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66《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8月10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73行: 第173行:


好了,请吧。
好了,请吧。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编译声明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部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Category:当下启程编译]]
[[Category:当下启程文字整理]]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2024年9月15日 (日) 21:48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今年有好几位高僧大德都圆寂了,包括隆布光,他是清迈人,对吗?还有隆波坎底、隆布英颂。若想有一位高僧大德出现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然而他们跟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太久,然后就圆寂了。

昨天,隆波听到新闻之后准备去清迈参加他的葬礼,但是刚好这边又有两天讲法的日程安排,就只剩下下午的时间空余,查了一下还没有机票了,所以这次就去不了了。

我们要修行。高僧大德教了,我们就去修,别一直明日复明日。

昨天依然有和中国人互动,最近一段时间有新来的中国人团队。隆波告诉中国人呐,来学法,若想着全力以赴地去求(想要得到),就好比带着篮子、袋子来准备把法装在自己的包包里面带回去。太心急了!法并非是那样可以来购买,或者轻而易举就能带走的商品,必须训练。

中国人稍微有点儿太性急了,就想快一点。但是泰国人呢,那又是另外一端——性子一点儿都不急。因为本身就出生在有佛教的国土,什么时候学都可以,什么时候修行都行,所以就提不起劲儿,完全是另外一个极端。西方人呢,又是另外一种情况,非常多的西方人喜欢修禅定,不太愿意开发智慧,因为他们以为他们的智慧已经很多了。然而世间的智慧和法方面的智慧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我们看每一个群体,会发现每个群体也是有区别的。有共业,所以就会共同投生在同一块地方。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有哪方面弱点,就努力地去调整它。如果心太急了,就将性子稍微放平缓一点;如果性子太平缓了,就别只是一直提不起劲来,每天必须要自律,一定要去修行。比这个更好的做法,是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就修行。不需要等,不需要等到睡觉之前再用功,如果一整天是彻底散乱的,希望睡觉前一两个小时修行,那是不可能的,心没有力量。因此,如果我们想让心有力量,打坐不会睡着,必须要有觉性。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这是最重要的。


高僧大德也曾教导过,若修习禅定太多了进步就会很缓慢,思维、分析太多就会散乱。因此,必须要修禅定,但是心宁静到差不多了,就要出来审视;审视、思维分析一段时间之后,心没有力量,就要重新回来修习宁静,就这样不停地来来回回。

打坐就好比我们在磨刀,刀比较锋利了就去砍树;砍树了之后一旦比较钝了再重新来磨刀。或者比如我们用手机,手机电池已经快没有了,那就要去重新充电。因此修禅修业处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是不行的,必须要修习禅定,让心有力量、有快乐、有宁静。让心可以品尝宁静的快乐,这并不是小事儿。

如果心从未宁静、从未接触过修行的快乐,就会偷懒,在修行的时候就会觉得太苦太苦了,拼命地压制、打压自己,因为心不宁静。但是如果谁曾经品尝过宁静的快乐——禅定的宁静的快乐,就会知道世间的那种快乐根本毫无意义,只是迷失,一整天一直那样很陶醉、很消遣而已。如果我们完全没有禅定的力量,心是不想修行的,心就很容易迷失在世间,很容易沉迷在世间,称之为“迷失于五欲”。迷失于五欲就是迷失在色、声、香、味、触里面。如果心训练禅定训练得很好,我们就会接触到另外一类快乐,也就是宁静的快乐,我们会看到佛教的好处,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想修行。

比如隆波看到我们大家有时候来学了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是因为还没有品尝到法的味道,没有品尝到它是多么可口。我们曾经吃到过很可口的东西,我们知道那个很可口,但却不知道有比那个更超越的。因此,别扔掉修禅定。

带领心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喜欢什么所缘就用那个所缘,不需要模仿别人。比如念诵,有的人就会念诵“佛陀”,有的人念诵“Sammā arahaṃ”,有的人念诵“Namo buddha”,有的人念诵“观音菩萨”……那都是一样的,就是选择与自己相应的。有的人修安般念比较相应,有的人不相应;有的人观行住坐卧比较相应,有的人不相应;有的人比较擅长于“正知篇”,观动、停……取决于我们所擅长的。

带领我们的心与单一的所缘在一起,起先心会很挣扎,一会儿跑去找这个,一会儿跑去找那个,那是它的惯性——习惯性地会去找东找西。它跑去找色、声、香、味、触,或者迷失到过去、未来,我们就必须要带领心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起先心会挣扎,但是不停地训练,它就不挣扎了。

如果我们擅长于“安般念”,我们需要宁静的时候就来观呼吸,以呼吸作为临时的家。如果我们不停地去训练的话,有时候呼吸一两次,心就宁静了。有的人擅长于念“佛陀、佛陀”,或者念“Buddho dhammo saṅgho”——佛法僧。如果觉得念“佛陀”太短了,也许他就会念“佛法僧”;有的人觉得这个依然短,那用别的内容也行,“Metta karuna arahaṃ metta”也行;有的人用的是”Buddha metta buddha mama buddha buddha mevenam”这个会稍微长一点;有的人喜欢“Iti bhara metta dimsa iti sambanyu matada itibutimado itibiso calimano”,这个会更长一点。

以前在佛陀的时代也有出家师父们是念诵的,比如大周利盘陀(周利盘陀他先出家,然后他的哥哥出家就被称之为“大周利盘陀”),是智慧很多的一位阿罗汉。他写了一段赞颂佛陀的偈子让他的弟弟念,他的弟弟无论如何都记不住,而佛陀教导的那种非常短的念诵,周利盘陀就可以做得到,很长的就不行。这取决于每个人的根器秉性。

我们擅长于哪个所缘,我们就选择那个,不停地去修。如果我们的心有快乐,就会很快速地宁静。一旦它宁静,心会获得休息,比较滋润。如果入定,一旦心从禅定里退出来,就带领心去审视身体,不需要观心。因为入定退出来以后,心依然静止、空,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先去观身,就会看到身体的苦与过患。因为禅定的力量特别强大,有时候看身体会分离成“四大”,把身体分成:地是地、水是水、火是火、风是风。地水火风分开,就会看到地不是我、水不是我、风不是我、火不是我,没有一个我。

如果我们没有获得禅那,只获得宁静(虽然宁静到一定的程度,但还未达到禅那),心一旦从这里退出来,我们若想去观心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修习禅定,心会有一点点宁静,从禅定里面退出来之后,心就又开始散乱、想东想西的了,想到过去、想到未来,想到喜欢的、想到不喜欢的……

今天早上隆波见到一位高僧大德,他的修行非常棒。隆波让他继续提升,要去看:心一直处在工作的状态中。心的工作其实就是称之为“造业”、“业有”,心一直在创造“业有”,告诉他不需要找路,去出离那个“有”。戒定慧都处在“有”里面。

为什么大多数人他在“有”里面,但是没有证悟道果?因为他没有觉性。修行人和不修行的人的区别只有一丁点而已,不修行的人他没有觉性,心里面是没有觉性的——迷失去看、迷失去闻、迷失去尝、迷失去听、迷失去想……有的全是迷失。没有的不善法就很容易有了,因为是迷失的。但是在迷失的时候想到那些好的事情,也有的。不善是善生起的因,也有可能。但绝大多数并非如此,迷失了之后大部分是不太好的事情。

作为修行人,跟一般人只有一点点差别,心去看画面、去听声音、去闻气味、去尝味道、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去在心方面想……心产生了变化:生起了快乐,知道;生起了苦,要知道;生起了善,知道;生起了不善,要知道。并没有说要断,而是要知道。

修行,我们并不是非人类,就只是正常的人类,仅仅只是注入了觉性:当眼睛看到画面,我们的心产生了什么变化,有觉性及时地意识到;耳朵听到声音,心产生了什么变化,有觉性及时地知道;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心产生了变化,要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我们的心跑去想,心产生了变化,要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

所谓的“有变化”,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感受(的变化):比如,刚才的心它是没什么感觉的,而现在有快乐了;刚才的心,它是有快乐的,现在又没有什么感觉了;刚才的心没有什么感觉,现在有苦了……我们就会看到它的变化。或者是看行蕴也行,起先的心是善的、功德的状态,一段时间之后变成了不善,它就是这样翻来覆去的,没办法一直保持不变的。

比如我们看到小孩子很淘气,跑到马路边上去玩了,我们生起了担心,悲悯他、生起了悲心,不想让他在马路边上玩儿。阻止他,但他不听,于是我们就生气了,善翻转变成了不善。

因此我们就要去好好地观察自己,要去读自己的心,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观察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观察自己,这个称之为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高僧大德教导说,修习禅定太多就会很慢。真的慢呐!如果我们入定变成了梵天神,那就慢到也许是要宇宙生灭几个周期。修习禅定特别多就会很慢,思维太多就会散乱,修行真正的重点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正如刚才所分享的,我们并没有让自己变得异于常人。看到漂亮的美女来了,我们并不需要让自己就只是观,不停地背诵“就只是知道、就只是观”,或者是去思维分析“这是不净的、这是白骨”,那么去做就是奢摩他。如果开发智慧,看到美女了,心喜欢知道心喜欢。不修行的人看到美女,他就会只看到美女;我们看到美女,会回来看自己的心,心喜欢,我们知道心喜欢。我们跟不修行的人只有这一丁点差别而已。

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眼睛看到画面,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及时地捕捉到;耳朵听到声音,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及时地知道;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接触到,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及时地知道;我们去想了,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及时地知道。

比如,我们想到这个人之后生气了,因为这个人二十年前曾经和我们追求同一个人,是我们的情敌,我们喜欢谁,他就喜欢去抢谁。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当我们想到这件事儿,旧的想蕴开始工作了,就生起了嗔心。而生起的嗔心是当下的,我们正在重新造新的恶业,我们的心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我们跟不修行人的区别在于:我们想到这个人,心有嗔心,我们知道心有嗔心,不需要追忆过去,及时地知道当下正在呈现的这个心。这样不停地去训练,难吗?根本没有任何难度,我们别让它随顺惯性而做就行了。

世间的人习惯性地往外看:一旦眼睛看到画面,心就会跑到画面上;耳朵听到声音,心就会跑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心接触到念头、想法,那也会往外跑。这个隆布敦长老称之为“把心往外送”,一旦心往外送了,心就会动荡起伏,我们看不到。

隆布敦长老教导说:“心的自然状态就是必然会往外送。”看到没?他并没有说不准往外送,他说的是“心的自然状态就是必然会往外送”。但同样也有高僧大德不让心往外送,因为它无止境、无休止地往外送,所以会被棒喝:“别往外!注意别往外送!”但是事实上长老在教导时说,心的自然状态是必然会往外送。一旦心往外送了之后,去感知所缘,如果我们没有觉性,它的结果就是会生起苦;如果心往外送,我们有觉性及时地捕捉到自己的心,那是在开发智慧。因此,心往外送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心往外送其实就是心在创造“有”,所有的烦恼习气都生起在“有”里,戒定慧也生起在“有”里。因此,如果心往外送了,出去看画面、去听声音、去闻气味、去尝味道、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去往心方面想,并不阻止,而是要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看到这样的画面满意,看到这样的画面不满意;听到这样的声音满意,听到那样的声音不满意;想到这个事情满意,想到那个事情不满意……就只是这么去观察而已,根本没有任何难度。隆布敦长老所以开示说:“修行不难,难的仅仅只是不修行的人。”他教导隆波说:“读了很多的书了,从现在起读自己的心。”

读自己心的方法,就是隆波分享的这个方法。不是拼命地打压自己,或者是很苦闷地观察自己的心,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心,不是这样子地去紧盯。去紧盯心,什么也获得不了,只是获得宁静。也许会一下子掉到无色界定里面,死了之后就会变成没有色身的梵天神,这类梵天神只有单一的心,没有眼耳鼻舌身。即使弥勒佛悟道成佛了,他也根本不知道,因为他不能感知外面,只是一味地看自己的心。

因此,别紧盯自己的心,要去读自己的心,并没有让你紧盯心。读自己的心,也就是一旦接触到境界之后,心快乐,知道;心苦,知道;心不苦不乐,知道;心好,知道;心贪、心嗔、心痴,知道;心散乱,知道;心萎靡不振,也要知道。

如果我们不停地去训练,心有禅定,有一点点禅定集中下来也知道;心进入到禅那,也知道;心在禅那里面开发智慧,也知道;心放下心,也知道。就会慢慢有次第地、越来越深地知道。比如我们现在,知道心苦、心乐、心好、心坏,这样不停地去知道。我们并不是那种玩禅定的人,那些玩禅定的人就属于心念处后面的那一段了,最开始这个阶段是针对没有禅那的人。

知道当下这一刻身体在动,难吗?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在动啊!有的人说:动了没有觉知。要觉知!嗯,就这样(隆波做动作),那真的太无聊了,一直这样你的脖子就会坏掉的。或者有人说动了要觉知,有的人就这样动、那样动,动完了就拼命地紧盯、紧盯,这个没有在觉知,是在紧盯。要自然地去动,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已经在动了。

我们想让身体持续地动很久,就去经行。经行的时候,并不是去紧盯让心静止不动。经行,要看到身体在走,心是观者,这样智慧就会生起:身体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或者是经行需要宁静,就不停地、持续地觉知走的身体。持续地觉知单一所缘,以观身体为主,心就会宁静。

如果想开发智慧,就去读自己的心。经行,心跑去想,及时地知道;心跑去紧盯身体,及时地知道。及时地知道心,接下来就会生起智慧,看到心能够自行地工作:知者的心也是无常的,迷失的心也是无常的,紧盯的心也是无常的,控制不了。看到没?修行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就是那么简单。

当下这一刻坐着,知道吗?如果心走神,就不知道。或者一旦想到要坐着觉知,然后就坐着去紧盯,很苦闷,很快脖子、肩膀、后背就酸痛。就只是觉知,就只是去感觉。身体呼气,知道吗?身体吸气,知道吗?难吗?知道当下这一刻是呼气还是在吸气,根本没有任何难度。以正常的心去感觉,别让心苦闷了再去觉知,以正常的心去觉知。

佛陀教导说:心,它本来的面目是清明的。阿姜摩诃布瓦尊者说:“知者的心,它是清明的,它蒙上阴影是因为烦恼习气掺杂进来了。”正常的心,它本身是清明的,不需要对它做什么,如果动手去做一点点,它就已经不清明了。只是我们想到修行、用心修行,贪就生起了——想快乐、想宁静、想知道、想看见、想成为、想获得、想好。这些只要一出现,知者的心就已经彻底地死掉了,变成了贪的心,生起的贪心代替了知者的心。因此,我们要以正常的心去感觉。

修行一开始就别对心做什么,现在的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子的。只是感觉身体坐着、身体在呼吸,以我们正常的心去感觉它。本来想说100%的,但顾及到有些人,那就说99%的修行人,一旦想到修行就马上去打压自己——先打压心,再用心去打压身体、去折磨身体,还要不停地忍耐。谁如果有福报波罗蜜,就可以从里面掉出来;如果谁波罗蜜稍微少一点,就会一直黏着紧盯,黏着几生几世,很多生很多世。很难纠正的,如果黏着了就很难纠正的。

因此,我们的心它就是正常的,它本身就已经很好了,只是它很愚蠢而已。心清明,但是并不纯净。清明,是指它清澈;纯净无染,是没有烦恼习气。清明的心就是知者的心,它本身是清明的,它亮堂、宁静,那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它愚蠢,依然不知道真相,还没有开发智慧。我们要由清明的心、知者的心,提升让它生起正确的领悟、正确的明白,最后培养起正见。最终清明的心——掺杂着无明的清明的心就会被消灭;无明被消灭、清除,这个时候心就变成纯净无染的心了。

在我们起步的阶段,别去消灭清明的心,也就是我们正常的心。一旦我们有正常的心了,就去看:身体呼气知道,身体吸气知道,身体行、住、坐、卧也知道,身体动、身体停也知道。就这样不停地去觉知,不需要想要觉知多久,一辈子去觉知也行。至于什么时候取得道果,那就取决于自己曾经累积的福报波罗蜜有多少了。

有的人有觉性,观身、观心时间不久,七天就证悟阿罗汉了;有的人七天还没有证悟阿罗汉,证悟到三果的阿那含;有的人七个月变成阿罗汉,有的人七个月证到阿那含;有的人七年变成阿罗汉,有的人七年变成阿那含……

如果我们有觉性,修习四念处,有觉性去观身、有觉性不停地去观自己的心,七天、七月、七年,如果我们的福报波罗蜜足够,就会见法。如果还不够,说明我们的烦恼习气很厚重、智慧很钝,那就要忍耐,不停地去用功,应该不会一辈子都蠢吧!

烦恼习气它是受不了觉性与智慧反复清洗的,要慢慢地去用功。有的人的心太脏了,就必须要花时间,清洗过程花的时间会比较久一点;有的人本身很干净的,只是稍微有一点点,类似于有几片叶子落在布上面,一抖叶子就掉了;有的人烦恼习气很细,已经渗透到布的里面,就需要去清洗,有时候洗一遍还不行,必须要清洗好几遍。

比如来这里出家的法师,都是由居士出家成为出家人的,每个人的原始资本都不同。有的人善法做了很多,不善法也做了很多,恶业也多,善法功德做得也很多;有的人造的恶业很多,福报也很少;有的人恶业比较少,福报很多;有的人恶业少,福报也很少。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法是很殊胜、很特别的。即便我们心的基础,因为活在世间被污染得特别脏,脏到已经黑黑的了,就是类似于脏兮兮的、脏得没办法再脏了,但是我们动手修行,不停地去清洗自己,现在也很干净、很漂亮了。因为本来的心,它并没有脏,它只是被烦恼习气包裹了,一旦我们把烦恼习气清洗掉,心就会开始清明了。 每一天要去训练自己,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好转。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力量、散乱,先修习宁静。有的人无法直接修习宁静,那就先仰赖于智慧带领,有觉性去觉知身、觉知心。比如,当今时代真的能入定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绝大多数人不会从入定开始。因为当今社会太动荡不安了,这种动荡不安,已经透过手机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到我们身体的细胞里面了。因此,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要想真的入定是很难的,就必须要用另外一个方法——用智慧引领禅定。仰赖于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呼气,觉知;身体行、住、坐、卧,觉知;身体动、身体停,觉知。不停地去觉知,一段时间之后,心就会有力量。

因此,有的人心有力量,并不是源自于修习禅定,而是源自于正确地培养觉性。有正确的觉性不停地去做,比如心散乱知道心散乱,心就不散乱了;很快又再散乱,再知道,再散乱再知道,心力就会逐渐增长。因为在心散乱的时候,会损耗力量、损耗能量。一般的人,心一整天在散乱,所以心就没有力量,只是要睡觉都睡不着,然后散乱。但是如果我们有觉性,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心储存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同样也能够安住。比如,好几个人修行了之后心有力量,隆波说“有力量了,有力量了”,这是仰赖于觉性不停地及时知道,心就会有力量。一旦心有力量了之后,别只是一直停滞在“有力量”的状态,就像把电充满了之后,就要去发挥它的价值,不然为什么要充电呢?一旦我们心有力量了,接下来就去开发智慧。

看到没?并没有从入禅定开始,而是仰赖于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常常地知道,心就会安住,有力量起来。一旦心有力量了之后就去开发智慧,看到身体坐……比如当下这一刻,我们大家听隆波讲法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有力量。心有力量,不是指听隆波讲法了之后能睡着的人,这样的人是很稀少的,大部分的人听隆波开示心都会有力量。

一旦心有力量了之后,比如当下这一刻,几乎每一个人的心都有力量。能感觉到吗?身体坐着。必须要想很多吗?要知道身体正在坐着,谁都能够感觉到。身体正在呼气还是吸气,感觉难吗?不要紧盯,而是感觉,不难的。

如果我们的心有力量且禅定足够,心安住起来。到底是透过入禅那安住,还是透过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安住,都有,都可以,心最终都能安住起来。一旦心安住了之后就去开发智慧——看到身体与心是不同的部分;看到感受与身体是不同的部分;看到感受与心是不同的部分;看到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

比如,我们看到生气,知道生气并不是心,生气仅仅是生起来被心看到的一种境界而已。如果我们的心是安住的,就可以把蕴分离开了,把界分离开了,就可以慢慢地分离开。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并不是我;在身体里的苦乐的感受,它并不是身体,也不是心,也不是我;心方面的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不苦不乐的感觉,不是身体,不是身体方面的感受,也不是心,也不是我;善与不善,不是身体,不是感受,不是苦乐的感觉,不是心,也不是我。

比如,一般的人生气了,最低的就是生气还是不生气。比如狗吵架,它们生气,相互之间拼命地撕咬,生气不知道自己生气,只是一味地相互撕咬。如果是人呢,有的人也生气,看到生气生起了,但是投降了,生气依然在染污自己的心,只是觉知到一丁点,但是依然在迎合它,因为习惯性地放任自己随顺以往的惯性。这样的情况也有。有的人觉性、禅定、智慧更加强大了,当生气生起了就会看到生气并不是心,不是我们生气。生气是一个状态,感知生气的心是另外一个状态,并没有个“我”在生气,有的只是“生气”和“感知到生气”。这是因为智慧更加强大了,就会看到苦啊——有苦存在,但是没有受苦的人;有生气,但是没有生气的人;有贪,但是没有贪的人;有迷失,但是没有迷失的人。

以正常的心,慢慢不停地去训练。如果我们不会入定,就训练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之后,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常常地去知道,最后心就会有力量,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一旦心有力量、安住了之后,蕴才能够分离开;如果心没有力量,蕴是分离不开的。努力地去分离,最后会更加地迷,然后误以为自己很牛,自己能够分离得开。

因此,要去用功,修习某一个禅修业处,然后及时地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不停地去训练,这样心就会有力量,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一旦心有了力量,就去开发智慧。

开发智慧第一阶段,也就是分离名色,分离蕴界。分离色,身体是属于色法;名法,也就是心,作为观色法的观者。看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接下来会看得更细,就会看到每一个名法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名法有两个部分:心和心所。心所也就是苦乐的感觉、记忆界定、造作好、造作坏,这属于心所。

我们不停地训练,快乐生起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哦,有快乐生起了,不是我快乐,心看到现在正在有快乐生起了;有苦生起的时候,就会看到现在苦生起了,不是我苦。心是知者、观者,就不会变成“我”苦了。如果生起了贪,就会看到当下这刻有贪生起了,心仅仅只是知道有贪的人。心并没有在贪,心是知道贪的人。心也不是我,贪也不是我。慢慢地去观,当生气生起了,就会看到生气不是心,生气不是我,生气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它生起了,就会灭去。一旦这么照见了,心就会退出来,生气就会立马灭去、消失。因为有智慧,知道生气就像是一个骗人的鬼。

起先这里很黑,我们就怕鬼,但是一旦光明生起了,知道这个地方根本没有鬼,只是树而已。一旦智慧生起知道了真相,就会放下。比如我们去到黑的地方害怕鬼,看到鬼站到很高的地方,头特别大,只有一条腿,暗自揣摩这肯定是那种像秧稻一样的鬼,一旦有光了之后,发现只是一颗棕树。智慧一旦生起,误解就消失了,愚蠢就消失了。

智慧源自于什么呢?源自于以安住的心有觉性地观正在呈现的境界。以安住且中立的心观正在呈现的境界,智慧就会生起,就会生起正确的领悟、正确的明白——它不是“我”。这个身体不是我,仅仅只是被观察的对象;身体里面的苦乐不是我,仅仅只是被观察的对象;在心里面的苦乐、不苦不乐也不是我,仅仅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它是能生起并且必然会灭去的现象;所有的在我们心里面生起的善与不善,也不是心。起先就会觉得是“我的心”生气。一般的人生气,他不知道正在生气,他生气就会去外面找麻烦,跟别人吵架。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早期,我们开始能觉知到自己生气了;修行更好的人就会看到,生气与心是不同的部分,生气不是“我”。慢慢地去看,就会慢慢地分离开。慢慢地分离开;最后就会发现心并没有在生气啊,但是它被生气骗了,被误解骗了,所以就以为我们生气了。但事实上,心从来没有生气,心从来没有贪,心从来没有迷失。仅仅只是贪、嗔、痴进来控制心了,所以让我们原本清明的心蒙上了阴影;慢慢地训练,有一天高阶的智慧生起,就会彻见到心本身也是在示现三法印。如果以无上的智慧照见到心的三法印,而不是思维分析出来的,心就会放下心。心能够放下心,就根本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再说了。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会不会太难了?

谁觉得太难的,举一下手。举手不需要害羞,举得高一点。谁说难的?看到了吗?身体正在举手,难吗?要知道身体正在举手,根本没有任何难度!有的人摇头,说根本没有任何难度的,但是事实上根本不懂。

慢慢地去看,慢慢地去训练。

好了,接下来做禅修报告。 1号:每天通过经行做固定形式练习,日常生活中以观身体的动为主。最近感觉好像在日常生活没有修行,依然有散乱、不中立,请求长老开示。

隆波:去继续用功,觉性稍微弱了一丁点,心静止不动。要增加觉知,增加一丁点,不要太多,如果太多就变成紧盯了。心去静止了,稍微增加一点觉性,也就是增加一点觉知,一丁点、一丁点而已。

2号:黏着于禅定。每天经行、打坐不少于30分钟。聚焦在工作上面的禅定,经常会迷失去想。觉性更快了,生活更简单了。在妈妈去世的那一段时间,心特别地沮丧、散乱。看散乱,知者的心跟知者的心重叠,然后才回来观身。想问自己的修行对吗? 隆波:对的,修行很好。但是现在有痴掺杂进来了,你感觉得到吗?把心退出来一丁点,有痴掺杂进来了。起先很好,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很好,对,就在这个程度,要去觉知。修行很好,修行非常棒,修行完全对。迷失了,知道迷失;心跑去想,知道它跑了。看到身体呼吸,心是观者。对,就这样,心就会回到这个程度,看到身体呼吸,心是观者。接下来看到身体不是我。现在痴掺杂进来了。你的修行很好,2号,修对了,慢慢不停地去用功,正确的领悟、正确的明白就会增多。修得不错,只是打坐的时候要小心别被痴控制就行了,别扔掉觉性,觉性对于修行而言是最重要的。 现在太用力了,如果太用力就会憋闷。去继续训练,去吧,不错的。

3号:固定形式是观身体呼吸和经行,每天两个多小时。转来跟隆波学法才4个月,以前有紧盯和打压,还以为是对的,现在知道后,紧盯减少了,看到心与烦恼习气更多了,想问前面的修行对了吗? 隆波:已经进步了。把心退出来思维身体,头发不是我,皮肤、指甲、牙齿、骨头、肌腱不是我,这么不停地去思维,它是不净的……把心退出来,去省思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省思身体。你现在的心比刚才的心要好一丁点,不然就会锁在里面。迷失了。3号退出来一点点,习惯性地进到里面去。对,如果是进到里面就会在里面睡着,要退出来,要思维身体,要省思身体。

4号:持戒、念经、打坐,每天30到60分钟,观呼吸,念诵佛陀。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不停地去觉知,有惭愧心、羞愧心和敬畏心,有些天修行,心好像灭了一样,当意识到的时候已经过了四五十分钟了。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去继续用功,已经修对了。4号修得很好,既包括禅定,也包括智慧,都修得很好,是很平衡的,而且心是安住的,蕴也分离开了。不要心急,接下来就不要心急了,不停地去认识了解自己的蕴界,不要着急,如果心急就会坏了。修行得非常非常好了。

5号:观身心,一旦观心,有时候大概能观到心的跑掉,但有时候心会去思考:对出现的境界有没有中立?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别太紧盯了,你依然打压自己打压得厉害了一丁点,要松弛。睁开眼睛,修行并不是必须要闭上眼睛。看到了吗?每一尊佛像都是睁开眼睛的,包括卧佛都是睁开眼睛的。有的人很好玩,他的嘴巴真的……他说佛陀死不瞑目,因为有像我们这样的弟子,所以就不瞑目呀。佛像睁眼睛,这其实是觉知的象征,是觉醒的状态,因此别让自己的心昏沉,如果心昏沉下去不好,就会懒惰的。把心松开一丁点,太苦闷了。在紧盯,不用盯着它。看到身体了吗?看到身体呼气觉知,看到身体吸气觉知,以正常的心去觉知,我们就去练习,让自己获得正常的心。就是这个程度,然后智慧就会生起。如果心在这里的话,智慧才会生起,如果比这个更深,就会静止,就会只是睡在里面了。不需要太刻意观察了,不需要送心去看它,要觉知自己,以正常的心去感觉自己,看到身体呼气,以正常的心去看到身体呼气,以正常的心去看到身体吸气。

别去装修它,5号太过于努力装修了,就是很正常、很平常的。心静止也知道,心憋闷也知道,心是什么样子去知道,就这样不停地去如实观。 5号,试着把心移到后脑勺那里,稍微高一丁点,在这里。好,够了,回来觉知身体。5号,你黏着于禅定、黏着于紧盯、黏着于打压,要放开让心工作,然后有觉性紧随着去观,什么时段读心读不了,就去觉知身体,看到身体行住坐卧,身体呼气吸气,它不停地工作,它不是我。不停地去觉知身体,努力地去动,别坐着静止不动,要努力地动来动去的,然后看到身体动,心是观者。对,现在这样的心是对的,钻到里面的那个是不对的。 隆波曾经犯过错,那时送心到里面,以为这样是心不往外送,进到里面去了。见到了隆布行长老,他说:“知者知者,出来在外面,烦恼习气不在那里面,不要浸泡到里面去。要觉知自己。”

5号,要去动身体,去做各种各样的家务和工作,做工作了之后看到身体工作。这样会好过于打坐时昏沉。如果黏着在这个地方就不好了,就会去到禅那的那条线路,紧盯、紧盯,直到最后紧盯无色界,然后就看到心重叠,心不停地重叠下去。

6号:跟隆波学法主要是通过YouTube,每天念经,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念诵,努力地去观心的变化,但是依然不会分离蕴。最近有非常多的散乱与担心,所以就会增加念诵。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散乱,不需要纠正,散乱知道当下在散乱,知道心不喜欢散乱,去观心。感觉到了吗?心不喜欢散乱,心想宁静。要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一定要读得出自己的心,它就是这么简单。去及时地知道,而不是散乱之后坐着去纠正它。佛陀并没有教导说散乱之后坐着去纠正它。佛陀说:各位比丘,心散乱,要知道散乱;看到散乱了之后,不喜欢,要知道不喜欢;最后就会以中立的心去感知所有一切。那个就很好,知道了之后中立。

7号:胸口有冷热生起。大部分都会感觉到坏,感觉到走神,感觉到境界的生起、停留、灭去。曾经修禅定,类似于心静止不动,但是依然不了解真正的禅定,依然还不了解开发智慧。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必须要有正确的禅定,才能够开发智慧。正确的禅定是心没有被烦恼习气控制的那个状态。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贪生起了及时地知道,嗔生起了及时地知道,痴生起了及时地知道,不停地去觉知,心就会慢慢地生起禅定,就会安住起来,接下来就可以开发智慧。如果心散乱,就无法开发智慧,就只是一味地分析,并没有真的去照见。比如我们看水缸里的某一个东西,如果水是动荡的,我们就看不清楚底下究竟有什么。如果我们的心动荡,就看不到藏在我们心里的烦恼习气。因此我们的心必须是正常的、平常的,没有动荡起伏。正常的没有动荡起伏的心,并非源自于我们打压,而是源自于能够及时地知道——当下这一刻在我们心里面发生了什么境界。并不去触碰自己的心,这样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就很容易开发智慧。 7号不错的,你的修行不错,很好,不停地去用功,这样就会不停地进步的。看到了吗?身体在动,就是这么简单,看到吗?就是以正常的心。如果我们让心很僵硬了再去看身体动,那个就错了,要以正常的心去觉知。正常的心,它本身是清明的,它就是知者的心。

现在跳进去想了,你感觉得到吗?对,就只是这样而已,心跑去想,知道心跑去想,它简单、它不难的。我们想得太多,以为必须要这么做、必须要那么做,修行必须要很复杂,必须要非同寻常才好……不是的,就是这样正常的就好。要以正常的心去看身体的常态、心的常态,身的常态是无常、苦、无我的,心的常态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我们以正常的心去知道、去感知身的常态、心的常态。因此全都是很正常的,平常的,法就是平常普通的,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但是我们的念头、观念以为修行一定是和一般人不同的,呼吸必须要跟别人不一样,走也必须跟别人不同,坐也必须跟别人不一样,这全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比如我们的身体一直在呼吸,我们只是去感觉,身体呼气,感觉;身体吸气,感觉;身体动,感觉;身体停,去感觉。就是以正常的心去感觉。接下来就会看到:快乐生起,快乐灭;苦生起,苦灭;好生起也会灭掉,坏生起坏也会灭掉。必须全都要用正常的心去感觉。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教得很好,他说:“知者的心啊,它是清明的,它是无明的心。它很亮堂,它很清澈,但是依然还有无明藏在里面。”我们训练去认识、探究了解身心的实相,那就是清除无明的工具。因此我们要用正常的心,也就是以正常觉知的心去认识了解身心的实相。我们了解到身心的实相了,就能够清除无明,心就会抵达纯净无染。因此,由知者的心来到纯净无染的心,是仰赖于开发智慧,去认识了解名色身心的真相,以正常的心,以知者、觉醒者的心去探究,这样就会慢慢地将愚蠢、愚痴清洗掉,正确地领悟、正确地明白——也就是正见、也就是“明”就会出现,清明的心就会转换、切换变成纯净无染的心。我们现在必须先要仰赖于清明的心,也就是先仰赖于知者的心不停地去认识、探究了解名色身心的实相。

8号:曾经看到心集中,安住起来,“我”消失。现在看到心跑到念头,然后苦是一部分,呼吸是一部分,有“我”作为知者、观者存在,但是看得不太频繁。请求尊者开示。 隆波:修对了,不停地去用功,这样时间一长就会领悟的。别心急,别着急。你的修行已经非常非常好了,但是如果心急就会坏掉了。不要偷懒,不停地有觉性地修行,去观身、观心,什么时段散乱,就去修习宁静,宁静了之后就不要偷懒,不停地去探究名色身心的实相。现在你在干预心了,知道吗?让心静止了,要去及时地知道,看到了吗?它并不只是一味地静止,而且是呆滞的、憋闷的、沉重的。甜甜地笑,伸一下舌头,想着自己是麦汉龙——就是舌头很长的那个天神。看到了吗?现在的心已经是正常的了,你并没有强迫让它僵硬。

要去训练,每一个人都要去训练。

今天做禅修报告的这些人,一部分是黏着于禅定的人,有些人修得很好的。2号可以修禅定,那就只能走另外一条路——用禅定来带领。4号是以智慧带领禅定。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去训练,最后都会去到同样一点。

好了,请吧。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