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C2.12《正确开发智慧的结果》-阿姜巴山-贵港南山寺-2016年6月20日

来自法藏
法藏讨论 | 贡献2023年3月1日 (三) 09:41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正确开发智慧的结果》

阿姜巴山

贵港南山寺 2016年6月20日

中译-禅窗


顶礼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好!

大家感觉如何?已经过去一天了,听得懂吗?事实上,修行并没有什么难的。学法就是学习我们自己,也就是学习自己的身和心,除此之外的其他学识,并不是必须具备的。

有一天,当我们真正彻见了自己名色(身心)的实相,心就会慢慢松开“执取”。到最后,甚至可以彻底扔下心本身,从而抵达苦的止息。

在起步阶段,训练是为了照见第一种实相——此身此心不是“我”。起步阶段就需要有觉性能够觉知自己,没有忘了自己——想要学习“自己”,一定先要有“自己”可供学习。当我们陷入迷失而忘记身与心的时候,有身仿佛没有身一般,有心也仿佛没有心一样,那一刻是无法学法的。当我们打压与改造自己,打压身和打压心的时候,也没有实相可供学习,因为已经被改造过了。

每一位修行者在起步阶段都需要训练觉性,要能够觉知自己,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说,都要能够不断地觉知自己。是谁在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说?是这个身体。谁是想者、演绎者、造作者?是这个心。因此要有觉性,不断地觉知自己,不要打压自己,如其本来的观身与观心工作。

原则就是:身是什么样,就如其本来地观照它;心是什么样,也如其本来地观照它。在修习毗钵舍那的过程中,在学习实相的过程中,没有“身体必须是怎样的,心必须是怎样的”,也没有“禁止身体是怎样的,禁止心是怎样的”,什么样的都行。

心好,知道心在造作善法;造作善法之后心喜欢,要及时知道心喜欢;心造作不善时,要及时知道心在造作不善;造作不善后心不喜欢,要及时知道心不喜欢;心造作快乐,要知道心造作起快乐来,心喜欢那个快乐,要知道心喜欢那个快乐;心有苦,要知道这一刻的心有苦,心有苦后心不喜欢,要知道此刻的心对苦没有保持中立。倘若修行来到这个程度,心就会因觉性而保持中立。

随着修行的深入,越来越频繁照见诸种境界或状态的三法印,心会慢慢聪明起来——在三法印面前,所有的境界或状态全是平等的。一个凡夫所能抵达的最高智慧,即是照见一切境界或状态全是平等的。届时,心便会对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

当修行来到那个程度,假如福报与波罗密具足,各方面的美德具足,持戒相当好,禅定也相当好,心有力量,智慧也开发至足够的程度,道与果的生起流程就会启动。即便心从不曾进入过禅定,也会自行进入禅定——圣道与圣果生起时,不会生起在世人的心所处的状态(欲界心),而会生起在禅定里,从初禅到八禅,也就是第八定。

因此,不断开发智慧至某日,当量够了,心就会自行进入禅定。一旦契入禅定,就会看见境界或状态的生灭,有人看见两个刹那,有人看见三个刹那,每个人是不同的。但是心并未去界定或注解那些境界或状态究竟是什么?只会自动自发地从三法印的角度去界定它们,因为曾经训练过了。当看到境界或状态生灭、生灭,有时是两次,有时是三次,心中会生起一种领悟:所有的一切都生了就灭。

在此之前,修习毗钵舍那所生起的智慧,称为“毗钵舍那的智慧”。在修习毗钵舍那时会看到——快乐生了就灭、苦生了就灭、好生了就灭、坏生了就灭,生起在六根门的眼识、耳识、鼻识、色识、身识、意识生了就灭。而在圣道生起时,并未界定究竟是什么生了就灭,只是看到某些现象生起,某些现象灭去,然后顿悟: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了就灭的。

根器极利者,仅仅看到境界或状态生灭两次就会彻底领悟。根器较钝者,则会看见境界或状态生灭三次才彻底领悟。一旦领悟,就会放下所有的造作,心会逆流而上抵达法元素,也就是知元素。当心逆流而上抵达知元素,包裹住心的“漏烦恼”就会消融,原先被漏烦恼裹住的心会松脱出来,与涅槃融为一体——品尝涅槃的快乐,有时候是两个刹那,有时候三个刹那,因人而异。

那些根器极利的行者,看到境界或状态生灭两次以后顿悟,而后接触涅槃三个刹那。那些根器相对较钝的行者看到境界或状态生灭三次之后顿悟,而后接触涅槃两个刹那。在那以后,漏烦恼又会再次包裹住心,可是心却已经彻底转化了,“我”再也不会回来。

凡夫都有一个误解,以为此身此心是“我”。一旦体证初果,初阶的圣者会有正确的见解——此身此心都不是“我”。在五蕴之中没有“我”,色非“我”,受非“我”,想蕴非“我”,行蕴非“我”,生灭在眼、耳、鼻、舌、身、心的六识也不是“我”,并没有“我”在哪里,惟有五蕴不断地随顺因缘而运作变化。当一个凡夫转变成为圣者,就会有新的父母——佛陀好比是父亲,佛法是母亲,所有的圣者们好比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佛陀开示说:初果须陀洹圣者是戒行圆满之人,但禅定只有一丁点,智慧也只有一丁点。戒行圆满是因为他对于破戒的行为会生起羞愧心,对于破戒后会造成的苦果具有畏惧心,因而非常乐意于持守戒律。

初果须陀洹圣者的禅定只有一丁点,此处所指的禅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进入禅定”的止禅,即便一个凡夫的禅定可以来到第七定与第八定,在佛教之中依然不能称他是有禅定的人。此处所指的禅定仅仅存在于佛教之中——观禅。

初果须陀洹圣者的智慧只有一丁点,因为仅仅明白:“我”不存在——拥有了正确的见地而已。心的学习还不够,依然还习惯于执取此身此心。就像是借了别人某样东西,虽然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某日必须物归原主,但还是恋恋不舍,不想归还。

初果须陀洹圣者是一位已经看见了路的人——知道路在哪里。仿佛在黑夜中迷失于茫茫大海的人,已经知道灯塔在哪里,陆地在哪里,然后继续以同样的原则修行,即“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倘若因缘俱足,法就会有次第的提升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最后彻底止息苦,证悟成为阿罗汉。

初果须陀洹圣者的再次出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七世,感觉生命驶入温馨的港湾,有了依靠,在内心深处始终会有安全感。无论今生面临多么苦与多么难的事,内心都会坚定——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

这些品德也是来自大家正在学的:没有戒,训练持戒;没有觉性,训练生起觉性;没有禅定,训练具备禅定。有了觉性和正确的禅定,就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开发智慧;开发智慧一段时间,如果心累了,就回来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修习休息型的禅定。

何时能够观心,就观心,观不了心,则观身,既无法观心也无法观身,便修习奢摩他,就是一直循环往复,直至某日瓜熟蒂落。每个人学习修行原则并且明白了正确修行的基本方法之后,就根据各自的秉性分头去用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一旦我们真正领会了修行的核心原则,某天去某处碰到了其他修行者,或是听到了其他老师的教导,就会清楚其所教导的法属于哪个层次,其所教导的是奢摩他还是毗钵舍那。我们会心如明镜: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什么不是。如此不再盲目的参加各种各样的禅修。

其实,看脸就知道了。看弟子的脸,就知道其老师是否见法开悟。法,是以心传心的。老师的心里若没有法,怎会有法可传?有的只是记忆,靠的是背诵,即便语言一致,心却有天壤之别。因此,并不建议大家稀里糊涂到处参学,去这里学学,到那里看看,一年去好几个地方、好几座道场、好几类禅修班,根本不是聪明之举。我们依靠现在的智慧还无法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不是。当然,老师也并没有说:老师是(正确的)。

我们要以佛陀的教导来对照:修行以后,戒是否越来越纯净?是否有真正的觉性生起?有禅定吗,心安住了吗?是否正确地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开发智慧——以三法印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了吗?心对所有的一切越来越多的保持中立了吗?心越来越多地放下了吗?心越来越自由了吗?我们要去对照和权衡。

佛陀教导说:心是无常的。假如修行以后,认为心是恒常的,那就错了。知者的心同样是生灭的。如果知者的心一直在觉知自己,没有生灭,这也是错的。佛陀教导道:修行以后会看见世间的苦,世间的毫无意义。如果修行之后,有的只是快乐,整日整夜整月整年的快乐,那么肯定错了。要以自己的修行与佛陀的教导相对照。佛陀曾经开示:一位好的老师是梵行生活的全部。另一次佛陀又开示:如理正思惟,也就是不会愚痴地相信,懂得聪明地对照,是梵行生活的全部。

当今时代,我们并不知道到底谁是真正的善知识?在佛陀的时代,有佛陀为我们确认——这位是已经证悟的阿罗汉,可以跟随他学习。而现今,谁能够百分之百确认说谁是谁不是呢?因此,我们并不能真正确认谁是善知识而谁不是,所以一定要更多仰赖于如理正思维。用功修行,某天自己就会知道。

今天到此应该足够了。

大家对于固定形式的修行非常感兴趣。事实上,修行包括固定形式的和日常生活的修行。每一天固定形式的修行,有时候十五分钟、有时二十分钟,摒弃一切外缘:工作、家庭、朋友以及各种通讯工具。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以十五分钟或二十分钟的时间,一心用功。如果时间空闲,不需要工作,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固定形式的修行,也许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这取决于自身的因缘。

在固定形式的修行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礼佛、念经:先让心轻松自在,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忆念我们的老师。礼佛念经之后,心会具有一定程度的宁静与一定程度的清凉。

如果今天工作特别忙,心比较散乱,不太适合开发智慧而适于让心休息,就修习奢摩他。如果不是特别散乱,有一定程度的宁静,就训练让心安住——修行任何一种禅法,观“心跑掉”。比如念诵,观“心跑掉”;或是经行以身体作为参照物,然后观心逃离身体;观呼吸也可以,继而观心的跑掉。

有些人训练至安住之后,如果前生曾经开发过智慧或听闻过法,蕴就会分离。有些人没有分离,他们就要训练去分离蕴。

轻松自在地觉知自己,而后观察,比如坐着,轻松自在地觉知,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就会有一种感觉——身体是被心觉知、被心观察的对象,身体是一堆物质,身不是心。身是被觉知的对象,身不是“我”。

轻松自在地坐着,如果不换姿势,时间一久,就会四处酸痛,如果心是舒适的,安住成为知者、观者,就会感觉到生起的感受不是身体,不是物质,而是渗入身体的某种感觉。进而看见感受不是身体,不属于物质,它是被觉知与被观察的对象,感受也不是心。对于那些观感受的人,如果心是安住的,就会看到感受时多时少,不停地变化,它不是“我”,无法被掌控,感受也在不断生灭,感受不是“我”。

如果我们不变换姿势,继续坐着,随着身体感受越来越强,心会开始不舒服,烦躁不安。我们看到心里的不舒服、烦躁不安或说行蕴,也是被觉知与被觉察的对象,是造作出来的,它们不是“我”。心里的烦躁不安时强时弱,不停地生灭变化,我们不喜欢烦躁不安,想要它消失但却做不到,这就是以“无我”的角度在观察,即,无法掌控。

因此我们能做什么?礼佛和念经,修习奢摩他来让心休憩,训练安住。如果蕴已经分离,就去观“蕴”呈现的三法印。“蕴”若尚未分离,就训练先去分离蕴。每一天不断地用功,具体取决于每一天的条件和因缘。

其他时间则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并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能在固定形式中修行几个小时。在其余时间,身为居士的我们要去工作,以及承担各种责任和义务,这些同样也是修行的时间,属于在日常生活发展觉性的时间。我们只是普通人,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心会造作苦、乐、好、坏,都要及时的知道。

修行只有这些而已——在日常生活发展觉性,以及每天固定形式的练习。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放弃发展觉性,那么在固定形式的练习时,心会非常有力量,固定形式的练习就会非常有品质。如果每一天有固定形式的修行,心会有力量,会更容易在日常生活发展觉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老师已经倾囊而授了,现在只剩下实践。

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都会碰到比较个人化的具体问题,老师听说今天需要和十个人互动。好,第一个,请!


(开示部分结束,问答待续)

问答篇

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碰到比较个人化的具体问题,老师听说今天需要和十个人互动。好,第一位,请!

学员1:老师,我是来自福建的环保工作者,在做公益的十一年过程中,面对环境的污染,感到非常焦虑和急躁。去年开始修行,接触三宝,感觉自己的心有点放松了,脸也松开一点,节奏也放慢了。这两天听老师的课,真的感受深刻,原本想提的问题,老师刚才已经回答了。谢谢。

老师:那就不用问了。事实上,一个真正修行人的问题是不多的。


学员2:巴山老师好!有点紧张,想问个问题,就是能够觉察到一些微小的和强烈的情绪。在工作与生活中,尤其在和家人相处时,有时候会被很大的情绪给带走,情绪一来就感觉,我是应该生气还是不要生气呢?一生气了可能就会表现出来,说话很大声,想骂人。如果不生气,自己压得很难受,因为确实很生气。想问是应该把情绪疏发出去还是压住?谢谢。

老师:修行的原则是不打压,不压制。烦恼习气生起,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不喜欢,也要知道。当我们不去压制心的时候,心的造作有时完全出乎意料,烦恼习气会超出常态的强烈。事实上,修行并不是为了今天就变好,而是为了看见实相。

我们要让实相自然地呈现,就需要有戒作为围栏。如果没有戒作为围栏,在没有压制的情况下,心很容易被一些烦恼习气染污而造作恶业。因此要有戒做为围栏,但是不要压制自己的心。

如果在单位或家庭场合,生气的情绪有时候非常强烈,强烈到无法掌控,即将就要破戒了,此时需要自助——需要压制就先压制,或者暂时回避,但是一定要知道,这并不是修习毗钵舍那的原则。

一定要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比如:不打压是因为需要学习实相。但是当烦恼习气非常强烈,下一步就要打人、杀人了,这时就需要压制。我们一定要有好几把刀,而不是一味地以锋利的小刀清除烦恼习气。比如:想把一颗大树雕成一尊佛像,需要好几种工具,对吗?要先用大斧头把树砍倒,然后用小工具把皮剥掉,再用其它工具雕出轮廓,最后用更精巧的工具精雕细琢,对吗?

我们以戒对抗粗重的烦恼习气,以禅定来战胜中等的烦恼习气,以智慧战胜微细的烦恼习气。而不是一直开发智慧,一旦忍受不了则动手打人,这个不行。明白了吗?

学员2:然后替一位师兄问一下:居士可以吃肉吗?还是应该吃素?

老师:我们并没有吃肉,我们吃的是食物。请记住:一个人抵达纯净无染是因为智慧,而不是因为食物。

学员2:谢谢老师。


学员3:很开心,今天开心得我都说不出话了。

老师:说不出来就不用说。

学员3:要,一定要说,这个机会很难得。

老师:只需要看到感觉就够了。

学员3:哦,但是我非常高兴,本来有很多很多问题,现在只问两个。第一个,我是首次来听老师讲课,非常幸运,收获很大,但我觉得自己一来到这里面对老师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困,是什么原因?

老师:非常简单,接触所缘之后,心是什么样子,要及时知道。比如: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心不喜欢,要及时知道。怀疑了,也要及时知道。

学员3:就是总在打瞌睡。

老师:昏沉,没关系,昏沉不是烦恼习气,而是因为身体困乏,困了,就去睡,饿了就吃。简单得要命。但并不是说——懒惰了就去睡,嘴馋了就去吃,那是不同的。

学员3:我知道,我平时没那么懒惰。就是走到禅堂面对老师时,心里感到很兴奋,也喜欢听老师讲课,但是一面对老师,听着听着就像要睡着了。好吧,这个问题我明白了,谢谢老师。

还有个问题,就是我听了老师的课,想到去修行,其实我从修行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我去了一期动中禅,感觉到自己的改变,各方面都有收获,但是觉得平时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点压抑自己。今天听了老师的课,我想到一定不要再压抑自己了,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老师:做不到的。如果能做到,心就是“我”了。


学员3:就象某件事,我不喜欢做,但还是接受了去做,过后就感到有一点烦躁,心不定,就是这种原因。

翻译:你说什么?

学员3:就是说,比如有一件事,人家要我做,我很烦躁不喜欢做,但还是接受去做了,然后就感觉到自己的烦躁,心里定不下来,老是跟着思维飘啊飘,定不下来。

翻译:所以你要问什么?

学员3:我如何把心定下来?

老师:以保持中立的心去如实观。

学员3:去观心吗?

老师:心不喜欢的那个生起的境界,要及时知道。

学员3:谢谢老师,感恩。

  学员4:谢谢老师。我想请老师指导一下修行。

老师:修行进步了。心力越来越强,觉性和智慧也越来越多,已经越来越长大成人了。有人八十岁了,心依然是孩子,是一个没能明白世间的心。你的心慢慢长大了,觉性与智慧也慢慢增长,越来越理解世间。很好,继续用功,随喜功德。

  学员5:巴山老师好!这两天内心充满喜悦,觉得自己离老师那么近是很有福报的。我最大的问题是太过于紧盯我的女儿,她令我担心,对她盯得太紧。我会跳到那个境界里,想问老师,如何让心安住?如何开始修心?谢谢。

老师:有职责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就要去照顾。


学员5:但是我的女儿已经成人,她20岁了,可能我的确是太.....

老师:很多人的女儿已经40岁了,母亲依然还会牵挂,(老师转向一位老学员)对吗?要及时知道:无论何时,心有牵挂、有担心,那一刻的心里就有苦。我们有义务把子女抚养长大,提供学习机会和教育,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不会按照我们的设想去走。我们连自己的心都无法掌控或强迫,怎么可能去掌控或强迫孩子的心呢?

学员5:感恩老师!谢谢。


学员6:感恩老师!第一次跟老师互动有点紧张。我有两个问题:我之前修的禅法比较紧盯和专注,现在是用念诵的方式,念“阿弥陀佛”,请老师看一下我在念诵方面的状态如何。一般采用出声的方式,还有一个是不出声的,在心里默念,请老师指导。

老师:这两种状况中,你的心都不正常。心里默念的那种,打压力度更强。

学员6:我之前太打压了,毕竟修了几年,不能轻松地念诵,有时候念诵时间长了,还会有点头痛。 老师:紧盯的力度太强,所以会头痛。念诵时,不要想着自己在修行。平常你会念诵什么?

学员:念诵“阿弥陀佛”。

老师:可以换一下,玩儿一样地换个试试,不用念“阿弥陀佛”。

学员:念什么?

老师:老师帅。

学员、老师(笑)

老师:看见了吗?你现在无法紧盯了。(笑)念其它内容也可以,老师只是让你体会一下,不需要太认真。

学员6:我换一个吧,念“红茶”,先念出声,“红茶、红茶……”

老师:这个好太多了。

学员6:现在默念红茶。

老师:也比你刚才默念时好多了,心会舒服些,你感觉得到吗?

学员6:是不是因为“阿弥陀佛”字数比“红茶”多?

老师:事实上,念诵内容是长是短,每个人的喜好与秉性是不同的。对于非常容易烦躁不安或习惯于紧盯的人,如果念诵内容较短,就容易紧盯,每念一次就紧盯一次,如果念诵特别短的内容并不太好。而如果内容较长,则不知道要在哪里下手紧盯,就可以轻松舒服地念,边念边迷,并没有刻意紧盯某个词。

学员6:老师,我能不能换个咒念,它稍长一点。

老师:比念诵“阿弥陀佛”要好些。

学员6:那我就换这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

老师:重点在于一定要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而不在于究竟要念诵什么。我们关注的只是:用哪个方法,觉性能够常常生起。用哪个方法,迷失的时刻能够更快地知道。用了哪个方法,不太会紧盯。我们就用那个方法。

学员6:哦,这个轻松自在。其实我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能看到心跑掉,但我觉得有点紧盯。所以想问老师该以什么样轻松自在的心来念?这个力度掌握不好。 老师:事实上,紧盯也是跑掉——跑去紧盯,迷失去紧盯,紧盯但是没看见,那也是迷失,迷失去做了。

学员6:那...第二个问题.... 老师: 你现在的心刚刚好,感觉到了吗?你能觉知自己但没有打压,要记住这个。

学员6:我想请老师直截了当指出我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老师:每个人都有许多弱点。不断地修行就会越来越看到自己的不足,每个人都有。泰国也有很多弟子喜欢问这样的问题——我有哪些需要观?老师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自己还没看到,无论老师怎么为我们指出来,我们依然看不见。

学员6:那我是不是先解决念诵的问题,让自己比较轻松自在? 老师:就是这样训练,加上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慢慢就会整体的好起来。 学员6:谢谢老师,感恩老师。


老师:您现在是变成了比丘,还是沙弥?

学员7:还是沙弥。

老师:您的修行怎么样?

学员7:我觉得曾经见过一次安住的心,但是不知道对不对?

老师:整体来讲,您的修行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学员7: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老师:没有,就是慢慢用功。已经进步非常大了。

学员7:撒度!撒度!撒度!再问个问题:一个没有法的人和一个有法的人,对Sati的阐述和理解是否一致?

老师:从原则来讲,如果我们参加这样的学习,每个人都能够知道:觉性生起的近因是什么?觉性是什么?谁都能够说。如果去教别人,也能教,所教的是自己真正理解的那个层面。比如,我们知道持戒应该如何持?觉性源于什么?如何以觉性呵护心,心才会有戒?

我们理解到哪个层面,就能为别人解释到哪个层面。倘若讲到修行方法,一个已经会修行的人也会讲,但是讲到自己还未抵达的更高境界则会淡而无味,无法抵达听者的心。比如:我们还未抵达“心不是我,我不存在”的境界,内心深处依然执着的误认为“我存在”,那么我们讲到“心不是我,我不存在”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因为内心深处依然执着的认为“我存在”,听法者的心不会被导向“我不存在”。

如果想教别人,是可以分享,和别人分享修行的基础,而那些超过自己领悟的境界,别急着分享,让他们去听隆波帕默尊者的法谈。比如一个人能把老师讲法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但如果不会修行,心没有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那么他自己的心都是睡着的,听他讲法的人要想醒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学员8:老师,您好!这两天听开示我收获很大,想问老师,比如昨天说到要有一个快乐的所缘,老师说是“红茶”,我想起今早的米汤很好喝,我就是“米汤、米汤”,训练的时间应该不是很长,但感觉可以很快速地觉知,心像闪电一样,一下子到这里,一下子到身上,一下子到皮肤,快速地到处跑,我不知道这是由于觉性的生起还是因为我过于敏感?

老师:你的心真的有看见。

学员8:还有这两天在走路中,我也尝试用老师教的方法在生活中提起觉性,走的时候,有时心跑到眼睛,有时跑到耳根,我都有提醒。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带有强迫的成分,还是自己真能够理解并运用“觉性”?

老师:有时候是真的看见,但是你别追求一直看见。什么时候想要一直看见,就会变成紧盯。

学员8:老师说得非常对。还有就是我有时候喜欢盘腿坐着,坐在这里就是自然去觉知——这个状态如何?并没有固定所缘,只是非常轻松自在地坐在这里觉知自己的身心。 老师:可以。

学员8:还有,刚刚听老师讲课,我也在觉知——感觉自己的心一下子跑去听老师的声音,一下子跑到呼吸。但有时候觉得——感觉声音和感觉呼吸是同时的,究竟是心快速地跑去跑回,还是可以同时感觉两者? 老师:它们发生在不同的时刻,但是发生速度极快而且接近,所以感觉仿佛是同时的。

学员8:哦,那应该是来去来去这样。 老师:从究竟真理的层面,真正的境界并不是“来去”,而是——在这里生起,然后在这里生起,接着在这里生起,然后又在这里生起。速度极快且紧凑,所以会误以为心跑来跑去。

学员8:老师对我以后的修行有什么建议?

老师:已经会修行了。如果什么感觉生起,就自然、平常、普通地觉知,不难的。

学员8:好!感恩老师!


学员9:老师好,想请老师指导一下我的修行。

老师:修行有非常大的进步,感觉到了吗?你的心跟以前不同了。很好。

学员9:但我还是觉得平时很散乱。

老师:心没有保持中立。

学员9:针对这个散乱,有没有其他办法,是不是平时太懈怠了,还是什么原因?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办法?

老师:如果想帮忙,在平常要尽量为心找个临时的家,可以一整天不断透过念诵来帮忙。

但你现在的心是不正确的,这样呵护和压制,一旦从压制中松脱出来,就会非常散乱。要及时的知道,当下的你在打压,感觉到紧绷了吗?一旦从被打压的状态松脱出来,你会非常散乱。如果平时不希望处于这样的状态,不想太过散乱,就为心找个临时的家,比如一整天念诵,行、住、坐、卧都念诵。轻松自在的玩一样地念诵,但要一整天念诵,吃饭念诵,上厕所念诵,洗澡也念诵。

学员9:还有就是,今年初的时候生了一场病,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我很害怕如果再出现这个症状,不知道怎样面对? 老师:要活在当下。

学员9:好,谢谢老师。

老师:看到了吗?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经苦了。

学员9:谢谢老师。


学员10:老师好!我是修净土念佛的,第一次听到南传佛教的内容,想问——这两者有没有冲突?

老师:涅槃是无生无灭的。哪个地方有生,那个地方就还有灭。哪个地方有生,那个地方就还有老、有病、有死。

事实上,以前祖师大德们的理解与证悟是同样的,也是正确的。而非常多的求法者并不是每个人都勇猛无畏。有些人需要有所依靠,需要构建某些世界,让心暂时有个依靠,从而继续坚定地前行。

如果只是一味念诵,并没有开发智慧,有一天就会投生到相应的世界,至于那个地方是不是有佛,没人知道。这取决于念诵达到何种程度的禅定?如果在念诵时,心与所缘密切粘合,能进入禅定,且在临终之前禅定不退失,死后就会投生到梵天界,梵天界同样有圣者存在。菩萨在梵天界也有,在天界也有,我们跟哪一位有因缘,死后也许会与他在一起。

但是请记住:哪个地方有生,那个地方就必然还有灭。哪个地方还有名与色,那个地方必然还有苦。涅槃是完全超越这个的。

学员10:请老师指点我该如何修行?

老师:可以念经——念经后,心跑掉,及时知道;念经后,紧盯,也要及时知道。

学员10:要念什么经呢?

老师:什么都可以,你喜欢就行!

学员10:好,谢谢.

老师:在佛陀时代,法并没有大乘与小乘、南传与北传之分,有的只是哪些法可以导向苦的止息。


学员11: 老师好!刚才老师开示说,凡夫品尝到那个境界两次就可以领悟。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惊恐像闪电一样刹那进来就消失,发生得比较频繁,我想问这算看见了无常吗?惊恐属于烦恼习气吗?

老师:这也是看见生灭,看到惊恐的生灭,属于看到“无常”,也就是看到境界或状态的生灭。而圣道生起的程序是在禅定中发生的,当一切因缘具足,心会自行契入禅定,看到境界或状态生灭,但并没有界定它是惊恐或是什么。

学员11:我没有界定,我常常看见它发生,也怀疑过,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现象,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不知道要去觉知。以前发生这种状况,我会生起嗔心,现在反而有点欢喜,以为是看见了三法印。

老师:没关系,高兴,及时知道“高兴”。

学员:还有个问题:老师说,开心是禅定的近因。在固定模式里,我尝试了很多种禅法都没有开心,就以经行来做每天的功课。经行时,可能因为太散乱,我喜欢让心回来轻轻抓住所缘,然后以第六感去觉知身体的移动,以看身体移动作为参照来觉知自己的心,有时候也能及时看到心跑掉,而有时候会迷失很久,有时候跑去想了,就会一下闪过迷失的全过程。想问老师我这样用心正确吗?

老师:基本可以。

学员11:还有个问题:在没有修这个法之前,我在念很长的楞严咒,会清楚看到念头像外来的东西一样进来一下就灭掉。当时也不记得什么,现在想起来是因为太迷失了,是不是可以持长咒来觉知?

老师:同样可以,无论哪篇经咒都行,只要是了然于心的,不用去想的。

学员11:因为当时看见过一次念头的生灭,所以就想能不能继续念这个咒? 老师:一定要去试。

学员11:我觉得太长了,心不太喜欢。

老师:如果不喜欢,就别用。

学员11:但是又怀念那次的生灭。

老师:哎,生灭生起的频率高得要命。忘掉那个曾经看过的境界。活在当下。

学员11:最后一个问题:我在睡觉观呼吸的时候,曾经观着观着突然看见我的一条腿,其他东西全部消失了,是不是我上辈子已经修到这一步了?

老师:哎,谁知道呢?

学员11:那算是看见什么了吗?

老师:心有禅定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奢摩他的症状。

学员:请问老师对我往后的修行有什么建议?

老师:已经会觉知自己了,要慢慢不断用功。别害怕烦恼习气,你的常态是害怕烦恼习气,不想让心造作烦恼习气,你习惯性的打压。


学员12:2011年,我开始接触动中禅,10月份首次参加禅七,当时心很散乱,但也有几次轻安,回去后自己用功到行、住、坐、卧、吃,包括眨眼都能觉知,有一次看到念头撞到胸口后灭掉。能够从早上起来,无论看书,睡觉,说话,动,全知道,思考的时候,都能知道,仿佛思考跟我是有距离的。但以前没学习过四念处的理论,在那以后,有一个月没有修行,这种感觉就慢慢退失。我想也许我明白过什么叫“名色分别智”,2012年按照自己的方法修行,却再找不到那种感觉。也参加过禅修,胸口紧绷的感觉一直存在,甚至持续好几天。有人建议我念诵,依然没有改善。去年接触隆波帕默尊者的法,听了很多法谈,慢慢知道自己的问题。所以就来参加禅修,想请教老师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之前是在观身还是在观心?

老师:在这之前,不是观,而是紧盯和打压。因此这个问题可以放下了,因为不是觉知自己,之前的心并没有真正准备好——学习身心、开发智慧,而是太过于刻意地紧盯和专注了。

学员12: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属于贪欲型,应该修身念处,不知道对不对?

老师:你也可以观身,因为你平常并不是想得很多,可以观身。观身体行、住、坐、卧或者动、停,这个可以。但并不是选择观身就无法观心了。无论何时,觉性生起,觉知到感觉,就去觉知,无需讨厌,我们并不刻意选择。你可以以身体作为学习的主体,以身体作为家。

学员12:我是不是应该继续修动中禅的手部动作?

老师:事实上,无论手部动作还是观腹部升降,或者观行、住、坐、卧等各种善巧,适用于不同的人。每个人要自己体会,应该如何拿捏?

学习了原则——让心与某个对象打成一片,然后观心离开那个对象,就会获得禅定。可以自行观察,如果使用某个方法之后,觉性常常生起,说明该方法适合自己。如果用了某个方法,觉性生起并不频繁,心憋闷或紧盯,没有快乐,说明这个方法不适合自己。

有个惯例是:如果以前用了某个方法之后产生紧盯,比如做手部动作后紧盯,如果现在依然选择手部动作,就很容易回到以前紧盯专注的旧路上去。如果以前使用的方法容易造成紧盯与专注,心并不正确,老师就会建议不要再使用那个方法。老师会建议尝试一个从未用过的新方法。待到心正确了,再回到以前的方法,也会做对。

大家一定要记住:没有哪个禅法最好,没有所谓的观呼吸是最好,观腹部升降是最好,做手部动作是最好,或者观心是最好的。有的只是对于某个具体的人而言,最适合他的禅法。只有这点问题对吧?

学员12:还想问老师,对于我以后的修行,重点在哪里?有什么要嘱咐吗?

老师:你习惯于紧盯,所以很容易紧盯。你平常做什么职业?

学员12:写稿子,各种文档处理。

老师:你在写的时候,如果对内容感兴趣,同样会有禅定,但那是心往外送的禅定。做了之后,也会时不时的宁静。如果心喜欢这个工作,就有快乐,就会拥有休息型的禅定。但你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写,如果起身离开办公室,就觉知身体:起身去上厕所,看身体走,看身体排泄。吃饭时,看身体吃。就这样观,观身体不是“我”。

学员13:老师好!我觉得老师非常有智慧,讲的法和我的心很契合,听了很欢喜。想请老师指导一下,不知道现在是修身念处,受念处,还是心念处?

老师:原则是能观心就观心,观不了心就观身。

学员13:我参加过动中禅、马哈希,葛印卡内观,还是分不清楚哪个比较适合我?

老师:原则如果稳固与牢靠,就能区分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我们去体会:比如做手部动作,仅仅是一个善巧方便,做手部动作并不是修行原则,仅是针对具体某人的善巧方便。如果做了之后看到身动,心是观者。有觉性在觉知自己,说明适合自己,做的时候没有打压。隆波甘恬长老曾说:十四个动作是后来才出现的,核心在于觉性,而不是十四个动作。

学员13:不知道我现在的状况如何?

老师:您的修行基本可以。一个瞬间、一个瞬间的有自然的禅定。

学员13:有一次我在说话时,突然看到自己的整个状态:自己的说话、心里的情绪,整个状态都知道。有点象看电影,但又不是,就像看到另一个人,只是在说话,象个机器人,但是并没有一个我分出来在看这个状态。而且这个人在做的一切动作、一切情绪中,并没有一个我,只是一个过程。我想知道那个状态对不对?

老师:“分离出来成为观者”并不是有个什么彻底抽身出来,而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某部分知道在发生什么,有某部分知道境界或状态,知道蕴在工作。除非是修习禅定的人,知者、观者非常强大,知者就像是从上面往下面看似的,但并不是我们这些坐在禅堂里的人。

学员13:刚刚老师提到心生灭两次或三次,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明白了身心的实相吗?是不是证初果?

老师:心生灭两三次,仅仅是圣道生起的一部分。老师刚才没有讲出全部,如果讲出全部,我们会想得太多。

学员13:那以后还是直接观照身心,按现在的路继续吗?老师还有什么要指点的吗?

老师:您的修行,原则是正确的。您可以观察一点:当面对同样的出家道友,与您见到居士时,“我”是不同的,不停地在变。

学员13:我不太明白。

老师:意思是,您的行为举止会随着碰到不同人而发生变化。假设见到寺庙的大和尚,您的心就超乎寻常的恭敬和柔软;或者跟您同样出家年纪差不多的人在一起,行为举止就会更加轻松自在;若是碰到居士而不是出家人,您会非常谨慎和收摄,更像是出家人。就这样不断地观心的变化,没有任何指责和批判,不去对治,去看它们做,看它们不停地变化。

学员13:对,我一直知道心的状态。

老师:您当下也是假冒的。

学员13:我感觉见到熟人时,心是一下子放开的。

老师:现在也是假的,当下正在努力让它舒服,努力地让它不做,但依然是在做。不用问了,就去看这个,这个适合您。

学员13:好,谢谢老师。心念处跟受念处是不是同时观两个。

老师:让您观的是心,看心的所作所为。您不需要想得太多,只要看到——碰到一个人是一个样子,碰到另一个人是另一个样子,这样去观。很好玩的。没有任何批判。

学员13:是的,我有时候会看到,以前还觉得奇怪。原来心就是这样的,碰到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样子。我就顺着它,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老师:对,就是看它变化,看它“做”,但不进去帮忙。

学员13:谢谢老师,还有就是我感觉今年的状态很不好,有时候打坐看书昏沉很严重,以前从没出现过如此严重的状况,好像被催眠了,那种昏沉的力量很强大,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我尝试用内观或禅修来改变,发现不管用,不知道是不是有外力在影响我,还是怎么回事?

老师:修行的某些时段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修行之后感觉很好,就继续用功。如果出现不正常的昏沉或迷糊,也要继续用功。以保持中立的心,按照原先的一切去做,一段时间后,症状会消失。修行并不是为了得到好的境界,比如一直觉知、觉醒、喜悦的状态。

学员13:好,谢谢老师。有时候睡觉时感觉醒了,却还在做梦,不能动,感觉梦很真实却不能动弹,感觉有某种未知的力量。我有点恐惧,就挣扎着动,挣扎好一会才能动。

老师:就是这样,身体睡着,心已经醒了。一旦醒了,就会看见心在想,就像在做梦。

学员13:但我没办法动弹,就会恐惧,要挣扎好几次才能动。

老师:您已经看到“无法指挥”。我们误以为心一直可以指挥身体,但是现这种状况就会知道心不是真的可以指挥身体。心不是“我”,身也不是“我”。

学员13:谢谢老师。

老师:张同学,心不要害怕曾经发生的事。如果害怕曾经发生的事,心就会像这样收缩,不好的能量就会趁虚而入。真正觉知、觉醒、喜悦的心,不是压制的。你的问题在于害怕心往外送会收到不好的能量。因为害怕,心就不正常,无法自由地外出。你坐着无事的时候,心会收缩,收缩时,心会没有力量,因为被压制了。因此要做回普通人,及时知道心的害怕。当下稍好一点。如果一直这样收缩心,并不好。

好,结束了,随喜每一位的功德,愿每一位在法上进步。

- 问答部分结束 -

(全文终)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