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17.22《修习四念处,圆满七觉支》-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1月7日: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页面横幅}} ===== 《修习四念处,圆满七觉支》===== 隆波帕默尊者 泰国解脱园寺 2017年1月7日 中译-禅窗 先坐一下,现在还没有到讲法的时间。坐着呼吸,然后觉知自己。如果不是观呼吸,也可以观照肢体动作,粗显的动作是“坐着”,微细的动作是不断地动来动去,心是观者。 坐在禅堂外面的人修行很好,看起来晶莹剔透,我们大家看起来则是…”)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83行: | 第83行: | ||
境界还未生起,就已经翘首企盼其生起,期待着尚未生起的境界生起,这称之为“欲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天长地久,这称之为“有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迅速消失,这称之为“无有爱”。正是这种“渴爱”(渴爱有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让心持续地造作,造作而后构建“有”、“生” (十二因缘之中的有、生)。“渴爱”迫使心造业,心就会挣扎,观察到了吗?当“想要”生起时,心就会挣扎。 | 境界还未生起,就已经翘首企盼其生起,期待着尚未生起的境界生起,这称之为“欲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天长地久,这称之为“有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迅速消失,这称之为“无有爱”。正是这种“渴爱”(渴爱有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让心持续地造作,造作而后构建“有”、“生” (十二因缘之中的有、生)。“渴爱”迫使心造业,心就会挣扎,观察到了吗?当“想要”生起时,心就会挣扎。 | ||
随着越来越多地探究,心会中立而没有渴爱,心因智慧而保持中立,已经没有了“想要”,不再想要得乐、想要离苦。心保持了中立,心不再继续挣扎,不再继续造作,心真正做到了——“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一旦抵达这一点,如果积累得足够的话,圣道就会生起,心会进入安止定,必须达到安止定,而不是眼睛一眨一眨的散乱着,这样圣道不会生起的。 | <pre>随着越来越多地探究,心会中立而没有渴爱,心因智慧而保持中立,已经没有了“想要”,不再想要得乐、想要离苦。心保持了中立,心不再继续挣扎,不再继续造作,心真正做到了——“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一旦抵达这一点,如果积累得足够的话,圣道就会生起,心会进入安止定,必须达到安止定,而不是眼睛一眨一眨的散乱着,这样圣道不会生起的。 | ||
心会进入从初禅直至八定的安止定,在经典里讲到一、二、三、四禅,并没有提到五、六、七、八定。一、二、三、四禅属于色界禅,如果仔细体会,四禅有“舍”与“一心”两个禅支,五、六、七、八定属于无色界定,也有“舍”与“一心”两个禅支。因此,无色界定与色界禅打了个平手,开示时有时提到一、二、三、四禅,比如佛陀进入四禅,但像佛陀那样伟大的人物,也许进入的是无色界定。 | |||
心一旦进入禅定,就会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见境界生灭两三个刹那,心就会放下,逆流而上去找寻“知元素”——已经不再是“知者”的心,而是“知元素”。包裹着“知元素”的漏烦恼便会破裂开来,此时,圣道生起,光明生起。然而遇到光明生起时,必须小心,因为源于禅定的光明非常多,圣道的光明同样是光明,却是不同的光明——禅定的光明是有边际、有范围、有地方安住的;而道果生起时的光明,是无边无际的光明。远在天边的天神也看得见这种光明,然后就会随喜道:又有一位圣者诞生了!倘若是证悟了阿罗汉,天神们更是盛况空前地欢庆。祖师大德分享说:天神、梵天神都会随喜,到处地动山摇,比打雷轰鸣更加震撼。</pre> | 心一旦进入禅定,就会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见境界生灭两三个刹那,心就会放下,逆流而上去找寻“知元素”——已经不再是“知者”的心,而是“知元素”。包裹着“知元素”的漏烦恼便会破裂开来,此时,圣道生起,光明生起。然而遇到光明生起时,必须小心,因为源于禅定的光明非常多,圣道的光明同样是光明,却是不同的光明——禅定的光明是有边际、有范围、有地方安住的;而道果生起时的光明,是无边无际的光明。远在天边的天神也看得见这种光明,然后就会随喜道:又有一位圣者诞生了!倘若是证悟了阿罗汉,天神们更是盛况空前地欢庆。祖师大德分享说:天神、梵天神都会随喜,到处地动山摇,比打雷轰鸣更加震撼。</pre> |
2023年2月28日 (二) 16:43的最新版本
《修习四念处,圆满七觉支》
隆波帕默尊者
泰国解脱园寺 2017年1月7日
中译-禅窗
先坐一下,现在还没有到讲法的时间。坐着呼吸,然后觉知自己。如果不是观呼吸,也可以观照肢体动作,粗显的动作是“坐着”,微细的动作是不断地动来动去,心是观者。
坐在禅堂外面的人修行很好,看起来晶莹剔透,我们大家看起来则是黑漆漆的,也许是着装黑色的缘故。一旦觉知自己,就开始亮堂起来。感觉到了吗?慢慢地亮堂一些了。刚才则是这样坐着的,可能是食物有毒(饱饭后容易昏沉)。
要努力地觉知自己。观照身体呼吸,心必须有一个“临时之家”。如果心没有“临时之家”,就会四处飘荡,那样就无法及时地知道心,因为心已经跑掉了。
隆波从孩提时代起,就训练安般念,吸气念“佛”,呼气念“陀”,一旦心开始宁静,“佛陀”名号就消失了,只剩下呼吸,看见气体进进出出身体,气体流进身体,在体内上上下下地流淌。小时候就仅仅是看见流动的气体,呼吸慢慢变浅,在鼻尖处变成光。儿时就是这样简单地训练,那时候隆波没有老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亮堂起来以后,就随着光跑去外面旅游。
有一天,感到害怕说:万一碰到了鬼,怎么办?于是就努力不往外跑,尽力地觉知自己。为什么心会跑掉?因为觉性太过羸弱,所以就努力地觉知自己,提升觉性,不让心跑掉,这样慢慢地训练,慢慢地摸索。或许是由于前世修行过的缘故,摸索之后找对了门道。如果是我们大家摸索,往往南辕北辙,摸索以后反倒彻底迷路了。
有觉性地呼吸,心独立凸显成为“知者”,待到心成为“知者”以后,不知接下来又该如何,就只是继续觉知自己。有时候心会集中而宁静下来,有时候则只是在普通的状态下觉知自己,然而心没有迷失。即便迷失,也不会迷失太久。我们大家迷失得久吗? 迷失的时间有没有比以前缩短一些?试着自我检测:这一年以来,迷失的时间有缩短吗?还是比以前更久了?或是打平,没有什么起色?
后来,隆波在孩提时代训练的安般念,终于与开发智慧对接上了。那是因为碰见了隆布敦长老,长老指导隆波去观心。隆波的秉性是属于思维型、念头型的,而不是欲贪型的,后者更适合于观身,在修习禅定以后回来观身。隆波具备禅定,心已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所以隆布敦长老教导说,接下来要观心,看见心在工作。
进一步修行直到领会了修行的真义之后,再来忆念佛陀的教导,就会明白:佛陀的教导,圆满涵括了与修行相关的一切。而每一位佛弟子,则有各自修行的路径,不及佛陀的那般宽广无垠。
比如:佛陀教导的安般念,如果勤于训练,也就是频繁地正确用功,随后念处就会圆满起来。修习安般念,并不只是为了令心获得宁静,而是观照呼吸以后,提升至念处的修习。佛陀开示道:当念处圆满起来,见法开悟的组成部分——七觉支也会圆满起来,当七觉支圆满了,明与解脱就会生起。因此,安般念是能够导向解脱自在的。需要经由什么途径呢?经由修习念处。
念处有四类:身、受、心、法。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的唯一念处——心念处。观心之后,契入法念处——照见法。如果是观身,最后也是照见法——照见圣谛。无论走哪一条路,最终都是殊途同归。比如:隆波曾经遇见麦瞻迪(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妹妹),她问隆波是怎么修行的, 因为隆波的心与她的心来到同样一点。她是训练观身,隆波则是观心。我们都修习念处,她修习身念处,隆波修习心念处。当领悟生起时,却领悟到同一处——此名色即是苦,照见了苦。
那么是如何从安般念——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契入至念处的修习呢?比如我们此刻正在呼吸,感觉到了吗? 别聚焦于呼吸上,而是轻松地感觉全身,然后观照身体呼吸,看见身体呼气、身体吸气,心作为观者,这样练习,我们正是在修习身念处。
起步阶段,发展觉性。最终阶段,收获智慧,照见——呼吸的身体呈现无常、苦、无我;心——身体的观察者,也呈现无常、苦、无我。
因此,假如我们从修习安般念起步,呼气,觉知,吸气,觉知,看着身体呼吸,有觉性地觉知身体,这就是在修习身念处;我们在感觉身体的时候,有时候,苦、乐的感觉也会生起,坐着坐着就会发痒,感觉到了吗?痒了会怎么做呢?便会去抓痒。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就像是猴子投生的,一直动来动去,抓耳挠腮,或者挠下巴。始终不停地动来动去,却始终视而不见,因为并没有在修习身念处。
如果修习身念处,就会看见色法在工作,心是观者,就会看见生起于身体的感受——感受生起了,看见;感受消失了,也看见。在起步阶段,只能看见感受的“生起”,还来不及看到其“灭去”,就已经转移到别处了。
有时感受生起于心,比如静坐观呼吸,难受的感觉在心中生起,例如觉得烦躁不安,这时候嗔心就趁虚而入,心就苦起来。有时静坐观呼吸,心宁静了,快乐在心中生起。有时观呼吸,观着观着,心走神了,走神去想入非非,可以得到快乐吗?可以。
快乐是很奇怪的,它不同于痛苦,痛苦只能生起于不善心,而快乐既能生起于善心,也能生起于不善心。因此,如果快乐生起之后沉醉于其中,就已经是不善心了,因为贪欲生起了,贪与痴是同步生起的。所以观呼吸的时刻,心有快乐了,要知道;心有痛苦了,也要知道;心感到不苦不乐,也要知道。不断地训练下去,这就是在修习受念处。
观照感受,我们会看见什么呢? 看见感受不是身,感受也不是心,它是另一种自行运作的境界或状态,自行生灭,持续不断的变化。一旦感受产生,心就会开始工作。比如,快乐生起了,贪欲就会趁虚而入。例如,静坐禅修之后,有快乐生起,就会对快乐生起满意,这时贪欲已经潜入进来;或者静坐时,心不宁静,观照呼吸以后,感到心烦意乱,那一刻,嗔心已经掺杂进来。
因此,乐受或者悦受生起的时候,“乐受”是指身体方面的快乐,“悦受”是指心方面的快乐,名称所指的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喜欢笼统地称之为“快乐”,乐受或悦受生起之后,觉性如果未能及时跟上,心迷失且沉醉于所缘,贪欲就会潜入进来。
如果是身体的苦受或心的忧受生起,统称为“痛苦”,就是身苦与心苦,以专业术语来说,身体方面的痛苦称为“苦受”,心方面的痛苦称为“忧受”。一旦苦受生起,嗔心就会潜入进来。不舒服的时候,容易烦闷吗?饥饿时,或是特别热的时候,很容易发脾气吧。苦受生起时,嗔心就容易趁虚而入。
我们及时地觉知呼吸,当心中有快乐生起, 看见贪欲潜入进来,当我们看见贪、嗔、痴的时候,已经提升至修习“心念处”了,这是提升至第三种念处,而不是第三级,因为不同的念处全都处于同一层面。
开始是观身呼吸,属于身念处;看见苦、乐于身、心中生起,属于受念处;看见善心或贪、嗔、痴生起,混杂进感受中,这属于心念处。
在那之后,我们就会看见:所有的境界或状态都呈现“无常、苦、无我”。
观身会看见:身体呈现“无常、苦、无我”。无我——正在呼吸的身体不是我,苦——正在呼吸的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无常——呼气然后吸气,吸气然后呼吸。
观受时,会看见:苦、乐也是自行生起的,我们无法指挥它们,无法强制只拥有快乐,而且,苦、乐只是暂时存在,必然会消失,我们会看见——苦乐也呈现“三法印”。
观心时,会看见:善与不善也是自行生起,我们无法指挥它们,比如,心有嗔,是自行有嗔,心有贪,也是心自行有贪。
如果心想要让善法生起——拥有禅定的可不一定都是善心,禅定既可生起于善心,也可生起于不善心。拥有觉性的心,必然是善的。拥有智慧的心,肯定是善的。 它们也是自行生起的,想要命令觉性生起,是做不到的。想要指挥让智慧产生,也办不到。于是我们看见:身体、感受、心,全都呈现三法印,这已经提升至修习“法念处”了。
是真正地看见了法,照见了真相,并非仅仅看见色法与名法,而是洞见到蕴、界的真相!明白到——每一组蕴、每一类界,在运行的时候,都是有原因才会生起,没有原因,就会灭去(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无法控制。这样不断地探究下去,称之为——我们在修习念处。
念处分为四大类:身、受、心、法。只是透过观呼吸,也能够提升至四个念处的修习。修习念处,意味着我们已经在提升觉性。
看见色法、名法的生、住、异、灭,包括身、受、心、法的生、住 、异、灭,这是在提升“择法觉支”,听说过吗?佛法的修行好比是进行调研工作,即深入进去看见真相。所谓“调研”,并不是坐在那里自己思考。调研必须去现场勘察: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是深入现场调研,而不是纸上谈兵写报告,也不是研究经典资料。要洞察正在运作的身、受、心、法的真相 ,这称之为“正在提升‘择法觉支’”。修习毗钵舍那就像是调研工作,要看到事实。
如果我们持续观照色法和名法的运作,那么在观察和觉知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法”的调研,那是具有觉性的。已生的不善法会灭去,未生的不善法无法生起,因为那一刻具备觉性。如果我们提升觉性,未生的善法也会生起,至少觉性生起时,善法已经生起。随后,善法会越来越频繁地生起,戒定慧也会不断渐趋圆满,这称之为“精进觉支”。精进不是愚痴地努力,佛陀所教导的“精进”是指——精勤地消灭已生之不善;令未生之不善无法生起;尚未生的善法,使其生起;已生的善法,使之进一步提升与茁壮。这称之为“精进觉支”。
随着精进越来越多,心会自行拥有“喜觉支”。一旦有了法喜,如果我们有觉性地及时知道,心就会契入“轻安觉支”,获得宁静祥和。法喜是粗重之物,一旦及时知道,就不会被法喜控制,有些人修行以后,被法喜控制了,无法继续进步。因此,要及时地知道。
心契入宁静与祥和,称为“轻安觉支”。心保持禅定,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看见所有的境界或状态不断地工作,既包含色法,也涵括名法,全都呈现三法印。初级阶段,也会迷失去满意或不满意,随着修行至觉性和智慧渐渐圆满,心就会契入“舍觉支”。
这些就是“觉支(菩提分)”的七个组成部分。依赖于每日持之以恒地修习念处,可令觉支逐渐圆满。
觉支是觉悟的因素,当觉悟的因素圆满以后,心因智慧而进入“舍”,这个“舍”不是基于禅定,而是由于智慧已经圆满,洞见到色法、名法的实相,比如:看见苦、乐的实相,能够照见——快乐无常,痛苦也无常;快乐被逼迫着要消失,痛苦也被逼迫着要消失;苦、乐无法由我们掌控。
随着反反复复地看见实相,心会豁然顿悟。有快乐生起的时候,心不会忘乎所以,明白说:快乐临时存在而后消失;有痛苦生起的时候,心不会痛苦不堪,明白说:痛苦也是临时存在而后消失的。这称之为“心因智慧而‘舍’”。
倘若心能够保持中舍,不再进一步去造作,知道以后,就结束了。而不是有这样的境界生起时,却挣扎着想要那样的境界;也不是有这样的境界生起时,奋力想要其长久保持或者令其消失。
境界还未生起,就已经翘首企盼其生起,期待着尚未生起的境界生起,这称之为“欲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天长地久,这称之为“有爱”;对于已经存在的境界,想要其迅速消失,这称之为“无有爱”。正是这种“渴爱”(渴爱有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让心持续地造作,造作而后构建“有”、“生” (十二因缘之中的有、生)。“渴爱”迫使心造业,心就会挣扎,观察到了吗?当“想要”生起时,心就会挣扎。
随着越来越多地探究,心会中立而没有渴爱,心因智慧而保持中立,已经没有了“想要”,不再想要得乐、想要离苦。心保持了中立,心不再继续挣扎,不再继续造作,心真正做到了——“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一旦抵达这一点,如果积累得足够的话,圣道就会生起,心会进入安止定,必须达到安止定,而不是眼睛一眨一眨的散乱着,这样圣道不会生起的。 心会进入从初禅直至八定的安止定,在经典里讲到一、二、三、四禅,并没有提到五、六、七、八定。一、二、三、四禅属于色界禅,如果仔细体会,四禅有“舍”与“一心”两个禅支,五、六、七、八定属于无色界定,也有“舍”与“一心”两个禅支。因此,无色界定与色界禅打了个平手,开示时有时提到一、二、三、四禅,比如佛陀进入四禅,但像佛陀那样伟大的人物,也许进入的是无色界定。 心一旦进入禅定,就会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见境界生灭两三个刹那,心就会放下,逆流而上去找寻“知元素”——已经不再是“知者”的心,而是“知元素”。包裹着“知元素”的漏烦恼便会破裂开来,此时,圣道生起,光明生起。然而遇到光明生起时,必须小心,因为源于禅定的光明非常多,圣道的光明同样是光明,却是不同的光明——禅定的光明是有边际、有范围、有地方安住的;而道果生起时的光明,是无边无际的光明。远在天边的天神也看得见这种光明,然后就会随喜道:又有一位圣者诞生了!倘若是证悟了阿罗汉,天神们更是盛况空前地欢庆。祖师大德分享说:天神、梵天神都会随喜,到处地动山摇,比打雷轰鸣更加震撼。
所以,各位不要放下修行,我们并不需要同时修习四个念处,从任何一个念处入手修习就够了。在能够修习念处之前,心必须先与自己在一起。我们必须训练:安般念也行,念诵“佛陀”也行,选择任何一个方法,让心有一个临时之家,至少可以效仿佛陀——使用安般念。
有些人阅读《佛陀传》,读到:佛陀修习安般念以后照见圣谛。于是就以为佛陀是修习安般念以后才悟道成佛的,这就已经是在浑水摸鱼了。修习安般念仅仅属于禅定,属于奢摩他而已。佛陀在修习安般念后,进而修习法念处,洞悉了“缘起法”。因此,佛陀是经由什么而证悟的呢?是经由修习法念处,而不是安般念。
那么,我们是否会修习安般念呢?呼气,觉知,吸气,觉知,能做到吗? 别聚焦于呼吸,仅仅是看见身体在呼吸,心是悠闲自在的观者,进一步提升就会看见:是身体在呼吸,而不是我在呼吸,它只是一堆物质,好似一个有气体进进出出的皮囊,这个身体就像是一个皮囊。
在三藏经典里,佛陀把身体比喻成一个皮囊。有时候,阿罗汉也会称赞美女为“皮囊”,比如目犍连尊者,当有美女魅惑他时,他赞美道:小妹,我看着你就像是看着一个皮囊,有九个大孔和不计其数的小孔,始终有肮脏之物往外流淌。美女无法面对这一实相,落荒而逃,本来还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谁知道被这么一说,毫无美丽可言。试着去看看,我们的身体是否始终有肮脏之物往外流淌?或是始终有漂亮的、香香的、洁净之物往外散发?
慢慢地训练,呼吸之后觉知,呼吸之后觉知,别紧盯着呼吸,这是非常关键的。训练安般念以后,聚焦于呼吸是不可行的。如果训练安般念而后聚焦于呼吸,就是“风遍”,这无法导向念处,只能产生神通之类的境界。
修习安般念,稍有不慎就可能修成好几种“遍”,比如看见身体里的间隙,或是看见空气进出鼻孔里的间隙,称为“空遍”;看见有范围的身体——气体进去以后再释放出来,被包裹着的身体,属于“地遍”;如果看见气体,看见跑进跑出的气体,属于“风遍”。
“遍”共有十种,无论是哪一种“遍”,随着训练的深入,最后都会变成“光”。比如我们观照身体、觉知身体,紧盯着身体就好似紧盯着一堆土,最后它会变成“光”,呼吸也会变成“光”,空间也会变成“光”。如果我们娴熟于某一种“遍”,其他的“遍”就不难了,剩下的类同,都会变成光,然后追着光去游玩,这就偏离了正道,纯属浪费时间。
而如果观身呼吸,心是观者,看到身不是“我”,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这样更好些;或者看见:快乐潜入身体而后消失,苦、乐、不苦不乐潜入心而后消失,这样更有意义,这是在修习受念处;看见贪、嗔、痴生起而后消失,散乱、萎靡不振来了然后消失,这是修习心念处,比跟着“遍”玩更有意义。
有些人经行时紧盯着脚,这也与修习念处毫无关系。紧盯专注于某一点,观腹部则去紧盯腹部,观呼吸则紧盯呼吸,观手则紧盯手,这并非是真正在修习念处,而属于修习奢摩他。用功之后来到同一点——变成光,然后就被卡在这里,无法进一步提升。
觉知自己,看见身体呼吸,不断地觉知,倘若以心观身,就会看见身体呈现三法印;如果是观受——苦、乐、不苦不乐,则会看见苦、乐、不苦不乐呈现三法印;心是善还是不善,是否有贪、嗔、痴生起,有散乱、萎靡不振生起,去觉知,就会看见一切善、不善全都生了就灭,无法掌控,同样呈现三法印。训练既观色法,也观名法,要看见它们呈现三法印。
作为知者的心,知道什么?知道色,知道身体,知道感受,知道生起的善与不善。作为知者的心,本身也处于三法印之下,有时作为知者,有时作为想者,有时是迷者,有时是紧盯者,心本身也是多变的,同样呈现三法印,是无我的。比如我们试图指挥心成为知者,而它不愿意,有时它也会迷失。努力地不迷失,决定要“不迷失”的瞬间,就已经迷失了!从决定“不迷失”开始,就已经迷失了!(隆波笑)起点就已经偏了。
慢慢地训练,今天的法浓度有点高,但高浓度的法不太受欢迎,人们更喜欢世间法——亲子教育、亲密关系之类的,觉得那个有意思啊!真正导向出世间的法,关注者是不多的。
隆波刚开始教法时,有些祖师大德反对,认为隆波教得太难了——教导居士们布施、持戒就足够了,最难也不过是教导如何静坐来让心宁静,可是这已经做不到了,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隆波笑)教导要布施、持戒、静坐学禅定,仅仅这样都已经做不到了,不可能再谈及开发智慧,那是浪费时间。
有些大德的言辞非常犀利,会说“那就像是把水泼在狗背上”。谁曾经养过狗?给狗洗过澡吗?用水洒在狗背上后会如何?滴水不沾,对吗?它真是厉害啊,竟能毫发无沾。
然而隆波并不相信,因为隆波就是从居士起修的,隆波明白一点——如果在家居士能够聆听到真正的实修之法,根器利的人是可以提升的。并不是每位在家居士都“孺子不可教”,也并非每位僧都“天赋异禀”,对吗?愚不可教之僧,有吗?没有。那不是僧,愚不可教怎么可能成为僧呢?愚不可教之僧是不存在的。
仅仅持有袈裟、钵、三衣,去找寻剃度师剃度, 宣告“成为僧”,那仅仅是外壳。人能够在45分钟内成为僧吗?(南传授比丘戒仪式一般是45分钟)45分钟剃度结束后成为“僧”,却依然不是僧,仅仅只是世俗的称谓而已。
成为真真正正的僧,像我们这样穿成白色或黑色也是行的。女众能够成为僧吗?女众也可以。因为并不是以身体去成为僧,不管身体是男人、女人,是变性人,是双性人,心全都能够成为僧。有些人听到这句话就喜形于色了。即便是同性恋中的男方或女方,也都能修行。并不是以身去成为僧,而是以心——智慧圆满的心,生起圆满的七觉支的心。
要想能够圆满七觉支,就需要圆满念处,圆满四种念处中的任何一种念处即可,并非必须修学全部四种——身、受、心、法。修习任何一种,最终都能契入圣谛,都能来到同样的一点。
要想能够圆满念处,就要训练发展觉性。选择用于拴住心令其有觉性的工具,比如呼吸,就可以使用安般念来发展觉性。有觉性是为了觉知身、受、心、法,觉知是为了看见事实,生起智慧,直至心保持中立,这称为“觉支已经圆满”。心契入中立,最终就会解脱——心会完全的放下。
这不会太难,但如果不曾聆听,就会难于上青天。如果刚开始听,也许会感到发懵,发懵就知道发懵,如此而已。然后便会看见——发懵自行生起,自行灭去。发懵有其原因——想得很多,如果不想很多,就不会发懵。体会到了吗?有些人特别擅长怀疑,有些人从未怀疑过——虽然这也很值得怀疑,因为不想什么,整天傻乎乎、乐呵呵的,沉醉其中。这些人整天恍恍惚惚的,从未怀疑过什么。而擅长怀疑的人,是特别喜欢想的人。问说那一类更好?没有哪一类更好。
我们无法选择成为哪一类。无论是哪一类,都要有觉性,去及时地、如其本来地知道,频繁地努力训练,然后就会知道——佛陀真的存在,法与僧真的存在。心抵达真正的法之后,忆念到法,就会知道——法与心是“一”;忆念至僧,也会知道——僧与心是“一”。
是僧或者不是僧,取决于心。刚才已经讲过——身披僧衣,并非是真正地成为僧,仅仅只是世俗的界定而已。
法、僧与心融为“一”,那么佛陀呢?佛与心是“一”吗?佛陀拥有什么? 佛陀拥有圆满的智慧,佛弟子远远不及;佛陀具有伟大的慈悲,佛弟子没有那么多,佛弟子只有一丁点慈悲,而佛陀的慈悲无穷无尽;佛陀拥有纯净无染,佛弟子也拥有同样的纯净无染。一旦思虑到——佛陀与弟子们都拥有同样的纯净无染,就会感觉——心与佛陀融为一体。因此,佛、法、僧融为一体,解脱自在的心,纯净无染的心,与三宝融为“一”,我们就拥有了牢固的皈依处,它们完全是一体的。当“明”与“解脱”圆满之后,我们就会如此看见。
这些是祖师大德们的教导,隆波只是将它们分享出来,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开示说要分享出去,他们只是一对一互动时开示的。隆波看看大家的脸,看起来都非常聪明,也许是想要学习的,至少可以先记住。但并非是为了与人争辩而去记住,如果法被用来与人争辩,那么法就荡然无存了,烦恼习气反而会更健壮。法无法被拿来与人争胜,谁怎么讲,那是他的事,随他去。我们返观自己的烦恼习气,心会更舒坦。
慢慢去训练吧。好了,差不多够了,已经半小时了。谁想要回家,就请回,谁要做禅修报告?好,住在寺庙的人先来。
(法谈部分结束)
问答篇
居士1:新年好,隆波。
隆波:嗯。
居士1:我从修行以来,大部分时间都非常散乱。
隆波:嗯,对的。是否有发现——现在变了?
居士:还没有发现。
隆波:是否感觉到自己与以前有所不同?心有没有更轻松些?
居士:也没有怎么注意这个。
隆波:那你看见了些什么?
居士:看见——迷失的时候会知道,类似这样的。
隆波:嗯,那就很好。就是那样训练,仅仅那样就足够了。
居士1:但并不是常常生起。
隆波:嗯?
居士1:还没有频繁地生起。
隆波:那就继续训练,不断地训练,就会频繁地生起。为什么会频繁生起呢?因为觉性频繁生起了。觉性为什么会频繁地生起?因为心能够牢记那些境界或状态。比如:能够记得“迷失是这样的”,一旦迷失了,觉性即刻生起。心为什么能够牢记境界或状态?因为常常地看见。
所以,从今往后要用功,念诵“佛陀”,观呼吸,什么都行——心迷失了,觉知;心迷失了,知道,就这样持续地训练。最后,心能够牢记境界或状态,在迷失的瞬间,觉性将会自行生起,能够更快地觉知到,速度就会快起来。
居士1:好的。
隆波:去这样训练吧。
居士1:还有一点,打坐的时候腿会疼,我可以去观感受吗?可以去分离蕴吗?让感受分离出去?
隆波:你的禅定力还不够。心依然是散乱的,还没有能力去分离。去那里坐在椅子上吧。
居士1:坐椅子以后不疼的,不用观,在家里腿疼的时候,我会观察疼痛。
隆波:有贪心在。
居士1:哦,贪心。
隆波:嗯。
居士1:哦,想要得到什么吗?
隆波:心想要得到,依然散乱,有贪心。
居士1:禅定还不好。
隆波:没有禅定,没有“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看见感受后,贪心起来了——想要分离蕴,想要这样,想要那样,就是这个在绊住自己。
居士1:哦。
隆波:去观贪心,你有很多贪与嗔,看得出来吗?
居士1:基本看得出来。
隆波:就是那样,很好。贪起来了,及时知道,生气来了,及时知道,这个非常好。
居士1:好的。
隆波:不是训练让其不贪,也不是训练令其不嗔。我们训练是为了如其本来地知道,去这样用功。
居士1:好的。
隆波:而不是打坐以后生起贪心,想要去分离蕴等等的,哦哟,白日做梦了。
居士1:已经听过隆波的法谈了...
隆波:那是自然发生的。
居士1:哦,是自然发生的。
隆波:嗯。
居士:哦,它会自行生起,对吗?
隆波:嗯。
居士:感恩您!
居士2:顶礼隆波,我观身与观心已经持续五年了,感觉“自我”有所减少,然而嗔心依然很多,尤其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
隆波:要悲悯孩子。
居士2:请隆波开示。
隆波:与孩子待在一起,烦恼生起以后,要及时地知道。为什么生起嗔心?因为对其有“期望”,看得出来吗?
居士2:是的。
隆波:如果期望产生而又未能如愿,嗔心就会生起。为什么期望产生之后没能如愿呢?因为期望在不断地水涨船高。得到这样,又会想要那样,永无止息。你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对子女的期待太多了。
居士2:感恩。
隆波:这会让子女非常痛苦的。
居士2:感恩隆波。
隆波:刚才第一位做禅修报告的居士,感觉到了吗?你的心在走神,要这样训练:心走神了,知道;心走神了,知道。要快一点地知道,觉性才能够迅速生起。你所训练的,还是不错的。你努力地分离蕴,蕴也已经分离,但依然没有开发智慧,有贪心在。蕴啊,已经分离了。
居士3:顶礼隆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寺庙,曾经听过隆波的法谈CD,尚未开始固定形式的修行,但是有在不断地念经修行。在听过隆波的CD之后,也尝试性地修行,比如:开车时知道,工作时知道,做家务时也知道,等等。
隆波:知道什么呢?
居士3:就是带着觉性做正在做的事。
隆波:哦,隆波有个小姨,其实是麦琪的小姨,她报告说:师父,明白了,明白了!小姨的明白是——看见风扇,知道这是风扇。 隆波回答:看见风扇,知道是风扇,谁都知道啊。如果看见风扇,想要把它抱回家,知道“想要”,这样才能算是凑合。所以必须问:你说“知道”,“知道”了什么?看见烦恼习气了吗?
居士3:看见了,但是还有。
隆波:必须有,如果没有,就要来请教隆波了。
居士3:请隆波开示。
隆波:你要持之以恒地用功,你的不足仅仅在于——没有持之以恒。
居士4:顶礼隆波,我已经修行很长时间了,也就是最近才知道——有非常多的苦、乐,或者源自于心所造作的情绪,有时知道,有时看见,有时好像明白,但是不清晰,好像知道得不太清楚,而且…
隆波:不需要知道得很清楚。
居士4:好的。
隆波:知道得不清楚,就知道“不清楚”。
居士4:好的。
隆波:无需变得清楚。
居士4:好的,好像在刻意地将知者抽离出来,它始终与所缘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
隆波:纠缠不清,要知道纠缠不清,别努力。
居士4:好的。
隆波:曾经听说过吗?隆波讲过:“哪里有刻意,那里就有徒劳。”
居士4:好的,只是有时会产生疑问。
隆波:困惑不解,知道困惑不解,洞悉到——困惑不解是自行生起的。
居士4:好的,我是特别喜欢想的人,始终不停地在想。
隆波:看到了吗?正如隆波刚才开示的:想得越多,疑问越多。
居士4:是的,不太确定——在看见的瞬间,心不断地挣扎,是要回来观呼吸,还是观什么?
隆波:你要觉知当下。
居士4:好的。
隆波:心挣扎,知道挣扎;心灰蒙蒙,知道灰蒙蒙;心怀疑,知道怀疑。
居士4:好的。
隆波:如其本来地知道。比如刚才,心想要说话,感觉到了吗?
居士4:刚才知道。
隆波:嗯,就是这样,观照当下。
居士4:每天一直这样重复,有时感到困扰。
隆波:你不要去想着——怎么做才对?
居士4:好的。
隆波:你在不断努力地探究——怎么做才对?
居士4:是的。
隆波:把所谓的“对”、“错”全部都扔掉吧,不断地觉知当下。
居士4:好的。
隆波:怀疑时,知道怀疑,灰蒙蒙时,知道灰蒙蒙。
居士4:好的。
隆波:担心,知道担心。这样不断地觉知当下,而后就会看见——所有一切的境界都是自行生起,临时存在而后消失。
居士4:好的,只是有时候看得不太清楚。
隆波:不需要清清楚楚。
居士4:好的。
隆波:能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无需清清楚楚。你的状况是——期望太多。
居士4:是的。
隆波:它导致你修行得非常苦。
居士4:好像很苦,心始终在挣扎。
隆波:感觉到了吗?此刻心松脱出来了。
居士4:好像不太明显,只是知道它一直在这里挣扎。
隆波:这是不会停止的,直至证悟阿罗汉才会。
居士:嗯。
隆波:它会不断挣扎,轮回就盘旋在胸口这里。
居士4:嗯。
居士5:(外国居士提问)
翻译:请尊者开示。
隆波:啊,这么短吗?
翻译:请尊者指导。
隆波:不要打压心,比如当下,你正在打压,别进去干扰它,只需要及时知道自己的感觉。当下你太过于紧盯了——在强迫心,放下它,好的心是自然的心。
苦之所以生起,是因为你进去干扰它。它会苦会乐,会好会坏,我们只是知道,只是看见,不去干扰,而后洞见到——一切来了就走。此刻你错在努力地打压。
还有另一位,是谁?
居士6:(外国居士提问)
翻译:现在她感觉发懵,不知道修行…
隆波:因为她没有修行,这两个人完全相反。一个人非常打压,一个人完全迷失。现在开始:心跑去想的时候,努力觉知。看见身体呼气,身体吸气,要觉知自己,而后心一旦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回来之后,别怕它又会跑掉,如果害怕心跑掉,就会演变成打压,就会步入另一个极端。因此,彻底迷失是不行的,害怕迷失,就打压迫使其一直觉知,同样不行。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一次,两个人都明白。
居士7:顶礼隆波,我努力地按照隆波的教导在用功,心想要按照隆波的教导离苦。现在在吃饭前,心能够提醒自己持守五戒。念经的时候,也能够感觉到心的散乱,因此念经的时候,配合经行。想请隆波开示。
隆波:已经进步了,继续用功,已经修对了。感觉到了吗?心力增长起来了。
居士7:是的。
隆波:很好,已经修对了,禅定增长了,以前非常散乱。
居士7:是的。
居士8:顶礼隆波,现在我非常紧张…
隆波:紧张,没有关系,观察到了吗?心与以前不同了,看得出来吗?
居士8:看得出来,已经开始持续固定形式的修行。
隆波:就是那个,蕴已经分离了。
居士8:好的。
隆波:蕴能够分离,就简单了。
居士8:越修行越轻松,以致于自己不确定是否在正确的路上。
隆波:不确定,知道不确定,去觉知当下。
居士8:好的。
隆波:已经修对了。
居士8:好的,谢谢。
隆波:接下来我们仅仅只是看着蕴在工作,感觉到了吗?每组蕴都不是“我”,而是被心观察的对象。
居士8:感觉到了,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觉性,会感觉憋闷,但是固定形式的修行则不会。
隆波:憋闷是因为你刻意要去觉知。
居士8:是的。
隆波:你要及时地知道——太过刻意了。
居士8:好的。
隆波:训练去持续及时地知道自己,已经在修的状况是不错的。
居士8:好的,感恩师父。
居士9:顶礼隆波,上午听CD,有人做禅修报告,最后他提到——今生想证悟初果须陀洹,我想到自己同样也是。一旦有了想要,就看见心进去执取,然后就有了苦,看见心是有边际、有范围的。
隆波:看到很好。因为事实上,我们的心是有边际、有范围、有来有去的,你已经看对了,已经对了。
居士9:然后…
隆波:“要怎么办?”(隆波说出其心声)
居士9:是的。
居士10:顶礼隆波,我每天都在固定形式里修行,工作也并不需要整天思考,于是一整天都能觉知自己。隆波生病期间,则使用如理正思惟,加上周围人不断地提醒。
隆波:很好,就是那样。
居士10:请教隆波,现在我还在正确的道上吗?有什么需要调整吗?
隆波:增加一点点觉知力度,心太轻了,并不是要让其沉重。
居士10:好的。
隆波:意思是,心力还略微薄弱了一点点,只是一点点,因此,稍微提起一点点觉知,如果太多,就会觉得憋闷。
居士10:好的,需要同时增强禅定吗?
隆波:对,需要加强禅定,心稍微有些散乱。呼吸也行,呼吸后觉知,但是别期待宁静。
居士10:好的。
隆波:别期待有禅定,仅仅呼吸后持续觉知,禅定和觉性就会好起来。
居士10:好的。
隆波:否则,心过于松散,太悠闲了点。
居士10:好的,感恩师父。
居士11:顶礼隆波。
隆波:(对居士10开示)你的修行整体上不错,只是禅定与觉性有点弱。你想问什么?(问居士11)
居士11 :自去年元旦以来,不断看隆波的开示视频,修行不断出错,现在问题在于,我觉得自己的知者有些呆滞。
隆波:嗯,知者是有些呆滞。
居士11:该怎么办?如何修行?
隆波:带它出来思维,比如思维“身不是‘我’”,“苦乐、好坏的感觉不是‘我’”,找内容去思维,是为了激发心,不让心昏沉、静止。如如不动的知者并不好,要带心去工作。
森林派的祖师大德会带领心来思维身体:毛、发、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一部分一部分地看,看见无常、苦、无我。有些则是思维不净、白骨之类的。在思维期间,属于修习毗钵舍那吗?不是。仅仅只是善巧,不让心粘着于如如不动而已,步入毗钵舍那的期间,心会自行上路。现在你要刺激心来工作,带它出来,不断探究自己身心的实相,不让其粘着于如如不动。
居士11:好的,感恩师父。
居士12:顶礼隆波,我觉得自己的戒好起来了。
隆波:什么?
居士12:五戒有好起来。
隆波:很好,很好。
居士12:但依然脏兮兮的。
隆波:好在有看见。
居士12:而且固定形式的修行…
隆波:观察到了吗?烦恼来的时候,你能够更快地看见?
居士12:是的。
隆波:你真的知道吗?
居士12:有时知道,有时不知道。
隆波:如果及时地知道,戒就会自行好起来,禅定也会好起来。禅定一旦退失,烦恼习气再次现前,带着它散乱,如果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戒就会好起来,禅定也会好起来,智慧——正确地看见、正确地领悟也会不断多起来。观察到了吗?烦恼习气自己来、自己走?
居士12:是的。
隆波:就这样不断地观察,不要急于求成。
居士12:好的。
隆波:越急于求成,就会越慢——欲速则不达。
居士12:隆波,我感觉观身与观心的时候没有开发智慧,多次以思维来引导。
隆波:可以用思维去引导,如果只是觉知的话,就去思维三法印。不要用其它内容去引导,要以三法印来引导,接着就会自行看见。若以思维在引导,则还不是毗钵舍那,自行看见的时候,才算是毗钵舍那。
居士12:我仍然在正确的道上吗?
隆波:还是很好的。
居士12:好的。
隆波:但要让心与自己在一起,需要比现在更稳健些。
居士12:禅定依然欠缺,对吗?
隆波:对。
居士12:感恩师父。
居士13:顶礼隆波。
隆波:有什么要问?
居士13:今年我感觉老了很多,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今年看起来比以前更健康,哪里老了啊?
居士13:衰弱得很厉害。
隆波:衰弱与心毫不相干。
居士13:是身体。
隆波:身体衰弱,随它去,身体有的只是苦。观下去,它与我们的心毫不相干。我们只是知者、观者,我们的心不苦,就是这样去探究它,已经对了。
居士13:现在在做的……
隆波:比以前好就已经不错了,说明有进步。
居士13:好的,我会持续精进直至最后一口气。
隆波:就是要那样,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居士13:不需要调整什么吗?
隆波:别贪。
居士13:好的,最近好像正常些、光明些。
隆波:对。
居士13:感觉依然不太能够观照境界或状态。
隆波:什么?
居士13:仍然无法观照境界或状态。
隆波:心比以前更好了,并不是必须看见每个境界,也不是必须一直清楚地觉知。仅仅是觉知自己,看见身体工作,如果有任何感觉特别强烈,要知道,那样已经够了,接下来自然会越来越细腻。现在的心比以前更好,心已经有了力量。
居士13:好的。
隆波:以前只是一味地散乱,看得出来吗?
居士13:感觉现在舒服些,而且正常些。
隆波:那样才好,是正常的。修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别去打压自己直至变得不正常,现在这样的心才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正常的。但此刻又不正常了,感觉到了吗?开始打压了,感觉到了吗?比如去关注——正确是什么样的,刻意去看,就已经错了。
居士13:好的。
隆波:很好。
居士13:感恩。
隆波:结束了,请大家回家吧。
(问答部分结束)
(全文完)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