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74《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9月1日

来自法藏
法藏讨论 | 贡献2024年9月15日 (日) 21:44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法,是非常好、非常宝贵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他从漆黑一团变得有耳朵、有眼睛、亮堂起来,能够越来越了解生命的实相。有的人“漆黑”,来修行了就会亮堂起来;有的人很“脏”,会变得越来越干净起来。

很可惜,世间的人忽视了学法。在这充满问题的世间,问题与生命如影随形,没有哪一段生命没有问题。比如,我们很小的时候无法自助,必须靠长辈、靠父母。有的小孩从小就被抛弃,没有长辈、没有父母照顾,又无法自助,如果没有人帮忙就会死去。长大以后必须要上学,尤其是这个时代,已经学到不知道该怎么学了,没有时间供小孩子玩耍。在学校里面学了,还要去补习班学习,补习的老师可能还是学校的老师。要学的太多了,但是不知道学了以后是不是更聪明了。学得更多了,学业更重了,孩子们还有快乐吗?喜欢学的是有快乐的,不喜欢学的就会苦。

到了青少年阶段,会遇到来自青春期的困惑、恐惧、无奈各种心理问题和冲突。这时会努力地找自己,渴望去多结交朋友,以为这样才可以有自我,如果没有朋友的话,就觉得好像没有了自我。不管到哪个地方都关注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所以要仰赖于朋友,如果遇到好的朋友还很幸运,遇到不好的朋友圈,那就糟了。

再长大一点儿,接下来就要找对象,必须要自己赚钱来养活自己,有的人获得成功,有的人却一蹶不振。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就会陶醉,开始去呵护已经拥有的,努力去获取更多。那些一蹶不振的人,生命就会沉沦下去。

来到中年阶段的问题是,生命的稳定有没有找到?如果中年时期生活依然无法保障,到了年纪大的时候肯定会更困难。于是很苦闷:吃的、住的,怎么解决?送孩子读书之类的,那么多负担。

年纪再大一些,会有分离的问题了。曾经认识的人、曾经爱的人开始一个个地离开。老人一见面就会相互问询:哪个朋友已经死了?全都是一样的,老人一见面就会聊:哪个人死了,谁死了?最后每个人都会死。有的人是卧病在床,像回到了婴儿时期,躺着,如果没有人喂水喂吃的、为他洗澡擦身体,就会生病活不下去。特别、特别老的话,必须有人提供各方面地照顾。

如果我们观察过往的生命,没有哪个时段真的有快乐。从一出生到死,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生;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停留;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灭。尤其是那些没有学法修行的人,真的好可怜,就好像瞎眼的人——并没有故意去骂他们,他们真的是像那样不停地爬、摸索。古语称之为:不知道东南西北——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才好,生命没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但是,我们修行有很明确的方向——走向离苦,我们不需要等到死了之后才可以离苦。好多人以为做好事、去修行、学法,死了之后投生到好的地方就可以离苦,或者是以为我们修行,如果证悟道果涅槃了,死了之后就可以离苦。如果那么想就太过于看不起佛教了,佛教不需要等到死了之后才可以离苦。

我们完全可以在没有死的时候就离苦,只要能够修行就可以,用心来学法,然后去实修。学什么?学修行的方法,一旦明确修行方法,就去动手实修,直到与法相匹配。心一旦彻见到: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生;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停留;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灭去。心若能如此照见,心就会厌离,松开对所有事情的执着与抓取。心没有想要,心没有执着与抓取,心就没有挣扎、造作。一旦心没有挣扎、造作,心就不苦。

我们的心之所以苦,是因为心有想要,有执着,有挣扎、造作,所以心才会苦。如果我们能够断欲望,心就没有了造作。要想能够断造作,并不是通过造作去断造作。

有的人努力地断心的造作,是透过入禅定、入无色界定,静止不动,几乎没有什么觉知,然后号称说没有在造作了。那个,有快乐吗?如果觉性与智慧还不够,就会觉得特别快乐。事实上在这个世间根本不存在,因为这个世间是很动荡的。如果我们修宁静,入很深的禅定,直到身体消失、世间消失、念头消失,只剩下一丁点觉知在,就以为没有在造作了。事实上这依然还是在造作,在造作无色界定,造作非想非非想定,造作就好像没有在造作一样,一旦退出禅定,又会继续地造作。

只要心还在挣扎、造作,心就无法离苦。挣扎,有时候称之为行蕴。有一位出家人,在森林里看别人火化尸体之后证悟阿罗汉,然后他就感叹: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ṃ vūpasamo sukho”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最后这句话就是说:所有的行蕴、所有的有为法能够停下来就会快乐。

如果没有修行,就会以为,他因为看到了死人感叹说:“哦,这个身体死了之后会快乐”。他并没有感叹给别人听,他是在自己的心里面感叹。什么是造作?“如果能够宁静下来就会快乐”是指他心里面的造作。他如实看到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生了就灭,人生了之后会死,无论漂亮到什么程度,最后也要死。这个是世间的真相,一旦他如实观,就会厌离,就会松开执着抓取。因为厌离,松开执着抓取;因为没有了想要,没有了执着,也就没有了造作。他的心摆脱了造作,他就感叹:“所有的行蕴如果能够平息下来,就是快乐。”摆脱了造作的心是有快乐的。

问:阿罗汉的心有造作吗?还有念头、想法吗?有。但是造作再也染污不了心,再也抵达不了心,它就只是随顺它的职责在造作而已。比如高僧大德讲法,或者是佛陀在讲法,他的蕴随着职责在运作,但是心不进去执着抓取什么,所以他的心是宁静的、寂静的,不被任何东西染污、造作。虽然处在所有的造作之中,但是心不进去执着抓取,心就会摆脱造作,心就会抵达真正的寂静之乐,也就是涅槃。

涅槃,并不是某一个世界,如果涅槃依然还是某一个世界,那个是假的涅槃,那个是梵天的涅槃——有生起、停留、灭去,跟其它的世间是一样的。真正的涅槃,它是造作止息的状态,称之为无为。我们要想能够抵达涅槃,已经说过了,必须要断欲望、断执着,断心的挣扎、造作。要想能够断心的挣扎、造作,要断欲望、执着。

怎样才可以断欲望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问题。很多人都在找办法去断欲望,在佛陀之前就已经有了。那些努力地断欲望的人知道:欲望每一次生起,苦每一次就会生起。有的教派知道集、知道因,但是不知道四圣谛,所以就会通过跟它对抗来断欲望:心想要这个,就会去做相对的,不迎合心。比如肚子饿了,它想吃,不吃;它想舒服、想睡,不睡;它热,想洗澡,不洗,去晒太阳……以为这个方法能够断欲望——也就是修苦行的方法。佛陀发现,这样只是白白地受累而已,没有任何好处,是无法断欲望的。

佛陀就来继续修行,他不停地观自己,什么是欲望生起的近因呢?感受是欲望生起的近因。在我们有快乐的时候,看到吗?我们就会想让它待得久一点。一旦快乐消失了,我们记得住快乐是这样的,是这么好,它不见了,我们就想让它卷土重来,想得到。得到了之后呢,就想呵护。在苦生起的时候,我们就想让它消失不见。一旦有想要生起,心就会执着;心执着,心就会挣扎;心挣扎,心就会苦。

怎么做才可以没有想要?

我们阻止得了感受吗?比方说不要有快乐,不要有不苦不乐,不要有苦?我们禁止感受是禁止不了的,感受是跟每一颗心同步生起的现象。阿罗汉的心有感受吗?有。因此感受是跟每一颗心同步生起的现象。想蕴是跟每一颗心也会同步生起的现象。某一些想蕴会跟每一颗心都同步生起。因此我们要想阻止说不可以有感受,努力地去断感受,这个违背了自然。

感受源自于接触,我们接触到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境界,就会生起感受。禁止接触可以吗?禁止不了,有眼睛就会看到画面,有耳朵就会听到声音,有鼻子就会闻到气味,有舌头就会尝到味道,有身体就会接触到冷、热、硬、软,有心就会去想,演绎造作,感知这个、那个所缘。因此,我们禁止接触也禁止不了,禁止感受也禁止不了。

那怎样欲望才可以不生起呢?继续不停地去探究,最后就会发现最终的根源。

欲望,源自于不了解真相、不了解身心的真相,这个才是真正的根源,产生欲望的根源。不知道名色身心的真相,这个称之为无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名色、身心本身就是苦。不需要找办法去断苦,苦要去知道,因此我们不停地去知道身、不停地知道心。

要断的实际上是集,怎么样才可以断集呢?知苦。什么时候知苦,什么时候就断集,这个就是最神奇、最神奇的。什么时候知苦,什么时候就会断集;什么时候断集,什么时候就彻见灭,什么时候就接触涅槃;什么时候接触涅槃,那个就是圣道生起了。因此知苦、断集、彻见灭,提升道,完成在一个心识的刹那。四个工作:知苦、断集、彻见灭、提升道,在一个心识的刹那完成。就在一瞬间,什么时候知苦,什么时候断集;什么时候断集,什么时候就会彻见灭,那个时候圣道就生起了。

那么,当我们彻底地知苦,集——也就是欲望,是怎么断的呢?

比如,如果我们了解到真相:这个身体必然会老、必然会病、必然会死,想要这个身体不老、不病、不死,就再也不会发生。我们之所以想让身体不老、不病、不死,是因为不懂事。我们不懂事,不认识真正的生命,不认识苦,所以我们才会想要那个不可能的事情。

不老、不病、不死,那是不可能的。小孩子出生一个小时,他就已经老了一个小时了,生病他就会疼,有时候出生了很快就死了,他也是老,病、死。不需要等到60岁了之后才称之为老,出生一天就老了一天了,出生两天就老了两天了。如果心了解到生命的真相:这个身体必然会老、必然会病、必然会死——这是正常的,想让这个身体不老、不病、不死,就再也不会发生,因为这样的想要属于无知,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旦出生必然会老、必然会病、必然会死。

因此我们有觉性,不停地觉知,照见身体的真相,看到这个身体充满了无常、苦、无我。一旦彻见了,就会知道——这个身体必然会老、会病、会死,就再也不会生起欲望,不会有集,也就是不再有想要不老、想要不病、想要不死。

一旦没有想要生起,心的挣扎就不会出现。

想不老会挣扎吗?看到过吗?隆波坐车去曼谷,看到很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注射了什么之后就可以看起来不老。那只是看起来不老,但事实上是老的,只是骗眼球而已。去注射这个祛皱纹,注射这个、注射那个。问说他老吗?事实上老。能看到吗?因为接受不了,有非常多的负担:要在哪里做手术,要去哪里注射,注射什么已经记不住了(只是瞟一眼就过去了),好像要注射好几种,最后决定非做不可了,拿哪里的钱来支付呢?继续造作,更麻烦了:那去哪里做比较好呢?钱多的话,要不要飞到中国附近的那个地方做?不需要点名,不然的话就觉得是做广告。如果钱比较少,就在泰国做,去哪里做呢?全是在造作,全是在散乱,有时候只是想着去哪里做美容,就睡不着了。用哪里的钱,去哪里做,什么时候去做,做了之后会好吗……有的人做了反而更糟。

如果心愿意接受:出生了,必然会老,那么老了之后就不苦、不郁闷,因为接受得了事实。如果愿意接受:我们必然会生病,生病是生命的常态,接受得了的话,我们就会知道生病是正常的。如果愿意接受:死亡是正常的,那么,我们爱的人会死,这是正常的,我们自己会死,那也是正常的。一般的人,害怕死、不想死,但是想出生。事实上,每一次出生,每一次都要死。如果心没有看到真相,不知道身体的真相,接受不了身体必然会老、必然会病、必然会死,心就会生起想要,生起执着,生起挣扎、造作,生起非常多的负担和包袱。这个就是苦生起,因为没有看到身体的真相。

当下我们并不仅仅只有身体,我们同时还有名法。如果我们培养、提升觉性,开发智慧,去认识、了解、探究所有的名法,我们就会看到真相:快乐也是无常的,苦也是无常的,善也是无常的,不善也是无常的;快乐也不在控制的范围,苦也不在控制的范围,善还是不善,也不在控制的范围。这是真相,这是所有名法的真相。

如果我们接受不了真相,心就会挣扎、造作。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有快乐,我们就想快乐到永远。有的人有钱,觉得很舒服、有快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但是又害怕如果有一天没有钱了,这样的快乐就找不到了。或者是看电影、听音乐有快乐,如果没有看电影、没有听音乐,这样的快乐就没有了。如果是唱卡拉OK有快乐,哪一天没有唱,就很烦了,这个是上瘾了,对快乐有执着了。

如果没有修过行,就不知道快乐是无常的,就会希望它恒常。有吗?恒常的快乐,有吗?没有。试着回顾一下自己的生命,经历过非常多的快乐,是恒常的吗?从来没有恒常过。比如吃好吃的东西会有快乐,假设我们喜欢吃蛋炒饭,觉得很好吃,每一天吃、每一天吃,不停地吃,会有快乐吗?就会很烦。它是不长久的,这些快乐是不长久的。

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就会看到快乐是无常的,是不长久的,控制强迫不了。痛苦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命经历过非常多的痛苦,如果苦是恒常的,每一天都有新的苦生起,那么不久,苦就会把我们碾压死了。但是所有的苦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灭掉,然后又会生起新的苦,我们就不停地忍耐着它,因为我们没有出口。但是如果我们培养觉性、开发智慧,我们就会看到,苦生起的时候,在我们的心里面或者在我们身体里面生起苦的时候,有觉性、智慧,知道它是无常的,心就会宁静、快乐,不挣扎造作。

好多人,有苦生起的时候,心会拼命地挣扎、造作,然后自缢身亡或者是(用其他方式)自杀身亡,以为这样可以逃离苦,因为心迷失在造作里面。别以为自杀了之后可以摆脱。

曾经有一个人,他家是那种联排的别墅,有一天他躺在家里面,第二天凌晨很早的时候,大概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听到一个女人哭。这个人喜欢修禅定,有耳朵、有眼睛,生起了疑问:哎,什么在哭啊?一旦送心去看,看到一个女人,从家门口哭着走过,她的脚离地大概是几寸的距离,不停地哭。第二天早上邻居家里就乱成一团,原来这个女人在家里面自缢身亡了。因为苦,又不会修行,就以为这个生命会一直苦下去,既然活着苦,那就别活了,然后就自杀,以为自杀之后就可以不苦。

人能够苦几年呢?作为人是苦不了多久的。但是一旦自杀,那个是很重的恶业,会下地狱。这个地狱并不是必须要有谁来把它囚禁住,就是很苦啊,仅仅只是重叠的空间。这些地狱的众生,寿命是很长的,不知道几百年还是几千年。因此,如果是人,最多也就是苦5至10年,苦10年的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苦个一两年就已经很不得了了,但是一旦自杀,那就要苦几个世纪了,那不是用年来计算的。因此,无论发生什么千万别自杀,同时也别杀别人,那并不是解决苦的方法。

在苦出现的时候,有觉性直接面对面地去觉知——当下这一刻心有苦,看,并不是为了让它消失。佛陀提醒我们,苦要去觉知,而不是要去断它。如果我们想断苦,心就会更加挣扎、心就会更苦。但是,如果苦了之后去觉知,去看嘛:“你能够苦多久呢”?有的人看:“哎呀!为什么苦那么久”?这个是还不会看。

在苦生起的时候,一定要回来能够看到自己的心——在苦生起的时候,心不喜欢,知道不喜欢,一旦心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心想让苦消失,知道心有想要。看到了吗?心有喜欢、不喜欢,想要、不想要。如果什么东西发生了,心的挣扎、纠结就会出现,只要心的挣扎、纠结出现,苦就会立马生起,苦并不是因为原来的内容了,苦是因为自己造作出来的了,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苦上加苦。只要心的欲望还没有止息,苦就会不停地生起,那是新的苦了,并不是原来的那个苦。比如接触到不好的境界——失恋了,在我们想到我们爱的人逃去爱别人了,离开、抛弃了我们,或者是死去了,我们很伤心,我们苦。我们想让他重新回来,想让他不死, “想要”生起了,看到吗?那是不懂事。事实上所有的一切生了就灭,遇到的每一个人最后都会分离,这是自然的。如果没有看到这个真相,我们就会有“想要”,这是属于“不懂事的想要”。

如果不停地修行就会看到——哎呀!有苦生起了,我们想让苦消失,想让境界、状态变好,有各种各样的“想要”生起了。比如我们追求一个女人,她跟别人走到一起了,我们想让她只跟我们在一起,有这种很空洞的想要。她跟别人走到一起,你为什么要去干预她呢?或者是想让她爱我们,你哪能控制得了呢?因此所有的“想要”都是属于不懂事,每一次想要,每一次都会苦。

因此有苦生起的时候,要去知道,而不是去断。如果努力地想去断,就会苦上加苦,重叠下去,永无止境。因此苦在心里面生起的时候,第一个片段要知道有苦;第二个片段要知道不喜欢,想让苦消失。如果能够观到这个,我们的心就会契入中立。心中立的一瞬间,称之为心有禅定了,我们的心安住、中立。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苦和所有的烦恼习气就会被智慧立马切除。

心里面的苦总是会与嗔心同步生起,如果我们有智慧看到了讨厌它,只要还在讨厌它,嗔心就还在。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看到了不喜欢,不喜欢苦,嗔心灭掉,心安住,独立凸显,很可怕的苦立马就跳出去,灭掉了。这属于心方面的苦。

如果是身体方面的苦——即便有在觉知,依然还存在,那是两回事。因此我们的身体生病了,知道它苦,知道它疼,它会消失吗?不会消失的,完全是两回事。

有一位高僧大德,在实修圈里大家都相信他是阿罗汉的。隆波也相信,但是没有佛陀来保证,所以就只能说我相信他是阿罗汉,然而是还是不是,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就是隆布文长老,我们相信隆布文长老是阿罗汉,他的修行非常棒,他的禅定也非常棒。在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次他身上长了类似于痱子之类的东西,特别难受,长了疮,然后有一个医生见到了他,就自告奋勇地说要为他做手术,告诉他说没有麻药,什么也没有,身上就只有一把刀。长老就让他做手术,因为太难受了。在手术前,长老说:等一下,我先修一下禅定,心集中下来,入定,然后点头说可以做手术了。做手术的时候他是鸦雀无声的,手术一做完了,他退出了禅定了就说:如果下次再动手术,手要稍微轻一点。疼,不是说不疼的,但是他的心啊,不动摇。看到了吗?并不是说修行很好,证悟阿罗汉了之后就没有身体方面的感受了,不是的,但是心方面的苦的感受是没有的,因为没有嗔心。

因此,如果不停地去修行,看到了真相——苦是无常,苦是无我的。心里面的苦出现的时候,要去知道有苦,这是第一个片段——知道有苦;第二个片段——不喜欢,想让它消失,想让它不见,要去及时地知道。这个非常重要,这才能称之为我们会观心。

仅仅只是知道现在郁闷,那是很基础的东西,谁都知道现在是郁闷的。但是想要如何处理郁闷,就是仰赖于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我们回过头来看心里面有“想要”。只要心还有“想要”,心就会有执着、有挣扎、造作,心就会苦,就会苦上加苦,不停地重叠下去。

因此,我们训练去观:当快乐的境界或是苦的境界出现了……快乐出现了,如果心有喜欢,知道喜欢;不知道有喜欢,就会有“想要”、执着,想要快乐待得久一点,想让苦快一点消失。“想要”每一次生起,心的挣扎每一次就会生起;心的挣扎每一次生起,苦每一次就会生起。因此,有快乐、有苦在心里面出现了,及时地知道;第二个片段,有喜欢,及时地知道,有不喜欢,及时地知道。这么去观,一旦心没有了想要和不想要,心就会安住且中立。一旦心安住且中立,就是心有了正定。一旦心生起了正定,智慧就会生起。

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看到了吗?智慧并不是源自于思维分析,在这个阶段的智慧源自于我们的心有正定。觉性觉知下去:觉知感受、觉知快乐,心就会切断对于快乐的执着与抓取,心就会从快乐里面自由出来;在心里面的苦出现的时候,心安住起来,心就会切断对于苦的讨厌。一旦心不进去去执着、抓取,不进去造作,心就会抵达宁静快乐,这就是禅定。

因此,禅定并不是闭上眼睛,然后紧盯让心静止不动,那是属于很基础的禅定。真正非常重要的禅定是:心是正定的状态,也就是心安住并且中立的状态。

必须要训练,怎么做才可以获得安住且中立的心?心不安住,也就是心跑掉、迷失掉了,如果及时地知道,它就不迷失,就不会跑掉,就会安住起来;如果心有满意、不满意,及时地知道,心就会中立。一旦心安住且中立,就会生起智慧,会看到身、心的真相。如果彻见到了身心的真相,就会知道五蕴根本没有什么,五蕴有的只是苦,名、色、身、心有的只是苦。一旦心接受得了真相,“想要”就不会生起;一旦“想要”不生起,心的执着、挣扎、造作也就不会出现,心方面的苦也不会出现,心就会开始自由了。

苦是因为摆脱了造作,摆脱了造作就会遇到真正无上的快乐,也就是寂静之乐。它为什么寂静?因为它再也没有造作了,如果依然还在造作就不寂静,就会不停地摆来摆去的。涅槃是寂静,涅槃有寂静的特质,它是摆脱了造作的状态,摆脱了欲望、摆脱了执着、摆脱了挣扎与造作。能够摆脱是因为什么?因为它能够清除无明,认识了解名、色、身、心的真相,已经彻底地了解这个身体根本没有什么,有的只是苦,仅仅只是苦的多与少;心呢,也根本没有什么,有的只是苦,仅仅只是苦的多与少。一旦这么照见就会放,能够放就会空,就舒服了,就会宁静、快乐。

至于身体呢,会很自然地老、病、死,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一般的人要死的时候,就会痛苦不堪,接受不了。阿罗汉要死的时候,他的心非常地愉悦,非常雄赳赳气昂昂。为什么非常地愉悦、雄赳赳气昂昂?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苦正要离散了。这个苦要离散了,他是愉悦呢,还是很苦闷?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身体是苦,以为身体是宝贝,在临死的时候就很痛苦,会觉得可惜。而阿罗汉呢?一旦他的蕴界要离散了,会很愉悦,他并没有高兴,而是心觉得:噢!终于可以没有负担了。这个蕴啊一直要背着、一直要照顾,照顾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做一些利益别人的事,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他的工作已经结束,就去帮忙世间了,一旦没有力量去继续护持帮忙了,就放了,就舒服了。

因此,阿罗汉要涅槃时,他是非常地愉悦,非常地亮堂。比如阿难尊者,他曾经问佛陀:为什么今天您这么亮堂?特别的亮堂!佛陀说他有几个时段特别的亮堂:第一个是悟道成佛时特别亮堂,佛陀已经把烦恼习气杀死了,已经把烦恼习气给涅槃了,能够彻底地断了,那称之为有余涅槃;在身体要死,蕴要离散的时候,蕴要离散了,这称之为无余涅槃,就会很愉悦,非常地亮堂。

我们大家需要修行,讲法给大家听,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大家不停地修行,未来就会遇到隆波分享的这些。如果我们不扔掉修行,我们的心不停地提升,不迷失到外面去,有一天我们就会遇到隆波给大家分享的这些。

好了,检查禅修进度。



1号:固定形式是念经、打坐,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觉知自己。看到身体动;看到心自行工作,控制不了;看到修行背后的烦恼习气,有想要好,想要开悟,想要离苦。最近一段时间特别苦,想得特别多,觉得修行没有进步,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已经有进步了,不是没有进步。你试着想一想,现在的心与以前真是天壤之别,变化已经很大了。别贪、别着急,想快一点证悟是不可能的,要慢慢累积,我们烦恼习气累积了很多世很多世,要战胜烦恼习气也需要花时间。修得很好,慢慢地去学。

看到了吗?不需要教太多,去自己用功。


2号:越来越相信业与果报,越来越了解修行的方法。看到烦恼习气、苦;看到烦恼习气灭掉,心里很舒服。依然接受不了看到的无我,依然想要让自己像内心所期待的那样,经常被想要控制。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无论什么在心里面发生了,都去如实观,持续观直到最后聪明了,愿意接受真相。继续用功,修对了。但心依然不愿意,心充满了贪。看得出来,对吗?一旦贪就会挣扎,越挣扎就会越苦,就这样而已。可以禁止它挣扎吗?禁止不了。去觉知,不用努力地去断它,去知苦,而不是去断苦。不停地去觉知,很好。

3号:发愿一辈子用心修行来供佛。身体动,心作为观者,看到心所生灭,控制不了,看到心不是我。不擅长修奢摩他,觉得有魔王干扰。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要觉知身体,身体动,觉知;身体停,觉知;身体行住坐卧,觉知;身体呼气、吸气,觉知;去觉知身体。又掉线了,稍后自己再去重听。不停地觉知身体,这样心就会有禅定,就会看到所有的一切来了就走,既包括色法,也包括名法,都是来了就走。

伤心是因为心有想要,这个避免不了;心会有想要,也避免不了。要去知道,要去觉知,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常常地去觉知。

4号:看不出自己哪个烦恼习气更多,好像觉得每一个都很多。日常生活中观身体动与观呼吸交替进行,固定形式是打坐30分钟,有时候加上经行,以身体或呼吸作为临时的家,紧随着去观心,很久才能够清楚地看到心明显地工作一次,然后继续去造作,有些天觉得好像不会修行。问修行对吗?

隆波:修行也很好的,但是力量还不够。你修奢摩他很容易忘记,就用身体,别用心作为临时的家,因为心会逃得很快,但是身体从来没有逃到哪里去。因此要觉知。看到吗?身体点头,觉知,以正常的心去觉知,别让心很紧,像现在就不可以,心有点紧,要用正常的心。用正常的心去觉知身体就会知道是没有重量感的。如果我们的心不正常,觉知身体动,就会有沉重感出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真的是正常的、中立的,觉知身体的时候,身体很轻,心也很轻。

太沉重了,不正常,能感觉得到吗?对,看到了吗?在你这么动的时候依然还沉重呢。因此要去观察自己,如果是沉重的、憋闷的,说明你依然还有想要,依然还有在刻意。别太努力地去观察心了,不停地去觉知身体,心力量够了,自然就会看见。

3号掉线了,就在这里说明一下,3号的心依然散乱,因此心必须要有临时的家,不停地和临时的家待在一起,宁静随它,不宁静也随它。3号要让心有临时的家。又掉线了,嗯,没关系,他稍后再去重听。

好5号。

5号:日常生活中观身心工作,固定形式是经行,打坐至少半个小时。看到心跑去想、去听,看到紧盯,看到走神,一旦看到了之后,心就会醒过来。用观身、观心,有时候以观腹部升降作为临时的家,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已经做对了,心已经向好的方向进步了,去用功。去观察自己,你做的这些,烦恼习气减少了吗?还是烦恼习气比以前更强了?有的人越修行烦恼习气越强,或者是以前没有的善法有了,比如觉性越来越快了,这个就不错。心从来没安住过,现在心开始安住起来了。我们这么看自己。5号的修行很好,不错的,慢慢地去训练,不停地认识了解自己,每一天不停地增加。

6号,先放一放。

好,7号。

7号:曾经发愿要追随菩萨出生,直到听法看到是无明导致自己认为有我存在。看到身体很微细,不是我,能够自行工作,放下、消失、变成空。曾经舍掉修菩萨道,心空、光明,没有执着的主体,某些东西消失,自行地安静下来。已经做到弃修菩萨道了吗?

隆波: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女生,对吗?是女生,就仍未接受任何授记,可以彻底地断修菩萨道,不用害怕。心如果真地修菩萨道,就不会变成女人了。因此不需要担心,你能够断的,能够放得下的,不难的。

你感觉到了吗?这个世间空,所有的一切都空,但这里面有一个我存在,心是我。要进一步地去及时地知道这个,所有的一切都是空,全都没有了,所有的……整个宇宙,但只剩下一个——那个我就藏在心里面,要进一步去及时地知道这个,但是别去盯着它看。如果没有看到,也别去找它。如果努力地去找,马上就迷了,然后心就会散乱了。隆波只是说一说而已,是为你的心铺一条路,在未来可以看。一旦心有我藏在里面,不需要努力地去找它,就是你本来怎么修就继续那么修,已经非常好了。

8号:看到念头、记忆、造作会自行地工作,努力地掺杂进来,很多时候没有及时地知道念头,心就会去造作,就好像是被风吹过的气球。每当有不满的情绪,胸口就会燥热,一旦不停地看下去,就会自行慢慢地消失,但是宁静的时间不久。日常生活中会迷失很久,但觉性会自行生起。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继续用功,依然不够,不停地用功,心依然在散乱。心必须要有临时的家,如果心没有临时的家,就会散乱很久。要觉知,身体动,觉知;身体左转右转,觉知。要让心有临时的家。

8号,你的心依然散乱,因此心必须要有临时的家,只有散乱症状减轻了才能真的开发智慧。

7号,心往外送了。7号,心跑掉了,看到了吗?试着呼吸,看到了吗?现在的心跟刚才的心已经不一样了,刚才你的心往外送了。如果心往外送,是无法真的开发智慧的,这个称之为心没有正定。

好,今天隆波讲法就讲到这里吧,不要批评,提早了6分钟。哦,还有6号。哦,对,真的,刚刚忘掉了,请讲。

(6号)马上着急开始反驳了。(隆波笑)

6号:最近一段时间念经,但是心不太能够抽身出来变成观者,心很苦闷,没有进步。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要去觉知身体,心是什么样子的,随它去。身体动,觉知,身体动,觉知,但是并没有刻意地去动。有的人刻意地动,而且是苦闷的,这样就不行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动,但是心跑掉了,这个也不行。动了觉知,动了觉知,很自然地动了去觉知,禅定的力量就会增长。

禅定已经下降了,心已经彻底地迷失在世间了。甜甜地笑一笑。感觉到了吗?只是脸在笑,但是心依然没有在笑,心只有一丁点在笑。又开始让自己昏沉了,感觉到了吗?对,看到了吗?身体在动。正常地去动,然后去觉知,好过于重复地去做,重复地去做会苦闷。再甜甜地笑。对,现在在笑,这样才稍微可爱一点。刚才的笑是那种演员式的笑,导演让笑,他就笑,这个过不了。

现在的心跟刚才的心已经不一样了,看得出来吗?这个在动,能感觉到吗?刚才你没有看到,看到了吗?你不知道身体在动。

别带领心进到这里,让心进到这里就会昏沉、呆滞,要松开,别把它收摄进来,要松开。把心塞到里面,太憋闷了。就类似于把气打到气球里面,如果打得太多就会爆炸。要松开,把气放开。

嗐……(隆波示范长叹一口气)叹一次气。怎么是这样叹气的?哪个国家的人是这么叹气的?(隆波笑)心开始松开一点了,不需要努力地去纠正。你越努力地去纠正,问题越多。动了之后去觉知,正常、自然地去动,然后去觉知。找家务去做,后面的柜子很乱了,重新去理一理。去找事情做,然后看到身体工作。对,终于好一点了。

好了,这次就结束了。

有人特别偏袒6号,刚才很多人举手。

好了,就到这里吧。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