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16《真正的寺庙在心里》-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2月24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5行: 第5行:




很奇怪,比起听法,我们大家更喜欢巡烛,此时的人比今天早上听法的人更多些。巡烛是做功德的一个方式。我们在轮回里面那么长久,所有的功德是我们的资粮,可以让我们一路上比较轻松、方便。如果没有福报支撑,那就会比较困难,不太有吃的、住的、穿的,然后还会被人恨、被人讨厌;但是如果我们有功德、有福报支撑,就会比较轻松、舒服、方便一点。
万佛节【注1】,事实上是佛陀给弘法定下了一个原则:弘法应该有哪些内容?弘法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行持?对于我们这些帮忙护持弘法工作的人,可以试着去学一学。这部分的内容特别的多,去找这些内容是不难的。在古时候,(大多数人)是文盲,所以在这一天出家人就会把经典拿出来读给大家听。现代人读书的能力很强了,就自己找出来去读,这样会理解得更好一些。


如果我们大家的心都有功德跟福报,就会相互吸引;如果我们的心里面有恶业、罪业,也会吸引那些有罪业的人。感觉到了吗?人也像动物一样的,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大家作为佛陀的子孙,要来好好地训练、学法、修行。
古人看什么都会从很神奇的角度去看。比如,像今天一样的万佛节,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是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一起聚会,这是很神奇的。那个时代,因为没有手机,就无法一个一个地联系,(不约而同地一起来,)那是神奇。但是,这其中有二百五十位阿罗汉是舍利弗尊者的弟子,那个时候他们本来就跟佛陀在一起。迦叶三兄弟,早期是拜火教的,他们有一千位,他们来的时候也是一起来的。因此隆波并没有从很神奇的角度去看这些,而是去看:他们懂得什么值得,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在整个轮回里能有听到法的机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佛教、有佛陀的时代是非常非常稀有罕见的,遇不到佛教的时间是非常多的。比如在某一个宇宙生命周期只有一位佛陀;或者像我们的佛陀,他得到古佛授记之后,累积福报波罗蜜四大阿僧祇劫加十万个大劫,然后出来弘法大概五千年就结束了。如果跟没有法的时间相比的话,这根本比不了的。
在印度,他们本来也很重视这一天。他们并没有去敬奉哪里的天神,他们敬奉的是佛陀,所以到了三月的月圆之日,就会把大家一起带过来,来亲近佛陀。一旦大的出家群体来了,佛陀就必须要讲法,这个是很正常的。


隆波从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心就开始喜欢修行了。读到小学的时候,去到寺庙的学校学习、读书。在曼谷的寺庙里面到处都是太阳,白天的时候特别热,所以就会到戒坛里面去打坐。吸佛呼陀,那是习惯性地去做。往佛像上面看,佛像上面的涂层一层一层的都褪掉了、褪皮了。心里想他们修这个是为了什么?然后用手去碰他的膝盖,结果粉末掉下来了,那是石灰。那个时候小,心里想说佛陀不在了,佛像全都已经破损了。然后往戒坛的外面看,看到出家人走来走去的,心就知道了:走的并不是真正的“僧”,那个是普通的百姓来出家,穿上了出家人的衣服而已。
在高僧大德的时期,比如说像阿姜曼尊者的时代,在非常重要的一些日子,很多出家人会去找他,他就会讲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从神奇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正常的角度去看也行。(隆波)想让大家看什么东西一定要从正常的角度去看。我们现在的佛教徒越来越愚昧、越来越迷信了,进到各个道场,很多道场里面都创造了很多的天神供大家顶礼膜拜,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金钱。去到寺庙并没有获得觉性与智慧,那就依然称之为不值得。


这些并不是“僧”——很奇怪,小时候心怎么会这么想呢?然后心就想:“佛教应该是没有了吧?从现在开始必须自助了。”如果没有佛陀,那就必须要靠自己去找路,去往前走。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不知道要去做什么,但是知道在这个地方不能停止,必须要往前走,这个地方依然并不是自己的地盘。
隆波并没有修很多的塑像给大家来顶礼膜拜。作为佛教徒来到这里,我们大家要学真正的法,要从自身找到真正的佛、真正殊胜的对象。佛,真正的世尊,并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是好还是坏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


一旦长大了之后,遇到了有在修行的高僧大德,才知道事实上佛教是消失还是没有消失,取决于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承接法的地方。至于佛像之类的,都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那是为了提醒我们,让我们忆念到佛陀,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去干坏事,我们才会用心地去做好事。那个是一种提醒我们心的一个工具,至于说真正的法、真正的佛,它并不在别的地方,它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因此要直接探究到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自己的心被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包裹着,烦恼习气操控着我们的心,让这么去想、那么去想,如果随着它的操控,一旦它能够操控我们的念头,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语言,影响到我们的所作所为。


因此有些高僧大德就会教导说,佛、法、僧合一,那是在我们的心里合一。隆普敦长老喜欢说“心即佛,即心即佛”。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心里面的佛?因为被烦恼习气包裹着。那个包裹我们心的烦恼习气称之为漏烦恼,在三藏经典里面记载说这个漏烦恼是深入到我们的骨髓里面的,就类似于石榴一直浸泡在酸水里面,然后水里面的酸或是其它味全部都进到石榴里面去了。漏烦恼也是一直腌制着我们的心,让心并不是干净的,而是像泡菜一样,一直是被染污了的。
我们来训练修行,来直接探究自己的心:哪个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知道;哪个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知道。心呢,就会慢慢地摆脱烦恼习气,心就会抵达僧,也就是抵达殊胜、真善美。真正的僧在这个地方,真正的僧并不在佛像,不在我们顶礼膜拜的什么雕塑上面。我们的生命是好还是坏,取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取决于去顶礼膜拜哪个地方那尊很殊胜的对象。


可以让我们的心从漏烦恼里面摆脱出来的方法,佛陀教导说要去修习四念处。心从漏烦恼里面解脱出来真正的关键在于不执着、不抓取。不执着、不抓取是佛陀教导的核心。我们要想对五蕴、对我们的身心不执着、不抓取,尤其是不再执着抓取心,必须要去修毗钵舍那,必须修内观。
所有的天神、所有的殊胜对象,我们是要去顶礼膜拜他们的那些品德。他们有他们的一些特质。比如说我们顶礼梵天神,我们知道梵天神的美德是四梵住(慈悲喜舍)。四梵住是必须要用的,尤其是那些大人物、领导或者是统治者,要去训练四梵住。如果没有四梵住,下面的那些人就会没有快乐。


毗钵舍那、内观其实就是我们看到自己心的实相。我们要想能够看到自己心的实相,就别去思维分析说心是什么样子的,就别去干预、打压心,要去觉知、去感觉:我们的心快乐,知道;我们的心苦,也知道;我们的心是善的,知道;我们的心贪嗔痴什么之类的,也知道。不停地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这样就会看到实相,也就是看到三法印。
我们就是要把四梵住拿来用。假设我们不是一个什么大人物,我们就是养猫养狗,我们是猫的领导、狗的领导。我们养动物,我们也必须要有四梵住。现在养猫,猫提升成了(主子),我们变成了猫的奴隶了;有的人养了狗,狗死了之后痛苦,嚎啕大哭,这个根本没有“舍”。看到没?法呀,它并不在天神那里。


有的人修行看到五蕴无常;有的人看到它是苦:被逼迫着要消失;有的人看到无我——不在控制掌握的范围。五蕴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他,它仅仅只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而已。它们是存在的,有因缘它就生起,但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
我们顶礼梵天神,我们要去知道梵天神的法——四梵住,是他的慈悲喜舍。我们要顶礼天神,我们别只是一味地去顶礼这位、顶礼那位,求他们赐福、求发财、求能够通过考试、求征兵能征上……总之就是求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要顶礼天神,要想到天神的那些美德。他有惭愧心跟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会有羞愧心,会害怕做坏事的果报。我们顶礼梵天神,我们要把梵天神的法、梵天神的那些特质带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我们顶礼天神,我们要把天神的特质带到我们自己身上来。
我们能够看到五蕴示现三法印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有正念;第二个是有正定。如果缺乏正念,正定不可能有;如果我们多多地修正念,正定就会圆满起来;仰赖于正念正定,我们就可以修毗钵舍那、修内观。如果缺乏正念,就不会有正定。缺乏正定,也许有邪定,能修奢摩他但开发不了智慧,因为能不能开发智慧的真正的分水岭是正定。因此必须要把这两个工具培养出来,修习四念处可以让我们获得这两个工具。


大部分人最大的薄弱点就在正定。一类人认为正定就是禅定;另外一类经典理论学得特别多的人认为禅定属于心所里面的一种,它会跟每一颗不同种类的心同步生起,因此不用训练。如果不用训练的话,那就不需要有无上心学。为什么还需要有无上心学呢?因为禅定有好几种。
最重要的在于我们必须要按照佛陀所教导的原则去修行。戒,必须去持守;心呢,必须去训练。隆波并没有说要去修禅定,隆波说的是必须要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心。戒必须持守,必须要有戒学;然后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心,就会获得正确的禅定;一旦心有正确的禅定,也就是在我们没有刻意去打压的情况下,安住且有了力量之后,就必须要带领那样的心,让它生起智见。这个“智”其实就是指智慧。智见的意思是让它生起智慧,不是源自于思维的智慧,而是源自于看见的智慧。看,如身本来面目地去看到身,如心本来面目地去看到心。


隆波小时候训练打坐,吸佛呼陀之类的,训练后心就会集中、亮堂、空、光明、舒服。心往光里面看,想知道、想看,然后就出去看、出去知道。接下来发现这个不对,出去知道、出去看见,根本没有什么好处。去看天神就像去富翁的家里看了一下,我们并不是富翁,看别人有钱你能得到什么呢?只会觉得更没面子,不去更好,慢慢地去教它。之后发现心出去看外面、知道外面,是因为心跟着光明跑掉了。因此从那开始就再也不跟着光明跑了,还是像原来那么修习业处,当心跑到光里面时及时地知道,它就不往里面跑了,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然后发现“心安住”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禅定。
我们必须要提升自己,如果还没有智慧提升自己的心来到法的程度,去顶礼天神、去顶礼梵天神,那就去把他们的一些特质带到自己的内心。这样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干净。如果去顶礼膜拜了之后求这个、求那个,那就会离法越来越远了,就会变成了乞丐的徒弟了,就根本就不行。


就是这么不停地去训练。那个时候没有高僧大德,不知道怎么(修毗钵舍那),就去训练禅定,结果发现禅定有好几种形式。比如我们修慈心禅,心集中下来,没有光,什么都没有,心生起禅定,它不透过光明就会集中下来,然后就空掉了。
现在依然还有去顶礼那些乞丐、叫化子,然后又去顶礼那些龙、龙王。这个龙啊并不属于善道。panesowa,他属于四大天王,他是天神,在第一层天的天堂,那是离人类最近的一层天堂。有些时代顶礼帝释天,有时候包括连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对象也顶礼膜拜。比如说有的人顶礼mekha龙【注2】、去顶礼memun,这些全都是源自于故事,那并不是真实的。我们大家也到处去顶礼,包括顶礼膜拜dang。所有的一切全部都顶礼膜拜,但是只是一样不要,就是不靠自己。去到寺庙就看到到处都是这些,然后卖花、卖香、卖烛、卖各种各样的……去了之后,并没有获得觉性,并没有生起智慧。


禅定有很多种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曾经修过很奇怪的禅定:想到高僧大德说要走中道,可如果看知者的话,它就偏到了一边;如果往被观察的对象、所缘去看,就又偏到另外一边;如果这两边都不要的话,那会发生什么情况?于是一旦心要跑到所缘,不让它碰,逆流进到这个知者上面;一旦要抓知者了,也不要知者,又去找所缘。就这样来来回回、来来回回,心集中下来、空、没有了念头、演绎、造作,心空空的,没有念头、没有时间,什么也没有,只剩下单一的心,纯粹的单一的心。起先以为这个很好,训练来、训练去发现又不对了。
我们有很好的机会进到寺庙了,一定要真的能够获得觉性、获得智慧。去批评别人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根器比较钝,他只能得到这样子的。他们去顶礼鬼、顶礼天神有快乐、有信心继续往前走,从这个角度看也很值得同情。以前的人郁闷了之后,就去跟出家人诉苦,然后出家人能建议就会做一些建议,建议不了就给撒圣水。现在呢,去到寺庙,心情并不一定很舒畅,也许遇到化缘这个、化缘那个,但是要想找到真正可以培养我们内心法的地方是太难了。如果我们的觉性、智慧够的话,进到寺庙要真的能够得到智慧。
隆布放尊者非常得棒,前世的国王顶礼他:“您在哪个寺庙”?他说:“我在心寺”。要在自己心的寺庙,这样就可以获得法。


禅定是丰富多彩的,要慢慢地去训练自己。隆波没有建议每个人都要像隆波那样训练那么多的禅定。隆波训练那么多的禅定,是因为没有老师教毗钵舍那。隆波见到隆布敦长老,就把这些禅定全都扔掉了,一味地去训练让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如果太追求知者了,安住、不停地开发智慧,根本不修禅定,这个时候又会升起毗钵舍那的杂染。因此,如果没有禅定无法开发智慧,如果开发智慧了禅定不够,就会出现毗钵舍那的杂染,有十种,你们去问谷歌,那有很多。
心是坏的,我们要知道;心是善的,我们也要知道,要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一旦烦恼习气在心里面生起,我们及时地知道,它就会自然灭掉,不用主动去灭掉它,比如,我们的心散乱。昨天早上,有出家人来跟隆波做禅修报告。他们也有问题,就是心不安静。怎么做才好?心不安静,佛陀也有教啊——心散乱,要知道散乱。他已经教了。至于说我们想怎么做,那为什么自己去想呢?佛陀怎么教就怎么做呀。心散乱知道散乱,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心宁静知道宁静,心快乐知道快乐,心苦知道苦,心贪知道贪,心生气知道生气……紧随着不停地去知道、去看见。接下来觉性跟智慧就会生起,就会看到:每一种类的心都是无常的、每一种类的心都不是我,控制不了。


慢慢地去训练,每一天去训练,跟隆布敦长老学了之后,就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起先也没有想到它是奢摩他还是毗钵舍那,长老说要观心就观,没有想太多,没有疑问,是奢摩他还是毗钵舍全都忘了。一旦观自己的心,就觉得好玩了,那些从来不知道的会知道、从来没有看到的会看到、从来没有明白的东西会明白,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让自己学。心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太好玩儿,读自己的心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好玩的事情。领悟有次第地、慢慢地增长,没有努力地去找,只是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领悟就会慢慢地增加、慢慢地增加。
训练修行要探究到心,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这样才能够真正抵达“寺庙”。不是抵达物质——用那些水泥、木头、塑料修建出来的寺庙,那个是外面的寺庙。那个好吗?好!那是必须的。如果没有一些寺庙的话,出家人就没地方待了。没地方待,好的出家人就没有机会修行了。在家里面生活,跟家人打成一片,要想得到很细腻的宁静是很难的。初果、二果是能证得到的,但要来到三果就必须能够出离五欲,在家生活就依然跟五欲在一起,到了时间就会想吃这个、想吃那个,那已经是五欲了。因此,居士身份不适合微细阶段的修行。


隆布敦长老甚至说过,八万四千法全部来自于心,并不是来自于什么这里那里,并不是。它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心就是佛,心就是法。如果修行修得很好,心抵达法的话,我们的心也是僧,那时候佛法僧就会聚集在同一颗心里面了。
有寺庙、有出家人,对于弘法这一块是有好处的;但是有寺庙、有出家人,却不修行的话,就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意义。别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批评不了,因为根器有利钝之分,但我们有机会了,就要去好好测量自己的心。


因此慢慢地去训练,每一天去训练自己。去持五戒,每一天必须做固定形式练习,尤其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禅定特别特别的薄弱,必须要做固定形式练习。
起先也许测量不了,那就去观察,我们的心没有哪一天一样过。有些天很轻松,有些天又会苦闷,每一天,我们的心从来没有一样过。如果能够观察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观察得更细一点:同一天的早、中、晚、半夜,我们的心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工作的日子,一早起床也许觉得很懒惰;如果是休息的日子,一起床呢,按照习惯要起床了,同样也生起了懒惰了。那个是懒惰于去上班;这个是懒惰于起床,对于睡还很恋恋不舍。读自己的心,而不是不好的感觉生起了之后,想办法去消灭它。并不是必须去消灭它,感觉无论是好还是坏,它一样也在示现三法印,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看得到。


做固定形式练习并不是开发智慧,有时候也必须要修习宁静。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就会产生毗钵舍那的杂染。要懂得就像开车一样,什么时候踩油门——类似于我们在开发智慧;什么时候必须踩刹车——这个属于修奢摩他。汽车一直踩油门也不行,会死掉了;如果一直踩刹车,哪里也走不了,比如那些黏着于奢摩他的人,就像一直踩刹车一样,在这个地方原地踏步,几生几世也不会有进步。
好的感觉生起,比如心想做功德、想供僧,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正处在善的,那个也称之为不行。不是隆波说的,而是佛陀这么说的。心是善的,不知道是善的,这是不行的。如果我们的心是不善的——唉,今天太懒惰了,及时地意识到心懒了;心是不善的,知道是不善的,那个不错。因此对还是错,取决于我们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我们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就会生起智见。起先有的只是“见”,只是看到身心的运动变化,接下来就会生起智见,也就是生起智慧,这是源自于“看见”生起的智慧——正确地看见:看到身不停地示现三法印,看到心不停地示现三法印。接下来智慧生起:哦,这个身、这个心全都在示现三法印,这个就已经有了智见了。因此,智见是源自于看见实相而生起的智慧,而不是看到别的,智见是看到自己的身、自己的心。


因此,这两种都必须做得到。每一天安排时间来修行,哪天我们的心散乱,观心观不了,观身也观不了,那就去修奢摩他。修奢摩他的诀窍已经教了又教,平常没有人教的,因为它很难理解,但是隆波玩这些玩了二十多年,能够区分得了。
如果真的很娴熟的话,看外面和看里面也是一样的,但高僧大德并不建议我们往外面看,因为这个风险系数比较高。比如说根性很钝的话,如果看到美女了,心就会生起贪心、淫欲心,跟着她看,跟着她走,想求她的手机号码、微信号码、Line号码,这个我们就在散乱,就不行了,我们没有及时地知道自己。看到美女了,我们的心喜欢了知道喜欢,这个就不错,这样就可以。


如果需要宁静,就去选择所缘,跟哪个所缘在一起了之后会快乐,就以那个所缘作为禅修业处。有快乐不是因为烦恼习气,而是那个所缘不会刺激烦恼习气。比如我们跟佛陀、跟呼吸在一起;或者是跟死随念在一起,忆念死亡;跟身至念在一起,思维头发、皮肤、指甲、牙齿,这些是属于好的禅修业处,佛陀已经教过了,我们带领心去跟那个禅修所缘在一起。
修行并不是必须待在家里或待在山洞里,修行哪,在哪个地方都行,只要你有觉性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我们就会看到实相。比如说我们有温度计的话,随时去测量,(会看到温度)一整天在变化。我们心里面也要有这个测量仪、检测仪,不停地去测量:早上是这样的感觉,中午、下午、晚上、半夜的感觉在不停地变化。比如说有的人到半夜了还不想睡觉,想做这个、想做那个,想玩这个、玩那个,但是早上不想起床。一定要懂得自律,如果那么做的话,修行就很难,必须要懂得自律,到了时间起床就要起床,到了时间休息就要休息,然后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


另外一个诀窍在于我们必须要去观,以正常的心去觉知那个禅修所缘,别去追求宁静,如果努力地让心宁静,那是不可能宁静的。我们不要去逼迫,不要去打压心,以正常的心去修禅修的业处,很快心就会宁静。
起步的阶段也许会看到每一天不一样;再往后就会发现早、中、晚也不一样;修行得更细了,觉性更快了,我们会看到每一个瞬间的心也是不一样的,不是要一个小时、三个小时心才会变一次,我们会看到每一次根尘接触的时候心就会变化。眼睛看到画面,心会变;耳朵听到声音,心也会变;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心接触到念头,心也会变。这样可以说我们修行很厉害了,我们读自己的心读得很好了,读得很快了——快到一个瞬间一个瞬间、一个刹那一个刹那的。
我们不需要做到像学《阿毗达摩》的那些人那样,说一秒钟、一转瞬、多少刹那。出来接触大概是用多长时间,现在是可以测量了,隆波也记不住了,它并没有来到微秒,但是并不是说一弹指之间就是十万个dankhana。【注】包括像隆波说到的这个,并不是一个心识的刹那,而是说我们眼睛看到画面的一瞬间,我们的心有变化;在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的心会有变化;是在有根尘接触的时候,我们看到变化。


要懂得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禅修所缘,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别人。比如像隆波玩禅定玩得很多,想修宁静,玩什么都可以宁静,奢摩他的业处并不选择所缘。用概念性的所缘也可以,念佛陀、佛陀,它也可以宁静,念诵也可以,念经也可以;观身体、头发、皮肤、指甲、牙齿;观呼吸,吸气进、呼气出,那也可以宁静;观心呢,也可以宁静。因此,起步的阶段不需要知道所有的,去选择擅长的一种,跟它在一起了舒服,我们就选择那一个。
《阿毗达摩》被称之为心路,就是眼睛看到画面,接触到眼根,然后信息送到心里面,然后翻译——这个满意还是不满意?然后去赋予价值去决策——生起苦、生起乐、生起善、还是不善……不需要知道了解到那么细的程度,只有极少数人才看得到。因为觉性如果不快是看不到的,我们不需要细到那种程度。我们只需要一点——眼睛看到画面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变了,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就够了。
如果哪一天心散乱,我们就去修习宁静;哪一天我们的心已经很宁静了,那我们就可以去看在心里面生起的变化,看到心的运动变化。


观心观两种。一种是观在心里面生起的感觉,比如我们的心苦、心乐、心贪嗔痴之类的,那是在心里面生起的感觉,既包括苦乐,也包括好坏,这个属于心所,是掺杂在我们心里面的感觉。另外一种观心方式,就是观心的行为举止——心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跑去感知眼根的所缘;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跑去听声音的主体;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闻气味者,就不停地一对、一对地去观。意思是说,我们必须先要有知者的心。
在我们耳朵听到——假设听到有人无缘无故叫我们父亲的名字,我们生气。一旦我们回头看:哦,这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原来朋友把我们的名字忘记了,却记住了父亲的。本来要生气的,结果变成高兴了。在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听到叫自己父亲的声音,这个心变了,起先有生气,一旦眼睛看到,看到朋友然后心又变了,变成了高兴,原来是好朋友。因此我们的心会变,是一个瞬间、一个瞬间地变。


如果没有知者的心,我们的心就会一直流窜在眼耳鼻舌身意,一直不停地在流窜了,不停地去找所缘,找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所缘,那就不行了。心必须先要安住变成知者,我们就会看到知者的心也并不是恒常的,一会儿迷失去想了,知者的心灭掉,变成想者了。一旦我们及时地知道心迷失去想,迷失去想的心会灭掉,就会生起知者的心。
眼睛看到画面的时候,我们心也会变;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接触到、心接触到念头,我们的心会变化;要及时地去知道这个变化,而不是去控制接触。我们眼睛看到画面,耳朵听到声音,还是心接触到法的所缘,它是属于果报,我们命令不了。我们是看到好的画面、还是不好的画面,好的声音、还是不好的声音,是想什么之类的,我们命令不了。


比如我们看到有人走过来,心去注意,知者的心就会灭掉,变成看画面的心,然后就看到心的生灭,在眼耳鼻舌身意方面不停地生灭,这样也行。因此,观心可以观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看感觉,看心里面生起的感觉,心苦也知道,心乐也知道,心好、心坏也知道;另外一种是看心的行为举止,它在眼耳鼻舌身意方面去工作,看哪个都可以,它同样都在教我们三法印。
一旦接触到境界了之后,我们的心开始工作了,这个属于当下了。至于说根尘接触,接触到好的所缘还是不好的所缘,那属于旧的业,是果报现前了,那个不重要,接触到什么境界都可以。但是一旦接触了之后呢,我们的心有变化了,这个我们要有觉性知道,这个属于在当下播种新的善业、好的业,当下是最重要的。


怎么看三法印呢?快乐的心是无常的,快乐的心也呵护不了、控制不了;苦的心也是无常的,苦的心也阻止不了;心是善还是不善也是一样的,全都是无常的,全都无法控制。如果看到在六个根门生灭的心,越频繁地看到,就会看到心是无我的,看到心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变成知者,都选择不了、控制不了,心它是自行在运作的。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地去看,最后智慧就会顿悟,彻底地了解五蕴,尤其是心本身它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称之为我们已经知道实相了。
曾经听说过吗?当下是最重要的。我们听了然后说:哦,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当下是最重要的。但是当下在哪里?依然看不见。那不是说今年是当下,去年是过去,2025年是明年,并不是那么远的,而是在自己的心里面测量。眼睛看到画面,我们的心变化,我们看到它变化的一瞬间,那个就是当下,当下在这里。而不是昨天心是那样子的,今天心是这样子的,这个是在想了,并没有“看”,那个并不是“见”,那个不会生起智见,那个是生起了念头:“哎,昨天跟今天不一样,说明它是无常的”。这个依然不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必须要“见”,要看见,看到色、看到名,如其本来面目去看到。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示现三法印的。


一旦我们看到五蕴,既包括身也包括心,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称之为看到了实相。因为看到了实相所以就会厌离,松开执着、抓取,就会解脱。在解脱的时候,其实就是心不再对身体执着,不再对这个心有执着,只要心彻见到了就不再执着了。它知道了什么?它知道四圣谛,它知道五蕴本身就是苦,根本没有任何的宝贝,因为无常而苦,因为它被逼迫而苦,因为它无法控制而苦。
眼睛看到画面,我们的心有快乐,我们的心生起了贪,我们及时地知道,这个称之为我们已经知道当下了。耳朵听到声音,我们的心有苦,我们的心生起了嗔心,我们及时地意识到;有苦在心里面生起了,我们知道;在心里面有嗔生起了,我们也知道;这个称之为我们在知道当下了。


看到五蕴是苦,是因为修毗钵舍那。因为看到五蕴是苦,就会厌离,就会松开执着抓取,就会放下身、放下心。先会放下身,然后再放下心。在能够放下身的时候,就证悟三果的阿那含;能够放下心的时候,就彻底地毕业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要放了。
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有的只是变化,没有恒常不变,不需要去训练让心恒常。心,它本来是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不去批评它,就让它去运动变化。只需要有觉性地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接下来智慧生起就会知道了,每一种类的心生了就灭。坏的心、好的心、快乐的心、苦的心生了就灭。起先会看到,每一样、每一样生了就灭,生了就灭。


在能够放下心的时候,心就会从五蕴里面剥离出来,蕴就是蕴,从五蕴剥离出来的心也是存在的,那个同样也称之为蕴,但不是五取蕴,那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蕴,它不再是五取蕴。五取蕴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蕴,不停地摆来摆去的。因此,心就会从五蕴里面剥离,它不再跟色受想行识聚合在一起。在不进去跟蕴聚合的时候,它就再也不会跟漏烦恼聚合了,漏烦恼就彻底地脱落了,是脱落了而不是灭掉了。在三藏经典里说得很清楚,心从漏烦恼里面解脱出来,从漏烦恼里剥离出来,并没有清洗掉。
在生起道果的时候,有总结性的智慧,每一种类的心生了就灭,而不是贪的心、生气的心、迷失的心,生了就灭,不像在训练的阶段了,然后就会知道所有生起的一切全部会灭去。慢慢地去训练,要去测量出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会获得宝贝。好的宝贝是无法跟谁去乞讨的,必须要自己去动手。到处去求,到处去求的,那是不行的,必须要自己去动手。


摆脱漏烦恼,是因为不再对五蕴有执着、抓取。因此,我们的主要工作实际上是要去如实地观五蕴,要想能够如实地观,必须要有觉性、有禅定。觉性是可以及时地知道身心的存在,觉性是及时地知道身心的运动变化,而且是以安住做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旁观者的心。只要有这两个条件——正念和正定,根本不需要注意智慧,智慧会自行生起,就会自行地照见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
隆波去跟隆布敦长老学法,他第一次教的重点就是要读自己的心,这个是重点。但是还会有一点介绍,他说:“修行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这个是属于鼓励,让我们有信心。“读了很多的书了”,这个是属于进一步延伸。“从现在起读自己的心”,真的是在教导当下的修行。


一旦彻底地照见就会放下,一旦放下,心就解脱了,心就再也不会创造十二缘起里面的“有”。在心创造“有”的时候,看起来很难很难的,但是如果修行一段时间,看起来就不难了。我们看到了吗?我们的心一直在创造“有”,能感觉到吗?它一直在创造某些东西,在创造我们内在的世界。
隆波跟隆布敦长老学到的,其实就是读自己的心,那就自己去读,每一天都读自己的心。怎么去读呢?就像刚跟大家分享的那么去读,一整天去读。从一起床到睡着,不停地去读,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就去读,用的时间不长,就会生起智慧。看到快乐的心生了就灭,苦的心生了就灭,什么、什么样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根本没有一个什么是恒常的自我。慢慢地去训练,这样的话,我们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可以获得真正的意义。


这个是外在的世界,但是我们一直在创造内在的世界。要打坐、要修行,去创造修行人的状态。修行人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比如很苦,我们有点一本正经地,然后憋闷,这个是创造出来的,因为有欲望在背后。我们的欲望很多,所以就会一直在创造“有”。在做好人的时候,就会创造好人的状态;在做坏人的时候,就创造坏人的状态。去观察自己的心,读得出自己的心,就可以看得出来,心一直在创造“有”。
今天讲法讲得这么快,好,做禅修报告。


有时候我们的心被贪染污了,在那个时候我们就是鬼的那种状态了;有时候我们的心被嗔心、苦闷染污,那个时候我们的心在创造地狱众生的状态了;有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迷失的状态,坐着一直很陶醉,那时心在创造动物的那个状态了。心一直在创造状态,包括我们作为修行人也在创造,你好好地去体会,那个其实就是造作。
讲法讲得很短,但是一定要做到。隆布敦长老教隆波教得比这个更短,教一句话:“读自己的心”。教读自己心的方法,已经教得很细了,要自己去读。如果做得到,就会抓住里面的实质;如果读不到,就抓不到实质。我们的心就会继续轮回很久,苦了又苦,死了又死。


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动手去实修,就会感觉:哦,这个肩膀、脖子都是僵硬的。这个依然还没有看到心,我们只是看到身体出现的一些症状。比如,我们特别刻意修行就会憋闷,这个脖子就会很僵硬,背也很僵硬,我们就靠这些东西来观察——这个肯定是有打压心了,在创造修行人的状态了。接下来,我们就会在不需要透过身体的情况下,体会到心创造了什么东西,马上看到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今生体证道果,那个取决于我们的根器和波罗蜜累积到什么程度。如果谁累积得比较多了,他就会比较快;如果谁累积的比较少,那就必须要不停地花时间去累积积分,这是公平的。


因此,读自己的心啊!接下来就会知道心创造“有”,马上就意识到了,什么让心创造“有”呢?是欲望在背后让心创造了“有”。“有”无论是多好的,紧随而至的肯定是苦。慢慢地去学,慢慢地去体会,就会知道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生;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住;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灭,此时心就会放。有的只是苦啊,那难道拼命地去挣扎、去找苦吗?心再也不要了,心就会自然放,不需要主动去放,它会自己放。一旦它能够放了,心一要创造“有”,马上看到了,心就会摆脱“有漏”。
法啊,都处在业果法则范围之内,永远都是公平的!
1号:能够分离蕴,而且看到蕴工作更频繁了,看到身心不是我,但是依然很紧地执着身和心,尤其是执着心好。很清楚地看到我慢很大,烦恼习气全部都还有,但是好像减少了。请求隆波开示。


在我们很自以为是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看法的时候,这个实际上是属于“见漏”的原因。因为我们执着自己的看法、观念,我们是有漏烦恼的,它依然能够染污我们。还有“欲漏”,我们的心黏着于舒服、享受,心喜欢快乐、喜欢舒服,然后就会染污心,让它很陶醉,沉迷在世间,沉迷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沉迷在想那些很好玩的事情,那个属于漏烦恼在背后操控,“欲漏”在操控。
隆波:你能看到有烦恼习气,这个称之为有觉性。觉性要多多地去提升。你现在不是(有觉性),是在带领心进去,就好像吸毒上瘾的人,不要,不要。修行啊,一定要觉知自己,别去带领心让它去昏沉。要觉知、觉知、觉知,要醒过来,活在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兴奋。但是也并不是带领心去犯迷糊,而是要觉知、觉知。很好,这个可以做得到。


还有“无明漏”,就会害怕苦,本能就是不想看到苦,不想遇到苦。能感觉到吗?我们修行,我们不想遇到苦。但是佛陀教导我们说,苦要去知道,并没有让我们去逃,因此“无明漏”它会障碍让我们去知苦。这四个漏烦恼,它会导致我们读自己的心读不清楚、读不断。如果真的读断自己的心的话,心就必然要能够放下漏烦恼。


比如心要创造什么世间,在内在的世间,我们及时地知道的一瞬间,它就不创造了;心要迷失到念头的世界,然后就会去执着、抓取念头,及时地知道的一瞬间,就不迷失了,不迷失在念头的世界了;心很饥饿地去找舒服、找好玩的,及时地知道,心就不会被“欲漏”染污。
2号:对自己的烦恼习气还不中立,看到紧抓自我作为中心,看到自己的弱点就是依然黏着于情绪,喜欢享受,禅定不够,心不够强大。有时候帮助家里面人的时候,依然用心不太正确,导致自己很郁闷。请求隆波开示。


因此,它是不难的,它不可能忍受得了我们的觉性跟智慧的。慢慢去体会,就是这个漏烦恼,去缘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其实就是不知苦。说得简单一点,在我们很陶醉、很享受,去找世间快乐的时候,我们能观身、观心吗?不行,对吗?我们迷失、很陶醉的时候,比如在看连续剧的时候,很好玩;哎呀,太好玩了。在那个时候有快乐,是在享受这个五欲,是无法去知苦的,在那个时候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
隆波:说到自己家里面的事情,要好好地去学四梵住。照顾家人也同样需要用四梵住。有的人照顾父母,尤其是照顾父亲,他有时特别顽固,教什么东西他都不听,也不知道到底谁是父亲,谁是子女。觉得他太顽固了,教他什么他都不听,也必须要知道,自己家里面的人也是人,他也有他的感觉、他的需求、他的观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去帮忙,然后要舍。


在我们迷失在“有漏”里面的时候,然后“我自己很厉害,我是这样的,我是那样子的”,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事实。“你什么都不是”,除了苦以外;“你什么都不是”,但是没有看到。一旦这个“有漏”生起,就让我们看不到四圣谛,就无法清除无明。因此漏烦恼,它是在滋养这个无明。
比如像隆波,并没有想过在今生必须要带父母去涅槃。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时间,他必须要修自己的行,要保持中立。至于修行,看到这个、看到那个,很好,但是心依然非常散乱,别扔掉临时的家,也就是要有禅修业处。去修禅修业处,比如佛陀、佛陀、佛陀之类的。


慢慢去学,慢慢去体会,这个念头——很自以为是的情况一旦出现,在我们很自以为是的时候,执着于抓取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心没有在觉知身、觉知心。在“无明漏”生起的时候,它是讨厌苦的,它爱快乐、讨厌苦。爱快乐,是因为黏着于五欲;讨厌苦,是因为不想知道事实。因此,在我们不想知苦的时候,我们就无法观自己的身,观自己的心,我们就看不到实相,事实上它本身就是苦。
2号,如果去找心里的所缘,就喜欢习惯性地带领让它静止。直接去念佛陀,不需要呼吸也可以,去“佛陀、佛陀、佛陀、佛陀”,或者是“佛陀”太短了,那就Buddho Dhammo Sangho 也行,那如果还是觉得很短,那就Buddho Araham Dhammo Sangho 也行。如果不喜欢,不想去模仿别人,自己去创造一段也行的。什么都行,只要修了之后,心里面舒服。去跟自己念诵的内容在一起,如果开始强迫打压自己,要及时地意识到;念诵了之后,开始很陶醉,忘了自己了,也要及时地意识到。如果你只是去观呼吸的话,就习惯性地带领让心昏沉。


这个漏烦恼和执取,听起来有些部分它是重叠的,但是它们的一些症状和一些细节,事实上是不一样的。漏烦恼是属于那种渗透进心里面的烦恼习气,执取是驱动让心扑出去,去找所缘的。它们的一些细节不一样,漏烦恼会更加的细腻,比执取更加的细腻。


我们修行还没有看到漏烦恼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心去执着什么了,要知道。心去执着色声香味触,那是属于“欲漏”;“见漏”是执着于看法、观念;还有这种“我语取”,这也是无明的一种,也是属于痴的一种。它们是不一样的,它们的一些细节不同。
3号: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念经、打坐,在日常生活中观身体呼吸,如果迷失去想了,知道迷失了,看到念头灭掉,回来继续观身体呼吸。觉知迷失更频繁了,知道苦,知道苦灭,知道想要苦灭,知道想要好,迷失去紧盯。苦减少,嗔心减轻,戒更好了,离世间越来越远,修行进步了。请求隆波开示。


这个漏烦恼它非常的细腻,很难看的。如果心从来没有解脱出来,跳脱出来,就根本不知道一直被漏烦恼染污。但是执取呢,慢慢去修行就可以知道。因为有欲望,所以就会有执取;执取呢,就会生起“有”,也就是心开始挣扎;生起“有”,就会有“生”。在有漏烦恼的时候,就会生起无明,也就是不知道四圣谛,不知道这个身、这个心本身就是苦。
隆波:继续用功,修对了。但是呢,你有一点点在控制心,你感觉到吗?当下这一刻你是这样子的,这个要放开。不需要去强迫让它静止,要放任让它自然地去运作,然后有觉性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修行很好。


然后生起的是“行蕴”,这个“行蕴”啊,如果心进去抓取的话,是因为执取的力量去执着、抓取,就会是“有”——十二缘起里面的“有”。但是如果造作出来的“行蕴”,就只是无明造作出来的,没有去抓取的话,那个是“无明缘行”。看到没?有时候烦恼习气的名字是一样的,解释好像是一样的,但是它的本质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不然的话,佛陀就不会讲法细到那种程度的。
修行啊,我们必须要有临时的家,用来培养觉性,开发智慧。别扔掉临时的家,如果扔掉的话,心就会太散乱。跟临时的家在一起,要以正常的状态去跟它在一起,不要去紧盯,不要苦闷,要去觉知。3号稍微有点紧,也许是因为正在跟隆波互动,所以受到惊吓,有点害怕。你在平常的时候还是不错的,继续用功,已经修对了。


我们学缘起法,慢慢地去学。接下来,我们读心读得越来越好,我们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有很多种,五盖是属于障碍,让我们不能拥有世间或者法上面的好的特质;漏烦恼是染污我们心的烦恼习气,导致我们看不到四圣谛;这个执取,欲望执取是导致我们会进去创造“有”;每一个它执行的职责是不一样的。
4号:跟隆波学法,用呼吸作为临时的家,看到身跟心分离开。有时能看到心的生,但是不太能看到心的灭。每一次生起知者的心,心就会立马回到呼吸上面,这个是正常的吗?还是属于把心拉到呼吸上面来了?


结缚,十个结。一旦我们去创造“有”,心就会跟“有”打成一片,十个结呢,它就会把我们的心捆缚在这个“有”里面。它每一个部分的细节,每一个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说:哎呀,那么多烦恼习气,好像是一回事。事实上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这些症状、这些现象是不一样的。
隆波:如果把心拉到呼吸上面,心就会憋闷、沉重,如果它是自己回来了,就不会沉重、憋闷。这个很容易去体会。什么时候打压,什么时候就会憋闷。你现在在打压,就会有一点憋闷。放开、放开,能放得开吗?这个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打压,还在强迫让它放开。


我们慢慢去修行,最后我们自己会亲证。隆波说的只是给大家作为一个地图,有一天我们会用到。以前隆普敦长老也给隆波一个版本的地图,最后一次去顶礼他,他说:“要记住哦,遇到知者要消灭知者,遇到心要消灭心,才会抵达真正的纯净无染。”这个是属于地图,这个是离那个时候自己的水平还很远的一个地图。只是自己刚刚才上路一点点而已,结果他给的一个地图,就是到了终点的地图了。隆波也给了大家地图,未来的有一天,我们走了之后就可以知道、就可以看见。
心黏着于静止不动,你能感觉到吗?黏着于静止不动,这个是源自于欲望,因为想要好,想修行,就会把它竖着一动不动。一定要及时地知道心的想要,想要修行也要及时地知道。一旦及时地知道心,心就不再有想要,不用去纠正,它就不会去把它竖起来。


好了,今天讲法就讲一丁点,感觉到了吗?今天早上讲的是很基础的。为什么是那样子的?因为今天早上大部分来的人,真的就是那个样子的。精进修行的人,大家是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在下午来这里聚集了。
有的人呢,心一旦僵硬了之后,想办法去纠正,越纠正越麻烦。为什么去纠正呢?那个属于果报,那是苦,那是结果,要知道,而不是要去断它。真的要解决的是根源,也就是要解决欲望、想要——想修行、想知道、想看见、想成为、想获得、想好,然后就会去打压心。如果及时地知道想要,想要灭掉,它就自然不会去打压了。有一瞬间很好,能够意识到了吗?那就是没有在打压的时候,现在你又开始打压了。


好,接下来,阿姜宋猜尊者带我们大家打坐,阿姜宋猜尊者会带出家师父们念——那个称之为什么,那个称之为什么,不知道了……哦,我们等一下会经行,也会去供佛。别着急,让出家人给我们赐福,先请佛菩萨来赐福。好,请,恭请尊者。
 
5号:修习安般念,看到心日日夜夜迷失去想,有时候心自动地会念诵佛陀,很快又会迷失。日常生活中一直在觉知自己,有时候心会清明、快乐、亮堂、宁静、寂静。有时候会看到心日夜挣扎,但是一旦看到无我,心就会很平静,停止挣扎。哪里需要调整?
 
隆波:不需要调整,从无我的角度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你的心属于智慧很多的那一类,要去看无我,看别的不行的。你只会赢在看无我,因此看什么都要从无我的角度去看,必须看见,而不是去思维分析。
 
5号很好。去用功,但是心有一点没有归位,你看得出来吗?当下这一刻心没有归位,它在外面,去到屏幕上面去了。
 
 
6号:工作属于做规划的,想特别多,工作压力很大,很苦闷。开车的时候会听隆波的开示,休息的时候会观心。有些天修行很好,看到蕴分离,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心散乱,有一个静止不动的,一直不消失。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在你想很多的时候,去观身,不需要观心也可以。看到了吗?身体从来没有想很多,这个你能感觉到吗?身体它不会想很多的,而且它也没有说它是我。一旦这么看见,你的心就会慢慢宁静,有力量,然后就很容易看到心。如果正在想工作,不停地在想的话,观心观不出来就去观身。
 
现在那些小虫子飞过来了,开始宣告夏天来了。迷失去想了,你知道吗,6号?别去打压它,依然在打压。6号迷失了吗?看到了,对吗?然后会不停地跑、跑,现在又迷失了,这个是迷失去想,迷失了要知道。
 
要想观心,心的禅定必须够。你依然很散乱,所以观起来就有点难度。如果心散乱的时候观心很难,那就去观身:看到这个身体,它不是我,它是空,根本没有个我在哪里。它从来没有说它是我,去看嘛,去感觉它,这样心就会有力量,这样就很容易看到心。心还没有力量,如果努力地想去看心,心就会更散乱。要轻松地去觉知。
 
 
7号:每天打坐两个小时,观当下的境界,触就会灭掉。每一天的状态不一样,有些天比较散乱,有些天只是声音灭掉,就会很震撼,眼泪就会流。不太有五盖,觉得心更加愉悦。对于善跟不善,很容易动摇,越来越理解人了。在日常生活中迷失很多,而且很久。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的心依然有点弱,有法喜之类的,这些情绪还很容易控制你的心。要及时地知道,别轻易地被它们控制。心必须要坚强,不然的话,心太弱,那些好的情绪就会控制心,不好的情绪也会轻易控制心。
 
有的人被好的情绪控制,比如说有信仰。如果信仰特别多的话,有多少钱都把它供养给出家人了,这样就是被好的情绪控制住了,那个也不好。因此,必须要做自己,必须要强大。要增加这个强大,心稍微脆弱了一点。这条线路必须要坚强:要想跨越轮回,必须要坚强。就像大迦纳格(Mahājanaka)在大海里面游泳,非常地坚强。如果心很害怕,就很容易沉下去淹死掉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够坚强的话,就要想到大迦纳格(Mahājanaka),他呀,非常地坚强。我们必须要不轻易服输,你的心稍微有一点脆弱,必须要坚强,必须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8号:作慈悲观和念Iti'pi so,观心为主。嗔心很重,一旦看到开车比较慢,看到心就会烦躁。看到自己的坏,依然会浸泡在那些境界里面。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修行并不需要像你心里面想要的那么快,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战斗到死。每一天不停地往前迈,不需要着急。如果着急,很快就会放弃了的。要每一天慢慢地、不停地去用功,要忍耐。8号属于心很急的人,你想快一点能够突破,一定要及时地知道这个,这属于贪心。
 
一旦贪生起,没有如愿的话,嗔心就会生起,就很容易烦躁,你感觉到了吗?不需要想让它快,没有谁可以命令让心快一点证悟道果。要去播种因,不停地去累积:要有戒、要有禅定、要有智慧。因如果够的话,果就会出现。想得到结果,心烦躁,那是不可能得到的。不要心急,心太急了。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大概知道了为什么今天隆波提前结束了。因为下午还会有一个回合,所以就会自动自发地要累积力量了。还剩下一点时间,请允许(隆波)先看一看坐在现场的这些人。
 
感觉到了吗?一旦隆波说要看在现场的这些人了,我们的心变了,看到了吗?心一旦听到声音,然后能够翻译含义,心就变了。隆波说什么?心正在走神,有耳朵又像没有,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心不停地变,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一直在变化,在根尘接触的每一个瞬间都会有变化。隆波想用的是在接触的那一刻,而不是心识的一个刹那。那个属于理论的角度,没有谁测量得了,在实修的时候,没有谁可以做得到。
 
看到了吗?现在心又变了。能看得出来吗?它比刚才要安静一些了。一旦隆波说了要去看了,就这样子了,一旦看隆波不停地说呢,就想那可能不会看我了,心又变了。看到吗?要这么去训练,要一整天去看。
 
如果不能获得突破,那就必须要继续用功。不要想说自己的根器不够利。我们的波罗蜜不够,那就去累积,然后有一天就会累积够。那些能做到的人,是因为他已经累积过了。
 
好,请回家。
 
 
 
【注1】:在历史上2600多年前的今天,佛陀在古印度马嘎塔国王舍城的竹林(Veḷuvana)(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向不约而同前来拜见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阿拉汉圣弟子诵出了教诫巴帝摩卡(Ovādapātimokkha)。为了纪念这一次圣僧团大会,为了纪念佛陀诵出了教诫巴帝摩卡,也为了表达对佛陀与1250位圣弟子的缅怀与崇敬,人们将佛教古历(印度古历)的十一月,马喀月(Māgha)(印度的三月)的月圆日,相当于我们阳历的二月的月圆日这一天,定为敬僧节(Māgha Puja),又称“万佛节”。
 
【注2】:在南传佛教中,龙的巴利语为:nāga,音译为那迦。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法谈文字全篇}}
{{法谈文字全篇}}





2024年9月20日 (五) 13:41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万佛节【注1】,事实上是佛陀给弘法定下了一个原则:弘法应该有哪些内容?弘法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行持?对于我们这些帮忙护持弘法工作的人,可以试着去学一学。这部分的内容特别的多,去找这些内容是不难的。在古时候,(大多数人)是文盲,所以在这一天出家人就会把经典拿出来读给大家听。现代人读书的能力很强了,就自己找出来去读,这样会理解得更好一些。

古人看什么都会从很神奇的角度去看。比如,像今天一样的万佛节,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是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一起聚会,这是很神奇的。那个时代,因为没有手机,就无法一个一个地联系,(不约而同地一起来,)那是神奇。但是,这其中有二百五十位阿罗汉是舍利弗尊者的弟子,那个时候他们本来就跟佛陀在一起。迦叶三兄弟,早期是拜火教的,他们有一千位,他们来的时候也是一起来的。因此隆波并没有从很神奇的角度去看这些,而是去看:他们懂得什么值得,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在印度,他们本来也很重视这一天。他们并没有去敬奉哪里的天神,他们敬奉的是佛陀,所以到了三月的月圆之日,就会把大家一起带过来,来亲近佛陀。一旦大的出家群体来了,佛陀就必须要讲法,这个是很正常的。

在高僧大德的时期,比如说像阿姜曼尊者的时代,在非常重要的一些日子,很多出家人会去找他,他就会讲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从神奇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正常的角度去看也行。(隆波)想让大家看什么东西一定要从正常的角度去看。我们现在的佛教徒越来越愚昧、越来越迷信了,进到各个道场,很多道场里面都创造了很多的天神供大家顶礼膜拜,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金钱。去到寺庙并没有获得觉性与智慧,那就依然称之为不值得。

隆波并没有修很多的塑像给大家来顶礼膜拜。作为佛教徒来到这里,我们大家要学真正的法,要从自身找到真正的佛、真正殊胜的对象。佛,真正的世尊,并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是好还是坏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

因此要直接探究到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自己的心被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包裹着,烦恼习气操控着我们的心,让这么去想、那么去想,如果随着它的操控,一旦它能够操控我们的念头,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语言,影响到我们的所作所为。

我们来训练修行,来直接探究自己的心:哪个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知道;哪个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知道。心呢,就会慢慢地摆脱烦恼习气,心就会抵达僧,也就是抵达殊胜、真善美。真正的僧在这个地方,真正的僧并不在佛像,不在我们顶礼膜拜的什么雕塑上面。我们的生命是好还是坏,取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取决于去顶礼膜拜哪个地方那尊很殊胜的对象。

所有的天神、所有的殊胜对象,我们是要去顶礼膜拜他们的那些品德。他们有他们的一些特质。比如说我们顶礼梵天神,我们知道梵天神的美德是四梵住(慈悲喜舍)。四梵住是必须要用的,尤其是那些大人物、领导或者是统治者,要去训练四梵住。如果没有四梵住,下面的那些人就会没有快乐。

我们就是要把四梵住拿来用。假设我们不是一个什么大人物,我们就是养猫养狗,我们是猫的领导、狗的领导。我们养动物,我们也必须要有四梵住。现在养猫,猫提升成了(主子),我们变成了猫的奴隶了;有的人养了狗,狗死了之后痛苦,嚎啕大哭,这个根本没有“舍”。看到没?法呀,它并不在天神那里。

我们顶礼梵天神,我们要去知道梵天神的法——四梵住,是他的慈悲喜舍。我们要顶礼天神,我们别只是一味地去顶礼这位、顶礼那位,求他们赐福、求发财、求能够通过考试、求征兵能征上……总之就是求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要顶礼天神,要想到天神的那些美德。他有惭愧心跟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会有羞愧心,会害怕做坏事的果报。我们顶礼梵天神,我们要把梵天神的法、梵天神的那些特质带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我们顶礼天神,我们要把天神的特质带到我们自己身上来。

最重要的在于我们必须要按照佛陀所教导的原则去修行。戒,必须去持守;心呢,必须去训练。隆波并没有说要去修禅定,隆波说的是必须要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心。戒必须持守,必须要有戒学;然后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心,就会获得正确的禅定;一旦心有正确的禅定,也就是在我们没有刻意去打压的情况下,安住且有了力量之后,就必须要带领那样的心,让它生起智见。这个“智”其实就是指智慧。智见的意思是让它生起智慧,不是源自于思维的智慧,而是源自于看见的智慧。看,如身本来面目地去看到身,如心本来面目地去看到心。

我们必须要提升自己,如果还没有智慧提升自己的心来到法的程度,去顶礼天神、去顶礼梵天神,那就去把他们的一些特质带到自己的内心。这样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干净。如果去顶礼膜拜了之后求这个、求那个,那就会离法越来越远了,就会变成了乞丐的徒弟了,就根本就不行。

现在依然还有去顶礼那些乞丐、叫化子,然后又去顶礼那些龙、龙王。这个龙啊并不属于善道。panesowa,他属于四大天王,他是天神,在第一层天的天堂,那是离人类最近的一层天堂。有些时代顶礼帝释天,有时候包括连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对象也顶礼膜拜。比如说有的人顶礼mekha龙【注2】、去顶礼memun,这些全都是源自于故事,那并不是真实的。我们大家也到处去顶礼,包括顶礼膜拜dang。所有的一切全部都顶礼膜拜,但是只是一样不要,就是不靠自己。去到寺庙就看到到处都是这些,然后卖花、卖香、卖烛、卖各种各样的……去了之后,并没有获得觉性,并没有生起智慧。

我们有很好的机会进到寺庙了,一定要真的能够获得觉性、获得智慧。去批评别人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根器比较钝,他只能得到这样子的。他们去顶礼鬼、顶礼天神有快乐、有信心继续往前走,从这个角度看也很值得同情。以前的人郁闷了之后,就去跟出家人诉苦,然后出家人能建议就会做一些建议,建议不了就给撒圣水。现在呢,去到寺庙,心情并不一定很舒畅,也许遇到化缘这个、化缘那个,但是要想找到真正可以培养我们内心法的地方是太难了。如果我们的觉性、智慧够的话,进到寺庙要真的能够得到智慧。 隆布放尊者非常得棒,前世的国王顶礼他:“您在哪个寺庙”?他说:“我在心寺”。要在自己心的寺庙,这样就可以获得法。

心是坏的,我们要知道;心是善的,我们也要知道,要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一旦烦恼习气在心里面生起,我们及时地知道,它就会自然灭掉,不用主动去灭掉它,比如,我们的心散乱。昨天早上,有出家人来跟隆波做禅修报告。他们也有问题,就是心不安静。怎么做才好?心不安静,佛陀也有教啊——心散乱,要知道散乱。他已经教了。至于说我们想怎么做,那为什么自己去想呢?佛陀怎么教就怎么做呀。心散乱知道散乱,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心宁静知道宁静,心快乐知道快乐,心苦知道苦,心贪知道贪,心生气知道生气……紧随着不停地去知道、去看见。接下来觉性跟智慧就会生起,就会看到:每一种类的心都是无常的、每一种类的心都不是我,控制不了。

训练修行要探究到心,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这样才能够真正抵达“寺庙”。不是抵达物质——用那些水泥、木头、塑料修建出来的寺庙,那个是外面的寺庙。那个好吗?好!那是必须的。如果没有一些寺庙的话,出家人就没地方待了。没地方待,好的出家人就没有机会修行了。在家里面生活,跟家人打成一片,要想得到很细腻的宁静是很难的。初果、二果是能证得到的,但要来到三果就必须能够出离五欲,在家生活就依然跟五欲在一起,到了时间就会想吃这个、想吃那个,那已经是五欲了。因此,居士身份不适合微细阶段的修行。

有寺庙、有出家人,对于弘法这一块是有好处的;但是有寺庙、有出家人,却不修行的话,就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意义。别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批评不了,因为根器有利钝之分,但我们有机会了,就要去好好测量自己的心。

起先也许测量不了,那就去观察,我们的心没有哪一天一样过。有些天很轻松,有些天又会苦闷,每一天,我们的心从来没有一样过。如果能够观察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观察得更细一点:同一天的早、中、晚、半夜,我们的心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工作的日子,一早起床也许觉得很懒惰;如果是休息的日子,一起床呢,按照习惯要起床了,同样也生起了懒惰了。那个是懒惰于去上班;这个是懒惰于起床,对于睡还很恋恋不舍。读自己的心,而不是不好的感觉生起了之后,想办法去消灭它。并不是必须去消灭它,感觉无论是好还是坏,它一样也在示现三法印,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看得到。

好的感觉生起,比如心想做功德、想供僧,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心正处在善的,那个也称之为不行。不是隆波说的,而是佛陀这么说的。心是善的,不知道是善的,这是不行的。如果我们的心是不善的——唉,今天太懒惰了,及时地意识到心懒了;心是不善的,知道是不善的,那个不错。因此对还是错,取决于我们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我们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就会生起智见。起先有的只是“见”,只是看到身心的运动变化,接下来就会生起智见,也就是生起智慧,这是源自于“看见”生起的智慧——正确地看见:看到身不停地示现三法印,看到心不停地示现三法印。接下来智慧生起:哦,这个身、这个心全都在示现三法印,这个就已经有了智见了。因此,智见是源自于看见实相而生起的智慧,而不是看到别的,智见是看到自己的身、自己的心。

如果真的很娴熟的话,看外面和看里面也是一样的,但高僧大德并不建议我们往外面看,因为这个风险系数比较高。比如说根性很钝的话,如果看到美女了,心就会生起贪心、淫欲心,跟着她看,跟着她走,想求她的手机号码、微信号码、Line号码,这个我们就在散乱,就不行了,我们没有及时地知道自己。看到美女了,我们的心喜欢了知道喜欢,这个就不错,这样就可以。

修行并不是必须待在家里或待在山洞里,修行哪,在哪个地方都行,只要你有觉性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我们就会看到实相。比如说我们有温度计的话,随时去测量,(会看到温度)一整天在变化。我们心里面也要有这个测量仪、检测仪,不停地去测量:早上是这样的感觉,中午、下午、晚上、半夜的感觉在不停地变化。比如说有的人到半夜了还不想睡觉,想做这个、想做那个,想玩这个、玩那个,但是早上不想起床。一定要懂得自律,如果那么做的话,修行就很难,必须要懂得自律,到了时间起床就要起床,到了时间休息就要休息,然后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

起步的阶段也许会看到每一天不一样;再往后就会发现早、中、晚也不一样;修行得更细了,觉性更快了,我们会看到每一个瞬间的心也是不一样的,不是要一个小时、三个小时心才会变一次,我们会看到每一次根尘接触的时候心就会变化。眼睛看到画面,心会变;耳朵听到声音,心也会变;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心接触到念头,心也会变。这样可以说我们修行很厉害了,我们读自己的心读得很好了,读得很快了——快到一个瞬间一个瞬间、一个刹那一个刹那的。 我们不需要做到像学《阿毗达摩》的那些人那样,说一秒钟、一转瞬、多少刹那。出来接触大概是用多长时间,现在是可以测量了,隆波也记不住了,它并没有来到微秒,但是并不是说一弹指之间就是十万个dankhana。【注】包括像隆波说到的这个,并不是一个心识的刹那,而是说我们眼睛看到画面的一瞬间,我们的心有变化;在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的心会有变化;是在有根尘接触的时候,我们看到变化。

《阿毗达摩》被称之为心路,就是眼睛看到画面,接触到眼根,然后信息送到心里面,然后翻译——这个满意还是不满意?然后去赋予价值去决策——生起苦、生起乐、生起善、还是不善……不需要知道了解到那么细的程度,只有极少数人才看得到。因为觉性如果不快是看不到的,我们不需要细到那种程度。我们只需要一点——眼睛看到画面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变了,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就够了。

在我们耳朵听到——假设听到有人无缘无故叫我们父亲的名字,我们生气。一旦我们回头看:哦,这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原来朋友把我们的名字忘记了,却记住了父亲的。本来要生气的,结果变成高兴了。在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听到叫自己父亲的声音,这个心变了,起先有生气,一旦眼睛看到,看到朋友然后心又变了,变成了高兴,原来是好朋友。因此我们的心会变,是一个瞬间、一个瞬间地变。

眼睛看到画面的时候,我们心也会变;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接触到、心接触到念头,我们的心会变化;要及时地去知道这个变化,而不是去控制接触。我们眼睛看到画面,耳朵听到声音,还是心接触到法的所缘,它是属于果报,我们命令不了。我们是看到好的画面、还是不好的画面,好的声音、还是不好的声音,是想什么之类的,我们命令不了。

一旦接触到境界了之后,我们的心开始工作了,这个属于当下了。至于说根尘接触,接触到好的所缘还是不好的所缘,那属于旧的业,是果报现前了,那个不重要,接触到什么境界都可以。但是一旦接触了之后呢,我们的心有变化了,这个我们要有觉性知道,这个属于在当下播种新的善业、好的业,当下是最重要的。

曾经听说过吗?当下是最重要的。我们听了然后说:哦,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当下是最重要的。但是当下在哪里?依然看不见。那不是说今年是当下,去年是过去,2025年是明年,并不是那么远的,而是在自己的心里面测量。眼睛看到画面,我们的心变化,我们看到它变化的一瞬间,那个就是当下,当下在这里。而不是昨天心是那样子的,今天心是这样子的,这个是在想了,并没有“看”,那个并不是“见”,那个不会生起智见,那个是生起了念头:“哎,昨天跟今天不一样,说明它是无常的”。这个依然不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必须要“见”,要看见,看到色、看到名,如其本来面目去看到。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示现三法印的。

眼睛看到画面,我们的心有快乐,我们的心生起了贪,我们及时地知道,这个称之为我们已经知道当下了。耳朵听到声音,我们的心有苦,我们的心生起了嗔心,我们及时地意识到;有苦在心里面生起了,我们知道;在心里面有嗔生起了,我们也知道;这个称之为我们在知道当下了。

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有的只是变化,没有恒常不变,不需要去训练让心恒常。心,它本来是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不去批评它,就让它去运动变化。只需要有觉性地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接下来智慧生起就会知道了,每一种类的心生了就灭。坏的心、好的心、快乐的心、苦的心生了就灭。起先会看到,每一样、每一样生了就灭,生了就灭。

在生起道果的时候,有总结性的智慧,每一种类的心生了就灭,而不是贪的心、生气的心、迷失的心,生了就灭,不像在训练的阶段了,然后就会知道所有生起的一切全部会灭去。慢慢地去训练,要去测量出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会获得宝贝。好的宝贝是无法跟谁去乞讨的,必须要自己去动手。到处去求,到处去求的,那是不行的,必须要自己去动手。

隆波去跟隆布敦长老学法,他第一次教的重点就是要读自己的心,这个是重点。但是还会有一点介绍,他说:“修行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这个是属于鼓励,让我们有信心。“读了很多的书了”,这个是属于进一步延伸。“从现在起读自己的心”,真的是在教导当下的修行。

隆波跟隆布敦长老学到的,其实就是读自己的心,那就自己去读,每一天都读自己的心。怎么去读呢?就像刚跟大家分享的那么去读,一整天去读。从一起床到睡着,不停地去读,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就去读,用的时间不长,就会生起智慧。看到快乐的心生了就灭,苦的心生了就灭,什么、什么样的心,全部都生了就灭,根本没有一个什么是恒常的自我。慢慢地去训练,这样的话,我们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可以获得真正的意义。

今天讲法讲得这么快,好,做禅修报告。

讲法讲得很短,但是一定要做到。隆布敦长老教隆波教得比这个更短,教一句话:“读自己的心”。教读自己心的方法,已经教得很细了,要自己去读。如果做得到,就会抓住里面的实质;如果读不到,就抓不到实质。我们的心就会继续轮回很久,苦了又苦,死了又死。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今生体证道果,那个取决于我们的根器和波罗蜜累积到什么程度。如果谁累积得比较多了,他就会比较快;如果谁累积的比较少,那就必须要不停地花时间去累积积分,这是公平的。

法啊,都处在业果法则范围之内,永远都是公平的! 1号:能够分离蕴,而且看到蕴工作更频繁了,看到身心不是我,但是依然很紧地执着身和心,尤其是执着心好。很清楚地看到我慢很大,烦恼习气全部都还有,但是好像减少了。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能看到有烦恼习气,这个称之为有觉性。觉性要多多地去提升。你现在不是(有觉性),是在带领心进去,就好像吸毒上瘾的人,不要,不要。修行啊,一定要觉知自己,别去带领心让它去昏沉。要觉知、觉知、觉知,要醒过来,活在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兴奋。但是也并不是带领心去犯迷糊,而是要觉知、觉知。很好,这个可以做得到。


2号:对自己的烦恼习气还不中立,看到紧抓自我作为中心,看到自己的弱点就是依然黏着于情绪,喜欢享受,禅定不够,心不够强大。有时候帮助家里面人的时候,依然用心不太正确,导致自己很郁闷。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说到自己家里面的事情,要好好地去学四梵住。照顾家人也同样需要用四梵住。有的人照顾父母,尤其是照顾父亲,他有时特别顽固,教什么东西他都不听,也不知道到底谁是父亲,谁是子女。觉得他太顽固了,教他什么他都不听,也必须要知道,自己家里面的人也是人,他也有他的感觉、他的需求、他的观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去帮忙,然后要舍。

比如像隆波,并没有想过在今生必须要带父母去涅槃。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时间,他必须要修自己的行,要保持中立。至于修行,看到这个、看到那个,很好,但是心依然非常散乱,别扔掉临时的家,也就是要有禅修业处。去修禅修业处,比如佛陀、佛陀、佛陀之类的。

2号,如果去找心里的所缘,就喜欢习惯性地带领让它静止。直接去念佛陀,不需要呼吸也可以,去“佛陀、佛陀、佛陀、佛陀”,或者是“佛陀”太短了,那就Buddho Dhammo Sangho 也行,那如果还是觉得很短,那就Buddho Araham Dhammo Sangho 也行。如果不喜欢,不想去模仿别人,自己去创造一段也行的。什么都行,只要修了之后,心里面舒服。去跟自己念诵的内容在一起,如果开始强迫打压自己,要及时地意识到;念诵了之后,开始很陶醉,忘了自己了,也要及时地意识到。如果你只是去观呼吸的话,就习惯性地带领让心昏沉。


3号: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念经、打坐,在日常生活中观身体呼吸,如果迷失去想了,知道迷失了,看到念头灭掉,回来继续观身体呼吸。觉知迷失更频繁了,知道苦,知道苦灭,知道想要苦灭,知道想要好,迷失去紧盯。苦减少,嗔心减轻,戒更好了,离世间越来越远,修行进步了。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继续用功,修对了。但是呢,你有一点点在控制心,你感觉到吗?当下这一刻你是这样子的,这个要放开。不需要去强迫让它静止,要放任让它自然地去运作,然后有觉性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修行很好。

修行啊,我们必须要有临时的家,用来培养觉性,开发智慧。别扔掉临时的家,如果扔掉的话,心就会太散乱。跟临时的家在一起,要以正常的状态去跟它在一起,不要去紧盯,不要苦闷,要去觉知。3号稍微有点紧,也许是因为正在跟隆波互动,所以受到惊吓,有点害怕。你在平常的时候还是不错的,继续用功,已经修对了。

4号:跟隆波学法,用呼吸作为临时的家,看到身跟心分离开。有时能看到心的生,但是不太能看到心的灭。每一次生起知者的心,心就会立马回到呼吸上面,这个是正常的吗?还是属于把心拉到呼吸上面来了?

隆波:如果把心拉到呼吸上面,心就会憋闷、沉重,如果它是自己回来了,就不会沉重、憋闷。这个很容易去体会。什么时候打压,什么时候就会憋闷。你现在在打压,就会有一点憋闷。放开、放开,能放得开吗?这个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打压,还在强迫让它放开。

心黏着于静止不动,你能感觉到吗?黏着于静止不动,这个是源自于欲望,因为想要好,想修行,就会把它竖着一动不动。一定要及时地知道心的想要,想要修行也要及时地知道。一旦及时地知道心,心就不再有想要,不用去纠正,它就不会去把它竖起来。

有的人呢,心一旦僵硬了之后,想办法去纠正,越纠正越麻烦。为什么去纠正呢?那个属于果报,那是苦,那是结果,要知道,而不是要去断它。真的要解决的是根源,也就是要解决欲望、想要——想修行、想知道、想看见、想成为、想获得、想好,然后就会去打压心。如果及时地知道想要,想要灭掉,它就自然不会去打压了。有一瞬间很好,能够意识到了吗?那就是没有在打压的时候,现在你又开始打压了。


5号:修习安般念,看到心日日夜夜迷失去想,有时候心自动地会念诵佛陀,很快又会迷失。日常生活中一直在觉知自己,有时候心会清明、快乐、亮堂、宁静、寂静。有时候会看到心日夜挣扎,但是一旦看到无我,心就会很平静,停止挣扎。哪里需要调整?

隆波:不需要调整,从无我的角度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你的心属于智慧很多的那一类,要去看无我,看别的不行的。你只会赢在看无我,因此看什么都要从无我的角度去看,必须看见,而不是去思维分析。

5号很好。去用功,但是心有一点没有归位,你看得出来吗?当下这一刻心没有归位,它在外面,去到屏幕上面去了。


6号:工作属于做规划的,想特别多,工作压力很大,很苦闷。开车的时候会听隆波的开示,休息的时候会观心。有些天修行很好,看到蕴分离,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心散乱,有一个静止不动的,一直不消失。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在你想很多的时候,去观身,不需要观心也可以。看到了吗?身体从来没有想很多,这个你能感觉到吗?身体它不会想很多的,而且它也没有说它是我。一旦这么看见,你的心就会慢慢宁静,有力量,然后就很容易看到心。如果正在想工作,不停地在想的话,观心观不出来就去观身。

现在那些小虫子飞过来了,开始宣告夏天来了。迷失去想了,你知道吗,6号?别去打压它,依然在打压。6号迷失了吗?看到了,对吗?然后会不停地跑、跑,现在又迷失了,这个是迷失去想,迷失了要知道。

要想观心,心的禅定必须够。你依然很散乱,所以观起来就有点难度。如果心散乱的时候观心很难,那就去观身:看到这个身体,它不是我,它是空,根本没有个我在哪里。它从来没有说它是我,去看嘛,去感觉它,这样心就会有力量,这样就很容易看到心。心还没有力量,如果努力地想去看心,心就会更散乱。要轻松地去觉知。


7号:每天打坐两个小时,观当下的境界,触就会灭掉。每一天的状态不一样,有些天比较散乱,有些天只是声音灭掉,就会很震撼,眼泪就会流。不太有五盖,觉得心更加愉悦。对于善跟不善,很容易动摇,越来越理解人了。在日常生活中迷失很多,而且很久。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的心依然有点弱,有法喜之类的,这些情绪还很容易控制你的心。要及时地知道,别轻易地被它们控制。心必须要坚强,不然的话,心太弱,那些好的情绪就会控制心,不好的情绪也会轻易控制心。

有的人被好的情绪控制,比如说有信仰。如果信仰特别多的话,有多少钱都把它供养给出家人了,这样就是被好的情绪控制住了,那个也不好。因此,必须要做自己,必须要强大。要增加这个强大,心稍微脆弱了一点。这条线路必须要坚强:要想跨越轮回,必须要坚强。就像大迦纳格(Mahājanaka)在大海里面游泳,非常地坚强。如果心很害怕,就很容易沉下去淹死掉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够坚强的话,就要想到大迦纳格(Mahājanaka),他呀,非常地坚强。我们必须要不轻易服输,你的心稍微有一点脆弱,必须要坚强,必须要战斗到最后一刻。


8号:作慈悲观和念Iti'pi so,观心为主。嗔心很重,一旦看到开车比较慢,看到心就会烦躁。看到自己的坏,依然会浸泡在那些境界里面。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修行并不需要像你心里面想要的那么快,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战斗到死。每一天不停地往前迈,不需要着急。如果着急,很快就会放弃了的。要每一天慢慢地、不停地去用功,要忍耐。8号属于心很急的人,你想快一点能够突破,一定要及时地知道这个,这属于贪心。

一旦贪生起,没有如愿的话,嗔心就会生起,就很容易烦躁,你感觉到了吗?不需要想让它快,没有谁可以命令让心快一点证悟道果。要去播种因,不停地去累积:要有戒、要有禅定、要有智慧。因如果够的话,果就会出现。想得到结果,心烦躁,那是不可能得到的。不要心急,心太急了。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大概知道了为什么今天隆波提前结束了。因为下午还会有一个回合,所以就会自动自发地要累积力量了。还剩下一点时间,请允许(隆波)先看一看坐在现场的这些人。

感觉到了吗?一旦隆波说要看在现场的这些人了,我们的心变了,看到了吗?心一旦听到声音,然后能够翻译含义,心就变了。隆波说什么?心正在走神,有耳朵又像没有,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心不停地变,不停地去测量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一直在变化,在根尘接触的每一个瞬间都会有变化。隆波想用的是在接触的那一刻,而不是心识的一个刹那。那个属于理论的角度,没有谁测量得了,在实修的时候,没有谁可以做得到。

看到了吗?现在心又变了。能看得出来吗?它比刚才要安静一些了。一旦隆波说了要去看了,就这样子了,一旦看隆波不停地说呢,就想那可能不会看我了,心又变了。看到吗?要这么去训练,要一整天去看。

如果不能获得突破,那就必须要继续用功。不要想说自己的根器不够利。我们的波罗蜜不够,那就去累积,然后有一天就会累积够。那些能做到的人,是因为他已经累积过了。

好,请回家。


【注1】:在历史上2600多年前的今天,佛陀在古印度马嘎塔国王舍城的竹林(Veḷuvana)(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向不约而同前来拜见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阿拉汉圣弟子诵出了教诫巴帝摩卡(Ovādapātimokkha)。为了纪念这一次圣僧团大会,为了纪念佛陀诵出了教诫巴帝摩卡,也为了表达对佛陀与1250位圣弟子的缅怀与崇敬,人们将佛教古历(印度古历)的十一月,马喀月(Māgha)(印度的三月)的月圆日,相当于我们阳历的二月的月圆日这一天,定为敬僧节(Māgha Puja),又称“万佛节”。

【注2】:在南传佛教中,龙的巴利语为:nāga,音译为那迦。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