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29《拆解五蕴的方法》-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4月6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文件:D24.29《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4月6日.mp4|center]]
[[文件:D24.29《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4月6日.mp4|center]]
修行必须要看到境界,如果没有看到境界,依然还没有抓住修行的实质。境界有色法和名法,必须要看到境界,不然只是一味在思维分析了。
所谓的看见,它类似于我们在闭上眼睛,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不需刻意看就会自然看到,有什么就看到什么。它简单到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想不到它这么简单。一旦想到修行,就以为必须要“做”什么,而我们想要“做”的那些事情,全部都是多余的部分。
只是看到身心——如身本来面目去看到身,如心本来面去看到心,有什么难的呢?就是以正常的心去看,并没有以贪的心、想看的心、想觉知清楚的心、想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的心……那样的情况太过刻意、苦闷了。简单就变难了,因为我们想象不到,它简单到这种程度,看起来好像根本没有什么。
曾经有人问慧能禅师,或者是黄檗禅师,应该是慧能禅师吧,问修行的方法是什么样子的?他回答说:没有什么,睁开眼睛醒过来,如其本来面目去看境界。如果这么去规定心——看的时候必须有很多的步骤,必须让心静止不动,或者一本正经去观境界,简单就变得复杂了。因为习惯性地让心静止不动,所以就一直卡在那里,有的人能够纠正,有的人纠正不了,只能等弥勒佛来帮忙了。
因此,修行要牢牢地抓住原则,我们必须观到境界才能开发智慧。称之为境界的,其实就只有色法和名法,涅槃也属于一种境界,只是我们还看不到,不需要注意它,先把它放起来。
我们想让心宁静,就去看境界。比如呼吸,看到呼吸从鼻孔进出,如果心特别的散乱、调皮,就把心捆住——透过观呼吸的细节来捆住心。比如说吸气进去慢慢地看,呼气出来慢慢地看,一点一点去看,规定几个点都可以,取决于我们的擅长。为什么要追着看呢?只是白白地让自己受苦受累而已。一旦修行熟练了,我们就去守在那个门口——鼻孔,然后气息进去知道,出息也知道,觉知气息正在进、正在出。气息、呼吸是属于风遍,它属于色法。我们持续不停地观色法,心可以宁静下来,因为修习奢摩他的诀窍,在于带领心跟有快乐的单一所缘持续地在一起。
如果不喜欢观呼吸,用别的名法所缘也行。比如我们心有快乐,知道;心有苦,也知道;心不苦不乐,也知道。去看到感觉的变化,轻松自在地去观,把注意力放在感觉上面,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色法或者是名法上面,我们就是在做奢摩他的禅修。
我们修行,如果心安住、独立凸显起来的话,就可以提升到修毗钵舍那的阶段。比如我们看到气息的进出,那是奢摩他,是观风遍、观风大。如果我们看到风大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知者、观者,开始能分离色法和名法,也就是色法和观色法、观气息的心,这就开始开发智慧了,但是还没有来到毗钵舍那的阶段。不停地观下去,我们就会看到色法是无常的,它一会儿进来,一会儿出去。我们的看,依然是掺杂着思维的,也是属于开发智慧,比刚才看的稍微高一点点了。并不就只是在观呼吸,而是知道这个气息一会儿进、一会儿出,然后看到气息的无常,这个气息不是我,这个气息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如果还掺杂着思维分析,那也属于开发智慧的初步阶段。
接下来我们看到身体呼吸的一瞬间,然后看到气息、看到呼吸,自然能感觉到这个呼吸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有的只是无常,有的只是无法控制,不停地进进出出,这样地看到才契入到毗钵舍那的阶段。在思维三法印的时候,依然没有契入到毗钵舍那,因为毗钵舍那的意思是指看见——正确地看见、彻底地看见、清楚地看见。
因此,隆波说必须要能够看到境界,我们才能够修毗钵舍那。如果我们看不到境界,就修不了毗钵舍那。看境界不是思维境界,也不是紧盯境界。如果紧盯呼吸,那属于奢摩他;思维呼吸,说它在示现三法印,有一点点是开发智慧,然后思维来思维去,宁静了,又变成奢摩他。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接下来我们真的看见这个呼吸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呼吸是无常的,这才是毗钵舍那的修行。以上是举风大的例子,其他的境界也是一样的。
比如隆波最初训练开发智慧,那时候是佛历2525年,在这之前修的全是宁静,不会开发智慧,只是一味地修习宁静,直到见到隆布敦长老。去顶礼他的时候,是佛历的2525年的2月6号,顶礼长老后说:“长老,我想修行”。长老就用打坐来检查隆波的经历,他打坐修自己的禅定,也不说什么,隆波就一直坐着等。在这之前还不认识长老,这是第一次见到他,长老那个时候已经95岁了,还以为是他吃完饭后坐着睡着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他睁开眼睛就教导:“修行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已经读很多的书了,从现在起读自己的心。”他用的动词是读,读什么?读自己的心。于是,隆波就透过读自己的心来开发智慧。自己的心快乐看到,心苦看到,心不苦不乐也看到,心是善的也看到,心贪也看到,心生气也看到,心迷失也看到。
起先在看到心生气的时候,心就会跳到生气里面,这个依然没有看到。看到生气,心跳到生气里面,这个不是真正的观者,心已经浸泡到生气里面了。接下来去观察、去体会:诶,心跑到了生气里面了,仰赖于曾经训练的禅定的力量,心就会从生气里面退出来,然后心是一部分,生气是一个部分,看到心跟生气是不同的部分,这个就开始开发初步的智慧了。接下来看到;刚才不生气,现在生气;刚才生气,现在不生气——诶,它是无常的。然后心是生气还是不生气,生气了之后要消失还是不消失,也指挥不了——这是无我。这样,这个称之为看见。心生气了,已经看到了生气无常、苦、无我;贪生起了也会看到贪无常、苦、无我;迷失去想这个、想那个,它是自己迷失的,这个是无我;迷失了之后,一旦我们有觉性意识到,它就灭掉,迷失同样也是无常。
隆波开发智慧,是透过观名法来开发智慧。要想能这么做得到,心必须有禅定、安住。隆波从小训练的那个禅定,并没有浪费,禅定会让自己的心安住、独立凸显,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只不过小时候训练到心安住,却不知道用它来继续做什么?
在2502年,跟隆波李尊者学吸佛呼陀,从1数到10,不停地数,直到心宁静。起先会出去看外在的,然后心散乱,接下来知道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有副作用。如果出去见到鬼了,怎么办呢?看到地狱又怎么办呢?那时候还是小朋友,心有不喜欢、不要,从此不让心跑了。然后就呼吸,一旦心跟着光明跑了,及时地知道,不跟着它跑,心就安住起来。那时候不知道心安住还是没有安住,直到10岁的时候,才真的遇到安住、独立凸显的心。那时邻居家发生火灾,起火的是联排的房子,离自己的家大概相隔四五间的房子发生火灾,看到人跑出来。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吓一跳,跑去准备告诉爸爸。好,第一步的时候惊吓,第二步还是惊吓,第三步的时候,觉性看到惊吓的一瞬间,惊吓断裂,然后心独立凸显,抽身出来变成观者,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再也不是惊吓者了,再也不是迷失成“受惊吓”的人了。然后就走过去,告诉家长说邻居家失火了,这时看到这个人受到惊吓、那个人受到惊吓,自己仅仅只是旁观者,只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正在发生的现象,这是属于心真的安住状态——并没有刻意,心会自行安住。
不停地修行,先跟隆布敦长老学法,来开发智慧。自己有心安住了,一旦快乐生起,以安住的心去观快乐:起先心不中立,有满意、有快乐,心很满意;接下来进一步看到,心跑进去满意了,一旦知道心迷失于满意,满意就会灭掉,心又会重新安住、中立。在有苦生起的时候,心又会迷失到不满意里面,又看到心迷失于不满意、不喜欢,及时地知道心不喜欢、不满意,不满意就会灭掉,心就会安住、中立。心本身是安住的,一旦看见,它就中立了,这时候就能够知道境界,观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名法,就会看到所有的境界生起、停留、灭去,我们是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在旁观。时间不久,没几个月隆波就明白了——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生了就灭,根本没有一个恒常的实体。
出去顶礼高僧大德的时候,隆波训练让心变成知者、观者。有的高僧大德见到隆波的脸,因不知道名字,他称隆波为“知者”。隆布行长老他称隆波为“知者、知者”。在见到他的时候不用问什么,关于禅修根本不用问他,一见到他,他就会自己说:“哎,知者别这么做,错了;知者那么做,才是对的。”
因此知者的心非常重要,其实就是有正定的心。至于说迷失的心——迷失去想、迷失去紧盯,能用来做什么呢?只能去创造有、创造生、创造苦,然后不停地去折磨自己。因此必须要努力去训练,让心能够安住起来。
训练让心安住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是入定,必须是正定的禅那,必须是带觉性的禅那。一旦来到二禅,知者就会独立凸显起来。在三藏经典里面称为“一境性”,研究经典的人翻译“一境性”称之为禅定。把它翻译为禅定能做什么呢?因为“刹那定”也是禅定,“近行定”也是禅定了,来到二禅里面的“一境性”又是禅定了,区分不了。“一境性”是指心是“一”的状态,心变成了“一”的状态,安住、独立凸显起来,是“一”不是“二”。“二”是一会儿觉知一会儿迷失,不停地变来变去,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缩。因此必须要训练,让我们的心能够安住。
如果我们不会入禅那怎么办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训练刹那禅定,就是刹那定。多多地去训练、多多地去修,最后心同样地也能安住起来,同样也可以获得知者。有的人教修行业处,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起先会迷失很久才会意识到,但不会是从早到晚只迷一次。如果我们修行,迷失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知道迷失了,一旦觉知,很快又迷失了,再迷失、再知道,再迷失、再知道……迷失的寿命就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窄,觉知就会生起得越来越频繁。
早期训练的时候,一天获得知者只有一次两次,其他时间都是迷失的。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去训练,最后知者会独立凸显,就会觉知得非常绵密。一旦训练一段时间,心就有力量了。
好几位居士,心有力量安住起来了,有在觉知自己,而且是没有任何刻意的,就会好一段时间,不超过七天又会退失,力量不够了。事实上不到七天,表现得稍微好一点给隆波看,很快就退步了,因为力量不够强大。但如果我们训练业处,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每一天用功,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就去做,不需要等到睡觉前才来做,不然就不可能有突破的。上电车,正在排队等车的时候就去观身、观心,心迷失了知道,心有在觉知也知道,不停地去训练,五分钟、十分钟也别白白地浪费了。
别只是一味地玩手机,手机是非常坏的敌人,坐着不停地盯着。以前也有手机,是什么也玩不了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阿姜摩诃布瓦尊者还称之为“提婆达多”。如果看到现在这个时代的手机,他已经是没办法描绘了,比这个更糟的没有了。这个时代的手机彻底地伤害了我们的觉性,可以一整天去看。隆波到外面去办事的时候看到,骑着摩托车的人都在看手机呢,笑来笑去,久久地才抬起头看一次,哎呀,这些人,他们完全消灭自己的觉性了。
要努力地去训练自己,有时间要去训练觉知自己。修习某一种业处,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常常地去训练,心就会有力量安住、独立凸显起来。
有非常多的人,就像隆波这么说的在做,到了时间做禅修报告,心很好,心安住、有力量,一两天后全都退步了,为什么?因为禅定依然还不够,必须要继续训练,训练到它真的能够安住,要能够稍微久一点,而不是安住一瞬间。只是安住一瞬间,还无法开发智慧,来不及,必须要训练让它变成知者。如果我们的心真的能够安住,开发智慧才真的能够实行。
心安住,觉性只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观者。比如当下这一刻身体坐着,就会看到坐着的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心,心是观者。坐着的这个身体,它不是我,仅仅只是一堆物质,就像一部机器,把它放在椅子上面,就会感觉那不是我、它不是人,就好像一部机器而已。
比如当下这一刻坐着,如果我们的心是安住的,就会看到坐着的身体不是我。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住,听到隆波说身体不是我,心没有安住,就会看身体,继续想了,身体不是我。这个不是毗钵舍那,依然在思维分析。如果我们的心真的安住来看身体的话,就会不是我,不需要想是我还不是我,就会在眼皮底下看到它不是我。
苦乐在身体里面生起,比如坐着痒,感觉到了吗?起先坐着听隆波讲法不痒的,隆波说到发痒,感觉到了吗,开始痒了,心开始注意了:诶,在哪里痒了?有的人开始有点焦虑了,刚才听法很享受,没有觉知。身体里面发痒了,如果我们心安住的,就会看到身体跟痒是不同的部分,身体是先在这里的,痒是后面掺杂进来的,痒并不是身体,痒了就抓,痒消失了,但是身体依然还在,因此身体跟痒是不同的部分。身体也是被心观察的对象,痒呢,也是被心观察的对象,是生起了之后,走过来了会走过去的现象。就会看到:身体,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仅仅只是色法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痒呢,也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是感受,是属于名法;或者是酸痛,它酸痛了,我们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酸了痛了是一个部分,作为观者的心又是另外一个部分。身体不是心,不是酸痛,酸痛不是身体,也不是心,心不是身体,也不是酸痛。训练去观、去体会,就能够不停地分离蕴,每一个蕴、每一个蕴都不是我。
有时候我们的心生起的境界并不仅仅只是苦乐的感觉,苦乐的感觉有可能发生在身体上,也可能发生在心里。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坐着很享受,很享受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身体的存在,身体正在被蚊子咬也不知道,心正在很快乐。想到漂亮的美女,想到自己的配偶,刚刚恋爱了,然后很享受,心有快乐。如果没有修行呢,就会彻底迷失了;如果修行了,就会看到快乐在心里面生起了。噢,在心里面生起的快乐,它跟身体里面生起的快乐是不同的部分。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是观者,这样不停地去分离、分离。
善法生起、不善法生起,同样地去观。心生气了,我们看到,生气不是身体,生气并不是身体的苦乐,生气也不是心里的苦乐,是另外一个境界。生气它冒出来了,它从哪里冒出来的?它是从胸口里面冒出来的。
我们的胸口,是非常多的名法生起的地方。它冒起来,有一个词,称之为“心依处”,我们很喜欢把它翻译成为心脏。“心依处色”是指非常多名法生起的地方,很多研究经典理论的人以为“心依处色”就是指心脏,说心脏是所有感觉生起的地方,生起好的感觉、坏的感觉。事实上“心依处色”并不是指心脏,“心依处色”是指中间,是在中间的感觉,冒起来的时候,在哪里冒起来的?感觉在哪里冒起来,就在那里,那就是名法生起地方。如果“心依处色”是指心脏,换心脏的人他的整个性格就都会变了,不是的,它是从中间冒出来的。
谁曾经看到过吗?生气冒出来,如果它很强会冲到头上。它冲到头上,就是生气控制我们的头了。爱生起了也会冒出来控制我们的头,如果它冒出来了,我们看见了,它就控制不了我们。如果贪嗔痴冒起来了,贪嗔痴就控制我们的头了,它就会全部控制我们的念头、感觉,整个大脑都变成它们的手下。但是如果烦恼习气一冒出来我们有觉性看到,它在我们眼前就会灭掉,根本来不及控制我们的念头,就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语言跟行为。但如果能控制得住,它就会控制大脑,控制我们的身口意。
如果我们的心是真的安住的,就会看到生气冒出来。生气它自己生起的呀,我们并没有刻意要生气,可生气它会自己生起。贪呢?我们并没有刻意要贪,它会自己贪。它生气了,命令说:哎,不准生气!命令不了,这是无我。它自己生起的,不在我们控制的范围,这称之为看到无我,我们就在修毗钵舍那了。
我们看到刚才心没有生气,现在的心开始生气了,哦,生气的心是无常的。生气它变成过去了,刚才心生气了,现在心不生气了,是知道刚才心生气了——噢,心生气是无常的,不生气的心也是无常的。如果看到无常,就会看到生气的心生了就灭,不生气的心生了就灭,全都是生了就灭、生了就灭,无常。
它生起会随顺因缘,如果我们接触到不好的境界,往不好、嗔心的方面去想,嗔心就会生起来,控制我们的大脑,它有它工作的流程,它并不是我,它能够自行工作。
它生气时,命令它消失也不行;
它爱的时候,命令它不爱也不行;
它伤心了,命令它不要伤心也不行。
这个是无我。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境界。如果看到色法的境界,我们就会看到色法——这个身体不是我,不是我的,有的只是无常,有的只是一堆物质,有的物质在不停地新陈代谢、进进出出;然后这个身体是苦,它一直在被逼迫着,吸气也苦、呼气也苦、坐着也苦、走着也苦、站着也苦、躺着也苦,有的全都是在被苦逼迫。如果看到就是毗钵舍那,如果在思维分析,那就依然还不是毗钵舍那。
如果看名法——受蕴有身体方面的感受和心方面的感受;行蕴就是造作好、造作坏,心方面的造作好坏;想蕴是指记忆、界定,这个稍微有一点难理解,记忆大概还能懂得,界定就会更难一点了。
关于记得,比如,我们能记得这个是绿色,这个是红色,这个是树木,这位是叫这个名字的人,这个是狗……记得这条狗叫这个名字,能记得住,这个属于记忆。记忆是恒常的吗?它是无常的。有的人患老年痴呆,其实不用等到老年,曾经看到过吗?看到一个朋友,想他的名字想不起来,然后跟他说了一段话才想起来了,因此记得住还是记不住,命令不了。有的时候我们命令: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记住啊,这个人是麻烦的,一定要小心他,可是最后还是记不住。这个记忆它也是无常的,一会儿记得,一会儿又记不得了,有时候有些事情已经忘记十几年了,突然之间又记起来了。记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记住它的特质。比如说起先我们看到绿灯,我们知道这是绿灯,这个是基础的记忆;然后进一步地会记得绿灯的意思是可以通行,这个是记住信号,而且可以翻译它的含义。这个是指记忆有时候能记得,有时候记不得。
界定呢?有点难理解了。界定有两类:界定对和界定错。凡夫是在错误地界定,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正确地界定过。凡夫有我慢、有好多的烦恼习气,就会让我们错误地去界定。比如看到我们有“我语取”,就以为我们真的存在,我们真的有,这个都源自于错误的界定,所以就会想错,就相信错了。错误的界定称之为想颠倒,想错称之心颠倒,然后相信错误称之为见颠倒。凡夫有见颠倒,比如说以为“我”真的存在,这属于见颠倒。
必须要修行,要能够去分离蕴界,这称之为拆解法,把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然后会看到:这个身体不是我;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不是我;善、不善也不是我;心本身也不是我,一直在生生灭灭,同样也控制不了。一旦把它分离开,就会发现我不存在。因此,修毗钵舍那的方法称之为拆解法,把这个称之为“我的事物”拆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最后发现每一部分都不是我。
就像我们有一部汽车,我们以为这辆汽车真的存在,但是一旦我们把汽车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轮胎不是汽车,方向盘不是汽车,座椅不是汽车,电线也不是汽车,不停地拆分……最后发现汽车消失不见了,没有汽车存在,这跟我们以为“我存在”的事物是一回事。一旦我们把境界分开了——色是一个境界,感受、受蕴是一个境界,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是一个境界,作为知者、观者的心是另外一个部分,最后,我们发现“我不存在”。跟我们把汽车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零件是一回事,但是,我们没有拆分汽车,我们是拆分了我们自己。这个方法称之为拆解法、解析法。一旦能够分离开了,就没有我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地训练,努力地训练,去训练要能够观到境界。要想能够观境界心必须安住,如果心没有安住,就无法观境界了。观这个身体,就会以为这个是我。如果心安住看这个,就会发现这个是色、是物质,有感受掺杂在这个色法里面,有感受暗藏在心里面,有记忆藏在心里面,有造作好、造作坏暗藏在心里面,不停地去分离开,最后就会发现,色法有的只是无常,色蕴是被逼迫着要消失,色法不是我,色蕴不是我。
五蕴,去看嘛:色蕴不是我,这是第一个;受蕴,苦乐的感觉、感受生起、停留、灭去是无常,无法命令、无法控制不是我。心安住才能真的看见,如果心没安住,就只是在思维分析了。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全是无常的。生气也只是暂时的生气,爱也只是暂时的爱,号称爱你到天荒地老那是不可能的,那个根本不可能。现在碰到女人你爱她,一起吃饭,当你注意你的米饭的时候,你就忘记那个女人了,你已经忘记爱了,明白吗?这个爱是非常短暂的。所谓永恒的爱,其实那个全部都只是暂时的爱、很短暂的爱,永恒的爱根本不存在。因为永恒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戏。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的,根本不存在,有的全都是生了就灭的现象。
我们不停地去观察、体会,就会知道:身体也不是我,是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所有苦乐的感受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想蕴的记忆、界定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行蕴,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坏是无常、苦、无我的;心——跑出去感知眼耳鼻舌身意方面所缘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心是无我的怎么看呢?那稍微有一点难看,是有点难度的。我们必须要训练让心先要作为观者,那之后我们就看到这个知者,我们呵护不了——一旦有什么画面过来了,心就跑去看画面了,然后作为观者的心就会灭掉,就会变成看画面的心,看画面的心生起一瞬间,很快又会灭掉,又会生起跑去想的心;一旦及时地知道跑去想的心,又变成觉知的心了,每一颗心它也是生灭的。最后我们就会知道所有的心是无常的,全部都生了就灭,心是好还是坏,是知者的心还是观者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而且也不是我,无法控制也命令不了。
如果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并不仅仅只是证到初果而已,来到苦的终点,也都是因为看到了五蕴示现三法印。在佛陀教导五比丘的时候,他教导的是《无我经》,看到色受想行识,无常、苦、无我。五比丘听了之后紧随着去看,不是去思维分析,必须要看到境界,五比丘就彻见到: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误以为是“我”、是“我的”那些现象,事实上并不是我,并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他不再执着,不再抓取名色、五蕴,就会抵达苦的终点——证悟阿罗汉。
在我们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时候,这个是属于让我们证悟道果的,包括证悟到初果以上。比如,我们看到心一会儿生气、一会儿不生气,最后顿悟说“心不是我”。心不是我,就会知道所有的蕴都不是我,就会彻底地了解:哦,我不存在。初步阶段的智慧是我不存在,这是初果的智慧。最后进一步地去看见所有的五蕴,不仅仅只是不是我,事实上它本身就是苦。它苦是因为它无常,它苦是因为它被逼迫着要消失,它苦是因为它不在控制的范围,这个称之为苦的法印,也是苦的圣谛,这个称之为看到了苦谛。如果彻底地证悟的话,这就是阿罗汉,因为在彻底地了解到苦的圣谛的时候,集谛也就是苦因就会彻底地灭掉,然后第三个圣谛——灭谛立马呈现。在心彻底地灭掉欲望的时候,是因为它彻底地知苦,一旦彻底地知苦就不再有欲望,一旦不再有欲望就会接触到涅槃,涅槃其实就是指欲望止息的状态,其实那个时候就是圣道生起的时候。
因此,隆波教我们大家去训练分离蕴。起先去训练让心安住,接下来去分离蕴,然后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身体跟身体里面的感受、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里面的苦跟身体、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记忆、界定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是不同的部分、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行蕴也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的感觉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最后全部能够分离,直到抵达心,就会看到心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跟其他的蕴也是一样地在示现三法印,这个时候心就可以证悟初果。
那之后还是要学原来的内容,继续去认识了解五蕴,次第地提升,直到智慧圆满,抵达苦的终点。苦的终点,其实就是指能够放下心的时候。就是这单一的心,就能够创造出五蕴,来骗那颗不聪明的心;就是这单一的心,一旦彻底地了解了,就再也无法为我们创造五蕴了,心就会抵达元素,这个元素称之为法元素,或者是称之为识元素。随便你怎么称呼,那个是属于空的状态,属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来造作的状态,它彻底地摆脱了造作。它再也不老、不病、不死了,因为真正老病死的是五蕴,已经摆脱了五蕴的,自身就摆脱了老病死。
好,今天讲法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要去训练、去用功。
第一次听的时候有点难,然后反复地去听,听了之后就去观事实,有一天就会明白。百分之百的修行人都没有来到这一点,都只是一味地在想:心怎么样才可以宁静,宁静了怎么样去呵护?只是一味地这么去想,所以只是来到这个程度,也就是来到梵天神、梵天界。梵天也有梵天的苦,非常的苦,尤其是色界的梵天更苦,被这个人叫那个人叫的,叫来守护酒店,每天早上来喝椰子汁。作为梵天真的很困难呢。
好,接下来做禅修报告。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境界。如果看到色法的境界,我们就会看到色法——这个身体不是我,不是我的,有的只是无常,有的只是一堆物质,有的物质在不停地新陈代谢、进进出出;然后这个身体是苦,它一直在被逼迫着,吸气也苦、呼气也苦、坐着也苦、走着也苦、站着也苦、躺着也苦,有的全都是在被苦逼迫。如果看到就是毗钵舍那,如果在思维分析,那就依然还不是毗钵舍那。
如果看名法——受蕴有身体方面的感受和心方面的感受;行蕴就是造作好、造作坏,心方面的造作好坏;想蕴是指记忆、界定,这个稍微有一点难理解,记忆大概还能懂得,界定就会更难一点了。
关于记得,比如,我们能记得这个是绿色,这个是红色,这个是树木,这位是叫这个名字的人,这个是狗……记得这条狗叫这个名字,能记得住,这个属于记忆。记忆是恒常的吗?它是无常的。有的人患老年痴呆,其实不用等到老年,曾经看到过吗?看到一个朋友,想他的名字想不起来,然后跟他说了一段话才想起来了,因此记得住还是记不住,命令不了。有的时候我们命令: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记住啊,这个人是麻烦的,一定要小心他,可是最后还是记不住。这个记忆它也是无常的,一会儿记得,一会儿又记不得了,有时候有些事情已经忘记十几年了,突然之间又记起来了。记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记住它的特质。比如说起先我们看到绿灯,我们知道这是绿灯,这个是基础的记忆;然后进一步地会记得绿灯的意思是可以通行,这个是记住信号,而且可以翻译它的含义。这个是指记忆有时候能记得,有时候记不得。
界定呢?有点难理解了。界定有两类:界定对和界定错。凡夫是在错误地界定,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正确地界定过。凡夫有我慢、有好多的烦恼习气,就会让我们错误地去界定。比如看到我们有“我语取”,就以为我们真的存在,我们真的有,这个都源自于错误的界定,所以就会想错,就相信错了。错误的界定称之为想颠倒,想错称之心颠倒,然后相信错误称之为见颠倒。凡夫有见颠倒,比如说以为“我”真的存在,这属于见颠倒。
必须要修行,要能够去分离蕴界,这称之为拆解法,把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然后会看到:这个身体不是我;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不是我;善、不善也不是我;心本身也不是我,一直在生生灭灭,同样也控制不了。一旦把它分离开,就会发现我不存在。因此,修毗钵舍那的方法称之为拆解法,把这个称之为“我的事物”拆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最后发现每一部分都不是我。
就像我们有一部汽车,我们以为这辆汽车真的存在,但是一旦我们把汽车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轮胎不是汽车,方向盘不是汽车,座椅不是汽车,电线也不是汽车,不停地拆分……最后发现汽车消失不见了,没有汽车存在,这跟我们以为“我存在”的事物是一回事。一旦我们把境界分开了——色是一个境界,感受、受蕴是一个境界,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是一个境界,作为知者、观者的心是另外一个部分,最后,我们发现“我不存在”。跟我们把汽车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零件是一回事,但是,我们没有拆分汽车,我们是拆分了我们自己。这个方法称之为拆解法、解析法。一旦能够分离开了,就没有我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地训练,努力地训练,去训练要能够观到境界。要想能够观境界心必须安住,如果心没有安住,就无法观境界了。观这个身体,就会以为这个是我。如果心安住看这个,就会发现这个是色、是物质,有感受掺杂在这个色法里面,有感受暗藏在心里面,有记忆藏在心里面,有造作好、造作坏暗藏在心里面,不停地去分离开,最后就会发现,色法有的只是无常,色蕴是被逼迫着要消失,色法不是我,色蕴不是我。
五蕴,去看嘛:色蕴不是我,这是第一个;受蕴,苦乐的感觉、感受生起、停留、灭去是无常,无法命令、无法控制不是我。心安住才能真的看见,如果心没安住,就只是在思维分析了。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全是无常的。生气也只是暂时的生气,爱也只是暂时的爱,号称爱你到天荒地老那是不可能的,那个根本不可能。现在碰到女人你爱她,一起吃饭,当你注意你的米饭的时候,你就忘记那个女人了,你已经忘记爱了,明白吗?这个爱是非常短暂的。所谓永恒的爱,其实那个全部都只是暂时的爱、很短暂的爱,永恒的爱根本不存在。因为永恒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戏。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的,根本不存在,有的全都是生了就灭的现象。
我们不停地去观察、体会,就会知道:身体也不是我,是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所有苦乐的感受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想蕴的记忆、界定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行蕴,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坏是无常、苦、无我的;心——跑出去感知眼耳鼻舌身意方面所缘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心是无我的怎么看呢?那稍微有一点难看,是有点难度的。我们必须要训练让心先要作为观者,那之后我们就看到这个知者,我们呵护不了——一旦有什么画面过来了,心就跑去看画面了,然后作为观者的心就会灭掉,就会变成看画面的心,看画面的心生起一瞬间,很快又会灭掉,又会生起跑去想的心;一旦及时地知道跑去想的心,又变成觉知的心了,每一颗心它也是生灭的。最后我们就会知道所有的心是无常的,全部都生了就灭,心是好还是坏,是知者的心还是观者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而且也不是我,无法控制也命令不了。
如果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并不仅仅只是证到初果而已,来到苦的终点,也都是因为看到了五蕴示现三法印。在佛陀教导五比丘的时候,他教导的是《无我经》,看到色受想行识,无常、苦、无我。五比丘听了之后紧随着去看,不是去思维分析,必须要看到境界,五比丘就彻见到: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误以为是“我”、是“我的”那些现象,事实上并不是我,并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他不再执着,不再抓取名色、五蕴,就会抵达苦的终点——证悟阿罗汉。
在我们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时候,这个是属于让我们证悟道果的,包括证悟到初果以上。比如,我们看到心一会儿生气、一会儿不生气,最后顿悟说“心不是我”。心不是我,就会知道所有的蕴都不是我,就会彻底地了解:哦,我不存在。初步阶段的智慧是我不存在,这是初果的智慧。最后进一步地去看见所有的五蕴,不仅仅只是不是我,事实上它本身就是苦。它苦是因为它无常,它苦是因为它被逼迫着要消失,它苦是因为它不在控制的范围,这个称之为苦的法印,也是苦的圣谛,这个称之为看到了苦谛。如果彻底地证悟的话,这就是阿罗汉,因为在彻底地了解到苦的圣谛的时候,集谛也就是苦因就会彻底地灭掉,然后第三个圣谛——灭谛立马呈现。在心彻底地灭掉欲望的时候,是因为它彻底地知苦,一旦彻底地知苦就不再有欲望,一旦不再有欲望就会接触到涅槃,涅槃其实就是指欲望止息的状态,其实那个时候就是圣道生起的时候。
因此,隆波教我们大家去训练分离蕴。起先去训练让心安住,接下来去分离蕴,然后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身体跟身体里面的感受、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里面的苦跟身体、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记忆、界定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是不同的部分、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行蕴也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的感觉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最后全部能够分离,直到抵达心,就会看到心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跟其他的蕴也是一样地在示现三法印,这个时候心就可以证悟初果。
那之后还是要学原来的内容,继续去认识了解五蕴,次第地提升,直到智慧圆满,抵达苦的终点。苦的终点,其实就是指能够放下心的时候。就是这单一的心,就能够创造出五蕴,来骗那颗不聪明的心;就是这单一的心,一旦彻底地了解了,就再也无法为我们创造五蕴了,心就会抵达元素,这个元素称之为法元素,或者是称之为识元素。随便你怎么称呼,那个是属于空的状态,属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来造作的状态,它彻底地摆脱了造作。它再也不老、不病、不死了,因为真正老病死的是五蕴,已经摆脱了五蕴的,自身就摆脱了老病死。
好,今天讲法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要去训练、去用功。
第一次听的时候有点难,然后反复地去听,听了之后就去观事实,有一天就会明白。百分之百的修行人都没有来到这一点,都只是一味地在想:心怎么样才可以宁静,宁静了怎么样去呵护?只是一味地这么去想,所以只是来到这个程度,也就是来到梵天神、梵天界。梵天也有梵天的苦,非常的苦,尤其是色界的梵天更苦,被这个人叫那个人叫的,叫来守护酒店,每天早上来喝椰子汁。作为梵天真的很困难呢。
好,接下来做禅修报告。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法谈文字全篇}}





2024年9月20日 (五) 08:05的最新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修行必须要看到境界,如果没有看到境界,依然还没有抓住修行的实质。境界有色法和名法,必须要看到境界,不然只是一味在思维分析了。

所谓的看见,它类似于我们在闭上眼睛,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不需刻意看就会自然看到,有什么就看到什么。它简单到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想不到它这么简单。一旦想到修行,就以为必须要“做”什么,而我们想要“做”的那些事情,全部都是多余的部分。

只是看到身心——如身本来面目去看到身,如心本来面去看到心,有什么难的呢?就是以正常的心去看,并没有以贪的心、想看的心、想觉知清楚的心、想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的心……那样的情况太过刻意、苦闷了。简单就变难了,因为我们想象不到,它简单到这种程度,看起来好像根本没有什么。

曾经有人问慧能禅师,或者是黄檗禅师,应该是慧能禅师吧,问修行的方法是什么样子的?他回答说:没有什么,睁开眼睛醒过来,如其本来面目去看境界。如果这么去规定心——看的时候必须有很多的步骤,必须让心静止不动,或者一本正经去观境界,简单就变得复杂了。因为习惯性地让心静止不动,所以就一直卡在那里,有的人能够纠正,有的人纠正不了,只能等弥勒佛来帮忙了。

因此,修行要牢牢地抓住原则,我们必须观到境界才能开发智慧。称之为境界的,其实就只有色法和名法,涅槃也属于一种境界,只是我们还看不到,不需要注意它,先把它放起来。

我们想让心宁静,就去看境界。比如呼吸,看到呼吸从鼻孔进出,如果心特别的散乱、调皮,就把心捆住——透过观呼吸的细节来捆住心。比如说吸气进去慢慢地看,呼气出来慢慢地看,一点一点去看,规定几个点都可以,取决于我们的擅长。为什么要追着看呢?只是白白地让自己受苦受累而已。一旦修行熟练了,我们就去守在那个门口——鼻孔,然后气息进去知道,出息也知道,觉知气息正在进、正在出。气息、呼吸是属于风遍,它属于色法。我们持续不停地观色法,心可以宁静下来,因为修习奢摩他的诀窍,在于带领心跟有快乐的单一所缘持续地在一起。

如果不喜欢观呼吸,用别的名法所缘也行。比如我们心有快乐,知道;心有苦,也知道;心不苦不乐,也知道。去看到感觉的变化,轻松自在地去观,把注意力放在感觉上面,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色法或者是名法上面,我们就是在做奢摩他的禅修。

我们修行,如果心安住、独立凸显起来的话,就可以提升到修毗钵舍那的阶段。比如我们看到气息的进出,那是奢摩他,是观风遍、观风大。如果我们看到风大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知者、观者,开始能分离色法和名法,也就是色法和观色法、观气息的心,这就开始开发智慧了,但是还没有来到毗钵舍那的阶段。不停地观下去,我们就会看到色法是无常的,它一会儿进来,一会儿出去。我们的看,依然是掺杂着思维的,也是属于开发智慧,比刚才看的稍微高一点点了。并不就只是在观呼吸,而是知道这个气息一会儿进、一会儿出,然后看到气息的无常,这个气息不是我,这个气息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如果还掺杂着思维分析,那也属于开发智慧的初步阶段。

接下来我们看到身体呼吸的一瞬间,然后看到气息、看到呼吸,自然能感觉到这个呼吸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有的只是无常,有的只是无法控制,不停地进进出出,这样地看到才契入到毗钵舍那的阶段。在思维三法印的时候,依然没有契入到毗钵舍那,因为毗钵舍那的意思是指看见——正确地看见、彻底地看见、清楚地看见。

因此,隆波说必须要能够看到境界,我们才能够修毗钵舍那。如果我们看不到境界,就修不了毗钵舍那。看境界不是思维境界,也不是紧盯境界。如果紧盯呼吸,那属于奢摩他;思维呼吸,说它在示现三法印,有一点点是开发智慧,然后思维来思维去,宁静了,又变成奢摩他。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接下来我们真的看见这个呼吸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呼吸是无常的,这才是毗钵舍那的修行。以上是举风大的例子,其他的境界也是一样的。

比如隆波最初训练开发智慧,那时候是佛历2525年,在这之前修的全是宁静,不会开发智慧,只是一味地修习宁静,直到见到隆布敦长老。去顶礼他的时候,是佛历的2525年的2月6号,顶礼长老后说:“长老,我想修行”。长老就用打坐来检查隆波的经历,他打坐修自己的禅定,也不说什么,隆波就一直坐着等。在这之前还不认识长老,这是第一次见到他,长老那个时候已经95岁了,还以为是他吃完饭后坐着睡着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他睁开眼睛就教导:“修行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已经读很多的书了,从现在起读自己的心。”他用的动词是读,读什么?读自己的心。于是,隆波就透过读自己的心来开发智慧。自己的心快乐看到,心苦看到,心不苦不乐也看到,心是善的也看到,心贪也看到,心生气也看到,心迷失也看到。

起先在看到心生气的时候,心就会跳到生气里面,这个依然没有看到。看到生气,心跳到生气里面,这个不是真正的观者,心已经浸泡到生气里面了。接下来去观察、去体会:诶,心跑到了生气里面了,仰赖于曾经训练的禅定的力量,心就会从生气里面退出来,然后心是一部分,生气是一个部分,看到心跟生气是不同的部分,这个就开始开发初步的智慧了。接下来看到;刚才不生气,现在生气;刚才生气,现在不生气——诶,它是无常的。然后心是生气还是不生气,生气了之后要消失还是不消失,也指挥不了——这是无我。这样,这个称之为看见。心生气了,已经看到了生气无常、苦、无我;贪生起了也会看到贪无常、苦、无我;迷失去想这个、想那个,它是自己迷失的,这个是无我;迷失了之后,一旦我们有觉性意识到,它就灭掉,迷失同样也是无常。

隆波开发智慧,是透过观名法来开发智慧。要想能这么做得到,心必须有禅定、安住。隆波从小训练的那个禅定,并没有浪费,禅定会让自己的心安住、独立凸显,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只不过小时候训练到心安住,却不知道用它来继续做什么?

在2502年,跟隆波李尊者学吸佛呼陀,从1数到10,不停地数,直到心宁静。起先会出去看外在的,然后心散乱,接下来知道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有副作用。如果出去见到鬼了,怎么办呢?看到地狱又怎么办呢?那时候还是小朋友,心有不喜欢、不要,从此不让心跑了。然后就呼吸,一旦心跟着光明跑了,及时地知道,不跟着它跑,心就安住起来。那时候不知道心安住还是没有安住,直到10岁的时候,才真的遇到安住、独立凸显的心。那时邻居家发生火灾,起火的是联排的房子,离自己的家大概相隔四五间的房子发生火灾,看到人跑出来。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吓一跳,跑去准备告诉爸爸。好,第一步的时候惊吓,第二步还是惊吓,第三步的时候,觉性看到惊吓的一瞬间,惊吓断裂,然后心独立凸显,抽身出来变成观者,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再也不是惊吓者了,再也不是迷失成“受惊吓”的人了。然后就走过去,告诉家长说邻居家失火了,这时看到这个人受到惊吓、那个人受到惊吓,自己仅仅只是旁观者,只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正在发生的现象,这是属于心真的安住状态——并没有刻意,心会自行安住。

不停地修行,先跟隆布敦长老学法,来开发智慧。自己有心安住了,一旦快乐生起,以安住的心去观快乐:起先心不中立,有满意、有快乐,心很满意;接下来进一步看到,心跑进去满意了,一旦知道心迷失于满意,满意就会灭掉,心又会重新安住、中立。在有苦生起的时候,心又会迷失到不满意里面,又看到心迷失于不满意、不喜欢,及时地知道心不喜欢、不满意,不满意就会灭掉,心就会安住、中立。心本身是安住的,一旦看见,它就中立了,这时候就能够知道境界,观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名法,就会看到所有的境界生起、停留、灭去,我们是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在旁观。时间不久,没几个月隆波就明白了——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生了就灭,根本没有一个恒常的实体。

出去顶礼高僧大德的时候,隆波训练让心变成知者、观者。有的高僧大德见到隆波的脸,因不知道名字,他称隆波为“知者”。隆布行长老他称隆波为“知者、知者”。在见到他的时候不用问什么,关于禅修根本不用问他,一见到他,他就会自己说:“哎,知者别这么做,错了;知者那么做,才是对的。”

因此知者的心非常重要,其实就是有正定的心。至于说迷失的心——迷失去想、迷失去紧盯,能用来做什么呢?只能去创造有、创造生、创造苦,然后不停地去折磨自己。因此必须要努力去训练,让心能够安住起来。 训练让心安住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是入定,必须是正定的禅那,必须是带觉性的禅那。一旦来到二禅,知者就会独立凸显起来。在三藏经典里面称为“一境性”,研究经典的人翻译“一境性”称之为禅定。把它翻译为禅定能做什么呢?因为“刹那定”也是禅定,“近行定”也是禅定了,来到二禅里面的“一境性”又是禅定了,区分不了。“一境性”是指心是“一”的状态,心变成了“一”的状态,安住、独立凸显起来,是“一”不是“二”。“二”是一会儿觉知一会儿迷失,不停地变来变去,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缩。因此必须要训练,让我们的心能够安住。

如果我们不会入禅那怎么办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训练刹那禅定,就是刹那定。多多地去训练、多多地去修,最后心同样地也能安住起来,同样也可以获得知者。有的人教修行业处,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起先会迷失很久才会意识到,但不会是从早到晚只迷一次。如果我们修行,迷失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知道迷失了,一旦觉知,很快又迷失了,再迷失、再知道,再迷失、再知道……迷失的寿命就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窄,觉知就会生起得越来越频繁。

早期训练的时候,一天获得知者只有一次两次,其他时间都是迷失的。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去训练,最后知者会独立凸显,就会觉知得非常绵密。一旦训练一段时间,心就有力量了。

好几位居士,心有力量安住起来了,有在觉知自己,而且是没有任何刻意的,就会好一段时间,不超过七天又会退失,力量不够了。事实上不到七天,表现得稍微好一点给隆波看,很快就退步了,因为力量不够强大。但如果我们训练业处,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每一天用功,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就去做,不需要等到睡觉前才来做,不然就不可能有突破的。上电车,正在排队等车的时候就去观身、观心,心迷失了知道,心有在觉知也知道,不停地去训练,五分钟、十分钟也别白白地浪费了。

别只是一味地玩手机,手机是非常坏的敌人,坐着不停地盯着。以前也有手机,是什么也玩不了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阿姜摩诃布瓦尊者还称之为“提婆达多”。如果看到现在这个时代的手机,他已经是没办法描绘了,比这个更糟的没有了。这个时代的手机彻底地伤害了我们的觉性,可以一整天去看。隆波到外面去办事的时候看到,骑着摩托车的人都在看手机呢,笑来笑去,久久地才抬起头看一次,哎呀,这些人,他们完全消灭自己的觉性了。

要努力地去训练自己,有时间要去训练觉知自己。修习某一种业处,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知道,常常地去训练,心就会有力量安住、独立凸显起来。

有非常多的人,就像隆波这么说的在做,到了时间做禅修报告,心很好,心安住、有力量,一两天后全都退步了,为什么?因为禅定依然还不够,必须要继续训练,训练到它真的能够安住,要能够稍微久一点,而不是安住一瞬间。只是安住一瞬间,还无法开发智慧,来不及,必须要训练让它变成知者。如果我们的心真的能够安住,开发智慧才真的能够实行。

心安住,觉性只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观者。比如当下这一刻身体坐着,就会看到坐着的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心,心是观者。坐着的这个身体,它不是我,仅仅只是一堆物质,就像一部机器,把它放在椅子上面,就会感觉那不是我、它不是人,就好像一部机器而已。

比如当下这一刻坐着,如果我们的心是安住的,就会看到坐着的身体不是我。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住,听到隆波说身体不是我,心没有安住,就会看身体,继续想了,身体不是我。这个不是毗钵舍那,依然在思维分析。如果我们的心真的安住来看身体的话,就会不是我,不需要想是我还不是我,就会在眼皮底下看到它不是我。

苦乐在身体里面生起,比如坐着痒,感觉到了吗?起先坐着听隆波讲法不痒的,隆波说到发痒,感觉到了吗,开始痒了,心开始注意了:诶,在哪里痒了?有的人开始有点焦虑了,刚才听法很享受,没有觉知。身体里面发痒了,如果我们心安住的,就会看到身体跟痒是不同的部分,身体是先在这里的,痒是后面掺杂进来的,痒并不是身体,痒了就抓,痒消失了,但是身体依然还在,因此身体跟痒是不同的部分。身体也是被心观察的对象,痒呢,也是被心观察的对象,是生起了之后,走过来了会走过去的现象。就会看到:身体,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仅仅只是色法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痒呢,也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是感受,是属于名法;或者是酸痛,它酸痛了,我们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酸了痛了是一个部分,作为观者的心又是另外一个部分。身体不是心,不是酸痛,酸痛不是身体,也不是心,心不是身体,也不是酸痛。训练去观、去体会,就能够不停地分离蕴,每一个蕴、每一个蕴都不是我。

有时候我们的心生起的境界并不仅仅只是苦乐的感觉,苦乐的感觉有可能发生在身体上,也可能发生在心里。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坐着很享受,很享受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身体的存在,身体正在被蚊子咬也不知道,心正在很快乐。想到漂亮的美女,想到自己的配偶,刚刚恋爱了,然后很享受,心有快乐。如果没有修行呢,就会彻底迷失了;如果修行了,就会看到快乐在心里面生起了。噢,在心里面生起的快乐,它跟身体里面生起的快乐是不同的部分。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是观者,这样不停地去分离、分离。

善法生起、不善法生起,同样地去观。心生气了,我们看到,生气不是身体,生气并不是身体的苦乐,生气也不是心里的苦乐,是另外一个境界。生气它冒出来了,它从哪里冒出来的?它是从胸口里面冒出来的。

我们的胸口,是非常多的名法生起的地方。它冒起来,有一个词,称之为“心依处”,我们很喜欢把它翻译成为心脏。“心依处色”是指非常多名法生起的地方,很多研究经典理论的人以为“心依处色”就是指心脏,说心脏是所有感觉生起的地方,生起好的感觉、坏的感觉。事实上“心依处色”并不是指心脏,“心依处色”是指中间,是在中间的感觉,冒起来的时候,在哪里冒起来的?感觉在哪里冒起来,就在那里,那就是名法生起地方。如果“心依处色”是指心脏,换心脏的人他的整个性格就都会变了,不是的,它是从中间冒出来的。

谁曾经看到过吗?生气冒出来,如果它很强会冲到头上。它冲到头上,就是生气控制我们的头了。爱生起了也会冒出来控制我们的头,如果它冒出来了,我们看见了,它就控制不了我们。如果贪嗔痴冒起来了,贪嗔痴就控制我们的头了,它就会全部控制我们的念头、感觉,整个大脑都变成它们的手下。但是如果烦恼习气一冒出来我们有觉性看到,它在我们眼前就会灭掉,根本来不及控制我们的念头,就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语言跟行为。但如果能控制得住,它就会控制大脑,控制我们的身口意。

如果我们的心是真的安住的,就会看到生气冒出来。生气它自己生起的呀,我们并没有刻意要生气,可生气它会自己生起。贪呢?我们并没有刻意要贪,它会自己贪。它生气了,命令说:哎,不准生气!命令不了,这是无我。它自己生起的,不在我们控制的范围,这称之为看到无我,我们就在修毗钵舍那了。

我们看到刚才心没有生气,现在的心开始生气了,哦,生气的心是无常的。生气它变成过去了,刚才心生气了,现在心不生气了,是知道刚才心生气了——噢,心生气是无常的,不生气的心也是无常的。如果看到无常,就会看到生气的心生了就灭,不生气的心生了就灭,全都是生了就灭、生了就灭,无常。

它生起会随顺因缘,如果我们接触到不好的境界,往不好、嗔心的方面去想,嗔心就会生起来,控制我们的大脑,它有它工作的流程,它并不是我,它能够自行工作。 它生气时,命令它消失也不行; 它爱的时候,命令它不爱也不行; 它伤心了,命令它不要伤心也不行。 这个是无我。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境界。如果看到色法的境界,我们就会看到色法——这个身体不是我,不是我的,有的只是无常,有的只是一堆物质,有的物质在不停地新陈代谢、进进出出;然后这个身体是苦,它一直在被逼迫着,吸气也苦、呼气也苦、坐着也苦、走着也苦、站着也苦、躺着也苦,有的全都是在被苦逼迫。如果看到就是毗钵舍那,如果在思维分析,那就依然还不是毗钵舍那。

如果看名法——受蕴有身体方面的感受和心方面的感受;行蕴就是造作好、造作坏,心方面的造作好坏;想蕴是指记忆、界定,这个稍微有一点难理解,记忆大概还能懂得,界定就会更难一点了。

关于记得,比如,我们能记得这个是绿色,这个是红色,这个是树木,这位是叫这个名字的人,这个是狗……记得这条狗叫这个名字,能记得住,这个属于记忆。记忆是恒常的吗?它是无常的。有的人患老年痴呆,其实不用等到老年,曾经看到过吗?看到一个朋友,想他的名字想不起来,然后跟他说了一段话才想起来了,因此记得住还是记不住,命令不了。有的时候我们命令: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记住啊,这个人是麻烦的,一定要小心他,可是最后还是记不住。这个记忆它也是无常的,一会儿记得,一会儿又记不得了,有时候有些事情已经忘记十几年了,突然之间又记起来了。记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记住它的特质。比如说起先我们看到绿灯,我们知道这是绿灯,这个是基础的记忆;然后进一步地会记得绿灯的意思是可以通行,这个是记住信号,而且可以翻译它的含义。这个是指记忆有时候能记得,有时候记不得。

界定呢?有点难理解了。界定有两类:界定对和界定错。凡夫是在错误地界定,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正确地界定过。凡夫有我慢、有好多的烦恼习气,就会让我们错误地去界定。比如看到我们有“我语取”,就以为我们真的存在,我们真的有,这个都源自于错误的界定,所以就会想错,就相信错了。错误的界定称之为想颠倒,想错称之心颠倒,然后相信错误称之为见颠倒。凡夫有见颠倒,比如说以为“我”真的存在,这属于见颠倒。

必须要修行,要能够去分离蕴界,这称之为拆解法,把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然后会看到:这个身体不是我;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不是我;善、不善也不是我;心本身也不是我,一直在生生灭灭,同样也控制不了。一旦把它分离开,就会发现我不存在。因此,修毗钵舍那的方法称之为拆解法,把这个称之为“我的事物”拆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最后发现每一部分都不是我。

就像我们有一部汽车,我们以为这辆汽车真的存在,但是一旦我们把汽车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轮胎不是汽车,方向盘不是汽车,座椅不是汽车,电线也不是汽车,不停地拆分……最后发现汽车消失不见了,没有汽车存在,这跟我们以为“我存在”的事物是一回事。一旦我们把境界分开了——色是一个境界,感受、受蕴是一个境界,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是一个境界,作为知者、观者的心是另外一个部分,最后,我们发现“我不存在”。跟我们把汽车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零件是一回事,但是,我们没有拆分汽车,我们是拆分了我们自己。这个方法称之为拆解法、解析法。一旦能够分离开了,就没有我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地训练,努力地训练,去训练要能够观到境界。要想能够观境界心必须安住,如果心没有安住,就无法观境界了。观这个身体,就会以为这个是我。如果心安住看这个,就会发现这个是色、是物质,有感受掺杂在这个色法里面,有感受暗藏在心里面,有记忆藏在心里面,有造作好、造作坏暗藏在心里面,不停地去分离开,最后就会发现,色法有的只是无常,色蕴是被逼迫着要消失,色法不是我,色蕴不是我。

五蕴,去看嘛:色蕴不是我,这是第一个;受蕴,苦乐的感觉、感受生起、停留、灭去是无常,无法命令、无法控制不是我。心安住才能真的看见,如果心没安住,就只是在思维分析了。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全是无常的。生气也只是暂时的生气,爱也只是暂时的爱,号称爱你到天荒地老那是不可能的,那个根本不可能。现在碰到女人你爱她,一起吃饭,当你注意你的米饭的时候,你就忘记那个女人了,你已经忘记爱了,明白吗?这个爱是非常短暂的。所谓永恒的爱,其实那个全部都只是暂时的爱、很短暂的爱,永恒的爱根本不存在。因为永恒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戏。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的,根本不存在,有的全都是生了就灭的现象。

我们不停地去观察、体会,就会知道:身体也不是我,是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所有苦乐的感受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想蕴的记忆、界定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行蕴,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坏是无常、苦、无我的;心——跑出去感知眼耳鼻舌身意方面所缘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心是无我的怎么看呢?那稍微有一点难看,是有点难度的。我们必须要训练让心先要作为观者,那之后我们就看到这个知者,我们呵护不了——一旦有什么画面过来了,心就跑去看画面了,然后作为观者的心就会灭掉,就会变成看画面的心,看画面的心生起一瞬间,很快又会灭掉,又会生起跑去想的心;一旦及时地知道跑去想的心,又变成觉知的心了,每一颗心它也是生灭的。最后我们就会知道所有的心是无常的,全部都生了就灭,心是好还是坏,是知者的心还是观者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而且也不是我,无法控制也命令不了。

如果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并不仅仅只是证到初果而已,来到苦的终点,也都是因为看到了五蕴示现三法印。在佛陀教导五比丘的时候,他教导的是《无我经》,看到色受想行识,无常、苦、无我。五比丘听了之后紧随着去看,不是去思维分析,必须要看到境界,五比丘就彻见到: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误以为是“我”、是“我的”那些现象,事实上并不是我,并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他不再执着,不再抓取名色、五蕴,就会抵达苦的终点——证悟阿罗汉。

在我们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时候,这个是属于让我们证悟道果的,包括证悟到初果以上。比如,我们看到心一会儿生气、一会儿不生气,最后顿悟说“心不是我”。心不是我,就会知道所有的蕴都不是我,就会彻底地了解:哦,我不存在。初步阶段的智慧是我不存在,这是初果的智慧。最后进一步地去看见所有的五蕴,不仅仅只是不是我,事实上它本身就是苦。它苦是因为它无常,它苦是因为它被逼迫着要消失,它苦是因为它不在控制的范围,这个称之为苦的法印,也是苦的圣谛,这个称之为看到了苦谛。如果彻底地证悟的话,这就是阿罗汉,因为在彻底地了解到苦的圣谛的时候,集谛也就是苦因就会彻底地灭掉,然后第三个圣谛——灭谛立马呈现。在心彻底地灭掉欲望的时候,是因为它彻底地知苦,一旦彻底地知苦就不再有欲望,一旦不再有欲望就会接触到涅槃,涅槃其实就是指欲望止息的状态,其实那个时候就是圣道生起的时候。

因此,隆波教我们大家去训练分离蕴。起先去训练让心安住,接下来去分离蕴,然后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身体跟身体里面的感受、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里面的苦跟身体、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记忆、界定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是不同的部分、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行蕴也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的感觉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最后全部能够分离,直到抵达心,就会看到心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跟其他的蕴也是一样地在示现三法印,这个时候心就可以证悟初果。

那之后还是要学原来的内容,继续去认识了解五蕴,次第地提升,直到智慧圆满,抵达苦的终点。苦的终点,其实就是指能够放下心的时候。就是这单一的心,就能够创造出五蕴,来骗那颗不聪明的心;就是这单一的心,一旦彻底地了解了,就再也无法为我们创造五蕴了,心就会抵达元素,这个元素称之为法元素,或者是称之为识元素。随便你怎么称呼,那个是属于空的状态,属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来造作的状态,它彻底地摆脱了造作。它再也不老、不病、不死了,因为真正老病死的是五蕴,已经摆脱了五蕴的,自身就摆脱了老病死。

好,今天讲法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要去训练、去用功。

第一次听的时候有点难,然后反复地去听,听了之后就去观事实,有一天就会明白。百分之百的修行人都没有来到这一点,都只是一味地在想:心怎么样才可以宁静,宁静了怎么样去呵护?只是一味地这么去想,所以只是来到这个程度,也就是来到梵天神、梵天界。梵天也有梵天的苦,非常的苦,尤其是色界的梵天更苦,被这个人叫那个人叫的,叫来守护酒店,每天早上来喝椰子汁。作为梵天真的很困难呢。

好,接下来做禅修报告。 因此,我们修行的时候必须要看到境界。如果看到色法的境界,我们就会看到色法——这个身体不是我,不是我的,有的只是无常,有的只是一堆物质,有的物质在不停地新陈代谢、进进出出;然后这个身体是苦,它一直在被逼迫着,吸气也苦、呼气也苦、坐着也苦、走着也苦、站着也苦、躺着也苦,有的全都是在被苦逼迫。如果看到就是毗钵舍那,如果在思维分析,那就依然还不是毗钵舍那。

如果看名法——受蕴有身体方面的感受和心方面的感受;行蕴就是造作好、造作坏,心方面的造作好坏;想蕴是指记忆、界定,这个稍微有一点难理解,记忆大概还能懂得,界定就会更难一点了。

关于记得,比如,我们能记得这个是绿色,这个是红色,这个是树木,这位是叫这个名字的人,这个是狗……记得这条狗叫这个名字,能记得住,这个属于记忆。记忆是恒常的吗?它是无常的。有的人患老年痴呆,其实不用等到老年,曾经看到过吗?看到一个朋友,想他的名字想不起来,然后跟他说了一段话才想起来了,因此记得住还是记不住,命令不了。有的时候我们命令: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记住啊,这个人是麻烦的,一定要小心他,可是最后还是记不住。这个记忆它也是无常的,一会儿记得,一会儿又记不得了,有时候有些事情已经忘记十几年了,突然之间又记起来了。记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记住它的特质。比如说起先我们看到绿灯,我们知道这是绿灯,这个是基础的记忆;然后进一步地会记得绿灯的意思是可以通行,这个是记住信号,而且可以翻译它的含义。这个是指记忆有时候能记得,有时候记不得。

界定呢?有点难理解了。界定有两类:界定对和界定错。凡夫是在错误地界定,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正确地界定过。凡夫有我慢、有好多的烦恼习气,就会让我们错误地去界定。比如看到我们有“我语取”,就以为我们真的存在,我们真的有,这个都源自于错误的界定,所以就会想错,就相信错了。错误的界定称之为想颠倒,想错称之心颠倒,然后相信错误称之为见颠倒。凡夫有见颠倒,比如说以为“我”真的存在,这属于见颠倒。

必须要修行,要能够去分离蕴界,这称之为拆解法,把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然后会看到:这个身体不是我;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不是我;善、不善也不是我;心本身也不是我,一直在生生灭灭,同样也控制不了。一旦把它分离开,就会发现我不存在。因此,修毗钵舍那的方法称之为拆解法,把这个称之为“我的事物”拆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最后发现每一部分都不是我。

就像我们有一部汽车,我们以为这辆汽车真的存在,但是一旦我们把汽车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轮胎不是汽车,方向盘不是汽车,座椅不是汽车,电线也不是汽车,不停地拆分……最后发现汽车消失不见了,没有汽车存在,这跟我们以为“我存在”的事物是一回事。一旦我们把境界分开了——色是一个境界,感受、受蕴是一个境界,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是一个境界,作为知者、观者的心是另外一个部分,最后,我们发现“我不存在”。跟我们把汽车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零件是一回事,但是,我们没有拆分汽车,我们是拆分了我们自己。这个方法称之为拆解法、解析法。一旦能够分离开了,就没有我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地训练,努力地训练,去训练要能够观到境界。要想能够观境界心必须安住,如果心没有安住,就无法观境界了。观这个身体,就会以为这个是我。如果心安住看这个,就会发现这个是色、是物质,有感受掺杂在这个色法里面,有感受暗藏在心里面,有记忆藏在心里面,有造作好、造作坏暗藏在心里面,不停地去分离开,最后就会发现,色法有的只是无常,色蕴是被逼迫着要消失,色法不是我,色蕴不是我。

五蕴,去看嘛:色蕴不是我,这是第一个;受蕴,苦乐的感觉、感受生起、停留、灭去是无常,无法命令、无法控制不是我。心安住才能真的看见,如果心没安住,就只是在思维分析了。行蕴的造作好、造作坏,全是无常的。生气也只是暂时的生气,爱也只是暂时的爱,号称爱你到天荒地老那是不可能的,那个根本不可能。现在碰到女人你爱她,一起吃饭,当你注意你的米饭的时候,你就忘记那个女人了,你已经忘记爱了,明白吗?这个爱是非常短暂的。所谓永恒的爱,其实那个全部都只是暂时的爱、很短暂的爱,永恒的爱根本不存在。因为永恒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戏。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的,根本不存在,有的全都是生了就灭的现象。

我们不停地去观察、体会,就会知道:身体也不是我,是无常、苦、无我的现象;所有苦乐的感受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想蕴的记忆、界定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行蕴,也就是造作好、造作坏是无常、苦、无我的;心——跑出去感知眼耳鼻舌身意方面所缘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心是无我的怎么看呢?那稍微有一点难看,是有点难度的。我们必须要训练让心先要作为观者,那之后我们就看到这个知者,我们呵护不了——一旦有什么画面过来了,心就跑去看画面了,然后作为观者的心就会灭掉,就会变成看画面的心,看画面的心生起一瞬间,很快又会灭掉,又会生起跑去想的心;一旦及时地知道跑去想的心,又变成觉知的心了,每一颗心它也是生灭的。最后我们就会知道所有的心是无常的,全部都生了就灭,心是好还是坏,是知者的心还是观者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而且也不是我,无法控制也命令不了。

如果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并不仅仅只是证到初果而已,来到苦的终点,也都是因为看到了五蕴示现三法印。在佛陀教导五比丘的时候,他教导的是《无我经》,看到色受想行识,无常、苦、无我。五比丘听了之后紧随着去看,不是去思维分析,必须要看到境界,五比丘就彻见到: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误以为是“我”、是“我的”那些现象,事实上并不是我,并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他不再执着,不再抓取名色、五蕴,就会抵达苦的终点——证悟阿罗汉。

在我们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时候,这个是属于让我们证悟道果的,包括证悟到初果以上。比如,我们看到心一会儿生气、一会儿不生气,最后顿悟说“心不是我”。心不是我,就会知道所有的蕴都不是我,就会彻底地了解:哦,我不存在。初步阶段的智慧是我不存在,这是初果的智慧。最后进一步地去看见所有的五蕴,不仅仅只是不是我,事实上它本身就是苦。它苦是因为它无常,它苦是因为它被逼迫着要消失,它苦是因为它不在控制的范围,这个称之为苦的法印,也是苦的圣谛,这个称之为看到了苦谛。如果彻底地证悟的话,这就是阿罗汉,因为在彻底地了解到苦的圣谛的时候,集谛也就是苦因就会彻底地灭掉,然后第三个圣谛——灭谛立马呈现。在心彻底地灭掉欲望的时候,是因为它彻底地知苦,一旦彻底地知苦就不再有欲望,一旦不再有欲望就会接触到涅槃,涅槃其实就是指欲望止息的状态,其实那个时候就是圣道生起的时候。

因此,隆波教我们大家去训练分离蕴。起先去训练让心安住,接下来去分离蕴,然后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身体跟身体里面的感受、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里面的苦跟身体、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记忆、界定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是不同的部分、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行蕴也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苦乐的感觉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最后全部能够分离,直到抵达心,就会看到心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跟其他的蕴也是一样地在示现三法印,这个时候心就可以证悟初果。

那之后还是要学原来的内容,继续去认识了解五蕴,次第地提升,直到智慧圆满,抵达苦的终点。苦的终点,其实就是指能够放下心的时候。就是这单一的心,就能够创造出五蕴,来骗那颗不聪明的心;就是这单一的心,一旦彻底地了解了,就再也无法为我们创造五蕴了,心就会抵达元素,这个元素称之为法元素,或者是称之为识元素。随便你怎么称呼,那个是属于空的状态,属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来造作的状态,它彻底地摆脱了造作。它再也不老、不病、不死了,因为真正老病死的是五蕴,已经摆脱了五蕴的,自身就摆脱了老病死。

好,今天讲法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要去训练、去用功。

第一次听的时候有点难,然后反复地去听,听了之后就去观事实,有一天就会明白。百分之百的修行人都没有来到这一点,都只是一味地在想:心怎么样才可以宁静,宁静了怎么样去呵护?只是一味地这么去想,所以只是来到这个程度,也就是来到梵天神、梵天界。梵天也有梵天的苦,非常的苦,尤其是色界的梵天更苦,被这个人叫那个人叫的,叫来守护酒店,每天早上来喝椰子汁。作为梵天真的很困难呢。

好,接下来做禅修报告。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