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13.4《如何走上中道》-隆波帕默尊者-2013年5月5日: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页面横幅}} 《如何走上中道》 泰国禅修之窗 译 隆波帕默尊者 曼谷·心适之家 2013年5月5日 (诸位)已经找到座位了。接下来,让心回来找到自己鲜活的生命。 修行没有更多的(内容)。第一步,心一定要和自己在一起。如果心走神了、跑掉了,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那是无法修行的。因此我们先要频繁练习的是:学会觉知自己。 真是奇…”)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21行: | 第21行: | ||
修习若是正确,便会走上中道。根本不难,只是世人都不认识这条路——中道。它很难找,也很难理解。 | 修习若是正确,便会走上中道。根本不难,只是世人都不认识这条路——中道。它很难找,也很难理解。 | ||
常人往往只知道趋向极端,极端无非只有两种情况:太松与太紧。太松,则容易随顺烦恼而迷失于世间;太紧,则会打压身、改造心,导致身心俱苦。 | <pre>常人往往只知道趋向极端,极端无非只有两种情况:太松与太紧。太松,则容易随顺烦恼而迷失于世间;太紧,则会打压身、改造心,导致身心俱苦。 | ||
有些人把修行挂在嘴上,实际却懈怠与懒惰,每天迷失在世间,这样就是太松。有些人则是太过于紧绷,做什么都是绷着:发展觉性是,持戒也是;打坐很紧,开发智慧也很紧,所有一切都很紧。有的只是在打压身与改造心。 | 有些人把修行挂在嘴上,实际却懈怠与懒惰,每天迷失在世间,这样就是太松。有些人则是太过于紧绷,做什么都是绷着:发展觉性是,持戒也是;打坐很紧,开发智慧也很紧,所有一切都很紧。有的只是在打压身与改造心。 | ||
如果太松,便容易忘记自己,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没有提升的可能性。如果太紧,身不动,心也不动;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这样又无法看见身心的自然运作与变化。 | 如果太松,便容易忘记自己,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没有提升的可能性。如果太紧,身不动,心也不动;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这样又无法看见身心的自然运作与变化。</pre> | ||
事实上,修行真的极其简单。 | 事实上,修行真的极其简单。 | ||
第43行: | 第43行: | ||
依赖觉性及时地知道心,如此持戒就不会太松,而恰好适中。因为当我们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烦恼便无法控制心,于是不会犯戒。这样一定不会太松的。如果有人喜欢求戒、持戒,却没有觉性,以致于很快犯戒,这便太松了。也有人特别苛责自己、打压身心,因此修行无法进步。 | 依赖觉性及时地知道心,如此持戒就不会太松,而恰好适中。因为当我们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烦恼便无法控制心,于是不会犯戒。这样一定不会太松的。如果有人喜欢求戒、持戒,却没有觉性,以致于很快犯戒,这便太松了。也有人特别苛责自己、打压身心,因此修行无法进步。 | ||
<pre>持戒一定要有快乐!戒是定的基础,想要产生禅定,一定要有快乐。持戒是为了让心轻松、自在、快乐。</pre> | |||
如果有人想伤害别人、盗取财物、与人通奸、欺骗他人,其心是毫无快乐可言的,更谈不上祥和与宁静。我们兢兢业业的持戒,只是希望心获得快乐与祥和。 | |||
因此,不要将戒持到紧张和郁闷的程度,不好用的。若持戒繁多,便自认为高人一等,这也是错的。我们持戒,就要让它真正步上中道。 | 因此,不要将戒持到紧张和郁闷的程度,不好用的。若持戒繁多,便自认为高人一等,这也是错的。我们持戒,就要让它真正步上中道。 | ||
第75行: | 第77行: | ||
如果迷失在松的这边,心会下堕;如果太紧,心又会上升。隆波已经讲过很多次天神请教佛陀的故事。 | 如果迷失在松的这边,心会下堕;如果太紧,心又会上升。隆波已经讲过很多次天神请教佛陀的故事。 | ||
天神问:“世尊,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烦恼的?” | <pre>天神问:“世尊,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烦恼的?” | ||
佛陀答道:“超越烦恼的大海,依靠的是既不懈怠,也不精进。” | 佛陀答道:“超越烦恼的大海,依靠的是既不懈怠,也不精进。”</pre> | ||
不懈怠也不精进?天神听了感觉发懵,不懈怠还好理解。为什么还要不精进呢?不精进能够跨越烦恼而成为阿罗汉吗?本来天神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来问佛陀只是为了切磋一下。当佛陀说,跨越烦恼大海是因为既不懈怠也不精进,他马上放下身段,请佛陀解惑。 | 不懈怠也不精进?天神听了感觉发懵,不懈怠还好理解。为什么还要不精进呢?不精进能够跨越烦恼而成为阿罗汉吗?本来天神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来问佛陀只是为了切磋一下。当佛陀说,跨越烦恼大海是因为既不懈怠也不精进,他马上放下身段,请佛陀解惑。 | ||
第98行: | 第100行: | ||
佛陀是法王,其教导浩如烟海。佛陀的法并不是说“人人必须先修禅定才能开发智慧”。因为有人是适合先开发智慧,细腻的禅定会后续生起。有人则娴熟于修定又精通于观心,便能禅定与智慧同步进行,但必须两方面都很在行。如果只精通于观身,是无法在禅定中开发智慧的。因为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到的是(心的)禅支的生灭。 | 佛陀是法王,其教导浩如烟海。佛陀的法并不是说“人人必须先修禅定才能开发智慧”。因为有人是适合先开发智慧,细腻的禅定会后续生起。有人则娴熟于修定又精通于观心,便能禅定与智慧同步进行,但必须两方面都很在行。如果只精通于观身,是无法在禅定中开发智慧的。因为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到的是(心的)禅支的生灭。 | ||
解脱有三条路,核心原则只有一个: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 <pre>解脱有三条路,核心原则只有一个: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pre> | ||
有一类人适合先修禅定,心安住且中立以后,维持时间长且定力也强。达到二禅之后,觉者(知者)独立而凸显,甚至持续数日。一旦觉者独立而凸显,就无法通过观心来开发智慧。因为心已经静止不动,毫无可观之处。所以要观身或是观受,最好是观身。 | 有一类人适合先修禅定,心安住且中立以后,维持时间长且定力也强。达到二禅之后,觉者(知者)独立而凸显,甚至持续数日。一旦觉者独立而凸显,就无法通过观心来开发智慧。因为心已经静止不动,毫无可观之处。所以要观身或是观受,最好是观身。 | ||
第159行: | 第161行: | ||
因此,无论是智慧引领禅定,禅定引领智慧,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都离不开隆波所讲的原则——要有觉性。觉性知道身也行、知道心也可以。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也就是具备禅定的心)去知道。因此,请大家持续努力,慢慢的体会。 | 因此,无论是智慧引领禅定,禅定引领智慧,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都离不开隆波所讲的原则——要有觉性。觉性知道身也行、知道心也可以。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也就是具备禅定的心)去知道。因此,请大家持续努力,慢慢的体会。 | ||
总结如下:第一步,持守五戒。每天持守五戒,心就会慢慢有快乐。想到持戒,心会舒坦、满足而容易宁静。接下来就可以修习禅定了。如果心太散乱,就要先训练让心休息的禅定。 | 总结如下:第一步,持守五戒。每天持守五戒,心就会慢慢有快乐。想到持戒,心会舒坦、满足而容易宁静。接下来就可以修习禅定了。如果心太散乱,就要先训练让心休息的禅定。 | ||
禅定有两种,既能训练宁静又能训练安住的禅定是最好的。隆布特长老将宁静的禅定称之为“禅那”,也就是“能所合一”的禅定;而安住的禅定是指,心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隆布特长老将后一种禅定称之为“定”,也就是“能所分离”的禅定。这两种同样能够达到四禅八定,只不过一种是心和所缘在一起,另一种则是心安住于心。 | <pre>禅定有两种,既能训练宁静又能训练安住的禅定是最好的。隆布特长老将宁静的禅定称之为“禅那”,也就是“能所合一”的禅定;而安住的禅定是指,心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隆布特长老将后一种禅定称之为“定”,也就是“能所分离”的禅定。这两种同样能够达到四禅八定,只不过一种是心和所缘在一起,另一种则是心安住于心。</pre> | ||
如果训练安住的心,却又需要休息,就先抓住所缘,比如抓住“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后心和“佛陀”在一起。如果是观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然后让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就会越来越浅,最后变成光,让心和光在一起,心与所缘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休息。 | 如果训练安住的心,却又需要休息,就先抓住所缘,比如抓住“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后心和“佛陀”在一起。如果是观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然后让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就会越来越浅,最后变成光,让心和光在一起,心与所缘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休息。 | ||
第195行: | 第195行: | ||
- 法谈部分完毕,问答部分 - | - 法谈部分完毕,问答部分 - | ||
居士1:隆波您好,我打坐时,特别喜欢散乱。有时散乱于去想,有时则会极快速的散乱到光和声音之中。 | 居士1:隆波您好,我打坐时,特别喜欢散乱。有时散乱于去想,有时则会极快速的散乱到光和声音之中。 | ||
第463行: | 第464行: | ||
居士6:感恩隆波! | 居士6:感恩隆波! | ||
2023年2月25日 (六) 16:43的版本
《如何走上中道》
泰国禅修之窗 译
隆波帕默尊者
曼谷·心适之家 2013年5月5日
(诸位)已经找到座位了。接下来,让心回来找到自己鲜活的生命。
修行没有更多的(内容)。第一步,心一定要和自己在一起。如果心走神了、跑掉了,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那是无法修行的。因此我们先要频繁练习的是:学会觉知自己。
真是奇怪,世人都不太觉知自己。隆波在星期五的时候去到拉玛医院讲法,有位医生终于学会觉知自己了。他分享说,他努力修行了许多年,这个学学、那个也学学,直到学会觉知自己,才意识到世间的确没有觉知自己的人,有的只是迷失者。他终于明白为何隆波总是说:世间没有什么觉知自己的人,仅仅凤毛麟角而已。
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法,隆波详尽而细腻的教导大家,毫无保留。知道了方法之后,能够觉知自己的人就多了起来。
一旦学会觉知自己,紧接着就要开发智慧——有觉性地观看身与心的运作和变化。但是要以跟自己鲜活生命在一起的心去观照,也就是要有正定。若没有正确的禅定,心没有去觉知鲜活的生命,那种修行不是真的。需要慢慢的体会。
修习若是正确,便会走上中道。根本不难,只是世人都不认识这条路——中道。它很难找,也很难理解。
常人往往只知道趋向极端,极端无非只有两种情况:太松与太紧。太松,则容易随顺烦恼而迷失于世间;太紧,则会打压身、改造心,导致身心俱苦。 有些人把修行挂在嘴上,实际却懈怠与懒惰,每天迷失在世间,这样就是太松。有些人则是太过于紧绷,做什么都是绷着:发展觉性是,持戒也是;打坐很紧,开发智慧也很紧,所有一切都很紧。有的只是在打压身与改造心。 如果太松,便容易忘记自己,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没有提升的可能性。如果太紧,身不动,心也不动;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这样又无法看见身心的自然运作与变化。
事实上,修行真的极其简单。
在开发智慧的阶段:观身时,身体移动了,只是感觉到它,别紧盯着它,也别忽略它。紧盯着它,会太紧;忘了它,则太松。观心时,心的运动与变化,只是感觉到即可。快乐生起时,只是感觉到它;痛苦生起时,只是感觉到它;贪、嗔、痴生起时,也只是感觉到它。(它们)来了就走、方生方灭,统统只是感觉到。
如果苦、乐、善、恶生起,却毫无察觉,这样即是太松。如果强迫心是快乐、宁静、积极以及正面的,压制它、改造它,这样就是太紧。
如果仔细观察,隆波对于大家的禅修报告与提问所给出的答案,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协助大家走上中道!几乎所有的问题,若非因为太松,就是由于太紧。我们要慢慢的体会与消化。
以持戒来说,心若走神了,忘了活生生的自己,这样就太松了,戒根本无法存在。若因为担心破戒而强力压制自己,做什么都束手束脚、紧张兮兮的,这样又太紧了。 某些宗教的戒律特别严苛,走路必须携带着扫帚,边走边扫,以免踩到小动物。扫啊,扫啊,哪怕把小动物的手脚扫断了也没关系。佛教徒走路则会留心,尽量避开它们,但不必扫着走。 持戒如果持到紧张兮兮,做什么都怕破戒,就会太紧;若是随顺烦恼,犯戒也无所谓,这样又太松。想让持戒走上中道,恰到好处,就要有觉性地及时知道心!如果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烦恼就无法控制住心。烦恼若未控制心,自然不会犯戒。就是如此简单! 依赖觉性及时地知道心,如此持戒就不会太松,而恰好适中。因为当我们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烦恼便无法控制心,于是不会犯戒。这样一定不会太松的。如果有人喜欢求戒、持戒,却没有觉性,以致于很快犯戒,这便太松了。也有人特别苛责自己、打压身心,因此修行无法进步。
持戒一定要有快乐!戒是定的基础,想要产生禅定,一定要有快乐。持戒是为了让心轻松、自在、快乐。
如果有人想伤害别人、盗取财物、与人通奸、欺骗他人,其心是毫无快乐可言的,更谈不上祥和与宁静。我们兢兢业业的持戒,只是希望心获得快乐与祥和。 因此,不要将戒持到紧张和郁闷的程度,不好用的。若持戒繁多,便自认为高人一等,这也是错的。我们持戒,就要让它真正步上中道。 同样的,修习禅定也要步上中道。
禅定分为几类。如果修定时,心太散乱,追着境界跑,这就是太松,并非中道。如果紧盯与专注,强迫令心不动,身僵硬,心也僵硬,这样是太紧。
恰到好处的定,也要依靠觉性才能产生。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的散乱。心跑来跑去时,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通常喜欢去想,若能够及时地知道,心便会安住而不跑。
跑来跑去的心,正是受到烦恼的驱使。如果能够有觉性的及时知道自己的心,何时有觉性,何时烦恼便会自动灭去。根本无须故意灭除烦恼,它便自行灭去,我们只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的跑动。心跑了,知道,心便会自然安住而没有掺杂丝毫的刻意。如果放任让心跑掉,会太松;如果有意识的让心安住,又会太紧。
我们修定时,感到紧吗?有谁依然感到紧绷的?几乎全是啊!(笑)还以为是别人呢,其实是我们自己。经行时,心会比平时紧绷,体会到了吗?修定时,心的紧绷程度超过平时的状况。哪怕仅仅想到观呼吸,心就已经开始紧了。
接下来试试观照呼吸,带有觉性地呼吸,有谁觉得心是自然的,跟平常一样,有吗?谁觉得心比平常僵硬?好几个前面的人在举手,后面还有要举手的。(笑)
一开始修定,心就会发紧,还以为跟平常一样呢。这是不行的。看到了吗?一旦想到修行,就会容易踏上“太紧”这条路。若不修行,又会走到“太松”那条路上去,心又会彻底的迷失。
最后是开发智慧的阶段,也要走上中道。因为害怕愚痴而去努力思维与推理,这就是太紧;只是觉知自己,以为智慧将会自动生起,这又是太松。
修行一定要竭力走上中道。走上中道,必须依靠觉性。慢慢地体会与观察我们的心。什么时候心走神了,即是太松;什么时候控制身、打压心,即是太紧,就会紧绷、沉重、僵硬、昏沉、迟钝。
普通人往往太松,始终随顺着烦恼而动;修行者又太紧,控制身、打压心。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及时地知道。
刚起步时,稍紧一点没有关系,即便是觉性都要有意识地去做。太松了会没有觉性;太紧了,又会强迫自己有觉性。
如果觉性是自然生起的,身体移动了,知道;心移动了,也知道,毫无刻意的成分,这样的觉性是没有强迫的,刚好处于中道。如果强迫它,就会紧绷;如果太松了,就会没有觉性。要慢慢的体会,最后一定要走上中道才行。
要走上中道,无需做什么,只要不断地训练让觉性多起来。依靠觉性作为工具!觉性是源自于心牢记了种种的状况,要慢慢的体会和观察我们的心。没有觉性,就会迷失,太过用力,则会紧盯与专注。
如果迷失在松的这边,心会下堕;如果太紧,心又会上升。隆波已经讲过很多次天神请教佛陀的故事。
天神问:“世尊,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烦恼的?” 佛陀答道:“超越烦恼的大海,依靠的是既不懈怠,也不精进。”
不懈怠也不精进?天神听了感觉发懵,不懈怠还好理解。为什么还要不精进呢?不精进能够跨越烦恼而成为阿罗汉吗?本来天神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来问佛陀只是为了切磋一下。当佛陀说,跨越烦恼大海是因为既不懈怠也不精进,他马上放下身段,请佛陀解惑。
佛陀解释说:“如果懈怠,就会下堕;如果精进,则会上升。”懈怠就是放任自心随顺于烦恼、疏于修行。下堕到哪儿呢?恶道。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一直下堕!为什么?因为烦恼总是开始又香又甜,结局又苦又辣。谁都喜欢香甜,对吧?尤其是眼前的利益,捡到篮里都是菜,捡了再说!完全随顺于烦恼。只看到眼前的香甜,至于后面,再说嘛。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喜爱快乐、舒服,贪图漂亮、美好,所以很自然的随顺烦恼而堕入低处。修行越迟,下堕越多;修行越早,下堕越少。年龄越大,修行越难,这样说并不是要打击年龄大的人。年龄大而修行好的也不乏其人,但是一定要心意坚决、敢于突破!小孩子修行更单纯些,没什么负累。
佛陀教导说,如果懈怠,持续地放任心去随顺烦恼,就会下堕到恶道,依据烦恼的力量而下堕至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如果精进,心则会上升,升到哪里?升到善道,成为人、天神、梵天。但是统统达不到涅槃。
下堕与上升是相对的,只要还有下堕和上升,还黏着在相对之上,就不可能涅槃。因为涅槃刚好在正中,涅槃在中道上。下堕,就会构建出低劣的生命形态;上升,则会构建出高等的生命形态,同样不圆满。
天神听完,就悟道了。现在我们听了同样的法,却没有悟道,是因为波罗密与天神不一样啊。所以要多听法,多看实相,持续地看。
修行没有更多内容了!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仅此而已。无论什么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核心,要牢牢抓住核心。
修行的方法不计其数,核心原则却仅有一个:有觉性的,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无论方法有多少,核心原则就是这个。有人先修禅定,后开发智慧;有人先开发智慧,后产生禅定。但是开发智慧的阶段必须要有定,至少要有刹那定,如果没有,是行不通的。
老一辈的修行人认为一定要先能够入定,若不能入定,便无法开发智慧,他们认为佛陀是如此教导的。没错!只是佛陀教导的不仅这样而已!
佛陀是法王,其教导浩如烟海。佛陀的法并不是说“人人必须先修禅定才能开发智慧”。因为有人是适合先开发智慧,细腻的禅定会后续生起。有人则娴熟于修定又精通于观心,便能禅定与智慧同步进行,但必须两方面都很在行。如果只精通于观身,是无法在禅定中开发智慧的。因为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到的是(心的)禅支的生灭。
解脱有三条路,核心原则只有一个: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有一类人适合先修禅定,心安住且中立以后,维持时间长且定力也强。达到二禅之后,觉者(知者)独立而凸显,甚至持续数日。一旦觉者独立而凸显,就无法通过观心来开发智慧。因为心已经静止不动,毫无可观之处。所以要观身或是观受,最好是观身。
如何以观身来开发智慧呢?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的实相!安住且中立的心,就是有禅定的心。
如果是先开发智慧而后有禅定,必须以基础的禅定——刹那定,作为起步。训练方法是,选择一种隆波教导过的技巧,比如:念诵佛陀,及时地知道心跑掉了,可能是跑去思维,或是跑去紧盯着佛号,或是紧盯着空。又或者观呼吸时,心跑了,要及时知道;去盯着呼吸,也要及时知道。如果观腹部起伏,心跑了,及时知道;跑去紧盯着腹部,也要及时知道。如果是练习隆波田的手部动作,心跑去想了,要知道;心跑去紧盯着手,也要知道。经行时,心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脚上了,也知道。
明白了吗?任何方法均可,核心原则一样。不可能离开核心原则。有觉性的及时知道“跑掉”的瞬间,“跑掉”就会熄灭。心会自动具备禅定,不过只是一刹那的具备,很快又会再次跑掉,再跑了,再知道,又会再次安住。跑了,知道,跑了,知道,这样觉知的频率越来越高,就会在心底生起一种感觉:好像可以一直“知道”,仿佛它有延续感。而事实上,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刚一跑,立即知道,刚一跑,立即知道。就会感觉似乎整天都在“知道”。
依靠觉知自己,心便可以安住。心和自己在一起,既未迷失,也未控制或强迫。如果强迫让心安住,心会僵硬,这样就太紧了。心跑了,知道,依赖觉性及时知道心的“跑掉”,心就会毫无强迫的自然安住,如此的安住刚好是中道。心安住之后,依然用原来的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以此方法修习禅定,就会既觉知身也觉知心。身体移动,知道;心移动,也知道。哪个所缘更为清楚,就去知道哪个所缘。
跟随隆波学习的人能够感觉到吗?身体移动,知道;心移动,也知道。我们走的是一条使用刹那定的路,也就是当下的一瞬间、又一瞬间。觉性瞬间知道身,而心安住,就会看见身不是我;觉性瞬间看见苦、乐,心安住为观者,就会看见苦、乐不是我;觉性瞬间看见烦恼,心安住成为观者,又会看到烦恼不是我。它会清楚的照见身与心。
如果频繁地训练,即便睡着了翻身也能够清楚的知道。谁可以做到?谁睡觉时能够觉知的?不是一整夜,只是某个片刻。有的话请举手。这说明修行很用功。就这样平平常常的训练,睡觉时就去睡觉,(觉性)它会自行运作。
如果练习到睡着以后,觉性也能生起的程度,死亡就没什么好怕了。必定会好死(笑)。为什么呢?因为临终时会出现画面,类似于梦境,可能看到我们即将出生的情景。一旦看到上刀树、下油锅,心便会害怕。此时觉性自动生起,恐惧瞬间就消失了。地狱将因觉性的生起而消失。觉性生起时,不善法不可能生起。因为心已经是善的了。
有些人不断造业,比如每天杀鸡,临终就会看到鸡被割喉,而自己正经历同样的痛苦。此时,如果觉性炉火纯青,就会看见心正在受惊。觉性瞬间生起,心就会安住,不会堕入地狱,因为心没有随境流转。又或者看到作恶的工具,也许由于自己曾经拿武器去伤害别人,这时,难过、愤怒、恐惧会生起,推我们堕入地狱。诸如此类的种种临终预兆:可能看到将要投生的处所,也可能看到造过的业或是造业用的工具。看到这些,心会陷入去抓取它们。若是好的,就投生于善道。若是坏的,就投生在恶道。
如果经过足够的训练,觉性能在噩梦时立刻生起,就不必再害怕。但绝对禁止再度为非作歹,否则禅定将会退失,优良品德也会退化,噩梦又生起时,心就会陷入。
如果训练到做梦时觉性依然可以工作,几乎就不用害怕堕入地狱等恶道了,因此大家要努力。如果达到这种程度,即便未证初果,也能往生到善的处所。
经典提及的小须陀洹,指的就是证得遍知智或思维智(即十六观智的第三观智)的人,其明白身体是无常的,因为身体以前是一种状况,现在是另一种状况;其清楚心也是无常的,每天的心都不曾相同过。他并非看到当下的实况,而是经由对比而获得的,称为“思维智”。
如果觉性能够未经刻意而自动生起,保证下一世不堕恶道。请多多的用功!一旦不好的境界产生,觉性会在瞬间生起。这是可以训练达到的。
谁还会做噩梦?请举手。谁做了噩梦之后能够觉知的?请举手。很好,人数不少,不愧是隆波帕默的弟子。而不是噩梦之后大汗淋漓的惊醒,以为自己还在被追杀,这样觉性就太弱了。持续训练,慢慢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隆波现在正在讲什么?(笑)讲来讲去怎么讲到了这个。很感兴趣,对吗?(笑)
多多的训练,直至不刻意也能“身体移动,知道;心移动,也知道”。想让心成为观者,需要反复训练。选择任何一种禅法开始,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紧盯住所缘了,也知道。就是这样练习。
解脱的第三条路是:禅定和智慧同步。如果禅定与智慧同步,就会直接进入“一心”。
如果先训练禅定,退出之后再开发智慧,就要选择观身。如果修习刹那定,觉知自己以后,就可以开发智慧,深度禅定会在后期出现,此类人既可以观身也可以观心。正如绝大部分的人所训练的,一会儿觉知身,一会儿觉知心。
至于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需要具备“出神入化”的禅定水平。
“出神入化”包括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条,都无法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
第一,精通于入定。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进入禅定呢?不能超过一次屏息的时间(笑)。如果是这种水平(隆波示范屏息动作),别想在禅定里开发智慧,这样根本无法“出神入化”的入定。
一定要能够非常迅速的入定,并且必须娴熟于维持禅定,不能一入定就出来了。观察一下,你打坐时,是否心刚一集中就立刻跳脱出来?心一集中就跳脱出来,便无法维持禅定。禅定若无法维持,怎可能在其中开发智慧呢?都已经掉出来了。
一定要精通于入定、维持禅定与出定,不能进去了却退不出来。倘若有人对他说,你的家里失火啦(笑),他却退不出来(笑),这是不行的。
“出神入化”前三个条件是精通于入定、维持禅定,以及出定。最后一条是精通于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看到了吗?必须要“出神入化”才能够没有刻意的开发智慧。有刻意,就不是真的。有刻意,就还有贪心。
如果走第三条路,修习禅定之后,就会看到禅支的变化。刚才的心有快乐,现在没了。或者,刚才的心有去抓取,有“寻”有“伺”,心与所缘打成一片。一旦及时知道“寻”与“伺”,就会看到它们的生灭。心有“喜”,觉性知道,“喜”立即灭去,生起特别清晰的“乐”。觉性知道“乐”,“乐”也迅速灭去,生起特别清晰的“舍”。如果更加深入,身体会彻底消失进入无色界。有时会在无色界之中开发智慧,进一步看见内在的变化:有时心会抓住“空”,有时候心会逆流而上抓住“知者”。心抓住“空”,称为“空无边处定”;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称为“识无边处定”;心既不抓“空”也不抓“知者”,什么都不抓,称为“无所有处定”。如果具备足够的觉性、禅定和智慧,能够照见心的变化,就可以在禅定甚至无色界定之中,来修习毗婆奢那,但要真的“出神入化”才行。
经典记载,最高的无色界定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其几乎没有想蕴、没有感觉。经典记载,惟有精通于观心的圣者们才能在“非想非非想处定”开发智慧。若仅仅精通于禅定与观心,但是尚非圣者,那么只能在一至七定开发智慧,无法在第八定之中开发智慧。因为后者太过于微细。
无论是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都无法脱离同一核心的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比如,出定之后,心安住成为观者,看见身体在工作,就会有觉性的照见身的实相,知道身体不是“我”。安住且中立的心并不是刻意安住,而是它自己安住的。及时知道“心跑了”,心就会自然安住。修习禅定至二禅之后,心会独立而凸显。只要想到“知者”,心会立即安住,非常简单。但要反复修习,否则这种安住是会退化的。
因此,无论是智慧引领禅定,禅定引领智慧,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都离不开隆波所讲的原则——要有觉性。觉性知道身也行、知道心也可以。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也就是具备禅定的心)去知道。因此,请大家持续努力,慢慢的体会。 总结如下:第一步,持守五戒。每天持守五戒,心就会慢慢有快乐。想到持戒,心会舒坦、满足而容易宁静。接下来就可以修习禅定了。如果心太散乱,就要先训练让心休息的禅定。
禅定有两种,既能训练宁静又能训练安住的禅定是最好的。隆布特长老将宁静的禅定称之为“禅那”,也就是“能所合一”的禅定;而安住的禅定是指,心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隆布特长老将后一种禅定称之为“定”,也就是“能所分离”的禅定。这两种同样能够达到四禅八定,只不过一种是心和所缘在一起,另一种则是心安住于心。
如果训练安住的心,却又需要休息,就先抓住所缘,比如抓住“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后心和“佛陀”在一起。如果是观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然后让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就会越来越浅,最后变成光,让心和光在一起,心与所缘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休息。
如果做不到,可是又想休息,就使用隆布特长老的小窍门,只是小技巧,而不是原则,但是能够让心迅速的宁静下来。心特别散乱时,长老教导说,试试屏住呼吸,屏住之后,用觉性抓住那个静止不动的地方,不用屏气太久,不然会断气的。稍微试一下,屏住呼吸,然后抓住那个静止不动的地方,憋不住了,就继续呼吸。好了,睁开眼睛,不用继续了,否则会黏着其上的。
当你感到工作疲累又紧张,或是在危机的时刻,都可以这样尝试。比如被上司叫去训斥,先做深呼吸,稳定一下情绪。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呼吸之后再修习慈悲观,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笑)。本来是被上司叫去训斥的,结果却说要加薪,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
上述的情况均属于禅定,训练它们不是为了催眠别人的心,因为被催眠的心是无法修行的,觉性将会非常嬴弱。因此,绝对禁止催眠别人的心。如果修习慈悲观的力量非常强大,别人受到催眠就会被控制,一样需要小心。有些人很厉害,可以大面积的进行催眠,法师和居士都要小心。假如怕被人催眠,就一定要有觉性。有了觉性,便没有人能够催眠我们。看见了吗?觉性在任何场合与任何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需要宁静,就让心守住一个所缘。如果是应急,比如车祸要死的时候,屏息的刹那,心能够安住,去抓住那个感觉空空的地方,这就是小窍门。如果要抓住核心,就要有次第的训练禅定。刚才说的只是应急之策。
假如无法修习禅定,那么礼佛念经之后,可以持续地修习慈悲观,持续地想:愿一切众生快乐,彼此没有怨恨,愿一切众生分享我们的功德,这样重复的思维下去,心便会清凉而有禅定,这种禅定是宁静型的,可以用于休息,然后心就会积极、健康、愉悦。如果修错了,太紧绷,就会发疯。强迫心去宁静与紧绷,就可能会疯。因此要轻松自在,让心可以休息。
另一种用于开发智慧的禅定是心安住于心,这取决于修习一种方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持续地练习:心跑去想了,知道;跑去盯住所缘了,也知道。如此便会得到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禅定。
要用功!持戒之后,训练心有禅定,如果得到两种禅定是最好的。一种用来休息,用来活在世间,让心有力量,另一种心安住于心的禅定用来开发智慧,看见身不是我,苦、乐、好、坏不是我,它们都不是心,而是与心完全分开的。五蕴散开成为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不再是我。就是这样训练,直至心只是知者、观者。
最后的阶段是开发智慧。谁适合哪条路,就走哪条路。精通禅定的,出定之后观身。活在红尘的人,只要能够“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可以了,既观身也观心。身体明显,就知道身体,心明显,就知道心。我们无法选择,是觉性在自己选择。如果禅定与智慧同步,就要在禅定之中单纯地观心,无法观身,因为观身的瞬间,心会从禅定退出。
以上几种情况,都离不开隆波讲过的核心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与心的实相。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
若想要让心宁静,就带它去和一个让它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前提是这个所缘不诱发烦恼习气,如此就会获得禅定,此即是窍门。奢摩他有四十种方法,秘诀就是这句话:引领心去跟一个让它感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
修习毗婆奢那则有三条路:禅定引领智慧,智慧引领禅定,禅定与智慧同步;或者,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但依然离不开隆波所说的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如果没有学习和听闻过,不可能如实照见。要么太紧,比如观腹部起伏,心会紧缩;经行时,心会紧绷;打坐时,心会紧绷。这样就没有如实,太紧了。如果忘了身和心,又会太松。心沉闷,就太紧,及时知道它,就会慢慢松开。
大家跟得上吗?应该是明白了。绝大多数人的脸是发亮的。隆波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有点后悔,心想,真不该来。漆黑一片啊(笑),找不到一个觉知自己的人,有的只是紧盯!紧盯!时至今日,大家已经有了全然的变化,有谁感到自己进步的?大家已经变了,要用功啊!佛陀的法,会在极短时间之内让人彻底改变,绝不冗长!今天就讲到这里。
- 法谈部分完毕,问答部分 -
居士1:隆波您好,我打坐时,特别喜欢散乱。有时散乱于去想,有时则会极快速的散乱到光和声音之中。
隆波:你不是喜欢散乱,正相反,你是太喜欢宁静了,所以一旦散乱,就会烦躁不安,试图打压它,打压得太厉害,心便会紧绷,这就“太紧”了。因此,以后打坐时,宁静也行,不宁静也行。宁静了,知道,不宁静,也知道。以修行来供养佛陀,这么做很快就会有宁静,因为心是轻松自在的。
如果一散乱就不高兴,喜欢宁静而讨厌散乱,那样的心没有保持中立,也没有走上中道,难以宁静下来。要及时的知道!心散乱了,知道,心宁静了,也知道。修行不是为了宁静,而是用来供养佛陀。这样修习就会很快宁静下来。
居士1:再请教您,我不确定什么方法适合自己,现在主要是观出入息。
隆波:可以。
居士1:这个方法是否适合我?
隆波:喜欢打坐,但是很难安静下来,因为你的心特别喜欢想。
居士1:对,想得特别多。
隆波:同时也特别喜爱漂亮与舒适,特别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是吗?
居士1:是,很突出的。
隆波:同样也很明显。
居士1:是。
隆波:嗯,因此,这次必须置死地而后生。
隆波、居士:笑。
居士1:如果那样的话,经行好吗?
隆波:不合适。你认为经行会好些,对吗?
居士1:对。
隆波:想要得到快乐和宁静,对吗?无论打坐或经行,都当作是供养佛陀,宁静也经行,散乱也经行;宁静也打坐,散乱也打坐。如果这样用心,不久就会获得宁静;如果用心不正确,经行时会比以前更紧绷,很快就会烦躁与生气的。
居士1:(笑)感恩隆波!
居士2:隆波您好,想请隆波检查一下我的修行是否正确?
隆波:(笑)听说过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感觉跟以前一样吗?
居士2:不一样。
隆波:体会到了吗,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感觉到了吗?这个移动的身体和心,是不同的两个部分。
居士2:可是我害怕那是思维出来的。
隆波:不是思维出来的。
居士2:哦。
隆波:继续努力,已经修对了。
居士2:好的。有什么需要改进的么?
隆波:心还很散乱,因此要让心有安住的对象。
居士2:好的。
隆波:否则会迷失很久。
居士2:好的。
隆波:让心有安住的对象,不是为了让心不跑,而是为了跑掉之后,能够更快地知道。
居士2:好的。还有……
隆波:看见欲望了吗?
居士2:一丁点。
隆波:比如,想说话时,就有一股力量在胸口这里涌动。
居士2:但是好像看得不够及时。
隆波:不及时就对了。一定要先生起,然后才知道。烦恼习气生起以后,觉性才知道。
居士2:哦。
隆波:正常的,那才是对的。
居士2:还有个问题,阿罗汉灭掉五蕴达至涅槃之后,还有实体存在吗?这个实体是无我的吗?
隆波:即使是活着的阿罗汉,也是无我的。
居士2:但是灭掉五蕴之后,同样也是无我的?
隆波:同样也是无我的。
居士2:哦。
隆波: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何止是阿罗汉呢,即便是你,也没有一个“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
居士2:不是我要问的。
隆波:(笑)
居士2:是有人托我问的。(笑)
隆波:哦。
居士2:感恩隆波。
居士3:隆波您好!
隆波:这样拿着话筒。
居士3:我想知道自己的修行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隆波:我们要持续用功下去。
居士3:好的。
隆波:修行是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调整的。
居士3:好。
隆波:是正常的。继续用功,慢慢体会。身是一部分,心是另一部分;苦、乐、善、恶慢慢分离开来;心只是观者。比如,快乐生起时,心是观者。快乐不是心,是被心所觉知的对象。持续用功,一步步分离下去。
居士3:好的。
隆波:然后会清楚的看见每一部分。一旦这些可以分离,“我”便会消失。“我”的存在是因为蕴的聚合,蕴的聚合让我们认识不到“无我”。经典说:遮蔽“无我”的是成组成团的五蕴,如果修行到五蕴散开,每一蕴都将展现“无我”。“我”并不存在。
你现在已经可以分离五蕴,要继续观照下去。看到身体(它)工作,不是“我”,苦、乐自行运作,烦恼或善心也自行运作,心只是观者。就这样持续训练下去。
居士3:好的。
隆波:你的修行不错,继续努力。
居士4:隆波您好!我有时觉知身,有时觉知心。问题是在迷失时,就会彻底迷失,完全像是另一个人。我的方法是修习慈悲观,默念: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离苦。努力提醒自己默念下去,一旦发现忘记念了,其实已经迷失很久了。
隆波:可以。
居士4:基本可以吗?
隆波:基本可以,就是要让心有一个安住的对象。
居士4:好的。
隆波:心有安住的对象以后,及时地知道心。只要不忘记原则,任何方法都可以。
居士4:好的。及时知道之后,有时会感到不满意,它和想的不一样。为何有时自我感觉良好,事实却非如此。有时感到不满意,不想再看,但是应该继续看,对吗?
隆波:看下去,频繁地看!看到烦恼习气,好过有烦恼习气却没看到。无论如何都会有烦恼习气的。常人不修行,所以看不到它们,自以为厉害,唯我独尊。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动荡不安。
一旦可以持续知道烦恼习气,就容易理解别人了。因为理解别人,就能减少冲突。知道别人这样是出于烦恼习气。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烦恼习气,只是现在能够及时知道了。何时未能及时的知道,何时就会被它们所控制。
居士4:就是这样训练下去,对吗?
隆波:如果想要更好,需要增加方法,仅仅修习慈悲观是不够的。你的心太散乱了。在起步阶段,可以用念诵的方法。
居士4:去念“佛陀”?
隆波:“佛陀,佛陀”。
居士4:即使没什么感觉,也要念吗?
隆波:嗯。念诵“佛陀,佛陀”之后,心快乐了,知道;心苦,也要知道。
居士4:感恩。
隆波:先在这方面训练,直到驾轻就熟。你的问题是心太散乱,适合的方法是观呼吸或者念诵的。
居士4:好的。只是有时呼吸不超过十次就跑了。
隆波:需要默念来辅助,默念和呼吸同步,吸气时念佛,呼气时念陀。
居士4:感恩!
隆波:你最大的问题是心太散乱。仅仅修习慈悲观并未直接对治散乱,慈悲观直接对治的是嗔心,而非散乱。所以,现在心若散乱,就要观呼吸、称念佛陀。
居士4:感恩!
隆波:或者,如果心特别散乱,可以觉知身体的移动,若是只观呼吸不够,就去觉知全身,觉知肢体的微细动作,努力而持续地觉知身体。
居士4:这样做无论如何都不会紧盯的,对吗?
隆波:什么?
居士4:觉知全身,无论如何都不会粘着于紧盯的,对吗?
隆波:不会粘着于紧盯的,因为你的心太散乱了。
居士4:(笑)好的。
隆波:尽量先觉知身体,等心静下来以后,想再修习慈悲观也行。
居士4:感恩!
隆波:一定要对症下药。(笑)
居士4:(笑)
居士5:隆波您好!我的方法是:身体移动,心是观者;心快乐,是由于随顺因缘而不是随顺自己的心意;心跑去想了,或者烦恼习气生起时,觉知到它。两个月前的禅修报告时,我是紧抓住胸口处,当时隆波指出,我是在刻意分离出知者并且粘着于模糊的状态,隆波当时要求我增强觉性。
隆波:嗯。
居士5:我现在是否具有隆波所说的安住之心?
隆波:你现在和隆波谈话还是有点不自然,但是比上次好一些。
居士5:嗯。有一天我看见腿是一块块红的和黑的,就像被火烧过一样,非常令人厌恶。
隆波:哦。
居士5:之后感到害怕,心想可能是由于打坐近一小时的关系,会觉得厌倦。然后试着燃烧头发,指甲,牙齿,皮肤等等,最后只剩下心。
隆波:哦。
居士5:但不确定是真的看见,还是思维出来的。
隆波:这是一种禅相,比如观想身体然后燃烧它,或是有人观想一点点撕碎它,直到它完全消失,只剩下心,然而这不是毗婆奢那。观想身体仅是善巧方便,到了只剩下心,则完全是禅定。一旦心从禅定退出,重新恢复身体的感觉,就会清楚照见身和心是完全不同的部分,比普通人照见得更清楚,身与心是两个不同的部分。
居士5:然后呢?
隆波:然后就能够清楚的分离五蕴。
居士5:哦。我应该继续这样做吗?
隆波:能做就做,并没有任何损失。
居士5:有什么欠缺的地方么?
隆波:你还在过多的用思维引导。别用思维引导,慢慢实践,别预先设定它会是这样或那样。
居士5:感恩!
居士6:隆波您好,我在年初曾经做过禅修报告,隆波让我去看嗔心以及心未保持中立的状态,心依然还在讨厌苦。再有,我还看到了对于修行的欲望,它有非常多的隐患。最深的体会是:一切生起即灭,无法控制。刚开始时,感到身体不是我,心也不是我,但是还不愿接受,感到惊恐而又难过。
隆波:那只是沿途的风景。由于心长久以来竭尽所能的极力在呵护五蕴,所以一旦看到实相,看见实相是“无我”的、无法被控制,只是临时存在,它就会感到惊恐。这只是临时的风景,要及时地知道惊恐,别让它控制住心,只把它当做一种感觉即可,如同贪、嗔、痴一样。一旦心未被惊恐所掌控,就继续观照下去,直到某天,心愿意接受实相。
现在,心特别喜爱身体,因此刚开始照见身体不是我的时候,由于与预期的不一样,心是无法接受的。一定要忍耐,持续观照下去,直到最后它愿意放下,知道了身体不是什么宝贝。你现在还舍不得放下。其实最难放下的是心,一旦能够放下心,就彻底结束了。
居士6:我不确定我看到的是否正确。在来的路上,我看见彩虹,感觉很喜欢,发现在“知者”与“喜欢”之间,有个空(间)。
隆波:这样就对了。
居士6:好的。
隆波:哦。
居士6:至于“我慢”,同样是生了灭、生了灭。
隆波:对,全是一样的,就那样观照。当下的心有归位吗?
居士6:因为太紧张了,好像跑到这里来了。
隆波:它散乱在外了,如果能够及时知道,那么就不是问题。
居士6:好的。如果我对三宝与隆波有任何不恭敬与冒犯,请求宽恕。
隆波:那就祈求三宝与隆波嘛。(笑)
居士6:(笑)
隆波:一定要把佛陀放在第一位。
居士6:好的。
隆波:嗯。
居士6:感恩隆波!
居士7:隆波您好!我听隆波的法谈CD开始修行,已经有四年了。
隆波:哦。
居士7:只是知道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
隆波:是那样的。
居士7:变化非常大。
隆波:就是,不错的。
居士7:不知道隆波有没有什么要开示的呢?
隆波:持续用功,修行一辈子。
居士7:好!
隆波:量够的时候,道和果就会生起,如果量还不够,就到下一生继续,下一生修起来会更容易。我们有觉性、有戒、有法,就不用担心生命会下堕,一切必然会持续地好起来,要好好珍惜。
居士7:好的。隆波还有什么要交代吗?
隆波:继续用功。就以平常心去修行,不要心急。
居士7:已经修对了,是吗?
隆波:对了!刚刚好,剩下的只需要持之以恒。
居士7:好的。我就是这样在做的。
隆波:嗯,就应该那样。
居士7:因为感到所剩的时日无多了。
隆波:就像隆波刚才说的,别太心急。如果你认为时日无多,就会急于求成,反而一无所获。
居士7:好的。
隆波: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这样就足够了。我们满足于用修行来供养佛陀,这已经是生命最高的目标。至于体证道与果,只是附赠品。如果想着今生是否能够证得初果?这是不会证得的。因此别去想它。
居士7:希望自己至少能够脱险。
隆波:脱险?看见了吗?做噩梦时,觉性会自行的运作。生病或发生意外时,心也会自动脱离出来成为观者,用不着担心。
居士7:我无需调整什么,继续就行了,对吗?
隆波:无需调整,继续修行,已经修对了!
居士7:非常感恩!
居士8:隆波您好!我已经有一年没有做禅修报告了,有些变化发生,觉知越来越频繁,但还是有点少。
隆波:嗯,让它越来越多,是很好的。
居士8:好的。
隆波:别只是维持现状。
居士8:好的。
隆波:要不断进步,佛陀并不赞赏原地踏步式的好。如果今天觉性在一个小时内生起了100次,接着要200、300次。再接下来,每分钟都可以生起很多次,就这样次第的训练下去。一切都取决于心。如果心可以坚定不移,与修行融为一体,就会迅速提升。但是不要沉迷与执着,沉迷与执着是因为太想要获得结果。
如果心满足于修行,让觉性持续的运作,心与修行融为一体,没有迷失在世间,这行就会畅通无阻而且快速进展。你还有迷失在世间吗?
居士8:依然很迷失。
隆波:要在这方面减少。
居士8:我应该用智慧引领禅定,还是用禅定引领智慧?
隆波:你很难修习禅定,别去紧盯着。
居士8:好的。
隆波:用智慧引领禅定,但是智慧也要有禅定,就是心和自己在一起的禅定。
居士8:也就是观身和观心齐头并进?
隆波:对。让它自己观,不用刻意去观。何时能观心,就去观心;不能观心,就去观身。
居士8:好的。
隆波:何时既无法观心也无法观身,就修习宁静去念诵佛陀之类的。
居士8:有个问题和听法有关,听法是在积累功德,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听法的时候,尤其人特别多的时候,我会有不善心生起,评判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会频繁的发生,导致我甚至想彻底消失一段时间,也可以说是逃离。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我这样想是否正确?要如何处理?
隆波:别信它!是魔王在欺骗我们。一定要听法!我们是无法完全依靠自己而知道的。能够亲近善知识,能够听闻佛法,是非常吉祥的。
为什么要因为这些念头而扔下法呢?不喜欢听法吗?越不喜欢越要常来啊(笑),如果不喜欢就逃跑,是无法战胜烦恼习气的。
不要修行修到山洞里面去了。一定要能够活在世间!要以“及时知道”的方式,快乐地活在世间,而不是逃避。
比如,出家僧在远离红尘闭关一段时间以后,会被师父赶出去测试。以前隆波还是居士时,有位出家僧在森林结夏安居之后,被导师赶来曼谷。隆波问他,考试通过了没有?他回答说,没有。(笑)
在森林里,心非常宁静与自在,自认为很厉害。可是一旦进城……啊,为何女人们比以前更漂亮了?那是因为以前住的地方只能看到猴子(笑),所以进城即使看到极丑的女人,都会觉得好漂亮。因此,修行不要畏畏缩缩的,不要逃避。
居士8:我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吗?
隆波:如果能够修习禅定,就去修习。你的心有些散乱,每天要有一个让心安住的对象,比如称念“佛陀”或是观呼吸,一定要有安住的对象,否则心的力量不够,就会散乱。
居士8:好的。
隆波:让心有一个安住的对象,并不是为了强迫心去静止。不要强迫令心宁静,只要及时的知道心散乱了,即可。知道心散乱了,好过强迫令心宁静。
心有怀疑吗?
居士8:有怀疑。
隆波:只要知道怀疑,就够了。体会到了吗?一旦及时知道心的“鲜活”状况,心就在一刹那自然生起宁静。因此要精进地觉知,现在身体移动,觉知到它,但是不要盯着去看,紧盯着,心会紧绷的。
如果没有刻意去觉知,觉性会自动生起。比如现在想说话,看到“想”的那个瞬间,心是刚刚好的。只有一个小小的点是刚好的,但是杜绝故意去找。即使找到了,也不要呵护。
居士9:隆波您好!我强迫让心宁静的状况好些了吗?
隆波:对。
居士9:年初以来,我看到好几种状况,昨天星期二,我的狗死了,我的眼泪不断往下流,根本无法控制。
隆波:哦。
居士9:父亲死的时候,我都没哭(笑)。但是狗死了,眼泪却自己往下流,身体是自动的,对吗?
隆波:心是不受我们控制的!禁止不了的。它源自于心。
居士9:嗯。
隆波:心会郁闷、哭泣,这是无法阻止的,法喜也可能导致流泪。
居士9:对。比如刚才您允许我坐近一点,心就生起法喜,眼泪唰唰地流。
隆波:法喜也要知道。
居士9:好的。
隆波:你的情况和两三天之前来的居士刚好相反。你的狗死了,流泪。那个人的狗死了,他没有流泪,所以他觉得自己心肠太硬。想得真多(笑)。眼泪流或不流,如其本来的知道就可以了。
居士9:好的。早上起来的时候,眼泪自己流,一旦打坐、念经、礼佛之后,就停止了。
隆波:嗯,就那样观下去。
居士9:好的。
隆波:心生起法喜之类的,都要知道。
居士9:好的。在25-26日,我看到心特别想去告诉某个人,他做错了。
隆波:哦。
居士9:还没来得及说,刚好有事提醒了我,就没说。第二天才意识到是自己误会了。
隆波:嗯。
居士9:我意识到自己正如隆波所说的:顽固执着于自己的观念和看法。
隆波:善哉!(笑)
居士9:也看到“我是对的”。
隆波:这个很早以前就提醒过了。
居士9:(笑)对。但刚刚才看清。
隆波:哦。
居士9:就在25~26日。
隆波:很好!
居士9:也体会到烦恼习气甚至会掺入到良好的愿望里。
隆波:嗯。
居士9:幸亏我没说。
隆波:嗯。
居士9:幸好在说之前知道了真相。
隆波:很好。
居士9:嗯。
隆波:不错,不错。
居士9:非常感恩您!
隆波:你的修行进步了!
居士9:您曾指出我以前压制自己,自己却毫不知情,年轻时谁夸我漂亮,我是毫无感觉、发懵的。
隆波:嗯。
居士9:现在才知道,没有感觉是因为从小就在打压自己的心。
隆波:很好。
居士9:对吗?
隆波:对!就要这样!看见了吗?心会愉悦,会活动、会变化的。
居士9:是的。
隆波:它会变化。它不是我。它自行运作。
居士9:是的。
隆波:这样才是对的。
居士9:好的。
隆波:继续用功。
居士9:再问一个问题。
隆波:还没结束吗?
居士9:我一打坐,就看到光;一想到出定,就退出了。可是师父们都教导说,要慢慢退出禅定,而我从未这样过,一直都是快进快出。
隆波:嗯。
居士9:如果是那种状况,我有进入禅定吗?
隆波:有的。当指导很多人修习禅定时,会教导如何进入、维持、退出。然而每个人是不同的,你的情况是快进快出。一想到进就进去,想到退出就退出了。
居士9: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从开始学习到现在,一直是这样。他们教导说,在往里面看的时候要……
隆波:不要,不要。
居士9:要看见光环之类的。
隆波:行了。
居士9:我只看到空空的。
隆波:哦,让……
居士9:空空荡荡。
隆波:让别人去吧,空空的也行。
居士9:好的。
隆波:因为隆波不想提及任何道场。
居士9:对不起。
隆波:嗯。它同样有它的好。那是一种禅相,用佛像或是水晶球作为所缘。修习奢摩他的原则是一样的:持续引领着心去轻松自在的和所缘在一起。
看到了吗?一定要轻松自在,才会得到正确的禅定。至于开发智慧,则要修习四念处。
居士10:隆波您好!最近的修行状况是觉得心很苦,几乎没有什么禅定。一旦禅定生不起来,就会想方设法教导心。一旦去教导心,又担心是在干扰它,于是就回来只是观看,一旦只是观看,就再次感到苦,又想:要做的只是让心知道,心原本是清明的,教它就是干扰它。于是就把心看成邻居,提醒一下,然后让它自己恢复、自己去知道。
隆波:还是想得太多(笑)。
居士10:太多了,对吗?
隆波:我们并没有要对心做什么,只要如其本来的知道它即可。不要想对它做什么,以为教它会进展更快。完全没必要。它是什么样子,就知道那个样子,足够了。
居士10:如果只是知道,好像会持续苦下去,之后就演变成批判。
隆波:不只是苦而已。
居士10:嗯。
隆波:一旦心苦了,就有不喜欢掺杂进来。
居士10:对。
隆波:心不喜欢,要有觉性的知道心不喜欢。要看见心的变化,一开始是保持中舍的状态,后来才出现嗔或不喜欢的。观察它们的变化,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回避一下也行。如果烦恼习气特别厚重,感到承受不了,即便是过往的师父们,偶尔也需要选择暂时回避和临时自救。比如行脚时碰到非常漂亮的女人,感觉受不了,想还俗了,就会躲到外地去。
居士10:后面一段时间,我感觉心的安住状态越来越多,原因是听隆波的CD教导说,每天至少打坐十五分钟,我就坚持观呼吸,一切就好了起来。有一次听说要二十分钟,就增加五分钟。感觉苦增加了,到了二十分钟真有点受不了。
隆波:嗯。
居士10:昨天再次听隆波的CD教导说,打坐一定要让心有快乐,不只是熬时间。正在想如何才能让心快乐,刚好听隆波的CD,心感到快乐和宁静。想问隆波,以后打坐可以听隆波的CD吗?
隆波:可以,但不会轻易进入禅定。如果心真的集中起来,它会自行切断耳根,听不到声音。
居士10:在某些阶段,听不到隆波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睡着了。
隆波:不完全是睡着,还夹杂着觉知。有时身体完全消失,只剩下一点觉知,心同样会生起禅定。
居士10:嗯。刚才听隆波讲到开发智慧,不太清楚。
隆波:就是如实了解身心,并不只是觉知自己。仅仅觉知自己,是无法体证道与果的。一旦会觉知自己了,就要观身与观心自行工作,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来观察,不要卷进去。看到身体在工作,心只是观者,然后看见身体不是我。那称为开发智慧。如果出定以后,只是觉知自己。整天这样是不行的,没有开发智慧。
居士10:意思是,觉知自己之后,就要……
隆波:就要持续观察身心的运作变化,如果心卷进去了,要及时的知道;心跑去想了,也要及时知道。
居士10:非常感恩!
居士11:隆波您好!这是我首次做禅修报告,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也有配合固定形式的训练。有时候在固定形式之后,散乱的心并未明显改善。或者刚要宁静,心就习惯性的跳出来,散乱在外。
隆波:你要及时的知道嗔心——心里的烦躁不安。
居士11:好的。
隆波:心有烦躁不安生起时,要尽可能及时知道。烦躁消失以后,心觉得舒服,很快便会宁静下来。
居士11:有什么要改进的吗?
隆波:要依靠觉性及时的知道心。心生起烦躁不安了,要及时知道。
居士11:谢谢!
居士12:隆波您好!
隆波:嗯。
居士12:最开始我是称念佛陀,一旦心集中起来,就会去思维身体。
隆波:可以。
居士12:然后分离身,进而分离四大。
隆波:哦。
居士12:分离出三堆。
隆波:哦。
居士12:一堆是土元素。
隆波:嗯。
居士12:一堆是火元素。
隆波:嗯。
居士12:中间那堆是水元素。
隆波:哦。
居士12:持续三天三夜用思维分解身体。
隆波:嗯。
居士12:下决心要持续下去,没想过睡觉。即使睡着了也无妨,之后再继续思维。后来有一天,心集中起来,感到身体彻底消失。
隆波:嗯。
居士12:什么都看不见,最后出现了呈现三法印的心。
隆波:嗯。
居士12:让心保持宁静,一旦任何禅相出现,就用三法印来思维。
隆波:嗯。
居士12:如果有图像经过,就思维它是无常。
隆波:嗯。
居士12:无论什么生起,都会瞬间消失。
隆波:嗯。
居士12:有一颗心独立凸显出来,感觉可能就是安住的心。
隆波:是。
居士12:前面是有图像的。
隆波:有什么?
居士12:有光环。
隆波:呃。
居士12:我就是这样修行的,这颗心只存在一瞬间。
隆波:嗯。
居士12:时而存在,时而消失,想请问隆波...
隆波:嗯。
居士12:这颗心称之为什么?
隆波:称为“知者”的心。
居士12:好的。
隆波:一旦知者的心生起,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要看到身在工作,心是另一个部分,心只是观者,身体不是“我”;所有经过心的苦、乐、善、恶,都是被觉知的对象,也不是我。知者一会儿生起,一会儿灭去,也不是永恒的。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生起而后灭去。你的修行方法是可行的。
居士12:隆波常常说“一”(超越二元对立),心就是“一”吗?
隆波:什么?
居士12:是“一”的吗?隆波。
隆波:嗯?
居士12:您能解释一下吗?
隆波:它还不是,还没有到达。
居士12:还不是,对吗?
隆波:嗯,但可以顺着这条路而到达。
居士12:它会空。那个空是……
隆波:这个也没有到达。
居士12:有一颗类似于法轮……
隆波:还不是。
居士12:生起一颗独立凸显的……
隆波:还有形象、范围,有光、有颜色……
居士12:是的。
隆波:还不是真正的法。
居士12:好的。谢谢!
主持人:善哉!最后请允许我作为代表,念诵供养文,我们在座所有人,请求隆波帕默尊者为了我们个人与家庭的永恒利益与幸福,慈悲接受我们所有的供养!
隆波念诵祝福文(巴利文)
如河水充满,遍满于海洋;
如是此佈施,利益诸亡者!
愿你欲与愿,能迅速达成,满一切期望;
如十五满月,亦像如意宝!
愿诸灾免离,愿诸疾消失,
愿你无障碍,得快乐长寿,
习惯礼敬者,常敬拜尊长,
四法得增长,长寿、美貌、幸福、健康!
居士们:善哉!
隆波:用功修行,下次见面一定要有所提升。
(全文完)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