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2.83《佛教是有所为的宗教》-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10月1日

来自法藏
法藏讨论 | 贡献2024年9月17日 (二) 10:5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心摆脱造作就会抵达宁静和快乐|2022年10月1日之一

今天早上隆波坐着看出家师父,看到一位,他的修行提升了,修行很好,心慢慢从世间松开,摆脱了所有的造作,慢慢地松开。

什么时候我们的心能够摆脱造作,心就会抵达宁静、快乐,抵达寂静。心一直在造作、挣扎,就不可能有宁静,如果没有宁静,就不会有快乐。

但是,无缘无故人为让心摆脱造作,那是做不到的。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包括天神、梵天神,都是源自于造作。有造作出现,就会生起心识,行缘识。

因此,心习惯于造作。之所以出生就是因为造作,我们无缘无故地禁止造作,是禁止不了的,所以我们才需要动手修行。

修行,实际上就是提升戒定慧,这还是属于造作的一种。但是我们就是仰赖于造作,不停地认识和了解,直到心可以摆脱造作。

因此,什么都不做是不可以的,佛教必须是有所作所为的,而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也就是说,我们要造作好的方面。

如果我们不去精进、努力地造作那些好的方面,不去提升戒定慧的话,习惯于造作的心,它就会去造作坏,造作贪瞋痴。出生就是迷失的,然后进一步地造作,进一步地迷失。好的造作就类似于以毒攻毒,在中国的功夫片里,往往用一个功夫拆另外一个功夫。

心习惯于不好的造作,造作贪瞋痴,我们就要努力去提升另外一种造作,造作不贪、不瞋、不痴。通过戒定慧来造作不贪、不嗔、不痴,其实就是用那些好的造作来清除那些不好的造作的影响力,因此,并不是无缘无故什么都不造作。

还有另外一群人是思想家,是喜欢想的那群人,他们看到造作是生起苦的源头,就直接停止造作,什么都不做,停止造作。他们训练的方法就是修习禅定,一旦心有念头出现,就直接把它清除,不要,不想。有苦乐的感觉生起了之后,都把它清除掉,不去感知,最后,心就会空空的,造作直到心进入了空,这个称之为“空无边处”。

有的人进一步造作,会看到心,感知空的心进一步去造作,然后既放下空又放下心,然后就会造作最细腻的境界,那个称之为“非想非非想”,这是属于努力地在造作不造作,在回避根尘的接触。

因为所有的造作,如果我们去追踪的话,就发现都是来自于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所以才会造作好、造作坏。那些思想家,那些想很多的人,就会尽量清除眼耳鼻舌身,入色界定;灭心,则通过进入无想有情天,把所有的感觉灭掉,这些都是属于努力地想摆脱造作。但是这条路线是行不通的,因为一旦从色界定,或是无想有情天的境界退出来,心又会继续进一步地去造作坏。

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佛陀的教导来修行,他开示说:要去断诸恶,要众善奉行。诸恶就是坏的造作,众善奉行就是我们要去造作善的。

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去造作,这个造作就好像是毒药,戒定慧也是一种毒药,但它是用来清除烦恼习气、欲望,这可以称之为以毒攻毒,最后就会平衡。

别以为让心空空的,我们就可以离苦,不会的,怎么样都不会离苦的,因为心习惯于造作了。我们要想摆脱造作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先去造作好的,用心去持戒,五条就够了,五戒就够了。


心宁静一刹那的功德大于修一座寺庙|2022年10月1日之二

禅定的板块是属于好的方面的一种造作。看到了吗?持戒也是有所作所为的,有需要做的工作,是有所行动的;禅定也是需要有所行动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去训练禅定。

禅定有两种,用于宁静的禅定和用于开发智慧的禅定,训练能得到这两个是最好的,但如果不行的话,选择其中的一个也很好。(如果)选择其中的一个,应该选择可以开发智慧的禅定。那种宁静型的禅定,很早就有了,在佛陀(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至于安住型的禅定,它仅仅只存在于佛陀的教导,是所有的圣者们传承下来的,是属于跟自己在一起的禅定。

禅定这个板块,隆波已经教了很多,多于对开发智慧的教导,因为隆波看到的就是,大家所欠缺的是禅定,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就算有禅定也是邪定,并不是正定。

邪定,其实就是没有觉性的禅定,没有觉性,比如坐着迷迷糊糊的,忘了自己,已经被痴控制了;坐着不停地打压自己,非常苦闷,心很苦闷。苦闷的心,是属于瞋根型的心,心是有瞋根掺杂的,不宁静就会生气“什么时候宁静!什么时候宁静!”这个是心有嗔心的,心有嗔。

心有痴的时候,说明没有觉性,心有瞋的时候,也说明没有觉性。因为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习气。

因此,禅定,我们在修的时候必须要修对,必须要带着觉性: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站觉知自己,走觉知自己,坐觉知自己,躺着也觉知自己,无论是曲、伸觉知,动觉知,停觉知,要去觉知。

在我们需要修行宁静的时候,我们就去觉知单一的所缘。比如我们跟佛陀、佛陀在一起,或是跟呼吸在一起。呼吸,呼气觉知,吸气觉知,不去开发智慧,不需要动荡不安,焦虑说“什么时候宁静!什么时候开发智慧!”就在单一的所缘里面,轻松的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不忘了自己,不紧盯,不打压。

比如大家来呼吸,试着呼吸看一看,马上就开始打压了,跟正常人的呼吸不一样了,就这样呼吸不会了。从一出生就开始呼吸的,我们仅仅只是需要注入觉性,跟原来一样呼吸,只是注入觉性。

呼气觉知,吸气觉知,而不是打压呼吸,如果打压呼吸,心就会苦闷。心苦闷,瞋心就会掺杂进来;或者是迷迷糊糊,忘了自己,痴就会掺杂进来;有时候会很享受,贪心就会掺杂进来,因此,要有觉性。

修禅定的时候,跟自己的禅修业处在一起,要有觉性。有一点点诀窍,就是区分宁静型禅定和安住型禅定,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宁静型禅定突出的是禅修业处。比如我们看到身体呼气,看到身体吸气,重点是放在身体的呼气吸气上面,在身体上面,因此,宁静型禅定的重点是在禅修业处上面。

安住型禅定的重点是在心。心的自然状态就是永远都有两个在一起,也就是心跟所缘,它们是如影随形的:什么时候有心,什么时候必然有所缘,什么时候有所缘,什么时候就必然有心。因此,什么时候有心,什么时候就有所缘,什么时候有所缘,什么时候就会有心。

如果我们关注在所缘上面,我们的心没有飘荡到其他地方去,在单一的所缘上面,我们就会获得宁静型禅定,然后就会一动不动的。

但是,如果我们修习禅定,像原来那么去修,但是我们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吸气佛呼气陀,心跑去想别的事情,及时地意识到,心是主角,而不是呼吸是主角。一旦我们以心为主角,心跑了知道,心跳进去紧盯呼吸了知道,这么不停地及时地知道心,我们就会获得安住的心。

安住的心其实就是心没有迷失,没有跑掉。心没有安住,就是心不停地窜到这个地方、那个地方,窜到眼耳鼻舌身意。(窜到)意,其实就是心跑到念头里面,迷失在念头的世界。

因此,我们在修禅定是对的时候,带有觉性的时候,如果需要让心获得休息,让心有力量,我们就把禅修所缘变为主角,就要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禅修的所缘上面。

但如果我们需要的是开发智慧的禅定,就以心做为主角,修行业处了之后,要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起初的时候,是不会安住的,因为我们的心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不停地左摆右摆,仰赖于觉性去不停地认识自己的心,心跑到这个地方,及时地知道,一旦及时的知道,它就不跑了。

佛陀曾经有个譬喻,就像我们拿着一个锅,锅里面装满了油,稍微一动,油就会动荡、溢出来。他就教导说:“呵护心,就像我们是在呵护一个装满了油的锅,不让它溢出来,不让它动荡。”捧着它的意思就是我们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没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就会不停地荡来荡去。一旦我们及时地知道,荡来荡去就会减轻,幅度就会减轻,最后,就会停下来,然后有在觉知自己,心宁静,安住起来,这就是佛教徒修习禅定的一些细节。

一旦心宁静、安住了之后,起初只是安住一瞬间,就又开始动荡了,开始抖了,就类似老年痴呆症,手一直在发抖。我们要慢慢去提升,手就不抖了,但它不会一直不动的,因为它依然还是属于好的造作。

造作怎么样都是无常的。诸行是无常的,因为所有的造作,好的造作是无常的,坏的造作也是无常的。坏的造作,别去主动地造作,但是要主动地去造作好。

然后,在我们训练安住型禅定时,要以心为主角,去及时知道心,我们的心窜来窜去,及时地知道;窜来窜去,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装满油的锅,荡来荡去我们及时地意识到,它一整天都荡来荡去的,我们及时地知道。一旦我们不停地去知道、知道,动荡的幅度就会减轻,最后就会停下来,有一瞬间的停止,我们就获得刹那定了。

刹那定是非常有好处的,别以为不好。古人教得很好,他们说:“如果我们的心宁静,称之为蛇吐一次信,它所获得的功德大于修一座寺庙的功德。”心宁静那么一瞬间,只是一刹那而已,利益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别以这是很小的功德。

我们这样去训练,好过于结夏安居结束后去9个寺庙供僧。去供养那么多的寺庙,能获得什么?但是呵护心,是很难呵护的,就是通过觉性去及时地知道,它就会逐渐宁静,只是暂时停下来那么一瞬间,这个是非常巨大的功德!

我们不停地训练下去,接下来,它会常常地停下来,它会停下来得越来越绵密,接下来心就会慢慢开始有力量,最后,我们的“知者”就会独立凸显。

一点一滴地去累积,别以为这个不重要,持续地去用功,最后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


分离五蕴,看见“我”不存在|2022年10月1日之三

如果五蕴聚合成为一个整体,是无法修习毗钵舍那的,就无法开发智慧,必须要把它分离开,这称之为分离五蕴。五蕴何时聚合在一起,何时就会有“我”。

但是,如果五蕴分离开了,就会看到五蕴分开变成了五个部分。有色蕴,对吗?就会看到色是无常、苦、无我;就可以看到受蕴,苦乐也是无常、苦、无我;想蕴也可以看到无常、苦、无我;行蕴是造作好、造作坏,也可以看到无常、苦、无我;识蕴,也就是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起先,选择什么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有安住的心。我们透过训练禅定,直到心有力量,一旦心有力量,蕴就会分离开。如果心没有力量,蕴是分离不开的。

因此,我们训练禅定,禅定是智慧生起的近因。初阶的智慧,就是要去分离名色,能够把五蕴分离开。五蕴分离,这在佛陀的法中称之为拆解法、分解法,就是分离的方式。

我们看到误以为有一个“我”的实体,一旦五蕴分离,我们就会发现那个“我”并不存在。比如我们看到一辆车,如果我们把车子的零件逐一拆开,方向盘不是汽车,轮胎不是汽车,发动机不是汽车……那个“汽车”就会消失了。

所谓的那个“我”,如果我们可以将它分离成为五蕴,那个“我”就会立马消失了。就如同我们将汽车的零件全部拆解开,最后就会发现“汽车”不存在,它仅仅只是一个幻影而已。

“我”并不真的存在,仅仅只是一个幻象,误以为存在,跟”汽车“是一回事。或者是建房子,我们有一个房子,屋顶掉了之后,屋顶不是房子,墙不是房子,大门并不是房子,一旦我们把它分离开,“房子”就消失了。

所谓的“我”,一旦我们把五蕴分离开,那个“我”也就消失了,就会看到这个色身不是我,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


涅槃才是“最无上的快乐”|2022年10月1日之四

刚才隆波已经说过了,有心必须要有所缘,有所缘必须要有心。涅槃是所缘的一种,涅槃是一种所缘,是属于外面的六尘,那个知元素属于内六根,然后这两个在一起接触,心就会空、光明、愉悦,有快乐。

就是这里,已经来到“空”,这个是真的“空”了。故意人为的让心“空’,那个是假冒的“空”,那个称之为“空无边处”,是属于一种造作。但是现在,已经摆脱了所有的造作,也就是涅槃的“空”。

涅槃是最无上的“空”,那是空,寂静,它空了之后,没有什么东西再能够波及它了,它就会抵达真正的寂静、宁静。世间是没有寂静的,有的仅仅只是动荡不安。但是一旦我们修行,心放下了蕴,心空,我们的心抵达宁静,心抵达快乐,那是无与伦比的快乐,所以涅槃才是“最无上的快乐”。

慢慢去训练,而不是自己在那里做梦,说涅槃是这样、是那样子。涅槃,就是心摆脱了所有的欲望和烦恼习气,摆脱了所有坏的造作,同时也摆脱了所有好的造作,因为它已经放下了。


不要让悲伤控制了心|2022年10月1日之五

1号:礼佛、念经、打坐,但喜欢迷失去想,就会尽量回来觉知自己。坐着思维身体,看到手不是我,有时会感觉到可怕:不知道这个是谁。有时会很难过:(觉得)自己的手不好看,不知道自己是真的看到了还是想象出来的,不知道自己是适合观身还是观心?

隆波:这两个都可以观,身也可以、心也可以。因为欲望、知见念头型的大概都差不多。对于身体的喜爱和特别喜欢想很多,大概是半斤八两,哪个比较明显就选择观哪一个。但是心在悲伤的时候要及时地知道,心蒙上阴影,不舒服的时候,别去讨厌它。不停地去观察,去如实观所有的一切。

别带领心是那个样子的,如果那么带领就什么也得不到,就会没有觉性,就会变成邪定。

不要带领心昏沉,要觉知。 觉知、觉知身体,看到了吗?身体在呼吸。 感觉到了吗?心去想了。 所以隆波才会说你既能观身、也能观心, 哪个明显就选择哪个。

你的修行很好,但有时你会被悲伤控制心。

如果什么时候有悲伤生起,直接面对面的去观,它就会消融,然后心就会亮堂,重新恢复正常。

别黏着在昏昏沉沉里面。很好,不错。


生气的心是如何灭掉的|2022年10月1日之六

8号:固定形式里用功,每天一个小时。经行、打坐、观腹部起伏,有时会看到自动自发,就会如实观,看到自己的缺点也会去观,有时慢有时快尽量在努力,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不停地、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什么烦恼习气生起了,知道;什么烦恼习气生起了,知道。

标注,仅仅只是修行的起步阶段,接下来不需要去标注了。

比如,生气生起了,去定义说“生气了、生气了”,心并不会真的宁静,它一直在工作,一直在标注,就会累。起先的时候,心那么去标注是可以的,因为觉性比较弱,禅定比较弱,去定义去标记,就能帮忙自己的禅定好转。但是,那个并不会真的宁静,当标注到某一点,就会变成负担:你在标注这个词、那个词,其实就是在念诵,到了某一点就会变成负担。

如果修行到了比较微细的阶段,某些境界生起,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标注它了。在开发智慧比较微细的阶段,生起的现象已经没有名字了,不知道那个是什么,仅仅只是看到某些东西动了,然后就灭了。

某些东西生起是自然的事情,那个东西必然会灭去也是自然的事情。为什么用的是某一种东西?某一种东西其实就是指something——不知道那个是什么。

因此,是在生气了、贪了、起了、伏了……(如果)标记,就并不是某一些something。

那么起步阶段可以用吗?可以,但是要不停地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不停地那么去标注,就是负担。

以前隆波也试过,阿姜摩诃布瓦尊者说:念诵很好,是最好的。然后隆波就“佛陀佛陀”,然后是负担,心不喜欢。在小时候训练,跟隆波李尊者学法的时候,他教导吸佛呼陀数“1”,吸佛呼陀数“2”,这么数的。但是心一旦宁静了,就会感觉到数数是负担。就只剩下吸佛呼陀,心更加宁静了,就会感觉到念诵“佛陀”是负担,心进一步宁静就会发现呼吸也是负担。这是属于禅定的板块,它是有次第地进入。

因此,如果你不停地给自己的心增加负担,不停地在标注,就等于在给心创造工作,那是负担。只是感觉就可以了,不需要去标注。生气了知道生气,看到生气生、住、灭,只是这样已经很好了。

如果生气出现了,然后去标注说“生气了、生气了”,然后生气灭掉了,这个属于奢摩他。它灭,是因为什么?好好地去体会。生气是紧随着不好的念头,也就是往生气的方面去想,往不好的方面去想,瞋心就会生起。一旦生气生起了,你去念诵“生气了、生气了”!然后你忘了去想那个让你生气的人了,生气自然就灭掉了。

(要知道)它灭,是因为它的“因”灭掉了,而并不是因为你去念诵而灭掉的。

因此,要不停地去用功。如果这样去用功,就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它(嗔心),但事实上它是自己灭掉的,因为你忘了去往瞋心的方面去想了,然后瞋心就会灭掉。

因此,去观境界,早期训练的时候去标注,隆波不说什么,但是别把标注变成习惯了,这样就无法继续上路了,就会很难,就会一直黏着,一直紧盯了。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