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64《佛的恩德,法的恩德,僧的恩德》-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8月3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创建页面,内容为“{{页面横幅}} center center {{课程导航}} D”)
 
无编辑摘要
第5行: 第5行:
[[文件:D24.64《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8月3日.mp4|center]]
[[文件:D24.64《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8月3日.mp4|center]]


要把训练自己变成一种习惯,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就修行。
跟大家的心连接起来的那种讲法,隆波不会。为什么不训练“天耳通”呢?(话筒没声音,隆波开玩笑)
作为佛教徒必须要知道——佛陀的教导属于原始佛教、原汁原味的佛教。
起初,人类崇尚的是大自然,后来从崇尚大自然提升至崇尚天神。 尊重那些大自然现象,比如尊重雷电等等,然后对其虔诚地顶礼膜拜……这类信仰全都源自于没有相关知识、没有正确地领悟、正确地明白,所以就会害怕,然后就去恭敬所有的一切——天、地、树木、太阳、雨……全都顶礼膜拜。一旦人死了之后,就去顶礼膜拜鬼,那是超越自然的力量。
佛陀改造这些信仰,让我们相信的是“因”与“果”,有因有果,但并非是那种哲学家式的、推理式的、逻辑思维式的因果,而是让我们试着动手去实修。佛陀也并未让我们相信他,他说:这个适合分享给别人,让别人来试一试。他挑战让我们来试一试,看看他所找到的这门技能是否能回答“苦与离苦”这个问题。
佛陀并未去找寻世间的所有知识,诸如医学之类的。问佛陀知道吗?佛陀也知道,因为他的福报波罗蜜非常多而带来的那种能力。
比如说,出家人是有戒律的,戒律要求排泄时不能用力。古人如果得了痔疮就很难治了,然而佛陀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就连婴儿在母胎内每周是如何生长发育的,佛陀都知道。
但这些并非佛陀真正需要分享和弘传的内容,佛陀真正回答的仅仅只是:“怎么做我们才可以不苦?”他只是回答这一个问题,而且必须要有因有果,想离苦必须要知道“苦的因”是什么,一旦知道了之后,必须要在“因”上去断,其结果就是苦不会出现了。
所有的一切全都是有因有果的,佛陀的教导全都是有因有果的,教导我们要靠自己,而不是靠那些超自然的力量。问说有天神吗?有的,也有梵天神,也有龙,但是佛陀并没有教我们以这些作为靠山、皈依,他让我们以三宝作为靠山。以三宝作为靠山可以让我们离苦,但并非由于我们的乞讨、乞求,类似向天神乞讨、乞求的方式。
我们依靠佛陀,我们依靠的是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佛陀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就来动手实修,然后生起正确地领悟、正确地明白,到了某一点,我们的心就可以彻底地摆脱所有的苦。以佛陀作为我们的靠山,是指以他指引我们的出路作为靠山。佛陀并不能代替我们上路,我们必须要靠自己去修行,我们必须要修行到与法相匹配的程度。
有些人的认知比较狭隘,认为修行必须打坐、经行。会布施,那也是修行;会持戒,那也是修行;训练心宁静,训练心安住,也是修行;开发智慧,认识了解名色身心的实相,那也是修行。因此所谓“让我们修行,直至与法相匹配”,它是涵括了修行的初步、中间、后面的阶段。
如果我们修行,就会看到修行的成果。假如我们是自私自利的人,要训练懂得奉献、付出,起先会很难,但是我们不停地去训练,奉献就会越来越容易了,自私自利就减少了。我们曾经随顺烦恼习气,我们来修行,也就是我们训练持戒,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坚强。没有戒的人是很脆弱的,要想能够持戒,必须要很坚强,必须要很强大,必须要胆子很大,不愿意去随顺它。如果我们持戒,我们的心坚强了,修习禅定也会容易。如果心没有力量,心很萎靡不振、沮丧,没有想到要自助,这时去打坐也是不行的,就会变成了邪定。
当我们训练自己的心有了安住型的禅定,我们就可以开发智慧,但只是一味地训练安住型禅定是不够的。在我们开发智慧的时候,心安住去开发智慧,会用到很多心力,心就会累,就会没有力量,我们就必须要修让心宁静的禅定,等于是给它充电。
今天早上也有和法工组沟通:在我们在开发智慧的时候,无论如何心都需要出来工作,不必害怕心会往外送。心往外送,那是很自然的。隆布敦长老教导说:心的自然状态是必然会往外送,但如果往外送了之后我们有觉性在,那是在修“道”。
我们的心往外送,去工作、去思维、去审视名色身心的三法印,心要用到大量的力量。如果要用到大量的力量,而力量却不够,开发智慧就做不到了。本来心应该看到三法印的,结果变成心产生了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生起了误会、误解。有时候生起光明亮堂,整个世界都亮堂一片,在亮堂起来的时候,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它亮堂到不知道白天黑夜的程度;有时候心会空,很舒服;有时候是有特别特别强大的觉性,心也很僵硬,看到眼前的空间是一颗一颗的颗粒,空间就变成了一颗一颗的颗粒,这就是觉性特别强大的时候。
以前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觉性是特别强大的,舍利弗尊者说他看到下雨,他的觉性可以抓到下雨的画面,可以数下雨的雨滴。我们不行,我们的觉性和福报波罗蜜没到那个程度。我们的觉性很僵硬,看着都只是僵硬呆滞,那个是不行的。
或者有时候修行时生起很多的领悟,领悟如泉涌,如果我们相信,有时候损失就很惨重了。类似那些教邪见的人,心幻化,禅定不够,然后开发智慧只是一味地思维分析、散乱,所以他就误以为佛陀在悟道成佛、成为正等正觉的佛陀之前,前生前世已经是阿罗汉了。前世,他是Phavisandun的那一世,并不是阿罗汉,菩萨是不会成阿罗汉的,连初果都不会成。有些人一旦修行了就会生起一些幻相,生起了很多的领悟,然后相信它们,那就离谱了。不但自己误解了,还误导别人,去讲给居士们听,居士们就“善哉善哉”,出家人说什么东西都“善哉”。大家别轻易地就相信了,那是没有因没有果的,必须要学。
因此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是不行的。开发智慧到心没有力量了就停止,不需要开发智慧了,带领心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去修习宁静。如果不修习宁静,开发智慧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想要了解,去找谷歌)。隆波也曾经出现过,曾经失误。
隆波小时候从7岁就开始修行,修行了之后心只是一味地宁静,持续修了二十几年。修了很久,才见到了隆布敦长老。在见到隆布敦长老之前,隆波只是修了奢摩他,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获得,只是获得了宁静。从禅定退出来又会散乱,根本没有解决问题,自己的生命并没有好转。
一旦见到隆布敦长老,他教导观心。起初还是习惯性地修奢摩他,去观心,变成奢摩他,去紧盯,让它静止、空。有人号称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结果出来教的时候教让心空,那个不是的,隆波曾经这样修过了,隆布敦长老说修错了。心的职责是想、演绎、造作,而不是去做到让它不想、不演绎、不造作。一旦长老教导让观心,要去读自己的心,隆波就去读自己的心,看到心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紧随着去观,很自然地紧随着去观它本来的状态。
刚开始修毗钵舍那的时候,隆波扔掉了修奢摩他,因为骨子里会看不起奢摩他,修了22年了根本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个是属于隆波的失误,把自己的愚昧拿出来分享给大家听,这样大家就不会重蹈覆辙。
隆波开始读自己的心,把曾经训练22年得到的禅定力量用于开发智慧,两年之后,禅定的力量退失、不够了,但当时并未意识到。
有一天看烦恼习气,看到嗔心从胸口处冒出来,觉性捕捉到的一瞬间,它就会断裂。因为自己禅定的力量很好,觉性一旦捕捉到烦恼习气,烦恼习气立马会灭掉、立马断裂。它是因为智慧的力量而断裂,智慧的职责是切断,智慧是以正定作为近因才会生起。因此心安住,有力量,一旦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接触到名色的任何境界,那个境界就立马示现三法印。
以前,一旦嗔心生起,看的一瞬间、知道的一瞬间——并没有刻意要去觉知,是自动自发地捕捉到的——嗔心立马灭掉。但那一天呢,修行的禅定已经没了,称之为心已经没有正定,就没有智慧能够切断嗔心了。
觉性和智慧工作的重点不一样。觉性能捕捉到会有什么发生了,就像一个门卫;智慧是枪手、杀手,它可以把烦恼习气给灭掉。智慧源自于正定,如果没有了正定,就不会生起智慧。
那个时候禅定不够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嗔心一旦生起,自己去看,它并没有灭掉,而是跑掉了,跟着它跑到外面去了,嗔心灭掉了。那个时候不知道:心没有归位,心已经去了外面。因为扔掉了修奢摩他,一旦心去了外面,它就空了,有的只是空、光明、快乐,烦恼习气不冒出来,觉得那个状态太好了,在这个地方浪费一年多时间,好在曾经读过三藏经典,知道在生起道果的时候,它是有四次第的:须陀洹道、须陀洹果,斯陀含道、斯陀含果,阿那含道、阿那含果,阿罗汉道、阿罗汉果。道与果,总共是八个。而这个状态,道果什么也没有,有的全都只是空,只是彻底地消失了,那应该是错了,肯定不对。
然后就看,佛陀开示说,心是无常的,但自己的心是常的;佛陀说心是苦的,但是自己的心是快乐的;佛陀说心是无我的,但是自己的心是我的——心可以控制得了,想保持多久就可以保持多久。如果隆波走偏,就会觉得是三藏经典教错了,以为实际上心是乐的、是我的、是恒常的,这个就是走火入魔了,但是仰赖于曾经读过三藏经典,(知道是自己错了)。
读三藏经典,在第一次出家的时候,还年轻。大学的时候曾经出过家,就念翻译的早晚课内容,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法,可以试着去找来听一听。隆波喜欢早课多于晚课,因为早课的内容教导了非常多修行的法。晚课的内容只是念诵,礼佛,求忏悔之类的,让自己心里面舒服。但早上没有,早上什么都不用求的,会教境界。
仰赖于这一些,然后就会知道,自己以为心是恒常的,那肯定是错了,不是三藏经典错了;自己看到心有的只是乐,肯定是错了,不是三藏经典错了;自己看到心可以控制得了,心是我,肯定错了,不是三藏经典错了。
看到吗?那些有觉性的人,曾经有学过的人就知道,错的一定是自己。自己无论厉害到什么程度,怎么可能会比佛陀、比早期的500位阿罗汉更厉害,怎么可能呢?但那个时候看不出来错在哪里。努力地去看,怎么看都看不出来,自己错在哪里呢?为什么心是恒常的?为什么心有的只是快乐?为什么心是可以控制得了呢?可以控制得了,很舒服,有的只是快乐、舒服。
有一天遇到了阿姜摩诃布瓦尊者,那段时间他还没有去给国家帮忙求大家来供养黄金什么的,所以他的寺庙很安静,居士很少。因为那个时候,比他更有名的高僧大德还有好几位在,(他相对比较有时间),所以就有机会可以去跟他请教。
去跟他直接面对面地请教说:“师父啊,跟您请教一下,我师父教我观心,我也在观心,但是为什么没有进步呢?根本没有进步,它一直是空空的。”他看脸的一瞬间就说了:“你说你观心,你没有观到心,必须相信我,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什么都比不过念诵。”他是这么说的。
因为他念诵很强,他说他是念“佛陀”,从起点念到终点。那些学三藏经典的人声称做不到,念“佛陀”从起点到终点不可能,念“佛陀”是奢摩他。其实,如果就只是念“佛陀”是奢摩他,但是如果念“佛陀”了之后,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那就可以修毗钵舍那。
“佛陀”的意思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其实就是指心。念“佛陀”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也可以来到苦的终点。一旦他说没有观到心了,要去念“佛陀”,隆波就来念“佛陀”,心不喜欢“佛陀”,觉得很烦,就去修自己擅长的禅修业处。知道他让念“佛陀”是因为自己的禅定不够了,所以没有观到心。就回来吸佛呼陀数一,吸佛呼陀数二,不久心就集中下来了。一旦心集中下来,哎呀,毗钵舍那的杂染立马灭掉了。
毗钵舍那的十个杂染,不需要跟它去战斗。如果生起毗钵舍那的杂染,就去修习宁静。如果心归位,什么时候安住起来,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全部都会不见了,它们会输给禅定,输给正确的禅定。
这些在读三藏经典的时候也看到过,但是没有领悟。比如阿难尊者也有教导,在隆波一直引用的《Yukanatasu》经里有:修行有三条线路: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禅定智慧同步进行。最后,他讲到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但是他没有用到“毗钵舍那杂染”这个词,他用的是“散乱在法里面有十种现象”,实际上就是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但是他用的词是“散乱在法里面”。
必须要修禅定。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无论是用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还是禅定智慧同步进行,也就是在禅定里面开发智慧,如果禅定的力量不够,就会出现毗钵舍那的杂染。我们要想解决这一点,就去修禅定,心安住起来,毗钵舍那的杂染就消失了,我们就可以继续开发智慧了。
这些要慢慢地去修,就这么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大家的修行坎坎坷坷,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谁修行都是坎坎坷坷的,除非那些波罗蜜真的圆满的人,听法一句话两句话,就见法了。这个时代还没有看到过,不太有,有的只是听了又听、听了又听,修行了又修行、修行了又修行。烦恼习气的磁场太强了,我们的福报波罗蜜不像在佛陀时代的那些人,但是不用伤心难过,在佛陀时代下地狱的人也很多。那个时候也许我们没有信仰,或者我们依然还非常愚昧迷信,所以我们就会生死轮回到现在这个时代。但是,必然有一定的福报,才有机会可以听到法,把这个法弘传,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我们大家依然有机会可以听到法,这个同样也可以称之为有福报了。所以要去用功,要动手去实修,透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
佛陀是指路的人,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那么去做。一旦动手去实修,就会看到修行的好处。我们就会非常稳固地恭敬法,我们就会知道法是我们的靠山。因为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所以法是佛陀的化身。他圆寂了,但是他教了我们法、教了我们戒律,律与法含括了戒定慧。
因此,我们有佛陀作为我们的靠山,他是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要走的路。一旦我们按照他说的方向走,去实修了,我们就会有次第地看到成效。曾经苦很重的,就会变轻了;曾经苦很久的,苦也会缩短。心就会慢慢地越来越中立,慢慢地、越来越多地愿意接受生命的真相。我们就会看到法的价值,知道法真的是我们的靠山,我们动手实修了之后,就会自己看到结果,智者自知。
看到吗?适合(的方式)是告诉别人,你来试一试吧。我们就接受挑战,试一试——动手实修。
修行的方法就是带领心回来找自己、来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这样戒定慧就会慢慢地增长,最后我们的心就会明白法。一旦我们的心明白法了,我们的心就会变成僧,我们就会变成修行很好的人;修行在一条很直的路上,不会走偏了路;修行是为了离苦,是为了可以出离所有苦的监狱,而不是为了去找快乐,如此修行直到与法相匹配。如果我们这样去修行,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圣弟子。
圣弟子是修行很好的人,是修行很直的人,是修行为了离苦的人,是修行到跟法相匹配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程度的人,那就是圣者。佛陀开示说有四双八辈弟子,古文称之为四双八辈,有些人听不懂:为什么四双八辈,不可以是女性吗?不是的,这个意思其实是指人,代表人类。“四双”也就是:须陀洹道、须陀洹果,斯陀洹道、斯陀洹果,阿那含道、阿那含果,阿罗汉道、阿罗汉果。这是四对,细分就是有四道、四果,这些人就是圣弟子。
如果我们修行,直到我们的心抵达法,我们的心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我们就已经是僧了。证到初果的居士即便还没有出家也是僧,称之为初果的圣者。因此,法并不取决于性别等世俗的概念。比如像隆波,穿着僧衣属于“世俗僧”,也许里面是很烂的,有蛆虫也有可能;里面也许很好,也有可能。谁知道呢?智者会自知。有的人知道自己坏,也仍会去骗别人,那是没有“阿拉奇”,就是脸皮很厚的人。
因此我们修行啊,是以佛、法、僧做我们的靠山。比如一旦我们会修行了,就看得出来哪位是真正的僧,哪位是很好的僧,哪位是假僧。如果是真正的僧,那就是真正的圣弟子、是圣者。
好的出家人,也就是有戒有法的出家人,正在努力地来提升自己走在佛陀教导的那条路上面。比如,研究经典的弟子,有些也是很好的。他学了之后动手实修、来看境界,并没有只是一味地学,学了之后是拿来实修的,有好几位学习巴利文达到了九级。比如像我们认识的前世僧王,他的巴利文九级,而且修行很好。隆布曼哈田也是巴利文九级,他的修行也很棒。隆布曼哈田,隆波曾经顶礼过他,那时候他能够背三十几本的三藏经典,已经记不清了,因为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他已经能背下来几十本三藏经典了,还没背完,之后听说他全部背下来了。他的能力是很强的。修行修得很好,很多人不认识他,他老的时候走不动了,到哪里都要坐着轮椅。那些照顾他的人,到哪里都推着他,就只是兀自地推,隆布的脚从脚踏板上掉下去了,自己无力把脚放回原位,就一直拖着地,他也不说什么。他的心没有因为身体的苦受而同时受苦。
学习很多三藏经典并且修行很好的人也有,举例给大家听,高僧大德分享过的:比如五世皇时期的僧王,后面的高僧大德说他的修行很好,是真正的僧。总而言之,并不是不学三藏经典才好,那些学三藏经典且修行很好的人也有;不在森林里面也可以,在城市里面修行很好的也有,比如兆坤諾长老等。
因此,法不选择时间,不选择场合,不选择人。女人可以修行,男人也可以修行。比如果考宋侬长老,他真的很值得被顶礼膜拜。不是说修行不了,女人修行也可以,也可以修得很好,比如昆麦闻仑,她也是修行修到有神通,很厉害的。
因此,我们去动手实修,法是中性的、公平的。无论男人、女人、居士或是出家人,如果修得对、修得够好,全部都修得到,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在森林里面的出家人,还是城市里面的出家人,用心动手修行,都可以品尝到同样的法味。
因此,我们别气馁。有的人很气馁:哎呀,我没有机会出家!没有出家也可以去修行。出家仅仅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在烦恼习气很强的时候,我们出家修行是很难受的——斗不过烦恼习气,就会变成脸皮很厚的人了,会造更重的恶业。想斗得过烦恼习气,必须要拼命地忍耐,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想战斗并不容易。
想要做好的出家人,真的是要付出很多的。比如像隆波出家……来分享自己的事情,并不是为了炫耀,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的愚蠢、愚痴。比如说第一次出家的时候,只舒服了三天,到了第四天淫欲心就出来了,必须要压制、压抑啊!那时候还不会观心,只是修禅定,夜以继日地修啊,一旦心从禅定里面退出来,淫欲心又出来找麻烦了,然后就只能忍耐着拼命地跟它战斗。想着如果自己一旦失误、破戒了,当自己的父母来供养食物、顶礼自己的时候,自己就成了脸皮很厚的出家人了,若以破戒之身接受父母的膜拜,那是很重的恶业。那时自己是这么想的,所以只能拼命地忍耐。
现在舒服了,舒服了是源自于好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年纪大了,淫欲心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能力可以做什么了;第二个就是自己修行很久了。淫欲仅仅是心的一种造作而已。自己不停地修行,造作造作不了心,心不会被造作,有的只是宁静与快乐。自己的心要想能够摆脱造作,首先必须要看到真相。比如说淫欲,它能找我们的麻烦,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五欲的副作用,我们看到的只是五欲的好处。如果我们修行,就会看到五欲的过患——五欲生起会给我们带来苦,即便是居士也一样的。
隆波还是居士时修行就看到:如果贪心生起,心是没有快乐的,有的只是苦与过患,必须要想办法满足它;嗔心生起也没有快乐,有的只是苦与过患,必须要拼命地迎合它。在烦恼习气生起的时候,有的全是苦与过患,或者,我们想修行,今天心不宁静就会很烦,因为想宁静。看到吗?只是想修行、想宁静、想好,就已经有苦与过患了。
因此,不停地去认识了解真相,就会知道:造作好会生起苦,造作坏也会生起苦,努力地不造作也会生起苦。什么时候心造作,则称之为“欲有”生起了。心迷失在造作的世界,心已经完成了创造“有”。如果我们被“贪”控制在造作,那时我们的心就处在“鬼”的频道;如果我们被“我慢、知见”控制,那时我们的心就处在“阿修罗”的频道;同样,当心处在“痴”的频道,心是迷失的,那时我们的心就处在“畜生道”的频道;如果心有嗔,心是苦的,那时我们的心是处在“地狱道”的频道。
贪、嗔、痴的心都会苦。如果造作好,它会苦吗?造作好也会苦!比如想来寺庙听法,提前把闹钟定好了,结果睡过了一点点就很烦了,想好——着急开快车、超车,为了来听法。看到没?想好也会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因此,如果观察我们的心,每次有“想要”生起,每次都会生起苦。我们就这样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明白,我们就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想要”、欲望源自于无知——不知道名色、身心的实相,所以就会有想要;如果知道名色、身心的实相,就不会有想要生起;没有想要生起,也就没有挣扎与造作,也就没有“有”生起;没有“有”,就不会把眼、耳、鼻、舌、身、意抓取起来,就没有了“生”,也就没有了苦。
当下这一刻,心把“有”抓取起来,但是我们不知道,类似于隆波把这个水壶一整天拿着、一整天拿着,每天都拿着是很重的,却不自知。如果我们修行,哪一天放下后一旦再重新拿起来,就会知道苦。心,它是负担、它是苦,如果修行之后曾经放下过,再次把它拿起来,就会知道了。心把心抓取起来,称之为“生”,心把眼、耳、鼻、舌、身、意抓取起来,就立马有苦,有“生”的一瞬间就有苦了。
越修行就会越恭敬佛陀,就会对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佛陀的慈悲越来越恭敬。法,如此微妙甚深,佛陀是怎么教的?教法是需要非常忍耐的,要跟人类的愚蠢战斗并不容易。比如像现在有很多的新闻,要跟那些很愚蠢的人去战斗是很困难的。佛陀以无限的慈悲去跟人类的无知战斗。人类经常喜欢去找佛陀的麻烦,栽赃陷害佛陀,有时候想杀佛陀,佛陀必须非常地忍耐。如果佛陀需要宁静快乐,独处就行了,作为独觉佛就更舒服了,但是佛陀的悲心提醒佛陀出来帮我们。
越修行,就会越爱戴佛陀,会看到佛陀的恩德。佛陀是如何悟道成佛的!法细腻深邃到这种程度!他的悲心是多么地宽广无限!出来教法是很累的,因为很多的敌人会找佛陀的麻烦!就会对佛陀产生深入骨髓的爱戴与拥护,而不是去求佛陀这样、那样,那并不是佛教徒。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如果大家修行了,就会认识佛陀的恩德、法的恩德、僧的恩德。不然就不会对佛、法、僧生起稳固的尊重、恭敬。那些对佛、法、僧生起很稳固的信仰与恭敬的,是初果的圣者。如果还是凡夫,就会颠三倒四的,就还会很脆弱,那称之为龟头式的信仰,无法做到坚定不移。
因此,现在要动手去修行,不要疏忽大意,不然有一天信仰就没有了。有好几个出家人起先是很用心来学的,之后呢,有时候学,有时候玩,随着出家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精力修行了,就会随顺这个世间,就会欠债越来越重。
因此,趁我们现在还有力量:信仰的力量、精进的力量、禅定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在它们退失之前,赶紧来充分地利用它们。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1号:每次打坐的时候都有痴掺杂进来,紧随着去观自己的烦躁,好像身体里面有另外一个小孩一直在淘气不愿意听话,宁静还是淘气都控制不了,好像还有另外一部分正在看自己修行,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你的修行很好,已经修对了。修行直到心愿意接受实相,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是“我”,包括心本身也就像一个小孩子,事实上我们控制不了它,就是这么去观,非常好、非常好。心开发智慧很好,禅定也不错,心安住,蕴分离了,很好。如果修行了之后很累就要偶尔休息一下,礼佛、念经、修习禅定、修奢摩他,让心有力量,然后继续开发智慧,你的智慧开发得很好。
1号,继续去用功,已经修对了。修行直到心愿意,愿意什么?愿意接受真相!是什么真相?“我不存在”的真相!
2号: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快乐,一旦想到隆波、高僧大德就非常快乐,心醒得更加频繁了,跟自己在一起更频繁了,看心工作、看烦恼习气更清楚了,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继续用功、去用功,每一天慢慢地不停累积,就会慢慢地进步。修得很好,但是修禅定的时候别被痴控制了,打坐的时候小心昏沉、一动不动,要努力地保持觉性,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修奢摩他的时候,带领心去到单一的所缘里面,但无论宁静与否,我们不批评它,不说什么,一旦在单一的所缘里的时间一长,心就会宁静。然后就去提升让心安住起来,去看蕴分离、看蕴工作。修得很好了。别扔掉奢摩他,奢摩他并不是让心昏沉,要带着觉知去修。
3号:看到心震动,看到心正在震动。
隆波:看什么?
3号:看到震动,提醒自己:心正在看着那个震动。依然执着看法,即便知道了,骨子里面依然还在相信它。早上做固定形式练习之后一旦开始散乱,修禅定修不了,必须回去躺着观呼吸,会立马放松,然后又会重新再睡一次,必须要小心哪一点?
隆波:修行啊,不要用到很多的念头。我们并不是透过思维念头来学习,我们是透过“看见”来学习的,因此如果心想得很多,就会散乱。不停地去照顾自己的心,不是透过思维分析来学法,而是透过如身本来面目去看到身,如心本来面目去看到心来学法。什么时候没有力量,就去修习宁静。
你训练擅长于躺着,如果躺着就能够有觉性也是不错的,但事实上修行要在每一个姿势状态下都能做到。有些人是躺着的,他是通过在睡的过程中获得突破,而不是直接这么去睡的,是有觉性地看到身体躺着、看到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左翻身、右翻身,轻轻松松地去觉知,心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但并不是一睡就睡着打鼾了,那个是没有觉性的,一旦醒过来心就会散乱。
你现在观呼吸太过于刻意了一点。对,刚才呼吸太刻意了一点,要很正常地去觉知。现在已经不正常了,你感觉到了吗?先甜甜地笑,看嘛,你照镜子就知道了,你笑得根本不自然。为什么笑得不自然呢?因为你的心不自然。如果你的心是自然的,你的笑也会是很自然的。好的心是正常的心,别去装修让昏沉、痴掺杂进来,现在要小心痴,觉性太弱了,觉知稍微提起来一点点。对,就在这个程度,能记得住吗?就在这个程度,不要浸泡昏沉下去,不然痴就会掺杂进来了。
4号:固定形式是打坐观呼吸,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散乱就会观心,如果观心观不了就会观身。修行的结果,第四条戒守得不太好。常常迷失,迷失了就会紧盯,紧盯了之后去觉知。感觉有时候能够分离蕴。烦恼习气很多,一部分透过压制能够战胜。害怕死是因为还没有证得道果。问题是粘着于紧盯,活在外面世界的时候,如果不紧盯就会嗔心很重。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越紧盯,你活在外面的世界时嗔心就会越重。不是必须要紧盯,出去了之后不生气,不是的,那完全是两回事。你越压制、越打压自己的心,心就会越生气,就会越随时准备好爆炸,如果去到外面就会爆炸了。
你的禅定还不够。看到身体动,心是观者,这一点多多地去用功。“身体动,心是观者”,比如说身体在眨眼睛,那也是被观察的对象;身体左转、右转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多多地去训练这个,多多地去觉知身体。但是不要经常地眨眼睛,不然不停地眨眼睛、眨眼睛,那就太刻意了。比如像你刚才笑,感觉到了吗?你的笑是很自然的,并没有刻意笑。刚才有哪一位笑的时候是(隆波模仿其表情),哪里的人类是这么笑的?
看到了吗?心觉得好笑,一旦心自然了,才能够看到境界。如果你的心去紧盯到苦闷,那是不懂事儿,很累的,白白受累。因此别粘着于静止不动的禅定,身体动了觉知、动了觉知,这样你就会获得好的禅定,这样你才能够开发智慧。
5号:粘着于紧盯,知道必须要放下,但是放不下。不停地去觉知身体,不让身体消失。有时候快乐会冒起来,能够自己修行,但是又会把心收摄进来去紧盯,一旦意识到又希望它消失。不太聪明,听法有时候能听得懂,有时候听不懂,但是喜欢修行。每一天固定形式用功,知道“我”不存在,每一次都会用“我”去修行。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这个“我”还有,不是说“我”没有,依然还有“我”存在。别去太打压心了,心就像小孩,你曾经带过小孩吗?太强迫的话心就会苦闷,就会变成精神病。让它去调皮,让它去工作,你仅仅是不时地去观察它。让心去工作,然后你不时地去观察,偷偷地看它工作,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宁静、一会儿散乱,不停地去观。
但是最重要的点在于必须要先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要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就是自己所擅长的,跟它在一起了之后心里很舒服的,就用那个,而且没有带领让心舒服,只有临时的家。一旦心离开临时的家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临时的家了,要及时地知道。不停地去训练,这样心才可以有力量,可以开发智慧。现在依然无法开发智慧,是因为太散乱。
6号:知道外在、内在,看到生多于看到灭,看到随眠烦恼透过五蕴开始工作,看到知者,能够放下知者的心的一瞬间到什么都不剩,在觉知之后能够放下知者。看到自己整个身体会腐烂。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这个业处适合你,你是属于爱美、爱漂亮的人,因此你去思维这个身体是不净的,这样心就会有禅定,接下来就会感觉到身体不是我,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一旦自己的心有了禅定,就去看身体不是我,所有的感觉都不是我。看到身体是不净、腐烂的,会生起禅定,然后分离蕴,但是一旦禅定的力量退失了,蕴又会重新聚合。
有一种禅定,一旦你进去了之后蕴会一辈子分离开,不需要小心了,它会自行分开,也就是必须要来到无色界定,修行直到身体全消失了,外面的世界也消失了。一旦心从禅定里面退出来,有身体的一瞬间就会知道身跟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这个时候就再也不会误以为身跟心是一回事了。但是如果你思维“不净观”,直到身体消失、消融,然后世间也消失了,那同样也可以。因此去观身,到身体消融,直到什么也不剩,修行到这一步蕴就分离了,因为禅定的力量特别地强。
把身体消融,这个你能频繁地做到吗?不频繁。那依然可以,很棒,能修到这个程度,已经可以称之为很棒了,很值得表扬了。一旦能做到了就去看蕴的分离,就不停地去分离;一旦分离了,就去看蕴的真相,心就会萎缩下来。你看到了吗?要去看到。看到了吗?它就会慢慢松开了。就这么去观,这是在观名法,因为你禅定的力量比较多。观身不净符合你的根器,因为你是贪欲型的,喜欢美、喜欢漂亮,修不净观是完全相符合的。一旦心宁静了,就去分离蕴,一旦蕴分离了,别去干预蕴。比如你的心是好还是坏,随它去,紧随着去观。
7号:在睡觉之前做固定形式用功是透过打坐与经行交替进行,至少一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去观身、观心,看到心容易往负面去想,喜欢去跟别人比较,现在心会开发智慧了吗?
隆波:同样也能够开发,有时候心能够分离蕴。分离蕴,其实就是开始开发智慧;如果无法分离蕴,身跟心聚合成为一个整体,就依然还没有开发智慧。能感觉到吗?身体坐着,能感觉到吗?身体在点头,能感觉到吗?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仅仅只是看着身体的人;接下来身体行、住、坐、卧,身体是行、住、坐、卧的人。一旦我们这么去训练,一旦蕴分离得很熟练,心就开始能够契入到毗婆舍那。能够分离蕴是开发智慧的起步阶段。
别去打压心,7号别打压心,别去打压心,打压得太厉害了,要用正常的心。对,要用现在这样的心,不要太苦闷,不要像刚才那样太苦闷了,用这样的心去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看到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动,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接下来别的也是一样的。
8号:固定形式用功,呼吸了之后去觉知,然后经行。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觉知身、觉知心,看到心动荡、很苦,看到有时候迷失短、有时候迷失长,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觉得苦缩短了。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修得很好,不停地去用功。就好像我们吃饭,在吃第一勺的时候是不会饱的,但若没有第一勺,也就不会有最终饱的那一刻。我们就是这样不停地修行,到了某一天它就会自己够、就会自己饱。
8号感觉到了吗?心现在依然还在外面,你能看得出来吗?心去外面了,散开在外面,很轻松、很舒服,但是在外面。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曾经指导隆波说:“这个时候你没有观到心,去到了外面。”去修习宁静,偶尔修习一下奢摩他,让心回家,就可以继续开发智慧了。很好,修行很好。
好,今天就到这里。
今天隆波的工作特别地多。今天,自己的妈妈来拜访,庆祝一百岁,但生日并不是今天,生日已经过了。
别赐福让隆波长命百岁,老了很苦的,老了苦。
好!请吧。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编译声明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部
[[Category:当下启程编译]]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课程导航}}
{{课程导航}}


[[Category:隆波帕默尊者|D]]
[[Category:隆波帕默尊者|D]]

2024年9月14日 (六) 10:41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要把训练自己变成一种习惯,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就修行。

跟大家的心连接起来的那种讲法,隆波不会。为什么不训练“天耳通”呢?(话筒没声音,隆波开玩笑)

作为佛教徒必须要知道——佛陀的教导属于原始佛教、原汁原味的佛教。

起初,人类崇尚的是大自然,后来从崇尚大自然提升至崇尚天神。 尊重那些大自然现象,比如尊重雷电等等,然后对其虔诚地顶礼膜拜……这类信仰全都源自于没有相关知识、没有正确地领悟、正确地明白,所以就会害怕,然后就去恭敬所有的一切——天、地、树木、太阳、雨……全都顶礼膜拜。一旦人死了之后,就去顶礼膜拜鬼,那是超越自然的力量。

佛陀改造这些信仰,让我们相信的是“因”与“果”,有因有果,但并非是那种哲学家式的、推理式的、逻辑思维式的因果,而是让我们试着动手去实修。佛陀也并未让我们相信他,他说:这个适合分享给别人,让别人来试一试。他挑战让我们来试一试,看看他所找到的这门技能是否能回答“苦与离苦”这个问题。

佛陀并未去找寻世间的所有知识,诸如医学之类的。问佛陀知道吗?佛陀也知道,因为他的福报波罗蜜非常多而带来的那种能力。

比如说,出家人是有戒律的,戒律要求排泄时不能用力。古人如果得了痔疮就很难治了,然而佛陀也有这方面的能力,就连婴儿在母胎内每周是如何生长发育的,佛陀都知道。

但这些并非佛陀真正需要分享和弘传的内容,佛陀真正回答的仅仅只是:“怎么做我们才可以不苦?”他只是回答这一个问题,而且必须要有因有果,想离苦必须要知道“苦的因”是什么,一旦知道了之后,必须要在“因”上去断,其结果就是苦不会出现了。

所有的一切全都是有因有果的,佛陀的教导全都是有因有果的,教导我们要靠自己,而不是靠那些超自然的力量。问说有天神吗?有的,也有梵天神,也有龙,但是佛陀并没有教我们以这些作为靠山、皈依,他让我们以三宝作为靠山。以三宝作为靠山可以让我们离苦,但并非由于我们的乞讨、乞求,类似向天神乞讨、乞求的方式。

我们依靠佛陀,我们依靠的是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佛陀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就来动手实修,然后生起正确地领悟、正确地明白,到了某一点,我们的心就可以彻底地摆脱所有的苦。以佛陀作为我们的靠山,是指以他指引我们的出路作为靠山。佛陀并不能代替我们上路,我们必须要靠自己去修行,我们必须要修行到与法相匹配的程度。

有些人的认知比较狭隘,认为修行必须打坐、经行。会布施,那也是修行;会持戒,那也是修行;训练心宁静,训练心安住,也是修行;开发智慧,认识了解名色身心的实相,那也是修行。因此所谓“让我们修行,直至与法相匹配”,它是涵括了修行的初步、中间、后面的阶段。

如果我们修行,就会看到修行的成果。假如我们是自私自利的人,要训练懂得奉献、付出,起先会很难,但是我们不停地去训练,奉献就会越来越容易了,自私自利就减少了。我们曾经随顺烦恼习气,我们来修行,也就是我们训练持戒,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坚强。没有戒的人是很脆弱的,要想能够持戒,必须要很坚强,必须要很强大,必须要胆子很大,不愿意去随顺它。如果我们持戒,我们的心坚强了,修习禅定也会容易。如果心没有力量,心很萎靡不振、沮丧,没有想到要自助,这时去打坐也是不行的,就会变成了邪定。

当我们训练自己的心有了安住型的禅定,我们就可以开发智慧,但只是一味地训练安住型禅定是不够的。在我们开发智慧的时候,心安住去开发智慧,会用到很多心力,心就会累,就会没有力量,我们就必须要修让心宁静的禅定,等于是给它充电。

今天早上也有和法工组沟通:在我们在开发智慧的时候,无论如何心都需要出来工作,不必害怕心会往外送。心往外送,那是很自然的。隆布敦长老教导说:心的自然状态是必然会往外送,但如果往外送了之后我们有觉性在,那是在修“道”。

我们的心往外送,去工作、去思维、去审视名色身心的三法印,心要用到大量的力量。如果要用到大量的力量,而力量却不够,开发智慧就做不到了。本来心应该看到三法印的,结果变成心产生了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生起了误会、误解。有时候生起光明亮堂,整个世界都亮堂一片,在亮堂起来的时候,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它亮堂到不知道白天黑夜的程度;有时候心会空,很舒服;有时候是有特别特别强大的觉性,心也很僵硬,看到眼前的空间是一颗一颗的颗粒,空间就变成了一颗一颗的颗粒,这就是觉性特别强大的时候。

以前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觉性是特别强大的,舍利弗尊者说他看到下雨,他的觉性可以抓到下雨的画面,可以数下雨的雨滴。我们不行,我们的觉性和福报波罗蜜没到那个程度。我们的觉性很僵硬,看着都只是僵硬呆滞,那个是不行的。

或者有时候修行时生起很多的领悟,领悟如泉涌,如果我们相信,有时候损失就很惨重了。类似那些教邪见的人,心幻化,禅定不够,然后开发智慧只是一味地思维分析、散乱,所以他就误以为佛陀在悟道成佛、成为正等正觉的佛陀之前,前生前世已经是阿罗汉了。前世,他是Phavisandun的那一世,并不是阿罗汉,菩萨是不会成阿罗汉的,连初果都不会成。有些人一旦修行了就会生起一些幻相,生起了很多的领悟,然后相信它们,那就离谱了。不但自己误解了,还误导别人,去讲给居士们听,居士们就“善哉善哉”,出家人说什么东西都“善哉”。大家别轻易地就相信了,那是没有因没有果的,必须要学。

因此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是不行的。开发智慧到心没有力量了就停止,不需要开发智慧了,带领心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去修习宁静。如果不修习宁静,开发智慧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想要了解,去找谷歌)。隆波也曾经出现过,曾经失误。

隆波小时候从7岁就开始修行,修行了之后心只是一味地宁静,持续修了二十几年。修了很久,才见到了隆布敦长老。在见到隆布敦长老之前,隆波只是修了奢摩他,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获得,只是获得了宁静。从禅定退出来又会散乱,根本没有解决问题,自己的生命并没有好转。

一旦见到隆布敦长老,他教导观心。起初还是习惯性地修奢摩他,去观心,变成奢摩他,去紧盯,让它静止、空。有人号称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结果出来教的时候教让心空,那个不是的,隆波曾经这样修过了,隆布敦长老说修错了。心的职责是想、演绎、造作,而不是去做到让它不想、不演绎、不造作。一旦长老教导让观心,要去读自己的心,隆波就去读自己的心,看到心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紧随着去观,很自然地紧随着去观它本来的状态。

刚开始修毗钵舍那的时候,隆波扔掉了修奢摩他,因为骨子里会看不起奢摩他,修了22年了根本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个是属于隆波的失误,把自己的愚昧拿出来分享给大家听,这样大家就不会重蹈覆辙。 隆波开始读自己的心,把曾经训练22年得到的禅定力量用于开发智慧,两年之后,禅定的力量退失、不够了,但当时并未意识到。

有一天看烦恼习气,看到嗔心从胸口处冒出来,觉性捕捉到的一瞬间,它就会断裂。因为自己禅定的力量很好,觉性一旦捕捉到烦恼习气,烦恼习气立马会灭掉、立马断裂。它是因为智慧的力量而断裂,智慧的职责是切断,智慧是以正定作为近因才会生起。因此心安住,有力量,一旦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接触到名色的任何境界,那个境界就立马示现三法印。

以前,一旦嗔心生起,看的一瞬间、知道的一瞬间——并没有刻意要去觉知,是自动自发地捕捉到的——嗔心立马灭掉。但那一天呢,修行的禅定已经没了,称之为心已经没有正定,就没有智慧能够切断嗔心了。

觉性和智慧工作的重点不一样。觉性能捕捉到会有什么发生了,就像一个门卫;智慧是枪手、杀手,它可以把烦恼习气给灭掉。智慧源自于正定,如果没有了正定,就不会生起智慧。

那个时候禅定不够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嗔心一旦生起,自己去看,它并没有灭掉,而是跑掉了,跟着它跑到外面去了,嗔心灭掉了。那个时候不知道:心没有归位,心已经去了外面。因为扔掉了修奢摩他,一旦心去了外面,它就空了,有的只是空、光明、快乐,烦恼习气不冒出来,觉得那个状态太好了,在这个地方浪费一年多时间,好在曾经读过三藏经典,知道在生起道果的时候,它是有四次第的:须陀洹道、须陀洹果,斯陀含道、斯陀含果,阿那含道、阿那含果,阿罗汉道、阿罗汉果。道与果,总共是八个。而这个状态,道果什么也没有,有的全都只是空,只是彻底地消失了,那应该是错了,肯定不对。

然后就看,佛陀开示说,心是无常的,但自己的心是常的;佛陀说心是苦的,但是自己的心是快乐的;佛陀说心是无我的,但是自己的心是我的——心可以控制得了,想保持多久就可以保持多久。如果隆波走偏,就会觉得是三藏经典教错了,以为实际上心是乐的、是我的、是恒常的,这个就是走火入魔了,但是仰赖于曾经读过三藏经典,(知道是自己错了)。

读三藏经典,在第一次出家的时候,还年轻。大学的时候曾经出过家,就念翻译的早晚课内容,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法,可以试着去找来听一听。隆波喜欢早课多于晚课,因为早课的内容教导了非常多修行的法。晚课的内容只是念诵,礼佛,求忏悔之类的,让自己心里面舒服。但早上没有,早上什么都不用求的,会教境界。

仰赖于这一些,然后就会知道,自己以为心是恒常的,那肯定是错了,不是三藏经典错了;自己看到心有的只是乐,肯定是错了,不是三藏经典错了;自己看到心可以控制得了,心是我,肯定错了,不是三藏经典错了。

看到吗?那些有觉性的人,曾经有学过的人就知道,错的一定是自己。自己无论厉害到什么程度,怎么可能会比佛陀、比早期的500位阿罗汉更厉害,怎么可能呢?但那个时候看不出来错在哪里。努力地去看,怎么看都看不出来,自己错在哪里呢?为什么心是恒常的?为什么心有的只是快乐?为什么心是可以控制得了呢?可以控制得了,很舒服,有的只是快乐、舒服。

有一天遇到了阿姜摩诃布瓦尊者,那段时间他还没有去给国家帮忙求大家来供养黄金什么的,所以他的寺庙很安静,居士很少。因为那个时候,比他更有名的高僧大德还有好几位在,(他相对比较有时间),所以就有机会可以去跟他请教。

去跟他直接面对面地请教说:“师父啊,跟您请教一下,我师父教我观心,我也在观心,但是为什么没有进步呢?根本没有进步,它一直是空空的。”他看脸的一瞬间就说了:“你说你观心,你没有观到心,必须相信我,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什么都比不过念诵。”他是这么说的。

因为他念诵很强,他说他是念“佛陀”,从起点念到终点。那些学三藏经典的人声称做不到,念“佛陀”从起点到终点不可能,念“佛陀”是奢摩他。其实,如果就只是念“佛陀”是奢摩他,但是如果念“佛陀”了之后,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那就可以修毗钵舍那。

“佛陀”的意思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其实就是指心。念“佛陀”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也可以来到苦的终点。一旦他说没有观到心了,要去念“佛陀”,隆波就来念“佛陀”,心不喜欢“佛陀”,觉得很烦,就去修自己擅长的禅修业处。知道他让念“佛陀”是因为自己的禅定不够了,所以没有观到心。就回来吸佛呼陀数一,吸佛呼陀数二,不久心就集中下来了。一旦心集中下来,哎呀,毗钵舍那的杂染立马灭掉了。

毗钵舍那的十个杂染,不需要跟它去战斗。如果生起毗钵舍那的杂染,就去修习宁静。如果心归位,什么时候安住起来,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全部都会不见了,它们会输给禅定,输给正确的禅定。

这些在读三藏经典的时候也看到过,但是没有领悟。比如阿难尊者也有教导,在隆波一直引用的《Yukanatasu》经里有:修行有三条线路: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禅定智慧同步进行。最后,他讲到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但是他没有用到“毗钵舍那杂染”这个词,他用的是“散乱在法里面有十种现象”,实际上就是毗钵舍那的十种杂染,但是他用的词是“散乱在法里面”。

必须要修禅定。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无论是用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还是禅定智慧同步进行,也就是在禅定里面开发智慧,如果禅定的力量不够,就会出现毗钵舍那的杂染。我们要想解决这一点,就去修禅定,心安住起来,毗钵舍那的杂染就消失了,我们就可以继续开发智慧了。

这些要慢慢地去修,就这么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大家的修行坎坎坷坷,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谁修行都是坎坎坷坷的,除非那些波罗蜜真的圆满的人,听法一句话两句话,就见法了。这个时代还没有看到过,不太有,有的只是听了又听、听了又听,修行了又修行、修行了又修行。烦恼习气的磁场太强了,我们的福报波罗蜜不像在佛陀时代的那些人,但是不用伤心难过,在佛陀时代下地狱的人也很多。那个时候也许我们没有信仰,或者我们依然还非常愚昧迷信,所以我们就会生死轮回到现在这个时代。但是,必然有一定的福报,才有机会可以听到法,把这个法弘传,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我们大家依然有机会可以听到法,这个同样也可以称之为有福报了。所以要去用功,要动手去实修,透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

佛陀是指路的人,我们按照佛陀的教导那么去做。一旦动手去实修,就会看到修行的好处。我们就会非常稳固地恭敬法,我们就会知道法是我们的靠山。因为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所以法是佛陀的化身。他圆寂了,但是他教了我们法、教了我们戒律,律与法含括了戒定慧。

因此,我们有佛陀作为我们的靠山,他是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要走的路。一旦我们按照他说的方向走,去实修了,我们就会有次第地看到成效。曾经苦很重的,就会变轻了;曾经苦很久的,苦也会缩短。心就会慢慢地越来越中立,慢慢地、越来越多地愿意接受生命的真相。我们就会看到法的价值,知道法真的是我们的靠山,我们动手实修了之后,就会自己看到结果,智者自知。

看到吗?适合(的方式)是告诉别人,你来试一试吧。我们就接受挑战,试一试——动手实修。 修行的方法就是带领心回来找自己、来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这样戒定慧就会慢慢地增长,最后我们的心就会明白法。一旦我们的心明白法了,我们的心就会变成僧,我们就会变成修行很好的人;修行在一条很直的路上,不会走偏了路;修行是为了离苦,是为了可以出离所有苦的监狱,而不是为了去找快乐,如此修行直到与法相匹配。如果我们这样去修行,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圣弟子。

圣弟子是修行很好的人,是修行很直的人,是修行为了离苦的人,是修行到跟法相匹配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程度的人,那就是圣者。佛陀开示说有四双八辈弟子,古文称之为四双八辈,有些人听不懂:为什么四双八辈,不可以是女性吗?不是的,这个意思其实是指人,代表人类。“四双”也就是:须陀洹道、须陀洹果,斯陀洹道、斯陀洹果,阿那含道、阿那含果,阿罗汉道、阿罗汉果。这是四对,细分就是有四道、四果,这些人就是圣弟子。

如果我们修行,直到我们的心抵达法,我们的心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我们就已经是僧了。证到初果的居士即便还没有出家也是僧,称之为初果的圣者。因此,法并不取决于性别等世俗的概念。比如像隆波,穿着僧衣属于“世俗僧”,也许里面是很烂的,有蛆虫也有可能;里面也许很好,也有可能。谁知道呢?智者会自知。有的人知道自己坏,也仍会去骗别人,那是没有“阿拉奇”,就是脸皮很厚的人。

因此我们修行啊,是以佛、法、僧做我们的靠山。比如一旦我们会修行了,就看得出来哪位是真正的僧,哪位是很好的僧,哪位是假僧。如果是真正的僧,那就是真正的圣弟子、是圣者。

好的出家人,也就是有戒有法的出家人,正在努力地来提升自己走在佛陀教导的那条路上面。比如,研究经典的弟子,有些也是很好的。他学了之后动手实修、来看境界,并没有只是一味地学,学了之后是拿来实修的,有好几位学习巴利文达到了九级。比如像我们认识的前世僧王,他的巴利文九级,而且修行很好。隆布曼哈田也是巴利文九级,他的修行也很棒。隆布曼哈田,隆波曾经顶礼过他,那时候他能够背三十几本的三藏经典,已经记不清了,因为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他已经能背下来几十本三藏经典了,还没背完,之后听说他全部背下来了。他的能力是很强的。修行修得很好,很多人不认识他,他老的时候走不动了,到哪里都要坐着轮椅。那些照顾他的人,到哪里都推着他,就只是兀自地推,隆布的脚从脚踏板上掉下去了,自己无力把脚放回原位,就一直拖着地,他也不说什么。他的心没有因为身体的苦受而同时受苦。

学习很多三藏经典并且修行很好的人也有,举例给大家听,高僧大德分享过的:比如五世皇时期的僧王,后面的高僧大德说他的修行很好,是真正的僧。总而言之,并不是不学三藏经典才好,那些学三藏经典且修行很好的人也有;不在森林里面也可以,在城市里面修行很好的也有,比如兆坤諾长老等。

因此,法不选择时间,不选择场合,不选择人。女人可以修行,男人也可以修行。比如果考宋侬长老,他真的很值得被顶礼膜拜。不是说修行不了,女人修行也可以,也可以修得很好,比如昆麦闻仑,她也是修行修到有神通,很厉害的。

因此,我们去动手实修,法是中性的、公平的。无论男人、女人、居士或是出家人,如果修得对、修得够好,全部都修得到,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在森林里面的出家人,还是城市里面的出家人,用心动手修行,都可以品尝到同样的法味。

因此,我们别气馁。有的人很气馁:哎呀,我没有机会出家!没有出家也可以去修行。出家仅仅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在烦恼习气很强的时候,我们出家修行是很难受的——斗不过烦恼习气,就会变成脸皮很厚的人了,会造更重的恶业。想斗得过烦恼习气,必须要拼命地忍耐,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想战斗并不容易。

想要做好的出家人,真的是要付出很多的。比如像隆波出家……来分享自己的事情,并不是为了炫耀,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的愚蠢、愚痴。比如说第一次出家的时候,只舒服了三天,到了第四天淫欲心就出来了,必须要压制、压抑啊!那时候还不会观心,只是修禅定,夜以继日地修啊,一旦心从禅定里面退出来,淫欲心又出来找麻烦了,然后就只能忍耐着拼命地跟它战斗。想着如果自己一旦失误、破戒了,当自己的父母来供养食物、顶礼自己的时候,自己就成了脸皮很厚的出家人了,若以破戒之身接受父母的膜拜,那是很重的恶业。那时自己是这么想的,所以只能拼命地忍耐。

现在舒服了,舒服了是源自于好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年纪大了,淫欲心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能力可以做什么了;第二个就是自己修行很久了。淫欲仅仅是心的一种造作而已。自己不停地修行,造作造作不了心,心不会被造作,有的只是宁静与快乐。自己的心要想能够摆脱造作,首先必须要看到真相。比如说淫欲,它能找我们的麻烦,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五欲的副作用,我们看到的只是五欲的好处。如果我们修行,就会看到五欲的过患——五欲生起会给我们带来苦,即便是居士也一样的。

隆波还是居士时修行就看到:如果贪心生起,心是没有快乐的,有的只是苦与过患,必须要想办法满足它;嗔心生起也没有快乐,有的只是苦与过患,必须要拼命地迎合它。在烦恼习气生起的时候,有的全是苦与过患,或者,我们想修行,今天心不宁静就会很烦,因为想宁静。看到吗?只是想修行、想宁静、想好,就已经有苦与过患了。

因此,不停地去认识了解真相,就会知道:造作好会生起苦,造作坏也会生起苦,努力地不造作也会生起苦。什么时候心造作,则称之为“欲有”生起了。心迷失在造作的世界,心已经完成了创造“有”。如果我们被“贪”控制在造作,那时我们的心就处在“鬼”的频道;如果我们被“我慢、知见”控制,那时我们的心就处在“阿修罗”的频道;同样,当心处在“痴”的频道,心是迷失的,那时我们的心就处在“畜生道”的频道;如果心有嗔,心是苦的,那时我们的心是处在“地狱道”的频道。

贪、嗔、痴的心都会苦。如果造作好,它会苦吗?造作好也会苦!比如想来寺庙听法,提前把闹钟定好了,结果睡过了一点点就很烦了,想好——着急开快车、超车,为了来听法。看到没?想好也会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因此,如果观察我们的心,每次有“想要”生起,每次都会生起苦。我们就这样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明白,我们就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想要”、欲望源自于无知——不知道名色、身心的实相,所以就会有想要;如果知道名色、身心的实相,就不会有想要生起;没有想要生起,也就没有挣扎与造作,也就没有“有”生起;没有“有”,就不会把眼、耳、鼻、舌、身、意抓取起来,就没有了“生”,也就没有了苦。

当下这一刻,心把“有”抓取起来,但是我们不知道,类似于隆波把这个水壶一整天拿着、一整天拿着,每天都拿着是很重的,却不自知。如果我们修行,哪一天放下后一旦再重新拿起来,就会知道苦。心,它是负担、它是苦,如果修行之后曾经放下过,再次把它拿起来,就会知道了。心把心抓取起来,称之为“生”,心把眼、耳、鼻、舌、身、意抓取起来,就立马有苦,有“生”的一瞬间就有苦了。

越修行就会越恭敬佛陀,就会对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佛陀的慈悲越来越恭敬。法,如此微妙甚深,佛陀是怎么教的?教法是需要非常忍耐的,要跟人类的愚蠢战斗并不容易。比如像现在有很多的新闻,要跟那些很愚蠢的人去战斗是很困难的。佛陀以无限的慈悲去跟人类的无知战斗。人类经常喜欢去找佛陀的麻烦,栽赃陷害佛陀,有时候想杀佛陀,佛陀必须非常地忍耐。如果佛陀需要宁静快乐,独处就行了,作为独觉佛就更舒服了,但是佛陀的悲心提醒佛陀出来帮我们。

越修行,就会越爱戴佛陀,会看到佛陀的恩德。佛陀是如何悟道成佛的!法细腻深邃到这种程度!他的悲心是多么地宽广无限!出来教法是很累的,因为很多的敌人会找佛陀的麻烦!就会对佛陀产生深入骨髓的爱戴与拥护,而不是去求佛陀这样、那样,那并不是佛教徒。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如果大家修行了,就会认识佛陀的恩德、法的恩德、僧的恩德。不然就不会对佛、法、僧生起稳固的尊重、恭敬。那些对佛、法、僧生起很稳固的信仰与恭敬的,是初果的圣者。如果还是凡夫,就会颠三倒四的,就还会很脆弱,那称之为龟头式的信仰,无法做到坚定不移。

因此,现在要动手去修行,不要疏忽大意,不然有一天信仰就没有了。有好几个出家人起先是很用心来学的,之后呢,有时候学,有时候玩,随着出家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精力修行了,就会随顺这个世间,就会欠债越来越重。

因此,趁我们现在还有力量:信仰的力量、精进的力量、禅定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在它们退失之前,赶紧来充分地利用它们。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1号:每次打坐的时候都有痴掺杂进来,紧随着去观自己的烦躁,好像身体里面有另外一个小孩一直在淘气不愿意听话,宁静还是淘气都控制不了,好像还有另外一部分正在看自己修行,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你的修行很好,已经修对了。修行直到心愿意接受实相,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是“我”,包括心本身也就像一个小孩子,事实上我们控制不了它,就是这么去观,非常好、非常好。心开发智慧很好,禅定也不错,心安住,蕴分离了,很好。如果修行了之后很累就要偶尔休息一下,礼佛、念经、修习禅定、修奢摩他,让心有力量,然后继续开发智慧,你的智慧开发得很好。

1号,继续去用功,已经修对了。修行直到心愿意,愿意什么?愿意接受真相!是什么真相?“我不存在”的真相!

2号: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快乐,一旦想到隆波、高僧大德就非常快乐,心醒得更加频繁了,跟自己在一起更频繁了,看心工作、看烦恼习气更清楚了,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继续用功、去用功,每一天慢慢地不停累积,就会慢慢地进步。修得很好,但是修禅定的时候别被痴控制了,打坐的时候小心昏沉、一动不动,要努力地保持觉性,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修奢摩他的时候,带领心去到单一的所缘里面,但无论宁静与否,我们不批评它,不说什么,一旦在单一的所缘里的时间一长,心就会宁静。然后就去提升让心安住起来,去看蕴分离、看蕴工作。修得很好了。别扔掉奢摩他,奢摩他并不是让心昏沉,要带着觉知去修。

3号:看到心震动,看到心正在震动。

隆波:看什么?

3号:看到震动,提醒自己:心正在看着那个震动。依然执着看法,即便知道了,骨子里面依然还在相信它。早上做固定形式练习之后一旦开始散乱,修禅定修不了,必须回去躺着观呼吸,会立马放松,然后又会重新再睡一次,必须要小心哪一点?

隆波:修行啊,不要用到很多的念头。我们并不是透过思维念头来学习,我们是透过“看见”来学习的,因此如果心想得很多,就会散乱。不停地去照顾自己的心,不是透过思维分析来学法,而是透过如身本来面目去看到身,如心本来面目去看到心来学法。什么时候没有力量,就去修习宁静。

你训练擅长于躺着,如果躺着就能够有觉性也是不错的,但事实上修行要在每一个姿势状态下都能做到。有些人是躺着的,他是通过在睡的过程中获得突破,而不是直接这么去睡的,是有觉性地看到身体躺着、看到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左翻身、右翻身,轻轻松松地去觉知,心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但并不是一睡就睡着打鼾了,那个是没有觉性的,一旦醒过来心就会散乱。

你现在观呼吸太过于刻意了一点。对,刚才呼吸太刻意了一点,要很正常地去觉知。现在已经不正常了,你感觉到了吗?先甜甜地笑,看嘛,你照镜子就知道了,你笑得根本不自然。为什么笑得不自然呢?因为你的心不自然。如果你的心是自然的,你的笑也会是很自然的。好的心是正常的心,别去装修让昏沉、痴掺杂进来,现在要小心痴,觉性太弱了,觉知稍微提起来一点点。对,就在这个程度,能记得住吗?就在这个程度,不要浸泡昏沉下去,不然痴就会掺杂进来了。

4号:固定形式是打坐观呼吸,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散乱就会观心,如果观心观不了就会观身。修行的结果,第四条戒守得不太好。常常迷失,迷失了就会紧盯,紧盯了之后去觉知。感觉有时候能够分离蕴。烦恼习气很多,一部分透过压制能够战胜。害怕死是因为还没有证得道果。问题是粘着于紧盯,活在外面世界的时候,如果不紧盯就会嗔心很重。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越紧盯,你活在外面的世界时嗔心就会越重。不是必须要紧盯,出去了之后不生气,不是的,那完全是两回事。你越压制、越打压自己的心,心就会越生气,就会越随时准备好爆炸,如果去到外面就会爆炸了。

你的禅定还不够。看到身体动,心是观者,这一点多多地去用功。“身体动,心是观者”,比如说身体在眨眼睛,那也是被观察的对象;身体左转、右转也是被观察的对象,多多地去训练这个,多多地去觉知身体。但是不要经常地眨眼睛,不然不停地眨眼睛、眨眼睛,那就太刻意了。比如像你刚才笑,感觉到了吗?你的笑是很自然的,并没有刻意笑。刚才有哪一位笑的时候是(隆波模仿其表情),哪里的人类是这么笑的?

看到了吗?心觉得好笑,一旦心自然了,才能够看到境界。如果你的心去紧盯到苦闷,那是不懂事儿,很累的,白白受累。因此别粘着于静止不动的禅定,身体动了觉知、动了觉知,这样你就会获得好的禅定,这样你才能够开发智慧。

5号:粘着于紧盯,知道必须要放下,但是放不下。不停地去觉知身体,不让身体消失。有时候快乐会冒起来,能够自己修行,但是又会把心收摄进来去紧盯,一旦意识到又希望它消失。不太聪明,听法有时候能听得懂,有时候听不懂,但是喜欢修行。每一天固定形式用功,知道“我”不存在,每一次都会用“我”去修行。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这个“我”还有,不是说“我”没有,依然还有“我”存在。别去太打压心了,心就像小孩,你曾经带过小孩吗?太强迫的话心就会苦闷,就会变成精神病。让它去调皮,让它去工作,你仅仅是不时地去观察它。让心去工作,然后你不时地去观察,偷偷地看它工作,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宁静、一会儿散乱,不停地去观。

但是最重要的点在于必须要先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要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就是自己所擅长的,跟它在一起了之后心里很舒服的,就用那个,而且没有带领让心舒服,只有临时的家。一旦心离开临时的家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临时的家了,要及时地知道。不停地去训练,这样心才可以有力量,可以开发智慧。现在依然无法开发智慧,是因为太散乱。

6号:知道外在、内在,看到生多于看到灭,看到随眠烦恼透过五蕴开始工作,看到知者,能够放下知者的心的一瞬间到什么都不剩,在觉知之后能够放下知者。看到自己整个身体会腐烂。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这个业处适合你,你是属于爱美、爱漂亮的人,因此你去思维这个身体是不净的,这样心就会有禅定,接下来就会感觉到身体不是我,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一旦自己的心有了禅定,就去看身体不是我,所有的感觉都不是我。看到身体是不净、腐烂的,会生起禅定,然后分离蕴,但是一旦禅定的力量退失了,蕴又会重新聚合。

有一种禅定,一旦你进去了之后蕴会一辈子分离开,不需要小心了,它会自行分开,也就是必须要来到无色界定,修行直到身体全消失了,外面的世界也消失了。一旦心从禅定里面退出来,有身体的一瞬间就会知道身跟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这个时候就再也不会误以为身跟心是一回事了。但是如果你思维“不净观”,直到身体消失、消融,然后世间也消失了,那同样也可以。因此去观身,到身体消融,直到什么也不剩,修行到这一步蕴就分离了,因为禅定的力量特别地强。

把身体消融,这个你能频繁地做到吗?不频繁。那依然可以,很棒,能修到这个程度,已经可以称之为很棒了,很值得表扬了。一旦能做到了就去看蕴的分离,就不停地去分离;一旦分离了,就去看蕴的真相,心就会萎缩下来。你看到了吗?要去看到。看到了吗?它就会慢慢松开了。就这么去观,这是在观名法,因为你禅定的力量比较多。观身不净符合你的根器,因为你是贪欲型的,喜欢美、喜欢漂亮,修不净观是完全相符合的。一旦心宁静了,就去分离蕴,一旦蕴分离了,别去干预蕴。比如你的心是好还是坏,随它去,紧随着去观。

7号:在睡觉之前做固定形式用功是透过打坐与经行交替进行,至少一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去观身、观心,看到心容易往负面去想,喜欢去跟别人比较,现在心会开发智慧了吗?

隆波:同样也能够开发,有时候心能够分离蕴。分离蕴,其实就是开始开发智慧;如果无法分离蕴,身跟心聚合成为一个整体,就依然还没有开发智慧。能感觉到吗?身体坐着,能感觉到吗?身体在点头,能感觉到吗?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仅仅只是看着身体的人;接下来身体行、住、坐、卧,身体是行、住、坐、卧的人。一旦我们这么去训练,一旦蕴分离得很熟练,心就开始能够契入到毗婆舍那。能够分离蕴是开发智慧的起步阶段。

别去打压心,7号别打压心,别去打压心,打压得太厉害了,要用正常的心。对,要用现在这样的心,不要太苦闷,不要像刚才那样太苦闷了,用这样的心去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看到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动,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接下来别的也是一样的。

8号:固定形式用功,呼吸了之后去觉知,然后经行。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觉知身、觉知心,看到心动荡、很苦,看到有时候迷失短、有时候迷失长,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觉得苦缩短了。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修得很好,不停地去用功。就好像我们吃饭,在吃第一勺的时候是不会饱的,但若没有第一勺,也就不会有最终饱的那一刻。我们就是这样不停地修行,到了某一天它就会自己够、就会自己饱。

8号感觉到了吗?心现在依然还在外面,你能看得出来吗?心去外面了,散开在外面,很轻松、很舒服,但是在外面。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曾经指导隆波说:“这个时候你没有观到心,去到了外面。”去修习宁静,偶尔修习一下奢摩他,让心回家,就可以继续开发智慧了。很好,修行很好。

好,今天就到这里。

今天隆波的工作特别地多。今天,自己的妈妈来拜访,庆祝一百岁,但生日并不是今天,生日已经过了。

别赐福让隆波长命百岁,老了很苦的,老了苦。

好!请吧。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编译声明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部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