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61《要去培养心中的“佛”》-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7月20日

来自法藏
法藏讨论 | 贡献2024年9月15日 (日) 21:47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我们想修行,必须很好地了解修行的目标,别偏离了正道。修行的目标是训练自己直到不苦。这是指心方面没有苦,身体属于业的果报,怎么都会苦,我们已经有这个身体了,它必然会老、必然会病、必然会死。

佛教回答我们的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即便是身体苦,心也可以不苦。终点是身体死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新的身体,再也不会出生了,也就再也没有可以让我们苦的身体了。

因此,重要的在于离苦的修行方法,除此之外全都是一些小的细节,比如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持戒,教我们训练禅定,教我们修毗钵舍那,真正的终点是训练让心离苦。

教我们布施是为了减少我们的自私;教我们持戒,是为了让我们不至于随着烦恼习气而有所作为;教我们训练禅定,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跟自己在一起;教我们开发智慧,是为了让我们可以看到身心的实相。当我们看到名色身心的实相,称之为我们能够清除了无明。心清除了无明,出生的种子就会被彻底地消灭了。有的人在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可以清除,有的人在临终的时候清除——在临终的一瞬间证得阿罗汉圣者。有的人在身体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可以清除了。因此,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来学习苦,修行是为了离苦。

布施,必须要会布施。不要用布施去满足自己的烦恼习气,本来应该是去断自私自利的,结果却是自私自利地去做。比如我们去放生,帮助众生的生命,这是很好的,但是依然有烦恼习气暗藏。我们花钱买牛、买鱼去放生,然后有期望:愿我们有钱、可以长寿,这么做是为了得。布施、持戒变成了生意方面的投资,期待有所回报。或者努力地去找,看哪位出家人、哪位高僧大德非常棒,觉得应该是阿罗汉,急着去给他做布施,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多的功德。这属于生意方面的投资行为了,与佛教布施的真正目标不相匹配。

佛教里面做布施是为了断自己的自私自利,为了帮助别人、帮助别的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可以这么好、那么好。至于我们能够有所突破,有好的回报,则是因为自己的业。如果我们做布施、放生是透过很纯净的心去做的,结果就会很好,好是因为我们的心好。

我们喜欢去放生鱼、牛之类的,是源于一部经。舍利弗尊者有一位弟子是沙弥,尊者知道这位沙弥到时间了,业报现前要死了,就告诉他说:沙弥,你去看望一下你妈妈。尊者的心很悲悯,如果沙弥死在寺庙他妈妈会很伤心。沙弥妈妈想见他,就让他回去见一见妈妈。于是沙弥离开了寺庙去找他妈妈。舍利弗尊者说,沙弥再也不会回到寺庙里面了,怎么样都会死了。

沙弥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池塘,水干得只剩下一点点。有一两条鱼快死了,因为就剩下一点点的水。沙弥生起了悲悯心,慈悲生起了,他把鱼拿去放生在河里面后再去找妈妈。回来后顶礼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想:哎,为什么没有死,看错了吗?看走眼了吗?然后去观察:哦,这个沙弥帮忙拯救鱼的生命,而且他并没有期待放生鱼之后自己会长寿,什么也没有期待,因为沙弥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也并没有期待有钱、有什么之类的,他以纯净的心、真正的悲心在放生,那是非常大的功德,所以沙弥就能够活过来了。

一旦我们读到了这部经典,我们想长寿,就去放生鱼、放生牛。如果做这些是为了得到回报,这样的功德就被烦恼习气染污了。如果做了功德之后,我们的心不干净,福报是很小的。死的时候如果没有别的功德结果,只是这个小的功德结果,我们会投生在善道,但是我们会投生为不圆满的人类。

因此,做布施,一定要会做布施,布施是为了断自私自利,一定要符合正确的目标。

我们持戒的目的是要训练自己,不轻易地随顺烦恼习气。破戒的人是因为被烦恼习气控制了心,因此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必须要下定决心,即便生气了也不打人、不骂人;贪了不会去偷盗别人,不会去抢劫别人;有需求,喜欢别人的老婆,知道那个不对、不合适,因为如果别人来引诱我们的老婆,我们会很苦,如果我们去引诱别人的老婆,别人也会苦,我们不想让别人苦。迎合烦恼习气,别人会苦,最后自己也必然会苦。这个称之为会持戒。 我们不骗、不抢劫。自私自利的人,有时候说话会去欺骗,不停地欺骗别人,那是以自私自利的心在做的。或者是骂别人,也是为了迎合烦恼习气,因为有嗔心。因此,我们要想能够很好地持戒,我们要好好地观察自己的心。如果我们的心被不善法控制了,被贪、嗔、痴控制了,我们就会破戒。我们必须要压制它,不甘愿做破戒的事。

有些事情是很难说的,经常有人喜欢来请教:这个破戒吗?父母生病了,卧病在床,必须要插很多的管子,食物必须要通过管子,呼吸也必须要通过管子,翻身时全身都痛……他活着那么痛苦,把他的呼吸机拔掉好吗?有的人想得更多,把呼吸管拔掉还不够,要把食物的管也拿掉,不给他食物、不给他水。因为——如果他活着很苦,还不如……那你好好去体会,这个是最敏感的一点——我们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们希望他死,属于不可逆转的五大恶罪之一,一旦我们死了之后,这个恶业马上就会现前。另外一个副作用会少一点点,我们并没有想让他死,而是想让他不太痛苦。这两个是不一样的,获得的结果也不同。隆波总结就是:自己去体会。别邀请隆波一起下地狱,要自己去决策。

心是非常微细的,只是感觉:可怜父母,病重了很痛苦,想让他们不苦,这是一回事;想让他们死是另外一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大部分心并不坚决,有时候是混杂的,有的是让他死了也很好,这样才可以不苦。所谓的“帮忙杀”是不存在于我们佛教的思想里面。杀就是杀,去找借口,那是违背业果法则了。他有业存在,还不至于死,他是人的生命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们人为地让他结束,或者是我们看到这个狗很难受,然后去用棍子打死它,我们的戒就破了,心就蒙上了阴影。

因此,我们要想好好地持戒,必须要能够读得出自己的心。要想能够读得出自己的心,除非我们常常地去读自己的心:什么东西在我们念头的背后,什么东西在我们语言的背后,什么东西在我们所作所为的背后?要去训练。去观察自己,要读得出自己的心,不需要让别人来读自己的心,必须要自己去读:什么东西在自己念头的背后,贪、嗔、痴吗?

比如,看到动物生病了,或者看到父母生病了,我们就想帮忙,通过杀死他们来帮忙,这属于带着“痴”的想法。因为不知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业报,我们就去干预,这属于带着“痴”在伤害。还有透过“贪”在伤害的:比如说看到别人的东西想得到,看到别人的老婆了想得到……这是带着“贪”在伤害的。以“嗔”在伤害的,生气了,然后去伤害他……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会有一些新闻,那些人开车,然后撞这个车、撞那个车,有时候连续撞十几辆车。看到这样的事情,大家就开始模仿。以前有人用枪去射击,拿枪到处随意射击那些根本不认识的人,变成了新闻,然后大家就开始模仿。

现在也会有开车去撞别人的事件被爆出。有一个人开豪华车,他并没有吸毒,他的血液里并没有酒精,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看到有夫妻两个人开着摩托车,他直接开车撞过去,把这夫妻俩撞得飞起来,最后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看到谁都去撞,他这么做是为什么?我们作为修行人,就读得出自己的心,这是属于在伤害别人了。那伤害是因为什么?因为觉得好玩,因为觉得我很厉害、我很牛,无论怎样我都不会进监狱,因为我有权、我有钱,这也属于一种形式的伤害。或者是吸毒了,然后去撞别人,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每一部分的业是不同的,如果带着不知道是非对错去做的,那是带着“痴”在做,这个恶业是最重的,这是非常非常重的恶业。

因此,如果我们要修行,我们要懂得训练去读自己的心。在我们要说之前试着去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这么说?说是因为什么?说,是因为想让他爱,这样的情况也有。在女人要追求男人、男人追求女人的时候,说无聊的话就特别得多。比如要追求女人的时候,说这个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了,这是骗人的,这属于说无聊的话了。你怎么知道呢?在要追求的时候,就会相互之间骗来骗去的。

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就会看到:诶,这个要骗她了,就只是要去骗她而已。心看到了,知道了,这么去做是为了什么——要去骗她。这么知道了,就会觉得很羞愧,不敢做了。自己觉得很羞愧了——这个很坏哦。看到自己因为被烦恼习气控制,想不好的了,就会生起羞愧心,不敢做了。生起了羞愧心、惭愧心,就会获得非常漂亮的戒,而不是压制心的戒了,是带着觉性与智慧的戒,这是非常高的功德了。

持戒,透过压制心来持戒同样也好,这是属于不愿意去随顺烦恼习气。但是如果我们读得出自己的心,看到我们要破戒是因为有什么在操控,我们及时地去识破它,这个称之为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一旦有智慧知道那个不合适,知道那其实是在迎合烦恼习气。因此带着觉性、带着智慧的功德,那是属于很大的功德;没有觉性、没有智慧的功德,那是属于很小的功德。因此只是持戒,也必须要会持。

现在大家不会持戒,在听出家人讲法的时候念戒文,受戒的时候就拼命地念皈依三宝啊……结束了之后就“善哉善哉”,就只是那样说而已。这实际上是骗自己,心里并没有在想着要持戒,只是跟着他们在说而已,那个是在求戒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说没有意义的话了。

真的要持戒就去用心,就下定决心要去回避五种恶业。第一个,不伤害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自杀也是属于破戒。第二个就是既不伤害自己的资产,也不伤害别人的资产。什么是伤害自己的资产?比如赌博,那就是在伤害自己的财产。要用心。第三个,我们不会伤害别人的爱人,这包括自己的爱人和别人的爱人。比如有的人有老婆了,然后要去追求别的女人,这是在伤自己老婆的心了,这属于破戒,还没有去追求别的人就已经错了。必须要很细,要慢慢地去体会,要慢慢地去看,慢慢地去观察自己的心。能够观察自己的心是最好的。

想好好地持戒,就要去及时地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么想?为什么我们这么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做?藏在我们身口意背后的究竟是善还是不善?要自己去体会。如果是善的,就马上付诸行动吧,别拖延,不要明日复明日。明日复明日,比如,诶,等一下,晚上再去打坐,睡觉之前呢再经行,白天先玩一玩……这就是在明日复明日了。我们的生命也许还活不到傍晚,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要做好事的时候,马上付诸行动吧!要做坏事的时候,就要认真考虑得久一点,如果不适合做就别去做,所有的恶业全都是有果报的。 如果修行了我们就会知道业果法则真的存在。比如我们生起了嗔心,那属于我们的意业,我们对别人想不好的了。如果我们会修行,就会看到紧随而至的,就是自己的心开始动荡、蒙上阴影了。我们只是有嗔心、对别人想不好的一瞬间,根本还没来得及说,根本还没来得及做什么,我们的心就开始蒙上阴影了,那就是业的果报了。

在修行的时候,每一次当不善法控制我们心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蒙上阴影;我们的心有善法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心很清明。想知道业果法则,就直接看这个,不需要等到死之后看怎样接受果报,那个来不及。也不需要问别人:“供僧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不需要问的。

会得到功德吗?检测自己的心,如果我们做好事、善事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心是满足的。因为功德是快乐的名字。我们检测的是自己的心,如果会测量,做功德就会全心地去做的。我们造恶业的时候就不敢去做,我们就会很羞愧,不敢做,害怕业的果报。因为我们看到了:只是想不好的,只是想着要伤害别人,我们的心就蒙上阴影,这是属于意业的果报。它是这么细腻,修行就是这么细腻,它并没有那么肤浅。

如果观察自己的心观察不出来,那修行就依然还很困难,距离“离苦”就还很遥远。我们要想布施、持戒,必须要像隆波说的这样会做。 修习禅定也是属于另外一种训练自己的形式。去观察,哪一天我们的心动荡不安?我们修习宁静,心有快乐、宁静。当我们的心有快乐、宁静的时候,粗糙的烦恼习气就会平息下来,心就会很轻松、亮堂,然后很舒服。

比如我们的心有贪的时候,我们去思维“不净观”,用的是与烦恼习气相对的业处。比如说心有贪,然后迷在美丽漂亮里面,我们去思维“不净观”、“白骨观”,心就可以集中下来,贪就会被压制,然后心就会宁静、快乐、舒服。

我们有嗔心的时候,就去修习“慈悲观”。修“慈悲观”的方法不是坐着去念“慈悲、慈悲”,那太肤浅了,仅仅只是念诵,并没有真的在修“慈悲观”。真的修“慈悲观”,我们的心必须要有慈悲,就是有朋友的感觉,慈悲就是朋友的意思。慈悲,它的根源都是一回事,也就是朋友的感觉。如果要真的修慈悲观,我们必须要有朋友的感觉;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朋友的感觉,即便是我们散发慈悲: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快乐吧!然后后面有个括号(死掉也可以),那这个就不对了,那只是停留在嘴巴上的慈悲。因此即便是我们修“慈悲观”,我们必须也要读得出自己的心,必须要真的慈悲。

慈悲其实就是朋友的感觉。比如有一个人我们特别特别地恨啊,这个人一直给我们带来麻烦,我们恨他,有一天我们就去思考……在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曾经对领导生气,工作永远做不完,然后不停地要重新做,特别浪费时间,生气啊,生气。有一天隆波的心开始生起困惑了:诶,为什么他是这样的呢?去思考说,哦,他的生命特别地困难,他是在世界大战期间出生的,飞机没日没夜地投掷炸弹,他的父母把他从睡觉的地方抓起来就跑,半夜时都被抱去躺在地上。而且最多的就是蚊子,到处都被炸弹炸得强烈震动,充满了恐惧与害怕,因此他生命里很害怕。因为是在战争环境中长大,他骨子里面是有恐惧感的,所以害怕所有的一切,包括工作也会害怕不好,害怕被别人批评。一旦知道了前因后果,就生起了悲悯的感觉、同情的感觉,明白了、理解了。我们如果能够理解,那就会有朋友的感觉,就不难了。如果我们不理解他,心里就会质疑: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那么做?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生气了。

因此,在嗔心生起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有朋友的感觉,透过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是这样的呢?他的生命这么这么这么困难,如果我们的生命也处于跟他一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会跟他是一模一样的。要这么去看,生气就消失了,再也不生气了。我们有觉性、有智慧去思考、分析。至于去念“慈悲、慈悲”同样也好,因为我们在念“慈悲、慈悲”的时候,没有对他想不好的,生气的因就会灭掉。因为我们没有想别的事情,只是在想着“慈悲、慈悲”了。

如果我们要修禅定,让心宁静,念诵或者是去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同样也可以宁静,但是不够细腻。如果我们有觉性与智慧,能读得出自己心,心的宁静会更加细腻。还有另外一点,我们要修习呼吸或者念诵“佛陀”之类的,观察自己观察不了时,我们就去观呼吸,然后想着“什么时候宁静、什么时候宁静”,这是带着贪在修的,那时候的心并不是善的,并不是功德的。如果这样经行或者打坐,夜以继日地经行、打坐,“什么时候才可以好、什么时候才可以好?”带着“想要好”的心在做的,那是带着不善心的、掺杂着不善心的,那就不好了。

如果我们修某一个禅修业处之后,有觉性、有智慧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像隆波以前会观呼吸,吸佛呼陀——然后数1,吸佛呼陀——数2……小时候并不知道他们观呼吸是为了什么,隆波李尊者说要观呼吸,然后自己就观呼吸,因为自己喜欢出家人,看到了出家人就喜欢,就去观呼吸,至于观呼吸是为了什么?心对此并没有贪。很快心就宁静了,一旦宁静几次就开始贪了,一打坐就想要宁静,一想要宁静就宁静不了。因为有“想要”的心就会挣扎,没有想要的心就没有挣扎。欲望是挣扎生起的因,是生起“有”的因。

因此我们大家修行呐,打坐、经行时如果一直在抱怨什么时候可以宁静、什么时候可以宁静?什么时候才可以好呢?什么时候可以知道?这全都是带着贪心在做的。一旦贪,就没有办法成功,就会生起生气,就会开始烦躁:经行了心不集中就生气了,不知道对谁生气,就对自己生气;或者是怪天气:哎呀,太冷了,哎呀,太热了。怪罪这个、怪罪那个。如果有觉性、有智慧就会看到:我们打坐、经行、心想宁静,这是在贪啊,及时地去识破它。不需要想宁静,不停地去用功,它会自行宁静的。如果带着“想要”去修,是不会宁静的。因此,我们能读自己的心,修禅定就很容易了。

如果想要宁静,就带领心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宁静随它,不宁静也随它,那是心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这样胆子大一点,修行很快就宁静了。一旦听到隆波说很快就宁静了,我们就期待这所谓的“那一瞬很快”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做到?好几个瞬间了……因为依然还在贪,依然还在挣扎,就又不会宁静的。

或者我们要修习禅定让心安住,我们努力地让心安住,怎么做它都不安住的,因为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心是“无我”的,无缘无故命令让它安住是不可能的。它不安住的时候,我们要仰赖于觉性去及时地知道,别对它生气。比如我们坐着吸佛呼陀,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去追求宁静,追求的是觉知自己,不停地去觉知,宁静随它、不宁静也随它。一旦我们的心跑去想别的事情,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哦,迷失去想了,忘了呼吸,忘了佛陀了。只是这样就够了。当我们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的一瞬间,跑去想的心就会灭掉,安住的心就会生起。或者是我们修行了之后生起了烦躁,我们及时地知道烦躁,烦躁灭掉,心同样也能够安住起来。

原先隆波以为当我们能够及时地知道“心迷失去想”时,心就会安住;但是修行得越来越熟练之后,隆波就发现,如果我们能够观正在呈现的境界——无论色法还是名法,心全部都能够安住。比如我们生气了,我们知道生气,就只是知道,生气的心就会灭掉,安住的心就会生起。但是大部分高僧大德教导的就是要去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因为迷失的心经常生起,一会儿迷失、一会儿迷失,所以就会让我们修一个禅修业处——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每一次心迷失了知道,心就会安住起来。但是我们大家对这一点依然还看不出来:心迷失了之后,我们应当知道生起了安住的心只是一瞬间而已,非常短;然后又会生起不善心——不想迷失了。因此一般的人——从来没有训练过禅修的人,一整天只有一种心,也就是迷失的心,一会儿迷失、一会儿迷失、一会儿迷失、一会儿迷失……不算上那些果报心,我们不需要学得多到那种程度。一般的人他一整天都是迷失的,要想找到觉知自己的人是找不到的。

一旦我们来训练修行,修习禅修业处,第一个瞬间,心迷失了;第二个瞬间,知道迷失;然后紧随而至第三个瞬间就是害怕迷失,就会去强迫让自己不迷失。就会出现这个错误,就会生起了紧盯了。迷失了,然后知道迷失,知道迷失的时候是对的,但是紧随而至的就是紧盯,那又错了。接下来知道紧盯,知道紧盯的一瞬间,心又对了,又可以安住起来了,不想紧盯,想办法去对治,这又迷失一个回合了。因此,如果我们的觉性很细,就会看到心有三种;迷失,觉知,然后又开始紧盯。因此我们训练修行的时候,一旦我们迷失,知道迷失的一瞬间,心就开始憋闷了,憋闷是因为我们已经紧盯了。

不修行的人有的只是迷失、迷失、迷失的心。修行早期的人,心迷失,觉知,然后紧盯,我们训练得越来越熟练,就会知道这是紧盯。紧盯是因为贪、想要好,知道这个,它就不紧盯了,就只剩下两种心;迷失的心与觉知的心。所以高僧大德喜欢教导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接下来我们就修行得越来越熟练了,能够清除迷失的根源了、能够清除无明了,只剩下觉知的心。但是这个觉知的心我们也不要呵护,只要还有在呵护,依然还掺杂着贪、依然还会再次出生。出生在哪里?出生在梵天界,会变成梵天神。很多人喜欢去把梵天神请来守护酒店,只是一味地喝椰子汁,那受不了。

一定要去训练读自己的心,要能读得出自己的心,如果读不出自己的心,有时候我们正在干坏事,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呢。比如我们在经行,日以继夜在经行,以为自己在做好事,但是我们正在贪;或者是我们做功德去供僧,我们有一些期望,想要这个、想要那个,那也掺杂着贪了;我们去放生鱼、放生鸟,我们想要长寿、不生病,这也掺杂着烦恼习气了。

因此,要能很熟练地读自己的心。如果能够读得出自己的心,我们做的功德就会很干净,我们持的戒也会干干净净,我们修的禅定也会很容易生起。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并且没有带着贪心去做,而是带领心持续地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心很快就宁静了。

当我们训练让心安住,原先我们努力地呵护让它安住,接下来我们知道这样不对,这是贪了——“想要好”。我们仅仅修自己的禅修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心的跑掉、心的迷失,一旦我们知道它跑掉、迷失了,它就会自行安住起来。看到了吗?安住的心它是自行生起的,我们命令让它生起是不可能的。命令让它生起,那是属于假冒的安住,心就会憋闷、僵硬、紧盯、沉重,那是不好的,那是折磨自己的状态。 我们曾经读过佛陀的传记,里面记载了悉达多太子原先在皇宫里面的时候享受非常多的快乐,他知道那不是离苦的出路,于是就离开了皇宫。最初是跟随外道的隐士去修禅定,知道了那并不是离苦的路,一旦出定了之后又会重新苦,依然是在折磨自己,依然还在苦,依然没有离苦,直到他找到了中道,他才能够真正离苦。

我们大家好好地去体会,在我们没有想到修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迷失,我们往往会随顺烦恼习气,迷失去看、去听、去尝、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或者去想那些好玩的事情,很陶醉、很享受。那些属于五欲的所缘,迷失在色、声、香、味、触——与眼、耳、鼻、舌、身方面的接触,迷失在五欲方面的所缘,称之为五欲功德的所缘,心迷失了。我们慢慢地去修行,心不停地及时地知道,及时地知道,就会看到其过患,心就会放、放、放,有次第地放下。

慢慢地去训练!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能够读得出自己的心,就会很快速地进步;读不出自己的心,就会困难很久。比如,如果我们没有修行,我们的心就会迷失,不停地迎合烦恼习气,属于放逸行,这太松了;在想到修行的一瞬间,读自己的心,读得不是很清楚,就会掺杂着贪心,紧随而至的就是修苦行的极端。打坐,夜以继日地去打坐,也是属于在修苦行;夜以继日地经行,那也属于修苦行。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打坐是为了什么,经行是为了什么——有觉性、有智慧,看得清自己。这样的日夜经行、日夜打坐就不能称之为修苦行了。修苦行让自己白白地受苦,没有任何收获。

然而中道呢,即便是在受苦,但我们知道目标,并没有贪。我们做是为了要认识、了解自己,不停地去打坐,不停地去经行,是为了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并非因为贪心。或者是哪段时间累了,我们需要休息,就透过带着觉知去休息,而不是入定了之后睡着的那种状态,那个是在训练不好的习惯,痴会更重。痴重的话,从禅定里面退出来之后,嗔心也会很重。

因此如果我们的修行不够细,观察自己的心不够全面,那是属于修苦行,在折磨自己。比如一旦修行了之后开始憋闷,那是属于修苦行的极端了。但是如果我们如身本来面目去觉知身,如心本来面目去觉知心,只需要一点,只需要看到它们的真相,并没有想得到什么、想获得什么。那是精进,那属于中道。如身本来面目去知道身,如心本来面目去知道心,但是如果掺杂一点点贪,那就立马变成修苦行的极端了。或者迷失,那就又变成放逸行的极端了。

法,它是非常细腻的,要慢慢地学,慢慢地去体会。最后的阶段——开发智慧,我们开发智慧并不是为了要别的什么,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聪明,或是要得到这个,得到那个。得到那些神通的人,并不是因为带着欲望而得到,而是他得到那些……也许有人学三藏经典说得到四无碍智,那个不对的。有人说凡夫也可以有四无碍智,那是假冒的四无碍智。比如阿罗汉,他们对自己的心已经彻底了解,会自然生起四无碍智。有的人并没有对自己的心彻底地了解,那就只是阿罗汉,那是属于纯观的阿罗汉。有的人喜欢玩禅那,喜欢玩神通,可以得到三明或者六通,有的人观察自己的心很细腻、圆满、完整,就可以获得四无碍智。每个人都不是因为贪而获得的——想得到这个,想得到那个。好些人修行想获得神通,问:拿这个神通去做什么?不知道。但是得到了酷,这是纯粹的烦恼习气了。带着欲望去做的话,心是不会集中的,入不了禅那,是不可能有神通的,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观得出自己的心,我们就可以契入中道。做功德、做布施在中道上面;持戒也在中道上面;修禅定让心宁静也在中道上面;修禅定让心安住也在中道上面;开发智慧,依然在中道上面,不紧也不松。我们就可以有次第地接触到它的结果,不需要问别人是什么样的。

有一位出家人,请隆波来听一听某位出家人讲法的内容,他想知道这位出家人的教导是否正确?隆波说,去裁决这个教的是对的,那个教的是错的,那不是隆波的职责,帮不了忙。无缘无故给隆波找麻烦!如果说教错了,就会有很多人生气,又开始争吵了。因此,别来问隆波说:这位好吗?这位教得对吗?这位教错了吗?知道了修行的原则之后,自己去体会,训练靠自己去观。包括隆波有时候都会错,在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觉得每一个出家人都肯定很好,那是因为信仰冲到前面去了,智慧退到后面去了。出家人说什么都相信,出家人骗人也相信。因为相信实修的出家人是不会骗人的。一旦有了一些经历之后就会发现,烦恼习气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人的,慢慢就开始越来越聪明了。以前看到出家人全都相信,后面就开始区分了,因为自己的经验教自己。但是要想让隆波代替大家去区分的话,隆波是拒绝的。曾经有一群居士,来了之后就告诉隆波说他们的老师是阿罗汉了。然后自己心里面在想,这是阿罗汉吗?这个可能是饥饿的吧,这样就不用说了,隆波拒绝回答。他们生气了,然后就给他们的老师投诉说隆波不保证。这样的情况都有,无缘无故把大便扔过来。因此,别来问隆波:这位修行对吗?错吗?证悟到哪个阶段了?那不是隆波的职责,隆波只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有还是没有,隆波只知道这个就满意了。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稍微说一下,现在开车进到巷子里面要稍微小心一点,因为马路边上在修下水道,已经掉进去好几辆车了。今天早上就遇到有人开车掉到坑里面了。修车费是二十多万,因此开车要小心一点。因为这条路上大货车很多,大货车司机不敢行驶在路边,他喜欢行驶在马路中间,他害怕掉到沟里面,所以我们自己要小心一点。有的人不小心,就直接掉到坑里面去了。要小心!但是如果是摩托车下到里面没关系,车就会直接卡在里面,不会掉进去,要小心一点。

好了,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今天很好,没有检查禅修进度,然后今天傍晚还有一个回合。

提前告诉大家,没有佛牌结缘。有的人期待过来可以结缘佛牌。真正的吉祥物是法,要的是真品,别只要一些假冒的。现在很多人拿佛牌来供养隆波,不停地供养隆波,然后隆波就给大家结缘,根本没有兴趣,因为那是佛像,然后拿去了之后忆念佛也好过于去想到那些魔,然后拿这些结缘给他们。但现在很多人开始炒作了,然后现在就开始卖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坏,每一个佛牌都很殊胜,因为是佛像啊,如果我们忆念到佛陀全部都很好的。但是如果想的是这一代这么好,那一代那么好,那是想象出来的。有什么心灵品质来测量?假设,假设,这跟隆波无关,假设这个是很绝顶的高僧大德的佛牌,比如隆普汶长老的佛牌,说里面有涅槃的能量,那你怎么能看得到呢?你都不认识涅槃。因此,有时候自己想象的,然后就不停地炒作炒作。别太相信这些了,被他们骗了之后花很多钱。

只要是出家人的像都很好,不需要去开光,只要我们忆念到佛陀,每一尊都很殊胜。song de duo 长老 ,他走在马路边上,看到别人在雕佛像,因为在铸佛像之前先要用石膏雕佛像。长老看到了之后就顶礼了。别人就问他为什么要顶礼呢?他说在顶礼佛陀,并没有在顶礼那尊石膏。为什么别人那么恭敬佛陀?因为佛陀聪明,佛陀有美德,佛陀懂得去教导。别人不理解,就很困难了。

要培育我们心里面的佛,那是最重要的,外面的佛有一天就会变成别人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隆波休息一下。

指导老师们来了好几个,有指导老师们教,谁想做禅修报告就去跟他们互动。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