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C3.4《今天我们就是那只龟》-阿姜巴山-常州宝林寺-2017年6月2日D: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页面横幅}} | {{页面横幅}} | ||
[[文件:C3.4《今天我们就是那只龟》-阿姜巴山-常州宝林寺-2017年6月2日D.mp3|center]] | |||
===== 《今天我们就是那只龟》(上) ===== | |||
阿姜巴山 | |||
常州宝林寺 2017年6月2日D | |||
中译-禅窗 | |||
阿姜巴山:好,接下来作问答。 | |||
居士一:巴山老师好!我听光盘学法已经一年左右了。听了法谈之后,我知道了要不忘记身、不忘记心,也不能紧盯、专注和打压,但我习惯于打压,越打压就越紧盯。之后我慢慢改正,最近两个月有很显著的改善,我已经可以看到心了。我的心“说话”很快,有时来不及看它,有时它又迷迷糊糊的。 | |||
居士一:最近有一次,我经行着去女儿家吃饭,路上遇到红灯,我就站到树荫下等。绿灯亮了,心说:“快走、快走、快走!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一次我看得很清楚,但不知是不是这样去看心。请巴山老师看看我的专注与打压有没有改正,改正了多少。谢谢。 | |||
阿姜巴山:不需要去改,只需要如其本来面目地去知道。现在你已经可以看到那些境界了,对吗?心在变化的时候,你已经能够觉知到了,所以,心已经渐渐契入了正道。继续用功。 | |||
居士一:好的,谢谢! | |||
居士二:感恩师父!我是第一次参加法会,看到有这么多同修,我很开心。我们家也是修习佛法的,请问老师:这个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 |||
阿姜巴山:对于一个真正希望直接契入修行的人,他的时间是不多的——很快就会死去,所以要选择对修行而言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真正想要走上实修之路的人,修行会非常艰难。因为在每一个地方,若要想真的找到佛教的核心和精髓,都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只是黏着于佛教的外壳。 | |||
阿姜巴山:佛陀住世时,在他的教导之下,很多人迅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事实上,佛陀所教的内容非常少。对于被教导者,佛陀只选择适合那个人的、有针对性的、精简的部分让他去实践。修行并不是必须要知道整个藏经阁里的三藏经典。藏经阁里的经书,是佛陀用了45年的时间开示完成的。我们不用以研习经典的方式去学习,因为我们不是来研究经典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佛教百事通。佛法的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止息苦! | |||
阿姜巴山:在研究经典时,我们一直在思维这段怎么好、那段怎么样妙,一直沉浸在念头与思维里却不自知,心并没有在学法。真实的状况是:心迷失在念头和思维里,只有念头的内容是关于法的,但并没有看到实相,没有看到自己的身与心。真正的法不在经典里,真正的法只存在于自己的身与心之中。为什么一定要到此处来听法?是为了能够了解实修的方法。一旦开始实践了,就会见到实相。老师所教的也只是实修的方法而已,真正的法一定要自己亲证,这个老师是教不了的。 | |||
居士二:好了,感恩师父。 | |||
居士三:我首次接触这个修行方法,有些紧张。听了师父的开解,已经明白了一些,心中的疑惑有所减少。 | |||
阿姜巴山:那很好!事实上,整个世间只有极少人能够了解佛法。对于那些有机会听到佛法的人,佛陀曾经这样比喻:人世间就好比茫茫大海,海中有一只龟,同时在海面上漂浮着一块木头,木头上有个小洞,大海波涛汹涌,木头随之四处漂浮,一个人有机会聆听到可以离苦的法的概率,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那只龟从海里伸出头刚好穿过木头上的小洞的概率。因此,今天你就是那只“龟”。 | |||
阿姜巴山:在这个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一切都是随顺因缘发生的,也许是你各方面的因缘都已具足了。如果你首次听法,有了信仰心,就要去实践与实修。等到有一天,你就会收到修行的结果。慢慢地听下去,也许这三天你就可以收获些什么;课程结束后,把法宝请回去继续学习——这么做并不是利益别人,只是让自己获益。就这样慢慢地听下去吧。 | |||
居士三:感谢师父开示。 | |||
居士四:顶礼巴山老师!我是第二年来听您开示了,去年在福建听过一次。今天早晨,我在听帕默尊者法谈时,突然感到觉知的心可以清楚看到身体是自行运作的,也可以看到心在跑来跑去:跑去想、跑去昏沉——看到身和心,还有一个觉知的心,它们是不同的。请问巴山老师,我的状态是对的吗? | |||
阿姜巴山:你的修行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可以开发智慧了,正确的禅定也开始增多。但要小心,因为你已经碰到过正确觉知的心了。那个真正醒来的心或称为“知者”的心,是由于我们及时知道心跑掉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我们刻意做了什么产生的。 | |||
阿姜巴山:很多人在刚开始修行时没有很多贪心,只是自然而然地在练习——迷失了,知道。接下来,当这样的状态频繁生起之后,心一想到修行,就会希望能够立即觉知。原本是应该在心迷失以后才去知道的,结果变成了故意去营造一种觉知的状态。它的操作方法就是:刻意把心从所缘里拉出来,让心呈现知者与观者的状态,或者把所缘推出去,让心跟所缘分离。这样做的结果看似与正确的觉知相同——心与所缘是分离的,然而(刻意去做时)心是不柔软的,且有些僵硬、呆滞,既不柔软也不灵敏。你要观察这一点:一想到修行时,你有没有在把心拉起来。 | |||
居士四:有。 | |||
阿姜巴山:要及时地知道。此刻你的心比刚才好些,看得出来吗? | |||
居士四:嗯。 | |||
阿姜巴山:心要更轻松一些,这样才更正确。但这并不是说你的修行错了,而是因为你之前由于在持续地练习,心也在持续进步,这是很多开始会修行的人会碰到的第一个陷阱,称为“假冒的知者”。 | |||
居士四:不要刻意去制造知者,对吧? | |||
阿姜巴山:真正的知者是无法被制造出来的。迷失了,知道,知者就会生起。刻意营造出来的知者看似是知者,但它并不具备善心的特质。如果继续这样修行,就会产生邪见,以为可以“做得到”,但事实是: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苦,一切都无法掌控,而不是每一次想到修行,每一次知者都会生起。 | |||
阿姜巴山:修行是为了照见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知者的心。如果修行以后看到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的,惟有知者是永恒的——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有体证道与果的那一天。很好,进一步地用功。 | |||
居士四:谢谢巴山老师!我还有个问题,以前我修学其他法门,体验过一种境界:一刹那间,身、心、感受全都消失了,惟有觉知在。这是帕默尊者说的“心归位”吗,还是一种禅定的境界? | |||
阿姜巴山:心若进入禅定,身体感会消失,但是觉知仍然在。如果发生的是那种状况,心从禅定退出之后就会产生一种领悟:清楚地了解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那也是一种智慧,但是此刻你不在那种状态,就随它去吧! | |||
居士四:好的,谢谢巴山老师! | |||
居士五:老师好!我在修行过程中会觉知很多现象:觉知“受”,觉知身体移动,觉知心在想。但或许是因为我没找到刚才说的“红毛丹”,没找到临时的“家”,所以我的问题是:在迷失的时候,我不容易觉知到,我是不是必须先找一个临时的“家”,以便迷失的时候能够更快觉知到? | |||
阿姜巴山:你的天性是很散乱,老师建议你以念诵作为起步。念诵内容由你自己选,选“芒果”也可以,什么都行。不断地练习,练习不是为了得到什么,那样禅定就会慢慢增长。白天、晚上,走路、洗澡或做其他事情,都可以念诵,不是必须打坐了才能念诵——遛马路或去商场购物时,也可以念诵。不断地念诵,走神了也没关系,何时记起来,就再开始。时间一久,心力就会慢慢增长,散乱就会减少,之后心有任何动静和变化,你就会更容易觉知到。 | |||
居士五:好的,谢谢! | |||
居士六:顶礼老师!我很喜欢四念处禅法。我禅修了一年多,感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碰到困难或与人交往时,有时心会抽离出来,不被卷进去。 | |||
居士六:我在禅修的过程中有两个困惑。第一:我的杂念还是很多,内容都与自己有关,我不会因为别人的事情陷进去,但是一想到自己的事就陷进去了。第二:我觉察到自己有时陷进去是由于心很急切,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觉知到吃,是由于心有贪,心很急切。这是我的两个困惑,请老师指点。 | |||
阿姜巴山:等一下。刚作过禅修报告的同学,你每一次想到修行,心都会往下面跑,跑到那个境界里。你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听过法就会知道,有正确禅定的心是不会跑掉的。观照的时候,如果心往下跑,心跑到境界里的那一刻,禅定就被彻底破坏了。为什么?因为安住的心或具有正定的心是没有跑掉的,而且是在没有任何打压的情况下不跑掉。但是心的自然天性就是不停地跑,因此,我们有职责及时知道心的跑掉。但现在你的心并没往外跑,而是往内跑。每一次想到修行,你的心都会往下跑。 | |||
阿姜巴山:我们并没有职责去拉住心,不让它往下跑,我们的职责是:及时知道心跑到那个境界里去了——这样的心才是对的,而不是跳到境界里。明白了吗?不明白也没关系,你的心已经明白了,因为现在的心跟刚才不同。看得出来吗?现在的心更舒服。心往下跑的那一刻,它是不舒服的。 | |||
阿姜巴山:对不起,继续。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不会因为别人的问题而觉得太苦,这很正常。现在你的问题是什么,知道吗?心没有归位。能感觉到吗?你的觉知大概在这里(老师演示)。 | |||
居士六:所以我觉得老师刚刚对那个同学的开示,其实对我也有帮助。 | |||
阿姜巴山:现在你的心离归位越来越近了,看得出来吗? | |||
居士六:有感觉。我的困惑是…… | |||
阿姜巴山:现在心又往外跑了,看得到吗?能感觉到吗?你的觉知又在外面了。 | |||
居士六:我说话的时候就没有觉知。 | |||
阿姜巴山:对。这说明什么?说明你的心的平常状态就是没有安住,心一直在外面,并没有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因此,你的觉知有距离感和隔离感,总之就是正定不够。为什么?因为烦恼习气生起之后,心追着烦恼习气去觉知,一旦烦恼习气在外灭掉,心就被卡在那里了。总之,你现在的问题在于禅定不够。要去实修,多多地觉知心的跑掉。来试试,老师来协助你看到它们的区别。你试着让心抓住呼吸,深呼吸。好,够了,然后正常地呼吸。感觉到了吗?心更多地跟自己在一起了。 | |||
居士六:谢谢老师! | |||
居士七:两位老师好,我…… | |||
阿姜巴山:等一下。刚才那个同学(居士六),你的心进去之后,别呵护它,不用让它一直待在里面。如果心想往外跑,就让它跑;一旦它跑了,及时地知道。你的职责只是:何时心在外面,何时就以中立的心去知道心在外面。心的自然特性是生了就灭,何时以中立的心去觉知那个状态,卡在外面的心就会灭掉,归位的心就会重新生起——就像你现在的状态。 | |||
居士七:我之前参加过几次由大陆的师父指导的“安般念”禅修,今天是首次参加这个法门的禅修,根据我之前的经验:观呼吸时,我的心感觉不到快乐,之后我也试过念诵“佛陀”,心还是不快乐。所以我修习奢摩他不是很有成效。请问老师:这是因为我练习得不够,还是因为方法有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让心快乐的所缘? | |||
阿姜巴山:你在观呼吸或念诵时,错在打压心,因此觉知所缘的心是不舒服的。 | |||
居士七:怎样让心更轻松地觉知呢? | |||
阿姜巴山:你现在的心就比刚才好,感觉到了吗? | |||
居士七:对!有感觉。 | |||
阿姜巴山:就用这样的心去想到身体。感觉到了吗?现在觉知在身体上。就以这种轻松舒服的心去想到身体,观照身体的呼气与吸气。过一会儿,心迷失去想其他事情了,及时知道,然后再次回来,轻松自在地观身体呼吸。 | |||
阿姜巴山:由于你的心习惯于打压,所以修习一段时间后它又会开始打压,那种感觉就像是心被压迫着,要及时地知道心已经被压迫、被打压了。如果你能不对它们做任何干扰,打压的心很快会自己松脱开来。你要做的只是别一上来就打压。你错在一开始就打压心,自己去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 |||
居士七:好,谢谢! | |||
阿姜巴山:今天已经有好几个人跟老师互动了,大家会发现真正实修者和没有实修者的问题是不同的。一个真正实修的人,他问的都是跟自己修行有关的问题。我们听不懂是因为那不是我们的状态。那些首次来听这样的法的人,并不必须要听懂别人的问题。听别人提问时,我们的心生起疑问:那究竟是什么?要及时知道心生起了疑问,如此一来,那个疑问就会教导我们法,也就是“生了就灭”。对我们而言,这就是实相。 | |||
居士八:老师好!首先,我想当面向您忏悔:去年在福建的课程上,我在意念上对老师有很严重的冒犯,请老师原谅。 | |||
阿姜巴山:好,接受你的忏悔。 | |||
居士八:请老师指导一下我现在的修行。 | |||
阿姜巴山:你自己感觉有进步吗? | |||
居士八:有,好像蛮大的。 | |||
阿姜巴山:对!那就继续用功。但是要小心:如果不提前知道现在的错误,你就会犯跟245号同样的错。你现在已经会正确地修行了,心会想:正确修行的时刻要更多,时间一久就会制造出“假冒的知者”——这样的症状有没有出现过? | |||
居士八:好像有。 | |||
阿姜巴山:对,已经有了。 | |||
居士八:老师,我觉得很难找到念诵的所缘,就像您刚才比喻的:今天喜欢吃榴莲,明天喜欢吃芒果,怎么办?可以今天念“榴莲”,明天念“芒果”吗? | |||
阿姜巴山:喔,你是个花心的人。事实上,心娴熟之后,经常换也没问题。但在修行的初期,老师并不建议频繁更换内容。念诵的时候会发现效果时好时坏,有些片段,心非常散乱。比如,正在念诵“芒果、芒果”,心很快就想:也许换成榴莲比较好——事实上,那是心迷失去想了。我们没有及时知道,被这样的念头所骗,就换了内容。过了一会儿,又生起疑问:可能不太好吧?然后又换。这个过程其实是什么?是心迷失去想了。 | |||
居士八:在家里修行的时候,我有时打坐,有时跪,有时甚至倒立。 | |||
阿姜巴山:想玩就去玩!别打压自己。真实的你是非常贪玩的,规规矩矩的你是假冒的。什么时候你是调皮的,那时你的修行就很好。放任心去调皮,只是有觉性地去觉知,如此而已。现在你的修行不好了,因为过于规矩了。你打压自己的程度越来越多,感觉到了吗?现在松脱了一点了。你能看出它们的不同吗? | |||
居士八:暂时没有。 | |||
阿姜巴山:没关系,也许太快了。总之,你的修行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要记住:一个真正好的修行人,需要看到实相;要想看到实相,就不能打压自己。 | |||
居士八:老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过年的时候,泰国有一期十日禅修课程,我很想参加。但我分不清那是欲望还是目标,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分不清想做某事是欲望还是目标。 | |||
阿姜巴山:事实上,一切行动的起步都有赖于欲望。如果没有欲望,为什么要参加禅修呢?它就是依靠这样的欲望在背后驱动的。 | |||
阿难尊者曾经开示:有欲望,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根除欲望。 | |||
阿姜巴山:在开始修行时,我们希望可以好起来、可以体证道与果——这些都是欲望,这种欲望好过坏的欲望。但是何时心被欲望控制,何时就无法真正进步。我们依赖于欲望的驱使去修行,但是如果欲望过于强烈,修行的进步反而会很慢。 | |||
居士八:谢谢老师! | |||
阿姜巴山:应该结束了,对吗?今天已经拖堂了,对不起。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师并没有急着要上厕所。别忘了“榴莲、榴莲”,“芒果、芒果”!念诵不是为了念诵,而是为了知道忘了“芒果”或“榴莲”的心。玩儿一样地去念,最后就会得到货真价实的东西;如果认真去念,就只会得到玩具。明天见! | |||
(完) | |||
<small>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small> | |||
{{课程导航}} | {{课程导航}} | ||
[[Category:阿姜巴山|C]] | [[Category:阿姜巴山|C]] |
2023年2月27日 (一) 16:19的版本
《今天我们就是那只龟》(上)
阿姜巴山
常州宝林寺 2017年6月2日D
中译-禅窗
阿姜巴山:好,接下来作问答。
居士一:巴山老师好!我听光盘学法已经一年左右了。听了法谈之后,我知道了要不忘记身、不忘记心,也不能紧盯、专注和打压,但我习惯于打压,越打压就越紧盯。之后我慢慢改正,最近两个月有很显著的改善,我已经可以看到心了。我的心“说话”很快,有时来不及看它,有时它又迷迷糊糊的。
居士一:最近有一次,我经行着去女儿家吃饭,路上遇到红灯,我就站到树荫下等。绿灯亮了,心说:“快走、快走、快走!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一次我看得很清楚,但不知是不是这样去看心。请巴山老师看看我的专注与打压有没有改正,改正了多少。谢谢。 阿姜巴山:不需要去改,只需要如其本来面目地去知道。现在你已经可以看到那些境界了,对吗?心在变化的时候,你已经能够觉知到了,所以,心已经渐渐契入了正道。继续用功。 居士一:好的,谢谢!
居士二:感恩师父!我是第一次参加法会,看到有这么多同修,我很开心。我们家也是修习佛法的,请问老师:这个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阿姜巴山:对于一个真正希望直接契入修行的人,他的时间是不多的——很快就会死去,所以要选择对修行而言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真正想要走上实修之路的人,修行会非常艰难。因为在每一个地方,若要想真的找到佛教的核心和精髓,都很不容易。很多人都只是黏着于佛教的外壳。
阿姜巴山:佛陀住世时,在他的教导之下,很多人迅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事实上,佛陀所教的内容非常少。对于被教导者,佛陀只选择适合那个人的、有针对性的、精简的部分让他去实践。修行并不是必须要知道整个藏经阁里的三藏经典。藏经阁里的经书,是佛陀用了45年的时间开示完成的。我们不用以研习经典的方式去学习,因为我们不是来研究经典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佛教百事通。佛法的目标只有一个:彻底止息苦!
阿姜巴山:在研究经典时,我们一直在思维这段怎么好、那段怎么样妙,一直沉浸在念头与思维里却不自知,心并没有在学法。真实的状况是:心迷失在念头和思维里,只有念头的内容是关于法的,但并没有看到实相,没有看到自己的身与心。真正的法不在经典里,真正的法只存在于自己的身与心之中。为什么一定要到此处来听法?是为了能够了解实修的方法。一旦开始实践了,就会见到实相。老师所教的也只是实修的方法而已,真正的法一定要自己亲证,这个老师是教不了的。 居士二:好了,感恩师父。
居士三:我首次接触这个修行方法,有些紧张。听了师父的开解,已经明白了一些,心中的疑惑有所减少。
阿姜巴山:那很好!事实上,整个世间只有极少人能够了解佛法。对于那些有机会听到佛法的人,佛陀曾经这样比喻:人世间就好比茫茫大海,海中有一只龟,同时在海面上漂浮着一块木头,木头上有个小洞,大海波涛汹涌,木头随之四处漂浮,一个人有机会聆听到可以离苦的法的概率,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那只龟从海里伸出头刚好穿过木头上的小洞的概率。因此,今天你就是那只“龟”。
阿姜巴山:在这个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一切都是随顺因缘发生的,也许是你各方面的因缘都已具足了。如果你首次听法,有了信仰心,就要去实践与实修。等到有一天,你就会收到修行的结果。慢慢地听下去,也许这三天你就可以收获些什么;课程结束后,把法宝请回去继续学习——这么做并不是利益别人,只是让自己获益。就这样慢慢地听下去吧。 居士三:感谢师父开示。
居士四:顶礼巴山老师!我是第二年来听您开示了,去年在福建听过一次。今天早晨,我在听帕默尊者法谈时,突然感到觉知的心可以清楚看到身体是自行运作的,也可以看到心在跑来跑去:跑去想、跑去昏沉——看到身和心,还有一个觉知的心,它们是不同的。请问巴山老师,我的状态是对的吗?
阿姜巴山:你的修行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可以开发智慧了,正确的禅定也开始增多。但要小心,因为你已经碰到过正确觉知的心了。那个真正醒来的心或称为“知者”的心,是由于我们及时知道心跑掉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我们刻意做了什么产生的。
阿姜巴山:很多人在刚开始修行时没有很多贪心,只是自然而然地在练习——迷失了,知道。接下来,当这样的状态频繁生起之后,心一想到修行,就会希望能够立即觉知。原本是应该在心迷失以后才去知道的,结果变成了故意去营造一种觉知的状态。它的操作方法就是:刻意把心从所缘里拉出来,让心呈现知者与观者的状态,或者把所缘推出去,让心跟所缘分离。这样做的结果看似与正确的觉知相同——心与所缘是分离的,然而(刻意去做时)心是不柔软的,且有些僵硬、呆滞,既不柔软也不灵敏。你要观察这一点:一想到修行时,你有没有在把心拉起来。 居士四:有。 阿姜巴山:要及时地知道。此刻你的心比刚才好些,看得出来吗? 居士四:嗯。 阿姜巴山:心要更轻松一些,这样才更正确。但这并不是说你的修行错了,而是因为你之前由于在持续地练习,心也在持续进步,这是很多开始会修行的人会碰到的第一个陷阱,称为“假冒的知者”。 居士四:不要刻意去制造知者,对吧? 阿姜巴山:真正的知者是无法被制造出来的。迷失了,知道,知者就会生起。刻意营造出来的知者看似是知者,但它并不具备善心的特质。如果继续这样修行,就会产生邪见,以为可以“做得到”,但事实是: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苦,一切都无法掌控,而不是每一次想到修行,每一次知者都会生起。
阿姜巴山:修行是为了照见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知者的心。如果修行以后看到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的,惟有知者是永恒的——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有体证道与果的那一天。很好,进一步地用功。 居士四:谢谢巴山老师!我还有个问题,以前我修学其他法门,体验过一种境界:一刹那间,身、心、感受全都消失了,惟有觉知在。这是帕默尊者说的“心归位”吗,还是一种禅定的境界? 阿姜巴山:心若进入禅定,身体感会消失,但是觉知仍然在。如果发生的是那种状况,心从禅定退出之后就会产生一种领悟:清楚地了解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那也是一种智慧,但是此刻你不在那种状态,就随它去吧! 居士四:好的,谢谢巴山老师!
居士五:老师好!我在修行过程中会觉知很多现象:觉知“受”,觉知身体移动,觉知心在想。但或许是因为我没找到刚才说的“红毛丹”,没找到临时的“家”,所以我的问题是:在迷失的时候,我不容易觉知到,我是不是必须先找一个临时的“家”,以便迷失的时候能够更快觉知到?
阿姜巴山:你的天性是很散乱,老师建议你以念诵作为起步。念诵内容由你自己选,选“芒果”也可以,什么都行。不断地练习,练习不是为了得到什么,那样禅定就会慢慢增长。白天、晚上,走路、洗澡或做其他事情,都可以念诵,不是必须打坐了才能念诵——遛马路或去商场购物时,也可以念诵。不断地念诵,走神了也没关系,何时记起来,就再开始。时间一久,心力就会慢慢增长,散乱就会减少,之后心有任何动静和变化,你就会更容易觉知到。
居士五:好的,谢谢!
居士六:顶礼老师!我很喜欢四念处禅法。我禅修了一年多,感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在碰到困难或与人交往时,有时心会抽离出来,不被卷进去。
居士六:我在禅修的过程中有两个困惑。第一:我的杂念还是很多,内容都与自己有关,我不会因为别人的事情陷进去,但是一想到自己的事就陷进去了。第二:我觉察到自己有时陷进去是由于心很急切,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觉知到吃,是由于心有贪,心很急切。这是我的两个困惑,请老师指点。 阿姜巴山:等一下。刚作过禅修报告的同学,你每一次想到修行,心都会往下面跑,跑到那个境界里。你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听过法就会知道,有正确禅定的心是不会跑掉的。观照的时候,如果心往下跑,心跑到境界里的那一刻,禅定就被彻底破坏了。为什么?因为安住的心或具有正定的心是没有跑掉的,而且是在没有任何打压的情况下不跑掉。但是心的自然天性就是不停地跑,因此,我们有职责及时知道心的跑掉。但现在你的心并没往外跑,而是往内跑。每一次想到修行,你的心都会往下跑。
阿姜巴山:我们并没有职责去拉住心,不让它往下跑,我们的职责是:及时知道心跑到那个境界里去了——这样的心才是对的,而不是跳到境界里。明白了吗?不明白也没关系,你的心已经明白了,因为现在的心跟刚才不同。看得出来吗?现在的心更舒服。心往下跑的那一刻,它是不舒服的。
阿姜巴山:对不起,继续。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老师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不会因为别人的问题而觉得太苦,这很正常。现在你的问题是什么,知道吗?心没有归位。能感觉到吗?你的觉知大概在这里(老师演示)。 居士六:所以我觉得老师刚刚对那个同学的开示,其实对我也有帮助。 阿姜巴山:现在你的心离归位越来越近了,看得出来吗? 居士六:有感觉。我的困惑是…… 阿姜巴山:现在心又往外跑了,看得到吗?能感觉到吗?你的觉知又在外面了。 居士六:我说话的时候就没有觉知。 阿姜巴山:对。这说明什么?说明你的心的平常状态就是没有安住,心一直在外面,并没有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因此,你的觉知有距离感和隔离感,总之就是正定不够。为什么?因为烦恼习气生起之后,心追着烦恼习气去觉知,一旦烦恼习气在外灭掉,心就被卡在那里了。总之,你现在的问题在于禅定不够。要去实修,多多地觉知心的跑掉。来试试,老师来协助你看到它们的区别。你试着让心抓住呼吸,深呼吸。好,够了,然后正常地呼吸。感觉到了吗?心更多地跟自己在一起了。 居士六:谢谢老师!
居士七:两位老师好,我……
阿姜巴山:等一下。刚才那个同学(居士六),你的心进去之后,别呵护它,不用让它一直待在里面。如果心想往外跑,就让它跑;一旦它跑了,及时地知道。你的职责只是:何时心在外面,何时就以中立的心去知道心在外面。心的自然特性是生了就灭,何时以中立的心去觉知那个状态,卡在外面的心就会灭掉,归位的心就会重新生起——就像你现在的状态。
居士七:我之前参加过几次由大陆的师父指导的“安般念”禅修,今天是首次参加这个法门的禅修,根据我之前的经验:观呼吸时,我的心感觉不到快乐,之后我也试过念诵“佛陀”,心还是不快乐。所以我修习奢摩他不是很有成效。请问老师:这是因为我练习得不够,还是因为方法有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让心快乐的所缘? 阿姜巴山:你在观呼吸或念诵时,错在打压心,因此觉知所缘的心是不舒服的。 居士七:怎样让心更轻松地觉知呢? 阿姜巴山:你现在的心就比刚才好,感觉到了吗? 居士七:对!有感觉。 阿姜巴山:就用这样的心去想到身体。感觉到了吗?现在觉知在身体上。就以这种轻松舒服的心去想到身体,观照身体的呼气与吸气。过一会儿,心迷失去想其他事情了,及时知道,然后再次回来,轻松自在地观身体呼吸。
阿姜巴山:由于你的心习惯于打压,所以修习一段时间后它又会开始打压,那种感觉就像是心被压迫着,要及时地知道心已经被压迫、被打压了。如果你能不对它们做任何干扰,打压的心很快会自己松脱开来。你要做的只是别一上来就打压。你错在一开始就打压心,自己去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居士七:好,谢谢! 阿姜巴山:今天已经有好几个人跟老师互动了,大家会发现真正实修者和没有实修者的问题是不同的。一个真正实修的人,他问的都是跟自己修行有关的问题。我们听不懂是因为那不是我们的状态。那些首次来听这样的法的人,并不必须要听懂别人的问题。听别人提问时,我们的心生起疑问:那究竟是什么?要及时知道心生起了疑问,如此一来,那个疑问就会教导我们法,也就是“生了就灭”。对我们而言,这就是实相。
居士八:老师好!首先,我想当面向您忏悔:去年在福建的课程上,我在意念上对老师有很严重的冒犯,请老师原谅。
阿姜巴山:好,接受你的忏悔。
居士八:请老师指导一下我现在的修行。
阿姜巴山:你自己感觉有进步吗?
居士八:有,好像蛮大的。
阿姜巴山:对!那就继续用功。但是要小心:如果不提前知道现在的错误,你就会犯跟245号同样的错。你现在已经会正确地修行了,心会想:正确修行的时刻要更多,时间一久就会制造出“假冒的知者”——这样的症状有没有出现过?
居士八:好像有。
阿姜巴山:对,已经有了。
居士八:老师,我觉得很难找到念诵的所缘,就像您刚才比喻的:今天喜欢吃榴莲,明天喜欢吃芒果,怎么办?可以今天念“榴莲”,明天念“芒果”吗?
阿姜巴山:喔,你是个花心的人。事实上,心娴熟之后,经常换也没问题。但在修行的初期,老师并不建议频繁更换内容。念诵的时候会发现效果时好时坏,有些片段,心非常散乱。比如,正在念诵“芒果、芒果”,心很快就想:也许换成榴莲比较好——事实上,那是心迷失去想了。我们没有及时知道,被这样的念头所骗,就换了内容。过了一会儿,又生起疑问:可能不太好吧?然后又换。这个过程其实是什么?是心迷失去想了。
居士八:在家里修行的时候,我有时打坐,有时跪,有时甚至倒立。
阿姜巴山:想玩就去玩!别打压自己。真实的你是非常贪玩的,规规矩矩的你是假冒的。什么时候你是调皮的,那时你的修行就很好。放任心去调皮,只是有觉性地去觉知,如此而已。现在你的修行不好了,因为过于规矩了。你打压自己的程度越来越多,感觉到了吗?现在松脱了一点了。你能看出它们的不同吗?
居士八:暂时没有。
阿姜巴山:没关系,也许太快了。总之,你的修行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要记住:一个真正好的修行人,需要看到实相;要想看到实相,就不能打压自己。
居士八:老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过年的时候,泰国有一期十日禅修课程,我很想参加。但我分不清那是欲望还是目标,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分不清想做某事是欲望还是目标。
阿姜巴山:事实上,一切行动的起步都有赖于欲望。如果没有欲望,为什么要参加禅修呢?它就是依靠这样的欲望在背后驱动的。
阿难尊者曾经开示:有欲望,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根除欲望。
阿姜巴山:在开始修行时,我们希望可以好起来、可以体证道与果——这些都是欲望,这种欲望好过坏的欲望。但是何时心被欲望控制,何时就无法真正进步。我们依赖于欲望的驱使去修行,但是如果欲望过于强烈,修行的进步反而会很慢。 居士八:谢谢老师! 阿姜巴山:应该结束了,对吗?今天已经拖堂了,对不起。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师并没有急着要上厕所。别忘了“榴莲、榴莲”,“芒果、芒果”!念诵不是为了念诵,而是为了知道忘了“芒果”或“榴莲”的心。玩儿一样地去念,最后就会得到货真价实的东西;如果认真去念,就只会得到玩具。明天见!
(完)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