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58《 真正的法并不在寺院里》-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7月6日: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文件:D24.58《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7月6日.mp4|center]] | [[文件:D24.58《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7月6日.mp4|center]] | ||
修行啊,心必须要有临时的家,如果没有临时的家,心就会到处流窜,无论是哪个阶段的修行都必须要给心找临时的家。别说我们大家了,即便是阿罗汉还修习四念处,以身、受、心、法作为临时的家,使心有个待的地方,有个临时的家。 | |||
我们跟阿罗汉的区别在于我们依然在执着、抓取身心五蕴,我们修习四念处作为临时的家是为了生起智慧、生起正确的领悟、正确的明白,然后放下;而阿罗汉以身、受、心、法作为临时的家,但是他的心是从蕴里面彻底地剥离开了,再也不相关联了,看蕴是空,而我们看蕴是我,因此我们是不可以扔掉心的临时之家的。 | |||
去观察自己,跟哪一类临时的家在一起时觉性能经常地生起就选择哪个,那个就很好。如果吸气、呼气,或者是念佛陀之类的,觉性经常地生起,就选择那个;或者去观行住坐卧了之后,觉性生起得很频繁,就选择那个。 | |||
有的人说,呼吸太微细了根本观不了,观不了那就观粗糙一点的嘛,身体行住坐卧会稍微粗糙一点。有的人又觉得这个太粗糙了,那里面有很多的间隙,比如坐着的时候,坐5分钟,心走神500次,实际上本来是坐着的,但心忘了临时的家。 | |||
有的人不喜欢用观呼吸作为临时的家,说修了之后很容易犯迷糊。有的人不喜欢观行住坐卧,太粗糙了,久久才换一次姿势,在换姿势之前,心已经跑了几百上千次,太粗糙了。有的人会用感觉身体动、停作为临时的家,比如我们坐着身体也在动,并不是一直静止不动地坐着。坐了之后也在吸气、呼气,不停地吸气、呼气,去观呼吸也可以啊,或者是观腹部的膨胀收缩也可以。并不是紧盯呼吸、并不是紧盯腹部,就只是作为临时的家,并不是作为心的监狱,如果去紧盯就变成监狱了,不是临时的家了。 | |||
要让心有待的地方,这样迷失就不会太久。选择刚好跟自己相匹配的、适合的、能够做得到的作为临时的家。比如观行住坐卧太粗糙了,隆波就不喜欢,隆波是心很急躁的人,性子很急,观很久就不喜欢,喜欢观呼吸,或者是观身体动了去觉知。坐着的时候身体也在动,比如说身体吸气、身体呼气,吸气的时候身体膨胀,呼气的时候身体收缩。并没有紧盯呼吸,并没有紧盯腹部,只是感觉身体在呼吸,只是感觉身体在膨胀、收缩。 | |||
有人跟隆波分享过,隆波蒲尊者临时的家很特别,不太有别的人修的,他是观心脏一整天噗噗噗地跳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躺着看心脏的跳动。不太有人用心脏的跳动作为临时的家,也有,但不常有。比如像我们整天很忙,曾经用呼吸心跳作为临时的家,一旦感觉变了,呼吸心跳的节奏也变了。呼吸的节奏,心跳的节奏一旦变化,觉性生起了。比如平常的时候跳得比较慢,一旦看到美女,心脏跳动的节奏会出现变化,觉性及时扑捉到:喂,这迷失啦!因此,必须要有临时的家。有的临时的家可以用于修奢摩他,有的同时也还可以修毗钵舍那,有的仅仅只是能够修奢摩他。比如我们紧盯身体,动了之后不停地觉知、觉知,就比较偏向在修奢摩他,或者是思维头发、皮肤、指甲、牙齿、骨肉、肌腱……那个也是偏重于奢摩他,但如果懂得方法,同样也可以翻转变成毗钵舍那。在经典里面就有记载,比如安般念用于修奢摩他也可以,用于修毗钵舍那也可以;观身体的不净,可以用于修奢摩他;身至念可以用于修奢摩他,也可以修毗钵舍那,来到四禅都可以呢,跟安般念是一样的。 | |||
但是不能太贪,说这个临时的家修了之后有这个优点、那个优点,比那个更好,那个只是对某些人来讲更好,对我们是不是更好不知道。真正适合我们的临时的家是修了之后生起觉性,能够有觉性就可以了。 | |||
比如念佛陀、佛陀、佛陀之类的,不停地念佛陀,心宁静。“佛陀”是修奢摩他的禅修业处,因为“佛陀”是念头,念头是属于概念性的所缘,不是究竟所缘,是无法用于修毗钵舍那的,三藏经典是这么说的。 | |||
但是当我们修行得很熟练,念佛陀、佛陀,然后与其让心带领去静止在“佛陀”上面修奢摩他,不如我们念佛陀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佛陀、佛陀、佛陀”,心散乱,知道散乱;“佛陀”,心宁静,知道宁静。如果不停地念佛陀可以获得奢摩他,但如果念佛陀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宁静也知道、散乱也知道,就可以契入毗钵舍那了。并不是因为念佛陀而修毗钵舍那,修毗钵舍那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心,心散乱也知道、心宁静也知道,仰赖于念佛陀契入到心念处。 | |||
修行的细节很好玩的,所以隆波就会有善法欲,很满意于去认识、学习、了解自己的身心,尤其是认识、了解自己的心,都特好玩,特好玩,太神奇了! | |||
起步的阶段先选择一个禅修业处。修哪类禅修业处了之后心宁静——如果我们需要宁静——就选那个禅修业处。比如隆波要修习宁静,隆波就吸佛呼陀,很轻松地去吸佛呼陀就行了。如果带着很放松的状态去觉知,心就会宁静;但是如果吸佛呼陀了之后,我们期待它宁静,心充满了贪,没有快乐,心就不会宁静。是有一些诀窍、原则掺杂在里面的,有一些善巧与方便掺杂在修行的过程之中。 | |||
如果我们训练得很熟练,什么时候想修奢摩他什么时候就可以做得到了,不只是一味地透过呼吸,修什么都可以修成奢摩他。比如非常多的人把心稍微放一点点,稍微正确地去放心,就会看到整个世界空,心就会契入到空解脱门,看到所有的一切都空,这个属于奢摩他,看到吗? | |||
起步的阶段觉得修奢摩他难、修毗钵舍那也难。那就先选择一个比较擅长的所缘,一旦能够用一个修奢摩他,抓住奢摩他的诀窍了,接下来就会知道我们的心宁静并不是因为这么呼吸、这么念诵,心能够宁静是因为心不饥饿于所缘,不会一下子扑这个所缘、抓那个所缘。在满意的、单一的所缘里面,心就会宁静,一旦我们能抓到里面的诀窍了——处在有快乐的所缘里面,心就会宁静,这个时候就看到让我们的心有快乐的所缘是非常多的。 | |||
比如像隆波,小时候家住在河边,傍晚的时候喜欢坐在河边,看到微风吹过来,看到湖面泛起的微波,心有快乐,最后会看到它变成光明,啪啪啪,光明,心就会宁静下来。看到吗?原先是透过观呼吸契入进来的,结果来观水也可以。 | |||
来看火,点蜡烛了来看火焰,抓住正确的原则,不去强迫让心宁静,很快乐地去观,觉知自己,心宁静也知道、心散乱也知道,修并不是为了要宁静。最开始需要睁开眼睛看火,最后呢,心能够记得火的画面,就不需要睁开眼睛看了,闭上眼睛和睁开眼睛一样的。接下来,飘来飘去的火焰消失了,变成了光明,自己的心就会有喜、乐、一境性,然后就有了禅定了。 | |||
看到了吗?修习奢摩他啊,有方法、有善巧与方便。方法呢,数也数不清。三藏经典里面提到四十种禅修业处,那只是一些例子而已,实修过程中,是数也数不清的,什么所缘都可以,是概念性的所缘,也就是我们所想象出来的内容也可以,色法也可以,名法也可以。 | |||
如果是圣者,用涅槃作为修奢摩他的业处也行,但不可以用来修毗钵舍,修毗钵舍那只能够用色法,名法,用概念所缘或者用涅槃去修毗钵舍那是不可以的,做不到,并不是人可以做得到的。 | |||
我们知道原则:如果需要让心宁静,就带领心去和有快乐的、单一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带领心跟有快乐的、单一的所缘持续在一起,而不是故意让心有快乐,不是强迫,想让心宁静心就不会宁静。 | |||
因此,我们观察自己:与哪个禅修所缘在一起的时候心有快乐,不会流窜到别的地方去。比如有的人喜欢插花,特别喜欢花的人,本来看花之后应该很享受,现在却想东想西的:这里要再加一朵花、这个地方要拿一片叶子来搭配,这个就是散乱了。如果插花的时候插得很漂亮、很满意,然后来礼佛,我们就来看:有快乐,看到漂亮的花有快乐,心慢慢地去观察,忘了花的时候:哎呀,迷失了,继续来看花,心可以宁静,同样也可以修奢摩他,不是不可以。 | |||
比如上个星期隆波分享的有一位出家师父看到荷花,非常漂亮,他的心很喜欢,他很满意地在看,看来看去呢,心就集中了,获得奢摩他;获得奢摩他了之后,接下来看到这个荷花蔫了,然后他的心就契入毗钵舍那。漂亮的画面,它是无常的,生了就灭,契入毗钵舍那了。 | |||
试着去看自己跟哪个禅修所缘在一起了有快乐,我们就去跟那个禅修所缘在一起,但是那个禅修所缘必须不能够刺激强烈的烦恼习气。 | |||
比如一整天看网络,有快乐,那个不行,心一直不停地在动荡起伏。在寺庙里面,隆波有一个规则,出家人不可以上网。手机都不太想让他们用呐,但是呢,很难阻止,因为每个人都有了,他们就会找借口说啊:万一居士打电话,爸爸妈妈打电话过来有事……但是不准上网,不能上网。 | |||
出家人上网,就会很快地受损失,心里面就会开始痒的。看别人分享这个、分享那个,心就会痒,也要去分享一点什么,然后把一些资料上传到网络。比如买十几万的手链,然后拿去炫耀。哎,这个是真得非常不懂事啊!或者是行脚,现在出家人行脚,不停地行脚,不停地走,不停地直播,这是不可能有进步的。所以隆波不让出家人上网,心会散乱。 | |||
因此,我们的心喜欢的禅修所缘,必须是不会刺激让很强烈的烦恼习气生起来的所缘。如果上网,说这个喜欢,这个不行,会让烦恼习气很强,只能够用不会刺激烦恼习气的那种业处。 | |||
在经典里面举了四十个例子。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变化的,而不是说不行。比如在三藏经典里面提到修水遍的方法——可以把钵或者是钵的盖放水了之后,就坐着看水。看水有风吹过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点点小的波纹,然后就去念诵:啊波、啊波……我们不需要啊波也行,我们念诵水、水、水也可以,或者是不念什么,不念诵也行。但是大部分心都会动荡不安,所以一定要找一个什么东西给他念,就去念水、水、水、水……一旦我们做得很熟练了,接下来看到河里面的水,心也可以能修水遍。一旦修一个会了之后,可以扩充开来,那就不难了。 | |||
或者是我们看火,点了一根蜡烛,然后睁开眼睛、闭上眼睛,不停地睁开眼睛、闭上眼睛来看,接下来我们看到太阳,那也可以修火遍了。心集中,看到亮、光明。有的人看到太阳升起,心也可以用日出来修火遍。太阳出来的时候,可以修好几种遍,但是十二点钟的太阳别去修,不然会让眼睛瞎掉的!可以修哪些遍呢?可以修光遍、色遍。看到红色也行的,日出的时候想着它是火焰,那可以修火遍。看到吗?在哪里都有工具,可以用来修行的这些工具太多了。或者是我们在走路,看到风吹着树叶在摇动,然后去观风,心也可以宁静。有的人坐在树底下,风吹着树叶,心里很舒畅,然后去觉知,风吹到身,风不时地来吹拂身体,心也可以集中。这些人玩的是风遍。 | |||
因此,事实上真正的法,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在寺庙,并不在出家人那里。如果我们知道修行的原则了,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做得到。走着走着看到狗被车撞死了,那就可以去省思:生命是不确定的。有死亡,这个是变成了死随念,也可以获得禅定。看到吗?也可以获得禅定。 | |||
因此,如果明白修行的核心,我们完全能够把我们周围的事物拿来作为修行的辅助工具。这些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看到什么都可以看到三法印。 | |||
以前,隆波读了一部经,隆波不明白。佛陀问出家人,你们一天思维死亡几次呢?有的说一次,就在睡觉之前思维一次。有的说十次、二十次。阿难尊者说他看到死亡一百次,一天看到一百次,佛陀说这个太疏忽大意了,看到一百次都依然还疏忽大意。佛陀说他心识的每一个刹那都看见。 | |||
那个时候隆波不理解,怎么可能会每一个心识刹那都看到,不做别的吗?因为事实上无论看到什么,都看到死亡掺杂在每一个事物里面。看到树,树里面也有死亡掺杂在里面。看到山,看到了吗?山里面也掺杂着死亡。漂亮的山,大的那个山,整个山会慢慢地消、慢慢地消、慢慢地消,最后坍塌,然后也可以死给我们看。最开始是一点点地死去。比如禅堂的地面,到了某一点呢,出家人就要把沙扫掉,一段时间下雨了,沙又有了,干净的禅堂就死去,变成了肮脏的禅堂。 | |||
所有的一切啊,全部都在教三法印。因此,佛陀说他在每一个心识的刹那都看到死亡,那是真实的,因为他的觉性智慧非常高,会那么照见。我们佛弟子,我们的品质来不到那个程度,我们就不时地去看三法印,心就可以契入修习宁静,偶尔不去开发智慧。 | |||
即便是修行很好的高僧大德,到了时间他们也没有开发智慧。修毗钵舍那看到所有的一切一直在生灭,到了时间他也修习禅定。他修的时候不需要闭眼睛的,因为他很熟练了。这么睁开眼睛,看下去,看到的全只是空。看到吗?心处在空的禅定里面看世间,人那么多,他看到的全是空。 | |||
但是如果要出来指导,要来开发智慧,就把空放下,出来接触外面的世界。看到什么?看到的只是造作,而不是看到人。不是看到人、看到猫、看到狗,不是这样子的。退出来,看到的只是造作,看到的只是色法、名法,看到的只是苦,看到的只是造作。他并没有一直处在禅定的状态里,他出来了之后,必须要用蕴工作的时候,比如在讲法的时候必须要用蕴来工作,就会出来。出来了之后看到什么?看到了苦,或者是看到造作,造作其实全部都是苦。 | |||
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去训练自己。起步的阶段,先看哪一类禅修所缘适合作为自己临时的家,跟它在一起很舒服,就常常地跟它在一起,心就会宁静,然后慢慢地有力量,能够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心一旦宁静了,就稍微把它提升一点层次,它就会安住。 | |||
如果我们带领心去处在有快乐的所缘上面,它就会宁静。要想提升禅定的层次来到安住的阶段,就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心,但是别去紧盯心。比如我们观呼吸,心宁静、很舒服,然后和呼吸在一起。当我们要提升,我们就看到呼吸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观呼吸的主体,这样它就有距离的旁观。一会儿又跳到呼吸里面,或者有时候在观呼吸了之后,它迷失到别的地方去,我们要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它迷失、跑掉了。跑去呼吸里面及时地知道,它跑去别的地方及时地知道。 | |||
当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心的时候,安住型的禅定就会生起。如果没有安住型的禅定,那是无法真的开发智慧的。宁静型的禅定可以用于休息,让心有快乐,让心有力量,让心想继续修行。 | |||
如果我们修行了之后,从来没有宁静过、没有快乐过,就很厌烦,不想修了。但是如果我们会修习宁静,就会喜欢,到了时间就不想去跟别人攀缘了,就想找宁静了。但是太宁静了也不好,又会黏着于宁静、快乐。 | |||
一旦心宁静得差不多了,就松开紧盯、专注所缘,回来观察自己的心。把主角从所缘换到心上面:心如果跑到呼吸上面,及时地知道;如果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或者是我们正在动,有时候心跑去紧盯身体了,及时地知道。心有时候紧盯身体,有时候跑去想……这么去观,及时地知道心的跑来跑去,心就会安住。 | |||
一旦心安住了,我们就可以开发智慧了。开发智慧可以有好几种方式,取决于我们曾经累积过的福报和波罗蜜。有的人是禅那这一块累积得比较多,佛陀并没有说不可以修了。比如像隆布敦长老,我们去跟他学的时候,曾经修的什么禅修业处,他并没有让我们停止,而是让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地提升。比如,他知道隆波曾经训练到心变成知者了,可以在不需要打压、不需要刻意的情况下就能够有知者,所以他教隆波直接去观心。 | |||
起先以为必须要去呵护知者,他说错了,然后就放开让心去工作。然后一会儿变成知者、一会儿变成想者。一旦变成想者了之后就会生起演绎造作,有时候有快乐、有苦,有善、有不善,都是紧随着念头之后才会出现的。 | |||
或者是看到心,它去到眼、耳、鼻、舌、身工作,会跑出去,迷失在眼、耳、鼻、舌、身,那也继续地知道,最后就有智慧生起了。看到每一个种类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苦的心、好的心、坏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去看画面的心、去听声音的心、去闻气味的心、去尝味道的心、去感知身体方面接触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安住的心生了就灭,散乱的心也生了就灭。看到每一个种类的心全部都生灭、生灭、生灭,这是真正在开发智慧了。 | |||
真的开发智慧,并不是特别的认真、较真,而是心会自行照见。如果刻意去看的话,就依然还脆弱,必须要没有刻意看而看到。但想来到不刻意看而看的话,必须先要有刻意。比如起步的阶段,如果修奢摩他,我们必须要刻意。先修某一种禅修的业处,接下来我们及时地知道有刻意,太打压自己、太紧了,然后就慢慢地松开,刚好合适。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然后能抓住这个诀窍了,很快就宁静。 | |||
昨天也有出家人,去给隆波寮房的窗户做卫生。他做禅修报告,他说他的心怎么样已经记不住了,总而言之就是心一旦生起一个状态,心不中立,然后就不停地造作。他说他的心没有力量,心没有力量,然后怎么努力去训练都起不来。隆波说不需要跟它去抗争,心没有力量,知道心没有力量,如果什么时候以中立的心知道,心立马就会有力量,心立马就会宁静。 | |||
这个是可以给大家来挑战的,这得靠自己来验证是真的还是不是真的。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的都可以,需要去如实观,如果我们的心真的是中立的,真的能够做到如实观,心就会立马抽身出来,立马快速地就会有力量。 | |||
心之所以没有力量,原因是出现了一个我们不喜欢的境界,我们一直想纠正它。心现在没有力量,怎么做才可以有力量啊?拼命地努力、努力、努力,越努力就会越用很多的力量,心就会更加没有力量。所以就是不需要做什么,心没有力量,知道没有力量,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去知道这个不喜欢,一旦看到心不喜欢的一瞬间,不喜欢灭掉,心对没有力量的这个境界保持中立了,心停止的一瞬间,力量就会立马出现。 | |||
事实上如果训练到很熟练,全部都简单了。如果依然还不会修,什么都难,什么禅修都难了。但是每一个容易的人,他全部都经历过困难的。 | |||
因此别气馁,要忍耐。要用心去修某一个禅修业处,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但是不停地去跟那个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这样它会自然宁静。 | |||
或者是我们跟哪个禅修业处在一起,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禅修业处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变成观者。这个观者的心啊,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修习宁静,知者的心很快就会没有力量,很快就会重新又变成迷失的心了。 | |||
因此,修行不要心急。心如果依然散乱,就先让它宁静,这样才可以有力量。一旦有力量了之后,就别只是一味地很愚蠢的,像水牛、黄牛一样的那么有力量,要把力量用来发挥它的意义。心有了力量之后,就放下禅修所缘,然后开始不停地偶尔来瞟一下心,也就是:观禅修所缘,但是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注意它,而是来观察自己的心,但是不要关注得太多,如果盯着那个心呢,又错了。 | |||
因此,修习禅修业处,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去紧盯禅修业处及时地知道,其实这样就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知者的心,一旦获得知者的心了之后呢,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发智慧。 | |||
开发智慧第一个阶段就是分离蕴、界、名、色,如果我们的心安住变成观者了之后,分离蕴就是小儿科了,非常容易。 | |||
一旦我们的心变成观者,当下这一刻我们的身体坐着,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身体不是心,心是观身体的人。在走的时候,走的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心是观者,就会知道身体正在走。但是别去紧盯心,只是看到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只是这样就足够了。不需要去找知者在哪里,如果去找的话,那就会掉到无色界定里面去了。 | |||
就这么不停地去用功,一旦能够分离蕴了,就会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身体里面苦乐的感觉和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身体里面苦乐的感觉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心里面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身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心有快乐我们就会看到:不是我快乐,而是有快乐在心里面生起,就可以分离开了,就不是“我”快乐了。 | |||
如果什么时候蕴聚合在一起,就会生起错误的界定,以为有“我”了。但是如果蕴分离开的话,如果我们的心真的安住,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蕴,无论觉性觉知的哪个蕴里面都没有我、不是我:身体不是我;身体里面苦乐的感觉,心里面的苦、乐、不苦不乐也不是我;心里面生起的善、不善,也不是我。生气了,原先是我生气,一旦我们能够分离蕴了,就会看到生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它们就能够分离开了,生气是无常、苦、无我的,就会这么照见。因此,开发智慧取决于一定要能够先分离蕴、界。一旦能够分离了,每一个蕴、每一个界,包括心本身,全部都是在示现三法印,这就是开发智慧,是真正地开发智慧了。 | |||
必须要去用功,不用功什么也不会获得的。学法的起步阶段必须要懂得亲近善知识、亲近高僧大德——教的跟三藏相一致的那些高僧大德。去亲近高僧大德,去了之后做什么呢?去听法、去学法,听了之后、学了之后怎么继续做呢?去推理分析,自己听到的这些,怎么把它契入到实修呢?这属于如理作意。 | |||
比如,我们去跟一些老师学,他一说我们就会往后退了,因为他讲的跟修行的一些基础理论是相违背的,跟三法印是相违背的,跟四念处是相违背的,跟蕴、界、十八界、二十二根、缘起法是相矛盾的。比如,我们去了,他让我们接收能量,不需要自助,要靠人帮忙,这跟佛陀的教导就不一致了。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皈依,谁可以帮助得了谁呢?像他们说的,这么去触碰了你就很容易开悟、很容易见法、很容易看到光之类的,如果真的这么好,佛陀老早就这么做了。为什么佛陀不做呢?因为这个并不是真的好。 | |||
世间的众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业,想好的话就去修行、禅修,想坏的话就去造恶业。一旦我们听了佛陀的教导就能够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 |||
或者有人说阿罗汉死了之后再次出生累积波罗蜜来成佛,那就太离谱了,错得太离谱了。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不要了、不要了,这个并不是智者,不适合跟他去亲近,会往后退。 | |||
如果高僧大德教我们少欲知足、精进、追求宁静、不攀缘、勤奋用功,教导我们有戒、有禅定、有智慧,知道持戒的方法、知道培养禅定的方法、开发智慧的方法,他教、教、教、教……教到最后就是解脱——如何生起圣道圣果,如果他教导这个线路就可以。如果他教的离开了这条路,看到鬼,看到什么天神,看到冤亲债主,那就只是一直在迷失,沉迷在冤亲债主里面。我们有非常多的冤亲债主,难道你要不停地去跟他们化解吗?那就永远没有完结的一天了。 | |||
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法,巴利文说得很动听:要用耳朵去听,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话筒。听了之后要怎么办呢?要如理作意:他教的跟佛陀教导的主要原则是相匹配的、一致的,还是相冲突的?如果是冲突的那就不要。 | |||
当我们省思了之后知道方法了——知道怎么去修行,我们就动手去实修到跟法相匹配的程度。我们要走的线路必须要圆满,必须要有好的高僧大德,教的法是对的,是按照三藏经典教的。听他的教导,然后去好好地省思:他教导的真的是离苦、纯净无染的路吗?还是愚蠢、愚昧的路呢?一定好好地、认真地去听,一旦真的了解了方法之后,就去动手实修。 | |||
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修奢摩他修了二十二年,然后无法继续往前走了。读三藏经典读了又读、读了又读,三藏经典有非常多的修行方法,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契入。有一天,遇到了隆布敦长老,这称之为亲近善知识了。亲近善知识后,他就教导要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得到自己的心,就会明白所有的法。 | |||
隆波就开始省思:诶?真的呀!如果自己的心坏,自己也坏;如果自己的心好,自己也好了。因此,如果自己的心走错路,就会走错方向;如果心走对路,就会走对了。心是首脑,心是核心,心是所有诸法的首脑和核心。真的是这样子,他让观心、抓住原则是对的,抓住了匪首。 | |||
看到了吗?一旦去亲近善知识,顶礼隆布敦长老,他教导了之后自己去省思,然后动手实践,动手实修跟法相匹配。修行跟法相匹配,也就是只要一有空、只要能做得到,就一直在修行,就去观心一直在工作。然后就会明白他的开示,世间根本没有什么,这个世间空空的,根本不值得去执着抓取,这个世间根本没有什么,有的只是苦。然后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好的佛教徒。如果我们这么修行,我们就会变成好的佛教徒。 | |||
好的佛教徒的品质是:有信仰——很稳固的信仰,对三宝有很稳固的信仰;有戒,不敢破戒,破戒自己会羞愧;懂得区分,知道哪个跟业果法则相一致,哪个属于大家的谣传。如果听信谣传说这个好、那个好,就会去随众。别人说这么做了很好,就会相信他;或者是去顶礼天神,说这个很好,顶礼了树神,也说很好。就会不停地去相信别人,随众。 | |||
以前很多人跑去印度不停地找,找什么?记不住名字了,是很胖的,可以显神通的一个人。很多人到处找他,顶礼膜拜,拿钱去供养他。后来尼泊尔也有说“佛陀”出生了,说小佛陀来重新出生了。哎呀,这些人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就会相信大家的那些谣传,他忘了业果法则:谁做谁得,而不是谁可以帮得了谁。 | |||
一旦我们能够区分开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能够区分得开,我们就会去护持那些对的,不会去护持那些错误的。用出家人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不会去做佛教之外的那些功德的事情。佛教之外那些功德的项目,也就是把钱去给那些巫医,然后让他们去欺骗这个世间,号称自己获得功德了,佛教徒不会去做的。不去做佛教之外的功德,并不是不去把钱给别的宗教徒,比如说穆斯林教徒他们发生水灾,我们把钱拿去捐款,那是属于在佛教之内的功德。 | |||
哪些功德是在我们佛教徒功德的范围之内呢?比如说放生,放生鱼、放生鸟,那也是佛教功德的项目;帮忙去修佛像、寺庙,这个也是。很多的项目做的人很多,隆波后来只做一样,大部分都是去给医院捐款。寺庙里面的功德后面都不太怎么做了,因为做了很多已经很烦了,厌烦了、厌倦了……一旦做了之后,新的工程又来了,一辈子都做,没完没了。去修很多很大的寺庙,出家人没有几个,但是修很大的工程,根本照顾不过来,那是负担;或者是不停地修寺庙,结果变成旅游景点了,根本没有修行了。所以后面就不太去给寺庙做功德了,就会去给医院捐款。看得很清楚,很多人真的获益,这是功德,这是佛教里面的功德。 | |||
还有另外一个我们必须要做的,我们佛教徒必须要做的就是去学戒、学法,然后去提升自我,哪个善法没有做就要去做,哪个不善法没有断的就要去断,慢慢地去提升。 | |||
因此,我们佛教徒的职责就是给大家分享的这些,这样我们就可以进步、可以提升。 | |||
我们必须要有信仰——对三宝要有信仰,而不是对这位出家人、对那位出家人信仰,是对三宝要有信仰。我们必须要有戒,我们必须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我们只是相信业和业的果报。我们护持、赞助那些真正在做善事的人,而不是那些骗子,比如说把法拿去贩卖,这些就属于骗子。佛陀的法是不可以用于作为商业交易的,佛陀的法是非常殊胜的,是佛陀纯净无染的心分享出来的,我们不可以拿来卖的。慢慢地去提升自己,去认识、学习、累积法,然后逐步地提升上来,也就是我们的戒必须越来越纯净。如果是出家人也需要学戒律,既要学理论,也要学实修,这才是真正跟佛教徒相匹配的名誉。 | |||
听法刚好45分钟了,要去用功,要去观察自己。 | |||
1号:持五戒,固定形式是念诵、打坐、吸佛呼陀,一天大概1个小时。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时间就听隆波开示。从原来喜欢打压心,到现在开始能够及时地知道心,心跑去想及时地知道。感觉心依然散乱,还有贪,想让修行很好。请求隆波开示。 | |||
隆波:如果读自己的心,能够读到烦恼习气的话,那就已经在修行了。就不停地认识了解它们:粗糙的烦恼习气、中等的烦恼习气、微细的烦恼习气,我们的心越微细,看得就会越来越细腻。去继续用功,要忍耐。一个人要想能够跨越轮回,必须要去战斗,必须要忍耐,脆弱的人是不可能跨越轮回的。 | |||
戒,要好好地去持守,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其他剩下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心里面生起了变化,然后去及时地知道那个变化,这样就可以进步,就可以很快速地提升,不会卡在让我们的修行变慢的那些特质上面。去搜索谷歌看有哪些法会让我们的修行变慢,这个很长,懒得分享了。 | |||
2号:每天的固定形式练习——经行15分钟,打坐30-45分钟,观身体呼吸。日常生活中会感觉到身体地动、停,有时候会看到心自行工作,而且控制不了,一旦心去看外面,就会努力地回来觉知身体,想知道修行开始对了吗? | |||
隆波:已经开始对了。但是心去外面的时候不需要拉,把它扔掉,重新回来觉知就可以了,不需要拉它回来,如果拉就会憋闷。心并非只有一颗。往外去看的那个心,那是迷失的心,迷失到眼根、耳根的心,你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心迷失了,那个时候迷失的心已经灭掉了,觉知的心就已经回来代替了,不需要努力地去把过去的拉回来。迷失的心已经全部都是过去的心了。 | |||
心啊,依然还很散乱,因此要安排时间修习让心宁静,宁静在单一的所缘,不时地去宁静在单一的所缘里面。不要一直开发智慧,如果一直开发智慧就不好了,要让它获得休息,让它放松,只是不要让它懒惰就可以了。很好,现在很好。现在在打压了。要轻松地去觉知,轻轻松松地,但是不要走神。 | |||
3号:固定形式练习是念经,然后观身体动。日常生活中有觉性,观心接触境界在六个根门生灭,看到心会自行工作,经常迷失。当看到烦恼习气时,烦恼习气灭掉,嗔心除外。有时候会想到布施的时候就会有快乐,一旦想得很久,就会生起我慢。用心持守五戒,但往往会因为蚊子破第一条戒。看到身体跟感受分离开,看到欲望扑出去找快乐。请求隆波开示。 | |||
隆波:及时地去知道,这个很好。不停地及时地知道自己,这样就会慢慢地提升,戒就会慢慢地自然好起来。比如说要打一个蚊子就会很羞愧,蚊子犯了什么错呢?蚊子犯了偷盗戒,来吸我们的血,来偷盗,但对于偷盗的处罚不至于来到杀头的程度。隆波的寮房里面有一个瓶子,如果有蚊子或者是苍蝇进来了之后,就用杯子把它盖住,然后用纸把它盖住放到外面去。可怜它们,因为如果它在寮房里面可能就饿死了。 | |||
别打压心,3号有在打压心,太打压心了就会憋闷,就是要很正常、平常。 | |||
2号醒醒。2号觉性太弱了,就会睡着。 | |||
4号: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心更开阔了,感觉觉知境界越来越多了,不时地能够觉知,觉性更快了,散乱也知道,继续念诵也知道,念诵就会灭掉,觉得念诵的词属于念头,回来觉知自己,很快又会灭掉,就会一直是这样子的。请求隆波开示。 | |||
隆波:正常的心跟现在一样吗?用点头也可以,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相同。你黏着于让心静止不动,依然黏着,感觉到了吗?你现在的心啊,跟你小时候的心,或者是跟你还没有修行时候的心是不一样的。它的区别其实就是你人为创造出来的多余的部分,因为你想到要修行。因为你有想要修行,所以你就会去造作出呆滞(静止)的境界。要去及时地知道这也属于一种造作,以中立的心去知道,不需要讨厌它。看到境界——看到你装修的这个呆滞(静止)的境界,以中立的心去知道它,它就会自然灭掉,心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但是如果你带领心去一直静止在这里面,就无法继续往前走了,就会黏着于奢摩他。 | |||
心有点憋闷,你能感觉到吗?对。为什么憋闷?憋闷是因为你刻意去强迫、打压它,因为你害怕不好。你害怕不好,所以就会去打压它。但是跟隆波互动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害怕,就会去紧盯,都一样,一模一样的,不需要害怕。 | |||
5号:心迷失了知道,就好像心醒,心紧随着去观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就会消失。最近2个月生活出现问题,苦一直在冒起来,苦了知道,苦不消失,但是不停地继续去观心,接下来觉得禅定的力量不够,所以就会增加修禅定的时间。想问修行对吗? | |||
隆波:修行对的,继续用功。修行对的,但是别去装修心。去修禅定,修习禅修业处,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如果想宁静,就会憋闷,那就无法真的获得禅定,而且别带领让心犯迷糊。宁静的心并不犯迷糊,它觉知得很清楚。但是它也并没有刻意地去觉知清楚,如果刻意去觉知清楚,心又会太僵硬。 | |||
甜甜地笑,你这是在笑吗?现在的心,你记住现在的心,现在的心是正常的心。然后你就跟这个正常的心在一起,一旦烦恼习气进来了,心就开始不正常了;一旦烦恼习气走了,你就又跟正常的心在一起了。但是如果让心静止,就不正常了,你就无法看到真品。对!就是这么待着,就待在这里,但是不需要努力地待。它来到这里也知道,它迷失在造作的世界里也知道。会更轻松一些,你能感觉到吗?真正善的心,它是轻松的、柔软的、灵敏的,不会僵硬。大善心的特质是轻松、柔软、灵敏,不会呆滞、不会沉重、不会憋闷、不会僵硬。 | |||
现在,5号你带领心又到静止不动的那个点上去了,能感觉到吗?心又跑进去了。要去及时地知道,然后来想到自己正常的心、自己平常的心。正常的心它本身是清明的,它之所以蒙上阴影,是因为烦恼习气掺杂进来了。我们要有正常的心,一旦烦恼习气来了,我们就会看到:哎,它来了,那它就会走。但是如果你去装修,让心这样、那样,心就会被烦恼习气控制了,哪里也去不了。别带领让心那么去昏沉,退出来,再退出来,对对对,这么出来。试着修“动”,以“不停地动来动去”来做禅修业处。比如说做家务之类的,去扫地、去拖地、去浇树、去洗车、去给狗洗澡、去给猫洗澡、去工作……然后去看到色法在工作,色法在动,好过于坐着之后带领让心锁在里面。那个不好,痴会掺杂进来。 | |||
6号:打坐跟经行交替进行,用“佛陀”作为临时的家。觉知就只是去觉知,观身会从头看到脚,看到只是骨架。训练观身、观感受、观名色的生灭,观对了吗? | |||
隆波:现在心是什么样子的?6号你看得出来吗?你在装修心,能感觉到吗?你让心静止不动、鸦雀无声,要退出来一下。睁开眼睛,甜甜地笑,就好像有一个帅哥来表扬你说:“哎呀,你像一个大明星。”这样你的心就不会钻到里面昏昏沉沉的,否则就无法真的开发智慧。你的训练很好,但是依然习惯性地带领让它静止不动,带领让它宁静。你带领让它去找宁静,那个是不对的。修习业处了之后,心会自行宁静,那个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带领让它去找宁静,大部分都是有痴掺杂进来,就会昏昏沉沉的。但是如果它自行集中,就会觉知、觉醒,会亮堂、光明。 | |||
现在依然在装修。别装修心,别装修心,要去及时地知道心的造作,别自行地去造作心。你的修行很好,去继续用功,稍微调整一丁点。 | |||
7号,7号不错的。 | |||
7号:固定形式练习,早晚用功,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去观身、观心,一直不停地看到身心的变化,固定形式用功的时候就去不停地观心的迷失。修行对了吗? | |||
隆波:对的,继续用功,修对了。稍等一下,稍等一下,7号现在带领心进去了,别带领下去。带领下去,很快就会变成习惯。一旦开始修行,就带领让心有快乐,要及时地知道这个也属于造作的一种。 | |||
8号:每天打坐时间半个小时。把戒作为自己的皈依处,世间很漂亮,黏着于快乐,一旦遇到苦就很用心地回来继续修行了,越修行就觉得跟世间越来越分离。想问现在的修行对了吗? | |||
隆波:早期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觉得世间动荡不安,乱七八糟的。不停地去修行,就会知道世间原本就是那样动荡不安的,麻烦的是自己的心,心没有中立,能感觉到吗?你的心不中立,要不停地及时地知道心不中立。如果你修行了之后,觉得在这个世间很难,那肯定是修错了。如果修行了之后,你看到世间动荡不安,事实上世间一直都是这样子的,真的有问题的是自己的心。接下来我们训练得很好了,我们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宁静、快乐,在动荡不安中也可以宁静、快乐,心就会很舒服。别人疯来疯去那是他的事情,自己的心很放松。慢慢地去用功,修得很好。 | |||
1号紧盯得太厉害了,现在迷失了,别让心呆滞。 | |||
5号别带领心进去,就好像是吸毒上瘾了,就会昏沉。 | |||
7号又往外送了。 | |||
好,今天就到这里。 | |||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 |||
编译声明 | |||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部 | |||
[[Category:当下启程编译]] | |||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 |||
2024年9月16日 (一) 08:56的版本
修行啊,心必须要有临时的家,如果没有临时的家,心就会到处流窜,无论是哪个阶段的修行都必须要给心找临时的家。别说我们大家了,即便是阿罗汉还修习四念处,以身、受、心、法作为临时的家,使心有个待的地方,有个临时的家。
我们跟阿罗汉的区别在于我们依然在执着、抓取身心五蕴,我们修习四念处作为临时的家是为了生起智慧、生起正确的领悟、正确的明白,然后放下;而阿罗汉以身、受、心、法作为临时的家,但是他的心是从蕴里面彻底地剥离开了,再也不相关联了,看蕴是空,而我们看蕴是我,因此我们是不可以扔掉心的临时之家的。
去观察自己,跟哪一类临时的家在一起时觉性能经常地生起就选择哪个,那个就很好。如果吸气、呼气,或者是念佛陀之类的,觉性经常地生起,就选择那个;或者去观行住坐卧了之后,觉性生起得很频繁,就选择那个。
有的人说,呼吸太微细了根本观不了,观不了那就观粗糙一点的嘛,身体行住坐卧会稍微粗糙一点。有的人又觉得这个太粗糙了,那里面有很多的间隙,比如坐着的时候,坐5分钟,心走神500次,实际上本来是坐着的,但心忘了临时的家。
有的人不喜欢用观呼吸作为临时的家,说修了之后很容易犯迷糊。有的人不喜欢观行住坐卧,太粗糙了,久久才换一次姿势,在换姿势之前,心已经跑了几百上千次,太粗糙了。有的人会用感觉身体动、停作为临时的家,比如我们坐着身体也在动,并不是一直静止不动地坐着。坐了之后也在吸气、呼气,不停地吸气、呼气,去观呼吸也可以啊,或者是观腹部的膨胀收缩也可以。并不是紧盯呼吸、并不是紧盯腹部,就只是作为临时的家,并不是作为心的监狱,如果去紧盯就变成监狱了,不是临时的家了。
要让心有待的地方,这样迷失就不会太久。选择刚好跟自己相匹配的、适合的、能够做得到的作为临时的家。比如观行住坐卧太粗糙了,隆波就不喜欢,隆波是心很急躁的人,性子很急,观很久就不喜欢,喜欢观呼吸,或者是观身体动了去觉知。坐着的时候身体也在动,比如说身体吸气、身体呼气,吸气的时候身体膨胀,呼气的时候身体收缩。并没有紧盯呼吸,并没有紧盯腹部,只是感觉身体在呼吸,只是感觉身体在膨胀、收缩。
有人跟隆波分享过,隆波蒲尊者临时的家很特别,不太有别的人修的,他是观心脏一整天噗噗噗地跳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躺着看心脏的跳动。不太有人用心脏的跳动作为临时的家,也有,但不常有。比如像我们整天很忙,曾经用呼吸心跳作为临时的家,一旦感觉变了,呼吸心跳的节奏也变了。呼吸的节奏,心跳的节奏一旦变化,觉性生起了。比如平常的时候跳得比较慢,一旦看到美女,心脏跳动的节奏会出现变化,觉性及时扑捉到:喂,这迷失啦!因此,必须要有临时的家。有的临时的家可以用于修奢摩他,有的同时也还可以修毗钵舍那,有的仅仅只是能够修奢摩他。比如我们紧盯身体,动了之后不停地觉知、觉知,就比较偏向在修奢摩他,或者是思维头发、皮肤、指甲、牙齿、骨肉、肌腱……那个也是偏重于奢摩他,但如果懂得方法,同样也可以翻转变成毗钵舍那。在经典里面就有记载,比如安般念用于修奢摩他也可以,用于修毗钵舍那也可以;观身体的不净,可以用于修奢摩他;身至念可以用于修奢摩他,也可以修毗钵舍那,来到四禅都可以呢,跟安般念是一样的。
但是不能太贪,说这个临时的家修了之后有这个优点、那个优点,比那个更好,那个只是对某些人来讲更好,对我们是不是更好不知道。真正适合我们的临时的家是修了之后生起觉性,能够有觉性就可以了。
比如念佛陀、佛陀、佛陀之类的,不停地念佛陀,心宁静。“佛陀”是修奢摩他的禅修业处,因为“佛陀”是念头,念头是属于概念性的所缘,不是究竟所缘,是无法用于修毗钵舍那的,三藏经典是这么说的。
但是当我们修行得很熟练,念佛陀、佛陀,然后与其让心带领去静止在“佛陀”上面修奢摩他,不如我们念佛陀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佛陀、佛陀、佛陀”,心散乱,知道散乱;“佛陀”,心宁静,知道宁静。如果不停地念佛陀可以获得奢摩他,但如果念佛陀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宁静也知道、散乱也知道,就可以契入毗钵舍那了。并不是因为念佛陀而修毗钵舍那,修毗钵舍那的原因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心,心散乱也知道、心宁静也知道,仰赖于念佛陀契入到心念处。
修行的细节很好玩的,所以隆波就会有善法欲,很满意于去认识、学习、了解自己的身心,尤其是认识、了解自己的心,都特好玩,特好玩,太神奇了!
起步的阶段先选择一个禅修业处。修哪类禅修业处了之后心宁静——如果我们需要宁静——就选那个禅修业处。比如隆波要修习宁静,隆波就吸佛呼陀,很轻松地去吸佛呼陀就行了。如果带着很放松的状态去觉知,心就会宁静;但是如果吸佛呼陀了之后,我们期待它宁静,心充满了贪,没有快乐,心就不会宁静。是有一些诀窍、原则掺杂在里面的,有一些善巧与方便掺杂在修行的过程之中。
如果我们训练得很熟练,什么时候想修奢摩他什么时候就可以做得到了,不只是一味地透过呼吸,修什么都可以修成奢摩他。比如非常多的人把心稍微放一点点,稍微正确地去放心,就会看到整个世界空,心就会契入到空解脱门,看到所有的一切都空,这个属于奢摩他,看到吗?
起步的阶段觉得修奢摩他难、修毗钵舍那也难。那就先选择一个比较擅长的所缘,一旦能够用一个修奢摩他,抓住奢摩他的诀窍了,接下来就会知道我们的心宁静并不是因为这么呼吸、这么念诵,心能够宁静是因为心不饥饿于所缘,不会一下子扑这个所缘、抓那个所缘。在满意的、单一的所缘里面,心就会宁静,一旦我们能抓到里面的诀窍了——处在有快乐的所缘里面,心就会宁静,这个时候就看到让我们的心有快乐的所缘是非常多的。
比如像隆波,小时候家住在河边,傍晚的时候喜欢坐在河边,看到微风吹过来,看到湖面泛起的微波,心有快乐,最后会看到它变成光明,啪啪啪,光明,心就会宁静下来。看到吗?原先是透过观呼吸契入进来的,结果来观水也可以。
来看火,点蜡烛了来看火焰,抓住正确的原则,不去强迫让心宁静,很快乐地去观,觉知自己,心宁静也知道、心散乱也知道,修并不是为了要宁静。最开始需要睁开眼睛看火,最后呢,心能够记得火的画面,就不需要睁开眼睛看了,闭上眼睛和睁开眼睛一样的。接下来,飘来飘去的火焰消失了,变成了光明,自己的心就会有喜、乐、一境性,然后就有了禅定了。
看到了吗?修习奢摩他啊,有方法、有善巧与方便。方法呢,数也数不清。三藏经典里面提到四十种禅修业处,那只是一些例子而已,实修过程中,是数也数不清的,什么所缘都可以,是概念性的所缘,也就是我们所想象出来的内容也可以,色法也可以,名法也可以。
如果是圣者,用涅槃作为修奢摩他的业处也行,但不可以用来修毗钵舍,修毗钵舍那只能够用色法,名法,用概念所缘或者用涅槃去修毗钵舍那是不可以的,做不到,并不是人可以做得到的。
我们知道原则:如果需要让心宁静,就带领心去和有快乐的、单一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带领心跟有快乐的、单一的所缘持续在一起,而不是故意让心有快乐,不是强迫,想让心宁静心就不会宁静。
因此,我们观察自己:与哪个禅修所缘在一起的时候心有快乐,不会流窜到别的地方去。比如有的人喜欢插花,特别喜欢花的人,本来看花之后应该很享受,现在却想东想西的:这里要再加一朵花、这个地方要拿一片叶子来搭配,这个就是散乱了。如果插花的时候插得很漂亮、很满意,然后来礼佛,我们就来看:有快乐,看到漂亮的花有快乐,心慢慢地去观察,忘了花的时候:哎呀,迷失了,继续来看花,心可以宁静,同样也可以修奢摩他,不是不可以。
比如上个星期隆波分享的有一位出家师父看到荷花,非常漂亮,他的心很喜欢,他很满意地在看,看来看去呢,心就集中了,获得奢摩他;获得奢摩他了之后,接下来看到这个荷花蔫了,然后他的心就契入毗钵舍那。漂亮的画面,它是无常的,生了就灭,契入毗钵舍那了。 试着去看自己跟哪个禅修所缘在一起了有快乐,我们就去跟那个禅修所缘在一起,但是那个禅修所缘必须不能够刺激强烈的烦恼习气。
比如一整天看网络,有快乐,那个不行,心一直不停地在动荡起伏。在寺庙里面,隆波有一个规则,出家人不可以上网。手机都不太想让他们用呐,但是呢,很难阻止,因为每个人都有了,他们就会找借口说啊:万一居士打电话,爸爸妈妈打电话过来有事……但是不准上网,不能上网。
出家人上网,就会很快地受损失,心里面就会开始痒的。看别人分享这个、分享那个,心就会痒,也要去分享一点什么,然后把一些资料上传到网络。比如买十几万的手链,然后拿去炫耀。哎,这个是真得非常不懂事啊!或者是行脚,现在出家人行脚,不停地行脚,不停地走,不停地直播,这是不可能有进步的。所以隆波不让出家人上网,心会散乱。
因此,我们的心喜欢的禅修所缘,必须是不会刺激让很强烈的烦恼习气生起来的所缘。如果上网,说这个喜欢,这个不行,会让烦恼习气很强,只能够用不会刺激烦恼习气的那种业处。
在经典里面举了四十个例子。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变化的,而不是说不行。比如在三藏经典里面提到修水遍的方法——可以把钵或者是钵的盖放水了之后,就坐着看水。看水有风吹过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点点小的波纹,然后就去念诵:啊波、啊波……我们不需要啊波也行,我们念诵水、水、水也可以,或者是不念什么,不念诵也行。但是大部分心都会动荡不安,所以一定要找一个什么东西给他念,就去念水、水、水、水……一旦我们做得很熟练了,接下来看到河里面的水,心也可以能修水遍。一旦修一个会了之后,可以扩充开来,那就不难了。
或者是我们看火,点了一根蜡烛,然后睁开眼睛、闭上眼睛,不停地睁开眼睛、闭上眼睛来看,接下来我们看到太阳,那也可以修火遍了。心集中,看到亮、光明。有的人看到太阳升起,心也可以用日出来修火遍。太阳出来的时候,可以修好几种遍,但是十二点钟的太阳别去修,不然会让眼睛瞎掉的!可以修哪些遍呢?可以修光遍、色遍。看到红色也行的,日出的时候想着它是火焰,那可以修火遍。看到吗?在哪里都有工具,可以用来修行的这些工具太多了。或者是我们在走路,看到风吹着树叶在摇动,然后去观风,心也可以宁静。有的人坐在树底下,风吹着树叶,心里很舒畅,然后去觉知,风吹到身,风不时地来吹拂身体,心也可以集中。这些人玩的是风遍。
因此,事实上真正的法,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在寺庙,并不在出家人那里。如果我们知道修行的原则了,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做得到。走着走着看到狗被车撞死了,那就可以去省思:生命是不确定的。有死亡,这个是变成了死随念,也可以获得禅定。看到吗?也可以获得禅定。
因此,如果明白修行的核心,我们完全能够把我们周围的事物拿来作为修行的辅助工具。这些太多、太多了,数也数不清,看到什么都可以看到三法印。
以前,隆波读了一部经,隆波不明白。佛陀问出家人,你们一天思维死亡几次呢?有的说一次,就在睡觉之前思维一次。有的说十次、二十次。阿难尊者说他看到死亡一百次,一天看到一百次,佛陀说这个太疏忽大意了,看到一百次都依然还疏忽大意。佛陀说他心识的每一个刹那都看见。
那个时候隆波不理解,怎么可能会每一个心识刹那都看到,不做别的吗?因为事实上无论看到什么,都看到死亡掺杂在每一个事物里面。看到树,树里面也有死亡掺杂在里面。看到山,看到了吗?山里面也掺杂着死亡。漂亮的山,大的那个山,整个山会慢慢地消、慢慢地消、慢慢地消,最后坍塌,然后也可以死给我们看。最开始是一点点地死去。比如禅堂的地面,到了某一点呢,出家人就要把沙扫掉,一段时间下雨了,沙又有了,干净的禅堂就死去,变成了肮脏的禅堂。
所有的一切啊,全部都在教三法印。因此,佛陀说他在每一个心识的刹那都看到死亡,那是真实的,因为他的觉性智慧非常高,会那么照见。我们佛弟子,我们的品质来不到那个程度,我们就不时地去看三法印,心就可以契入修习宁静,偶尔不去开发智慧。
即便是修行很好的高僧大德,到了时间他们也没有开发智慧。修毗钵舍那看到所有的一切一直在生灭,到了时间他也修习禅定。他修的时候不需要闭眼睛的,因为他很熟练了。这么睁开眼睛,看下去,看到的全只是空。看到吗?心处在空的禅定里面看世间,人那么多,他看到的全是空。
但是如果要出来指导,要来开发智慧,就把空放下,出来接触外面的世界。看到什么?看到的只是造作,而不是看到人。不是看到人、看到猫、看到狗,不是这样子的。退出来,看到的只是造作,看到的只是色法、名法,看到的只是苦,看到的只是造作。他并没有一直处在禅定的状态里,他出来了之后,必须要用蕴工作的时候,比如在讲法的时候必须要用蕴来工作,就会出来。出来了之后看到什么?看到了苦,或者是看到造作,造作其实全部都是苦。
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去训练自己。起步的阶段,先看哪一类禅修所缘适合作为自己临时的家,跟它在一起很舒服,就常常地跟它在一起,心就会宁静,然后慢慢地有力量,能够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心一旦宁静了,就稍微把它提升一点层次,它就会安住。
如果我们带领心去处在有快乐的所缘上面,它就会宁静。要想提升禅定的层次来到安住的阶段,就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心,但是别去紧盯心。比如我们观呼吸,心宁静、很舒服,然后和呼吸在一起。当我们要提升,我们就看到呼吸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观呼吸的主体,这样它就有距离的旁观。一会儿又跳到呼吸里面,或者有时候在观呼吸了之后,它迷失到别的地方去,我们要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它迷失、跑掉了。跑去呼吸里面及时地知道,它跑去别的地方及时地知道。
当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心的时候,安住型的禅定就会生起。如果没有安住型的禅定,那是无法真的开发智慧的。宁静型的禅定可以用于休息,让心有快乐,让心有力量,让心想继续修行。
如果我们修行了之后,从来没有宁静过、没有快乐过,就很厌烦,不想修了。但是如果我们会修习宁静,就会喜欢,到了时间就不想去跟别人攀缘了,就想找宁静了。但是太宁静了也不好,又会黏着于宁静、快乐。
一旦心宁静得差不多了,就松开紧盯、专注所缘,回来观察自己的心。把主角从所缘换到心上面:心如果跑到呼吸上面,及时地知道;如果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或者是我们正在动,有时候心跑去紧盯身体了,及时地知道。心有时候紧盯身体,有时候跑去想……这么去观,及时地知道心的跑来跑去,心就会安住。
一旦心安住了,我们就可以开发智慧了。开发智慧可以有好几种方式,取决于我们曾经累积过的福报和波罗蜜。有的人是禅那这一块累积得比较多,佛陀并没有说不可以修了。比如像隆布敦长老,我们去跟他学的时候,曾经修的什么禅修业处,他并没有让我们停止,而是让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进一步地提升。比如,他知道隆波曾经训练到心变成知者了,可以在不需要打压、不需要刻意的情况下就能够有知者,所以他教隆波直接去观心。
起先以为必须要去呵护知者,他说错了,然后就放开让心去工作。然后一会儿变成知者、一会儿变成想者。一旦变成想者了之后就会生起演绎造作,有时候有快乐、有苦,有善、有不善,都是紧随着念头之后才会出现的。
或者是看到心,它去到眼、耳、鼻、舌、身工作,会跑出去,迷失在眼、耳、鼻、舌、身,那也继续地知道,最后就有智慧生起了。看到每一个种类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苦的心、好的心、坏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去看画面的心、去听声音的心、去闻气味的心、去尝味道的心、去感知身体方面接触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安住的心生了就灭,散乱的心也生了就灭。看到每一个种类的心全部都生灭、生灭、生灭,这是真正在开发智慧了。
真的开发智慧,并不是特别的认真、较真,而是心会自行照见。如果刻意去看的话,就依然还脆弱,必须要没有刻意看而看到。但想来到不刻意看而看的话,必须先要有刻意。比如起步的阶段,如果修奢摩他,我们必须要刻意。先修某一种禅修的业处,接下来我们及时地知道有刻意,太打压自己、太紧了,然后就慢慢地松开,刚好合适。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然后能抓住这个诀窍了,很快就宁静。
昨天也有出家人,去给隆波寮房的窗户做卫生。他做禅修报告,他说他的心怎么样已经记不住了,总而言之就是心一旦生起一个状态,心不中立,然后就不停地造作。他说他的心没有力量,心没有力量,然后怎么努力去训练都起不来。隆波说不需要跟它去抗争,心没有力量,知道心没有力量,如果什么时候以中立的心知道,心立马就会有力量,心立马就会宁静。
这个是可以给大家来挑战的,这得靠自己来验证是真的还是不是真的。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的都可以,需要去如实观,如果我们的心真的是中立的,真的能够做到如实观,心就会立马抽身出来,立马快速地就会有力量。
心之所以没有力量,原因是出现了一个我们不喜欢的境界,我们一直想纠正它。心现在没有力量,怎么做才可以有力量啊?拼命地努力、努力、努力,越努力就会越用很多的力量,心就会更加没有力量。所以就是不需要做什么,心没有力量,知道没有力量,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去知道这个不喜欢,一旦看到心不喜欢的一瞬间,不喜欢灭掉,心对没有力量的这个境界保持中立了,心停止的一瞬间,力量就会立马出现。
事实上如果训练到很熟练,全部都简单了。如果依然还不会修,什么都难,什么禅修都难了。但是每一个容易的人,他全部都经历过困难的。
因此别气馁,要忍耐。要用心去修某一个禅修业处,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但是不停地去跟那个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这样它会自然宁静。
或者是我们跟哪个禅修业处在一起,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禅修业处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变成观者。这个观者的心啊,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修习宁静,知者的心很快就会没有力量,很快就会重新又变成迷失的心了。
因此,修行不要心急。心如果依然散乱,就先让它宁静,这样才可以有力量。一旦有力量了之后,就别只是一味地很愚蠢的,像水牛、黄牛一样的那么有力量,要把力量用来发挥它的意义。心有了力量之后,就放下禅修所缘,然后开始不停地偶尔来瞟一下心,也就是:观禅修所缘,但是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注意它,而是来观察自己的心,但是不要关注得太多,如果盯着那个心呢,又错了。
因此,修习禅修业处,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去紧盯禅修业处及时地知道,其实这样就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知者的心,一旦获得知者的心了之后呢,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发智慧。 开发智慧第一个阶段就是分离蕴、界、名、色,如果我们的心安住变成观者了之后,分离蕴就是小儿科了,非常容易。
一旦我们的心变成观者,当下这一刻我们的身体坐着,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身体不是心,心是观身体的人。在走的时候,走的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心是观者,就会知道身体正在走。但是别去紧盯心,只是看到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只是这样就足够了。不需要去找知者在哪里,如果去找的话,那就会掉到无色界定里面去了。
就这么不停地去用功,一旦能够分离蕴了,就会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身体里面苦乐的感觉和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身体里面苦乐的感觉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心里面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身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心有快乐我们就会看到:不是我快乐,而是有快乐在心里面生起,就可以分离开了,就不是“我”快乐了。
如果什么时候蕴聚合在一起,就会生起错误的界定,以为有“我”了。但是如果蕴分离开的话,如果我们的心真的安住,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蕴,无论觉性觉知的哪个蕴里面都没有我、不是我:身体不是我;身体里面苦乐的感觉,心里面的苦、乐、不苦不乐也不是我;心里面生起的善、不善,也不是我。生气了,原先是我生气,一旦我们能够分离蕴了,就会看到生气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它们就能够分离开了,生气是无常、苦、无我的,就会这么照见。因此,开发智慧取决于一定要能够先分离蕴、界。一旦能够分离了,每一个蕴、每一个界,包括心本身,全部都是在示现三法印,这就是开发智慧,是真正地开发智慧了。
必须要去用功,不用功什么也不会获得的。学法的起步阶段必须要懂得亲近善知识、亲近高僧大德——教的跟三藏相一致的那些高僧大德。去亲近高僧大德,去了之后做什么呢?去听法、去学法,听了之后、学了之后怎么继续做呢?去推理分析,自己听到的这些,怎么把它契入到实修呢?这属于如理作意。
比如,我们去跟一些老师学,他一说我们就会往后退了,因为他讲的跟修行的一些基础理论是相违背的,跟三法印是相违背的,跟四念处是相违背的,跟蕴、界、十八界、二十二根、缘起法是相矛盾的。比如,我们去了,他让我们接收能量,不需要自助,要靠人帮忙,这跟佛陀的教导就不一致了。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皈依,谁可以帮助得了谁呢?像他们说的,这么去触碰了你就很容易开悟、很容易见法、很容易看到光之类的,如果真的这么好,佛陀老早就这么做了。为什么佛陀不做呢?因为这个并不是真的好。
世间的众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业,想好的话就去修行、禅修,想坏的话就去造恶业。一旦我们听了佛陀的教导就能够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或者有人说阿罗汉死了之后再次出生累积波罗蜜来成佛,那就太离谱了,错得太离谱了。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不要了、不要了,这个并不是智者,不适合跟他去亲近,会往后退。
如果高僧大德教我们少欲知足、精进、追求宁静、不攀缘、勤奋用功,教导我们有戒、有禅定、有智慧,知道持戒的方法、知道培养禅定的方法、开发智慧的方法,他教、教、教、教……教到最后就是解脱——如何生起圣道圣果,如果他教导这个线路就可以。如果他教的离开了这条路,看到鬼,看到什么天神,看到冤亲债主,那就只是一直在迷失,沉迷在冤亲债主里面。我们有非常多的冤亲债主,难道你要不停地去跟他们化解吗?那就永远没有完结的一天了。
因此,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法,巴利文说得很动听:要用耳朵去听,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话筒。听了之后要怎么办呢?要如理作意:他教的跟佛陀教导的主要原则是相匹配的、一致的,还是相冲突的?如果是冲突的那就不要。
当我们省思了之后知道方法了——知道怎么去修行,我们就动手去实修到跟法相匹配的程度。我们要走的线路必须要圆满,必须要有好的高僧大德,教的法是对的,是按照三藏经典教的。听他的教导,然后去好好地省思:他教导的真的是离苦、纯净无染的路吗?还是愚蠢、愚昧的路呢?一定好好地、认真地去听,一旦真的了解了方法之后,就去动手实修。
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修奢摩他修了二十二年,然后无法继续往前走了。读三藏经典读了又读、读了又读,三藏经典有非常多的修行方法,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契入。有一天,遇到了隆布敦长老,这称之为亲近善知识了。亲近善知识后,他就教导要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得到自己的心,就会明白所有的法。
隆波就开始省思:诶?真的呀!如果自己的心坏,自己也坏;如果自己的心好,自己也好了。因此,如果自己的心走错路,就会走错方向;如果心走对路,就会走对了。心是首脑,心是核心,心是所有诸法的首脑和核心。真的是这样子,他让观心、抓住原则是对的,抓住了匪首。
看到了吗?一旦去亲近善知识,顶礼隆布敦长老,他教导了之后自己去省思,然后动手实践,动手实修跟法相匹配。修行跟法相匹配,也就是只要一有空、只要能做得到,就一直在修行,就去观心一直在工作。然后就会明白他的开示,世间根本没有什么,这个世间空空的,根本不值得去执着抓取,这个世间根本没有什么,有的只是苦。然后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好的佛教徒。如果我们这么修行,我们就会变成好的佛教徒。
好的佛教徒的品质是:有信仰——很稳固的信仰,对三宝有很稳固的信仰;有戒,不敢破戒,破戒自己会羞愧;懂得区分,知道哪个跟业果法则相一致,哪个属于大家的谣传。如果听信谣传说这个好、那个好,就会去随众。别人说这么做了很好,就会相信他;或者是去顶礼天神,说这个很好,顶礼了树神,也说很好。就会不停地去相信别人,随众。
以前很多人跑去印度不停地找,找什么?记不住名字了,是很胖的,可以显神通的一个人。很多人到处找他,顶礼膜拜,拿钱去供养他。后来尼泊尔也有说“佛陀”出生了,说小佛陀来重新出生了。哎呀,这些人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就会相信大家的那些谣传,他忘了业果法则:谁做谁得,而不是谁可以帮得了谁。
一旦我们能够区分开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能够区分得开,我们就会去护持那些对的,不会去护持那些错误的。用出家人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不会去做佛教之外的那些功德的事情。佛教之外那些功德的项目,也就是把钱去给那些巫医,然后让他们去欺骗这个世间,号称自己获得功德了,佛教徒不会去做的。不去做佛教之外的功德,并不是不去把钱给别的宗教徒,比如说穆斯林教徒他们发生水灾,我们把钱拿去捐款,那是属于在佛教之内的功德。
哪些功德是在我们佛教徒功德的范围之内呢?比如说放生,放生鱼、放生鸟,那也是佛教功德的项目;帮忙去修佛像、寺庙,这个也是。很多的项目做的人很多,隆波后来只做一样,大部分都是去给医院捐款。寺庙里面的功德后面都不太怎么做了,因为做了很多已经很烦了,厌烦了、厌倦了……一旦做了之后,新的工程又来了,一辈子都做,没完没了。去修很多很大的寺庙,出家人没有几个,但是修很大的工程,根本照顾不过来,那是负担;或者是不停地修寺庙,结果变成旅游景点了,根本没有修行了。所以后面就不太去给寺庙做功德了,就会去给医院捐款。看得很清楚,很多人真的获益,这是功德,这是佛教里面的功德。
还有另外一个我们必须要做的,我们佛教徒必须要做的就是去学戒、学法,然后去提升自我,哪个善法没有做就要去做,哪个不善法没有断的就要去断,慢慢地去提升。
因此,我们佛教徒的职责就是给大家分享的这些,这样我们就可以进步、可以提升。
我们必须要有信仰——对三宝要有信仰,而不是对这位出家人、对那位出家人信仰,是对三宝要有信仰。我们必须要有戒,我们必须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我们只是相信业和业的果报。我们护持、赞助那些真正在做善事的人,而不是那些骗子,比如说把法拿去贩卖,这些就属于骗子。佛陀的法是不可以用于作为商业交易的,佛陀的法是非常殊胜的,是佛陀纯净无染的心分享出来的,我们不可以拿来卖的。慢慢地去提升自己,去认识、学习、累积法,然后逐步地提升上来,也就是我们的戒必须越来越纯净。如果是出家人也需要学戒律,既要学理论,也要学实修,这才是真正跟佛教徒相匹配的名誉。
听法刚好45分钟了,要去用功,要去观察自己。
1号:持五戒,固定形式是念诵、打坐、吸佛呼陀,一天大概1个小时。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时间就听隆波开示。从原来喜欢打压心,到现在开始能够及时地知道心,心跑去想及时地知道。感觉心依然散乱,还有贪,想让修行很好。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如果读自己的心,能够读到烦恼习气的话,那就已经在修行了。就不停地认识了解它们:粗糙的烦恼习气、中等的烦恼习气、微细的烦恼习气,我们的心越微细,看得就会越来越细腻。去继续用功,要忍耐。一个人要想能够跨越轮回,必须要去战斗,必须要忍耐,脆弱的人是不可能跨越轮回的。
戒,要好好地去持守,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其他剩下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心里面生起了变化,然后去及时地知道那个变化,这样就可以进步,就可以很快速地提升,不会卡在让我们的修行变慢的那些特质上面。去搜索谷歌看有哪些法会让我们的修行变慢,这个很长,懒得分享了。
2号:每天的固定形式练习——经行15分钟,打坐30-45分钟,观身体呼吸。日常生活中会感觉到身体地动、停,有时候会看到心自行工作,而且控制不了,一旦心去看外面,就会努力地回来觉知身体,想知道修行开始对了吗? 隆波:已经开始对了。但是心去外面的时候不需要拉,把它扔掉,重新回来觉知就可以了,不需要拉它回来,如果拉就会憋闷。心并非只有一颗。往外去看的那个心,那是迷失的心,迷失到眼根、耳根的心,你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心迷失了,那个时候迷失的心已经灭掉了,觉知的心就已经回来代替了,不需要努力地去把过去的拉回来。迷失的心已经全部都是过去的心了。 心啊,依然还很散乱,因此要安排时间修习让心宁静,宁静在单一的所缘,不时地去宁静在单一的所缘里面。不要一直开发智慧,如果一直开发智慧就不好了,要让它获得休息,让它放松,只是不要让它懒惰就可以了。很好,现在很好。现在在打压了。要轻松地去觉知,轻轻松松地,但是不要走神。
3号:固定形式练习是念经,然后观身体动。日常生活中有觉性,观心接触境界在六个根门生灭,看到心会自行工作,经常迷失。当看到烦恼习气时,烦恼习气灭掉,嗔心除外。有时候会想到布施的时候就会有快乐,一旦想得很久,就会生起我慢。用心持守五戒,但往往会因为蚊子破第一条戒。看到身体跟感受分离开,看到欲望扑出去找快乐。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及时地去知道,这个很好。不停地及时地知道自己,这样就会慢慢地提升,戒就会慢慢地自然好起来。比如说要打一个蚊子就会很羞愧,蚊子犯了什么错呢?蚊子犯了偷盗戒,来吸我们的血,来偷盗,但对于偷盗的处罚不至于来到杀头的程度。隆波的寮房里面有一个瓶子,如果有蚊子或者是苍蝇进来了之后,就用杯子把它盖住,然后用纸把它盖住放到外面去。可怜它们,因为如果它在寮房里面可能就饿死了。
别打压心,3号有在打压心,太打压心了就会憋闷,就是要很正常、平常。
2号醒醒。2号觉性太弱了,就会睡着。
4号: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心更开阔了,感觉觉知境界越来越多了,不时地能够觉知,觉性更快了,散乱也知道,继续念诵也知道,念诵就会灭掉,觉得念诵的词属于念头,回来觉知自己,很快又会灭掉,就会一直是这样子的。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正常的心跟现在一样吗?用点头也可以,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相同。你黏着于让心静止不动,依然黏着,感觉到了吗?你现在的心啊,跟你小时候的心,或者是跟你还没有修行时候的心是不一样的。它的区别其实就是你人为创造出来的多余的部分,因为你想到要修行。因为你有想要修行,所以你就会去造作出呆滞(静止)的境界。要去及时地知道这也属于一种造作,以中立的心去知道,不需要讨厌它。看到境界——看到你装修的这个呆滞(静止)的境界,以中立的心去知道它,它就会自然灭掉,心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但是如果你带领心去一直静止在这里面,就无法继续往前走了,就会黏着于奢摩他。 心有点憋闷,你能感觉到吗?对。为什么憋闷?憋闷是因为你刻意去强迫、打压它,因为你害怕不好。你害怕不好,所以就会去打压它。但是跟隆波互动的人,每一个人都会害怕,就会去紧盯,都一样,一模一样的,不需要害怕。
5号:心迷失了知道,就好像心醒,心紧随着去观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就会消失。最近2个月生活出现问题,苦一直在冒起来,苦了知道,苦不消失,但是不停地继续去观心,接下来觉得禅定的力量不够,所以就会增加修禅定的时间。想问修行对吗? 隆波:修行对的,继续用功。修行对的,但是别去装修心。去修禅定,修习禅修业处,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如果想宁静,就会憋闷,那就无法真的获得禅定,而且别带领让心犯迷糊。宁静的心并不犯迷糊,它觉知得很清楚。但是它也并没有刻意地去觉知清楚,如果刻意去觉知清楚,心又会太僵硬。
甜甜地笑,你这是在笑吗?现在的心,你记住现在的心,现在的心是正常的心。然后你就跟这个正常的心在一起,一旦烦恼习气进来了,心就开始不正常了;一旦烦恼习气走了,你就又跟正常的心在一起了。但是如果让心静止,就不正常了,你就无法看到真品。对!就是这么待着,就待在这里,但是不需要努力地待。它来到这里也知道,它迷失在造作的世界里也知道。会更轻松一些,你能感觉到吗?真正善的心,它是轻松的、柔软的、灵敏的,不会僵硬。大善心的特质是轻松、柔软、灵敏,不会呆滞、不会沉重、不会憋闷、不会僵硬。
现在,5号你带领心又到静止不动的那个点上去了,能感觉到吗?心又跑进去了。要去及时地知道,然后来想到自己正常的心、自己平常的心。正常的心它本身是清明的,它之所以蒙上阴影,是因为烦恼习气掺杂进来了。我们要有正常的心,一旦烦恼习气来了,我们就会看到:哎,它来了,那它就会走。但是如果你去装修,让心这样、那样,心就会被烦恼习气控制了,哪里也去不了。别带领让心那么去昏沉,退出来,再退出来,对对对,这么出来。试着修“动”,以“不停地动来动去”来做禅修业处。比如说做家务之类的,去扫地、去拖地、去浇树、去洗车、去给狗洗澡、去给猫洗澡、去工作……然后去看到色法在工作,色法在动,好过于坐着之后带领让心锁在里面。那个不好,痴会掺杂进来。
6号:打坐跟经行交替进行,用“佛陀”作为临时的家。觉知就只是去觉知,观身会从头看到脚,看到只是骨架。训练观身、观感受、观名色的生灭,观对了吗?
隆波:现在心是什么样子的?6号你看得出来吗?你在装修心,能感觉到吗?你让心静止不动、鸦雀无声,要退出来一下。睁开眼睛,甜甜地笑,就好像有一个帅哥来表扬你说:“哎呀,你像一个大明星。”这样你的心就不会钻到里面昏昏沉沉的,否则就无法真的开发智慧。你的训练很好,但是依然习惯性地带领让它静止不动,带领让它宁静。你带领让它去找宁静,那个是不对的。修习业处了之后,心会自行宁静,那个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带领让它去找宁静,大部分都是有痴掺杂进来,就会昏昏沉沉的。但是如果它自行集中,就会觉知、觉醒,会亮堂、光明。 现在依然在装修。别装修心,别装修心,要去及时地知道心的造作,别自行地去造作心。你的修行很好,去继续用功,稍微调整一丁点。
7号,7号不错的。
7号:固定形式练习,早晚用功,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去观身、观心,一直不停地看到身心的变化,固定形式用功的时候就去不停地观心的迷失。修行对了吗? 隆波:对的,继续用功,修对了。稍等一下,稍等一下,7号现在带领心进去了,别带领下去。带领下去,很快就会变成习惯。一旦开始修行,就带领让心有快乐,要及时地知道这个也属于造作的一种。
8号:每天打坐时间半个小时。把戒作为自己的皈依处,世间很漂亮,黏着于快乐,一旦遇到苦就很用心地回来继续修行了,越修行就觉得跟世间越来越分离。想问现在的修行对了吗?
隆波:早期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觉得世间动荡不安,乱七八糟的。不停地去修行,就会知道世间原本就是那样动荡不安的,麻烦的是自己的心,心没有中立,能感觉到吗?你的心不中立,要不停地及时地知道心不中立。如果你修行了之后,觉得在这个世间很难,那肯定是修错了。如果修行了之后,你看到世间动荡不安,事实上世间一直都是这样子的,真的有问题的是自己的心。接下来我们训练得很好了,我们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宁静、快乐,在动荡不安中也可以宁静、快乐,心就会很舒服。别人疯来疯去那是他的事情,自己的心很放松。慢慢地去用功,修得很好。
1号紧盯得太厉害了,现在迷失了,别让心呆滞。
5号别带领心进去,就好像是吸毒上瘾了,就会昏沉。
7号又往外送了。
好,今天就到这里。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编译声明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部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