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3.86《读心》-隆波帕默尊者-2023年11月11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文件:D23.86《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3年11月11日.mp4|center]]
[[文件:D23.86《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3年11月11日.mp4|center]]
今天是隆布素金长老八十岁的生日,等一下隆波会恭请隆布素金长老来到这里,我们会一起给他做浴手仪式。在里面的人做完仪式之后,外面的人可以进来,这个取决于大家自愿。如果谁有事情需要先走,也没有关系。如果谁有事情要去做,那就去做没有关系。长老他还会有佛牌来结缘。为什么要笑呢?隆波说的有哪个值得笑的吗?这个必须要提前说明,隆波刚刚看到长老结缘的佛牌,别谣传说这个是隆波开过光的,然后就卖得很贵。隆波并没有参与,这个是高僧大德的事情,隆波凭什么要去插一手呢。
长老修行很久了,在法政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修行了。他跟隆布如意长老学法,隆布如意长老教得非常好。他教导要去把身体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最后把它消灭。起步的阶段,隆布素金长老有分享说:因为我们的禅定是不多的,隆布如意长老教导要有禅定,要来到刹那定或者是近行定,然后就直接去开发智慧。
有的高僧大德会强调要先修到安止定,再去开发智慧。其实哪个方法都可以,因为每个人的根器秉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必须要修禅定,甚至必须要来到四禅,心才会有力量。四禅有两个禅支:一心和舍;然后五、六、七、八定是属于无色界定,它也有两个禅支:一境性和舍,因此都可以把它们同样归为四禅。
佛陀也有教导让我们要入定,一旦来到四禅,从四禅退出来之后要带领心去智见。在阿姜曼尊者的体系,有好几个弟子都是这么修过来的。也就是先入禅那,从禅那出来之后思维身体。为什么从禅那出来之后必须思维身体呢?因为心没有什么可以审视的了。经过了禅定之后,心可以维持好几天的宁静跟快乐,然后要去看三法印就会很难,所以尊者才会开示说:从禅定退出来之后,要审思身体。这条线路是可以,还有另外一条线路。他们分离身体之后去思维,把身体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心就会聚焦在单一的工作里面,也就是不停地去思维这个身体。
按照隆波所教导的这个原则,奢摩他的业处其实就是带领心持续地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不停地去照顾身体、不停地去撕这个身体,那也是在单一的所缘,也可以获得禅定,然后开发智慧。
必须要去界定三法印,而不是就只修习禅定,就只是去觉知身体。就只是觉知身体,也可以获得奢摩他。必须要带领心去审视,必须仰赖想蕴去界定身体,它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没有想蕴正确地去界定,那就依然不是毗钵舍那。有的人说,哎呀,智慧跟想蕴是天敌,那不对的。跟智慧是天敌的想蕴,是颠倒的想。
颠倒的想有四种:
不美、不漂亮的以为它是美、漂亮的;
看到无常的,是常的;
看到是苦的,以为是乐的;
看待那些不是我的,看成是我。
所有的凡夫都会有这些颠倒的想蕴,所以无论在想什么,都会是从颠倒的角度在想的,而且会颠倒地去相信真的有我存在。
正确的想蕴,也就是去界定:
我们的这个身体,它是不美、不漂亮的;
这个身心,是无常的;
身心,它是苦;
身心,它是无我的。
必须要正确地去界定。
有心安住,这个是正定;然后有觉性去觉知色法、名法;有想蕴去界定名色的三法印,然后智慧才会生起。因此想蕴并不是智慧的天敌。如果没有想蕴,没有正确的界定,智慧是无法生起的。
因此舍利佛尊者曾经开示说,那些能够入到八定,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定,那是最高的无色界定,但依然还有一丁点想蕴残留,而不是说根本没有想蕴。还有一丁点想蕴是可以在非想非非想定里修毗钵舍那的。能修毗钵舍那,也就是能够看到所有名法的三法印。
有想蕴的禅那,那个想蕴是正确的,是可以修毗钵舍那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想蕴:我们来观身,就会去界定说,这个是我;来观心,也会界定说,这是我的心;我苦、我乐;观什么,全部都是我,那个属于错误的界定。
因此我们要去训练,要正确地去界定。首先,必须要有心安住的禅定。有这种心安住的禅定不太多,那种忘了自己、迷迷糊糊的禅定却很多。包括出去去感知的这个禅定,也非常的多。但是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禅定,几乎屈指可数,真的很少啊。
必须要仰赖于正确的训练:去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个称为我们在训练修习心学。
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隆波吸佛呼陀,然后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呼吸了,及时地知道;接下来呼吸停止,变成了光明,心跑去想别的事情,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光明,及时地知道;心跑去紧盯光明,也及时地知道。因此,修习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安住的心。
如果我们没有安住的心,作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我们是无法真的开发智慧的,因为我们没有正定。正定也就是心安住的状态,而不是心宁静的状态。心宁静的状态,猫跟狗有时候也会宁静。佛教之外的人,他们修行的时候,心也可以宁静,但是心没有安住。比如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的时候,他就跟着隐士学习,隐士他们也训练过禅定,但那并不属于正定,仅仅只是宁静的禅定。悉达多太子后来想起他小时候的那个禅定,就是独处时在那个树底下打坐,然后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他想到这个禅定,然后就继续修行,修习安般念,然后心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并不是迷迷糊糊、忘了自己的心。必须要去训练正确的禅定。
要想能够开发智慧,除了正确的禅定之外,必须要有觉性。觉性是可以及时地知道:身体动,觉知;心变化,觉知。
觉性,我们也无法命令让它生起,觉性也是无我的,因此我们无法让它生起,那我们只能在觉性的因上面去播种,觉性的因其实也就是心能够牢牢地记住境界。比如心能够牢牢地记住心迷失的状态,一旦心迷失,觉性就会自行生起。觉性就会知道:噢,迷失了!一瞬间觉性就能够意识到了,这是因为心能够记得迷失的状态,迷失记得很牢。
心要想能够牢牢地记住境界,除非我们常常地看到这个境界。四念处里面用的词就是持续地去知道。也许用的是身、是感受、用心或者用法念处都行,但是要持续地去觉知,而不是久久地才觉知一次。
常常地去知道,觉性就会生起。这个必须要训练,必须要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是最好的。心跑了,知道;心去紧盯了,知道;心走神了,知道;紧盯了,知道。去训练,接下来心能够记得走神的状态,能够记得紧盯的状态。一旦走神,觉性会自行生起,及时地知道:诶,走神了!或者心跳进去紧盯,觉性及时地知道:诶,这个跳进去紧盯了。能够记得紧盯的这个状态,觉性就会自行生起,就是有能够及时地知道了。
这就有这两个组成部分了:有正定,也就是心安住的状态;有了正念,也就是觉知色法、名法的觉性。那些学经典理论的人就会说:这个正定是可以的,因为正定与邪定有区别;但是这个正念,不应该有。在三藏经典里面有正念这个词,不是说没有。那正念跟一般的觉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正念其实就是觉性觉知名法、色法,觉知身、觉知心的觉性,其实就是四念处,是正念。那别的觉性呢?开车不撞到别人,走路不会掉到沟里面去,那个不是四念处,那个不是正念,那个是世间的觉性。
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我们必须要训练,必须要训练让心有正定,安住。要去修行某一种业处,然后心没有安住,跑掉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了,及时地知道。这样我们就既会获得正定,也会获得正念。
因此,隆波教大家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在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正确的禅定就会生起。但是只是生起一瞬间,那个称为刹那定。常常地去练习,最后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就类似于是近行定一样的。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能够记得迷失的状态。迷失去想,还是迷失去紧盯,心能够记得这个境界,觉性就会自行生起。
因此我们要来训练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我们就会既获得正念又获得正定。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了正念和正定之后,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了,就会看到境界,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但只是这样还不够,有时候会看到所有的一切都空,心就会黏着在空里面,必须要有正确地去界定。必须要有想蕴、有正确的想蕴,真正的智慧才会生起。如果心没有想蕴,心是无法真的开发智慧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训练,让我们可以获得这些组成部分。
那我们怎么训练想蕴呢?我们要训练去界定。当下这一刻大家听隆波讲法的时候,在我们觉知身体的时候,我们的心安住,心就会有禅定。因为隆波是真地用心在讲法的,因此大家听的时候,心自然就会有禅定。我们来觉知身体,试着觉知身体,感觉到了吗?身体不是我,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如果我们就只是觉知身体,这个称为紧盯身体,那是奢摩他;但是如果我们觉知身体,然后有去界定说不是我,这个是在界定它的“无我”了,这个心就会开始开发智慧。
起步阶段的开发智慧就是能够分离蕴,就会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这个身体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心在命令。这样是知道因,知道果。至于心是好、是坏,是苦、是乐,心运动变化,那个是源自于触之后产生的一些反应。会看到我们的这个身体,是有因的。我们之所以自己坐在这个地方,是因为有因,是心带它过来坐的,命令它来坐的。我们的心也有因,一会苦、一会乐、一会好、一会坏,是仰赖于触来刺激,然后心接着工作,就会造作苦、造作乐、造作好、造作坏。
在我们看到色法,也是有因的,名法也是有因的,这个是更高一层的智慧了。起步阶段的智慧就可以分离名色,能够分离身心,能够分离蕴界。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曾经教导过:如果无法分离蕴界,别在我面前来吹嘘说开发智慧了。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会分离蕴界。
要想能够分离蕴界,心必须安住,必须有力量。听隆波讲法的时候,心就会有力量,但那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仰赖于环境氛围。听隆波的法之后,心宁静、安住了,有了力量,然后如果出去跟外面去攀援,心的禅定就会退失。
必须要去训练让心靠自己就可以有力量。一旦心有了力量之后,我们就去界定这个身体。坐着的这个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呼气的身体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吸气的身体,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坐着、坐着,听法了之后,心有快乐,又会进一步看到,快乐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听讲法,听不懂,想去玩了,很厌烦了,心有了苦,我们心安住,一旦有了苦,就会看到苦啊,也不是我、不是我的,苦是在心里面临时掺杂进来的现象;所有的善跟不善也不是我、不是我的,是临时掺杂在我们心里的不明外物的现象。
我们不停地去观,接下来我们就会观得更细,就会看到包括心本身,也是生灭、在变化的: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紧盯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迷失去看的心;一会变知者,一会变成迷失去听。心不停地在变化,哎呀,这个心啊,它也是无常的;它会是这样子、或是那样子的,我们也命令不了,它是无我的,就这么去界定。
去界定,不停地从三法印的角度去界定。如果心修习禅定,心静止不动,然后就必须要帮忙去界定。比如以前上座部的高僧大德,他们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念了佛陀之后,就去思维身体。不停地念佛陀,有的训练好几年,心集中下来,从禅定退出来之后,心是没什么感觉的。心没什么感觉不好,没有开发智慧。
高僧大德就会说,去思维身体,这个是对的。如果心进入了禅那,然后观心就没什么可以观的,全是空。但是身体,怎么样都不空,身体怎么样都可以苦给我们看。不停地去观察、去训练、去界定这个身体。
因此这个身念处是适合那些奢摩他的行者,要想修得好,入定的人必须要去观身。但如果我们是毗钵舍那的行者,那什么是适合毗钵舍那的行者修得呢?就是我们的心,它不停地变来变去,很快就变了,我们就紧随着去知道、去看,不停地看到它的运动变化。
我们坐着听隆波讲法,我们的心有快乐,我们知道;我们的心苦,我们知道;我们的心不苦不乐,我们也知道。就只是这么去观就够了。或者有的人观得更细一点,心是善的,知道;心贪嗔痴,也知道。哪个都行,只求你能够知道就可以了。去观生起的所有一切,全部都会灭去。然后不停地去看,呼气的身体,生了就灭;吸气的身体,生了就灭;坐着的身体,一会又必然会灭掉,变成站着的身体;站着的身体,暂时地站着,又必须要灭掉,又会变成坐着的身体。不停地去观。有的全都是生了、就灭,生了、就灭。
心比身体生灭的速度更快,这个身体的寿命、色的寿命会比心的寿命更长。如果是完整地来说,我们观一个色,一个色的生命等于17个心的生灭、 17次生灭。名法,它生灭的速度很快。色法,生灭的速度会更慢一点,变化会更慢一点。如果能够有禅那的话,就可以能够观得了。
那些观心的人呢?因为一直是动荡不安的,不需要去修习过多的禅那,修习一定的宁静就可以。比如礼佛念经,先把那些会干扰心的都扔掉,然后不停地念经。念经不用念长的,就念“Buddho、Dhammo、Saṅgho”(巴利语,意为:佛、法、僧),就行的。
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然后心有了力量,接下来就可以开发智慧了。然后我们就会看到:在我们念佛“Buddho、Dhammo、Saṅgho”的时候,很快心迷失去想别的了,去想这个事情、想那个事情去了,跑去想什么电子货币之类的。然后心不停地跑来跑去,要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到心的运动变化。它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好、一会儿坏,我们不停地要知道。
以前隆波曾经带一群朋友,那个称之为朋友也不完全是,那是一起学习的同学。那个时候他们都是快退休的人了,来学了法之后就去了清迈。然后隆波就带一部分人去到隆布行长老的寺庙,然后长老就让大家双盘打坐,他就开始讲法。讲着、讲着,有一个人,他的孩子刚好在美国留学,他在心里面想:哎呀,这个长老讲得太好了,真的可惜啊,我的儿子去了美国留学,没有听到法。这么想的一瞬间,长老马上停了,就对他凶道:你本人坐在寺庙听法,结果你的心跑去想在美国留学的孩子,这是不懂事儿,已经没有觉性了!
心啊,它是很快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不停地勤奋地去观、不停地勤奋地去学习。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教导得很短,他说:修行啊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已经读了很多的书了,从现在起开始读自己的心。因此隆波从隆布敦长老那里学的其实就是读自己的心的工作。
为什么无缘无故的他要让隆波去读自己的心呢?因为隆波从小时候就修禅定,本身就已经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了,所以他就会直接教导隆波观自己的心。观心就会看到:心一会苦、一会乐、一会好、一会坏,就像看戏一样。我们看戏,在舞台上面演戏,在心里面演戏,然后有各种各样的角色轮流上场来表演,要不停地紧随着去知道、去看,有一天心就会明白:心不是我、不是我的,有的全是无常,不停地在运动变化,不在控制的范围。
慢慢地训练,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心的运动变化。如果能够入禅那,那就去修禅定,从禅那退出来之后,来思维身体,从三法印的角度去思维身体、去界定身体;对于那些无法入禅那的人,如果观心,也是从三法印的角度去界定心。
隆波那时候还没有出家,有一次心放下了心,又把心抓取起来了,隆波想怎么做才可以放了就放,再也不把它拿起来呢?有一天,听说隆布素瓦长老从美国回来了,隆波就很高兴,就想着赶快去顶礼他。
那天心刚好放下了心,然后准备把心放下心的这个境界给长老看,然后请教:怎么做才可以,放了之后再也不把它拿起来呢?结果刚刚离开家,一上车,心又把心抓取起来了,然后怎么做那个心都不愿意把心放下了。不停地观啊,时间并不长,但是自己感觉已经是太长的时间了。因为一直在拼搏啊,为了让心可以放下心,但是心就是不愿意放下心。直到车来到寺庙的入口,那时候已经叹气了,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心啊它是无我的、命令不了,命令让它放,也做不到。一旦看到心是无我的,命令让它放做不到,心就把心放下了。
心放下了心,太好了,这样就可以给长老看了。于是就坐着等长老,那时候长老已经残疾了,不一会儿就有人把他推出来,然后大家就去顶礼他,很多人是坐车来顶礼他的。长老就笑来笑去,看到隆波的一瞬间,他就说:修行啊,有时候心会放下心,一旦心放下心了,然后又会把心再次拿起来。怎么做,它都不愿意放下心,直到看到它是三法印,它就会放下。他就这么说了,根本没有问隆波,一个字都没问,他回过头来看隆波的脸,然后就笑。哦,隆波明白了。
因此我们在看到心把心抓取起来时,如果我们看到心不停地呈现三法印,到了某一点,它就能够放下。因此我们就要训练去观心是示现三法印的。有的人号称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但事实上不是,只是名义上的。如果我们观心,他还教我们让心空,让心亮堂、空、静止,念头生起了之后,全把它扫掉,让它空空的,那样才可以涅槃。事实上那个是不会涅槃的,那样会觉得心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得了的。
要想能够放下,必须要看到三法印,要看见心无常。什么是无常?无常的意思就是现在有的这个现象,结果变成没有的了;没有的现象呢,结果又有了,这个称为无常。或者我们的心是知者,然后又变成迷失者了,这个称为无常;或者它本来是迷失的,迷失也会灭掉,变成了觉知者,这个称为它是无常的。
所谓的苦是说,正在呈现的现象被逼迫着要消失、要变化。比如作为知者的心,也是被逼迫着要消失,一会变成去想了,就这么在变化,这个称为苦的法印。这个无常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一切一旦生起之后,必然会灭去。苦的法印就是正在有的这个现象被逼迫着要消失,它就会更细一点点。这个无我,就是所有的一切,它是生、是住、还是灭,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命令,我们命令不了,是无我的。
无常,是看到所有正在有的现象全部都会灭去;苦的法印是说,正在呈现的现象,正在被逼迫着要消失;无我,是看到所有的一切是有还是灭去,它并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
这么照见,看到无常、苦、无我,到了某一点就可以放下。如果我们看到身体是无常、苦、无我,到了某一点,就可以放下身体;如果看到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到了某一点,就可以放下心。
隆波出家后第一个结夏安居的时候,想到隆布素瓦长老,想到他已经快圆寂了,虽然还有五个戒腊才能出门,但是现在必须去顶礼他。隆波到了那个地方就被推举出来,然后就去供养长老,跟他分享、汇报道:高僧教导叫我观心,我也在观心……长老的心因为吃过药本身是迷迷糊糊的,听到隆波汇报之后就保持清醒。然后隆波说:我放下心了。他说:嗯?然后就从椅子上起身坐了起来。接着隆波又说:我又把心抓起起来了。他说:唉!然后又像原来那么靠在椅背上面了。他说:根本没有什么,扔掉它吧,扔掉它吧!他说得容易,但隆波心里面就想说:长老,你扔掉了,所以你就会觉得很轻易就能扔掉了。但我扔不掉,觉得怎么样都不简单。然后就会知道:曾经做到的,能做到的就会容易;还没有做到的,做不到就难了。
就慢慢地去训练。去观心,不停地去看三法印,到了某一点,它就会放下。
放下那并不是我们的职责,心会自己放下。我们命令让心放下,是做不到的。因此修行啊,我们要慢慢地每一天去用功。五戒必须持守,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哪一天心散乱,不需要开发智慧,就带领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哪一天心有力量了,就去开发智慧,去看所有身心的运动变化;其它剩下的时间要做到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在固定形式练习的时候,我们训练去观心。比如修习业处了之后,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了,及时地知道。我们训练熟练了之后,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业处的时候,眼睛看到画面,心跑到眼根,及时地知道;跑到耳根,及时地知道;跑去鼻、舌、身,及时地知道;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了,及时地知道。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那在固定形式培养觉性呢,在自己的禅堂里面、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修行业处,我们就会减少根门。在我们自己的家里面修行业处,我们剩下的根门其实就身跟心。身体坐着,心是知者。但是我们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的时候,我们用的是六个根门,而不是只剩下的两个根门。来到六个根门之前,我们先从两个根门去做练习:去觉知身,去觉知心。修行业处,心跑到身体上面,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要及时地知道。
接下来一旦来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画面,心迷失去看画面,及时地知道。在哪里知道?知道心,现在心迷失去想了,心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或者迷失在意根了,或者跳进去紧盯了。在固定形式的训练时,那是在训练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一旦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在心跑到六个根门,无论跑到哪个根门,觉性会自行生起,这个称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我们的戒定慧就会很快速地圆满。
比如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我们就会生起根尘戒。根尘戒比一条一条的戒更高,根尘戒源自于收摄六根。所谓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收摄六根,并不是指有眼不看、有耳不听、有心不去想。收摄六根是说,一旦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呢,在心里面发生了什么,要及时地知道。那称为我们已经收摄六根了,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戒了。
在我们及时地知道境界的时候,在心是迷失的时候,我们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我们就会自动自发地获得正定。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心一会跑到眼耳鼻舌身意,它是无常的;跑到眼根的心,也是无常;跑到耳鼻舌身意的心,也是无常的。心是跑到眼、耳、鼻、舌、身,还是跑到意,我们也命令不了,这是无我。
观心呢,看到无常和无我,会看得很清楚。至于苦的法印,要想看到心呈现苦的法印,那个适合有禅那的人。我们有禅那的时候,在能够跨越生死的时候,就会看到苦的法印。这个称为看到苦而解脱,是因为通过看到苦而解脱,那个称为无愿解脱门。我们没有禅那,我们就去观心,观心是无常和无我的。
不停地去观,然后有一天就会明白:所有的心啊,无论是苦、是乐、是好、还是坏,无论是觉知,还是迷失,全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所有的心都不是我、不是我的。
一旦看到心不是我了,然后五蕴也不是我了,世间也不是我了。因为五蕴之所以呈现,是透过心而呈现的。整个世间也是透过心而呈现,如果心不是我,其它的全部都不是我了。因此我们要直接契入心!它不难的,这个是不难的。
隆波一直在说:“修行啊,不难的,就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心散乱了之后,修习宁静;宁静了之后,就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根本没有什么难的。”隆波不停地这么说。
有一天隆布推长老的弟子把隆波的CD、隆波的书供养给长老。他也看、他也听、他也读。他说:他对阿姜帕默尊者的所有都认同,但是有一点不认同,就是它难,不简单的。那时候隆波觉得简单,但是长老说难。隆波就想说:诶,他说难那就难吧,但是对自己来讲那很容易。但是一旦教大家,不停地教大家,看到大家修行:诶,为什么一直是坎坎坷坷的,真的那么难吗?就会同样地认同:噢,就像长老说的,它真的是难的,真的难。
今天早上在讲法之前有曾经跟隆波出家的四个人来给隆波做禅修报告:有一个人散乱,依然不会;另外一个人依然在紧盯;还有两个人呢,心已经醒过来了。然后心已经醒过来的人就说:没有觉得难啊,修行简单得要命。心安住、独立凸显,看到所有的一切来了就走。
一个人是戏剧的主角,这个人他演戏演得很棒。他就看这个世间呢,看世间所有的人(包括自己,自己也在这个世间)正在演戏。这个戏呀并不是在舞台上面演,并没有什么导演,但所有的人啊、整个世间的人都在演戏。
这个世间就是一场戏、一个大的剧场,一旦回来看自己的心,就会看到里面的戏剧。因此这个心啊,对世间就会淡而无味。淡而无味的这个心,其实是因为智慧而中舍、中立。这个没有什么味道并不是苦闷、干涩,不是的。是看到事实了:这个世界就像一场梦、就像一场戏剧,没有任何真实的,全都是玩具,一整天在迷失。心是这样的心呢,世间就会变成淡而无味了,心就不会迷失在世间。
因此这个人的修行才会特别符合隆波的心意,他就说修行很容易。另外一个人同样也很好,他说啊:修行简单,心觉知、觉醒、喜悦。但这两个人在觉得简单之前,他们都难过了的,所以今天早晨才会总结给他们看,说为什么有的人修行容易,有的人修行难,这取决于自己的根器。
我们的根器如果很圆满,我们的福报波罗蜜很圆满、很犀利的话,我们累积很多了,修行就容易。但是如果我们的原始资本很少,修行就难。修行的原始资本又类似于像世间的原始的资本一样的。我们一出生就很穷,根本没有资本,然后太穷了,一整天就只是赚钱,要想有机会投资就很难了。有的人资本很多,一出生父母就很有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然后用投资赚钱就可以了,很容易。为什么他们赚钱很容易呢?因为他们的原始资本很多。然后法方面也是一样的,现在这一刻我们就好好累积自己的原始资本,今天难,未来就会容易。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心够安住的话,就会发现修行真的容易。我们根本没有做什么,心安住,然后就看到色法、名法仅仅只是在呈现一个现象:是在流动,流来流去的呈现的现象。世间就好像一场梦,世间就像一场大的戏剧,这个世间就像梦幻泡影,然后心就会从世间松开。那这个不难的,它会自行松出来的、它会自行运作。
要想简单,之前就都会难。一旦我们会修行了,我们累积得足够了,就会容易。观什么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比如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的帕尔雅,今天早上隆布素金长老也提到他。佛陀教导说:帕尔雅,先等一下,当眼睛看到,就只是看见;当耳朵听到,就只是听到;知道,就只是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知道,那个时候你必然不存在;一旦你不存在,就没有苦着床的温床。他听到这个,就证悟了阿罗汉。
为什么容易?他出生为帕尔雅之前,他曾经在前世的佛陀——咖沙巴佛(第二十七位古佛)的末法时代修行,他上到山顶去修行,直到修到死。累积福报波罗蜜已经累积满了,一旦来到这一世,听了一点点的法就顿悟,就容易。他变成了证悟最快的上首弟子。
因此我们看到别人容易,是因为他们曾经已经修过了;我们难,是因为我们累积得少,我们别投降,就多多地去累积,每一天去用功。
持五戒,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什么禅修业处都可以,然后你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说呼吸,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跳去紧盯呼吸了,知道。多多地这么去训练。接下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培养觉性。阿姜曼尊者开示说:修太多的禅定,就会很慢;太多的思维、分析就会散乱;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隆布素瓦长老也曾经这么给隆波分享过,因为他跟阿姜曼尊者就是这么学的。
因此,修行真正的核心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除非我们有在固定时间去训练,不然我们无缘无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是做不到的。心没有安住,没有觉性,有的只是迷失去想。
因此今天先困难一点,未来就会简单一点!如果今天就只是享受,那就会不停地很难,并且只会越来越难!因为心已经习惯于迷失了,要想觉知自己就会很难。今天早上也有提醒:要用心修行,要投资,别只是一味迷失在世间,别只是一味浪费时间!越老的话,修行越难!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吧,接下来让我们来做功德,来给隆布素金长老做倒水。他是非常好的法师,他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怎么说比较好呢?他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隆波可以顶礼的就只有这一位。因此,我们大家来给他做倒水,谁不想做倒水也没有关系。这里的人倒水结束之后,外面的人就进来倒水。谁做倒水了之后,长老会自己结缘佛牌;谁不做倒水,就回家吧。





2024年9月27日 (五) 10:42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今天是隆布素金长老八十岁的生日,等一下隆波会恭请隆布素金长老来到这里,我们会一起给他做浴手仪式。在里面的人做完仪式之后,外面的人可以进来,这个取决于大家自愿。如果谁有事情需要先走,也没有关系。如果谁有事情要去做,那就去做没有关系。长老他还会有佛牌来结缘。为什么要笑呢?隆波说的有哪个值得笑的吗?这个必须要提前说明,隆波刚刚看到长老结缘的佛牌,别谣传说这个是隆波开过光的,然后就卖得很贵。隆波并没有参与,这个是高僧大德的事情,隆波凭什么要去插一手呢。

长老修行很久了,在法政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修行了。他跟隆布如意长老学法,隆布如意长老教得非常好。他教导要去把身体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最后把它消灭。起步的阶段,隆布素金长老有分享说:因为我们的禅定是不多的,隆布如意长老教导要有禅定,要来到刹那定或者是近行定,然后就直接去开发智慧。

有的高僧大德会强调要先修到安止定,再去开发智慧。其实哪个方法都可以,因为每个人的根器秉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必须要修禅定,甚至必须要来到四禅,心才会有力量。四禅有两个禅支:一心和舍;然后五、六、七、八定是属于无色界定,它也有两个禅支:一境性和舍,因此都可以把它们同样归为四禅。

佛陀也有教导让我们要入定,一旦来到四禅,从四禅退出来之后要带领心去智见。在阿姜曼尊者的体系,有好几个弟子都是这么修过来的。也就是先入禅那,从禅那出来之后思维身体。为什么从禅那出来之后必须思维身体呢?因为心没有什么可以审视的了。经过了禅定之后,心可以维持好几天的宁静跟快乐,然后要去看三法印就会很难,所以尊者才会开示说:从禅定退出来之后,要审思身体。这条线路是可以,还有另外一条线路。他们分离身体之后去思维,把身体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心就会聚焦在单一的工作里面,也就是不停地去思维这个身体。

按照隆波所教导的这个原则,奢摩他的业处其实就是带领心持续地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不停地去照顾身体、不停地去撕这个身体,那也是在单一的所缘,也可以获得禅定,然后开发智慧。

必须要去界定三法印,而不是就只修习禅定,就只是去觉知身体。就只是觉知身体,也可以获得奢摩他。必须要带领心去审视,必须仰赖想蕴去界定身体,它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没有想蕴正确地去界定,那就依然不是毗钵舍那。有的人说,哎呀,智慧跟想蕴是天敌,那不对的。跟智慧是天敌的想蕴,是颠倒的想。

颠倒的想有四种: 不美、不漂亮的以为它是美、漂亮的; 看到无常的,是常的; 看到是苦的,以为是乐的; 看待那些不是我的,看成是我。

所有的凡夫都会有这些颠倒的想蕴,所以无论在想什么,都会是从颠倒的角度在想的,而且会颠倒地去相信真的有我存在。

正确的想蕴,也就是去界定: 我们的这个身体,它是不美、不漂亮的; 这个身心,是无常的; 身心,它是苦; 身心,它是无我的。

必须要正确地去界定。

有心安住,这个是正定;然后有觉性去觉知色法、名法;有想蕴去界定名色的三法印,然后智慧才会生起。因此想蕴并不是智慧的天敌。如果没有想蕴,没有正确的界定,智慧是无法生起的。

因此舍利佛尊者曾经开示说,那些能够入到八定,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定,那是最高的无色界定,但依然还有一丁点想蕴残留,而不是说根本没有想蕴。还有一丁点想蕴是可以在非想非非想定里修毗钵舍那的。能修毗钵舍那,也就是能够看到所有名法的三法印。

有想蕴的禅那,那个想蕴是正确的,是可以修毗钵舍那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想蕴:我们来观身,就会去界定说,这个是我;来观心,也会界定说,这是我的心;我苦、我乐;观什么,全部都是我,那个属于错误的界定。

因此我们要去训练,要正确地去界定。首先,必须要有心安住的禅定。有这种心安住的禅定不太多,那种忘了自己、迷迷糊糊的禅定却很多。包括出去去感知的这个禅定,也非常的多。但是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禅定,几乎屈指可数,真的很少啊。 必须要仰赖于正确的训练:去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个称为我们在训练修习心学。

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隆波吸佛呼陀,然后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呼吸了,及时地知道;接下来呼吸停止,变成了光明,心跑去想别的事情,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光明,及时地知道;心跑去紧盯光明,也及时地知道。因此,修习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安住的心。

如果我们没有安住的心,作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我们是无法真的开发智慧的,因为我们没有正定。正定也就是心安住的状态,而不是心宁静的状态。心宁静的状态,猫跟狗有时候也会宁静。佛教之外的人,他们修行的时候,心也可以宁静,但是心没有安住。比如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的时候,他就跟着隐士学习,隐士他们也训练过禅定,但那并不属于正定,仅仅只是宁静的禅定。悉达多太子后来想起他小时候的那个禅定,就是独处时在那个树底下打坐,然后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他想到这个禅定,然后就继续修行,修习安般念,然后心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并不是迷迷糊糊、忘了自己的心。必须要去训练正确的禅定。

要想能够开发智慧,除了正确的禅定之外,必须要有觉性。觉性是可以及时地知道:身体动,觉知;心变化,觉知。

觉性,我们也无法命令让它生起,觉性也是无我的,因此我们无法让它生起,那我们只能在觉性的因上面去播种,觉性的因其实也就是心能够牢牢地记住境界。比如心能够牢牢地记住心迷失的状态,一旦心迷失,觉性就会自行生起。觉性就会知道:噢,迷失了!一瞬间觉性就能够意识到了,这是因为心能够记得迷失的状态,迷失记得很牢。

心要想能够牢牢地记住境界,除非我们常常地看到这个境界。四念处里面用的词就是持续地去知道。也许用的是身、是感受、用心或者用法念处都行,但是要持续地去觉知,而不是久久地才觉知一次。

常常地去知道,觉性就会生起。这个必须要训练,必须要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这是最好的。心跑了,知道;心去紧盯了,知道;心走神了,知道;紧盯了,知道。去训练,接下来心能够记得走神的状态,能够记得紧盯的状态。一旦走神,觉性会自行生起,及时地知道:诶,走神了!或者心跳进去紧盯,觉性及时地知道:诶,这个跳进去紧盯了。能够记得紧盯的这个状态,觉性就会自行生起,就是有能够及时地知道了。

这就有这两个组成部分了:有正定,也就是心安住的状态;有了正念,也就是觉知色法、名法的觉性。那些学经典理论的人就会说:这个正定是可以的,因为正定与邪定有区别;但是这个正念,不应该有。在三藏经典里面有正念这个词,不是说没有。那正念跟一般的觉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正念其实就是觉性觉知名法、色法,觉知身、觉知心的觉性,其实就是四念处,是正念。那别的觉性呢?开车不撞到别人,走路不会掉到沟里面去,那个不是四念处,那个不是正念,那个是世间的觉性。

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我们必须要训练,必须要训练让心有正定,安住。要去修行某一种业处,然后心没有安住,跑掉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了,及时地知道。这样我们就既会获得正定,也会获得正念。

因此,隆波教大家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在心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正确的禅定就会生起。但是只是生起一瞬间,那个称为刹那定。常常地去练习,最后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就类似于是近行定一样的。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能够记得迷失的状态。迷失去想,还是迷失去紧盯,心能够记得这个境界,觉性就会自行生起。

因此我们要来训练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我们就会既获得正念又获得正定。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有了正念和正定之后,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了,就会看到境界,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但只是这样还不够,有时候会看到所有的一切都空,心就会黏着在空里面,必须要有正确地去界定。必须要有想蕴、有正确的想蕴,真正的智慧才会生起。如果心没有想蕴,心是无法真的开发智慧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训练,让我们可以获得这些组成部分。 那我们怎么训练想蕴呢?我们要训练去界定。当下这一刻大家听隆波讲法的时候,在我们觉知身体的时候,我们的心安住,心就会有禅定。因为隆波是真地用心在讲法的,因此大家听的时候,心自然就会有禅定。我们来觉知身体,试着觉知身体,感觉到了吗?身体不是我,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如果我们就只是觉知身体,这个称为紧盯身体,那是奢摩他;但是如果我们觉知身体,然后有去界定说不是我,这个是在界定它的“无我”了,这个心就会开始开发智慧。

起步阶段的开发智慧就是能够分离蕴,就会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这个身体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心在命令。这样是知道因,知道果。至于心是好、是坏,是苦、是乐,心运动变化,那个是源自于触之后产生的一些反应。会看到我们的这个身体,是有因的。我们之所以自己坐在这个地方,是因为有因,是心带它过来坐的,命令它来坐的。我们的心也有因,一会苦、一会乐、一会好、一会坏,是仰赖于触来刺激,然后心接着工作,就会造作苦、造作乐、造作好、造作坏。

在我们看到色法,也是有因的,名法也是有因的,这个是更高一层的智慧了。起步阶段的智慧就可以分离名色,能够分离身心,能够分离蕴界。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曾经教导过:如果无法分离蕴界,别在我面前来吹嘘说开发智慧了。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会分离蕴界。

要想能够分离蕴界,心必须安住,必须有力量。听隆波讲法的时候,心就会有力量,但那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仰赖于环境氛围。听隆波的法之后,心宁静、安住了,有了力量,然后如果出去跟外面去攀援,心的禅定就会退失。

必须要去训练让心靠自己就可以有力量。一旦心有了力量之后,我们就去界定这个身体。坐着的这个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呼气的身体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吸气的身体,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坐着、坐着,听法了之后,心有快乐,又会进一步看到,快乐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不是我、不是我的;听讲法,听不懂,想去玩了,很厌烦了,心有了苦,我们心安住,一旦有了苦,就会看到苦啊,也不是我、不是我的,苦是在心里面临时掺杂进来的现象;所有的善跟不善也不是我、不是我的,是临时掺杂在我们心里的不明外物的现象。

我们不停地去观,接下来我们就会观得更细,就会看到包括心本身,也是生灭、在变化的: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紧盯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迷失去看的心;一会变知者,一会变成迷失去听。心不停地在变化,哎呀,这个心啊,它也是无常的;它会是这样子、或是那样子的,我们也命令不了,它是无我的,就这么去界定。

去界定,不停地从三法印的角度去界定。如果心修习禅定,心静止不动,然后就必须要帮忙去界定。比如以前上座部的高僧大德,他们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念了佛陀之后,就去思维身体。不停地念佛陀,有的训练好几年,心集中下来,从禅定退出来之后,心是没什么感觉的。心没什么感觉不好,没有开发智慧。

高僧大德就会说,去思维身体,这个是对的。如果心进入了禅那,然后观心就没什么可以观的,全是空。但是身体,怎么样都不空,身体怎么样都可以苦给我们看。不停地去观察、去训练、去界定这个身体。

因此这个身念处是适合那些奢摩他的行者,要想修得好,入定的人必须要去观身。但如果我们是毗钵舍那的行者,那什么是适合毗钵舍那的行者修得呢?就是我们的心,它不停地变来变去,很快就变了,我们就紧随着去知道、去看,不停地看到它的运动变化。

我们坐着听隆波讲法,我们的心有快乐,我们知道;我们的心苦,我们知道;我们的心不苦不乐,我们也知道。就只是这么去观就够了。或者有的人观得更细一点,心是善的,知道;心贪嗔痴,也知道。哪个都行,只求你能够知道就可以了。去观生起的所有一切,全部都会灭去。然后不停地去看,呼气的身体,生了就灭;吸气的身体,生了就灭;坐着的身体,一会又必然会灭掉,变成站着的身体;站着的身体,暂时地站着,又必须要灭掉,又会变成坐着的身体。不停地去观。有的全都是生了、就灭,生了、就灭。

心比身体生灭的速度更快,这个身体的寿命、色的寿命会比心的寿命更长。如果是完整地来说,我们观一个色,一个色的生命等于17个心的生灭、 17次生灭。名法,它生灭的速度很快。色法,生灭的速度会更慢一点,变化会更慢一点。如果能够有禅那的话,就可以能够观得了。

那些观心的人呢?因为一直是动荡不安的,不需要去修习过多的禅那,修习一定的宁静就可以。比如礼佛念经,先把那些会干扰心的都扔掉,然后不停地念经。念经不用念长的,就念“Buddho、Dhammo、Saṅgho”(巴利语,意为:佛、法、僧),就行的。

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然后心有了力量,接下来就可以开发智慧了。然后我们就会看到:在我们念佛“Buddho、Dhammo、Saṅgho”的时候,很快心迷失去想别的了,去想这个事情、想那个事情去了,跑去想什么电子货币之类的。然后心不停地跑来跑去,要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到心的运动变化。它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好、一会儿坏,我们不停地要知道。 以前隆波曾经带一群朋友,那个称之为朋友也不完全是,那是一起学习的同学。那个时候他们都是快退休的人了,来学了法之后就去了清迈。然后隆波就带一部分人去到隆布行长老的寺庙,然后长老就让大家双盘打坐,他就开始讲法。讲着、讲着,有一个人,他的孩子刚好在美国留学,他在心里面想:哎呀,这个长老讲得太好了,真的可惜啊,我的儿子去了美国留学,没有听到法。这么想的一瞬间,长老马上停了,就对他凶道:你本人坐在寺庙听法,结果你的心跑去想在美国留学的孩子,这是不懂事儿,已经没有觉性了!

心啊,它是很快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不停地勤奋地去观、不停地勤奋地去学习。隆布敦长老教导隆波教导得很短,他说:修行啊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已经读了很多的书了,从现在起开始读自己的心。因此隆波从隆布敦长老那里学的其实就是读自己的心的工作。

为什么无缘无故的他要让隆波去读自己的心呢?因为隆波从小时候就修禅定,本身就已经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了,所以他就会直接教导隆波观自己的心。观心就会看到:心一会苦、一会乐、一会好、一会坏,就像看戏一样。我们看戏,在舞台上面演戏,在心里面演戏,然后有各种各样的角色轮流上场来表演,要不停地紧随着去知道、去看,有一天心就会明白:心不是我、不是我的,有的全是无常,不停地在运动变化,不在控制的范围。

慢慢地训练,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看见心的运动变化。如果能够入禅那,那就去修禅定,从禅那退出来之后,来思维身体,从三法印的角度去思维身体、去界定身体;对于那些无法入禅那的人,如果观心,也是从三法印的角度去界定心。

隆波那时候还没有出家,有一次心放下了心,又把心抓取起来了,隆波想怎么做才可以放了就放,再也不把它拿起来呢?有一天,听说隆布素瓦长老从美国回来了,隆波就很高兴,就想着赶快去顶礼他。

那天心刚好放下了心,然后准备把心放下心的这个境界给长老看,然后请教:怎么做才可以,放了之后再也不把它拿起来呢?结果刚刚离开家,一上车,心又把心抓取起来了,然后怎么做那个心都不愿意把心放下了。不停地观啊,时间并不长,但是自己感觉已经是太长的时间了。因为一直在拼搏啊,为了让心可以放下心,但是心就是不愿意放下心。直到车来到寺庙的入口,那时候已经叹气了,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心啊它是无我的、命令不了,命令让它放,也做不到。一旦看到心是无我的,命令让它放做不到,心就把心放下了。

心放下了心,太好了,这样就可以给长老看了。于是就坐着等长老,那时候长老已经残疾了,不一会儿就有人把他推出来,然后大家就去顶礼他,很多人是坐车来顶礼他的。长老就笑来笑去,看到隆波的一瞬间,他就说:修行啊,有时候心会放下心,一旦心放下心了,然后又会把心再次拿起来。怎么做,它都不愿意放下心,直到看到它是三法印,它就会放下。他就这么说了,根本没有问隆波,一个字都没问,他回过头来看隆波的脸,然后就笑。哦,隆波明白了。

因此我们在看到心把心抓取起来时,如果我们看到心不停地呈现三法印,到了某一点,它就能够放下。因此我们就要训练去观心是示现三法印的。有的人号称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但事实上不是,只是名义上的。如果我们观心,他还教我们让心空,让心亮堂、空、静止,念头生起了之后,全把它扫掉,让它空空的,那样才可以涅槃。事实上那个是不会涅槃的,那样会觉得心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得了的。

要想能够放下,必须要看到三法印,要看见心无常。什么是无常?无常的意思就是现在有的这个现象,结果变成没有的了;没有的现象呢,结果又有了,这个称为无常。或者我们的心是知者,然后又变成迷失者了,这个称为无常;或者它本来是迷失的,迷失也会灭掉,变成了觉知者,这个称为它是无常的。

所谓的苦是说,正在呈现的现象被逼迫着要消失、要变化。比如作为知者的心,也是被逼迫着要消失,一会变成去想了,就这么在变化,这个称为苦的法印。这个无常的意思是说,所有的一切一旦生起之后,必然会灭去。苦的法印就是正在有的这个现象被逼迫着要消失,它就会更细一点点。这个无我,就是所有的一切,它是生、是住、还是灭,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命令,我们命令不了,是无我的。

无常,是看到所有正在有的现象全部都会灭去;苦的法印是说,正在呈现的现象,正在被逼迫着要消失;无我,是看到所有的一切是有还是灭去,它并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

这么照见,看到无常、苦、无我,到了某一点就可以放下。如果我们看到身体是无常、苦、无我,到了某一点,就可以放下身体;如果看到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到了某一点,就可以放下心。 隆波出家后第一个结夏安居的时候,想到隆布素瓦长老,想到他已经快圆寂了,虽然还有五个戒腊才能出门,但是现在必须去顶礼他。隆波到了那个地方就被推举出来,然后就去供养长老,跟他分享、汇报道:高僧教导叫我观心,我也在观心……长老的心因为吃过药本身是迷迷糊糊的,听到隆波汇报之后就保持清醒。然后隆波说:我放下心了。他说:嗯?然后就从椅子上起身坐了起来。接着隆波又说:我又把心抓起起来了。他说:唉!然后又像原来那么靠在椅背上面了。他说:根本没有什么,扔掉它吧,扔掉它吧!他说得容易,但隆波心里面就想说:长老,你扔掉了,所以你就会觉得很轻易就能扔掉了。但我扔不掉,觉得怎么样都不简单。然后就会知道:曾经做到的,能做到的就会容易;还没有做到的,做不到就难了。

就慢慢地去训练。去观心,不停地去看三法印,到了某一点,它就会放下。

放下那并不是我们的职责,心会自己放下。我们命令让心放下,是做不到的。因此修行啊,我们要慢慢地每一天去用功。五戒必须持守,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修习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哪一天心散乱,不需要开发智慧,就带领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哪一天心有力量了,就去开发智慧,去看所有身心的运动变化;其它剩下的时间要做到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在固定形式练习的时候,我们训练去观心。比如修习业处了之后,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了,及时地知道。我们训练熟练了之后,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业处的时候,眼睛看到画面,心跑到眼根,及时地知道;跑到耳根,及时地知道;跑去鼻、舌、身,及时地知道;跑去想了,及时地知道;心跳进去紧盯了,及时地知道。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那在固定形式培养觉性呢,在自己的禅堂里面、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修行业处,我们就会减少根门。在我们自己的家里面修行业处,我们剩下的根门其实就身跟心。身体坐着,心是知者。但是我们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的时候,我们用的是六个根门,而不是只剩下的两个根门。来到六个根门之前,我们先从两个根门去做练习:去觉知身,去觉知心。修行业处,心跑到身体上面,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要及时地知道。

接下来一旦来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画面,心迷失去看画面,及时地知道。在哪里知道?知道心,现在心迷失去想了,心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或者迷失在意根了,或者跳进去紧盯了。在固定形式的训练时,那是在训练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一旦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在心跑到六个根门,无论跑到哪个根门,觉性会自行生起,这个称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我们的戒定慧就会很快速地圆满。

比如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我们就会生起根尘戒。根尘戒比一条一条的戒更高,根尘戒源自于收摄六根。所谓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收摄六根,并不是指有眼不看、有耳不听、有心不去想。收摄六根是说,一旦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呢,在心里面发生了什么,要及时地知道。那称为我们已经收摄六根了,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戒了。

在我们及时地知道境界的时候,在心是迷失的时候,我们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我们就会自动自发地获得正定。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心一会跑到眼耳鼻舌身意,它是无常的;跑到眼根的心,也是无常;跑到耳鼻舌身意的心,也是无常的。心是跑到眼、耳、鼻、舌、身,还是跑到意,我们也命令不了,这是无我。

观心呢,看到无常和无我,会看得很清楚。至于苦的法印,要想看到心呈现苦的法印,那个适合有禅那的人。我们有禅那的时候,在能够跨越生死的时候,就会看到苦的法印。这个称为看到苦而解脱,是因为通过看到苦而解脱,那个称为无愿解脱门。我们没有禅那,我们就去观心,观心是无常和无我的。

不停地去观,然后有一天就会明白:所有的心啊,无论是苦、是乐、是好、还是坏,无论是觉知,还是迷失,全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所有的心都不是我、不是我的。

一旦看到心不是我了,然后五蕴也不是我了,世间也不是我了。因为五蕴之所以呈现,是透过心而呈现的。整个世间也是透过心而呈现,如果心不是我,其它的全部都不是我了。因此我们要直接契入心!它不难的,这个是不难的。 隆波一直在说:“修行啊,不难的,就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心散乱了之后,修习宁静;宁静了之后,就不停地去读自己的心,根本没有什么难的。”隆波不停地这么说。

有一天隆布推长老的弟子把隆波的CD、隆波的书供养给长老。他也看、他也听、他也读。他说:他对阿姜帕默尊者的所有都认同,但是有一点不认同,就是它难,不简单的。那时候隆波觉得简单,但是长老说难。隆波就想说:诶,他说难那就难吧,但是对自己来讲那很容易。但是一旦教大家,不停地教大家,看到大家修行:诶,为什么一直是坎坎坷坷的,真的那么难吗?就会同样地认同:噢,就像长老说的,它真的是难的,真的难。

今天早上在讲法之前有曾经跟隆波出家的四个人来给隆波做禅修报告:有一个人散乱,依然不会;另外一个人依然在紧盯;还有两个人呢,心已经醒过来了。然后心已经醒过来的人就说:没有觉得难啊,修行简单得要命。心安住、独立凸显,看到所有的一切来了就走。

一个人是戏剧的主角,这个人他演戏演得很棒。他就看这个世间呢,看世间所有的人(包括自己,自己也在这个世间)正在演戏。这个戏呀并不是在舞台上面演,并没有什么导演,但所有的人啊、整个世间的人都在演戏。

这个世间就是一场戏、一个大的剧场,一旦回来看自己的心,就会看到里面的戏剧。因此这个心啊,对世间就会淡而无味。淡而无味的这个心,其实是因为智慧而中舍、中立。这个没有什么味道并不是苦闷、干涩,不是的。是看到事实了:这个世界就像一场梦、就像一场戏剧,没有任何真实的,全都是玩具,一整天在迷失。心是这样的心呢,世间就会变成淡而无味了,心就不会迷失在世间。

因此这个人的修行才会特别符合隆波的心意,他就说修行很容易。另外一个人同样也很好,他说啊:修行简单,心觉知、觉醒、喜悦。但这两个人在觉得简单之前,他们都难过了的,所以今天早晨才会总结给他们看,说为什么有的人修行容易,有的人修行难,这取决于自己的根器。

我们的根器如果很圆满,我们的福报波罗蜜很圆满、很犀利的话,我们累积很多了,修行就容易。但是如果我们的原始资本很少,修行就难。修行的原始资本又类似于像世间的原始的资本一样的。我们一出生就很穷,根本没有资本,然后太穷了,一整天就只是赚钱,要想有机会投资就很难了。有的人资本很多,一出生父母就很有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然后用投资赚钱就可以了,很容易。为什么他们赚钱很容易呢?因为他们的原始资本很多。然后法方面也是一样的,现在这一刻我们就好好累积自己的原始资本,今天难,未来就会容易。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心够安住的话,就会发现修行真的容易。我们根本没有做什么,心安住,然后就看到色法、名法仅仅只是在呈现一个现象:是在流动,流来流去的呈现的现象。世间就好像一场梦,世间就像一场大的戏剧,这个世间就像梦幻泡影,然后心就会从世间松开。那这个不难的,它会自行松出来的、它会自行运作。

要想简单,之前就都会难。一旦我们会修行了,我们累积得足够了,就会容易。观什么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比如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的帕尔雅,今天早上隆布素金长老也提到他。佛陀教导说:帕尔雅,先等一下,当眼睛看到,就只是看见;当耳朵听到,就只是听到;知道,就只是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知道,那个时候你必然不存在;一旦你不存在,就没有苦着床的温床。他听到这个,就证悟了阿罗汉。

为什么容易?他出生为帕尔雅之前,他曾经在前世的佛陀——咖沙巴佛(第二十七位古佛)的末法时代修行,他上到山顶去修行,直到修到死。累积福报波罗蜜已经累积满了,一旦来到这一世,听了一点点的法就顿悟,就容易。他变成了证悟最快的上首弟子。

因此我们看到别人容易,是因为他们曾经已经修过了;我们难,是因为我们累积得少,我们别投降,就多多地去累积,每一天去用功。

持五戒,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什么禅修业处都可以,然后你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说呼吸,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跳去紧盯呼吸了,知道。多多地这么去训练。接下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培养觉性。阿姜曼尊者开示说:修太多的禅定,就会很慢;太多的思维、分析就会散乱;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隆布素瓦长老也曾经这么给隆波分享过,因为他跟阿姜曼尊者就是这么学的。

因此,修行真正的核心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除非我们有在固定时间去训练,不然我们无缘无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是做不到的。心没有安住,没有觉性,有的只是迷失去想。

因此今天先困难一点,未来就会简单一点!如果今天就只是享受,那就会不停地很难,并且只会越来越难!因为心已经习惯于迷失了,要想觉知自己就会很难。今天早上也有提醒:要用心修行,要投资,别只是一味迷失在世间,别只是一味浪费时间!越老的话,修行越难!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吧,接下来让我们来做功德,来给隆布素金长老做倒水。他是非常好的法师,他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怎么说比较好呢?他是隆布敦长老的弟子,隆波可以顶礼的就只有这一位。因此,我们大家来给他做倒水,谁不想做倒水也没有关系。这里的人倒水结束之后,外面的人就进来倒水。谁做倒水了之后,长老会自己结缘佛牌;谁不做倒水,就回家吧。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