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48《勤奋地去读自己的心》-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6月7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6行: 第6行:


[[文件:D24.48《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6月7日.mp4|center]]
[[文件:D24.48《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6月7日.mp4|center]]
好,到时间听法了
听法,要以平常、正常的心来听
正常地去觉知自己,别让心苦闷
也别让心散乱,就只是觉知自己
如果心散乱、想东想西,我们是听不了法的
心跑掉了则根本听不到的
如果心是苦闷、憋闷的,拼命地紧盯
则会看不到自己身心运动的变化
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听,轻轻松松地觉知自己
今天,隆波看到大家——这次人数非常多
有些人以前学过,有些人则是新面孔
好比几个年级的学生进入同一个教室来学习
不过,不用担心
高僧大德讲法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
心有禅定,法就会自然流露
如果大家有禅定,就会领悟法
不过,每个人的明白和领悟并不相同
这取决于每个人根器的利钝
所以,听同样的法,但是领悟会有差异
听法后常常去观察体会自己的身心
对法的领悟就会越来越清晰
机会难得,隆波总结一下佛教里的教导重点
这是属于南传佛教上座部、佛陀原汁原味的教导
而不是为了适应某个国家或文化而调整过的形式
那样的佛教是另外一种形式
例如:在中国、中国西藏、日本的也是佛教
不过为了适应当地情形而做了调整
如果我们能学到佛陀的核心教导
我们的收获将会是——离苦
佛教仅仅回答唯一重要的问题
即:我们要如何做才可以不苦
人类一出生就充满了苦
苦,因为衰老
苦,因为病痛
苦,因为死亡
苦,因为与我们所爱的对象离别
苦,因为必然会碰到我们所不喜欢的人或事
苦,因为心里有期待却无法如愿
事实上是心始终充满了各种欲望
无论如何,欲望都不可能总是获得满足
比如,想拥有一百万元人民币
一旦拥有,就又想获得更多
佛陀开示说:欲望如大海
灌注多少也填不满,舀进多少也装不够
大家要树立正确的目标
学习佛教,我们的收获是离苦
不是为了好运、富有、声名显赫
不为任何利益,只是为了可以不苦
苦是人类的大问题,同样也是所有众生的问题
每个人都趋乐避苦
佛陀也在找出路——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苦
所以,他才走出皇宫训练自己
寻觅没有苦地活在世间的方法
最终他遇到了法,即四圣谛
佛陀说:如果他还没有彻见四圣谛
不知道他应该对四圣谛做些什么
不知道他已经完成了
他就不会自证成佛
因此,四圣谛乃重中之重
如果不认识四圣谛,我们就不可能离苦
倘若认识了四圣谛,我们则可以脱离苦海
四圣谛,一开始就是 “苦”
佛教属于坚强、勇敢的宗教
想要离苦,原本是要来学习避苦的方法
结果他反而引导我们面对 “苦”
去认识、了解称之为 “苦” 的事物
这就是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其他宗教、其他人不想有苦,想拥有快乐
但他们用逃离实相、逃避现实的方法
比如去礼拜教主神灵,求老天
希望神灵、渴望上帝救我们离苦
怎么拜都离不了苦的,因为没有谁可以帮得了谁
每个人都处于同一个业力法则之下
即便天神也依然有苦,仍未完全离苦
佛教没有引导我们避苦
而是教我们来面对苦、来认识了解苦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点了
认识与了解苦,专业术语谓之“毗钵舍那”
毗钵舍那并不学习别的,只是学习 “苦” 而已
都有哪些苦呢?
我们观察自己
对我们而言,身体是苦,看到吗?
身体是苦,无论怎么照顾,到了某个点它会老
到了某个点它会病,到了某个点它会死
无论多爱护,不管多照顾,最后也无法天长地久
还有另外一种苦,是内心的苦
内心的苦有:
必然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
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事
或者我们必须与所爱的人离别
与所喜欢的事物分离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喜爱的事物——快乐
我们拼命地去找快乐,想拥有快乐
以为如果有这个就会有快乐
如果我们获得了这个就会有快乐
如果我们不碰到这个就会有快乐
因此,世间人追求的是快乐,世间人并不追求离苦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反差就在于:
没有引导我们寻找快乐。为什么?
因为世间的快乐
身体方面的快乐
寻找满意的所缘、境界来伺候心,从而获得快乐
那样的快乐并不长久
佛陀教导我们要来认识自己的身,了解自己的心
身体是怎样的?身体是无常的。感觉到吗?
身体是无常的,时而呼气、时而吸气
时而行、住、坐、卧
时而运动、时而静止
时而进食、时而排泄
时而那里痛、这里不舒服
这就是身体的真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会病、会死
佛陀没教我们逃避真相,而是引导我们要认清真相
如果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我们就会发现:
这个身体充满无常、充满苦
永远被逼迫着
身体里充满了无法控制的现象
比如,我们命令不要老,命令不了
命令不要病,命令不了
命令不要死,命令不了
我们的头发要长长,这个发型不错,我们命令不要长长,命令不了
或者年纪一大,头发掉光光,秃顶,命令不准秃顶,命令不了
命令指甲不准长长,命令不了
观察我们的身体,没有什么是我们能掌控的
它总是在变化
它无法维持在某一个特定的状态
坐久一点也不行,会酸会痛
走久一点也不行,会酸会痛
即便躺着,躺久了也不行,会痛
比如,卧病在床的人就非常痛苦煎熬
即使睡的床再贵再好,只要躺着动弹不得,很快就苦了
因此,身体的真相是苦,躲不掉的
如果我们的心不愿意接受
我们想让身体只有快乐
想要不老、不病、不死
我们“想要”的欲望,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因为真相就是: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操控身体
例如,天气特冷,我们命令不要冷,命令不了
天气特热,我们命令不要热,不要流汗,命令不了
我们不停地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的实相
这个身体充满无常
站立的身体是无常的,很快必然换成别的姿势
走的、坐的、躺的身体也全是无常的
呼气的身体是无常的,吸气的身体也是无常的
运动的身体是无常的,静止的身体也是无常的
我们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
如果能够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
我们就会看到身体的实相
身体的实相即是无常的,它是苦的,它不受控制,强迫不了
一旦照见,心就会开始了解真相了:
身体并不是什么稀世之宝
我们获得的这个身体,开始是年轻健康,接下来仍然难逃崩解的命运
有些人还来不及老就崩解了
或者我们的家人,或者爱人,原本打算长相厮守,但不久,有人就去世了
这就是身体的真相:它是无常的,它是苦的
它无法真的被控制、强迫
如果我们有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照见身体的三法印
当我们更多次地看见身体的实相
如果明白了,心就会慢慢放下对身体的执著抓取
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就会感觉到:
这个身体与外在的自然环境是一体的
身体也属于世间或者宇宙的一部分
而且不断地新陈代谢、循环变化,不受任何人的掌控
于是心会逐步松开对身体的执著抓取
因为知道身体并不是奇珍异宝,于是放下执著抓取
一旦不再执著抓取身体了
此时无论发生什么,身体仍然跟其他人一样会衰老
只是其他人一旦衰老,会郁郁寡欢
但是我们曾经看到了真相:
身体不是“我”
当身体老时,不是“我”老
老的反而是身体,不是 “我” 老
因为身体不是 “我”
我们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就会洞见身体不是“我”
身体只是物质现象,只是四大聚合而已
四大不断流进流出
吸气然后呼气
进食然后排泄
喝水然后排尿或流汗
身体仅仅只是物质现象
四大本来就在世间了的
我们出生就仰赖世间的四大
它们是属于世间的,我们只是借用而已
不了解真相的人以为这是我、这是我的
事实上是场误会,错把世间的冒领为我们的
一旦认为身体是我们的
当它老、病、死时,就变成我们老、病、死
但如果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
觉知身体呼吸,觉知身体行、住、坐、卧
觉知身体运动、身体静止
到了某个点,就会明白身体不是我们
仅仅只是个被心感知到的像机器人一样的东西
心是能观,看到身体呼吸
看到身体行住坐卧
看到身体运动、身体静止
看到身体老、身体病、身体死
随着训练的增多,会知道身体不是我,它是世间的资产
因此,身体老时,我们不会觉得我老
身体病时,我们不会觉得我病
身体死时,我们不会觉得我死
我们知道仅仅是四大在循环变化
组成我们身体的四大,此前可能是其他人或动物的身体,我们只是借用
不停地去观察,会明白身体的实相:
身体不是我们,属于世间的资产
我们只是暂时借用,有一天必须还给世间
因此,如果它老了是正常的事
它必然新陈代谢、循环变化,不是我老
身体病是正常的事,不是我病
身体死是正常的事,不是我死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照见
以后不管身体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不会苦
看到吗?这就是 “怎么做我们才能不苦” 的答案
我们之所以不苦,是因为我们认识了解苦
什么是苦?身体是苦
我们不停地认识苦,不停地去觉知,不停地去如实观
然后有一天我们就看见:身体并非珍宝
这个身体是苦的聚合体
一旦我们如实照见,就会厌离,放下执著抓取
于是我们的心就会从身体里解脱出来
彼时,身体要老要病要死,心不再有丝毫动摇
这是一部分,即身体的部分。
另一部分则是心的部分
这是属于名法的部分,如果我们好好体会:
我们的心一直在变化,训练去观察,观察并不难
我们的心一会儿苦,一会儿乐
一会儿好,一会儿贪、嗔、痴
一会儿散乱,一会儿萎靡不振,心一直在变化
大家要紧随着去观察与体会
想要随观自己的心,并非难事,易如反掌
我们只需有兴趣去注意、去知道而已
如果我们没有兴趣去知道自己的感觉
就会觉得:哎呀,太难啦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正在走路
突然有人撞得我们踉踉跄跄
他已经走了很远,我们被撞了,心里生气
在我们生气的时候,注意看:一般人怎么做?
一般人会看那个让自己生气的人
心已经跟着那个人跑掉了,生气,想去报仇
如果我们是修行人,被他撞了
心生气,我们知道心正在生气
而不是去知道那个人走到哪里了
或者看到漂亮的花,我们的心喜欢
一般人看到漂亮的事物,比如鲜花
心会跑去聚焦在鲜花上
而我们与其他人只有一丁点儿差别
看到漂亮的鲜花,心喜欢,知道自己的心喜欢
想要知道并不难,只是一般人忽略了去知道而已
一般人关注的是色、声、香、味、触
即,注意力全放在外在,对自己的内心视而不见
看见漂亮的色,看见美女,就只顾追着美女看
或者看见帅哥,就跟着去看他
不去看自己的心——正在喜欢别人
坐着坐着,想起我们讨厌的人
无缘无故想起来了,并非有意要想
一想起我们讨厌的人
一般人就会去想他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那样差劲、这样差劲,一般人会是这样的
但如果我们是修行人,想起了这个人
心生起了厌恶感,或者生气了
我们立即知道自己的心
心生气也知道,心厌恶也知道
修行人与不修行的人的差别在于:
不修行的人会只关注外在
关注所看到的事物
关注所听到的声音或者内容
关注闻到的气味——这是什么香味?这是什么味?真臭
在闻到香味时,心正在满意
心正在疑惑——这是什么气味?
想要知道这是什么?忘了知道自己的心正在困惑
正在想要了解或者正在喜欢
就到处去狂闻——什么味?好香,
闻到恶臭味,对吗?我们的心不喜欢,看不到心不喜欢
然后就到处去闻——什么东西死在附近啦?
普通人与修行人的区别很小
普通人有眼睛就会看见
有耳朵就会听见声音,有鼻子就会闻到气味
有舌头就会尝到味道,有心就会思考
修行人也是一样,有眼睛也看,有耳朵也听
有鼻子也闻气味,有舌头也尝味道
有身体也感知接触,有心也会思考
我们并不回避,一切都与普通人完全一样
只是那些没有训练过的普通人
一旦接触所缘后,心就会跳入所接触的所缘之中
看见美女,心就会跟着她跑
听到美妙的音乐,心就陶醉,有快乐
修行人看到美女,心喜欢,知道喜欢
听歌后有快乐,知道有快乐
刚好颠倒过来,本来要去知道外在事物的
当接触外在所缘后,回过头来知道自己的心
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心一直处在变化中
在我们看到色,听到声,闻到气味
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或者想起什么
心里会产生变化:时苦,时乐,时而不苦不乐
有时善,有时贪、嗔、痴、散乱、萎靡不振
我们会看到它们的变化
修行人怎么做?
修行人不是接触所缘后努力不产生感觉
不是强迫让心无动于衷,不准有苦乐、好坏的感觉
那样就修错了,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苦,而非去强迫它、干预它,而是要如实观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所缘
就像别人那样接触,像猫狗那样接触
就像鸟那样接触,就像别的人或者动物那样正常接触
但修行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接触所缘后,不会随着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而迷失
也不迷失于内在梦想的世界,而是及时了知自己的心
一旦接触所缘后,心乐,也知道;心苦,也知道
心是善的,也知道
心贪,心嗔,心痴,心散乱,心萎靡不振……
我们不断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随着不断去读自己的心
我们会看到每种感觉来了就消失
全都生起而后灭去,没有任何感觉生起后不灭的
快乐生起而后灭去,痛苦生起而后灭去
善法生起而后灭去,贪嗔痴等不善法生起而后灭去
我们会看到一切进入心感知范围的现象
无论是苦,是乐,是好还是坏,全都生起而后灭去
看到这一点后有什么好处?
世人从未看到过这一点,于是一味趋乐避苦
寻找快乐的方法则是追求满意的色、声、香、味、触
或者去想象、演绎令自己满意的情节
属于避苦,逃去找不长久的快乐
但如果训练观察自己的心
我们就会看到此心无常
此心有负担,即一直有苦在生起
此心不可控,无法强迫
比如,眼睛看到色,心是苦还是乐,我们选择不了
心是善还是不善,我们选择不了
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心接触念头
是苦还是乐,我们选择不了
是善还是不善,我们选择不了
随着不断地了解,我们会猛然惊醒
世人沉醉于快乐,一生都在追求快乐
以为如果这样做,得到这样,成为这样之后会有快乐
可是,当得到、成为、拥有后,快乐也并不长久
例如,我们喜欢美女,想去追她,要她做自己的女朋友
追求成功了,却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其它的渴望就又取而代之
想跟她结婚,结婚时间一长,就又想要有孩子
一旦有孩子后负担一大堆,烦死啦,又想要单身了
一般人就是这样挣扎一生
而我们看到快乐犹如梦幻泡影
我们寻找的快乐是不长久的
无论何种快乐,全是不持久的,即便禅定中的快乐
进入禅定,心安定下来,舒服且快乐
一旦出定,苦又会卷土重来,有时甚至比以前更苦
因为入定时,好比我们进了无菌室
心接触不到任何不好的现象
一旦离开无菌室,受一丁点刺激,就会暴跳如雷
仔细观察
那些黏着禅定、黏着令心静止的人接触境界时
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暴跳如雷
类似于长期待在无菌室,一出来接触病菌就会死翘翘
我们训练观察自己的心
我们会观察到快乐也是无常的,苦也是无常的
快乐也无法命令其生起,生起之后也维持不了
苦呢,阻止不让它生起,也不行
生起了让它快点滚,也不可
善与不善也是同样的,都是无常的,全都控制不了
随着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见
接下来智慧就会生起,就会明白:
进入心感知范围的一切全都生了就灭
无论是苦还是乐,是好还是坏,全都生了就灭
当心看到这一点后,就会契入中立
有快乐生起时,不会忘乎所以
因为明白快乐并不持久,很快就会灭去
苦生起时,也不会郁郁寡欢,因为明白此苦也不长久
它会慢慢体会,最终心会契入中立
比如观身的时候,刚开始有提及过的
随着不断观身,心会对身体中立
身体要老,我们的心也中立,没有满意与不满意
身体要病,我们的心也中立,没有满意与不满意
身体要死,我们的心也中立,没有满意与不满意
如此我们就不会因为身体而苦恼
在心方面,我们不断看到感觉与念头的变化
无论是苦还是乐,是好还是坏,全都生了就灭
接下来,心也会契入中立
快乐生起,心也不迷恋
苦生起,心也不厌恶
善法生起,心也不喜欢
不善法、贪嗔痴生起,心也不嫌弃
中立的心将不再挣扎
没有了挣扎,不挣扎的心不会迷失在造作的世界
不迷失于挣扎中,将会抵达真正的快乐与宁静
世间的快乐与宁静全都仰赖于他人或他物
我们必须跟这个人在一起,才会有快乐
我们必须不遇到那个人,才会有快乐
但是法上的快乐,是会看到这个世间并没有什么
有的全是即生即灭的现象
无论是好是坏,是苦是乐,全都生起即灭,心保持中立
一旦心中立,心就不挣扎;心不挣扎,心就没苦
现如今,我们的心有苦,是因为心里有挣扎、纠结
当我们的心挣扎、纠结时,心就在造业
它挣扎,它造作,造作好,造作坏
造作好,则是好人式的苦;造作坏,则是坏人式的苦
为什么它造作?它造作,因为它有想要,有欲望
比如我们想要身体健康年轻
就会造作——如何可以不老,如何可以不病,如何可以不死
于是心不断挣扎、纠结,不停地演绎下去
就像中国古代的许多皇帝想要长生不老
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想要长生不老
因为自己大权在握,不想失去,于是挣扎
去相信术士仙方以求不死
如果遇到佛陀,佛陀会教导说:怎么都得死
但是在死前,做对国家、社会、他人有好处的事
佛陀会往那个方向去引导
但他没有学法的机会,真可怜
秦始皇多么伟大,想要不死,为什么?
因为接受不了真相:身体必然老、必然病、必然死
如果能接受得了,明白无论如何都得死
既然无论如何都得死,那就利用余生造福一方,利益社会
同样两个人,一个有法,一个不明白法,会成就不同的人生
垂死挣扎,最后还是死,死了还舍不得,对吗?
有金银财宝就埋起来,有价值的仆人、物品也陪葬,打算下辈子继续使用
这完全是误解、错解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我们可以抓得住的
我们执着的东西成千上万
但是连我们的身体都执着不了呢
我们命令不了自己的身体:
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命令不了
我们命令不了自己的心:
只可以快乐,命令不了,不准苦,命令不了
但是,一旦我们看到真相:
这个身体无常、苦、无法控制
这个心也无常、苦、无法控制
心将停止造作,停止挣扎
在能够看见身心的真相时,称之为“知苦”
知苦,就是体证四圣谛
一旦知苦,我们就会断了想要,断了挣扎、造作
一旦没有挣扎、造作,断了想要
我们的心就会抵达真正的寂静之乐,即涅槃
涅槃是断了想要、挣扎、造作的状态
因此,我们多多地探究身心的真相
有一天彻底了解了身心的真相
心甘情愿地接受真相,心会停止挣扎、造作
没有了想要、没有了执着、没有了挣扎、造作
因为我们不再愚痴、不再无知
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其它目的,终极目标是离苦
想要能够离苦,我们必须探究苦
探究苦是为了看见真相
苦在身体,探究身体;苦在心,探究心
探究下去,直到看见身体的真相
探究下去,直到看见心的真相
一旦看见真相,心会厌离,放下执著而心解脱
心解脱,即它不再执著身、不再执著心,不执著就不苦
比如,隆波一只手拿鼻通,另一只手拿水杯,哪边更重?
如果隆波放下水杯拿鼻通,鼻通更重
因此,重是因为我们执着抓取
如果什么时候看到真相了,不再执着,能放下了
心将会抵达真正的快乐与宁静
因此,我们修行——不停地如其本来地探究身心
而不是强迫身体,不是打压心
也不是忘记身体,不是忘记心
比如,打坐并不是追求越久越好,禁止累
这并不是禅修,不是修习毗钵舍那,不是开发智慧
坐久了,怎么都会累的,这是正常、自然的
可以接受得了这些自然状态
它即使累也可以接受
它会老、会病、会死也能接受
若能接受,心就不挣扎
在我们的心看清真相,彻底地知苦,直至没了想要
称之为我们知晓四圣谛
知苦,直到断集,即断掉想要
当能断想要时,我们就会抵达灭,即涅槃
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状态
没了挣扎、造作,是真正自由的状态
身体要老、要病、要死,或者任何境界来触碰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仍然宁静与快乐
这时我们会从修行中得到的收获
每个人有一天必然老、必然病、必然死
我们每个人必然会跟自己所爱的人分离
无论如何都得分离
而且我们也必然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
无论如何都得经历,那怎么办?
如果我们很好地训练自己的心,心将不动摇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苦恼
心会抵达真正的快乐与宁静
当我们知苦,直至能断集、抵达灭,即涅槃,此即修道
修道,简而言之,就是拥有戒定慧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修行,就先练习持戒
持五戒就够了,不用持多的
持得多,也事多,仅仅五戒就够
每天我们都要做固定形式练习
到了时间,我们就礼佛念经
礼佛念经并不是求佛来帮忙我们
自己要自助,佛不会帮忙任何人的
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帮得了任何人
所有人都处在业果法则之下
谁做谁就必须承担,谁做谁就有所得
所以,我们礼佛念经,类似于我们忆念高僧大德
佛陀发现了法,还教导并引领我们追随
我们礼佛念经,忆念佛陀
以前他跟我们一样有烦恼习气,但是他很好地训练了自己
于是他解脱了烦恼,抵达了真正的寂乐
我们下决心跟随他一路前行
不是去求赐福,求他帮忙这样、帮忙那样
佛陀帮不了任何人,他自己都说:佛陀只是指路人
就像有人来问路,我们回答:
这条路左转右转
如此这样、那样,然后就会抵达目的地
那个人听了我们说的,就会抵达目的地吗?
如果他不沿着路去走,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
因此,要想能抵达目的地,就必须自己走
佛陀、高僧大德或者隆波只能告诉我们路
告诉我们——这条路直走,到了这里左转、那里右转……
如果不走,我们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
这是公平的
我们必须动手自己战斗,必须靠自己能够走下去
不过,不是跌跌撞撞地乱走,我们按照佛陀引领我们的方向走
佛陀的教导浩如烟海,我们很难学完
但有个小窍门,如果能了解这一点
我们就会明白所有的法
法,有不善法、有善法
有负面的法,有正面的法
也有中性的法——非善非不善之法
还有超越世间的法——出世间法
因此,法就有这些,而这些又是在哪里生起的呢?
善法生起在心,不善法也生起在心,道果也生起在心
接触涅槃时,也是靠心接触的,而不是身体
因此,如果我们修行想要走捷径:
有觉性地观察自己的心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所缘的瞬间
心发生了什么变化,有觉性地及时知道
就像刚才讲的,看到美女,心喜欢
不是只看女人,而是要知道心正在喜欢
返回来认识与了解自己
听到声音,心不喜欢,看到心正在不喜欢
或者闻到这样的气味,心满意足,知道心满意足
返回到自己的心
想到这事心生起气来,及时地知道心生气
时时刻刻去读自己的心
一旦眼耳鼻舌身接触所缘后
我们的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要及时知道
或者心想的时候,自己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及时知道
比如想到这个人,我们生气,看到生气生起
常常读自己的心,是学法的最短捷径
因为法生起在心
善法生于心,不善法生于心,道果也生于心
因此,有觉性地常常认识与了解自己的心
不断去认识与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去强迫心静止
有眼睛就看,有耳朵就听,有心就想
只是一旦根尘接触之后
心里发生了任何变化,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
隆波1982年的时候第一次去顶礼隆布敦长老
跟他请教:长老,我想修行
长老一声不吭地静坐,检索着隆波适合修什么业处
长老大概打坐四十分钟,睁开眼睛从禅定中退出
然后就教隆波,教得非常简单:
修行并不难,难的仅仅是不修行的人
读过很多的书了,现在开始去读自己的心
长老说修行不难,教隆波的是读自己的心
读自己的心并不难,一般人只是忘了要去读
因此,大家别忘了要读自己的心
我们的心始终处于变化中
当眼睛看到色,耳朵听到声音
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
身体接触到,或者心接触到念头
心就会产生变化,我们紧随着去读它
我们的心就好像一座舞台
剧情中的各个角色不断轮流上演
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会儿苦一会儿乐
我们不看外面的戏,来看自己内心的戏
我们的心一整天戏精上身
一会儿是男主角,一会儿又是女主角
一会儿是坏蛋,一会儿又是嫉妒者
一会儿是复仇者,一会儿又是心地善良者
没日没夜地忙着演出
去读自己的心,仿佛我们看戏或者读一部小说似的
或者像我们坐着看戏,我们仅仅只是观众
我们看到剧情的变化,看到书中故事情节的变化
就类似于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变化
与其读外面或者观看外在的事物,不如进到自己内心
这是最捷径的修行
许多高僧大德都这样说过
教过隆波的好几位大长老就是,有些还是老师的老师
比如,阿姜曼尊者就是老师的老师
尊者开示说:我们能读自己的心
能观自己的心,已是修行的最捷径了
为什么?我们想要见法
法不在树上或者田野展现,不在高楼或者街道示现
法反而在心中显现
一会儿显现善,一会儿显现不善
一会儿显现乐,一会儿显现苦
归纳总结就是:要去随观自己的心,然后有一天就会明白
进入我们感知范围的一切全是暂时、不长久的
而且什么都不受控
如果我们看到这一点,我们的心会飞快地放下执着
如果我们能够了悟心、放下心,身体会自然放下
在隆波跟隆布敦长老学法时
长老让观心,没有引导去观身
但是,一旦隆波看到真相——心不是我
往外去观身,身体也不是我
我们感觉到身体是我,因为我们觉得我是真实存在的
但如果我们看到就连心也不是我,身体也不是我,属于世间的资产
外面的世界也不是我,没有任何地方存在一个我
训练观察自己的心
观心之后,我们就能断有我存在的错误观念
整个世界也都没有我存在了
只要能够单单放下对心的抓取
我们就会不抓取整个世界
因为心是万物的核心,是诸法的首脑
如果心恶就是匪首,擒贼必须先擒王
匪首不藏在别处,就藏在我们的心里,藏在我们的心里
因此,要观察变化,不是去强迫心静止
放任心去工作,然后我们有觉性去随观变化
到了某一点,我们会明白:它不是我
它不是我,那它是什么?它就是苦本身
如果什么时候看到心是苦本身
这就是苦的终点,我们就离苦了
称之为我们彻底知苦了,透彻了知四圣谛
所以,我们要慢慢练习,走在这条路上并不困难
只是它背离了感觉,全世界的人的感觉都是关注外在
我们逆感觉而行——返回来观察自己的感觉
回来读自己的心,差别就仅此而已
因此,法并不难,易如反掌,就这么简单
我们想这手要怎么才能翻过来?
想得太多,就只是如此而已,能有什么呢?
训练去观察心的变化,有一天我们就会在短期内明白法
今天隆波就讲到这里吧
明后天寺庙还有讲法,应该会让大家听的
请允许赐福:愿每个人都精进修行,都做一个好人…
如果我们是个好人,勤奋地读自己的心
收获的就会是离苦,那么我们的心会有快乐
如果隆波无缘无故祝愿在座每位都幸福快乐,那是空话
隆波不能无缘无故为大家赐福——幸福快乐
隆波能给大家的是训练自己幸福快乐的方法:去读自己的心
因此,请允许赐福各位:要勤奋地读自己的心
然后我们就会靠自己而领悟法,领悟法是没办法代替的
没人能帮忙我们,除非我们自助
今天讲法就到此为止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法谈文字全篇}}





2024年11月14日 (四) 13:39的最新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好,到时间听法了 听法,要以平常、正常的心来听 正常地去觉知自己,别让心苦闷 也别让心散乱,就只是觉知自己 如果心散乱、想东想西,我们是听不了法的 心跑掉了则根本听不到的 如果心是苦闷、憋闷的,拼命地紧盯 则会看不到自己身心运动的变化 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听,轻轻松松地觉知自己 今天,隆波看到大家——这次人数非常多 有些人以前学过,有些人则是新面孔 好比几个年级的学生进入同一个教室来学习 不过,不用担心 高僧大德讲法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 心有禅定,法就会自然流露 如果大家有禅定,就会领悟法 不过,每个人的明白和领悟并不相同 这取决于每个人根器的利钝 所以,听同样的法,但是领悟会有差异 听法后常常去观察体会自己的身心 对法的领悟就会越来越清晰

机会难得,隆波总结一下佛教里的教导重点 这是属于南传佛教上座部、佛陀原汁原味的教导 而不是为了适应某个国家或文化而调整过的形式 那样的佛教是另外一种形式 例如:在中国、中国西藏、日本的也是佛教 不过为了适应当地情形而做了调整 如果我们能学到佛陀的核心教导 我们的收获将会是——离苦 佛教仅仅回答唯一重要的问题 即:我们要如何做才可以不苦

人类一出生就充满了苦 苦,因为衰老 苦,因为病痛 苦,因为死亡 苦,因为与我们所爱的对象离别 苦,因为必然会碰到我们所不喜欢的人或事 苦,因为心里有期待却无法如愿 事实上是心始终充满了各种欲望 无论如何,欲望都不可能总是获得满足 比如,想拥有一百万元人民币 一旦拥有,就又想获得更多 佛陀开示说:欲望如大海 灌注多少也填不满,舀进多少也装不够 大家要树立正确的目标 学习佛教,我们的收获是离苦 不是为了好运、富有、声名显赫 不为任何利益,只是为了可以不苦

苦是人类的大问题,同样也是所有众生的问题 每个人都趋乐避苦 佛陀也在找出路——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苦 所以,他才走出皇宫训练自己 寻觅没有苦地活在世间的方法 最终他遇到了法,即四圣谛 佛陀说:如果他还没有彻见四圣谛 不知道他应该对四圣谛做些什么 不知道他已经完成了 他就不会自证成佛 因此,四圣谛乃重中之重 如果不认识四圣谛,我们就不可能离苦 倘若认识了四圣谛,我们则可以脱离苦海

四圣谛,一开始就是 “苦” 佛教属于坚强、勇敢的宗教 想要离苦,原本是要来学习避苦的方法 结果他反而引导我们面对 “苦” 去认识、了解称之为 “苦” 的事物 这就是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其他宗教、其他人不想有苦,想拥有快乐 但他们用逃离实相、逃避现实的方法 比如去礼拜教主神灵,求老天 希望神灵、渴望上帝救我们离苦 怎么拜都离不了苦的,因为没有谁可以帮得了谁 每个人都处于同一个业力法则之下 即便天神也依然有苦,仍未完全离苦

佛教没有引导我们避苦 而是教我们来面对苦、来认识了解苦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点了 认识与了解苦,专业术语谓之“毗钵舍那” 毗钵舍那并不学习别的,只是学习 “苦” 而已 都有哪些苦呢? 我们观察自己 对我们而言,身体是苦,看到吗? 身体是苦,无论怎么照顾,到了某个点它会老 到了某个点它会病,到了某个点它会死 无论多爱护,不管多照顾,最后也无法天长地久 还有另外一种苦,是内心的苦 内心的苦有: 必然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 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事 或者我们必须与所爱的人离别 与所喜欢的事物分离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喜爱的事物——快乐 我们拼命地去找快乐,想拥有快乐 以为如果有这个就会有快乐 如果我们获得了这个就会有快乐 如果我们不碰到这个就会有快乐 因此,世间人追求的是快乐,世间人并不追求离苦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反差就在于: 没有引导我们寻找快乐。为什么? 因为世间的快乐 身体方面的快乐 寻找满意的所缘、境界来伺候心,从而获得快乐 那样的快乐并不长久

佛陀教导我们要来认识自己的身,了解自己的心 身体是怎样的?身体是无常的。感觉到吗? 身体是无常的,时而呼气、时而吸气 时而行、住、坐、卧 时而运动、时而静止 时而进食、时而排泄 时而那里痛、这里不舒服 这就是身体的真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会病、会死 佛陀没教我们逃避真相,而是引导我们要认清真相 如果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我们就会发现: 这个身体充满无常、充满苦 永远被逼迫着 身体里充满了无法控制的现象 比如,我们命令不要老,命令不了 命令不要病,命令不了 命令不要死,命令不了 我们的头发要长长,这个发型不错,我们命令不要长长,命令不了 或者年纪一大,头发掉光光,秃顶,命令不准秃顶,命令不了 命令指甲不准长长,命令不了 观察我们的身体,没有什么是我们能掌控的 它总是在变化 它无法维持在某一个特定的状态 坐久一点也不行,会酸会痛 走久一点也不行,会酸会痛 即便躺着,躺久了也不行,会痛 比如,卧病在床的人就非常痛苦煎熬 即使睡的床再贵再好,只要躺着动弹不得,很快就苦了 因此,身体的真相是苦,躲不掉的

如果我们的心不愿意接受 我们想让身体只有快乐 想要不老、不病、不死 我们“想要”的欲望,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因为真相就是: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操控身体 例如,天气特冷,我们命令不要冷,命令不了 天气特热,我们命令不要热,不要流汗,命令不了 我们不停地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的实相 这个身体充满无常 站立的身体是无常的,很快必然换成别的姿势 走的、坐的、躺的身体也全是无常的 呼气的身体是无常的,吸气的身体也是无常的 运动的身体是无常的,静止的身体也是无常的 我们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 如果能够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 我们就会看到身体的实相 身体的实相即是无常的,它是苦的,它不受控制,强迫不了 一旦照见,心就会开始了解真相了: 身体并不是什么稀世之宝 我们获得的这个身体,开始是年轻健康,接下来仍然难逃崩解的命运 有些人还来不及老就崩解了 或者我们的家人,或者爱人,原本打算长相厮守,但不久,有人就去世了 这就是身体的真相:它是无常的,它是苦的 它无法真的被控制、强迫 如果我们有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照见身体的三法印 当我们更多次地看见身体的实相 如果明白了,心就会慢慢放下对身体的执著抓取 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就会感觉到: 这个身体与外在的自然环境是一体的 身体也属于世间或者宇宙的一部分 而且不断地新陈代谢、循环变化,不受任何人的掌控 于是心会逐步松开对身体的执著抓取 因为知道身体并不是奇珍异宝,于是放下执著抓取 一旦不再执著抓取身体了 此时无论发生什么,身体仍然跟其他人一样会衰老 只是其他人一旦衰老,会郁郁寡欢 但是我们曾经看到了真相: 身体不是“我” 当身体老时,不是“我”老 老的反而是身体,不是 “我” 老 因为身体不是 “我” 我们有觉性常常地觉知身体,就会洞见身体不是“我”

身体只是物质现象,只是四大聚合而已 四大不断流进流出 吸气然后呼气 进食然后排泄 喝水然后排尿或流汗 身体仅仅只是物质现象 四大本来就在世间了的 我们出生就仰赖世间的四大 它们是属于世间的,我们只是借用而已 不了解真相的人以为这是我、这是我的 事实上是场误会,错把世间的冒领为我们的 一旦认为身体是我们的 当它老、病、死时,就变成我们老、病、死 但如果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觉知身体: 觉知身体呼吸,觉知身体行、住、坐、卧 觉知身体运动、身体静止 到了某个点,就会明白身体不是我们 仅仅只是个被心感知到的像机器人一样的东西 心是能观,看到身体呼吸 看到身体行住坐卧 看到身体运动、身体静止 看到身体老、身体病、身体死 随着训练的增多,会知道身体不是我,它是世间的资产 因此,身体老时,我们不会觉得我老 身体病时,我们不会觉得我病 身体死时,我们不会觉得我死 我们知道仅仅是四大在循环变化 组成我们身体的四大,此前可能是其他人或动物的身体,我们只是借用 不停地去观察,会明白身体的实相: 身体不是我们,属于世间的资产 我们只是暂时借用,有一天必须还给世间 因此,如果它老了是正常的事 它必然新陈代谢、循环变化,不是我老 身体病是正常的事,不是我病 身体死是正常的事,不是我死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照见 以后不管身体发生什么,我们的心都不会苦

看到吗?这就是 “怎么做我们才能不苦” 的答案 我们之所以不苦,是因为我们认识了解苦 什么是苦?身体是苦 我们不停地认识苦,不停地去觉知,不停地去如实观 然后有一天我们就看见:身体并非珍宝 这个身体是苦的聚合体 一旦我们如实照见,就会厌离,放下执著抓取 于是我们的心就会从身体里解脱出来 彼时,身体要老要病要死,心不再有丝毫动摇 这是一部分,即身体的部分。

另一部分则是心的部分 这是属于名法的部分,如果我们好好体会: 我们的心一直在变化,训练去观察,观察并不难 我们的心一会儿苦,一会儿乐 一会儿好,一会儿贪、嗔、痴 一会儿散乱,一会儿萎靡不振,心一直在变化 大家要紧随着去观察与体会

想要随观自己的心,并非难事,易如反掌 我们只需有兴趣去注意、去知道而已 如果我们没有兴趣去知道自己的感觉 就会觉得:哎呀,太难啦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正在走路 突然有人撞得我们踉踉跄跄 他已经走了很远,我们被撞了,心里生气 在我们生气的时候,注意看:一般人怎么做? 一般人会看那个让自己生气的人 心已经跟着那个人跑掉了,生气,想去报仇 如果我们是修行人,被他撞了 心生气,我们知道心正在生气 而不是去知道那个人走到哪里了 或者看到漂亮的花,我们的心喜欢 一般人看到漂亮的事物,比如鲜花 心会跑去聚焦在鲜花上 而我们与其他人只有一丁点儿差别 看到漂亮的鲜花,心喜欢,知道自己的心喜欢 想要知道并不难,只是一般人忽略了去知道而已 一般人关注的是色、声、香、味、触 即,注意力全放在外在,对自己的内心视而不见 看见漂亮的色,看见美女,就只顾追着美女看 或者看见帅哥,就跟着去看他 不去看自己的心——正在喜欢别人 坐着坐着,想起我们讨厌的人 无缘无故想起来了,并非有意要想 一想起我们讨厌的人 一般人就会去想他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那样差劲、这样差劲,一般人会是这样的 但如果我们是修行人,想起了这个人 心生起了厌恶感,或者生气了 我们立即知道自己的心 心生气也知道,心厌恶也知道

修行人与不修行的人的差别在于: 不修行的人会只关注外在 关注所看到的事物 关注所听到的声音或者内容 关注闻到的气味——这是什么香味?这是什么味?真臭 在闻到香味时,心正在满意 心正在疑惑——这是什么气味? 想要知道这是什么?忘了知道自己的心正在困惑 正在想要了解或者正在喜欢 就到处去狂闻——什么味?好香, 闻到恶臭味,对吗?我们的心不喜欢,看不到心不喜欢 然后就到处去闻——什么东西死在附近啦? 普通人与修行人的区别很小 普通人有眼睛就会看见 有耳朵就会听见声音,有鼻子就会闻到气味 有舌头就会尝到味道,有心就会思考

修行人也是一样,有眼睛也看,有耳朵也听 有鼻子也闻气味,有舌头也尝味道 有身体也感知接触,有心也会思考 我们并不回避,一切都与普通人完全一样 只是那些没有训练过的普通人 一旦接触所缘后,心就会跳入所接触的所缘之中 看见美女,心就会跟着她跑 听到美妙的音乐,心就陶醉,有快乐 修行人看到美女,心喜欢,知道喜欢 听歌后有快乐,知道有快乐 刚好颠倒过来,本来要去知道外在事物的 当接触外在所缘后,回过头来知道自己的心 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心一直处在变化中 在我们看到色,听到声,闻到气味 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或者想起什么 心里会产生变化:时苦,时乐,时而不苦不乐 有时善,有时贪、嗔、痴、散乱、萎靡不振 我们会看到它们的变化 修行人怎么做? 修行人不是接触所缘后努力不产生感觉 不是强迫让心无动于衷,不准有苦乐、好坏的感觉 那样就修错了,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苦,而非去强迫它、干预它,而是要如实观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所缘 就像别人那样接触,像猫狗那样接触 就像鸟那样接触,就像别的人或者动物那样正常接触 但修行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接触所缘后,不会随着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而迷失 也不迷失于内在梦想的世界,而是及时了知自己的心 一旦接触所缘后,心乐,也知道;心苦,也知道 心是善的,也知道 心贪,心嗔,心痴,心散乱,心萎靡不振…… 我们不断去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随着不断去读自己的心 我们会看到每种感觉来了就消失 全都生起而后灭去,没有任何感觉生起后不灭的 快乐生起而后灭去,痛苦生起而后灭去 善法生起而后灭去,贪嗔痴等不善法生起而后灭去 我们会看到一切进入心感知范围的现象 无论是苦,是乐,是好还是坏,全都生起而后灭去

看到这一点后有什么好处? 世人从未看到过这一点,于是一味趋乐避苦 寻找快乐的方法则是追求满意的色、声、香、味、触 或者去想象、演绎令自己满意的情节 属于避苦,逃去找不长久的快乐 但如果训练观察自己的心 我们就会看到此心无常 此心有负担,即一直有苦在生起 此心不可控,无法强迫 比如,眼睛看到色,心是苦还是乐,我们选择不了 心是善还是不善,我们选择不了 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心接触念头 是苦还是乐,我们选择不了 是善还是不善,我们选择不了

随着不断地了解,我们会猛然惊醒 世人沉醉于快乐,一生都在追求快乐 以为如果这样做,得到这样,成为这样之后会有快乐 可是,当得到、成为、拥有后,快乐也并不长久 例如,我们喜欢美女,想去追她,要她做自己的女朋友 追求成功了,却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其它的渴望就又取而代之 想跟她结婚,结婚时间一长,就又想要有孩子 一旦有孩子后负担一大堆,烦死啦,又想要单身了 一般人就是这样挣扎一生

而我们看到快乐犹如梦幻泡影 我们寻找的快乐是不长久的 无论何种快乐,全是不持久的,即便禅定中的快乐 进入禅定,心安定下来,舒服且快乐 一旦出定,苦又会卷土重来,有时甚至比以前更苦 因为入定时,好比我们进了无菌室 心接触不到任何不好的现象 一旦离开无菌室,受一丁点刺激,就会暴跳如雷 仔细观察 那些黏着禅定、黏着令心静止的人接触境界时 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暴跳如雷 类似于长期待在无菌室,一出来接触病菌就会死翘翘

我们训练观察自己的心 我们会观察到快乐也是无常的,苦也是无常的 快乐也无法命令其生起,生起之后也维持不了 苦呢,阻止不让它生起,也不行 生起了让它快点滚,也不可 善与不善也是同样的,都是无常的,全都控制不了 随着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见 接下来智慧就会生起,就会明白: 进入心感知范围的一切全都生了就灭 无论是苦还是乐,是好还是坏,全都生了就灭 当心看到这一点后,就会契入中立 有快乐生起时,不会忘乎所以 因为明白快乐并不持久,很快就会灭去 苦生起时,也不会郁郁寡欢,因为明白此苦也不长久 它会慢慢体会,最终心会契入中立

比如观身的时候,刚开始有提及过的 随着不断观身,心会对身体中立 身体要老,我们的心也中立,没有满意与不满意 身体要病,我们的心也中立,没有满意与不满意 身体要死,我们的心也中立,没有满意与不满意 如此我们就不会因为身体而苦恼 在心方面,我们不断看到感觉与念头的变化 无论是苦还是乐,是好还是坏,全都生了就灭 接下来,心也会契入中立 快乐生起,心也不迷恋 苦生起,心也不厌恶 善法生起,心也不喜欢 不善法、贪嗔痴生起,心也不嫌弃 中立的心将不再挣扎 没有了挣扎,不挣扎的心不会迷失在造作的世界 不迷失于挣扎中,将会抵达真正的快乐与宁静

世间的快乐与宁静全都仰赖于他人或他物 我们必须跟这个人在一起,才会有快乐 我们必须不遇到那个人,才会有快乐 但是法上的快乐,是会看到这个世间并没有什么 有的全是即生即灭的现象 无论是好是坏,是苦是乐,全都生起即灭,心保持中立 一旦心中立,心就不挣扎;心不挣扎,心就没苦 现如今,我们的心有苦,是因为心里有挣扎、纠结 当我们的心挣扎、纠结时,心就在造业 它挣扎,它造作,造作好,造作坏 造作好,则是好人式的苦;造作坏,则是坏人式的苦 为什么它造作?它造作,因为它有想要,有欲望 比如我们想要身体健康年轻 就会造作——如何可以不老,如何可以不病,如何可以不死 于是心不断挣扎、纠结,不停地演绎下去

就像中国古代的许多皇帝想要长生不老 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想要长生不老 因为自己大权在握,不想失去,于是挣扎 去相信术士仙方以求不死 如果遇到佛陀,佛陀会教导说:怎么都得死 但是在死前,做对国家、社会、他人有好处的事 佛陀会往那个方向去引导 但他没有学法的机会,真可怜 秦始皇多么伟大,想要不死,为什么? 因为接受不了真相:身体必然老、必然病、必然死 如果能接受得了,明白无论如何都得死 既然无论如何都得死,那就利用余生造福一方,利益社会 同样两个人,一个有法,一个不明白法,会成就不同的人生 垂死挣扎,最后还是死,死了还舍不得,对吗? 有金银财宝就埋起来,有价值的仆人、物品也陪葬,打算下辈子继续使用 这完全是误解、错解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我们可以抓得住的 我们执着的东西成千上万 但是连我们的身体都执着不了呢 我们命令不了自己的身体: 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命令不了 我们命令不了自己的心: 只可以快乐,命令不了,不准苦,命令不了 但是,一旦我们看到真相: 这个身体无常、苦、无法控制 这个心也无常、苦、无法控制 心将停止造作,停止挣扎 在能够看见身心的真相时,称之为“知苦” 知苦,就是体证四圣谛 一旦知苦,我们就会断了想要,断了挣扎、造作 一旦没有挣扎、造作,断了想要 我们的心就会抵达真正的寂静之乐,即涅槃 涅槃是断了想要、挣扎、造作的状态 因此,我们多多地探究身心的真相 有一天彻底了解了身心的真相 心甘情愿地接受真相,心会停止挣扎、造作 没有了想要、没有了执着、没有了挣扎、造作 因为我们不再愚痴、不再无知 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其它目的,终极目标是离苦

想要能够离苦,我们必须探究苦 探究苦是为了看见真相 苦在身体,探究身体;苦在心,探究心 探究下去,直到看见身体的真相 探究下去,直到看见心的真相 一旦看见真相,心会厌离,放下执著而心解脱 心解脱,即它不再执著身、不再执著心,不执著就不苦 比如,隆波一只手拿鼻通,另一只手拿水杯,哪边更重? 如果隆波放下水杯拿鼻通,鼻通更重 因此,重是因为我们执着抓取 如果什么时候看到真相了,不再执着,能放下了 心将会抵达真正的快乐与宁静 因此,我们修行——不停地如其本来地探究身心 而不是强迫身体,不是打压心 也不是忘记身体,不是忘记心

比如,打坐并不是追求越久越好,禁止累 这并不是禅修,不是修习毗钵舍那,不是开发智慧 坐久了,怎么都会累的,这是正常、自然的 可以接受得了这些自然状态 它即使累也可以接受 它会老、会病、会死也能接受 若能接受,心就不挣扎 在我们的心看清真相,彻底地知苦,直至没了想要 称之为我们知晓四圣谛 知苦,直到断集,即断掉想要 当能断想要时,我们就会抵达灭,即涅槃 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状态 没了挣扎、造作,是真正自由的状态 身体要老、要病、要死,或者任何境界来触碰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无论何时何地都仍然宁静与快乐 这时我们会从修行中得到的收获

每个人有一天必然老、必然病、必然死 我们每个人必然会跟自己所爱的人分离 无论如何都得分离 而且我们也必然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 无论如何都得经历,那怎么办? 如果我们很好地训练自己的心,心将不动摇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苦恼 心会抵达真正的快乐与宁静 当我们知苦,直至能断集、抵达灭,即涅槃,此即修道 修道,简而言之,就是拥有戒定慧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修行,就先练习持戒 持五戒就够了,不用持多的 持得多,也事多,仅仅五戒就够

每天我们都要做固定形式练习 到了时间,我们就礼佛念经 礼佛念经并不是求佛来帮忙我们 自己要自助,佛不会帮忙任何人的 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帮得了任何人 所有人都处在业果法则之下 谁做谁就必须承担,谁做谁就有所得 所以,我们礼佛念经,类似于我们忆念高僧大德 佛陀发现了法,还教导并引领我们追随 我们礼佛念经,忆念佛陀 以前他跟我们一样有烦恼习气,但是他很好地训练了自己 于是他解脱了烦恼,抵达了真正的寂乐 我们下决心跟随他一路前行 不是去求赐福,求他帮忙这样、帮忙那样 佛陀帮不了任何人,他自己都说:佛陀只是指路人 就像有人来问路,我们回答: 这条路左转右转 如此这样、那样,然后就会抵达目的地 那个人听了我们说的,就会抵达目的地吗? 如果他不沿着路去走,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 因此,要想能抵达目的地,就必须自己走 佛陀、高僧大德或者隆波只能告诉我们路 告诉我们——这条路直走,到了这里左转、那里右转…… 如果不走,我们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 这是公平的 我们必须动手自己战斗,必须靠自己能够走下去 不过,不是跌跌撞撞地乱走,我们按照佛陀引领我们的方向走

佛陀的教导浩如烟海,我们很难学完 但有个小窍门,如果能了解这一点 我们就会明白所有的法 法,有不善法、有善法 有负面的法,有正面的法 也有中性的法——非善非不善之法 还有超越世间的法——出世间法 因此,法就有这些,而这些又是在哪里生起的呢? 善法生起在心,不善法也生起在心,道果也生起在心 接触涅槃时,也是靠心接触的,而不是身体

因此,如果我们修行想要走捷径: 有觉性地观察自己的心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所缘的瞬间 心发生了什么变化,有觉性地及时知道 就像刚才讲的,看到美女,心喜欢 不是只看女人,而是要知道心正在喜欢 返回来认识与了解自己 听到声音,心不喜欢,看到心正在不喜欢 或者闻到这样的气味,心满意足,知道心满意足 返回到自己的心 想到这事心生起气来,及时地知道心生气 时时刻刻去读自己的心 一旦眼耳鼻舌身接触所缘后 我们的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要及时知道 或者心想的时候,自己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及时知道 比如想到这个人,我们生气,看到生气生起 常常读自己的心,是学法的最短捷径 因为法生起在心 善法生于心,不善法生于心,道果也生于心 因此,有觉性地常常认识与了解自己的心 不断去认识与了解自己的心,而不是去强迫心静止 有眼睛就看,有耳朵就听,有心就想 只是一旦根尘接触之后 心里发生了任何变化,要有觉性及时地知道

隆波1982年的时候第一次去顶礼隆布敦长老 跟他请教:长老,我想修行 长老一声不吭地静坐,检索着隆波适合修什么业处 长老大概打坐四十分钟,睁开眼睛从禅定中退出 然后就教隆波,教得非常简单: 修行并不难,难的仅仅是不修行的人 读过很多的书了,现在开始去读自己的心 长老说修行不难,教隆波的是读自己的心 读自己的心并不难,一般人只是忘了要去读 因此,大家别忘了要读自己的心

我们的心始终处于变化中 当眼睛看到色,耳朵听到声音 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 身体接触到,或者心接触到念头 心就会产生变化,我们紧随着去读它 我们的心就好像一座舞台 剧情中的各个角色不断轮流上演 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会儿苦一会儿乐 我们不看外面的戏,来看自己内心的戏 我们的心一整天戏精上身 一会儿是男主角,一会儿又是女主角 一会儿是坏蛋,一会儿又是嫉妒者 一会儿是复仇者,一会儿又是心地善良者 没日没夜地忙着演出

去读自己的心,仿佛我们看戏或者读一部小说似的 或者像我们坐着看戏,我们仅仅只是观众 我们看到剧情的变化,看到书中故事情节的变化 就类似于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变化 与其读外面或者观看外在的事物,不如进到自己内心 这是最捷径的修行

许多高僧大德都这样说过 教过隆波的好几位大长老就是,有些还是老师的老师 比如,阿姜曼尊者就是老师的老师 尊者开示说:我们能读自己的心 能观自己的心,已是修行的最捷径了 为什么?我们想要见法 法不在树上或者田野展现,不在高楼或者街道示现 法反而在心中显现 一会儿显现善,一会儿显现不善 一会儿显现乐,一会儿显现苦

归纳总结就是:要去随观自己的心,然后有一天就会明白 进入我们感知范围的一切全是暂时、不长久的 而且什么都不受控 如果我们看到这一点,我们的心会飞快地放下执着 如果我们能够了悟心、放下心,身体会自然放下

在隆波跟隆布敦长老学法时 长老让观心,没有引导去观身 但是,一旦隆波看到真相——心不是我 往外去观身,身体也不是我 我们感觉到身体是我,因为我们觉得我是真实存在的 但如果我们看到就连心也不是我,身体也不是我,属于世间的资产 外面的世界也不是我,没有任何地方存在一个我 训练观察自己的心 观心之后,我们就能断有我存在的错误观念 整个世界也都没有我存在了 只要能够单单放下对心的抓取 我们就会不抓取整个世界 因为心是万物的核心,是诸法的首脑 如果心恶就是匪首,擒贼必须先擒王 匪首不藏在别处,就藏在我们的心里,藏在我们的心里

因此,要观察变化,不是去强迫心静止 放任心去工作,然后我们有觉性去随观变化 到了某一点,我们会明白:它不是我 它不是我,那它是什么?它就是苦本身 如果什么时候看到心是苦本身 这就是苦的终点,我们就离苦了 称之为我们彻底知苦了,透彻了知四圣谛 所以,我们要慢慢练习,走在这条路上并不困难 只是它背离了感觉,全世界的人的感觉都是关注外在 我们逆感觉而行——返回来观察自己的感觉 回来读自己的心,差别就仅此而已

因此,法并不难,易如反掌,就这么简单 我们想这手要怎么才能翻过来? 想得太多,就只是如此而已,能有什么呢? 训练去观察心的变化,有一天我们就会在短期内明白法

今天隆波就讲到这里吧 明后天寺庙还有讲法,应该会让大家听的 请允许赐福:愿每个人都精进修行,都做一个好人… 如果我们是个好人,勤奋地读自己的心 收获的就会是离苦,那么我们的心会有快乐 如果隆波无缘无故祝愿在座每位都幸福快乐,那是空话 隆波不能无缘无故为大家赐福——幸福快乐 隆波能给大家的是训练自己幸福快乐的方法:去读自己的心 因此,请允许赐福各位:要勤奋地读自己的心 然后我们就会靠自己而领悟法,领悟法是没办法代替的 没人能帮忙我们,除非我们自助 今天讲法就到此为止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