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5.16《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5年2月22日: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今天,隆波看得有点发懵——场地安排得很奇怪,大部分人跟隆波面对面。今天晚上6点半,隆波会去考潘赛寺庙讲法。 | |||
修行的难点在于——怎样觉知自己。契入点是最难的,太难了!以前隆波觉得简单,因为隆波从小就能觉知自己了。说到修行的时候,就觉得简单、简单、简单,但是看大家为什么那么难! | |||
高僧大德隆布推长老说,读隆波的书,所有的东西都赞同,只有一点不赞同——隆波说修行简单,他说难。以前隆波没有觉得难,但是看大家修行,诶,为什么那么难?它真的难,最难的点是:怎么做我们才会觉知自己?怎么做我们才能够醒过来? | |||
佛陀开示说,觉知自己非常重要,他看不出什么东西的重要性能与觉知自己相提并论,因为这是可以清洗烦恼习气的起点。烦恼习气就在身心里,而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修行并没有强调觉知自己,而是强调宁静。 | |||
宁静有两种情况:犯迷糊忘了自己或者是苦闷的,或者是知道这个、知道那个,这些和觉知自己的宁静是不一样的,它们天差地别。 | |||
悉达多太子小时候一个人坐在树底下观呼吸。呼气吸气,呼气吸气,然后心集中,获得初禅,初禅就是第一禅。佛陀刚从皇宫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跟谁出家,只是离开了皇宫去找离苦的路。他先是跟隐士阿罗逻·迦罗摩(Alāra Kālāma)学习打坐获得七定;跟乌陀迦·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学习获得八定。之后他总结那并不是解脱的路,七定、八定都有经过初禅。后面他去折磨身体之类的,但是依然没有成功、没有突破。直接去训练心也不行,训练去打压自己的身体、折磨身体也没有成功。最后某一天他回想起中道,也就是小时候获得的那个禅定。 | |||
以前隆波读佛陀的传记有点发懵:诶,为什么获得初禅是对的,但七定八定却不对呢?七定与八定肯定不对吗?不是的,不是。 | |||
在经藏里面有好几个地方说到了修禅定获得四禅,一旦获得四禅,心处在中舍的状态后,带领心去为了智见来认识了解名色、身心的真相。四禅也有正确的四禅。 | |||
慢慢地不停地去观察:哦,禅定有好几类。大部分世间人训练的是没有觉性的禅定,修了之后就只是追求宁静。佛教徒的禅定还有另外一种禅定——仰赖于觉性、带着觉性去修禅定,会获得安住型的禅定。一旦心获得了安住型的禅定,心觉知、觉醒、喜悦,有在觉知自己。因此,获得可以觉知自己的禅定,必须是带着觉性的禅定。如果没有觉性,就会变成不善心,就变成了邪定,有觉性才有可能变成正定。 | |||
正定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心宁静在单一所缘并有在觉知自己的禅定,没有犯迷糊,也没有苦闷,有在觉知单一的所缘,心可以获得休息,心有力量。 | |||
有好处吗?有。在修毗钵舍那的时候,心用了非常多的力量,消耗、损耗很大,修毗钵舍那一段时间,心没有力量了,我们却不让它去修禅定让心宁静,这么做就会产生修毗钵舍那的杂染,就会发生误解——生起一些奇怪的症状,就会误以为自己证悟道果了或者证悟阿罗汉了。非常多的人修行号称证初果、二果、三果,还有的人以为证到阿罗汉了,然后有一天会退步的,那并不是真品。比如也有出家人,修行说证悟阿罗汉了,然后去发生性关系了才意识到不对,最后被迫还俗。 | |||
我们必须要训练禅定,训练之后不忘了自己,必须要始终都带着觉性。已经说过了,错误的禅定是没有觉性的禅定;正确的禅定也就是有觉性的禅定。 | |||
有觉性的禅定分成两类,一类是宁静在单一所缘里面的禅定,它比较突出的点是有觉性去觉知所缘。比如吸佛呼陀,我们有觉性去观呼吸,看到身体呼吸心作为观者,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并没有去追求宁静。但是我们的心持续地处在单一的所缘,不逃窜到这里、那里,心就会自然宁静。心没有跑来跑去,心就不会损耗能量,那是在给心充电。 | |||
因此,如果我们修习禅定,然后带领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里面,不让它流窜到别的地方,心就会获得休息,不会做太多的工作,不用跑来跑去那么累,心就会有力量。 | |||
一旦有力量了,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把禅定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因为宁静的禅定并不会生起智慧,可以用于休息。有的人休息太多就会生起懒惰,不愿意开发智慧。如果跟高僧大德在一起,就会被赶去开发智慧,就会命令这么做、那么做去刺激让心可以开发智慧,大部分都是刺激去界定三法印。 | |||
刺激什么?刺激界定三法印。比如我们修习禅定,念诵佛陀、佛陀……心集中,空空的,有点满意,高僧大德就会赶,为什么赶出去?是要赶着不要卡在这一点。一定要训练去界定身体它在示现三法印,去界定身体。 | |||
比如年轻的出家人淫欲心很重,去界定三法印有时候心依然不想要,要先去界定不净观、白骨观。要去感觉身体,要看到不净。(本来)就只是宁静的禅定,这个时候掺杂进了界定——界定不净观。不停地观察,有时候心会进一步地集中,就会生起禅相:看到身体死去,看到身体发臭,看到身体慢慢膨胀、膨胀……最后破,然后四大就会分离开。 | |||
听说过地、水、火、风吗?四大元素,这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泰国人喜欢说地、水、风、火,但真正对的是地、水、火、风。我们出生的时候获得母亲的地大、父亲的水大,生起了投生心,生起了能量,然后生起了火大,出生了之后就有风大,实际上在肚子里面也有风大,但是它是跟母亲的水、血液等等是一起的。 | |||
因此,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地、水、火、风,死的时候却是相反的。第一个灭掉的是风大,风大会先停止;之后火大灭掉,身体就慢慢地变凉,先从手、脚开始冰,然后慢慢向上,火大就开始慢慢灭掉;之后水大就会散开,变成黄水、脓水流出去;最后只剩下地大。 | |||
它是相反的——在出生的时候是地、水、火、风;死的时候是风、火、水、地,这样思维分析也可以。一旦这么去想,心就会觉得很悲伤,这个属于压制淫欲心的奢摩他的修行——思维不净,这么思维,那么思维…… | |||
如果心有力量的话,就掺杂着思维分析三法印,去思维身体——它是无常的,也就是呼气死去一点点,吸气又死去一点点,每一吸一呼之间,不停地在死去,不停地这样思维分析。这个观呼吸是掺杂着死随念的,它有很多的小玩具,每个人修行都有自己的路,擅长于哪个就那么去思维分析。 | |||
有的人擅长于思维分析苦——坐着也苦、走着也苦、躺着也苦,不停地去思维、分析。因为苦,所以必须要换姿势。有的人去思维无我——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仅仅只是物质,仅仅只是四大,物质在不停地新陈代谢。 | |||
起先去思维、分析,仰赖于刺激想蕴,用想蕴帮忙去审视、分析。一旦心比较熟练了,就不需要用到想蕴了。心安住的一瞬间,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示现三法印,会自然看到,不需要思维、分析。觉性觉知感受,就会看到三法印。觉性觉知什么,无论是色法还是名法,都会看到三法印。 | |||
没有刻意看而看到,那个才是毗钵舍那。如果还掺杂着思维、分析,那依然还没有契入毗钵舍那,仅仅只是初阶的开发智慧。但是在能够开发智慧的时候,有另外一种禅定已经生起了,也就是心安住的禅定。 | |||
宁静型的禅定,它的主角在于所缘,比如吸气、呼气,它的主角、我们的注意力是放在所缘上面,聚焦在所缘上面。但是,在要进一步提升变成安住型的禅定的时候,我们真正注意的焦点在于心。 | |||
心跟所缘,它们永远都是如影随形的,有心必然会有所缘,有所缘必然会有心。宁静型的禅定,主角是放在所缘上面;安住型的禅定,它真正的主角是在心。我们就用原来的禅修业处,本来应该带领心去静止在业处上面的,那就把它换成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 |||
比如,我们“吸佛呼陀”之类的,并没有追求知道现在是呼气还是吸气或者现在是“佛”还是“陀”,并没有追求那一点。而是心跑到腹部或者心跑到佛陀,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心就会抽身出来安住,变成知者、观者。 | |||
或者是“吸佛呼陀”,心跑去想别的,忘了佛陀,忘了呼吸,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现在的心迷失了,迷失去想别的事情,想吃饭的事情,想去玩的事情,想工作的事情,我们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现在心迷失去想了,要及时地知道。 | |||
心迷失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迷失离开了禅修业处,大部分都是迷失去想;或者是在“佛陀、佛陀”,在呼吸,或者在观腹部升降,听到有什么声音飘过来,就有兴趣了,心跑到耳根去听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忘了腹部升降,忘了呼吸,心就跑掉了。我们并没有去阻止,并没有去训练禁止让心不跑去哪里,只是及时地知道。 | |||
我们观呼吸或者观腹部膨胀都行,如果心万一跑去想别的事情,我们及时地意识到——已经跑掉了,这是一种情况。跑去想是最多的;跑去看次之;迷失去听声音,这是更次之的;迷失闻气味、尝味道、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这个进一步少一些。跑掉了,大部分都是迷失到意根;还有迷失到眼根去看东、看西;迷失去听这、听那的。 | |||
我们就每一天去训练。比如我们去听声音,喜欢听音乐,听了很陶醉,听了之后有快乐,不知道有快乐,陶醉在音乐声里;听了之后有苦,很郁闷,听了音乐失恋得更严重了,只是一味地在伤心,这个称之为迷失——迷失去听。 | |||
心迷失,可以迷失到六个根门——迷失去看,迷失去听,迷失去闻,(迷失去尝),迷失去感知身体方面接触,迷失去意根方面想。因此,我们去修自己业处的时候,一旦心迷失了,要及时地意识到。 | |||
大部分都是迷失去想,还有另外一种,错在心去紧盯。一个是迷失忘了业处,另外一个是去紧盯业处。几乎百分之百的修行人都是在紧盯。有的人紧盯了,不知道紧盯;有的人知道紧盯,还以为好,所以就会拼命地紧盯。 | |||
隆波曾经也这么干过,以前还不会修行的时候,只是修禅定,觉得必须要有觉性,去紧盯身体里面,紧盯心里面,以为紧盯会很好,会证悟道果,这个是误解。 | |||
因此,如果想让心安住,要去修原来的业处,本来带领心静止在单一的所缘的,(现在)把它换成放任让心去工作。比如我们去呼吸,放任让心去工作,不去强迫让它跟呼吸在一起。它跑去想,及时地知道;它跳进去紧盯呼吸,及时地知道。在我们能够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心的一瞬间,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就会生起安住型的禅定,这样的禅定可以用于修毗钵舍那。大部分(的人)修行永远突破不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禅定。 | |||
现在很多人号称自己很精进,一天修行好几个小时,却一直在紧盯——紧盯呼吸,紧盯手,紧盯脚,紧盯腹部。或者经行,紧盯身体,去盯着身体,身体提移落触,一直在紧盯。有的紧盯脚,有的人比那个更严重,去紧盯地面,紧盯脚踩接触的地面,已经离开身体了,踩下去:哦,这个地面很凉;哦,这个地面很热。 | |||
为什么要去看地呢?为什么不来学习了解自己的身心呢?往外送,往外去学,浪费时间。地面凉并不会导致让我们生起烦恼习气,地面热也不会导致我们有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就在我们心里面,地冷、地热仅仅只是接触,只是外在的所缘。 | |||
我们要能够及时知道我们自身——知道眼睛好过于知道画面,知道耳朵好过于知道声音,知道鼻子好过于知道气味,知道舌头好过于知道味道,知道身体好过于知道与身体接触的那些事物——冷热之类的。 | |||
比如天气很凉,知道天气凉,不修行的人也能知道。天气冷了之后,我们看到汗毛竖起来了,我们看到身体的反应了,身体能够自行汗毛竖立,身体不是我,这样才算是可以的。 | |||
看到了吗?天气很凉,知道天气凉,这个谁都知道。但是凉风接触了什么,接触心了吗?没有。凉能够接触身体,称之为触。冷、热、动、静,这个是属于接触。接触什么?接触身体。一旦接触了,本来去看接触的事物的,回来觉知自己的身体。身体发抖,并没有刻意要发抖,因为冷了就会发抖;感觉它特别凉,腿都僵硬了,几乎都没有感觉了。这么去观,要这样观自己的身体,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身体并不真的在我们控制的范围。 | |||
因此,在开发智慧的时候,接触境界,别去阻止根尘的接触,而是接触之后,回过头来及时地知道自己的身心,智慧才会生起,就会看到身体无常、苦、无我,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么照见,称之为如实观。 | |||
因为如实观,所以才会厌离:哎!这个身体根本没有哪一点好,充满了苦,充满了无常,充满了不舒服,就会感觉身体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一旦如实观,看到真相,心就会厌离——身体不是什么好的宝贝,不是什么多可爱的事物;一旦厌离,就会松开执着抓取;一旦松开执着抓取,心就会解脱——解脱于对身体的执着,这是属于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境界,三果阿那含圣者不再执着身体。 | |||
组合成身体的,其实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全都属于身体的部分。不执着眼睛,就不会执着画面,不对画面有满意与不满意——满意于画面属于欲界贪,不满于画面属于欲界嗔。 | |||
因此,三果阿那含圣者,他不再对身体有执着,是因为他不再执着眼、耳、鼻、舌、身,所以他才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因此,有什么东西来接触,看到不好的画面,心也没有悲伤;看到漂亮的衣服,心也不会迷失,不会陶醉……然后心契入中立——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保持中立。那之后,修行就会直接契入心,就会看到心一整天都在工作。 | |||
昨天有一位出家人给隆波做禅修报告,他之前的修行修错了——在努力地不要有“触”。隆波告诉他说:不对的。“触”这个感受属于果报,阻止不了。有眼睛就会看到画面,有耳朵就会听到声音,这个阻止不了;有心就会去想,这避免不了。 | |||
但是,一旦有接触,生起感受,比如说:得到了喜欢的所缘有快乐,得到了不喜欢的所缘会有苦,我们也不需要故意让自己没什么感觉。有感受,感受也属于果报,不需要对它做什么,只需要知道它存在就行了。 | |||
比如,我们看到漂亮的美女,有快乐,看到漂亮的事物,自己心里面有快乐,我们有些人知道现在心有快乐。一旦我们修行修得更加细腻,我们就会看到一旦有快乐之后就会有欲望,就会想要获得,想追求这个女人。或者有苦,也会有想要那个事物消失,或者是讨厌某一个人,一旦想到的瞬间,就想让这个人从世间消失,我们有嗔心呐。因此一旦有感受,往往就会有烦恼习气,就会紧随着感受掺杂进来,这个我们要看见。 | |||
如果是贪,就会驱动让我们生起想要——想获得、想呵护、想维持;一旦有嗔,又希望它消失、灭掉;有痴,就是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东西发生,什么都不懂,彻底地迷失就不行了。 | |||
但是,他并没有看得这么细。出家人来做禅修报告,他并没有说这么多。他说有接触避免不了就会生起感受、就会生起想要、就会生起苦,就看到中间有间隙。这还不够细腻,如果够细腻,我们就会看到它们是连续、有次第的。 | |||
我们在看到画面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属于中舍的状态。无论谁看,猫、狗看到画面,也是属于中舍的。 | |||
一旦看到画面的一瞬间,就会有一颗心来接触画面的信号,开始把它翻译。一旦翻译,就会赋予价值了,说:这个画面值得满意,这个画面不值得满意。这个时候心才会生起挣扎、造作——造作善或者不善。然后,紧随而至的事物就是苦——每一次造作,每一次都会苦。 | |||
缘起法里面讲的比较大概,如果讲得很细,必须要自己去实修。不然的话就只是一味地背、背、背,然后去思维、分析,这是不行的。 | |||
隆波第一次出家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毕业。跟隆波般亚长老出家,他给了一本佛使比丘的书,里面有写到缘起法,自己就努力地去读。还俗了之后还努力地去找缘起法(的内容来读)。“无明”是什么?无明有哪些组成部分?有8种。“行”有3种。“识”是什么?“名色”是什么?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但是它这样连贯起来,是透过思维分析连贯起来的,它并没有透过亲证连贯起来,所以它斗不过烦恼习气。 | |||
读得越多、死记硬背得越多,越是以为自己了不起,无法真的清除烦恼习气。我们必须要训练不停地去修行。起步的阶段先要训练让心跟自己在一起,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如果需要让心休息,那就宁静在呼吸上面,或者宁静在自己的禅修业处上面,休息够了之后,就进一步提升上来。 | |||
我们的心动来动去,我们有觉性知道。心迷失去想也知道,迷失去看、迷失去闻、迷失去尝、迷失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也知道,去及时地知道心,或者心跑去紧盯业处也知道。也就是我们及时地知道心的跑来跑去,跑来跑去的心,那是属于有痴的心、有散乱的心。在我们看到心跑来跑去的一瞬间,跑来跑去的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灭掉,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安住的心。一旦心安住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真的开发智慧了。 | |||
我们的心一旦安住,觉性觉知身体,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身体”不是我;觉性觉知感受,感受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感受”不是我;觉性觉知行蕴,觉知造作好、造作坏,就会看到所有的造作——“贪、嗔、痴”之类的不是我,仅仅是一个境界。 | |||
接下来,就会越来越细腻。就会来到自己的心,看到心在眼根生了之后灭,在耳根生了就会灭,在意根生了就会灭,觉知的心生了就灭,想的心生了就灭,紧盯的心生了就灭,每一种类的心全部都生了就会灭。慢慢地去学,慢慢地越来越细腻、越来越细腻。 | |||
他教的五蕴,不是浑水摸鱼地在教。在修行人的这些细节中,色蕴是最粗糙的。因此,如果我们的根器不够细腻,来探究“识蕴”是来不到的,抵达不了的。要慢慢地学,先学身体,觉知苦、乐的感觉。苦、乐的感觉,看来看去,诶,存在有两个地方——在身体里面有、在心里面也有。慢慢地不停地去观。记忆有时候能记得住,有时候记不住。界定有时候还不明白,因为界定有正确的界定、错误的界定,正确的界定有点难。我们的心观行蕴,心一会儿善、一会不善。 | |||
然后不停地、重复地去观:我们在观身体的时候,心是作为观者;在观感受的时候,观苦乐的感觉,心也是作为观者;观行蕴,心也是作为观者。因此,即便是观身,同时也会观到心;观感受,也会观到心;观行蕴,同时也会观到心。最后就会慢慢地剥开,把粗糙的不停地剥开。 | |||
心会先放下色身。比如进入禅那,入禅那先从身体契入进来也可以,如果熟练的话,直接进入到无色界定也可以。但是,如果有次第地来观身体呼吸,然后心集中,就扔掉身体,身体消失;这个时候就会来到名法了,来观感受,有喜有乐生起了;观来观去,喜乐灭掉,心变成中舍;观来观去,中舍又变成了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感知中舍的主体。 | |||
这样就慢慢地把皮一层层地剥开,最后进到心里面去。一旦进到心里面,才能够看到——心也在示现三法印。心本身或者是识蕴,心还是属于识蕴的范围,也就是跟蕴还打成一片,还是掺杂的。 | |||
不停地去训练!有次第地训练。一旦能放下身体,接下来就能够放下心;放下心,也就是能够放下识蕴,就会抵达识元素。 | |||
地、水、火、风一旦聚合起来变成“我”,也可以有烦恼习气吗?地、水、火、风一旦聚合起来,就有“我”了,就可以有烦恼习气了。看到了吗?一旦分离蕴,“地大”有烦恼习气吗?没有!“水大”也没有烦恼习气,“风大”也没有烦恼习气,“火大”也没有烦恼习气。 | |||
一旦我们真的能够彻底地全部分开,识蕴也没有烦恼习气,慢慢地分、分……直到来到识元素。 | |||
这个并不是理论,必须要动手去实修。完全能够放下心,这个心属于识蕴,能够放下才会抵达抵达知元素。太难了,大家的眼睛全都有点…… | |||
搞简单一点:别迷得太久,要常常地觉知自己。如果一整天迷失很多,修行是突破不了的,迷失让它短一点,迷失短一点的方法就是修习业处。一旦心跑去紧盯业处,及时地知道;一旦心离开了业处,也及时地知道。这样不停地去训练,心就会自行安住起来;一旦心安住了,蕴就会自动地分离;蕴能够分离,我们就会看到每一个蕴、每一个蕴……就会自行生起三法印。看到了吗?全都是自行、自行。像现在大家这样子就不行,就会有我、有你。 | |||
要去训练,先要训练能够觉知自己。训练去修业处,然后心离开了业处及时地知道;心去紧盯业处,及时地知道。这样去训练,不停地训练,不停地去用功,而不是去追求宁静,要追求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样才会自行宁静。 | |||
我们不停地去观,觉知、觉知……有时候心会翻转,变成只是宁静,有时候心又会抽身出来变成观者,就是这样翻来翻去的。因此,我们修禅定的时候,如果我们安住了,有些时段心会翻转,变成宁静型的禅定,它能够自行翻转,它能够自行做。一旦宁静,如果曾经开发过智慧,它就会抽身出来,变成安住来开发智慧。如果心宁静了,只是去浸泡在宁静里,那必须要去界定身心的三法印,要帮忙去刺激让它抽身出来开发智慧。 | |||
根本没有任何难的地方,只要求你会觉知自己。会觉知自己的一瞬间,蕴就分离了——身是属于身体,心是属于心。分离开后,我们就会看到身体不是我,被觉性捕捉的任何对象,那里面都没有“我”。粗糙的那些……慢慢来学,最后、最后(看到)都不是我。 | |||
最后会来到最细腻的地方——也就是心,会看到心也不是我,依然是生灭的,一会儿生起在眼根,(一会儿生起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或意根。 | |||
识蕴可以分成六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其实大部分就是跑去想。因此,知者依然是属于心方面的识元素,生了就灭,而且在六个根门不停地在盘旋变化。一旦我们修行得够细腻,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接下来就会顿悟:心不是我,心本身也不是我。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就会获得初阶的法。 | |||
接下来我们就去认识、探究,不停地探究自己的身心,这样就可以彻底地了解——这个身体除了不是我之外,还是苦堆,这时心就可以放下身体。接下来就会汇集到心,就会彻见到四圣谛,隆布敦长老用的词是“心的四圣谛”。苦的终点就在于抵达摆脱造作的境界,没有造作。 | |||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等一下晚上隆波还要去讲法,隆波忘了今天没有人做禅修报告。 | |||
今天早上,隆波站在禅堂的门口看,看到戒堂门口有很多双鞋,有人去参观戒堂。有一个人看到隆波就急忙跑过来,开始要做禅修报告,隆波说:“不用说、不用说,知道吗?你现在的心在外面。”他没有看到,让他试着呼吸,以正常的心去呼吸,别去打压心。一旦这么说,唉,不对了,又打压了。要用正常的心,就像当下这样的心是正常的心,以正常的心去看身体呼吸。他呼吸没有几次心就归位了。心一旦归位,就去看它工作,所以根本不需要说什么。 | |||
真正的法是不需要提太多问题的,越问就会想得越多,想得越多有时候还以为自己很厉害,但事实上是散乱。真正的法不需要说太多,不需要问太多,要去觉知。要想能够觉知,必须要能够觉知自己。 | |||
现在谁是迷失的?举手让隆波欣慰一下。不欣慰,整个禅堂都在迷失,举手的不到三分之一,说明其他剩下的人迷失了之后不知道自己迷失,这个称之为是扶不起的阿斗。迷失了知道迷失,那是很好的;心是善的,知道是善的,这是好的;心是不善的,知道是不善的,这个很好。比如说迷失,“噢,刚才迷失了”,这个很好。心是不善的,但不知道是不善的,那个就是不懂事。刚才大部分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心有疑问: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看不出来——那个属于痴。 | |||
在来寺庙或者是离开(寺庙)回家的时候,都不要缺乏觉性。比如,高速公路上面发生一起车祸,十三辆车连续相撞,最终12人因为飙车被关进监狱两个月。那怎么应对突发状况呢?他突然之间从对面冲过来,我们小心不了,那时我们就小心地呵护自己的心。发生这样的意外,必须要让心能够安住,最快速地安住起来,必须要训练。 | |||
我们正在迷失的时候,一旦想到法了,必须要能够尽快觉知自己,而不是坐着紧盯。迷失的时候走神了,坐着去紧盯、紧盯,那是不对的,要训练快一点觉知自己。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曾经训练自己,迷失的时候——不是说不会迷失,也会迷失,比如在工作,心一直是聚焦在工作上面,聚焦在思考的内容上面,这时是迷失的,但是觉性一旦知道迷失的时候,心必须要能够在5秒钟内安住。就这么去训练自己——必须要在5秒钟之内安住。每一天都训练自己,迷失了,觉知自己。起先努力地让心安住,拉着让心安住,后来意识到那是不对的。一旦迷失了知道迷失,它会自行安住,不需要呵护,就这样去训练。 | |||
有一天,高僧大德隆布布詹长老检测隆波,他跟隆波讲法后,他就笑,笑的嗓门很大,哈哈哈哈……隆波就迷了,看到他笑,感到很愉悦,跟着他一起笑,哈哈哈……他突然就停止笑了,停的一瞬间隆波的心马上也平静了——平静如水。他说:不错。看到了吗?自己的心在一眨眼的功夫就平静如水,必须要慢慢地去训练。 | |||
当心与所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别受到惊吓,要以中立的心去感觉。如果以中立的心去感觉,被情绪卡住的心,它会自行灭掉,生起作为知者、保持中立的心。因此,我们的心散乱的时候不需要受到惊吓,而是去及时地知道心不中立。如果我们的心中立,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 | |||
看到了吗?如果我们不停地训练就会有很多的境界,因此修行是越训练越好玩的。高僧大德跟我们大家不一样,我们越训练越觉得太难了,害怕等一下去寺庙又会被骂,然后勉强用一下功,这样的人有的,不是说没有。今天早上就有一位女医生来坦白,说一旦快到寺庙了心就会很强大了,这个是很正常的。 | |||
现在迷失的,看到了吗?能在多长时间内觉知自己。拼命地去紧盯了,能感觉到吗?如果紧盯,那就还不行。迷了,知道迷失,这个地方就结束了,不需要继续,不需要接下来做什么。唉,又紧盯了,整个禅堂都开始憋闷了,能感觉到吗? | |||
要训练去读自己。去吧,去用功! | |||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 |||
{{法谈文字全篇}} | |||
{{课程导航}} | {{课程导航}} | ||
[[Category:隆波帕默尊者|D]] | [[Category:隆波帕默尊者|D]] |
2025年4月5日 (六) 09:40的最新版本
今天,隆波看得有点发懵——场地安排得很奇怪,大部分人跟隆波面对面。今天晚上6点半,隆波会去考潘赛寺庙讲法。
修行的难点在于——怎样觉知自己。契入点是最难的,太难了!以前隆波觉得简单,因为隆波从小就能觉知自己了。说到修行的时候,就觉得简单、简单、简单,但是看大家为什么那么难!
高僧大德隆布推长老说,读隆波的书,所有的东西都赞同,只有一点不赞同——隆波说修行简单,他说难。以前隆波没有觉得难,但是看大家修行,诶,为什么那么难?它真的难,最难的点是:怎么做我们才会觉知自己?怎么做我们才能够醒过来?
佛陀开示说,觉知自己非常重要,他看不出什么东西的重要性能与觉知自己相提并论,因为这是可以清洗烦恼习气的起点。烦恼习气就在身心里,而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修行并没有强调觉知自己,而是强调宁静。
宁静有两种情况:犯迷糊忘了自己或者是苦闷的,或者是知道这个、知道那个,这些和觉知自己的宁静是不一样的,它们天差地别。
悉达多太子小时候一个人坐在树底下观呼吸。呼气吸气,呼气吸气,然后心集中,获得初禅,初禅就是第一禅。佛陀刚从皇宫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跟谁出家,只是离开了皇宫去找离苦的路。他先是跟隐士阿罗逻·迦罗摩(Alāra Kālāma)学习打坐获得七定;跟乌陀迦·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学习获得八定。之后他总结那并不是解脱的路,七定、八定都有经过初禅。后面他去折磨身体之类的,但是依然没有成功、没有突破。直接去训练心也不行,训练去打压自己的身体、折磨身体也没有成功。最后某一天他回想起中道,也就是小时候获得的那个禅定。
以前隆波读佛陀的传记有点发懵:诶,为什么获得初禅是对的,但七定八定却不对呢?七定与八定肯定不对吗?不是的,不是。
在经藏里面有好几个地方说到了修禅定获得四禅,一旦获得四禅,心处在中舍的状态后,带领心去为了智见来认识了解名色、身心的真相。四禅也有正确的四禅。
慢慢地不停地去观察:哦,禅定有好几类。大部分世间人训练的是没有觉性的禅定,修了之后就只是追求宁静。佛教徒的禅定还有另外一种禅定——仰赖于觉性、带着觉性去修禅定,会获得安住型的禅定。一旦心获得了安住型的禅定,心觉知、觉醒、喜悦,有在觉知自己。因此,获得可以觉知自己的禅定,必须是带着觉性的禅定。如果没有觉性,就会变成不善心,就变成了邪定,有觉性才有可能变成正定。
正定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心宁静在单一所缘并有在觉知自己的禅定,没有犯迷糊,也没有苦闷,有在觉知单一的所缘,心可以获得休息,心有力量。
有好处吗?有。在修毗钵舍那的时候,心用了非常多的力量,消耗、损耗很大,修毗钵舍那一段时间,心没有力量了,我们却不让它去修禅定让心宁静,这么做就会产生修毗钵舍那的杂染,就会发生误解——生起一些奇怪的症状,就会误以为自己证悟道果了或者证悟阿罗汉了。非常多的人修行号称证初果、二果、三果,还有的人以为证到阿罗汉了,然后有一天会退步的,那并不是真品。比如也有出家人,修行说证悟阿罗汉了,然后去发生性关系了才意识到不对,最后被迫还俗。
我们必须要训练禅定,训练之后不忘了自己,必须要始终都带着觉性。已经说过了,错误的禅定是没有觉性的禅定;正确的禅定也就是有觉性的禅定。
有觉性的禅定分成两类,一类是宁静在单一所缘里面的禅定,它比较突出的点是有觉性去觉知所缘。比如吸佛呼陀,我们有觉性去观呼吸,看到身体呼吸心作为观者,宁静也随它,不宁静也随它,并没有去追求宁静。但是我们的心持续地处在单一的所缘,不逃窜到这里、那里,心就会自然宁静。心没有跑来跑去,心就不会损耗能量,那是在给心充电。
因此,如果我们修习禅定,然后带领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里面,不让它流窜到别的地方,心就会获得休息,不会做太多的工作,不用跑来跑去那么累,心就会有力量。
一旦有力量了,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把禅定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因为宁静的禅定并不会生起智慧,可以用于休息。有的人休息太多就会生起懒惰,不愿意开发智慧。如果跟高僧大德在一起,就会被赶去开发智慧,就会命令这么做、那么做去刺激让心可以开发智慧,大部分都是刺激去界定三法印。
刺激什么?刺激界定三法印。比如我们修习禅定,念诵佛陀、佛陀……心集中,空空的,有点满意,高僧大德就会赶,为什么赶出去?是要赶着不要卡在这一点。一定要训练去界定身体它在示现三法印,去界定身体。
比如年轻的出家人淫欲心很重,去界定三法印有时候心依然不想要,要先去界定不净观、白骨观。要去感觉身体,要看到不净。(本来)就只是宁静的禅定,这个时候掺杂进了界定——界定不净观。不停地观察,有时候心会进一步地集中,就会生起禅相:看到身体死去,看到身体发臭,看到身体慢慢膨胀、膨胀……最后破,然后四大就会分离开。
听说过地、水、火、风吗?四大元素,这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泰国人喜欢说地、水、风、火,但真正对的是地、水、火、风。我们出生的时候获得母亲的地大、父亲的水大,生起了投生心,生起了能量,然后生起了火大,出生了之后就有风大,实际上在肚子里面也有风大,但是它是跟母亲的水、血液等等是一起的。
因此,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地、水、火、风,死的时候却是相反的。第一个灭掉的是风大,风大会先停止;之后火大灭掉,身体就慢慢地变凉,先从手、脚开始冰,然后慢慢向上,火大就开始慢慢灭掉;之后水大就会散开,变成黄水、脓水流出去;最后只剩下地大。
它是相反的——在出生的时候是地、水、火、风;死的时候是风、火、水、地,这样思维分析也可以。一旦这么去想,心就会觉得很悲伤,这个属于压制淫欲心的奢摩他的修行——思维不净,这么思维,那么思维……
如果心有力量的话,就掺杂着思维分析三法印,去思维身体——它是无常的,也就是呼气死去一点点,吸气又死去一点点,每一吸一呼之间,不停地在死去,不停地这样思维分析。这个观呼吸是掺杂着死随念的,它有很多的小玩具,每个人修行都有自己的路,擅长于哪个就那么去思维分析。
有的人擅长于思维分析苦——坐着也苦、走着也苦、躺着也苦,不停地去思维、分析。因为苦,所以必须要换姿势。有的人去思维无我——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仅仅只是物质,仅仅只是四大,物质在不停地新陈代谢。
起先去思维、分析,仰赖于刺激想蕴,用想蕴帮忙去审视、分析。一旦心比较熟练了,就不需要用到想蕴了。心安住的一瞬间,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示现三法印,会自然看到,不需要思维、分析。觉性觉知感受,就会看到三法印。觉性觉知什么,无论是色法还是名法,都会看到三法印。
没有刻意看而看到,那个才是毗钵舍那。如果还掺杂着思维、分析,那依然还没有契入毗钵舍那,仅仅只是初阶的开发智慧。但是在能够开发智慧的时候,有另外一种禅定已经生起了,也就是心安住的禅定。
宁静型的禅定,它的主角在于所缘,比如吸气、呼气,它的主角、我们的注意力是放在所缘上面,聚焦在所缘上面。但是,在要进一步提升变成安住型的禅定的时候,我们真正注意的焦点在于心。
心跟所缘,它们永远都是如影随形的,有心必然会有所缘,有所缘必然会有心。宁静型的禅定,主角是放在所缘上面;安住型的禅定,它真正的主角是在心。我们就用原来的禅修业处,本来应该带领心去静止在业处上面的,那就把它换成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
比如,我们“吸佛呼陀”之类的,并没有追求知道现在是呼气还是吸气或者现在是“佛”还是“陀”,并没有追求那一点。而是心跑到腹部或者心跑到佛陀,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心就会抽身出来安住,变成知者、观者。
或者是“吸佛呼陀”,心跑去想别的,忘了佛陀,忘了呼吸,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现在的心迷失了,迷失去想别的事情,想吃饭的事情,想去玩的事情,想工作的事情,我们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现在心迷失去想了,要及时地知道。
心迷失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迷失离开了禅修业处,大部分都是迷失去想;或者是在“佛陀、佛陀”,在呼吸,或者在观腹部升降,听到有什么声音飘过来,就有兴趣了,心跑到耳根去听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忘了腹部升降,忘了呼吸,心就跑掉了。我们并没有去阻止,并没有去训练禁止让心不跑去哪里,只是及时地知道。
我们观呼吸或者观腹部膨胀都行,如果心万一跑去想别的事情,我们及时地意识到——已经跑掉了,这是一种情况。跑去想是最多的;跑去看次之;迷失去听声音,这是更次之的;迷失闻气味、尝味道、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这个进一步少一些。跑掉了,大部分都是迷失到意根;还有迷失到眼根去看东、看西;迷失去听这、听那的。
我们就每一天去训练。比如我们去听声音,喜欢听音乐,听了很陶醉,听了之后有快乐,不知道有快乐,陶醉在音乐声里;听了之后有苦,很郁闷,听了音乐失恋得更严重了,只是一味地在伤心,这个称之为迷失——迷失去听。
心迷失,可以迷失到六个根门——迷失去看,迷失去听,迷失去闻,(迷失去尝),迷失去感知身体方面接触,迷失去意根方面想。因此,我们去修自己业处的时候,一旦心迷失了,要及时地意识到。
大部分都是迷失去想,还有另外一种,错在心去紧盯。一个是迷失忘了业处,另外一个是去紧盯业处。几乎百分之百的修行人都是在紧盯。有的人紧盯了,不知道紧盯;有的人知道紧盯,还以为好,所以就会拼命地紧盯。
隆波曾经也这么干过,以前还不会修行的时候,只是修禅定,觉得必须要有觉性,去紧盯身体里面,紧盯心里面,以为紧盯会很好,会证悟道果,这个是误解。
因此,如果想让心安住,要去修原来的业处,本来带领心静止在单一的所缘的,(现在)把它换成放任让心去工作。比如我们去呼吸,放任让心去工作,不去强迫让它跟呼吸在一起。它跑去想,及时地知道;它跳进去紧盯呼吸,及时地知道。在我们能够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心的一瞬间,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就会生起安住型的禅定,这样的禅定可以用于修毗钵舍那。大部分(的人)修行永远突破不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禅定。
现在很多人号称自己很精进,一天修行好几个小时,却一直在紧盯——紧盯呼吸,紧盯手,紧盯脚,紧盯腹部。或者经行,紧盯身体,去盯着身体,身体提移落触,一直在紧盯。有的紧盯脚,有的人比那个更严重,去紧盯地面,紧盯脚踩接触的地面,已经离开身体了,踩下去:哦,这个地面很凉;哦,这个地面很热。
为什么要去看地呢?为什么不来学习了解自己的身心呢?往外送,往外去学,浪费时间。地面凉并不会导致让我们生起烦恼习气,地面热也不会导致我们有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就在我们心里面,地冷、地热仅仅只是接触,只是外在的所缘。
我们要能够及时知道我们自身——知道眼睛好过于知道画面,知道耳朵好过于知道声音,知道鼻子好过于知道气味,知道舌头好过于知道味道,知道身体好过于知道与身体接触的那些事物——冷热之类的。
比如天气很凉,知道天气凉,不修行的人也能知道。天气冷了之后,我们看到汗毛竖起来了,我们看到身体的反应了,身体能够自行汗毛竖立,身体不是我,这样才算是可以的。
看到了吗?天气很凉,知道天气凉,这个谁都知道。但是凉风接触了什么,接触心了吗?没有。凉能够接触身体,称之为触。冷、热、动、静,这个是属于接触。接触什么?接触身体。一旦接触了,本来去看接触的事物的,回来觉知自己的身体。身体发抖,并没有刻意要发抖,因为冷了就会发抖;感觉它特别凉,腿都僵硬了,几乎都没有感觉了。这么去观,要这样观自己的身体,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身体并不真的在我们控制的范围。
因此,在开发智慧的时候,接触境界,别去阻止根尘的接触,而是接触之后,回过头来及时地知道自己的身心,智慧才会生起,就会看到身体无常、苦、无我,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么照见,称之为如实观。
因为如实观,所以才会厌离:哎!这个身体根本没有哪一点好,充满了苦,充满了无常,充满了不舒服,就会感觉身体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一旦如实观,看到真相,心就会厌离——身体不是什么好的宝贝,不是什么多可爱的事物;一旦厌离,就会松开执着抓取;一旦松开执着抓取,心就会解脱——解脱于对身体的执着,这是属于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境界,三果阿那含圣者不再执着身体。
组合成身体的,其实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全都属于身体的部分。不执着眼睛,就不会执着画面,不对画面有满意与不满意——满意于画面属于欲界贪,不满于画面属于欲界嗔。
因此,三果阿那含圣者,他不再对身体有执着,是因为他不再执着眼、耳、鼻、舌、身,所以他才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因此,有什么东西来接触,看到不好的画面,心也没有悲伤;看到漂亮的衣服,心也不会迷失,不会陶醉……然后心契入中立——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保持中立。那之后,修行就会直接契入心,就会看到心一整天都在工作。
昨天有一位出家人给隆波做禅修报告,他之前的修行修错了——在努力地不要有“触”。隆波告诉他说:不对的。“触”这个感受属于果报,阻止不了。有眼睛就会看到画面,有耳朵就会听到声音,这个阻止不了;有心就会去想,这避免不了。
但是,一旦有接触,生起感受,比如说:得到了喜欢的所缘有快乐,得到了不喜欢的所缘会有苦,我们也不需要故意让自己没什么感觉。有感受,感受也属于果报,不需要对它做什么,只需要知道它存在就行了。
比如,我们看到漂亮的美女,有快乐,看到漂亮的事物,自己心里面有快乐,我们有些人知道现在心有快乐。一旦我们修行修得更加细腻,我们就会看到一旦有快乐之后就会有欲望,就会想要获得,想追求这个女人。或者有苦,也会有想要那个事物消失,或者是讨厌某一个人,一旦想到的瞬间,就想让这个人从世间消失,我们有嗔心呐。因此一旦有感受,往往就会有烦恼习气,就会紧随着感受掺杂进来,这个我们要看见。
如果是贪,就会驱动让我们生起想要——想获得、想呵护、想维持;一旦有嗔,又希望它消失、灭掉;有痴,就是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东西发生,什么都不懂,彻底地迷失就不行了。
但是,他并没有看得这么细。出家人来做禅修报告,他并没有说这么多。他说有接触避免不了就会生起感受、就会生起想要、就会生起苦,就看到中间有间隙。这还不够细腻,如果够细腻,我们就会看到它们是连续、有次第的。
我们在看到画面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属于中舍的状态。无论谁看,猫、狗看到画面,也是属于中舍的。
一旦看到画面的一瞬间,就会有一颗心来接触画面的信号,开始把它翻译。一旦翻译,就会赋予价值了,说:这个画面值得满意,这个画面不值得满意。这个时候心才会生起挣扎、造作——造作善或者不善。然后,紧随而至的事物就是苦——每一次造作,每一次都会苦。
缘起法里面讲的比较大概,如果讲得很细,必须要自己去实修。不然的话就只是一味地背、背、背,然后去思维、分析,这是不行的。
隆波第一次出家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毕业。跟隆波般亚长老出家,他给了一本佛使比丘的书,里面有写到缘起法,自己就努力地去读。还俗了之后还努力地去找缘起法(的内容来读)。“无明”是什么?无明有哪些组成部分?有8种。“行”有3种。“识”是什么?“名色”是什么?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但是它这样连贯起来,是透过思维分析连贯起来的,它并没有透过亲证连贯起来,所以它斗不过烦恼习气。
读得越多、死记硬背得越多,越是以为自己了不起,无法真的清除烦恼习气。我们必须要训练不停地去修行。起步的阶段先要训练让心跟自己在一起,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如果需要让心休息,那就宁静在呼吸上面,或者宁静在自己的禅修业处上面,休息够了之后,就进一步提升上来。
我们的心动来动去,我们有觉性知道。心迷失去想也知道,迷失去看、迷失去闻、迷失去尝、迷失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也知道,去及时地知道心,或者心跑去紧盯业处也知道。也就是我们及时地知道心的跑来跑去,跑来跑去的心,那是属于有痴的心、有散乱的心。在我们看到心跑来跑去的一瞬间,跑来跑去的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灭掉,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安住的心。一旦心安住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真的开发智慧了。
我们的心一旦安住,觉性觉知身体,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身体”不是我;觉性觉知感受,感受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感受”不是我;觉性觉知行蕴,觉知造作好、造作坏,就会看到所有的造作——“贪、嗔、痴”之类的不是我,仅仅是一个境界。
接下来,就会越来越细腻。就会来到自己的心,看到心在眼根生了之后灭,在耳根生了就会灭,在意根生了就会灭,觉知的心生了就灭,想的心生了就灭,紧盯的心生了就灭,每一种类的心全部都生了就会灭。慢慢地去学,慢慢地越来越细腻、越来越细腻。
他教的五蕴,不是浑水摸鱼地在教。在修行人的这些细节中,色蕴是最粗糙的。因此,如果我们的根器不够细腻,来探究“识蕴”是来不到的,抵达不了的。要慢慢地学,先学身体,觉知苦、乐的感觉。苦、乐的感觉,看来看去,诶,存在有两个地方——在身体里面有、在心里面也有。慢慢地不停地去观。记忆有时候能记得住,有时候记不住。界定有时候还不明白,因为界定有正确的界定、错误的界定,正确的界定有点难。我们的心观行蕴,心一会儿善、一会不善。
然后不停地、重复地去观:我们在观身体的时候,心是作为观者;在观感受的时候,观苦乐的感觉,心也是作为观者;观行蕴,心也是作为观者。因此,即便是观身,同时也会观到心;观感受,也会观到心;观行蕴,同时也会观到心。最后就会慢慢地剥开,把粗糙的不停地剥开。
心会先放下色身。比如进入禅那,入禅那先从身体契入进来也可以,如果熟练的话,直接进入到无色界定也可以。但是,如果有次第地来观身体呼吸,然后心集中,就扔掉身体,身体消失;这个时候就会来到名法了,来观感受,有喜有乐生起了;观来观去,喜乐灭掉,心变成中舍;观来观去,中舍又变成了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心是感知中舍的主体。
这样就慢慢地把皮一层层地剥开,最后进到心里面去。一旦进到心里面,才能够看到——心也在示现三法印。心本身或者是识蕴,心还是属于识蕴的范围,也就是跟蕴还打成一片,还是掺杂的。
不停地去训练!有次第地训练。一旦能放下身体,接下来就能够放下心;放下心,也就是能够放下识蕴,就会抵达识元素。
地、水、火、风一旦聚合起来变成“我”,也可以有烦恼习气吗?地、水、火、风一旦聚合起来,就有“我”了,就可以有烦恼习气了。看到了吗?一旦分离蕴,“地大”有烦恼习气吗?没有!“水大”也没有烦恼习气,“风大”也没有烦恼习气,“火大”也没有烦恼习气。
一旦我们真的能够彻底地全部分开,识蕴也没有烦恼习气,慢慢地分、分……直到来到识元素。
这个并不是理论,必须要动手去实修。完全能够放下心,这个心属于识蕴,能够放下才会抵达抵达知元素。太难了,大家的眼睛全都有点……
搞简单一点:别迷得太久,要常常地觉知自己。如果一整天迷失很多,修行是突破不了的,迷失让它短一点,迷失短一点的方法就是修习业处。一旦心跑去紧盯业处,及时地知道;一旦心离开了业处,也及时地知道。这样不停地去训练,心就会自行安住起来;一旦心安住了,蕴就会自动地分离;蕴能够分离,我们就会看到每一个蕴、每一个蕴……就会自行生起三法印。看到了吗?全都是自行、自行。像现在大家这样子就不行,就会有我、有你。
要去训练,先要训练能够觉知自己。训练去修业处,然后心离开了业处及时地知道;心去紧盯业处,及时地知道。这样去训练,不停地训练,不停地去用功,而不是去追求宁静,要追求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样才会自行宁静。
我们不停地去观,觉知、觉知……有时候心会翻转,变成只是宁静,有时候心又会抽身出来变成观者,就是这样翻来翻去的。因此,我们修禅定的时候,如果我们安住了,有些时段心会翻转,变成宁静型的禅定,它能够自行翻转,它能够自行做。一旦宁静,如果曾经开发过智慧,它就会抽身出来,变成安住来开发智慧。如果心宁静了,只是去浸泡在宁静里,那必须要去界定身心的三法印,要帮忙去刺激让它抽身出来开发智慧。
根本没有任何难的地方,只要求你会觉知自己。会觉知自己的一瞬间,蕴就分离了——身是属于身体,心是属于心。分离开后,我们就会看到身体不是我,被觉性捕捉的任何对象,那里面都没有“我”。粗糙的那些……慢慢来学,最后、最后(看到)都不是我。
最后会来到最细腻的地方——也就是心,会看到心也不是我,依然是生灭的,一会儿生起在眼根,(一会儿生起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或意根。
识蕴可以分成六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其实大部分就是跑去想。因此,知者依然是属于心方面的识元素,生了就灭,而且在六个根门不停地在盘旋变化。一旦我们修行得够细腻,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接下来就会顿悟:心不是我,心本身也不是我。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就会获得初阶的法。
接下来我们就去认识、探究,不停地探究自己的身心,这样就可以彻底地了解——这个身体除了不是我之外,还是苦堆,这时心就可以放下身体。接下来就会汇集到心,就会彻见到四圣谛,隆布敦长老用的词是“心的四圣谛”。苦的终点就在于抵达摆脱造作的境界,没有造作。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等一下晚上隆波还要去讲法,隆波忘了今天没有人做禅修报告。
今天早上,隆波站在禅堂的门口看,看到戒堂门口有很多双鞋,有人去参观戒堂。有一个人看到隆波就急忙跑过来,开始要做禅修报告,隆波说:“不用说、不用说,知道吗?你现在的心在外面。”他没有看到,让他试着呼吸,以正常的心去呼吸,别去打压心。一旦这么说,唉,不对了,又打压了。要用正常的心,就像当下这样的心是正常的心,以正常的心去看身体呼吸。他呼吸没有几次心就归位了。心一旦归位,就去看它工作,所以根本不需要说什么。
真正的法是不需要提太多问题的,越问就会想得越多,想得越多有时候还以为自己很厉害,但事实上是散乱。真正的法不需要说太多,不需要问太多,要去觉知。要想能够觉知,必须要能够觉知自己。
现在谁是迷失的?举手让隆波欣慰一下。不欣慰,整个禅堂都在迷失,举手的不到三分之一,说明其他剩下的人迷失了之后不知道自己迷失,这个称之为是扶不起的阿斗。迷失了知道迷失,那是很好的;心是善的,知道是善的,这是好的;心是不善的,知道是不善的,这个很好。比如说迷失,“噢,刚才迷失了”,这个很好。心是不善的,但不知道是不善的,那个就是不懂事。刚才大部分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心有疑问: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看不出来——那个属于痴。
在来寺庙或者是离开(寺庙)回家的时候,都不要缺乏觉性。比如,高速公路上面发生一起车祸,十三辆车连续相撞,最终12人因为飙车被关进监狱两个月。那怎么应对突发状况呢?他突然之间从对面冲过来,我们小心不了,那时我们就小心地呵护自己的心。发生这样的意外,必须要让心能够安住,最快速地安住起来,必须要训练。
我们正在迷失的时候,一旦想到法了,必须要能够尽快觉知自己,而不是坐着紧盯。迷失的时候走神了,坐着去紧盯、紧盯,那是不对的,要训练快一点觉知自己。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曾经训练自己,迷失的时候——不是说不会迷失,也会迷失,比如在工作,心一直是聚焦在工作上面,聚焦在思考的内容上面,这时是迷失的,但是觉性一旦知道迷失的时候,心必须要能够在5秒钟内安住。就这么去训练自己——必须要在5秒钟之内安住。每一天都训练自己,迷失了,觉知自己。起先努力地让心安住,拉着让心安住,后来意识到那是不对的。一旦迷失了知道迷失,它会自行安住,不需要呵护,就这样去训练。
有一天,高僧大德隆布布詹长老检测隆波,他跟隆波讲法后,他就笑,笑的嗓门很大,哈哈哈哈……隆波就迷了,看到他笑,感到很愉悦,跟着他一起笑,哈哈哈……他突然就停止笑了,停的一瞬间隆波的心马上也平静了——平静如水。他说:不错。看到了吗?自己的心在一眨眼的功夫就平静如水,必须要慢慢地去训练。
当心与所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别受到惊吓,要以中立的心去感觉。如果以中立的心去感觉,被情绪卡住的心,它会自行灭掉,生起作为知者、保持中立的心。因此,我们的心散乱的时候不需要受到惊吓,而是去及时地知道心不中立。如果我们的心中立,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
看到了吗?如果我们不停地训练就会有很多的境界,因此修行是越训练越好玩的。高僧大德跟我们大家不一样,我们越训练越觉得太难了,害怕等一下去寺庙又会被骂,然后勉强用一下功,这样的人有的,不是说没有。今天早上就有一位女医生来坦白,说一旦快到寺庙了心就会很强大了,这个是很正常的。
现在迷失的,看到了吗?能在多长时间内觉知自己。拼命地去紧盯了,能感觉到吗?如果紧盯,那就还不行。迷了,知道迷失,这个地方就结束了,不需要继续,不需要接下来做什么。唉,又紧盯了,整个禅堂都开始憋闷了,能感觉到吗?
要训练去读自己。去吧,去用功!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HN:1 · 2 · 3 |
泰国 | THA: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YS:1 · 2 · 3 |
台湾 | TWN:1 |
新加坡 | SGP:1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HN-国内 · THA-泰国 · MLY-马来西亚 · 台湾-TWN · SGP-新加坡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