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禅修入门》-隆波帕默尊者

来自法藏
法藏讨论 | 贡献2023年2月28日 (二) 23:06的版本 →‎目录
封面-《禅修入门》-隆波帕默尊者法谈.png

简单、平常、普通的--称之为法 03

禅修指南(简易版)14-25


◎下载:文件:《禅修入门》-隆波帕默尊者.pdf

《禅修指南》(新版)

隆波帕默尊者

写于2000年1月7日 15:41


有相当多的朋友跟着我修行,这让我有机会了解到很多问题。比如:有人害怕,说如果没有一直跟在我身边,就不会有进步或是会走弯路。

如果是曼谷人,想见我还不难,心还踏实些。但是外省人或外国人就有类似的担心,所以向我提出需要一本简易的禅修指南,里面包含着修行次第。这样即使他们见不到我,也可以安心地自修。

有些人听了法谈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又或是把我回答给别人的答案拿来自行使用,而忘了那是针对不同阶段或不同根器者的建议,其挪用结果无异于服了别人的药。因此,我希望借由指示“法的全貌”来缓解类似的困扰。

再有一个我所知道的问题是,有些人在讨论法的时候,喜欢引用我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与不同阶段所讲的法去争论。

于是我想:是时候了,应该让大家看到修行的整个蓝图以及次第——从零开始的每个阶段,以便解决上述的问题。

壹 正确理解佛教的范围

大多数朋友都对佛教了解并不多,所以有必要普及一点佛教常识。佛教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佛教也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唯一。

因此,并不是说修学佛法了,就要退学……在社会里生活与生存,是需要一些世间知识的。同时,也别误以为佛陀除了教导“苦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离苦(解除心苦)”之外,还教导了其它什么。

佛法并不是用来探讨神秘学、巫术、咒术、未卜先知、加持灌顶、消除业障、今生来世、以及鬼神通灵等等主题的。

贰 修行的工具

当大家明白了佛陀是教导“苦”与“苦灭”之后,接下来就应该了解修行的工具,也就是“觉性”与“正知”。

我通常喜欢介绍大家去及时地感知当下心里正在上演的一切。比如,疑问与困惑、欲望和欲求、担心与牵挂、苦受和乐受等等,这些是训练“觉性”。

“觉性”是一种工具,能够知道所有被感知的对象,知道当下正在上演的一切,提醒并且呵护我们——觉知身心,避免走神或心不在焉,无论心从哪个地方跑出去——眼、耳、鼻、舌、身、意(心)。

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迷失于心,迷失在念头的世界里;要么迷失于紧盯专注、或陷入被觉知的对象,导致能知与所知紧密地黏合在一起。

因此请提醒自己,不要走神或是紧盯专注——这就是在努力提醒自己具备“正知”。也就是说,我们要常常正确地觉知身心。

备注 正知,即动手修行前需要 具备的智慧,包括:

意义正知 知道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有意义;

利益正知 知道什么有利益,什么没有利益;

适宜正知 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

无痴正知 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且不忘记随时做自己所适合的。

叁 修习四念处

当我们具备了修行工具以后,接下来我会引导大家修习四念处,也就是要有觉性、正知地去感知——身、受、心、法;具体要依据每个人的根器与禀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何谓适合呢?就是修习了那个方法之后,心里觉得舒服和自在。

比如,觉知肢体动作、觉知走路经行的动、觉知呼吸。刚开始实践的时候,如果心比较散乱无力,这时可以采用奢摩他的方法,也就是让觉知轻松自在地聚焦于被觉知的身体。一旦心有了力量,就要知道:身体移动或是呼吸、都只是被觉知与被观照的对象(所观),而不是心(能观);它们就在我们眼前呈现无常、苦、无我。

进行到这一点,心会具备力量,觉性与正知将会进一步提升。那时,名法有任何蛛丝马迹一现身于心,我们会立即知道。

比如产生了苦受、乐受、善、恶等等,就会及时地知道那些名法。而那些都是被觉知的对象(所观),和色法是一样的情况。

当心能够觉知色法或是名法并且得以持续时,心就具备了力量,觉性与智慧得以增长,届时我们会照见“觉知到各种色法或名法之后,心会产生满意、不满意或是保持中立的状态。当心觉知到满意或不满意了,就会看见满意或不满意也是生灭的,与所有的色法和名法一样。之后,心会放下满意、不满意,进而保持中立。”

起先只会有短暂的中立,然后又产生满意或是不满意。随着经验的累积以及越来越熟练地觉知,心保持中立的时间将会有次第地增长。此时,禅修者要去觉知心的中立,并且随着心力的增长,进一步去细分蕴,最后能够直驱“心”。

在觉知心 保持中立的阶段, 大多数人往往会出现 两种障碍:

1. 产生厌倦或厌离,放弃了修行;

2. 产生困惑与怀疑,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于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寻找答案。但是由于依靠思维或推理找寻答案,所以扔掉了觉知身心的修行。

其实,当心进行到可以觉知中立的状况之后,只要继续保持觉知。当觉性、禅定、智慧的力量圆满了,心将会自行成长。

这是归纳总结的一个简易的禅修指南,作为礼物送给修行的朋友们,以供大家参考。

肆 在觉性、正知的实践中出现的偏差

同样的路,同样的起点。当大家真正开始修行时,会出现无数的、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的问题。而核心问题就是:对于觉性、正知,大家实践得不正确。

目前,我们为数不少的人越修行越偏离轨道,越努力离目标越远;现阶段最容易走上的岔路是:本该如实观照,结果却恰恰相反——我们人为地营造出一个新的境界或状态,然后一头钻进去。

这些偏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有些人觉得自己太散乱,根本静不下来,因此有必要先以奢摩他来训练,然而奢摩他修习得又不正确。比如,原本应该训练正定,却练习成了不含觉性的邪定。本该是轻松自在地觉知单一所缘,心既不走神,也不紧盯,结果却变成聚焦于单一所缘。

其实,心轻松自在地觉知单一所缘,才是核心与关键。

如果修习的是——心紧盯专注或陷入人为营造的目标,那么一旦停止训练止禅而回来观心或是修习四念处,就会习惯性地以紧盯专注或陷入目标的心来观心或修四念处。事实上,这样的心是无法真正修习四念处的,因为已经看不见实相了。

另一个常见的产生偏差的原因是:我们本该轻松、自在、自然地觉知所缘,或是不少人由于害怕心会跑掉或迷失得太厉害(尤其是见我或快要见我的时候),所以心会紧张不安,出现紧绷感并且谨小慎微,与短跑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没有什么两样。

再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带着欲望在修行。比如,想要很快“见法”(证悟);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为众人的焦点;想要被人认可;想要被朋友赞美。由于这些欲望很强,所以必须很“精进”。这取代了本该自然持续的正精进,演变成为一种带有强迫、苦闷的“精进”。表面看起来不错,但是心里没有一丝快乐可言。

就是现在我能想到的这三点,让不少人去执取了一个境界,还以为能够清楚无误地了解心。最近这段时期,有一部分人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开始及时认出心所营造出来的“修行人的境界”,领悟到——应该如其本来地看到当下正在呈现的事物。

说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年轻人黏着于内在某一境界,于是我向他指出来——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心正在黏着。一旦知道,才可以出来。透过有意识地把觉知往外送,好好感触外面的世界来对治心的紧盯专注以及陷入的状况。如此一来,黏着向内的心便会松脱出来。

可是年轻人听了我的指导以后感到非常郁闷,他以为我是在教人把心往外送。幸好他把心中的疑惑及时告诉了我,而没去报告给其他导师们,让他们以为我在教导人把心往外送。否则,他们下次碰见我的时候,非把我踢出寮房不可。

事实上,心因为迷失而营造出来一个境界,继而又跳进那个境界里,这已经是将心往外送了——也就是离开了“知”。我只是竭尽所能地对治大家那种不经意间“将心外送”的情形,绝无任何想要训练大家“将心外送”的意图。

还有一个少数人会碰到的问题是:他们迷失在心的各种现象里。比如,迷失在各种禅相、光、颜色、声音或是身体的振动上。一旦出现各种现象,就会喜欢或害怕。此时,他们需要慢慢被安慰与被安抚,以便体会到心的满意、不满意或是喜欢与害怕,直到心自己回归中立,以免陷入各式各样的现象之后,不知不觉地会制造出贪、嗔、痴来自我囚禁。

若要自己的修行不出偏差,需要牢牢抓住核心原则,那就是——我们之所以修行,是为了及时知道那些始终想要控制心的烦恼和欲望,直到心变得聪明起来,远离烦恼和欲望的操控。

修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如果你的修行含有其他目的,比如想要知道、想要看见、想要成为、想要得到、想要出名、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解脱等等,那么出偏差的概率就会非常高。因为本该如是观照的心,却去营造出某些境界来。

再有,我们需要不时地检查自己的心。心若感到沉重,或是感到与周围环境有所疏离,那么说明你已经执取某些东西了。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身心内外的一切是没有丝毫份量的,唯有当我们有所背负时,沉重感才会产生。

现在请试试,让你的心轻松自在地感觉周围:高楼大厦、桌椅板凳、花草树木等等。你会感到外面那些事物是通透的、轻松的、轻盈的,因为我们并没有背负它们。至于心,如果返观它,就会发觉它有时感觉轻松,有时感觉沉重。执取越多,心就会越沉重;反之,心则会轻松。

那个从自然、平常与普通之中疏离出来的,就是我们在迷失之中不知不觉营造出来的多余部分,这是让我们未能及时识破烦恼习气的障眼法。

当我们清楚地观见之后,需要继续觉察自己——觉察我们是否有对乔装打扮混进来的境界产生了满意、不满意或是喜欢和讨厌的态度。然后,我们继续观察下去,直到心对所有的境界保持中立而不染着,身心内外的一切均成平等——从此不再背负任何的重担!

佛陀教导我们 “五蕴是沉重的负担。 任何人背负它们, 都不会有丝毫快乐。”

佛陀的教导一字千金,
绝无虚言。
对于明眼人而言,
五蕴真的是重担。

佛陀教导说:
“生、老、病、死是苦。”

极少有人真正听懂,
大部分人听到以后,
都会理解成:
“我们生、我们老、我们病、我们死
——是苦。”

没有人真正理解:
“事实上,
生的状态、老的状态、
病的状态、死的状态,
才是苦!”

没有“我们”在受苦。
只有名色的各种状态在演示三法印:
生、住、异、灭,
不受掌控与主宰,
不在我们随心所欲的范围之内。

一旦我们 理解错了、看错了, 误以为名色或者身心是我们, 那么当名色或身心 经历老、病、死的时候, 就会拼命地挣扎着逃离。

但是越挣扎越苦, 越苦就越挣扎。

原本应该 看到的事情的真相是: 苦存在, 但是没有受苦的人。

当我们修行到能够看见—— 只是纯粹的 各种状态、各种现象而已, 里面没有任何众生、人、我们、他们。 那时候, 我们将彻悟四圣谛。

由原来的理解 “因为有欲望的缘故,才会产生苦。” 转而清楚理解为: 由于我们不清楚名色是苦, 所以误认为名色是我们, 于是产生想要离苦得乐的欲望。

就是这个欲望, 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心苦! 此四圣谛是玄之又玄的佛法, 极其深奥且精微。

由于未能清楚地了解四圣谛, 所有众生都在永无止境地生死轮回。 如果清楚地了解了苦, 苦因将会自动清除。

然后, 苦的熄灭即可显现在眼前。 知苦、断苦因, 以及直到苦的熄灭出现在前, 这就是圣道。 这是唯一的—— 通往永远离苦的道路!

一旦我们清楚照见—— 只是纯粹的各种状态、各种现象 生、住、异、灭, 是苦的、无我的、无常的; 自自然然将会出现一种境界: “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 ——不再产生任何欲望。”

隆波帕默尊者

- 本 篇 完 结 -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