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T6.39《修行要领(下)》-隆波帕默尊者-2016年5月14日B
《修行要领(下)》
隆波帕默尊者 2016年5月14日B
中译--禅窗
大家要慢慢用功,修行不难的。
从未修行过的人反而容易些,而修行过的人,大部分都会紧盯,一旦粘着于紧盯,就需要花些时间了。这属于往昔的旧业。什么旧业呢?没有先好好学习,结果修成了紧盯。粘着于紧盯,好过粘着于不善的事物,粘着于紧盯可以升至善道,但无法抵达涅槃。
若想抵达纯净无染与解脱自在,就必须具备智慧。需要彻见圣谛:了知“苦谛”。什么是苦?名色(身心)是苦。对苦谛的职责是什么?是如其本来地知道。若彻知苦谛,就能断“集谛”(苦因),即根除欲望,欲望便不再生起。
世人也有消灭欲望的方法——想要什么,就得到它,欲望就会消失。但接着又会想要别的。也有些人或宗教使用的方法是——想得什么,就故意不要,排斥一切。
佛陀教导的是透过“知苦”来消灭欲望。如果我们彻底知苦——知道名色(身心)即苦,欲望就不会再生起。
普通人只能做到暂时消除欲望,有时通过迎合,有时透过打压。比如,耆那教的做法是与欲望对抗——想吃则不吃,想睡则不睡。或通过折磨身体来对抗并且消除欲望。
面对欲望,一类做法是迎合,想要什么就去获得。欲望消失了,心就不再躁动。另一类做法是对抗欲望,不断对抗,永无止息。
佛陀教导我们根除欲望的方法是——“知苦”,只需要一次,就能彻底除根欲望。何时清楚地知苦,何时就可以断除“集谛”(苦因)。这样自动铲除欲望,一次根除,一劳永逸。
一旦知道了实相——此身是苦,此心是苦,纯纯粹粹的苦。除了苦,没有什么生起;除了苦,没有什么安住;除了苦,没有什么灭去。这样照见才能称之为“知苦”。知道实相以后,欲望将不再生起。
之所以有欲望,是因为幼稚不懂事。想要得到什么,本质是为了想让身心快乐,想让身心离苦。待到知道实相——身心即是苦本身,就会明白想让身心快乐的欲望是幼稚无知的;想让身心不苦的欲望是不明事理。一旦智慧圆满,欲望就再不会生起。当欲望不再生起,心的苦就止息了。
佛陀的方法并不是迎合烦恼习气或迎合欲望,也不是经由折磨自己来对抗欲望——想吃不吃,想睡不睡,想舒服就去睡钉子床或坐在刺上,等等。
佛陀开示说:那不是出路,它们是两个极端。其一是迎合烦恼习气,称之为“纵欲行”;另一个是使自己受苦,称之为“修苦行”。佛陀说:普通人会迷失到“纵欲行”之中,不曾学法与修行的所有众生,终其一生只是忙着透过眼耳鼻舌身心来迎合烦恼;而修行人则会步入“修苦行”的极端,打压自己,无论如何都会或多或少的打压,打压身心,让身受苦、让心受苦。
中道即是照见实相:如身本来面目的照见身,如心本来面目的照见心。不进去干预它们,也没有必须这样或禁止那样。“禁止”和“必须”属于“修苦行”一族,一味的迎合烦恼习气,属于“纵欲行”一族。
知苦——知道身心的实相之后,欲望将不再生起。当欲望止息了,心就会接触涅槃。涅槃是欲望或“想要”得以止息的状态。涅槃本已存在,并非是新生事物,也不用到哪儿去寻找涅槃。心何时摆脱了欲望,涅槃就在现前。涅槃不在寺庙,不在印度,不在此处或它方,涅槃就在现前。有欲望的心是看不见涅槃的。仅此而已。因此,何时知苦,何时断除苦因(集谛),何时断绝苦因,何时彻见“灭”——涅槃。圣道就在那时生起。
这就是佛陀的教导——四圣谛。
何时尚未彻见四圣谛,表示智慧尚且不足。何时智慧具足,则会始终彻见圣谛。彻见之后,就再无心苦。唯一只剩身苦。
普通人身体痛苦时,心也会苦。修行者却可以达至只剩身苦而无心苦。慢慢去用功,不难的。觉知自己,然后如身本来面目的观身,如心本来面目的观心。最后就会照见实相:名色(身心)即是苦。
简单吗?极其简单。比想象得还简单。难是因为想得太多,才会难之又难,全是“必须这样与禁止那样”,最后跌入“修苦行”的极端。打压身心,令自己受苦受累。
今天是课程期间最后一次在这里讲法。禅修班明天会去苏可泰大学听法吗?那么禅修班还有明天一天,苏可泰大学与此处不同,那里的场地更宽敞,听法者非常多,也有明显的进步。据观察,如果常去某处讲法,那里的修行就会开始进步起来。现今听隆波讲法CD或看Youtube之后,知道如何修行的人已经非常多了,能够自己体会到。
谁觉得有必要提问?先从住在寺庙的人开始。
问答
隆波:你的修行已进步了,已领会了修行的原则。学法的时间也够久的了。(隆波笑)
居士1:感觉自己顽固不化。
隆波:顽固而已,其它并没有什么。
居士1:感恩隆波!我会用心修行的。
隆波:修行根本不难,感觉到了吗?就是一个“醒来”的状态,然后观身与观心工作,进而就会自行照见,会自己感觉到——根本没有“我”在哪里。
“我”仅仅藏在念头的背后,并不真实存在。身体自始至终不是“我”,苦、乐、好、坏,或者心,自始以来也不是“我”。仅仅只是一种又一种境界或状态而已,全都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根本无法掌控,它们不是“我”也不是“我的”。
感觉是“我”与“我的”,正是源于错误的界定,错误的界定源于将它们统统聚合起来看待。如果看见它们分离成一个、一个部分,在每一个部分之中都没有“我”。
我们将名色聚集为一个整体,然后界定它是“我”。我们被它所骗。我们界定它是恒常的、快乐的、美的。错误的界定称之为“想颠倒”,“想颠倒”会导致“心颠倒”,“心颠倒”并不是指发狂,而是指错误的思维。每一次思维时,每一次都有“我”。错误的思维源于错误的界定。错误的思维导致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是——以为真有“我”存在。因此,“身见结”仅只是错误的见解而已。仅只是见解错误,事实上,“我”从未存在。
有些人不想学习佛教,害怕学习之后“我”会消失。其实“我”从未存在,仅对于迷失之人来说才貌似存在。依赖于正确的界定——每一类色法、每一类名法,来照见“无常、苦、无我”,这被称为正确的界定,然后思维就会正确,最终会生起正见——正确的见解。
要不断地觉知自己——觉知身、觉知心。就会照见身不是“我”,它在自行运作;苦、乐也是自行运作,它们不是“我”;好、坏也是自行运作,它们也不是“我”;心也是自行运作。就是如此观照下去。
居士2:顶礼隆波!
隆波:你比以前有进步,以前想得太多。
居士2:对,现在发觉这个是最多的。
隆波:就是!及时的知道,就已经很好了。我们不需要追求其它的聪明,只需要照见一切无常,每一样都是自行运作。比如当下,你正“想要说”,感觉到了吗?它从胸口涌动出来,是自行呈现的。我们只需要照见它生起而后灭去。其它的境界或状态也是如此。不难的。
居士2:照见一部分境界或状态是无法掌控的。
隆波:全都是如此,而非某部分。
居士2:这说明正在开发智慧,对吗?
隆波:对,照见“无我”——无法掌控。
居士3:顶礼隆波!
隆波:你的进步非常大。
居士3:最近两个月,心始终造作不善,遭遇非常强烈且战胜不了的烦恼习气,心断断续续地郁郁寡欢、萎靡不振。 隆波:别相信它们。
居士3:而且感到厌倦。
隆波:体会到了吗?心自行造作不善,并不是你在造作它?它是自行造作的。
居士3:嗯。
隆波:我们不去阻止它们,也阻止不了。
居士3:好的。
隆波:观照它们在自行造作,它们不是“我”,就从这个角度去观照。
居士3:也有这样观照,但心还是时不时的郁郁寡欢。
隆波:这就已经被烦恼习气所骗了,要及时的知道。郁郁寡欢,要知道郁郁寡欢,别让它们掌控了心。
居士3:根本不太能修行。
隆波:这就是修行!如其本来地知道名色,就称为“修行”。看到吗?它自行在想那些不好的,自行郁郁寡欢。这就是修行。
居士3:好的。
隆波:修行并非意味着必须要怎样…
居士3:即便我的心已经厌倦到受不了…
隆波:厌倦知道厌倦,不喜欢厌倦要知道不喜欢。
居士:好的。
隆波: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如此而已。佛陀并没有教导——必须好。心有贪,就知道有贪,并未教导说要禁止贪。
居士3:这说明我现在修行还OK,对吗?
隆波:OK。下一个。
隆波:你在打压自己吗?
居士4:打压得非常厉害。
隆波:嗯,别打压,累!不可怜它吗?
居士4:好的。
隆波:要非常悲悯这个身体,它真的很可怜。
居士4:好的。
隆波:这个心也真的好可怜。
居士4:好的。
隆波:别压制它们,别打压它们。
居士4:好的,现在修行形式变成了经行,经行的时候,心跑出去,知道;然后就会紧盯。随后又跑出去,又再次紧盯。 隆波:对,可以的。
居士4:好的。
隆波:看到了吗?它自行在跑,自行在紧盯。
居士4:是的。
隆波:就这样观照,不用害怕。 居士4:好的。 隆波:并非必须只从好的事物中学习,学习那些不好的事物,同样可以获得智慧。 居士4:好的。 隆波:好,接下来还有谁要提问?
居士5:顶礼隆波!我现在觉得很憋闷。
隆波:对,就如其本来地知道。
居士5:好的。
隆波:有个诀窍可以让修行更容易:任何境界或状态都行,它们是什么并不重要。苦或乐、好或坏,全都是平等的。它们不平等是因为心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因此无论发生什么,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比如当下憋闷,心不喜欢,要知道不喜欢。去觉知“不喜欢”的感觉,而非觉知憋闷。
居士5:好的。
隆波:一旦觉知到“不喜欢”,心就会中立继而明白“憋闷”不是“我”。
居士5:好的,就是刚刚才憋闷起来的。
隆波:一定会的,举手的人必定会憋闷。你的修行很好,蕴已经分离,继续观照。
居士5:好的。
隆波:看得出了吗?蕴已经分离了?
居士5:看不出来。
隆波:感觉到了吗?身体移动,心只是一个感觉的人?
居士5:感觉得到。
隆波: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
居士5:是的。
隆波:这就是分离。
居士5:嗯。
隆波:苦、乐、好、坏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
居士5:是的。
隆波:还有什么疑问吗?
居士5:没有,只是感觉嗔心非常多。
隆波:嗔心多,是因为没有打压。嗔心生起,照见无常了吗?无法掌控?如此观照。
居士5:好的,感恩您!
居士6:顶礼隆波!
隆波:别说得太长,看样子很会聊天。
居士6:不确定自己修行是否正确,怎么办?
隆波:要知道“不确定”,只需要及时的知道心而已。不确定,知道不确定。观察到了吗?蕴可以分离,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
居士6:曾经看见过,后来好像不会修行了。
隆波:然后“想要”修行吗?
居士6:是有“想要”。
隆波:要知道“想要”。
居士6:好的。
隆波:知道当下的境界或状态就行。
居士:我的修行还在正确的路上吗?
隆波:在。但是实话实说,你过于散乱了。
居士7:顶礼隆波! 隆波:一时说不出话来了(隆波笑),时不时地去修习宁静,轻松自在地觉知自己。如果无法观心,就观身。思维身体不是“我”,是物质元素。我们只是临时仰赖它,不久就要还给主人。如果观不了心,就这样观身。心可以消失,但身体不可能消失去哪里的。 居士8:隆波好!
翻译:已经来好几天了,感觉心不太正常,一直处于紧盯状态,今天开始感觉轻松些。
隆波:对。紧盯,要知道紧盯,我们禁止不了它。心并不真的是“我”,无法被指挥。命令它“别紧张”,它依然会紧张。叫它“别紧盯”,它仍会紧盯。去观照它工作,直至智慧生起而领悟到:心不是“我”,它能够自行运作。比如今天并没做什么,它却自行舒服起来。去观心工作,这样修行是可行的。 翻译: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阿姜巴山没有开示吗?(隆波笑)去用功,已经开始会修行了。慢慢观照:这个身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一切苦乐感觉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贪、嗔、痴也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持续不断的如此观照。如果散乱,就礼佛念经,你依然很散乱。
今天阿姜纳是否去教禅定?阿姜纳已经在拼命备课了——修习禅定(隆波笑)。阿姜纳是隆波的弟子之中最精通于禅定的人,此刻他已经入定,不知道什么了,可以批评他(隆波笑)。学习禅定要用于修行。禅定有很多玩法,有时出去玩也可以,接收不同的能量也行,但这些并不是目的。
要训练“心安住”的禅定——让心与自己在一起,如果需要休息,就训练让心休息的禅定。至于心往外送看见各种境界的禅定,无须学习。 还有什么吗?
翻译:隆波提到的紧盯、走神等烦恼习气,他全部都有。
隆波:很好,这才能进步。因为每个人都有,如果看不见,就无法进步。比如当下,看见出家师父走来,心就跑过去了,心能够自行跑掉——就是这样及时的知道心,照见心能够自行运作。时而贪,时而嗔,时而迷失,持续不断地观察它工作,有的只是变化不断,有的只是无法掌控,心不是“我”。你的修行很好,可是禅定力不够,心容易散乱。 翻译:感觉头晕乎乎的,是因为想得太多吗?
隆波:有几种状况:有时是因为想得太多;散乱会导致晕晕乎乎;禅定力不够也会如此;还有可能是被外在能量所控制。每个人都会释放能量,不善的人也会在空间中散播能量。我们靠近某些人就会头晕,有过这样的经验吗?靠近某些人以后头晕,不用喝酒就醉了,而接近某些人则感到心情舒畅、非常愉悦。因此,我们的感觉有时是源于外在因素,有时是源于自心的造作。
究竟源于内在还是外在,那并不重要,“晕晕乎乎”也是一种被心观察的境界或状态,一旦心看见之后生起满意或不满意,要及时知道。修行的重点在于及时知道心的满意、不满意,而不是去选择——必须好的境界或状态才行。因此,晕晕乎乎的时候,或感觉不知所措,什么都观不起来,要知道“什么都不知道”,知道“自己想知道”,仅仅如此,就可以了。
隆波在第三个结夏安居时,心有点模糊,“嗯,为什么又模糊了?”隆波修行以来都是心地光明,为什么又模糊了?于是想方设法对治。临时光明又再次模糊,最终,智慧紧随而至:心对光明与模糊有满意与不满意。一旦及时知道这点,心就契入中立,再也不模糊,彻底和模糊告别。因此,那取决于心是否对境界或状态保持中立。心保持中立,就会了解真相:那个境界或状态并没有什么意义,全都不是“我”。因此别怕“晕晕乎乎”。 居士:顶礼师父!我自修行以来,一直法喜充满,感觉这里像天堂一样宽广、开阔与宁静。
隆波:这取决于我们的心。如果心绪不宁,世界就是灰暗与动荡不安的,我们的心是构建世界的人。比如当下,一切都觉得很好,唯一的欠缺是——心被法喜控制了。别投降。即便是美好的东西,也别被控制了心,必须从中获得自由。这样的“法喜”将会被隆波“扁一顿”。
居士:一直法喜充满,越靠近师父越是法喜。
隆波:隆波每一天都有快乐,甚至医生给一大把药吃,也依然有快乐。(隆波笑)要及时知道心,别放任心被法喜等任何感觉控制,如其本来地知道,要照见法喜与心是不同的部分。
比如,当下已经开始分离了,感觉到了吗?别让它们聚合,但也别刻意分离。当下你有刻意,会感到憋闷,那就步入了打压自己的极端。被感觉所控制,便已迷失于世间。而极力对抗,去刻意分离,依然不是中道。如果心被情绪掌控,要知道被情绪掌控。不喜欢,知道不喜欢。有些人被情绪控制以后很喜欢,喜欢,也要知道喜欢。持续地及时知道心的喜欢与不喜欢,在任何情形都要持续的如此觉知。 居士:顶礼隆波!我在瑞士,不在泰国,而且刚刚听法。
隆波:不错,作为刚起步的人,已经不错了。感觉到了吗?你的心与以前不同了。
居士:是的,是的。
隆波:已经对了。
居士:去年年底刚刚开始听隆波的法谈,绝大部分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隆波:无论谁都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更多些。
居士:嗯?
隆波:因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日常生活中。
居士:有时会透过想伤心的事来检测自己的修行。然后内心会流泪,表面上不会。自己觉得能够分离身和心了。
隆波:嗯。
居士:有那样的感觉。
隆波:已经分离了。别放任心流泪,心依然还被难过的情绪控制。
居士:啊?
隆波:你要直接观察痛苦的感觉。它会从心中分离出来,但是别去刻意的抽离,如果刻意抽离,心就会宁静、呆滞、僵硬。
居士:对!对!
隆波:比如当下你正在刻意抽离,就会感到憋闷,心不正常。
居士:是的。
隆波:要如其本来的去知道。
居士:大部分情况是下班回家后,看隆波的视频,做家务以前,播放隆波的法谈,每天如此。
隆波:很好,持续听法以后,理解就会改变,刚开始听法的时候,是这样一种理解,修行一段时间以后再听,理解就会不同。
居士:是的,感觉自己在戒方面的进步很大。
隆波:很好。
居士:在修习禅定的时候,能够更快入定。
隆波:是的,很好。
居士:想在回瑞士之前,再次顶礼隆波,非常非常感恩隆波!
隆波:去用功吧,慢慢练习。
居士:好的,师父!
隆波:不停地观察自己,及时的知道心,及时的知道烦恼,深入地学习下去。
居士:好的。 翻译:他曾学习隆波的法谈,隆波说他陷入紧盯。
隆波: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紧盯了。如果紧盯就会憋闷,现在心开始松脱出来。修行已经进步,没有非常强的紧盯。
不断觉知,接下来,心有快乐,要及时知道。快乐时多时少,有时则不苦不乐,我们会看见它们变化不断。有时候会有苦,有“担心”等来来去去。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观察。就会照见:心每天在变,整天在变。持续的观照,直至智慧生起——这个心是无常的,这个心不是“我”。若能获得这样的领悟,心就会越来越快乐。
大家注意到没?中文真的非常难学,隆波努力在听,依然不知何处是头,何处是尾。他们说话的时候没有停顿,根本摸不着头脑。翻译不错,全能翻译出来,还有谁吗? 翻译:想请尊者开示接下来如何修行?
隆波:修行已经进步了,心比以前舒服、宁静。继续学习,修行就是探究自己,探究身,探究心,要看见实相:一切都是临时的。包括身体也包括心。不断观察,我们仅仅只是临时依靠它们而已。修行基本不错。 翻译:请求忏悔。
隆波:嗯,还有别的要问吗?
隆波:法师您的修行比以前进步了,心松脱出来了,轻松舒坦。以快乐、轻松、觉醒的心,觉知身、觉知心。心能够觉醒,很好。这位法师的修行已经上路了。 翻译:不太适应这里,不知为何睡不着。
隆波:睡不着的问题去问医生。我们要训练心,比如:有担心,知道担心。要及时的知道心。身体有恙可以找医生。而我们的心要自己来照顾。睡不着而觉得郁闷,要知道郁闷。为什么会郁闷?因为想要睡着。每次生起欲望,每次都会生起苦。体会到了吗?想要睡着时,偏偏睡不着,睡着的时候,却往往忘了“想要”。因此,如果担心起来,要知道担心。你除了担心之外,有时心调皮起来也会兴奋。快要回家了,睡不着的状态很快就会消失。
翻译:来听法后感觉自己有所转变,请尊者开示。
隆波:对的,但依然有习惯性的紧盯,紧盯会使心静止,别紧盯。你容易习惯性的紧盯,这样就要解除紧盯,让心平常自然。如果紧盯,心就会憋闷。
翻译:两年前参加过别的禅修,吃饭时看见手动来动去,想知道这样对吗?
隆波:想知道什么?
翻译:想知道吃饭时,看见手不是“我”,分离出来,这样是否正确?
隆波:如果心呆滞僵硬,就是紧盯。你的觉知如果像隆波喝水这样,是不行的。如果看见身体移动,感觉这不是“我”,不是出于紧盯,而是自行感觉到的——身体正常移动,感觉它不是“我”,这样才行。你粘着于习惯性的紧盯,心非常憋闷,会看见身体不是“我”,但往往是一段段的。比如只看见手不是“我”之类的,若像隆波这样去感觉,就会感觉“我”根本不存在,包括身与心。
住在附近的龙陵寺的中国人也在吗?
翻译:是的。
隆波:她们怎么听法?
翻译:就在后面,使用耳机收听。
隆波:哦,能够听。
翻译:是的。
隆波:以为来了听不懂就糟了。在哪儿?站起来给隆波看看脸,有几个人?
翻译:三个人。
隆波:可以把号牌放下来了,让隆波看看脸,站起来一下。好,可以坐了。同样不错,去觉知自己,观身工作,观心工作,常常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快乐生起,痛苦生起,好、坏生起,都如其本来地知道,我们只是舒适的观者,并不干预它们。三个人基本不错。 翻译:他想问,涅槃是名色断灭时的刹那的心吗?
隆波:什么?
翻译:名色灭去的瞬间,就会看见涅槃,对吗?
隆波:自然状态的心,一次只能感知一个所缘:感知色法,便感知不了其它所缘,感知名法,也感知不了其它所缘。还有另一种所缘,称为“概念性所缘(世俗谛)”,心大部分是知道“想的事”,而看不见名与色,如果不迷失在造作里,则会感知名与色,如果放下名色,就会照见涅槃。
但别陷入思维与分析,涅槃是想像不出来的,要慢慢观察心的欲望,有欲望,要知道,心有“想要”,要知道。如果欲望生起而没有看见,就会变成欲望的奴隶,无法照见涅槃。若想真的照见涅槃,就要及时知道“想要”,何时没有“想要”,何时照见涅槃。
问得太远了……难。
翻译:请隆波开示“缘起法”。
隆波:“缘起法”非常长,要讲好几个小时,现在没时间了。“缘起法”是为了注解——事实上,并非真的有“我”存在。诸法因缘生,生起之后又成为生起其它现象的因,世间一切全都是相互关联的。 “缘起法”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苦源于什么?佛陀的教导让我们最终明白苦的根源:无明。无明就是不知道“四圣谛”。如果想要彻底根除苦,就必须清除无明。清除无明的方法就是隆波所教导的——有戒、有禅定、有智慧,始终彻见名色、五蕴、身心。心放下,不再执着,就会接触涅槃,心再也不会有苦,苦不复存在。
“缘起法”很长,这是简缩版的。诸法因缘生,环环相扣。比如:祖父生出父亲,父亲生出我们,环环相扣。
心也是环环相扣的。因为不知道“四圣谛”,故而迷失于造作(无明缘行);因为心迷失于造作,故而六识生起(行缘识);依赖于识,于是呈现此名色身心(识缘名色);依赖此名色身心,有了眼耳鼻舌身心(名色缘六入);依赖于眼耳鼻舌身心,产生“接触所缘” (六入缘触);眼见色、耳听声、鼻嗅气味、舌尝味、身触、心想,依赖于接触所缘,则感觉生起——时苦、时乐、时不苦不乐(触缘受);依赖于感觉的生起,烦恼习气混杂进来;快乐时,贪趁虚而入;痛苦时,嗔趁火打劫;不苦不乐时,什么也观不了,痴又见机行事。
依赖于烦恼习气的鼓动,欲望产生,生起了“想要”。有快乐时,想要快乐得久一点,快乐消失了,想要它再次回来。痛苦生起时,想要它快点消失。而痛苦、快乐又演变成生起欲望的“因”,一旦有“想要”,心就会产生挣扎,心想要有快乐,就挣扎着寻找快乐,心讨厌苦,想要让苦消失,则挣扎着排斥苦。心越挣扎,就比以前越苦。这就是“缘起法”的简缩版。 此人问的是“涅槃”与“缘起法”,其实问的应该和“觉性”、“禅定”有关,具备觉性与禅定,才会照见“缘起法”。
重新说一遍,刚才他刚好把耳机取下,没听见。也就是必须训练觉性,训练禅定,当觉性和禅定茁壮之后,就会生起智慧,始终彻见缘起法,则会明白:清除了无明就会照见涅槃。如果只是一味地分析与思维“涅槃”和“缘起法”,而没有觉性、禅定、智慧,不去修习毗钵舍那,只会获得思维,不会见到真身。若想见到真身,就要训练觉性,觉知身、觉知心,观身、观心工作,将来就会看见缘起法,将会照见涅槃。
翻译:他以前没有学法和修行过,这是第一次。
隆波:很好。
翻译:第一次听法,感觉有点发懵,请尊者开示。
隆波:发懵知道发懵,别以为学法必须是学习非同寻常的事物,学法就是学习自己,称之为“自己”的就是身与心。心发懵,知道发懵;心乐,知道乐;心苦,知道苦;心生气、贪、痴,如其本来地知道。
知道是为了什么?为了照见“一切能生则能灭”。比如:发懵生起,是自行生起的,发懵临时存在,然后灭去;苦、乐、好、坏同样如此——即生即灭。如果反反复复的看见,智慧就会生起:所有的一切都是生起而后灭去。
接下来,无论生命中发生什么,心都不会动摇:身体老、病、死,心不会动摇。因为心已经聪明,明白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身体最后也必然灭去。与所爱者分离,遭遇不喜欢之人等情况亦然。心不会动摇,因为已经明白一切全是临时的。 慢慢练习,直到心聪明起来,明白事实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临时的。就是这样不断训练,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知道吗?生气、贪、痴全是临时的。知道吗?苦、乐是临时的。就是如此觉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直到心聪明起来。一旦聪明,就会明白:凡生起的,必然灭去。随后无论发生何事,有何离散,心都不再动摇。因为心已经明白一切全都是临时的。
翻译:能观与所观必须有距离,他想问…
隆波:什么?
翻译:知者在哪里?
隆波:知者的心无处可安,我们无需找到“知者”在哪里?只需知道它存在,且是观身和观感觉的,然后会看到无论身还是感觉,皆非“我”。知者的心也不恒常,一会儿是知者,一会儿是想者。不用去找知者在哪里,找不到的。 隆波:这个人已经修得不错了。
翻译:这段时间她感觉非常昏沉。
隆波:没关系,是正常的。修习毗钵舍那一段时间以后,会开始厌倦外面的世界,看到这个世界毫无意义,就出现昏沉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仅仅只是一段时间而已。昏沉也要修行,而不是昏沉就去睡觉。昏沉也要修行。
有的人不曾经历它,有的人会经历,不一定。修行已经很好了,才会昏沉,但这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答案。有人也会昏沉,却根本不会修行;但这个人是由于会修行,所以碰到昏沉。
三十多年前,隆波也遭遇过,经行也能睡着,特意双盘痛得要命,同样睡着,怎么做都睡着。1983年8月5日去羌迈顶礼隆布信长老,问说,坐着睡着、经行睡着,怎么都睡着,如何对治?长老开示说:知者知者,怀疑什么,继续用功,很快会在这个安居期间得到宝贝。长老叮嘱不要怀疑,隆波就不再怀疑。第二天在羌迈继续礼佛,7号坐长途汽车回曼谷,坐车时也打坐,很快睡着,快到曼谷时,心醒过来。长老叮嘱说:别怀疑!继续修行。
但这是针对个案的。如果每次打坐都睡着,是因为心萎靡不振。但这个人不是。 翻译: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嗯?他讲这么长,翻译得这么短?
翻译:他想问问题,看见自己的“想要”…
隆波:嗯,很好。
翻译:听别人做小参时,生起嗔心,也知道。
隆波:嗯,那样很好。就是那样,持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去用功吧。结束了,请回家吧。
(全文终)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