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92《要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心》-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11月2日: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文件:D24.92《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11月2日.mp4|center]] | [[文件:D24.92《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11月2日.mp4|center]] | ||
要觉知自己!如果不会觉知自己,就无法真的修行,最多仅仅只是宁静,而这种宁静是不带着觉知的,它会转变成邪定。 | |||
禅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禅定不对、没有训练好的话,就会被骗,被两样所骗。首先会生起禅相,修习宁静,心一旦开始有点宁静,禅相就会生起。另外一个就是开发智慧,如果禅定不够,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杂染。 | |||
因此,如果禅定不对、禅定不够,修奢摩他失误的概率就很高,很容易迷失在禅相里面。如果禅定不对、禅定不够,去修毗钵舍那,就会被毗钵舍那的杂染吃掉,被欺骗,以为自己开悟了,有时候甚至会误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 | |||
因此,一定要多多地学,学好禅定。我们修行失误,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修学称之为“心学”的这门功课,没有真正觉知自己的“心”。因此,好的禅定、完整的禅定无法生起。 | |||
隆波训练的早期,依然还不会修毗钵舍那,只是跟随隆波李尊者学习安般念。他是非常好的出家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出家人,他教导得并不是不好,只是因为当时自己很小,只学了一丁点,然后他就圆寂了,因此没有学毗钵舍那,学的仅仅只是禅定——打坐、观呼吸。起先心会觉知呼吸,是直接去觉知呼吸。开始时呼吸长,来到腹部,一旦心开始越来越宁静,呼吸也就越来越浅,最后它停在人中附近——呼吸在人中这里,心依然聚焦在呼吸上面——接下来呼吸消失,它特别地轻,甚至感觉不到呼吸了——事实上依然在呼吸,只是呼吸很浅,随之渐渐地升起了光明。 | |||
呼吸,那个称之为遍作相;生起了光明,那个称之为取相,全都属于奢摩他。那之后因为自己的觉性不够,智慧不够,心就跟着光明跑。起先会跟光明去玩,一旦修行,想要光明变得很宽广,就好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明遍撒全世界。再把这个光明压缩进来的时候,又像针尖一样的,这个光就会特别浓。就这样玩来玩去,最后心就会跑到光明上面,禅相就会出现。因为心曾经有过禅相,有时候并没有刻意,就会生起禅相。 | |||
禅相有六种情况,不知道经典是怎么说的,没有读到过。色法的禅相也有,比如打坐时,我们的心亮堂,到了外面,接触,看到鬼、天神之类的坐在我们的前面。这是看到色,有时候听到声音,在禅相里面的声音是不会特别响的,它只是很轻的,但是特别清楚,特别清楚。气味的禅相也有,比如我们正在洗澡,淋浴头出来的水就像花香的水。味道的禅相也有,比如吃白米饭就觉得好好吃,好好吃,觉得特别好吃,非常满意的味道。身体方面接触的禅相也有,比如说我们打坐,身体酸了、痛了,然后禅相看到色,有人来按摩,看到腿上陷进去,就像一个指头的痕迹陷进去。这些全都是禅相——色、声、香、味、触方面的禅相。在心方面生起的禅相也有,会生起一些感知,一些看见,明白这个、明白那个之类的。因此,禅相非常的多。 | |||
在生起禅相的时候,怎么办?在生起禅相的时候,先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心。假设我们经行或者是打坐,看到了天神来随喜功德,别得意忘形,要回过头来看心,直接真实地看到自己的心。心归位的话,再回过头来看,如果是假的禅相,就全都消失了。五百个鬼坐在前面,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忘了他们,回过头来先看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真的安住、真的归位,然后再去看。如果他们是假的,就会全都不见了,不存在了;如果依然还坐着,那就有可能是真的。 | |||
我们的心如果真的归位,假的禅相就会消失,只剩下那些真实存在的。在修行的时候,别浪费时间沉迷在禅相里面。隆布敦长老称之为心往外送。不管是真的禅相还是假的禅相,那都仅仅只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是属于被心感知的对象,它只是引诱,让我们的心扑往外出去。比如打坐,看到龙冒出来了,高兴地说:“哎呀,我们的福报、波罗蜜那么高!”这个是在骗我们,烦恼习气来骗我们了。所以看到任何的禅相生起,别轻易地相信,不用接受也不用去排斥,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 |||
感觉到了吗?隆波教我们大家先训练让心安住,如果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再去修奢摩他,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持续地有快乐地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就可以获得宁静。在这个地方如果禅相出现,我们回过头看自己的心,禅相全都消失。或者是我们修禅定、修业处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心,心就会安住起来;在心真的安住的时候,已经没有禅相了,就会看到真品,假冒的没有了。 | |||
如果心安住了,觉知身体了之后,就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心是安住的,我们去看正在呈现的感受,就会看到感受的三法印;心是安住的,会看到想蕴生起,那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只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也同样在示现三法印;看到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只有在我们的心安住时,才能够开发智慧,才会看到每一个蕴全都在示现三法印。 | |||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住,那是看不见的,最多也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思维出来的,是假冒的,并不是真品,并没有真的看到境界。要想修毗钵舍那,我们的心必须安住。一旦心安住了,所有呈现的那些现象,无论是色、声、香、味、触,还是法(在心里面生起的法方面的所缘),我们都会看到三法印,也就是我们契入毗钵舍那了。 | |||
如果修毗钵舍那一段时间,感到心力不够,心没有安住,心从它的本位开始移动,移到色、声、香、味、触这些地方,那么再接着修毗钵舍那的话,由于我们的禅定功夫不够,心移位的瞬间有时候会创造毗钵舍那的杂染,或者称之为观障。那些观身、观心的人,遇到最多的就是毗钵舍那的杂染或观障。还有非常多的人遇到的是光明。 | |||
修行了之后,突然之间心集中下来开始开发智慧,从开发智慧里面抽身出来,然后往外跑,跑到了外面并没有归位,而是跑去跟外在的所缘聚合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生起一些误解。这些隆波也曾经遇到过,修行开发智慧,不停地开发智慧,然后不愿意修奢摩他,觉得太慢了,那个时候还是居士,害怕太慢,所以就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最后禅定的力量不够了。有一天,看到了嗔心从胸口冒出来,阿毗达摩称之为“心依处色”。名法从色法里面冒出来,从“心依处色”里冒出来。一旦冒出来,我们就去观它。正常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真的安住,真的有正定的话,那是生起智慧的近因。一旦我们有觉性觉知嗔心的一瞬间,嗔心立马灭掉,智慧把嗔心彻底地切断。 | |||
觉性类似于门卫,坏人一来,门卫看到了就报告给指挥部,也就是智慧。觉性会抓住所缘,坏人一来就把所缘抓住,然后智慧就把所缘杀掉,把烦恼习气杀掉,它整个的工作过程就是这个样子。一旦禅定不够,智慧没有生起,觉性接触到嗔心,但是这个觉性是属于没有力量的觉性,并不属于好的觉性,不是真正的觉性。因此,就会看到嗔心,看到嗔心移位去到了前面,然后突然之间灭掉。但是,这个没有力量的觉性,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心跟着嗔心跑到了外面。 | |||
开发智慧太多,扔掉了修禅定,禅定不够就开发智慧,结果心移动了,但是不知道。心跟着烦恼习气去到了外面,就在前面,烦恼习气灭掉,心就卡在了外面,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自觉,没有意识到:心在外面,心没有归位。那个时候的心空、亮堂,很舒服、快乐。在修行的时候,一想到这个地方,心就会进到这里来,然后不停地修行。 | |||
有一天生起了困惑。浪费时间很久,加起来有一年多。修行了之后有的只是快乐,有的只是宁静,有的只是非常美、漂亮。佛陀开示说心是无常的,为什么我的心是常的?佛陀开示说心是苦,为什么我的心有的只是快乐?佛陀开示说心是无我的,那为什么我可以控制得了心呢?想维持这个禅定,一直维持,那属于禅定,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的心空、亮堂、纯净无染、停止造作、停止寻找、停止心的行为举止,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剩了。隆布敦长老喜欢说阿罗汉的心是这样子的心——空、光明、纯净污染、停止造作、停止寻找、停止心的行为举止,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剩。一旦生起了毗钵舍那的杂染,生起了观障,就觉得:噢,那这个应该就对了。修行很久,仰赖于如理作意,因为曾经读过三藏经典,知道这不对。并没有以为三藏错了,并没有以为佛陀教错了,而是觉得:肯定是自己在哪里失误了。为什么自己没有像佛陀、更没有像三藏经典所开示的那样呢?自己错在哪里?依然还有福报,在想自己错在哪里,如果以为说:啊,三藏经典不圆满!那就完蛋了。 | |||
比如有的人修行,修行了之后生起了禅相,看到了佛像,以为是开悟了。佛像大到这个程度,证悟到初果;佛像大到那个程度,证悟到二果;佛像尺寸来到这个程度,证悟到三果.....这全都是禅相,让人相信并误以为自己开悟了,还说三藏经典不圆满:为什么三藏经典没有这些呢?可见已经偏颇到何种程度了! | |||
隆波修行之后,看到自己的心是快乐的、是常的、是可以控制的,并没有认为三藏错了,而是反思,自己错在哪里呢?努力地去看,怎么看也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因为智慧没有了。心没有归位、没有安住、没有正定,智慧从哪里来?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 | |||
卡在这地方很久。有一天去银马本寺庙,隆布贴长老不在,就去顶礼阿姜摩诃布瓦尊者。那时候阿姜摩诃布瓦尊者寺庙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去找隆布贴长老,所以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寺庙特别安静,可以去到他身边顶礼。那时,他正在一个小禅堂准备吃饭,那是个很小的禅堂,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后面越来越大了。他正在指挥出家人。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声音特别响亮。他回过头来,隆波顶礼说:“师父啊......”他说:“等一下,等一下,我还没空,先等一下。”他就去指挥出家人安排座位,然后回头问:“怎么样,你说什么?”隆波就顶礼说:“师父教我观心,我也在观心,但是为什么没有进步呢?”就只是这么告诉他。他看到我脸的一瞬间就说:“你说你观心,你没有观到心,必须要相信我,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什么都比不过念诵。” | |||
他这么说之后,隆波就退回来一点点,靠在一个离他不远的柱子上。他让自己念诵,那自己就念诵:佛陀、佛陀、佛陀......心不喜欢,他说什么都比不过念诵,哎,自己不喜欢念诵,念诵了就很烦,就想:为什么他让自己念诵?说明自己的奢摩他不够了,禅定已经不够了。因此,必须要增加禅定。隆波就修习自己擅长的禅修所缘:吸佛呼陀数一,吸佛呼陀数二......呼吸没有几次,心就集中了。心集中之后再退出来:啊!知道错在那里了——前面一年多的时间心没有归位,所以就会空、亮堂、舒服在外面。好在没有变成邪见,以为自己证悟阿罗汉了,否则兜兜转转,结果下了地狱都不知道。并没有认为三藏错了,而是认为自己错了。这一点必须小心,那些很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认为三藏经典错了。如果我们对三藏经典有恭敬心,对戒与法有恭敬心,我们就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果自己无法知道,就去顶礼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他们是过来人。所以他就会说:“必须要相信我,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都比不过念诵”,说明他经历过这个境界了。 | |||
一旦心安住、归位,接下来就真的可以修毗钵舍那了,不然就会一直卡在那个空里面,一直空空的。遇到那些修行的人,号称把心带在空里面。为什么要在空里?去看苦,而不是去看空!去看空,有的只是快乐,那能找到什么苦?佛陀教导我们要去知苦,什么是苦?五蕴是苦,要去看它。觉性、禅定、智慧聚焦,不停地去认识探究这五蕴,要看到五蕴的真相,而不是让心空空的。那些心空的人,什么都空,什么都空,那全都走偏了。 | |||
有时候我们学习高僧大德之后,自己会失误。隆波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做了些很愚蠢的事情。自己不太聪明,不太有能力,但是很忍耐。读了佛使比丘的书,里面提到做每一种工作都以空的心去做,所以就去让心空。读他的书产生了误解,以为天神没有、鬼不存在,今生、来生没有,有的只是当下——这是邪见。有一天见到阿姜苏契,这位是平民版三藏经典的作者,他的这本书很值得去读,谁没有的话要去找来读,这样可以知道三藏经典的一个大概轮廓。居士应该去学,应该去了解。 | |||
阿姜苏契听隆波说到空,什么也不执着,自己的心空,不执着,无缘无故就不执着、不执着------那个时候跟他在一起开会,开完会他就叫隆波过去。(隆波)就很规矩地坐在地上。因为他属于高僧大德,他巴利语九级,即便后来还俗。由于他的智慧,自己非常尊重、恭敬他,就好像听一个出家人在开示一样坐在旁边听。他教:这个空啊,不对,佛陀并没有这么教,并没有教让心去空。然后他就说巴利语给隆波听,说这部经、那部经给隆波听。他巴利语记得特别多、特别牢,这个经叫这个名字,是这么说的,那个经是那么说的、那么说的------ | |||
听完之后隆波就断了邪见,断了自己的顽固。如果高僧大德提醒,隆波就不顽固,马上就听了。读三藏经典,也不会对三藏经典顽固,如果不一致,可能就是自己错了。如果好的高僧大德提醒,立马就听了:喔!自己误解了——什么空、空、空的!今生没有、来生没有,天神没有、地狱的众生没有,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所有一切都空。就知道了这个属于邪见。 | |||
刚好有时间去顶礼佛使比丘,就到那个地方去顶礼他。那个时候看到他本人特别高大,一个人坐在那个石头椅子上面,坐满了整个椅子。一坐下,鸡就飞过来,落在他的椅子上,但是不叫,就只是歇在椅子靠背上。隆波过给他按摩腿,说:“师父啊,您教说死了之后一死百了吗?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吗?”他看隆波的脸就笑:“你觉得我是邪见吗?”他就说这么一句话,隆波就顶礼他:哎呀!自己蠢啊。读他的书根本没读懂,读了之后自己误解了。跟绝顶的高僧大德学,依然还会误解。在见到隆布敦长老之前,隆波也学。读书时曾在钟巴棠寺出家,是隆波般亚长老的弟子,他是佛使比丘的弟子。 | |||
隆波顶礼过佛使比丘好几次,有什么问题都去请教。有时候去找他麻烦,说您是这么教的吗?有一次去跟他请教:“师父,您写了那么多书,如果读完您所有的书,我会证悟初果吗?”他就甜甜地笑,他特别慈悲,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的”。把他的书全部都读了,会证悟初果吗?不会的。必须实修,必须去实修! | |||
看到没,高僧大德没有任何一位是走偏的。真的很绝顶的高僧大德,没有任何一位是走偏的。即便是佛使比丘都说:必须要去实修才能证果,只读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人喜欢找茬,说佛使比丘不是出家人,隆波实际上是他的弟子呢。他教导:顶礼佛像,一定要穿透物质,一定要顶礼到佛陀;在看到僧的时候,我们顶礼僧,一定要穿透平民百姓的外相,一定要看到真的佛弟子,而不是黏着在外壳上面。顶礼佛陀,别只是黏着于佛像;顶礼僧,别只是黏着于平民百姓的表象,却没有顶礼那个真正教人证悟(的人)。实际上他教得很好,他也教你顶礼佛像,包括阿姜曼尊者,即便是自己用木头雕的佛像,他也每一天都会去顶礼的,他也并没有去顶礼木头,他顶礼的是佛陀的美德。物质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让我们可以忆念佛陀。 | |||
我们大家作为凡夫,要想以顶礼佛像真的抵达佛,并不容易,顶礼之后,只是嘴巴在念念有词而已。真正接触到三宝的心,至少得是初果圣者的心,才可以真正抵达三宝。依然还是凡夫,那就抵达不了,就只能仰赖于内心各种各样的象征——顶礼菩提树,顶礼佛陀的脚印……那脚印那么大,谁的脚印会那么大?那只是一个象征。 | |||
说到顶礼佛像,以前的时代没有佛像,有时候会有一些佛的脚印,后面希腊人过来的时候才创造了佛像。高僧大德也是这么顶礼的,隆波也是这么顶礼的。隆波一天顶礼好几回呢,一天礼佛、念经五六次,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在顶礼这些物质,自己顶礼时,是真的抵达佛。 | |||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来减少自己的我慢、减少自己的知见——误以为自己很厉害、很对,别人都错了,自己的心就会比较柔软、恭敬。如果心僵硬、顽固,那就属于不善心,真正善的心是轻松的。有的人我们一接触,感觉到心特别沉重,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我们跟某些人接触了之后会憋闷、沉重。如果心沉重,那是属于不善心。善心它是轻松、柔软、灵敏的,不懒惰,适合工作,老老实实地去感知所缘;一旦觉知了之后不迷失于满意、不迷失于不满意、不进去干预,这类心属于大善心,随时准备好去开发智慧。如果它是自动自发的,就是在我们没有刻意的情况下生起的,称之为“无行”,我们没有刻意地去造作心。我们去提升,直到我们获得这个种类的心。 | |||
这个种类的心,以前的上座部高僧大德称之为“知者的心”。为什么是以前的时代?因为没有去找现在这个时代的高僧大德了,已经不知道他们在教什么了。以前呢,在四五十年以前,高僧大德都会教导知者、知者,教导要有知者的心。知者的心是觉知、觉醒、喜悦的心,是属于善的心,轻松、柔软、灵敏、敏捷,老实地感知所缘,不会懒惰。就用这样的心去修行,去开发智慧。这样的心是我们透过训练获得的,通过“心学”获得的。 | |||
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心。认识了解自己心的方法就是修习一个业处,什么都行,只要是擅长的一种业处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宁静,就把我们的感觉放在业处上面,聚焦在业处上面。比如,跟吸佛呼陀在一起,然后聚焦下去,一旦它要往别的地方跑了,扔掉,继续重新回到呼吸上面,带领心去跟单一的所缘打成一片。一旦心黏着在所缘上面,那就是属于“寻”;去抓住那个所缘,跟那个所缘打成一片,那称之为“伺”;最后生起了“喜”,生起了“乐”,生起了“一心”,这个心就会走向奢摩他,就会有禅定生起。 | |||
如果走得更深,还会进一步地看到:心去抓住所缘,依然是负担,心就会放下所缘,逆流来找知者的心,心就会有“喜”,有“乐”,有“一心”,就会断“寻”、断“伺”,获得知者的心。继续修行就会看到“喜”也是负担,就会扔下“喜”,就只剩下“乐”和“一心”。不停地去修行,就会发现快乐依然是负担,依然是很粗糙的,最后心就会契入中舍,如果我们很充分地去修行,就会走上这条路,心来到中舍。 | |||
一旦心是中舍的了,就带领这样的心去生起智见。这个心啊,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我们去修毗钵舍那,我们的心是安住的了。这个时候是安住的,就不会随着所缘跑了,已经获得知者的心。 | |||
获得觉知的心,然后去开发智慧:觉性觉知身体,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智慧就会生起,就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觉性觉知受蕴、想蕴、行蕴,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就也会看到受、想、行蕴的三法印;觉性觉知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就会看到心的三法印,即识蕴的三法印。心和识蕴是一回事,它有好几个名字。 | |||
这个时候就特别有疑问了,心看到身体还能够理解;心看到感受,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也能理解;心看到想蕴、看到行蕴,心是观者,这个依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心看到心生灭,那是怎么看的?这个地方如果我们的禅定不够、心不够安住,觉性不足够快,我们就看不见。因此我们必须训练,直到我们的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能来到自动自发的程度。以前的高僧大德会把它称之为摩诃觉性,或者称之为大觉性,这属于他的专用词汇。 | |||
一旦我们的心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安住,就开始看到知者的心本身很快又变成去想的心了,知者的心灭掉变成想的心了;想的心暂时地存在也会灭掉,变成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只是暂时地存在,又会变成去看画面的心;看画面的心只是暂时的,也会灭掉变成知者的心。 | |||
看到了吗?必须要有知者的心不停地穿插进来。如果有的只是迷失去看画面的心,接下来是迷失去听声音的心,迷失去闻气味的心,迷失去想的心,那就别来说什么修行,那个有的只是迷失!但是如果有知者的心不时地能够穿插进来,才能看到每一个种类的心生了就灭。即便是知者的心也是生了就灭;去看画面的心生了就灭;去听声音的心、闻气味、尝味道、感知身体方面接触的心生了就灭;去想的心也是生了就灭;去紧盯的心也是生了就灭。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心的生灭。 | |||
我们的禅定必须要足够好,觉性要真正的足够快,因为心是非常快的。身体比心要慢,三藏经典说这个身体——色法,一个色法用的时间是17个心识刹那,心生灭17次,色法呈现一次,心只是一瞬间,它要快更多。 | |||
因此如果观心还观不出来,那就去观“色”。看到身体坐,看到身体走,看到身体动,看到身体呼吸,不停地去观,直到心有力量。接下来禅定越来越多了,觉性越来越快,就可以看到心了。所以阿姜曼尊者才会开示说:观身是为了看到心,观心是为了看到法。 | |||
观心看到什么法?不善法生起在心,善法生起在心,道果也生起在心,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在心里面生起的,有觉性去觉知心就会看到法。但若无缘无故去看心是看不到的,心无形无相,它没有任何的痕迹可以让我们直接面对面地去看见。我们想看到心,必须要透过那个与心混杂在一起的事物来看,与心混杂在一起的,称之为“心所”。直接看心是看不到的,因为没什么可供我们看的。但是仰赖于心所,我们就会看到现在的心生气,现在的心没有生气;现在心是贪,现在心不贪;现在心迷失,现在心不迷失;现在心散乱,现在的心萎靡不振;现在的心苦,现在的心乐,现在的心不苦不乐……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去看,这样就会看到快乐的心暂时地存在,然后消失;苦的心暂时地生起,然后消失;不苦不乐的心暂时地存在,也会消失;有贪的心暂时地存在,也会消失;有嗔的心、有痴的心、散乱的心、萎靡不振的心,全部生了就灭,生了就灭。不停地观下去,最后就能够分离得了什么是心的造作,什么是心;就会知道苦乐好坏并不是心,而是被心观察的对象。 | |||
然后呢,心是什么?心是能知,我们就终于契入到心。一旦我们能够抵达这个了,有了很强大的知者的心,再进一步地在微细的阶段开发智慧,就看到心本身也是无常的,迷失的心也是无常的,跑到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门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无我的意思是我们并没有强迫,控制不了。心是看到画面还是看不到画面,我们控制不了;心是听到声音还是听不到声音,我们指挥不了;心是要想还是不想,我们也命令不了。我们就可以不停地看。 | |||
因此,起先训练观心是透过与心同步生起的所有的苦、乐、好、坏,苦的心、乐的心、好的心、坏的心;不停地观下去,接下来就会有很强大的知者的心了,就可以把造作与心分离开,这时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就会看到知者的心、安住的心同样也只是暂时地存在,也会灭掉;这时就可以看到心透过眼、耳、鼻、舌、身、意6个根门的生灭。 | |||
早期训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心只有一颗。跑去眼根看画面,然后跑回来变成知者;跑去听声音了之后又跑回来;跑去想了之后又跑回来成为知者的心……我们以为心只有一颗。以为心只有一颗——这是百分之百的邪见,属于“常见”,以为心是恒常的,不知道心也会死。但是如果觉性、智慧足够,心的连续性断裂,我们就会看到知者的心是一颗,与去看画面的心是不同的一颗,与去听声音的心是不同的一颗,与去闻气味、尝味道、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的心是不同的一颗,与临时去想的心是不同的一颗……我们就会看到每一颗每一颗心啊,并不是同一颗。因此心本身也是生灭的,我们控制不了,是作为看画面的心,还是去听声音的心,还是去想的心,还是知者的心,我们指挥不了,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这个属于在微细的阶段修毗钵舍那,是微细的阶段了。 | |||
因此,要去训练,但是禅定必须要够。如果禅定不够,修奢摩他的心没有真的安住,禅相就会骗我们:以为自己很厉害,哎,我什么都知道了。知道这、知道那、知道别人的心、知道天神、知道今生、知道来世------那只是一味地迷失在这个地方,并没有去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了解整个宇宙,却不了解自己的烦恼习气,都不好用。为什么感觉不到自己的烦恼习气?因为心没有归位,烦恼习气在自己的心里面。如果心一直迷失在三界六道,怎么可能看得到呢?心必须安住、归位,才能够看得到,所有的禅相才骗不了我们。禅相有真有假,心安住、归位才能够区分得了。 | |||
如果禅定不够,去修毗钵舍那,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杂染,总共有10种。有时智慧特别特别得多,心就会去紧盯,紧盯着去开发智慧。紧盯并不是正确的禅定,因此生起的智慧并不是毗钵舍那的智慧。有时候讲法时心刹不住车,这个心呢,却是漆黑的、沉重的、憋闷的、静止的。这是因为心黏着于毗钵舍那的杂染,若想纠正,并非易事。这里也有出家人在别的地方学的,很强烈地黏着于此,黏着于禅相,后来黏着于很多的误解,隆波用了四到五个月来纠正他。想纠正一个人是很难的,要想能够纠正,当事人必须要愿意,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没有谁会来纠正的。可能讲经说法,心不停地在冒,但是刹不住车。 | |||
好了,来检查一下禅修进度吧。 | |||
6号不错,6号很好,着急去看了究竟好是什么样子的。 | |||
1号:今年自律,更加持之以恒地修行,看到有比去年进步,看到呼气跟吸气中间的间隙,有时候蕴会自行地分离开,这才知道去年是自己刻意分离的,问修行对了吗? | |||
隆波:对了,继续去用功,但是别去让心静止不动。现在心被锁在静止不动里面,这样就无法真的开发智慧。如果你去把心拉进来,就会憋闷。有一点憋闷你能感觉到吗?对,就是那个。为什么憋闷呢?因为你去打压它。为什么你去打压心?因为有欲望,想要心好,或者想修行,想开发智慧。它是来自于有想要,想要是属于贪的动机,所以就会让心去造业,就会去打压、去紧盯;去打压自己的果报就是苦,自己就会憋闷。要去及时地知道心的想要:想要修行、想要好。去及时地识破它,然后去修行。你的修行不错的,很好,已经在不停地进步了。 | |||
修行啊,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必须要忍耐。我们累积烦恼习气的时候,累积了生生世世,数也数不清,清洗烦恼习气的时候,同样也需要花时间,要忍耐,不停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心。 | |||
2号不需要紧张, 2号的修行也不错。 | |||
2号:听隆波的法,同时实修,观心的觉知和迷失,从起床到睡着都不停地去观,能够看到烦恼习气引诱。喜欢装修让心静止不动,现在的境界就好像是大脑被清洗了,记忆没有了,这样的禅定属于无色界定吗? | |||
隆波:不是的,无色界定很舒服,但并不是这样子的。现在的心不正常,你能感觉到吗?要去及时地知道,心不正常的时候,就只是去知道,不用对治、不用纠正。不停地去观心不正常,不正常是缘于你去造作心。造作有两种,一种是心自己造的,另外一个是我们进去去造作心。比如像2号,你去造作让心静止不动,不需要去造作它。但是心造作什么,我们不去阻止,我们去知道心在造作,如实观,如其本来面目知道心的造作。心法喜生起了,知道有法喜生起,看到了吗?法喜能够染污你的心,能感觉到吗?你的心被法喜控制,要去及时地知道,不需要对治。去看嘛!这个法喜,它是常的还是无常的?看到了吗?刚才的法喜它灭掉了。就这么去观,无论是什么境界出现了,就只是去知道,知道了之后就看到所有的境界生起、停留、灭去,控制不了,一而再、再三不停地去重复。 | |||
你的心禅定不错,心是属于知者的心。因此,必须要每一天去练习,修一种业处,心跑了知道、跑了就道,这样知者的心才会很强大。知者的心强大,蕴分离,智慧就可以生起。你的修行不错,去继续用功,但是依然会被情绪控制、被所缘控制。 | |||
修行不错,2号修行不错!现在迷失了,2号。 | |||
3号同样也不错,这样提前说才不至于很别扭。 3号:现在我会观身、观心交替进行,经常会做固定形式修行,哪些需要纠正? | |||
隆波:不停地去用功,别贪。你现在不对,能感觉到吗?你现在把心收摄进来,心没有归位,要知道,心去到了外面,感觉到了吗?现在的心没有归位,去到了外面,要知道,不要去对治。去到外面要知道,然后你修自己的行,这样它自行会进来的。 | |||
1号的心非常散乱,身体动了觉知、动了觉知。隆波说身体动了觉知,意思是说自然地去动,有的人刻意去动,这样不停地去动,变成紧盯自己,这也是不对的。去做家务之类的,有树就给树去浇水,有狗就去给狗洗澡,不停地动,去做家务,去干活,去看到身体不停地去干活,这样心就会有力量。 | |||
4号:持五戒,每天透过打坐、经行做固定形式练习。早晚打坐经行,打坐观身体呼气、吸气,观心走神去紧盯;经行感觉到震动,观心走神去紧盯。日常生活中去感觉呼吸的进出作为临时的家,看到就观心的变化。修行对了吗? | |||
隆波:对的,继续用功。 | |||
2号别去紧盯,你带领它去紧盯。 | |||
4号去观吧,不停地去观,每一天必须安排时间来礼佛念经。 | |||
5号:固定形式练习每一天经行,早晚念经,心跑了知道。日常生活中跟身体在一起,请求隆波开示。 | |||
隆波:你现在在打压心,强迫让它静止不动,感觉得到吗?对,别去打压它,可怜它,别太打压它了。心就像小孩,别打压,越打压就越会哭、越不听话。当它调皮了之后,你偷偷地去看着它。心,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去看它不停地变化,别去打压它。去做家务,这些很好,看到身体工作,心只是一个观者。有的人做家务,然后对别人生气:到处弄得脏兮兮的,自己一个人累啊。不需要那么去想。看到身体工作,心是观者,身体没有抱怨,心在抱怨。对,要去看,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慢慢地去训练。 | |||
很好,但是别去紧盯让心静止不动。5号依然黏着于紧盯,依然黏着于让心静止不动,要放开,放开、放开!让心很自然,忘了修行;先忘了修行,做回一个正常人!依然不正常,对对,开始好一些了。能感觉到吗?现在心可以运动变化,不然的话就会静止不动,就卡在空中。那个不好,浪费时间,要让心去工作,然后有觉性不停地紧随着去观;如果什么时候观不了心,就去看身体工作,心只是知者、观者,看着身体工作。一旦有力量,就会看到心苦、乐、好、坏,各种各样的情况。 | |||
很好,5号去用功,别期待快点出成果,不停地去用功。 | |||
2号太贪了,希望快点获得结果就更麻烦了,就只是正常地去觉知。 | |||
6号:固定形式用功的方式是打坐30分钟,一旦感知到佛陀的美德,就会有快乐。日常生活中觉知身、觉知心更多了,一旦心宁静能够觉知,有烦躁也能觉知,会不时地能够生起觉知,有今生离苦的目标,请求隆波开示。 | |||
隆波:不需要指导太多了,你的修行非常非常好。别心急,别期待结果,不停地去用功,去播种因。播种的因够的话,结果会不请自来的。修行很好,心安住,训练到非常熟练,会这样安住、独立凸显,别去呵护它就可以了。去看到所有的一切,包括知者的心本身,不停地、不停地在生灭。非常棒,6号很好,别紧盯让它静止不动就可以了,除非说需要修宁静,就去紧盯,让它静止,那之后呢,把心退出来,去开发智慧,去观身、观心工作,这个身心里面没有个我存在。迷失去想,知道是心迷失去想了。 | |||
7号,故意逗一下可以吗?那就点8号吧,7号心脏病快发作了,7号吧。 | |||
7号:心归位更多、时间更长了,看到知者的变化,看到每一个蕴的无我。有些天会特别苦,心沮丧也是带着眼泪去修行,看到心跑去抓悲伤,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抓就灭掉了,应该接下来观什么呢? | |||
隆波:对的,去观当下,有什么热乎乎地发生了,就去观,不需要对治,也不需要找原因。突然之间发呆了,不需要去问它,就只是看到境界震动,突然之间呆住了,然后它就会灭掉。去看所有的一切生起、停留、灭去,不需要去找因找果,要去看到三法印就可以了。 | |||
要去观察心,如果你想出离世间,心依然黏着世间多吗?要去体会。比如依然还恋恋不舍,依然还紧抓不放,那就依然是拖累你的工具。但是如果活在世间,对世间有职责,比如对家庭的职责,对父母的职责之类的,那就去尽自己的职责。去看身体尽自己的职责,与自己的心无关,心,可以修行。但是必须小心,别让世间把你吸过去了。常常地感觉身体,观不净,偶尔看看身体的不净,看看身体的不美不漂亮,多多地去看身体的不净,把这个加强,这样就会安全。 | |||
8号是隆波遇到过名字最长的,很酷,看一次就记得住了。 | |||
8号:瞋心重,很容易烦躁。固定形式用功是透过念经、打坐,吸佛呼陀,迷失了知道,每天30分钟到60分钟,早上起床、睡觉之前这么用功。持五戒,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看到变化,看到烦恼习气,迷失缩短了,觉性更快了,不喜欢跟外面的人攀缘,修行对了吗? | |||
隆波:已经对了,修行很好,观察要增加一个——在你执着于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要去及时地知道。在你有看法:这个对、这个好、这个不好,这样的观念生起,要及时地知道,这样自己的心就会更轻松一些。生起的瞋心大部分都是源自于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因此如果心对于看法有执着、抓取要及时地知道,心就会舒服一些。很好,修行很好。 | |||
好,今天就到这里。 | |||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 |||
{{法谈文字全篇}} | |||
2024年11月14日 (四) 13:34的版本
要觉知自己!如果不会觉知自己,就无法真的修行,最多仅仅只是宁静,而这种宁静是不带着觉知的,它会转变成邪定。
禅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禅定不对、没有训练好的话,就会被骗,被两样所骗。首先会生起禅相,修习宁静,心一旦开始有点宁静,禅相就会生起。另外一个就是开发智慧,如果禅定不够,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杂染。
因此,如果禅定不对、禅定不够,修奢摩他失误的概率就很高,很容易迷失在禅相里面。如果禅定不对、禅定不够,去修毗钵舍那,就会被毗钵舍那的杂染吃掉,被欺骗,以为自己开悟了,有时候甚至会误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
因此,一定要多多地学,学好禅定。我们修行失误,就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修学称之为“心学”的这门功课,没有真正觉知自己的“心”。因此,好的禅定、完整的禅定无法生起。
隆波训练的早期,依然还不会修毗钵舍那,只是跟随隆波李尊者学习安般念。他是非常好的出家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出家人,他教导得并不是不好,只是因为当时自己很小,只学了一丁点,然后他就圆寂了,因此没有学毗钵舍那,学的仅仅只是禅定——打坐、观呼吸。起先心会觉知呼吸,是直接去觉知呼吸。开始时呼吸长,来到腹部,一旦心开始越来越宁静,呼吸也就越来越浅,最后它停在人中附近——呼吸在人中这里,心依然聚焦在呼吸上面——接下来呼吸消失,它特别地轻,甚至感觉不到呼吸了——事实上依然在呼吸,只是呼吸很浅,随之渐渐地升起了光明。
呼吸,那个称之为遍作相;生起了光明,那个称之为取相,全都属于奢摩他。那之后因为自己的觉性不够,智慧不够,心就跟着光明跑。起先会跟光明去玩,一旦修行,想要光明变得很宽广,就好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明遍撒全世界。再把这个光明压缩进来的时候,又像针尖一样的,这个光就会特别浓。就这样玩来玩去,最后心就会跑到光明上面,禅相就会出现。因为心曾经有过禅相,有时候并没有刻意,就会生起禅相。
禅相有六种情况,不知道经典是怎么说的,没有读到过。色法的禅相也有,比如打坐时,我们的心亮堂,到了外面,接触,看到鬼、天神之类的坐在我们的前面。这是看到色,有时候听到声音,在禅相里面的声音是不会特别响的,它只是很轻的,但是特别清楚,特别清楚。气味的禅相也有,比如我们正在洗澡,淋浴头出来的水就像花香的水。味道的禅相也有,比如吃白米饭就觉得好好吃,好好吃,觉得特别好吃,非常满意的味道。身体方面接触的禅相也有,比如说我们打坐,身体酸了、痛了,然后禅相看到色,有人来按摩,看到腿上陷进去,就像一个指头的痕迹陷进去。这些全都是禅相——色、声、香、味、触方面的禅相。在心方面生起的禅相也有,会生起一些感知,一些看见,明白这个、明白那个之类的。因此,禅相非常的多。
在生起禅相的时候,怎么办?在生起禅相的时候,先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心。假设我们经行或者是打坐,看到了天神来随喜功德,别得意忘形,要回过头来看心,直接真实地看到自己的心。心归位的话,再回过头来看,如果是假的禅相,就全都消失了。五百个鬼坐在前面,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忘了他们,回过头来先看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真的安住、真的归位,然后再去看。如果他们是假的,就会全都不见了,不存在了;如果依然还坐着,那就有可能是真的。
我们的心如果真的归位,假的禅相就会消失,只剩下那些真实存在的。在修行的时候,别浪费时间沉迷在禅相里面。隆布敦长老称之为心往外送。不管是真的禅相还是假的禅相,那都仅仅只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是属于被心感知的对象,它只是引诱,让我们的心扑往外出去。比如打坐,看到龙冒出来了,高兴地说:“哎呀,我们的福报、波罗蜜那么高!”这个是在骗我们,烦恼习气来骗我们了。所以看到任何的禅相生起,别轻易地相信,不用接受也不用去排斥,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感觉到了吗?隆波教我们大家先训练让心安住,如果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再去修奢摩他,让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持续地有快乐地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就可以获得宁静。在这个地方如果禅相出现,我们回过头看自己的心,禅相全都消失。或者是我们修禅定、修业处了之后,去及时地知道心,心就会安住起来;在心真的安住的时候,已经没有禅相了,就会看到真品,假冒的没有了。
如果心安住了,觉知身体了之后,就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心是安住的,我们去看正在呈现的感受,就会看到感受的三法印;心是安住的,会看到想蕴生起,那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只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也同样在示现三法印;看到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也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只有在我们的心安住时,才能够开发智慧,才会看到每一个蕴全都在示现三法印。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住,那是看不见的,最多也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思维出来的,是假冒的,并不是真品,并没有真的看到境界。要想修毗钵舍那,我们的心必须安住。一旦心安住了,所有呈现的那些现象,无论是色、声、香、味、触,还是法(在心里面生起的法方面的所缘),我们都会看到三法印,也就是我们契入毗钵舍那了。
如果修毗钵舍那一段时间,感到心力不够,心没有安住,心从它的本位开始移动,移到色、声、香、味、触这些地方,那么再接着修毗钵舍那的话,由于我们的禅定功夫不够,心移位的瞬间有时候会创造毗钵舍那的杂染,或者称之为观障。那些观身、观心的人,遇到最多的就是毗钵舍那的杂染或观障。还有非常多的人遇到的是光明。
修行了之后,突然之间心集中下来开始开发智慧,从开发智慧里面抽身出来,然后往外跑,跑到了外面并没有归位,而是跑去跟外在的所缘聚合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生起一些误解。这些隆波也曾经遇到过,修行开发智慧,不停地开发智慧,然后不愿意修奢摩他,觉得太慢了,那个时候还是居士,害怕太慢,所以就只是一味地开发智慧,最后禅定的力量不够了。有一天,看到了嗔心从胸口冒出来,阿毗达摩称之为“心依处色”。名法从色法里面冒出来,从“心依处色”里冒出来。一旦冒出来,我们就去观它。正常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真的安住,真的有正定的话,那是生起智慧的近因。一旦我们有觉性觉知嗔心的一瞬间,嗔心立马灭掉,智慧把嗔心彻底地切断。
觉性类似于门卫,坏人一来,门卫看到了就报告给指挥部,也就是智慧。觉性会抓住所缘,坏人一来就把所缘抓住,然后智慧就把所缘杀掉,把烦恼习气杀掉,它整个的工作过程就是这个样子。一旦禅定不够,智慧没有生起,觉性接触到嗔心,但是这个觉性是属于没有力量的觉性,并不属于好的觉性,不是真正的觉性。因此,就会看到嗔心,看到嗔心移位去到了前面,然后突然之间灭掉。但是,这个没有力量的觉性,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心跟着嗔心跑到了外面。
开发智慧太多,扔掉了修禅定,禅定不够就开发智慧,结果心移动了,但是不知道。心跟着烦恼习气去到了外面,就在前面,烦恼习气灭掉,心就卡在了外面,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自觉,没有意识到:心在外面,心没有归位。那个时候的心空、亮堂,很舒服、快乐。在修行的时候,一想到这个地方,心就会进到这里来,然后不停地修行。
有一天生起了困惑。浪费时间很久,加起来有一年多。修行了之后有的只是快乐,有的只是宁静,有的只是非常美、漂亮。佛陀开示说心是无常的,为什么我的心是常的?佛陀开示说心是苦,为什么我的心有的只是快乐?佛陀开示说心是无我的,那为什么我可以控制得了心呢?想维持这个禅定,一直维持,那属于禅定,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的心空、亮堂、纯净无染、停止造作、停止寻找、停止心的行为举止,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剩了。隆布敦长老喜欢说阿罗汉的心是这样子的心——空、光明、纯净污染、停止造作、停止寻找、停止心的行为举止,根本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剩。一旦生起了毗钵舍那的杂染,生起了观障,就觉得:噢,那这个应该就对了。修行很久,仰赖于如理作意,因为曾经读过三藏经典,知道这不对。并没有以为三藏错了,并没有以为佛陀教错了,而是觉得:肯定是自己在哪里失误了。为什么自己没有像佛陀、更没有像三藏经典所开示的那样呢?自己错在哪里?依然还有福报,在想自己错在哪里,如果以为说:啊,三藏经典不圆满!那就完蛋了。
比如有的人修行,修行了之后生起了禅相,看到了佛像,以为是开悟了。佛像大到这个程度,证悟到初果;佛像大到那个程度,证悟到二果;佛像尺寸来到这个程度,证悟到三果.....这全都是禅相,让人相信并误以为自己开悟了,还说三藏经典不圆满:为什么三藏经典没有这些呢?可见已经偏颇到何种程度了!
隆波修行之后,看到自己的心是快乐的、是常的、是可以控制的,并没有认为三藏错了,而是反思,自己错在哪里呢?努力地去看,怎么看也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因为智慧没有了。心没有归位、没有安住、没有正定,智慧从哪里来?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
卡在这地方很久。有一天去银马本寺庙,隆布贴长老不在,就去顶礼阿姜摩诃布瓦尊者。那时候阿姜摩诃布瓦尊者寺庙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去找隆布贴长老,所以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寺庙特别安静,可以去到他身边顶礼。那时,他正在一个小禅堂准备吃饭,那是个很小的禅堂,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后面越来越大了。他正在指挥出家人。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声音特别响亮。他回过头来,隆波顶礼说:“师父啊......”他说:“等一下,等一下,我还没空,先等一下。”他就去指挥出家人安排座位,然后回头问:“怎么样,你说什么?”隆波就顶礼说:“师父教我观心,我也在观心,但是为什么没有进步呢?”就只是这么告诉他。他看到我脸的一瞬间就说:“你说你观心,你没有观到心,必须要相信我,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什么都比不过念诵。”
他这么说之后,隆波就退回来一点点,靠在一个离他不远的柱子上。他让自己念诵,那自己就念诵:佛陀、佛陀、佛陀......心不喜欢,他说什么都比不过念诵,哎,自己不喜欢念诵,念诵了就很烦,就想:为什么他让自己念诵?说明自己的奢摩他不够了,禅定已经不够了。因此,必须要增加禅定。隆波就修习自己擅长的禅修所缘:吸佛呼陀数一,吸佛呼陀数二......呼吸没有几次,心就集中了。心集中之后再退出来:啊!知道错在那里了——前面一年多的时间心没有归位,所以就会空、亮堂、舒服在外面。好在没有变成邪见,以为自己证悟阿罗汉了,否则兜兜转转,结果下了地狱都不知道。并没有认为三藏错了,而是认为自己错了。这一点必须小心,那些很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认为三藏经典错了。如果我们对三藏经典有恭敬心,对戒与法有恭敬心,我们就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果自己无法知道,就去顶礼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他们是过来人。所以他就会说:“必须要相信我,我是靠自己走过来的,什么都比不过念诵”,说明他经历过这个境界了。
一旦心安住、归位,接下来就真的可以修毗钵舍那了,不然就会一直卡在那个空里面,一直空空的。遇到那些修行的人,号称把心带在空里面。为什么要在空里?去看苦,而不是去看空!去看空,有的只是快乐,那能找到什么苦?佛陀教导我们要去知苦,什么是苦?五蕴是苦,要去看它。觉性、禅定、智慧聚焦,不停地去认识探究这五蕴,要看到五蕴的真相,而不是让心空空的。那些心空的人,什么都空,什么都空,那全都走偏了。
有时候我们学习高僧大德之后,自己会失误。隆波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做了些很愚蠢的事情。自己不太聪明,不太有能力,但是很忍耐。读了佛使比丘的书,里面提到做每一种工作都以空的心去做,所以就去让心空。读他的书产生了误解,以为天神没有、鬼不存在,今生、来生没有,有的只是当下——这是邪见。有一天见到阿姜苏契,这位是平民版三藏经典的作者,他的这本书很值得去读,谁没有的话要去找来读,这样可以知道三藏经典的一个大概轮廓。居士应该去学,应该去了解。
阿姜苏契听隆波说到空,什么也不执着,自己的心空,不执着,无缘无故就不执着、不执着------那个时候跟他在一起开会,开完会他就叫隆波过去。(隆波)就很规矩地坐在地上。因为他属于高僧大德,他巴利语九级,即便后来还俗。由于他的智慧,自己非常尊重、恭敬他,就好像听一个出家人在开示一样坐在旁边听。他教:这个空啊,不对,佛陀并没有这么教,并没有教让心去空。然后他就说巴利语给隆波听,说这部经、那部经给隆波听。他巴利语记得特别多、特别牢,这个经叫这个名字,是这么说的,那个经是那么说的、那么说的------
听完之后隆波就断了邪见,断了自己的顽固。如果高僧大德提醒,隆波就不顽固,马上就听了。读三藏经典,也不会对三藏经典顽固,如果不一致,可能就是自己错了。如果好的高僧大德提醒,立马就听了:喔!自己误解了——什么空、空、空的!今生没有、来生没有,天神没有、地狱的众生没有,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所有一切都空。就知道了这个属于邪见。
刚好有时间去顶礼佛使比丘,就到那个地方去顶礼他。那个时候看到他本人特别高大,一个人坐在那个石头椅子上面,坐满了整个椅子。一坐下,鸡就飞过来,落在他的椅子上,但是不叫,就只是歇在椅子靠背上。隆波过给他按摩腿,说:“师父啊,您教说死了之后一死百了吗?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吗?”他看隆波的脸就笑:“你觉得我是邪见吗?”他就说这么一句话,隆波就顶礼他:哎呀!自己蠢啊。读他的书根本没读懂,读了之后自己误解了。跟绝顶的高僧大德学,依然还会误解。在见到隆布敦长老之前,隆波也学。读书时曾在钟巴棠寺出家,是隆波般亚长老的弟子,他是佛使比丘的弟子。
隆波顶礼过佛使比丘好几次,有什么问题都去请教。有时候去找他麻烦,说您是这么教的吗?有一次去跟他请教:“师父,您写了那么多书,如果读完您所有的书,我会证悟初果吗?”他就甜甜地笑,他特别慈悲,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的”。把他的书全部都读了,会证悟初果吗?不会的。必须实修,必须去实修!
看到没,高僧大德没有任何一位是走偏的。真的很绝顶的高僧大德,没有任何一位是走偏的。即便是佛使比丘都说:必须要去实修才能证果,只读是不可能的。现在很多人喜欢找茬,说佛使比丘不是出家人,隆波实际上是他的弟子呢。他教导:顶礼佛像,一定要穿透物质,一定要顶礼到佛陀;在看到僧的时候,我们顶礼僧,一定要穿透平民百姓的外相,一定要看到真的佛弟子,而不是黏着在外壳上面。顶礼佛陀,别只是黏着于佛像;顶礼僧,别只是黏着于平民百姓的表象,却没有顶礼那个真正教人证悟(的人)。实际上他教得很好,他也教你顶礼佛像,包括阿姜曼尊者,即便是自己用木头雕的佛像,他也每一天都会去顶礼的,他也并没有去顶礼木头,他顶礼的是佛陀的美德。物质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让我们可以忆念佛陀。
我们大家作为凡夫,要想以顶礼佛像真的抵达佛,并不容易,顶礼之后,只是嘴巴在念念有词而已。真正接触到三宝的心,至少得是初果圣者的心,才可以真正抵达三宝。依然还是凡夫,那就抵达不了,就只能仰赖于内心各种各样的象征——顶礼菩提树,顶礼佛陀的脚印……那脚印那么大,谁的脚印会那么大?那只是一个象征。
说到顶礼佛像,以前的时代没有佛像,有时候会有一些佛的脚印,后面希腊人过来的时候才创造了佛像。高僧大德也是这么顶礼的,隆波也是这么顶礼的。隆波一天顶礼好几回呢,一天礼佛、念经五六次,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在顶礼这些物质,自己顶礼时,是真的抵达佛。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来减少自己的我慢、减少自己的知见——误以为自己很厉害、很对,别人都错了,自己的心就会比较柔软、恭敬。如果心僵硬、顽固,那就属于不善心,真正善的心是轻松的。有的人我们一接触,感觉到心特别沉重,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我们跟某些人接触了之后会憋闷、沉重。如果心沉重,那是属于不善心。善心它是轻松、柔软、灵敏的,不懒惰,适合工作,老老实实地去感知所缘;一旦觉知了之后不迷失于满意、不迷失于不满意、不进去干预,这类心属于大善心,随时准备好去开发智慧。如果它是自动自发的,就是在我们没有刻意的情况下生起的,称之为“无行”,我们没有刻意地去造作心。我们去提升,直到我们获得这个种类的心。
这个种类的心,以前的上座部高僧大德称之为“知者的心”。为什么是以前的时代?因为没有去找现在这个时代的高僧大德了,已经不知道他们在教什么了。以前呢,在四五十年以前,高僧大德都会教导知者、知者,教导要有知者的心。知者的心是觉知、觉醒、喜悦的心,是属于善的心,轻松、柔软、灵敏、敏捷,老实地感知所缘,不会懒惰。就用这样的心去修行,去开发智慧。这样的心是我们透过训练获得的,通过“心学”获得的。
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心。认识了解自己心的方法就是修习一个业处,什么都行,只要是擅长的一种业处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宁静,就把我们的感觉放在业处上面,聚焦在业处上面。比如,跟吸佛呼陀在一起,然后聚焦下去,一旦它要往别的地方跑了,扔掉,继续重新回到呼吸上面,带领心去跟单一的所缘打成一片。一旦心黏着在所缘上面,那就是属于“寻”;去抓住那个所缘,跟那个所缘打成一片,那称之为“伺”;最后生起了“喜”,生起了“乐”,生起了“一心”,这个心就会走向奢摩他,就会有禅定生起。
如果走得更深,还会进一步地看到:心去抓住所缘,依然是负担,心就会放下所缘,逆流来找知者的心,心就会有“喜”,有“乐”,有“一心”,就会断“寻”、断“伺”,获得知者的心。继续修行就会看到“喜”也是负担,就会扔下“喜”,就只剩下“乐”和“一心”。不停地去修行,就会发现快乐依然是负担,依然是很粗糙的,最后心就会契入中舍,如果我们很充分地去修行,就会走上这条路,心来到中舍。
一旦心是中舍的了,就带领这样的心去生起智见。这个心啊,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我们去修毗钵舍那,我们的心是安住的了。这个时候是安住的,就不会随着所缘跑了,已经获得知者的心。
获得觉知的心,然后去开发智慧:觉性觉知身体,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智慧就会生起,就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觉性觉知受蕴、想蕴、行蕴,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就也会看到受、想、行蕴的三法印;觉性觉知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就会看到心的三法印,即识蕴的三法印。心和识蕴是一回事,它有好几个名字。
这个时候就特别有疑问了,心看到身体还能够理解;心看到感受,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也能理解;心看到想蕴、看到行蕴,心是观者,这个依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心看到心生灭,那是怎么看的?这个地方如果我们的禅定不够、心不够安住,觉性不足够快,我们就看不见。因此我们必须训练,直到我们的心安住变成知者、觉醒者、喜悦者,能来到自动自发的程度。以前的高僧大德会把它称之为摩诃觉性,或者称之为大觉性,这属于他的专用词汇。
一旦我们的心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安住,就开始看到知者的心本身很快又变成去想的心了,知者的心灭掉变成想的心了;想的心暂时地存在也会灭掉,变成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只是暂时地存在,又会变成去看画面的心;看画面的心只是暂时的,也会灭掉变成知者的心。
看到了吗?必须要有知者的心不停地穿插进来。如果有的只是迷失去看画面的心,接下来是迷失去听声音的心,迷失去闻气味的心,迷失去想的心,那就别来说什么修行,那个有的只是迷失!但是如果有知者的心不时地能够穿插进来,才能看到每一个种类的心生了就灭。即便是知者的心也是生了就灭;去看画面的心生了就灭;去听声音的心、闻气味、尝味道、感知身体方面接触的心生了就灭;去想的心也是生了就灭;去紧盯的心也是生了就灭。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心的生灭。
我们的禅定必须要足够好,觉性要真正的足够快,因为心是非常快的。身体比心要慢,三藏经典说这个身体——色法,一个色法用的时间是17个心识刹那,心生灭17次,色法呈现一次,心只是一瞬间,它要快更多。
因此如果观心还观不出来,那就去观“色”。看到身体坐,看到身体走,看到身体动,看到身体呼吸,不停地去观,直到心有力量。接下来禅定越来越多了,觉性越来越快,就可以看到心了。所以阿姜曼尊者才会开示说:观身是为了看到心,观心是为了看到法。
观心看到什么法?不善法生起在心,善法生起在心,道果也生起在心,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在心里面生起的,有觉性去觉知心就会看到法。但若无缘无故去看心是看不到的,心无形无相,它没有任何的痕迹可以让我们直接面对面地去看见。我们想看到心,必须要透过那个与心混杂在一起的事物来看,与心混杂在一起的,称之为“心所”。直接看心是看不到的,因为没什么可供我们看的。但是仰赖于心所,我们就会看到现在的心生气,现在的心没有生气;现在心是贪,现在心不贪;现在心迷失,现在心不迷失;现在心散乱,现在的心萎靡不振;现在的心苦,现在的心乐,现在的心不苦不乐……我们就可以慢慢地去看,这样就会看到快乐的心暂时地存在,然后消失;苦的心暂时地生起,然后消失;不苦不乐的心暂时地存在,也会消失;有贪的心暂时地存在,也会消失;有嗔的心、有痴的心、散乱的心、萎靡不振的心,全部生了就灭,生了就灭。不停地观下去,最后就能够分离得了什么是心的造作,什么是心;就会知道苦乐好坏并不是心,而是被心观察的对象。
然后呢,心是什么?心是能知,我们就终于契入到心。一旦我们能够抵达这个了,有了很强大的知者的心,再进一步地在微细的阶段开发智慧,就看到心本身也是无常的,迷失的心也是无常的,跑到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门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无我的意思是我们并没有强迫,控制不了。心是看到画面还是看不到画面,我们控制不了;心是听到声音还是听不到声音,我们指挥不了;心是要想还是不想,我们也命令不了。我们就可以不停地看。
因此,起先训练观心是透过与心同步生起的所有的苦、乐、好、坏,苦的心、乐的心、好的心、坏的心;不停地观下去,接下来就会有很强大的知者的心了,就可以把造作与心分离开,这时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起来;就会看到知者的心、安住的心同样也只是暂时地存在,也会灭掉;这时就可以看到心透过眼、耳、鼻、舌、身、意6个根门的生灭。
早期训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心只有一颗。跑去眼根看画面,然后跑回来变成知者;跑去听声音了之后又跑回来;跑去想了之后又跑回来成为知者的心……我们以为心只有一颗。以为心只有一颗——这是百分之百的邪见,属于“常见”,以为心是恒常的,不知道心也会死。但是如果觉性、智慧足够,心的连续性断裂,我们就会看到知者的心是一颗,与去看画面的心是不同的一颗,与去听声音的心是不同的一颗,与去闻气味、尝味道、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的心是不同的一颗,与临时去想的心是不同的一颗……我们就会看到每一颗每一颗心啊,并不是同一颗。因此心本身也是生灭的,我们控制不了,是作为看画面的心,还是去听声音的心,还是去想的心,还是知者的心,我们指挥不了,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这个属于在微细的阶段修毗钵舍那,是微细的阶段了。
因此,要去训练,但是禅定必须要够。如果禅定不够,修奢摩他的心没有真的安住,禅相就会骗我们:以为自己很厉害,哎,我什么都知道了。知道这、知道那、知道别人的心、知道天神、知道今生、知道来世------那只是一味地迷失在这个地方,并没有去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了解整个宇宙,却不了解自己的烦恼习气,都不好用。为什么感觉不到自己的烦恼习气?因为心没有归位,烦恼习气在自己的心里面。如果心一直迷失在三界六道,怎么可能看得到呢?心必须安住、归位,才能够看得到,所有的禅相才骗不了我们。禅相有真有假,心安住、归位才能够区分得了。
如果禅定不够,去修毗钵舍那,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杂染,总共有10种。有时智慧特别特别得多,心就会去紧盯,紧盯着去开发智慧。紧盯并不是正确的禅定,因此生起的智慧并不是毗钵舍那的智慧。有时候讲法时心刹不住车,这个心呢,却是漆黑的、沉重的、憋闷的、静止的。这是因为心黏着于毗钵舍那的杂染,若想纠正,并非易事。这里也有出家人在别的地方学的,很强烈地黏着于此,黏着于禅相,后来黏着于很多的误解,隆波用了四到五个月来纠正他。想纠正一个人是很难的,要想能够纠正,当事人必须要愿意,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没有谁会来纠正的。可能讲经说法,心不停地在冒,但是刹不住车。
好了,来检查一下禅修进度吧。
6号不错,6号很好,着急去看了究竟好是什么样子的。
1号:今年自律,更加持之以恒地修行,看到有比去年进步,看到呼气跟吸气中间的间隙,有时候蕴会自行地分离开,这才知道去年是自己刻意分离的,问修行对了吗?
隆波:对了,继续去用功,但是别去让心静止不动。现在心被锁在静止不动里面,这样就无法真的开发智慧。如果你去把心拉进来,就会憋闷。有一点憋闷你能感觉到吗?对,就是那个。为什么憋闷呢?因为你去打压它。为什么你去打压心?因为有欲望,想要心好,或者想修行,想开发智慧。它是来自于有想要,想要是属于贪的动机,所以就会让心去造业,就会去打压、去紧盯;去打压自己的果报就是苦,自己就会憋闷。要去及时地知道心的想要:想要修行、想要好。去及时地识破它,然后去修行。你的修行不错的,很好,已经在不停地进步了。
修行啊,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必须要忍耐。我们累积烦恼习气的时候,累积了生生世世,数也数不清,清洗烦恼习气的时候,同样也需要花时间,要忍耐,不停地认识了解自己的心。
2号不需要紧张, 2号的修行也不错。
2号:听隆波的法,同时实修,观心的觉知和迷失,从起床到睡着都不停地去观,能够看到烦恼习气引诱。喜欢装修让心静止不动,现在的境界就好像是大脑被清洗了,记忆没有了,这样的禅定属于无色界定吗?
隆波:不是的,无色界定很舒服,但并不是这样子的。现在的心不正常,你能感觉到吗?要去及时地知道,心不正常的时候,就只是去知道,不用对治、不用纠正。不停地去观心不正常,不正常是缘于你去造作心。造作有两种,一种是心自己造的,另外一个是我们进去去造作心。比如像2号,你去造作让心静止不动,不需要去造作它。但是心造作什么,我们不去阻止,我们去知道心在造作,如实观,如其本来面目知道心的造作。心法喜生起了,知道有法喜生起,看到了吗?法喜能够染污你的心,能感觉到吗?你的心被法喜控制,要去及时地知道,不需要对治。去看嘛!这个法喜,它是常的还是无常的?看到了吗?刚才的法喜它灭掉了。就这么去观,无论是什么境界出现了,就只是去知道,知道了之后就看到所有的境界生起、停留、灭去,控制不了,一而再、再三不停地去重复。
你的心禅定不错,心是属于知者的心。因此,必须要每一天去练习,修一种业处,心跑了知道、跑了就道,这样知者的心才会很强大。知者的心强大,蕴分离,智慧就可以生起。你的修行不错,去继续用功,但是依然会被情绪控制、被所缘控制。 修行不错,2号修行不错!现在迷失了,2号。
3号同样也不错,这样提前说才不至于很别扭。 3号:现在我会观身、观心交替进行,经常会做固定形式修行,哪些需要纠正? 隆波:不停地去用功,别贪。你现在不对,能感觉到吗?你现在把心收摄进来,心没有归位,要知道,心去到了外面,感觉到了吗?现在的心没有归位,去到了外面,要知道,不要去对治。去到外面要知道,然后你修自己的行,这样它自行会进来的。
1号的心非常散乱,身体动了觉知、动了觉知。隆波说身体动了觉知,意思是说自然地去动,有的人刻意去动,这样不停地去动,变成紧盯自己,这也是不对的。去做家务之类的,有树就给树去浇水,有狗就去给狗洗澡,不停地动,去做家务,去干活,去看到身体不停地去干活,这样心就会有力量。
4号:持五戒,每天透过打坐、经行做固定形式练习。早晚打坐经行,打坐观身体呼气、吸气,观心走神去紧盯;经行感觉到震动,观心走神去紧盯。日常生活中去感觉呼吸的进出作为临时的家,看到就观心的变化。修行对了吗? 隆波:对的,继续用功。
2号别去紧盯,你带领它去紧盯。
4号去观吧,不停地去观,每一天必须安排时间来礼佛念经。
5号:固定形式练习每一天经行,早晚念经,心跑了知道。日常生活中跟身体在一起,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现在在打压心,强迫让它静止不动,感觉得到吗?对,别去打压它,可怜它,别太打压它了。心就像小孩,别打压,越打压就越会哭、越不听话。当它调皮了之后,你偷偷地去看着它。心,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儿好,一会儿坏,去看它不停地变化,别去打压它。去做家务,这些很好,看到身体工作,心只是一个观者。有的人做家务,然后对别人生气:到处弄得脏兮兮的,自己一个人累啊。不需要那么去想。看到身体工作,心是观者,身体没有抱怨,心在抱怨。对,要去看,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慢慢地去训练。
很好,但是别去紧盯让心静止不动。5号依然黏着于紧盯,依然黏着于让心静止不动,要放开,放开、放开!让心很自然,忘了修行;先忘了修行,做回一个正常人!依然不正常,对对,开始好一些了。能感觉到吗?现在心可以运动变化,不然的话就会静止不动,就卡在空中。那个不好,浪费时间,要让心去工作,然后有觉性不停地紧随着去观;如果什么时候观不了心,就去看身体工作,心只是知者、观者,看着身体工作。一旦有力量,就会看到心苦、乐、好、坏,各种各样的情况。 很好,5号去用功,别期待快点出成果,不停地去用功。
2号太贪了,希望快点获得结果就更麻烦了,就只是正常地去觉知。
6号:固定形式用功的方式是打坐30分钟,一旦感知到佛陀的美德,就会有快乐。日常生活中觉知身、觉知心更多了,一旦心宁静能够觉知,有烦躁也能觉知,会不时地能够生起觉知,有今生离苦的目标,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不需要指导太多了,你的修行非常非常好。别心急,别期待结果,不停地去用功,去播种因。播种的因够的话,结果会不请自来的。修行很好,心安住,训练到非常熟练,会这样安住、独立凸显,别去呵护它就可以了。去看到所有的一切,包括知者的心本身,不停地、不停地在生灭。非常棒,6号很好,别紧盯让它静止不动就可以了,除非说需要修宁静,就去紧盯,让它静止,那之后呢,把心退出来,去开发智慧,去观身、观心工作,这个身心里面没有个我存在。迷失去想,知道是心迷失去想了。
7号,故意逗一下可以吗?那就点8号吧,7号心脏病快发作了,7号吧。
7号:心归位更多、时间更长了,看到知者的变化,看到每一个蕴的无我。有些天会特别苦,心沮丧也是带着眼泪去修行,看到心跑去抓悲伤,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抓就灭掉了,应该接下来观什么呢? 隆波:对的,去观当下,有什么热乎乎地发生了,就去观,不需要对治,也不需要找原因。突然之间发呆了,不需要去问它,就只是看到境界震动,突然之间呆住了,然后它就会灭掉。去看所有的一切生起、停留、灭去,不需要去找因找果,要去看到三法印就可以了。
要去观察心,如果你想出离世间,心依然黏着世间多吗?要去体会。比如依然还恋恋不舍,依然还紧抓不放,那就依然是拖累你的工具。但是如果活在世间,对世间有职责,比如对家庭的职责,对父母的职责之类的,那就去尽自己的职责。去看身体尽自己的职责,与自己的心无关,心,可以修行。但是必须小心,别让世间把你吸过去了。常常地感觉身体,观不净,偶尔看看身体的不净,看看身体的不美不漂亮,多多地去看身体的不净,把这个加强,这样就会安全。
8号是隆波遇到过名字最长的,很酷,看一次就记得住了。
8号:瞋心重,很容易烦躁。固定形式用功是透过念经、打坐,吸佛呼陀,迷失了知道,每天30分钟到60分钟,早上起床、睡觉之前这么用功。持五戒,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看到变化,看到烦恼习气,迷失缩短了,觉性更快了,不喜欢跟外面的人攀缘,修行对了吗?
隆波:已经对了,修行很好,观察要增加一个——在你执着于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要去及时地知道。在你有看法:这个对、这个好、这个不好,这样的观念生起,要及时地知道,这样自己的心就会更轻松一些。生起的瞋心大部分都是源自于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因此如果心对于看法有执着、抓取要及时地知道,心就会舒服一些。很好,修行很好。 好,今天就到这里。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