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2.80《用平常心去知道四念处》-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9月24日: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15行: | 第115行: | ||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 |||
[[Category:当下启程文字整理]] | |||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
2024年9月15日 (日) 21:52的版本
能观多少就观多少,观简单的|2022年09月24日之一
我们要训练自己,要有纪律,努力训练四念处,每天要训练,必须要训练。训练的方式就是要以有觉性为基础,有四念处的觉性。佛陀已经教给我们了,就是身、受、心、法。
身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可以用好几个角度观身体,但是不管哪一个角度,如果只要通过其中一个角度明白了,就会明白全部。
以身体作为临时的家分为好几种。有的是奢摩他,比如观察这个身体、观察食物是不净的之类的,这是奢摩他的部分。为什么要修习奢摩他?因为有的人心没有力量,无法真正提升觉性。像高僧大德教的,做不了什么就先去修奢摩他,而不是什么都不会就不用做什么了。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得到,有觉性忆起身,我们不用忆起其他的,只是身体呼气觉知,吸气觉知,不用想很多。呼气觉知,吸气觉知,修下去。接下来,当我们的心忘记身体的呼吸(大部分都是跑去想),当心跑去想的一瞬间,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知道自己忘记呼吸的身体了。
或者去看身体行、住、坐、卧也可以。有的人说呼气、吸气太快了,观了很容易迷失,觉性、禅定还弱,那就去观四威仪,这个粗糙一些。坐着觉知,走着觉知,站着觉知,躺着觉知,不断地觉知,重要在于觉知。呼气吸气觉知,行住坐卧觉知,不断地觉知。
有的人说,觉知身体的四威仪,这个很粗糙,坐着还没有换姿势,心就跑去想了五百回了。
如果不能修细的,就观能观的: 行住坐卧觉知;如果觉得这个太粗糙,佛陀又教了: 身体动,觉知;身体停,觉知。
我们的身体动,身体停,它有动就有停,它不会动来动去不停。我们不断地觉知,这称为用身体作为业处,作为临时的家。
更高的呢?是关于四大。观身体要看到四大,心必须有禅那,不然是看不到四大的。比如我们的一根头发,是哪一种?是地大? 一根头发是有地水火风的。口水,是哪一种?是水大?但其实地水火风都有,只是水大比较多一点。如果心没有禅那,是观不了四大的,比较难观。
我们能观多少就观多少,观简单的。看到了吗?佛陀教观四大之前,教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我们还没有禅那,我们就去看简单的部分,呼气觉知,吸气觉知,迷了知道,用觉知去知道。站着觉知,坐着觉知,走着觉知,躺着觉知,动了觉知,停了觉知。
心接受身心的实相,就不会苦|2022年09月24日之二
佛陀教导我们这些有烦恼习气的人,多多地观受。如果我们多多地去修,刚开始时觉得这个身体时苦时乐,精通以后就会照见这个身体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没有苦和乐,只有苦和苦。当智慧生起,就会看到身体是苦。心也是一样,我们觉得一种心有快乐,另一种心有苦,心可以选择有苦或有乐。当精通了修行,就会看到这个心完全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苦少,就会觉得自己快乐,只是这样而已。
我们修四念处直到有了智慧, 就会看到—— 除了苦,没有什么生起; 除了苦,没有什么存在; 除了苦,没有什么灭去。
听到修行会看到苦越来越多,有人会想那修行用功的意义是什么呢?
心有一种自然的神奇的能力: 越看到苦就越快乐,不是越看到苦就越悲伤、郁闷,不是这样的,这是不会观。
当我们看到苦,看到苦是自然、平常的事情,若心能接受这一点,就自动自发地生起快乐,若无法接受实相,我们的心就会苦。
比如我们会老,若心接受不了,我们就苦;我们有病或者死,心接受不了,就苦。如果心能接受,它不苦的,它是喜悦的。当想到死亡,别人会悲伤,可如果我们去修行,想到死亡会觉得舒服、觉得宁静,有快乐。
隆波是居士的时候,其他的活动不去,能躲就躲,实在躲不了才会去。但是喜欢去参加葬礼,看到尸体,看到他们念经,心宁静、喜悦。隆波的父亲去世时隆波还没有出家,那是2527年,他是在隆波的眼前去世的,但隆波的心非常地喜悦,喜悦了很久。别人在哭,但隆波不哭,心有快乐。越看到苦越快乐,所以不要怕苦。
不断地知道身,不断地知道心。
佛教不是悲观地看待世间。佛陀教导世间只有苦,但如果到这里结束,这是佛陀在悲观地看待世间。可是,佛陀不只这么教的,佛陀教导世间有苦,同时他也教我们离苦的方法。因此,佛教不是悲观的,它对世间是如实观。
如果我们的心接受身心的实相,心就不会苦,只有宁静、快乐,不挣扎,不造作,有无法描述的快乐。这个世间是苦到快要死去,但如果我们用功修行,我们会遇到快乐到要死的快乐,它是最大的快乐。
训练一个明白一切|2022年09月24日之三
当我们训练可以看到一种了,心有嗔知道,其他的境界生起,它也能自己知道。
比如 隆波修的是烦躁了,知道; 烦躁了,知道。 后来心有快乐,也知道; 心有贪生起,也知道, 不用刻意就能知道。
训练一个,心有瞋和心无瞋这一对。然后,其他的就可以观到,觉性会自行生起。我们训练心有瞋心知道,以后心有贪,我们也知道;心散乱,我们也知道;心沮丧,我们也知道,它是自己知道的。很简单,先抓好一个,要看一个状况,先掌握好。隆波刚开始观有瞋心,知道,没有瞋心,知道,以后它可以观其他的,得到一就得到全部。
修奢摩他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有修十遍,能掌握好一种,直到得到似相。比如修安般念,呼吸、呼吸,直到气息在鼻端,它起伏在鼻端这里。当它停止,就变成光。从风遍就得到似相,变成光明,可以把它放大、缩小。接下来,我们不去玩这个风了,我们看到气通过鼻孔,看到气息进进出出,这是是另一种遍。观那个空,空隙的,称之为限定虚空。或者我们观火苗,看到火苗,记得很牢固,它动来动去,那个火苗就变成光明。当得到了似相,我们去看水或青色、黄色、紫色、白色,也可以很容易得到似相。观第一个很难,会了后观其他的就会容易。
刚才讲到的是奢摩他,观心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观自己的心,心有贪,知道有贪;心无贪,知道心无贪。这样观下去,以后心有瞋,它知道,心有痴、散乱、沮丧,也能自己知道。心苦、乐,它同样能自己知道。
慢慢训练,起初不用训练很多,训练一个就足够了。
训练一点,比如 呼气、吸气是一套, 行住坐卧是一套, 移动是一套。 训练一套就可以。 心里的苦、乐、不苦不乐是一套, 贪、不贪是一套, 瞋、不瞋是一套, 迷、不迷是另一套, 散乱、沮丧是一套。
当训练的时候,训练一个就可以了,不用全部。学少部分,最后它会明白一切。
平常心是道|2022年09月24日之四
当我们重复地观了又观,比如身体呼气吸气,重复地观。接下来,就可以看到这个身体没有什么。身体是物质,是元素,是世间的资产,不是“我”,不是“我的”,心就开始契入中道。
身体老,心也没有喜欢、不喜欢,因为它是平常的,它看到这个平常。 身体有病,心也没有喜欢、不喜欢。 身体要死,心也没有喜欢或者不喜欢,因为死亡是平常的事情。 最后,它会进入到平常,心保持中立,看到一切都是平常的。遇到喜欢的或者爱别离、怨憎会,心保持中立,因为看到一切都是平常的。
当我们多多地去训练,就会看到这个世间是平常的,身体的平常是这样,心的平常是这样,世间的平常也是这样的。当心接受平常,它就没有喜欢、不喜欢,对一切都是中立,心有智慧保持中立。因为我们通过修四念处观下去,看到身的实相、受的实相、心的实相,看到名法、色法的实相、心就中立,没有喜欢与不喜欢。
《大念处经》中说:“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即“清除世间的贪着和苦恼”,它是以智慧去明白这些的。如果不是以智慧,它是有瞋心的。不断地去训练,有一天我们会遇到。
这个身体除了苦没有什么,世间除了苦没有什么,平常就是这样的,当看到平常的是这样的,心就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它就会保持中立,这称为心得到最高的智慧,称为“行舍智”。心证到行舍智,而且有智慧。
通过智慧,它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个,我们懈怠于用功,它就会退失。另一种,我们的根器利,它就生起道果。还有一种就是“菩萨道”,如果我们修到行舍智了,对造作保持中立了,然后遇到佛陀,对佛陀做了非常大的善事,并祈愿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佛陀中的一位,从而帮助众生,并传承佛陀的使命。如果我们不来到行舍智,佛陀就不会授记,因为我们受不了苦。我们还喜欢快乐,不喜欢苦,这样是无法忍耐去走菩萨道的。菩萨道要很忍耐的,要有非常的忍耐才可以完成。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训练四念处。即使(发愿)修菩萨道,也需要训练。有的人希望修菩萨道,如果遇到弥勒佛了,自己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佛陀会摇头的。因为他遇到快乐还是喜欢,遇到苦还是受不了。
因此,我们提升觉性,觉知身、觉知心,最后心就能保持中立。到那一点,如果波罗蜜足够,我们就能在这辈子见法。别人可以做得到,我们也应该可以做得到,以前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有烦恼习气。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