,但是他的心非常大,非常坚强,一路修行、战斗,用生命做交换,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曾经跟他见过两三次面,但是并没有交流法,他分享的是别的东西——分享他的修行经验。他在mansalien(音译),挨着salawen(音译),过去是大片的森林,森林里那种很凶的动物特别多,病毒也很多,而且少数民族也特别多。
他进到森林里面去行脚,白天特别热,就去找洞——躲在洞里面可以稍微凉快一点。进到洞里面,就看到从洞里面伸出来很长一棵树,就坐在上面休息。坐在上面就感觉好像在地震,他就试着观察:地面并没有动,是坐着的树木在震动。他就用手电筒照过去看,结果发现自己坐在一条蛇上面,蛇刚好在洞里面;照过去,看到它的头,看到它的眼睛;照过去,但是没有看到它的尾巴。他就心想:哎呀,这次惨了,跟蛇待在一个洞穴里面!那个地方很小,他就换一个地方,坐在地上,靠在洞穴的墙壁上,然后(在心)里发愿:如果是恶业现前,要被它吃,那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恶业的话,那就别相互伤害了。他就入定,心集中。心集中的时候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了,没有身体,没有蛇,没有洞穴,只剩下单一的心,宁静在内在。当心从禅定里面退出来,蛇已经离开了,它可能饱了,不想吃了,它就走了。
他分享得很好玩,遇到什么老虎、狮子、大象,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看不到了。就只有弹跳猪,大家都跑去排队看,而且全都是在动物园里面。真的可以用于修行的地方已经很难找了,森林都已经有主人了,哪个地方没有主人呢?然后树木又变化了主人,真正可以用于修行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很难找了。
以前的高僧大德,他们去行脚,去找山,去找森林,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去哪里聚集的都是人,哪个地方都有手机信号。在寺庙,隆波不让出家师父玩手机,有需要可以用,但是不让玩,因为玩了之后就会全部坏掉,心会散乱。本来已经是很散乱的了,如果去玩的话,心就会更加散乱,修行就更加进步不了了。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去修行了,隆波才常常地告诉我们大家,我们在哪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修行,不需要找借口。不需要说:这个地方不适合,那个地方好,这个地方不好,不需要以地点作为借口;以时间作为借口,说这个时间好,这个时间不好;现在太热了,现在太冷了——全都是借口,在哪个地方都必须要能够修行,什么时候都要能够修行,要这样去训练自己。
要想能够修行,最重要的点在于觉性,必须要有觉性,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需要有觉性,高僧大德是这么教隆波的。隆布贴长老说过:觉性非常重要,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
隆波修行,强调的也是要有觉性。(隆波)小时候跟大家一样,想到修行就会强调宁静。一打坐就想宁静,想让心宁静,就只这么想。接下来不停地修行才知道,宁静有好几种,很愚蠢的这种宁静太多了。很昏沉的宁静或者苦闷的宁静,越修烦恼习气会越强。最重要的点在于要有觉性,宁静是带着觉性的,那个才是好用的。
所以高僧大德才会说,觉性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刻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地方教:我们在上厕所的时候别修行,不然天神会批评。哪里的天神会跟着一起上厕所啊?在厕所的时候也必须要有觉性!要有觉性,而不是这个场地例外——不用修行。
必须要强调修行!为什么说在厕所里不用修行呢?因为古时候的厕所就是挖一个坑,然后在上面放两块木头,一旦修行之后心集中,就会掉到厕所里面,所以不让在厕所修行。现在可以坐在厕所里,所以可以修行,因为厕所里已经没有任何危险了。
隆波去外面办事的时候,会顺便去高速公路加油站上厕所。高速公路上大概有两三个地方有厕所,厕所不太有空的。进去上厕所的人坐着去玩手机了,厕所没空,自己也着急,有时候(甚至)根本没机会上。上厕所本来应该要有觉性的,结果哪有什么觉性,有的只是迷失。
要努力好好地训练觉性,有觉性我们就获得戒,有觉性我们就获得禅定,有觉性我们就会生起智慧。有觉性,一旦戒、定、慧圆满了,就会生起解脱,生起圣道、圣果,所以觉性才是非常重要的。
无缘无故就只是一味地追求宁静,那是不对的。好的禅定必须要带着觉性,没有觉性的禅定属于邪定,打坐之后犯迷糊,忘了自己,那属于邪定,浪费时间,为什么要去修呢?本身已经没有觉性了,结果打坐让自己缺失觉性的症状更加严重。
说到觉性、觉性,它是什么样的长相?觉性它本身也是无我的,命令让它生起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东西是让觉性生起的因呢?觉性(生起)是因为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这是生起觉性的近因。称之为境界的其实就是所有的名法与色法,(它们)称之为境界。
因此,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是生起觉性的近因,我们必须要训练观境界。境界有色法、有名法,境界其实就是组合成我们的身心的那些部分,我们努力地去多多地感觉这些、认识这些,比如身体呼气去觉知,身体吸气去觉知,接下来,在没有觉性的时候,忘了呼吸了,不知道现在是呼气还是吸气,那个称之为缺乏觉性。
我们曾经呼气了觉知自己、吸气了觉知自己,不停地这样训练就能够在迷失不久、缺乏觉性时很快地意识到:诶,忘了呼吸了。一旦意识到了,就重新回来继续呼吸。呼吸一会儿又忘记了,忘记的时间不久,就意识到又忘了呼吸了,一旦意识到忘记了,就随它去,然后重新回来呼吸了觉知。不需要去纠正:心散乱,怎么做才可以宁静?怎么样它才可以不忘了呼吸?做不到的,心是无我的,不用去做的。
去修业处,比如去呼吸,然后心迷失了,忘了修业处了,一旦及时地意识到,又重新回来修自己的业处。再继续回来修业处的时候,必须要稍微聪明一点,几乎全部修错了。比如心迷失去想东想西,一旦意识到迷失去想了,我们就把心拉回来,紧抓不放,要把它拽回来。为什么要紧抓不放?那属于不善心,把它扔掉,然后归零,从头开始,重新修业处。然后心再跑,再及时地知道,把它们扔掉,把跑掉的心、迷失的心扔掉。
心并非只有一颗。以为心只有一颗,所以心跑了之后我们(就觉得)必须把它拉回来,但事实上,心一直处在生灭的状态,有些心是善心,有些心是不善心,迷失的心是不善心,不需要对它紧抓不放,不需要觉得可惜。比如我们修业处,觉知呼气、吸气,心迷失去想东想西,忘了呼吸了,一旦及时地意识到,就重新归零,从头开始。重新归零,意思就是重新开始观呼吸。
不用去对治,不用说心迷失了,怎么样可以不迷失,如果能做得到,心就是我了;做不到,因为心是无我的,做不到的。因此,心迷失了,那就随它去吧,那颗心已经灭掉了。在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刚才心迷失去想了,在及时知道它迷失去想的一瞬间,那个称之为我们已经有觉性了。及时地知道境界,什么境界?也就是迷失的境界、散乱的境界,称之为掉举,也就是心的散乱。
常常地看到境界,比如有的人心喜欢走神,就去训练自己的业处,心走神了知道,心走神了知道。接下来,心一旦走神的一瞬间,觉性能够记得住心走神是这样的状态,然后当被吸到念头的世界或者是很快速地跑到这里、跑到那里,当心能够记得境界,一旦跑了,跑的一瞬间,觉性会自行生起,我们不需要让心宁静,不需要让心安住,心会自行宁静,自行安住。
如果有觉性,能够及时捕捉到正在呈现的境界,就观境界,而不是去知道想的内容。比如心走神,想到了我们爱的猫、狗,跑去想了,一旦知道跑去想狗了,知道刚才迷失了。迷失什么?迷失去想到狗了,那不对的!想到什么不重要,要知道迷失去想了。
比如隆波第一天见到隆布敦长老的时候,长老让观心,隆波也不知道该怎么观心,隆波就在心里念诵:budho susuddho galuna mavo……我们大家可以做出好几种方式:一般的人说要念诵:budho susuddho galuna mavo……就会去盯着念的内容,如果我们去盯着念的内容那个依然不行。隆波看到的并不是它在念budho susuddho,而是看到——心正在想!如果心正在想念诵budho susuddho的内容,知道念诵的内容,那个并没有在观境界。念诵的内容并没有境界来对应,那个称之为概念性的所缘。色法、名法才能称之为境界。我们想东想西的时候,知道想的内容,那个称之为知道概念法,不会导致觉性生起,可以一整天去想,不停地想下去。
但是当我们及时知道心去想的一瞬间,跑去想的心就会灭掉,觉知的心立马就会取而代之生起,心就会安住起来。在觉性生起的一瞬间,正定——也就是心安住的状态永远都会同步生起,会自动自发这样。
因此,我们要去训练观什么?去训练观境界,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是生起觉性的近因,觉性是源自于心能够牢牢记得境界。境界就是色法、名法,而不是想的内容。
比如我们念:佛陀、佛陀、佛陀……不忘“佛陀”,就只是宁静,不停地念诵,只是获得宁静。但是如果我们“佛陀、佛陀”,然后知道心正在想着佛陀,看到心在想着佛陀的一瞬间,觉性生起了,正定就永远都会同步生起,心就会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立马就会是这样子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训练觉性。训练觉性的方法就是训练去观境界。境界也就是所有的色法和所有的名法。就观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身体行、住、坐、卧,觉知;身体动、身体停,去觉知,不停地去觉知。
比如坐着听隆波讲法,有时候觉得明白了就点点头,但是点头了,没有觉性,不知道身体正在点头。我们看到这个色正在运动,这样才可以。但是如果去想隆波讲的内容,想着想着明白了,这个并不是境界,想的内容并不是境界,那是属于概念性的所缘,心去想的症状才是境界。
在早期训练观境界的时候,隆波并没有用安般念,隆波用的是心念处。因为隆布敦长老让隆波观心,隆波就去观心:嗔心起来了,有嗔心知道有嗔,不是知道对什么生气,注意的点并不在那上面。
假设看到这个人,我们特别恨、讨厌,知道正在讨厌这个人、这小子,这个依然掺杂着念头。但是如果看到境界,也就是看到生气在胸口里面冒起来、冲起来,如果生气很强就会上到头,控制我们的头,那个称之为可以压制我们的头,命令我们做这个、做那个,让我们说不好的话,让我们想不好的,让我们做不好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嗔心的磁场、(能量)流冒起来,在知道的一瞬间,它就立马灭掉了。
训练去观,一定要能够看到境界本身,真正的觉性才会生起。真正的觉性什么时候生起?正定——也就是正确的禅定,永远都会同步生起。因此牢牢地抓住原则,去训练观境界,擅长于观色法就去观色法,擅长于观名法就去观名法。
隆波教的这个是从经藏的角度去教的;如果从阿毗达摩的角度去教的话,色法是最难观的了——看身体呼气、身体吸气,那个依然还不是真正的色,动的色也并不是真正的色。真正的色是什么?真正的色是地、水、火、风。如果要以阿毗达摩的方式去学,必须要探究到四大,但事实上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禅定,是学不到这里的。
所以三藏经典才会开示说,身念处适合的是奢摩他型的行者,心念处适合的是毗钵舍那型的行者——三藏经典是这么说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经藏的角度来学的话——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身体行住坐卧觉知,身体动、身体停觉知——经藏是这么教的。
那些证悟阿罗汉的,他们是因为学经藏。听佛陀开示,大部分都属于经藏,只有很少才教到阿毗达摩的范围。比如,他教导:Thikhalakha,讲到的是受念处,虽然是经藏的内容,但是这个其实是属于阿毗达摩的内容,因为舍利弗尊者的境界是比较高的,而我们就学一般的层次的就行了。
我们如果看身体——呼气的身体不是我,吸气的身体不是我,那整个身体都不是我了。不需要知道太多,不需要分离什么地、水、火、风,那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够分得了的。
分离(地水火风),按照经藏分是一种方式,按照阿毗达摩分又是另外一种方式。按照经藏分:地大有什么?有头发、毛发、指甲、骨头……这个是地大;然后(水大有什么?)水大有小便、脓液之类的。
但是如果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看,仅仅一根头发里面就藏着地、水、火、风,涵括了四大。我们吐一口口水,并不仅仅只是水大。口水有气味吗?有气味,这个也是色法的一种;有颜色吗?颜色又是另外一种色法了;有味道吗?我们可能不会去尝的,但事实上口水也是有味道的,也是色法。
如果要把色法分开,最后分到四大——地水火风之类的,要分得很细。这个色又有很多组成部分,很多。如果那么学的话,学了之后用于考试会很好,要用于离苦就有点难了。
问:可以做得到吗?做得到!如果心真的有禅定的话。比如像隆波曾经分享过:隆波看到一堆狗屎,很湿的狗屎,绿头苍蝇叮在上面,然后心不寒而栗。在心不寒而栗的一瞬间,如果看到心不寒而栗,觉得很恶心的时候,去看到恶心,然后恶心会灭掉,心中立。
但是那一天心很神奇,心真的是无我的,它特别讨厌狗屎,但是直接扑进去了,心直接扑进去,扑到狗屎里面,然后进去分离,颜色属于颜色,气味属于气味,味道不知道——心不愿意去尝,不愿意分。颜色属于颜色,气味属于气味,火大、风大、水大……去看了之后,不停地分开,最后只剩下干的地大,看到只是很干的狗屎了。但实际上刚刚还是新鲜、潮湿的屎,心很神奇,进去把一堆狗屎分成地、水、火、风。
在一堆狗屎里面有地、水、火、风。如果修习禅定,我们观身体,也可以分开。比如说我们的身体,心脏里面有地、水、火、风,肝脏里面也有地、水、火、风,慢慢地去看。但是它很难,如果我们不是奢摩他型的行者,要想看到四大是很难的。
因此要观简单一点。简单观的方式,佛陀有教吗?有教!在身念处里面,刚开始全都是比较简单的。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如果看到呼气的身体不是我,吸气的身体不是我,那整个身体都不是我了。
或者观身体行住坐卧,比如当下这一刻我们坐着,如果心有禅定,来到刹那定的程度,刹那定——就是一瞬间的禅定,然后我们就能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我们大家听隆波开示的时候,本身就会获得禅定的。我们去感觉身体,试一试,能感觉到吗?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身体不是我。什么是被观察的对象,什么就不是我了。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身体不是我。
涅槃,是我还是无我?涅槃,同样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因此涅槃也是无我的,而不是我。所有的境界,(无论)什么东西被观察,什么就全都是无我的。
因此,当下这一刻坐着,坐着的身体仅仅只是一堆物质,就好像一个机器人放在椅子上面,这个机器能够呼气、吸气,机器人它不是我。它并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
试着来感觉一下身体。一次感觉整个身体也行,能感觉到吗?它是被观察的对象,那不是我。或者一次看一个部分也可以,试着感觉自己的头发,头发有说它是我吗?看到吗?头发是被观察的对象,它并没有说它是我。
以前,曾经跟几个大哥大姐去顶礼隆布行长老,然后长老就让大家双盘,盘了一个多小时,因为长老在不停地讲法。讲完了之后,只剩下两个人可以双盘了——隆波和另外一个师兄,那个师兄是在电力局工作,只剩下两个人。
长老就问:“怎么样,双盘怎么样,感觉怎么样?”师兄就回答说:“哎呀,痛啊!腿太疼了。”
长老就继续问:“腿有说它疼吗?”我们一听就听懂了,因为自己修行。腿并不是我,真正疼的并不是腿,腿并没有疼,是疼痛掺杂到腿里面。疼痛是另外一个蕴,是属于受蕴,这个腿它是属于色蕴。腿从来没有疼痛过,这个腿也没有抱怨过,真正抱怨的是心。
因此我们能看。但是那个师兄他不明白,一旦长老问:“腿说它疼吗?”他就老老实实、很可爱地回答:“真的疼啊!我没有骗长老。”
长老就笑,不说什么了。他心地很善良、很可爱,特别可爱。以前的高僧大德都很可爱,有些人看起来很凶,也很可爱。比如阿姜摩诃布瓦,真的看起来很凶,但是很可爱。你好好地去看,他很可爱,他的慈悲并不比别人少。比如我们禅修,如果卡在哪个地方,去跟他请教,他回答吗?他很快就一针见血地回答了。
我们有觉性去觉知身体坐着,然后可以继续开发智慧:身体不是我。一旦有觉性,就可以继续开发智慧:身体不是我——呼气的身体不是我,吸气的身体不是我;或者是观无常也可以——呼气的身体是无常的,吸气的身体也是无常的,这么观也行。
因此,要常常努力地去训练观境界。比如说看到呼气、吸气的境界,一旦没有觉性的一瞬间,马上就能意识到了:诶,迷失了!然后继续回来观身体呼吸,接下来心就会契入开发智慧的阶段,看到呼吸的身体不是我,是无常、无我的现象。
因此,走的时候是这么走的,而不是让心静止不动、空空的,如如不动,那个浪费时间。为什么说自己很顽固呢,骂的是自己,因为隆波修禅定修了22年,就只是宁静,不会开发智慧,浪费时间,一旦打坐马上宁静,瞬间进出,进出、进出得很熟练。
但是开发智慧的时候,要有觉性去觉知。如果我们有觉性,看到身体呼气、看到身体吸气,去觉知,心迷失了去觉知,接下来我们的身体有任何的动静,就能够自然地捕捉到,并没有刻意要觉知,会自然能够觉知,会自行觉知。有的人训练身体动了觉知,哎呀,几乎百分百的都没有在觉知,有的是在紧盯手,有的是去想手,有的会偷偷地跑去想别的东西。
要的就只是觉知。隆波甘恬长老是隆波田的弟子,他曾经分享过,早期隆波田长老强调、教导的是觉性,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他就创造了14个手部动作(让大家做)。隆波甘恬长老说14个手部动作是后面才出现的,原先隆波田长老教的是觉性,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就创造了14个手部动作让大家做。一旦做14个手部动作,结果大家黏着于14个手部动作,没有觉性,又去紧盯手了,最后不想紧盯还是会去紧盯的。
要及时地知道。假设我们这么做手部动作,用运动作为临时的家,如果看到只是色在动,心是观者,我们就在开发智慧,是透过观色法来开发智慧。如果这么动手了,心跑到手上,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手了,及时地知道;心迷失去想别的东西,及时地知道。做手部动作,但在及时地知道心,我们就进来观心了。看到吗?同一个业处,有的人用于观身,有的人用于观心。比如像隆波呼吸,一旦心跑了,知道,这个是在观心,仰赖于身体作为诱饵。如果要观身,要去呼吸,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是一堆物质,这是透过观身在开发智慧,那是有差别的。
因此,同一个业处让好几个人修,完全是不同的角度,完全是两回事都有可能,但是既有修对的,也有修错的。比如眼睛看到画面——眼睛看到画面有好几种看法,有的人一旦眼睛看到画面,比如看到鸡,心去到鸡那里,这个是迷失的,一般的人就是那样子的,猫跟狗也是那样的,在看什么的时候心就去到那里了。但是如果我们有觉性知道心跑去看画面了,这个称之为我们及时地知道心。有的人是盯着眼神经,不知道他是怎么能够限定的,这是想象出来的,以为眼神经是用感觉在感觉的,并不是用眼睛在感觉的。去限定过去,一旦眼睛看到画面,然后去限定在眼神经,那太多事了。要看眼神经不是我,哎呀,什么时候才可以没有个我,一次只看那么一丁点的地方,浪费时间。比如眼睛看到画面,有的人看到色,心去到了画面;有的人心在眼睛或者在眼神经;有的人看心,看到心跑去看画面,知道心。看到了吗?只是眼睛看到画面,依然可以做出好几种形式,它只有一小点,却可以做出很多。
因此,如果我们学了真正的业处之后就觉得很好玩,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并不是必须要修所有的一切,我们只要选择彻底地了解一种,其它剩下的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比如遍禅有10种,如果我们会一种遍禅,其他9种就不是难事,一修很快就能获得,就能突破了。
因此,我们修业处,选择一个我们顺手的、能做得到的业处,擅长于呼吸就呼吸,擅长于念诵“佛陀”就去“佛陀”。说到“佛陀”,有的经典学得很多的人就会说是奢摩他,念“佛陀、佛陀”是奢摩他。问对吗?也对。但是让他修毗钵舍那可以吗?可以,如果懂得方法的话。如果念“佛陀、佛陀”让心宁静,那属于奢摩他;但是如果念“佛陀、佛陀”了之后,及时地知道心——心去到“佛陀”上面知道,心跑去想别的东西知道,这个属于心念处——透过观心去开发智慧。
心念处,既有奢摩他也有毗钵舍那。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全部既有奢摩他也有毗钵舍那。如果我们在持续地观单一的所缘,属于奢摩他;但如果我们看到三法印就契入毗钵舍那了。
比如像隆波在观心的时候:眼睛看到画面,心里面产生变化,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耳朵听到声音,在心里面生起苦乐好坏的变化,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及时地知道变化的心……紧随着根尘接触——六根六尘的接触后,有觉性及时知道心产生的变化,用的就是心念处。
不停地紧随着去读,我们就会看到:哦,心不是我,心仅仅只是一种感知而已。心是什么?心实际上就是在执行感知的功能。心,并没有什么一颗一颗,之所以称为一颗一颗,是因为惯性、习惯。
我们泰国人一定有那种量词,对吧?比如说大象,一头大象,一匹大象?为什么称之为一匹?意思在森林里面大象不能够称之为头,称之为匹,都有它的一个量词。我们的水,有几杯水?它一定会有一些量词。有人,几个人;狗,有几条。所谓的头,所谓的条,所谓的个,属于量词。
心也是一样的,它无形无相。因为心并没有所谓的颗,我们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说一心,这样的语言表达听起来就会不习惯。95心听起来就发懵了,就会说这么多颗心,那么多颗心,什么大善心有8颗,不善心有8颗,果报心有8颗,就会当成一颗一颗。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颗的,如果有颗的话,那就是属于禅相,那并不是真的。并且,真正的心它是没有点,没有来、没有去,在哪里生就会在那里灭。
我们就慢慢地学。比如隆布敦长老让隆波直接去学心,隆波就看到: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在心里面产生变化,有时候会有快乐,有时会有苦,这是属于受念处,但是属于心方面的感受。身方面的感受和心方面的感受在两个地方,隆波在跟隆布敦长老学习期间,观的是心方面的感受。眼睛看到画面,心有快乐,知道;耳朵听到声音有苦,知道。一旦能够观到这里,接下来会更细,会看到:有快乐的时候,贪就往往会掺杂进来;在心里面生起苦的时候,嗔往往就会掺杂进来,就会看到烦恼习气,这个就属于心念处了。
因此,佛陀是按照次第来讲的,他从身体开始的。但如果我们擅长,从哪里契入都可以的。如果一开始不知道该从哪里契入进来,就先用身体契入,身体呼气、吸气,这是在身念处里面的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安般念,因为我们一直在呼吸。如果呼气了能够觉知自己,吸气了能够觉知自己,我们就一整天能够觉知自己。我们呼吸了之后,心有快乐了,我们本来是在观呼吸的,结果变成看心有快乐,就契入到受念处了。
我们可以观得更细一点。在有快乐的时候,贪就会掺杂进来;有苦的时候,嗔就会掺杂进来;不苦不乐的时候,痴就会掺杂进来。进来就可以看到烦恼习气了,这个就属于心念处了。
接下来就会看到更细,每一个烦恼习气都有因,每一个善法也是有因的,就能够探究得更深一层,能够探究它的因、它的果,能够探究到它的因、它的果,已经契入到法念处了。
最高的因缘,其实就是缘起法。苦源自于什么?源自于“生”。“生”是什么?“生”其实就是获得了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修行,就会放下眼、耳、鼻、舌、身——先放下眼、耳、鼻、舌、身,后面再放下心。要放下心,而不是放心,这个是放下心、不执着心、不抓取心。有“生”,为什么会有“生”呢?因为有“有”。“有”是什么?“有”是心的运作、心的工作。为什么它会运作?因为它执着——执着这个是我、我的,所以就会努力地去呵护,努力地紧抓不放,拼命地去挣扎、去战斗,是为了要呵护快乐,是为了可以逃离苦。不停地挣扎,那个就是“有”,然后就执着于心,那个就是“生”。
为什么会执着?因为有想要。想要什么?它想要获得快乐,它想要不苦,其实就是对感受有想要。因此,感受是生起欲望的因,有感受往往就会有欲望、有欲爱,我们修行就会看到整个过程。如果看到这个过程有因有果,就进入到法念处。
比如在法念处里面,刚开始的时候是五盖,五盖也是属于烦恼习气——我们习惯的烦恼习气,实际上是障碍我们在心灵的成长。但事实上,五盖是障碍所有的美德,包括勤奋地工作,如果有五盖的话,就不想工作了,就偷懒了,这就是五盖。如果修行契入到法念处,就会看到五欲的五盖是怎么生起的。如果心集中入禅那的话,五盖就没有力量了。
善法是属于七觉支,也是属于在法念处里面。七觉支里,念觉支跟一般的觉性是不一样的,择法觉支并不是思维分析法,全部的觉支还包括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全部都是为了解脱,那才能够称之为觉支。如果中舍了之后就只是宁静,那个不能称之为觉支。在觉支的范围——七觉支的觉支,都是为了纯净无染、解脱自在的。如果心能够抵达这一点,就会契入到行舍智,因为以无上的智慧而中立。因为智慧而中立,比如说我们看到真相了——我们的身心不是我、不是我的,本身就是苦,有智慧了就会放下,就会抵达,能够放下。
七觉支也是属于可以让我们抵达解脱的美德、品质,学的时候是按次第的。平常隆波不太讲到法念处,因为超过了我们的水平。
搞简单一点:谁嗔心重,就去读自己的心——心生气了知道,心不生气知道,就只知道这个就够了。
昨天也教出家人。出家人去做卫生,擦隆波寮房的玻璃,傍晚的时候,有时好几位去帮忙做卫生。隆波说:修行啊,看到了吗?心一直是在想要啊,想要这、想要那、想要修行、想要知道、想看见、想成为、想获得、想好、想解脱,要去知道想要!它常常有想要,就回过头去看想要嘛。心想要什么,及时地知道;想要什么,及时地知道。就只这么做够吗?够。这个属于心念处的范畴。心有贪,知道有贪,想要、欲望就是力量比较强的贪。只是一对——想要和不想要,就只是学这一点,怎么可能不证悟道果呢?慢慢地去训练。
太难吗?今天讲法会太难吗?太难对吧?有人说难,难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果看到过了,就简单了。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没有看到过,就难了。别人的简单,之前他也是曾经难过了的。因此,我们今天难没有关系,未来就会简单。如果今天难了之后气馁,不学、不修、不动手,下一辈子只会更惨,因为我们的心会越来越脆弱,因为习惯那样顽固,就会一直那么顽固。但是如果从今天就开始战斗,虽然困难,但愿意从现在就开始,未来就会比现在更简单。一个人要想能够离苦,(需要)累积的东西并不少。要累积,必须去动手,没有免费的。
好了,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最后说了——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谁如果做广告说这里是免费的,来点赞,别相信他。
1号: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自己,比如知道在开车,知道在换道,心知道喜欢不喜欢。用观呼吸、观身或者是观心,换来换去,不知道究竟应该用什么好,不知道自己擅长于什么,请求开示。
隆波:在有疑问的时候,知道正在有疑问——自己擅长于什么?只要去观这一点。至于说开车知道开车,谁都知道,这个不需要修行。开车知道开车,撞狗知道撞到狗了,那个就不对了。开车时不建议去修,不然的话,如果不熟练,开车的时候心集中了,心退出来的时候,阎罗王等着你了。因此,在开车的时候,稍微轻一点,别去紧盯。开车知道开车,那个不对。如果会开车,我们开车观身也可以,看到身体左转右转,不停地去觉知;或者观心也可以,(别人)超我们的车了,生起嗔心了,生气了知道生气了。如果开车知道开车,是不对的。
你的训练不错,已经进步很大了,已经有进步了,别心急,不停地去训练,去读自己的心。哪段时间读不了心,就去感觉身体,看到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动,去觉知。你的修行不错,继续用功。但是开车知道开车,这个不要。
以前有一位长辈说,姑姑会修行了——看到风扇,知道风扇。哎呀,真的太神奇了!哎呀,哎呀,我是怎么教她的呀?哎呀,蠢呐!不是她蠢,是自己真蠢——怎么教她的啊!
2号:持五戒、念经、修行,透过安般念打坐,吸佛、呼陀,然后在打坐的同时也会听法,听了之后觉得宁静。有时打坐了之后,会看到自己的手脚。日常生活中,如果觉知自己,就会念佛陀,不知道修行对了吗?
隆波:修行对了,但是要稍微调整一点点,在念佛陀的时候别带领让心昏沉,别带领让心去到宁静。念佛陀是为了要有觉性,在忘了佛陀的时候,就是没有觉性,这是观察有没有觉性的一个工具。
2号,你修行的时候,喜欢带领让心去静止不动,别带领它进去宁静。宁静也知道,不宁静也知道。身体这样动你能感觉到吗?身体在动,要以正常的心去觉知,要用正常、平常的心去感觉,不要用静止不动、不正常的心,最正常、最平常的心是最好的。
你的训练不错,只需要调整一点点就可以了,修行的时候别带领让心去找静止、宁静,宁静也可以,不宁静也行。智慧和散乱仅仅一线之隔。散乱是属于心工作,但是我们没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智慧是心在工作,但是我们有觉性紧随着去观。它们只有一点点差别——在于我们有没有觉性。如果没有觉性,就是散乱;如果有觉性,那就会变成智慧。没有觉性的时候,那个称之为有痴。智慧是相反的,称之为无痴。
心跑去想了,意识到了吗,2号?你必须这样嘛,看到了吗,现在的心就醒了。一旦有觉性知道心迷,迷失去想的心就会灭掉,觉知的心就会生起,心就会醒过来。我们要把心唤醒,而不是带领让心去迷糊、去睡着。至于心要不要入定,是心自己的事情,它集中直到整个世间全消失,觉性依然还在。
2号很好,继续去用功,但是别带领让心犯迷糊,就只是这一点而已。1号,别让心静止不动,这一点,现在故意装修心让它静止不动。别装修它——心静止,知道;心散乱,也知道。
3号不错,3号不错。
3号:嗔心很重,一开始打坐的时候修慈悲观,一旦宁静了就去观呼吸,然后紧随着去观心。有些天经行时,用及时地知道心,或及时地知道身体动,观察到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有摆姿势,好像经常会把心收摄进来,一旦及时地意识到就会松开,然后看到一直不停地在想要好。请求开示。
隆波:去继续用功,你的修行已经对了。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要有点打压的,或者有时候……因为你嗔心重,无缘无故让它宁静是很难的。你有玩具,那就去做慈悲观之类的,先修慈悲观,当心正常了之后再去呼吸。很聪明,你修得很聪明,懂得去调整,懂得有弹性,这个很好。去用功,继续用功,但是现在的心没有归位,你能看得出来吗?
试着呼吸,让觉知先抓住外面的气息,然后吸气进来,吸气,把气息进到身体里面,然后再呼气,不用去限定它,去感觉气息,继续跟着气息进来。别紧盯得太厉害了,现在紧盯得太厉害了一点。试着让自己的心去感觉后脑勺的骨头。感觉到吗?现在的心跟刚才的心不一样了,能感觉得出来了,对吗?刚才心在外面,心一直在外面,但是你看不到。如果心在外面,知道在外面,这个就不错,不需要纠正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善巧方便的纠正,因为你看不到心是在外面,只是一个善巧方便。你试着反过头来,但是别经常这么去做,经常这么做就会黏着于紧盯,那必须又要来纠正。
现在的心又被锁进去了,能感觉到吗?呆滞了,感觉到了吗?很呆滞了。对,如果它呆滞,说明你去紧盯它了,去压制它了。因此,修行要有如理作意,要不停地去观察自己,这样就可以自己冲出来。
3号非常棒,很好。
4号:经行、打坐,观身体呼吸,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有觉性,有时候没有觉性。用心持戒持得更好了,觉得世间毫无意义,喜欢待在家里面修行,不知道心是黏着于紧盯,还是黏着于静止不动呢?
隆波:你待在家里面很好,外面的世界很乱。你有戒、有禅定,未来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不停地去觉知自己,心如果厌倦了、很烦了,也要知道,要去觉知。别带领让心静止不动,4号依然有带领让它静止不动,别强迫让它静止不动。如果它自己静止的,没有关系。
停止修行!现在停止修行,忘了修行。依然还没停,先甜甜地笑一下,对!看到了吗?现在的心跟刚才的心不一样了,在你刻意修行的时候,就会稍微紧了一点点。居士你修得很好,不停地用功,你没有亏本。心有快乐也知道,心是什么样子都知道,去不停地读自己的心,跟佛陀在一起,跟呼吸在一起,不停地去跟它在一起。如果心里面产生变化了,去及时地知道,别去强迫让它静止不动,别带领让它去找静止不动,要正常地去觉知,这个很好。
5号:念经、打坐,每天半个小时,持五戒,用念诵Metta……作为临时的家。感觉身体动,迷失去想了知道,迷失去生气了知道。嗔心减少了,第四条戒好一些了。如果输给烦恼习气,就会重新来温故,然后生起嗔心。散乱,经常迷失,还没有看到生灭。请求开示。
隆波:你看到了的,不是说没有看到。看到了吗?生气生了就灭了,贪生了就灭。对自己生气没有任何好处,对自己生气就是输给烦恼习气。知道生气了,为什么要生气呢?因为想战胜烦恼习气,一旦没有战胜就有嗔心。慢慢地去读自己,不停地去读,不停地、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生气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没有达到自己的“想要”就会生气。
很好,你的训练很好,不停地读自己的心,读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很好。变化已经很大了,能感觉到吗?自己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有变化了,轻松一些了,会放松一些了,苦缩短了,苦减少了,就会自己看到。去训练,但是别带领让心像现在这样静止不动,这个是错的。别带领让心进到静止不动里面,心是什么样子的,知道它是那个样子的,不需要让它静止不动,除非修奢摩他。
如果修奢摩他,心不静止,让它静止;心不宁静,让它 宁静;心不快乐,让它快乐——那属于奢摩他,修了就可以获得休息。但是在开发智慧的时候,心不静止,知道不静止;心不宁静,知道不宁静;心不快乐,知道不快乐——那就是差别,我们不去做。
5号听隆波讲了之后很紧张,听不懂,录音上传了之后,你再重复地去听,就会明白得更多一些,你因为太紧张了,这样听,听不懂的。
6号:经行,然后观身体呼吸,日常生活中观心迷失和紧盯,看到念头造作,经常看到心的烦躁,对世间的认真减少了,觉得现在有觉性,观身、观心越来越自然了。请求开示。
隆波:去修,去用功,修了之后有进步,那就继续用功。嗔心重吗?心烦躁,你要及时地知道;想快乐、想宁静,也要及时地知道。去不停地读自己,慢慢地去用功。你的修行是ok的,这样就会慢慢地、有次第地越来越明白。
3号紧盯,紧盯,黏着了,这个是在紧盯,3号,紧盯的时候就会憋闷了。7号不需要紧张,7号非常棒!
7号:日常生活中听法,然后觉知得越来越频繁了,看到嗔心和迷失很频繁。正常是观身体动,有时候会看到心里面在挣扎,看到喜欢、不喜欢。固定形式更自律了,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念经做晚课,起床后一般经行一个小时,但是不知道修对了吗?
隆波:修对了,继续用功,没有错,不错的。
有的人听隆波回答的时候,觉得好伤心——为什么隆波说那么短呢?那应该高兴,而不是难过。“报名这么难,问得那么长,但是回答那么短!”你已经对了,还要什么呢?
8号在笑他,在笑的时候是不是缺乏觉性呢?
8号:经常忆念死亡,然后努力地感觉身体仅仅只是一堆物质,开始能够看到色法、名法是不同的部分。苦是因为去想、去散乱了,一旦来找临时的家,觉得心轻松一些了。请问还要很久才能够契入毗钵舍那吗?
隆波:如果心安住,真的归位的话,修毗钵舍那就不难,能感觉到吗?身跟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这个你已经看到了,对吗?一旦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你看到了吗?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它不是我,你就会感觉身体不是我,这个已经开始修毗钵舍那了,已经看到三法印了,这个时候并没有思维分析了,是看见。
看到了吗?呼气的身体不是我,吸气的身体不是我,行住坐卧的身体不是我。心也在变化,控制不了,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不停地紧随着去观身心的变化,不需要去想所谓的毗钵舍那也可以。去觉知。
今天就到这里,但是3号要去纠正紧盯,心黏着于紧盯了。好,请回家吧。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HN:1 · 2 · 3 |
泰国 | THA: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YS:1 · 2 |
台湾 | TWN:1 |
新加坡 | SGP:1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HN-国内 · THA-泰国 · MLY-马来西亚 · 台湾-TWN · SGP-新加坡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