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4.52《佛教三学的完整路线》-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6月16日:修订间差异
小 (法藏移动页面D24.52《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6月16日至D24.52《佛教三学的完整路线》-隆波帕默尊者-2024年6月16日,不留重定向) |
小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4行: | 第4行: | ||
[[文件:D24.52《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6月16日.mp4|center]] | [[文件:D24.52《隆波帕默尊者开示》-2024年6月16日.mp4|center]] | ||
在座的各位吉祥如意! | |||
非常好!一大早就来听法。以前隆波也是这么做。哪个星期如果没有去顶礼高僧大德,就会等着看高僧大德讲法的这些环节。过去那个时代有好几位好高僧大德会来讲法,后面就比较困难了,不知道要去哪里,去听什么。 | |||
如果我们不停地跟着去听佛教的新闻,不时地会发现问题。以前隆波在国务院工作,和社会慈善机构一起工作,年纪大的人对宗教的认识非常的好,会努力地战斗,把假的排除在外,所以那个时候不好的东西被排除掉很多。 | |||
佛教徒很喜欢听一些谣传,说这里很好,那里也很好,不知道好到什么程度,用什么东西来衡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会去供奉亲近那些假冒的,有时候一次上万人的情况都有。那些真正有知见、有能力的人努力地给大家正确的信息。法律也开始运作,那些出家的很有名的人被迫还俗的也很多,但还会剩下一些跟佛陀的教导并不相匹配的道场,因为它们大到了谁也不敢碰的程度。我们想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 |||
如果了解人的天性,就会知道大部分人的根器都比较钝,因为对于佛教的教导认知不够全面,就会相信那些大家都相信的东西;或者听到消息说这个出家人很好,这个居士很棒,这个活动很好,就会很兴奋,就会随波逐流。非常坚定的人——也就是初果圣者以上的人,是肯定不会相信这些的,但是凡夫随时都可能迷路。我们现场绝大部分应该都是凡夫吧,就依然随时可能会迷路,因此别疏忽大意。 | |||
什么可以帮忙让我们不迷路呢?是学习——学习佛教。如果我们不学习,自己想象这个教的人看起来很好,说得很棒,就相信了;或者我们的好朋友说这个很好,就相信了。佛陀本身已经提醒过了——在《卡拉玛经》里面提醒过:别相信,除非自己验证过。我们一定要提升自我免疫力,也就是来学习佛教。 | |||
学习佛教有三门功课,称之为三学。必须要来学怎么做才有戒,因为戒是压制烦恼习气的工具,不让烦恼习气的势头超过我们的心,不让烦恼习气控制我们的心。 | |||
如果修行还不够,会觉得戒是为了让社会显得规规矩矩,但是不停地修行,尤其是来到开发智慧的阶段,就会知道戒非常重要。开发智慧的时候会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了就灭,没有个恒常的实体存在,也就是看到世间空,无人、无我、无众生、无你、无他。一旦这么照见,有的人会翻转变成邪见:没有我、没有他,那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干什么坏事就直接去干了,又没有我。这样开发智慧是因为没有戒来保护。 | |||
在开发智慧的时候,我们要“看”,不会打压,是来观心观身工作。当烦恼习气的势头强到要控制心的时候,如果没有戒,就会变成一个坏人了,就会说坏的、做坏的。戒是压制心的工具,不让它随顺烦恼习气,因为烦恼习气的力量很强! | |||
非常重要的戒,实际上是五戒。第一条戒,我们下定决心避免伤害众生的身体,也包括我们自身——自杀也是属于破戒。 | |||
第一条是不伤害众生的生命。第二条呢,是不伤害别人的资产,也包括自己的财产,比如父母给了我们遗产,我们去赌博,就属于不思上进,属于在伤害自己的整个家族。 | |||
第三条戒是不伤害别人爱的对象。伤害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婆、别人的丈夫,属于很强烈的对别人心灵的伤害,伤害别人、导致别人有苦。坏人干了坏事,在恶业还没有现前的时候就会得意忘形,觉得很好玩、很享受,别人的眼泪淹到自己膝盖上面也随他去,但是恶业一旦现前就会痛哭流涕。业真的存在、真的存在!恶业什么时候现前是我们无法预想的,超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以知道的范围,但是一定会结果的、一定会结果的。 | |||
如果忍耐的话,以前有一个……不知道分享好不好呢,有很多人来攻击隆波,想损害隆波的名誉。这直接伤害了所有的一切:一部分人相信了,不再修行;一部分人非常地、彻底地憎恨佛教,说佛教不好;有的觉得只是有不好的出家人,那就分开了。出家人不好和宗教、佛教不好,完全是两回事。 | |||
那些人约了一起来攻击隆波,隆波不需要做什么,什么也不做。包括DHI来检查,隆波还会给他们一些资料,他们的资料不够,又继续给他们一些。根本没有什么要害怕的,没有任何需要藏着掖着的东西。所有的人眼睁睁地看他们来破坏隆波的名誉,隆波没有任何动摇。对于名誉没有任何动摇,因为那是属于世间的,四面八方的赞誉、批评、得与失、别人是否供奉,隆波没有任何兴趣。只知道一点,自己并没有做坏事,如果一定要被惩罚,那就是自己旧的恶业现前了,心没有任何动摇。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没?那些想要伤害隆波的人,没有任何一个看起来很好的。想伤害隆波的名誉,最后全伤害了自己的名誉。这是属于业的范畴,明白起来稍微有点难。 | |||
必须要忍耐一点,不停地去做自己的好事,不停地去做。那个时候真正保护隆波的,其实就是戒。因为自己从来没有骗过谁,没有跟谁伸手要钱,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害怕的。谁来检查,你想查就查嘛。戒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真的有戒,我们所持的那些戒就会来保护我们。 | |||
第一条戒,不伤害身体,第二不伤害别人的资产,第三个不去伤害别人或别的众生所爱的事物、对象。第四个就是不透过不好的语言去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说不好的话、说假话、说两舌的话、让别人争吵的话、说粗话、说那些没有意义的话,这不仅仅是在伤害别人,也在伤害自己。 | |||
比如工作中有几个员工,其中一个喜欢告状,他告的状有的是真的,有的不是真的——这已经是说假话了。他以为经常跟老板投诉别人,他就很好,就会获得脸面,但是他不知道,事实上上司认为那些喜欢投诉的人是不可信赖的人。好的全都往自己怀里面扒,坏的全都是别人的事,自己的可信度就下降了。那些说真话的人是有信誉的人,是可信的,可信度比较高,这就是持戒的好处。 | |||
第五条戒属于伤害自己的觉性跟正知,吸毒上瘾、喝酒上瘾之类的。现在很多了,包括什么嗨药,还有各种各样的药,这是在伤害自己,伤害自己的觉性跟正知。 | |||
因此,这五条戒,我们起步的阶段先用心地持守。用心地持守戒就是在学法,也是在修行。别太肤浅地觉得修行只是打坐、经行,在我们用心持五戒的时候已经是在修行了。这让我们避免那些坏的行为,增长自身的美德和好的品质。 | |||
要想持戒,起步的阶段先要有动机去避免这五条恶的行为,要下定决心。不需要跟任何人去求戒,不需要跟隆波来求“给我受戒吧”,即使给你受了,你也会扔掉的,因为心并没有想持守。如果我们的心想要持守戒,不需要跟谁去求,只需要自己下定决心:不伤害别人、别的众生;各个方面都不去伤害别人、别的众生;不说假话;不伤害自己的觉性跟正知,不碰所有会上瘾的那些东西。不需要跟任何人求,只需要自己在心里面下定决心持守就可以了。 | |||
如果更高一阶的持戒呢?戒有好几个层次,一条一条的戒,那个称之为巴帝摩卡(Pātimokkha)。戒有好几种,对于修行人来讲非常非常好的戒称之为根律仪戒,根律仪戒就是有觉性来呵护自己的心。在我们的眼睛看到画面、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心接触到念头,演绎、造作,在心里面产生了反应,心生起了苦、生起了乐,有时候善、有时候不善。生起了苦、生起了乐还没有多少,生起了善那也很好,但是生起不善的时候,我们要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 | |||
事实上全都要能够及时地知道:生起快乐知道、生起苦知道、生起善知道、生起不善也要知道。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的时候,心就会有变化。在自己的心里面产生的变化,我们要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 | |||
不善法生起的时候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不善就控制不了我们的心。比如想到某个人特别恨,嗔心生起了,我们想骂他、想栽赃陷害他、想报复他。嗔心生起了,如果有觉性及时地看到心有嗔心,嗔心就会灭掉。嗔心是斗不过觉性的,什么时候有觉性,那个时候就没有烦恼习气。 | |||
因此,要想把戒持得很好,必须要把一条一条的戒提升到一条戒,也就是有觉性来呵护自己的心,只留这一条,不论几百条戒,全部会不请自来,就会自动自发地不请自来。 | |||
因此,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生起苦、生起乐,在心里面生起了苦、乐,要及时地知道;在心里面生起了善、不善,要及时地知道,保证不会破戒了。因为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就会灭掉,谁可能破得了戒呢? | |||
一个人之所以破戒,是因为被烦恼习气控制了心。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哦,这个是贪心生起了,我们就不会爱谁,我们就不会偷盗谁,不会骗谁,不会侵占谁的财产,不会跟别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就会自动自发地持戒,会这样的。如果嗔心生起,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嗔心就会灭掉,我们就不会去伤害别人的身体、别人的生命,不会去烧他的房子,不会去侵犯他的妻子、孩子,不会去栽赃陷害别人,戒不请自来。 | |||
我们持戒持到真正跟修行人相匹配的阶段,一定要用觉性呵护自己的心。有觉性呵护自己心的方法,其实就是常常地去读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停地去及时知道。心苦、心乐、心好、心坏,有觉性不停地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观,不控制、不打压、不纠正。 | |||
在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在断烦恼习气,但是觉性生起的一瞬间,烦恼习气会自动自发地被断掉,因此,我们不需要恨烦恼习气,我们也不用努力地去断它。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会自然地灭掉。这个是第一门学科,第一门功课:我们怎么做心才可以是正常的。戒就是心的正常态,不被粗糙的烦恼习气控制。 | |||
戒的初步阶段有五条、八条、十条,但是对于修行来讲,作为修行人的戒只有一条,即“根尘戒”。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一旦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我们心里面发生了什么,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称之为我们已经有了根尘戒,或者称之为“根律仪戒”。 | |||
第二门学科称之为“无上心学”。无上心学就是指让我们的心有力量——可以压制烦恼习气的力量。戒啊,当烦恼习气的力量比我们更强大,我们就只能够压制心,不让它随着烦恼习气跑。但当来到提升心学阶段的时候,那就要让我们的心有力量,烦恼习气在我们心有力量的时候就进不来——这个力量其实就是指禅定的力量。 | |||
说到修行及戒律,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戒、定、慧,而提升戒、定、慧的方法却不太被提及。要想提升戒、定、慧,必须要学。必须要学的功课有:“无上戒学”,刚刚分享过了;接下来从“无上戒学”到“无上心学”,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这样获得的事物就是好的禅定、正确的禅定;最后一门学科称之为“无上慧学”,学习直到看到名色、身心,知道名色、身心在示现三法印。因为如实观,所以就会厌离,松开执着抓取就会解脱。我们要想能够开发智慧,就要拥有开展慧学的工具,非常重要的工具,就是正定。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提升正定的那门功课称之为“无上心学”。 | |||
早期隆波出来教禅修的时候教导心学,有好几个人、好几个群体问:为什么不教打坐?教打坐、教经行,那只是固定形式,真正的实质是心有禅定还是没有禅定,这个才是重点。并不是打坐很久,听着很有功夫,经行得很漂亮就很厉害了,不是的。我们的心安住够吗?我们的心宁静够吗? | |||
禅定就是心安住的状态,心安住后我们才能够开发智慧,因此我们必须要来学习。无缘无故地不学,还期待生起禅定,那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走着走着,然后低头让别人点你的头,然后生起禅定,不会生起的,只是让自己心情舒畅而已。有些根器钝的人很容易被别人欺骗,有时候被骗了,花了钱之后感觉很舒心,也就只能到这个程度而已。 | |||
比如像现在进到寺庙里面,就会发现修了非常多的天神雕像,让人去顶礼膜拜,顶礼膜拜了之后有快乐,感觉好或有快乐,但是不会获得智慧,禅定也没有,有的只是快乐,一直很陶醉,并不是真正的正定。真的会让我们获得正定的那门功课,称之为“无上心学”——我们要学习了解自己的心。 | |||
禅定有两类:第一类禅定心宁静;第二类禅定心安住。 | |||
如果我们想让心宁静,我们去修习禅修业处,去带领心和单一的所缘、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心跟所缘是相对的,心是能观,被观察的对象称之为所缘、所观。大家先忘了我们以前了解的那些概念,这个所缘并不是指emotion,这个所缘实际上就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比如说色、声、香、味、触就是所缘,就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我们想的那些内容也是所缘。比如说我们想着“佛陀、佛陀”,也是属于禅修的所缘。 | |||
在我们让心宁静的时候,我们带领心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什么是主角?所缘是主角,所缘是主体,心跟所缘在一起。因此,要让它宁静就带领心在单一的所缘上面。去跟有快乐的单一的所缘快乐地在一起,一旦心有快乐,心就不去挣扎,不会一会儿去抓这个所缘,一会儿去抓那个所缘。心之所以会去抓这个所缘、抓那个所缘,是因为心散乱。如果我们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后很舒服,心就不会流窜到别的地方去,我们就会获得宁静型的禅定,称之为止禅——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里面。 | |||
如果我们想获得安住型的禅定,再也不是把所缘作为主角了,我们是把心作为主角。我们修行跟原来一样,修习禅修的业处,比如说“佛陀、佛陀”,或者呼吸、呼吸。我们本来应该带领心去静止在呼吸上面、静止在“佛陀”上面,现在变成去观察自己的心。“佛陀、佛陀”,呼吸、呼吸,如果我们心跑到呼吸上面,我们必须要及时地知道,跑到“佛陀”上面也要及时地知道;或者是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跑去想别的事情了,或者打坐的时候想回家了,想到工作了,要及时地知道心已经迷失去想了。我们什么时候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迷失的心就会灭掉。 | |||
我们用心作为主角,如果心迷失了我们知道,无论是迷失去想,还是迷失去紧盯禅修业处,全都称之为迷失。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迷失的心,迷失的心就会灭掉,觉知的心就会生起,这个也是一个原则,跟刚才说的是一个原理。 | |||
我们什么时候有觉性,不善法什么时候就会灭掉。迷失的心是属于有痴的心,有烦恼习气,称之为散乱。如果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迷失,迷失的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灭掉。一旦心不迷失,其实就是有觉知的心,就有在觉知自己了。因此,迷失的心跟觉知的心,它们是属于天敌。如果我们没有觉性,就会有迷失的心;如果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心就会生起自然觉知的心,不需要做什么,它会自然觉知。 | |||
我们必须要学习,这门功课称之为“无上心学”——就是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当心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我们就获得宁静型的禅定,可以用于休息,让心有力量。如果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我们就会获得安住型的禅定。安住的心不会跑来跑去,安住的心可以用于开发智慧;宁静于单一所缘的心可以用于休息,两个都有好处。这个称之为“无上心学”。 | |||
事实上“无上心学”比这个更深、更细,也就是修禅那。禅那有两种:一种是佛教之外的禅定,另外一种是属于佛教里面的禅那。真正区分它们的,以隆波的观察,其实就是觉性。 | |||
如果打坐了之后,我们带领让心犯迷糊,看到这个或者看到那个,很陶醉、很享受,没有觉性,就会获得邪定。打坐了之后犯迷糊没有觉知,那是属于邪定;有觉性在,才是正定。因此,我们要很完整地来修“无上心学”,就是训练进入禅那,必须要修禅修的业处让我们可以入到禅那。并不是每一个禅修的所缘都可以生起禅那,真正获得禅那的仅仅只有某一些禅修的所缘。比如说念佛陀、佛陀之类的,不会生起禅那;如果是安般念,就可以修禅那。身至念的观头发、皮肤、指甲、牙齿、肌腱,可以修禅那;或者是修慈悲观,修慈心、修悲心,修禅那可以来到无色界定;修十遍也可以获得无色界定,可以生起禅那。 | |||
我们要想修禅那,禅修的业处必须要选择。比如我们坐着念经,不停地念经,自然的状态是不会生起禅那的,只是很浅的宁静,很快又会再一次散乱。如果我们修习安般念,去呼吸、呼吸,然后呼吸停止变成光明,我们的心就会抓着这个光明,这个称之为寻;心跟光明打成一片,不跑到别的地方去,这个称之为是伺;有喜有乐有一心生起,心开始有力量了。然后进一步地去修行,我们就会看到心依然还在想着光明、跟光明打成一片,心依然还在往外送,所以心就能够断寻断伺,不跟禅修的业处再打成一片了,逆流进来找心,那么心就变成知者的心了。 | |||
因此在二禅里面才能够断寻和伺,知者的心才会生起。在三藏经典里面就会说“一境性”,一境性就是“一”的那个状态。研究三藏经典的人说“一境性”就是禅定,但是初禅已经是禅定了,近行定也是禅定,安止定也是禅定,因此并没有真正回答问题,他还没有明白“一境性”其实就是知者的心的那个状态。 | |||
心是一的状态,指的是所缘上十万,但是心是一。所有的所缘可以运动变化,但是心是一,心只是作为观者。所以慢慢地修行直到来到八定,不用分享了,浪费时间,初禅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很少人才能做得到。 | |||
所以隆波就教心学,对那些没有禅那的人教心学,也就是仰赖于觉性,不停地、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需要宁静,就带领心去宁静在单一的所缘,但是别缺乏觉性,这样就可以获得止禅。如果我们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心的跑掉,我们就会获得安住的心。安住的心完全可以看到三法印,称之为观禅,即便跟那些入深定的人相比力量不是特别强大,大概也就够用了。 | |||
大部分的阿罗汉在他们证阿罗汉之前,没有入到禅那。在五百位阿罗汉里面,真正获得三明的阿罗汉有六十位,获得六通的阿罗汉有六十位,获得无色界定的阿罗汉有六十位,其他剩下的三百多位,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 | |||
仰赖于刹那定的力量去开发智慧,然后心瞬间、瞬间地能够安住起来。大部分人都必须要走这一条路,从佛陀的时代开始就是这样子的,并不是佛陀时代每一个人的入定的能力都很强,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得到。 | |||
一旦我们的心安住了,就来到了学习佛教的最后一门功课,称之为“无上慧学”——学习直到生起智慧。我们要想生起智慧,可以做到好几个层次。 | |||
最基础的阶段就是去读、去听、去看视频,也就是仰赖于学习别人的智慧,称之为闻慧。源自于读、听、看的智慧属于学习了解别人的智慧。比如我们读三藏经典,三藏经典里面其实属于佛陀悟道的智慧,或者是过去的那些大弟子们的智慧。我们去学这些,就是去学他们的智慧,那个依然不是我们的智慧。既然不是我们的智慧,那就无法清洗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但是我们学这些经典理论是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如果学习三藏经典了之后很自满,那跟我们的初衷并不相符;如果学经典理论是为了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这个就可以。 | |||
因此,源自于聆听、观看、阅读获得的智慧是属于初级阶段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知道修行的方法。一旦我们听到了之后,就来提升第二个阶段的智慧,那个称之为思慧。 | |||
很善巧地认识从因到果,即:要如理作意。我们听了这个法之后,我们就从因果的角度来思维,这个法有因有果吗?跟佛陀以及所有的阿罗汉的教导相一致吗?如果这个法我们听了,认真地去思考了,发现它们跟佛陀的教导并不一致,这个就是假冒的了,我们就完全能够区分得了。因此,源自于思维分析的智慧也是有好处的。 | |||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啊,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智慧都没有了。不学、不读、不听,就以为自己是佛教徒,一出生就有佛教徒的血液。佛教徒是无法透过DNA来传承的,我们作为佛教徒并不是因为我们的DNA,而是因为我们来学法、来学佛陀的教导才能成为佛教徒。 | |||
因此,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学过,就只是相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会思维分析,就有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想离苦、想修行,结果让小孩子去点你的额头,那个跟佛教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学过,至少要学经典理论,就不会被骗了。那个并不是佛教。佛教教我们要靠自己。 | |||
还记得赞颂法的内容吗?法呀,佛陀所教导的法“sandiṭṭhiko”——完全能够跟着去看见,而且不受时间限制,没有所谓的老,也没有所谓的落伍。“ehipassiko”是完全可以接受挑战的。不是说你来相信吧,而是去告诉别人说,你来试一试吧,你要不要试一试呢?你来,你来动手试一试嘛!因此,佛陀的法并不是邀请大家相信的,而是邀请你来验证。如果说:来打坐嘛,你相信,你就会看到光。那个是很无聊的,那个即便是催眠术也可以做得到的,根本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事情。 | |||
因此,修行的方法怎么做呢?就是要挑战、验证。你挑战、验证的方法就是带领心来找自己,来认识了解自己的身、来认识了解自己的心。“opanayiko”,来认识了解自己的心之后,就会来到最后,是智者自知。不需要问谁,不需要靠别人,不需要问别人;烦恼习气在我们自己心里面,我们是否能够清除掉?能够清除掉了,已经清除掉几个部分了?能够清除的部分是已经彻底地断了,还是暂时地断了,我们会自己知道。 | |||
因此,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学过,就会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不会变成任何人的诱饵。变成诱饵,也许他有时候没有令我们损失金钱,但是比损失金钱更惨重的就是损失时间!我们越来越老了,我们迷失在那些脏兮兮的事物里面,浪费时间。而且时间一去不复返,钱损失了还可以重新再赚,但是时间损失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因此被别人骗会浪费时间。因此要努力,要努力地训练自己。 | |||
第三层智慧非常重要,称之为修慧——修慧的修是指提升。开发智慧的方法是怎么做呢?说起来就会很久,但是隆波就会浓缩一下:有觉性去观身、观心,去如实观,而且是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 |||
看到吗?隆波教的根本没有什么!隆波能够帮忙的,只是告诉大家就是要有觉性去观身、观心,去如实观,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我们要获得“安住且中立的心”,是透过称之为“无上心学”的这门功课,从而获得“安住型禅定”。 | |||
一旦我们接触了境界,心有满意及时地知道,心不满意也要及时地知道,心就会中立。我们不停地紧随着去观身观心,有觉性去观身、观心,去如实观。我们获得“如实”,其实就是指“三法印”。如果有觉性观身、观心,觉得:哎呀!这个身体太漂亮了,这个身体太健康了——这个并不是毗钵舍那了。如果是毗钵舍那,必须要看到三法印。因此有觉性观身、观心,如实观,也就是去观三法印,而不是违背三法印。 | |||
学并不是为了不老,学并不是为了不病,学并不是为了不死。即便是佛陀,他也老、他也病、他也死啊!因此,我们佛弟子并不是学了之后就会变得长生不老了,我们学是为了要看到名、色、身、心的实相。隆波教我们大家的一直都是在这些范围里面。 | |||
有觉性去照顾自己的心,没有的戒就会有了起来;禅定从来没有生起,就会生起。一旦心有了禅定了,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觉性觉知心,就会看到心的三法印。 | |||
我们在看到身心示现三法印,称之为我们在如实观。一旦我们如实观,紧随而至的事物就是厌离,松开执着、抓取,然后就会解脱。心就会解脱,就会从对于名色身心的执取中解脱出来。 | |||
比如我们执着这个身、这个心,这个是“我”,这个是“我的”,我们就会紧紧地紧抓不放。但是一旦我们修行,我们不停地分离蕴界,就会发现在每一个蕴、每一个界里没有个“我”。在这个身体里没有个“我”;在感受里面,也就是苦乐的感觉里没有个“我”;在想蕴,也就是记忆界定里面没有个“我”;在行蕴,也是造作好、造作坏、造作不好不坏里面没有个“我”;在六个根门,即眼、耳、鼻、舌、身、意里,也没有个“我”。 | |||
修行起步的阶段,智慧生起就会这么照见:没有我。就会如实观了。一旦没有我了,证悟初果了,就会知道没有我。然后有觉性去观身、观心,进一步地去如实观,接下来智慧就会越来越犀利,我们就会看到身心不是我,但是执着抓取依然还有。 | |||
初果的圣者能断的仅仅只是错误的见解,而不是执着、抓取,不是执取。能够断的仅仅只是“身见结”,只是断了误以为我真的存在的错误的见解。必须要进一步地去观身、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进一步地去观身心的实相。 | |||
安住且中立的心,中立的心其实就是指不再进去干预,什么境界生起了都是去如实观,不进去干预,以中立的心去观,不会有满意和不满意。有满意跟不满意就会进去干预。 | |||
一旦我们看了之后,这个五蕴——名色、身心没有“我”,那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继续观身、观心,去如实观,接下来智慧就会更加得犀利,就会看到不是“我”的这个身体,它是什么呢?不是我的这个身体,它本身是苦,它是苦堆,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 | |||
如果什么时候看到这个身体是苦,就会厌离,松开执着抓取,就会从身体里面解脱出来,然后就来到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境界。 | |||
最后的阶段,修行就会直接契入到心。看到心不是我,从初果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心不是我了,但是不停地有觉性去观心,不停地去如实观,到了某一点呢,就会顿悟了——这个心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并不是有的只是苦和乐,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而已。 | |||
一旦如实观,就会厌离,就会松开执着抓取,就会解脱,就不再对心有执着抓取。什么时候不再对身心有执着抓取,对五蕴不再有执着抓取,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继续执着跟抓取了。 | |||
离苦、纯净无染、解脱自在,就在这里而已。因为有智慧,以无上的智慧而解脱,也就是以毗钵舍那的智慧。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如实观身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最后呢,我们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智慧。 | |||
起步的阶段看到身心啊,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中间的阶段就会看到,身体本身就是苦;最后的阶段就会看到,心本身就是苦。然后放下,所有的全都放下了。只要放下心,就会放下整个世界。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心再也不会创造有了。心没有漏烦恼,已经彻底地摆脱了漏烦恼。漏烦恼包裹心、染污心,心一直被它牵着鼻子。心没有漏烦恼,心已经彻见到了心本身就是苦,那个就是明。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些,那个称之为我们有无明。 | |||
苦的终点就在于我们能够看到实相,有智慧。一个人抵达纯净无染是因为智慧,也就是毗钵舍那的智慧。这个就是佛陀为我们分享的那条出路。每一个追随他步伐的人都是他的子孙。我们是佛陀的孩子,我们不需要去找借口说是佛陀让我们来出生的。佛陀不可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来出生的,因为每一次出生,每一次都会苦。他想让我们再次出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都是颠倒的了。 | |||
我们呢,要慢慢地学,提升我们的心灵水平,来到佛的境界。我们的心对佛陀、法、僧的信仰非常地稳固,不再有任何的动摇,再也不相信外面的谣传,这个就是我们必须要学的全部的路线。我们学了之后并不只是单一地透过听来学,必须要动手实修。 | |||
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会不会太难呢?难也必须学!好过于很容易,很容易的话,往往就以为特别简单。不存在,没有免费的。 | |||
1号:打坐10到40分钟,日常生活中观呼吸、观动。隆波让看烦恼习气,已经能看到了。但是看到了之后,它依然没有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看到了。隆波:也看到了,但是看到了之后不中立。比如看到了烦恼习气,恨它们,那是因为你的觉性还不够强大。如果你的觉性很强大,如果真的正确的话,在看的瞬间烦恼习气就会马上灭掉了。必须要慢慢地去训练觉性,它不会平白无故自已生起的,觉性生起源自于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因此你常常地看烦恼习气,心能够把烦恼习气记得很牢,一旦烦恼习气生起的一瞬间,觉性生起了,烦恼习气就灭掉了。至于说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有灭掉?事实上是有新的烦恼习气藏在了背后。 | |||
假设你生气了,然后你看到生气,你不喜欢生气。不喜欢生气,就是属于新的烦恼习气了。然后你直接看:哎,什么时候生气可以消失?什么时候生气可以消失?不会消失的,因为你一直在加火种呢,所以火不会灭掉的。因此要慢慢地去训练,不停地去观境界,常常地看烦恼习气。接下来觉性强大了,你的心会安住起来。能够及时地知道境界,然后心就会自然获得正定。因此,当你看到嗔心生起,你及时地知道的一瞬间,嗔心灭掉,心就会安住起来了。不需要去打坐入“禅那”,它会自己入禅那。但是还没有来到禅那的阶段,就是先仰赖于“刹那定”,不停地修、修、修、修、修……到了觉性、智慧真的足够圆满的时候,它会集中自行入禅那。你不需要入禅那,心会自行入禅那,然后生起圣道圣果,就是在那个时候生起圣道圣果。 | |||
1号已经进步很大了,继续用功,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别干预,依然还喜欢干预。 | |||
2号:嗔心比较重。现在有觉性能更快地看到嗔心了,看到生气的不是心,看到生命有苦,但是苦减少了,看到心喜欢去创造“有”。请求隆波开示。 | |||
隆波:你卡住的地方,是卡在“五欲”里面,卡在快乐、舒服里面。这是诱饵,是魔王的诱饵,它会阻碍我们抵达涅槃。稍微强大一点,去观察自己的心,心黏着于快乐、舒服,黏着于享受,要去及时地知道。这样心就会强大起来,就可以继续往前迈步。如果你卡住了,就无法往前迈步了。要忍耐! | |||
3号:基础是嗔心比较重,但是也爱身体,喜欢想。训练觉性,觉知自己。训练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已经迷失了。曾经听隆波的开示说,出现像雪花一样的,那个是“毗钵舍那的杂染”,不知道我有没有在修毗钵舍那? | |||
隆波:当下这一颗心有安住吗?心在外面。心在外面的哪里?在念头里面。心在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要知道心在想。从现在开始,一旦心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不批评它。它再跑,再知道;再跑,再知道。接下来心能够记得迷失去想的这个状态,觉性就会自行生起。迷失去想的一瞬间,觉性会自行生起,心就会独立凸显、安住起来。别去打压它,要用正常的心,不要去强迫、打压它。 | |||
3号同样也好,并不是很差。你只需要常常地去用功,常常地读自己的心,这样就可以不停地进步,要用心。 | |||
3号比2号还容易一点,2号黏着于快乐,黏着于快乐是很难战斗的。 | |||
4号:在顶礼隆波的时候,知者的心自动自发地醒过来。早期会呵护知者,一旦及时地知道,修行的刻意就会减轻了,心会更加自然。现在觉性生起得更频繁,知者的心能维持得更久了。有些天心有力量,有些天心又会退失。曾经看到心自行生灭,但是智慧还不足以看到心不是我。想问修行对了吗? | |||
隆波:对的,修对了,去用功。不需要想着说“心是我”还是“心不是我”,到了时间它会自行照见。就像是我们自己看到这个身体不是心,这个身体和心是不同的部分,这样,它看到了,不需要去想、去思维的,在看到“心也不是我”,它也不是自行看到的,而是要去播种足够的“因”。 | |||
修得很好了,继续用功。要忍耐,这条路是很漫长的,我们修行即便是这辈子战斗到死也要战斗。 | |||
4号已经修得很快了的,恐怕不要一辈子了。要用心,用功修行,别迎合烦恼习气。在你执着抓取自己的念头和看法的时候,要及时地知道。否则这会让你的自我很强大,就会太过于我慢,而且就会嗔心很重。嗔心很重,往往都是由于念头、观念发生冲突。如果你读得出自己的心,就不会跟任何人发生争吵的,就会很舒服,心会很清凉。现在你的心已经变化很大了,你能感觉得到吗?很好,智者自知。 | |||
5号:修行,每天做固定形式的练习来供佛。日常生活中经行,紧随着去观迷了知道,不停地看到控制不了。修行还对吗? | |||
隆波:修行还可以的。但是刻意控制自己的力道稍微大了一点点。你能感觉得到吗?这是你以前旧的习惯,习惯性地去打压、控制。真正要的就只是去感觉,别去打压它。观身,就像看别人一样的;观心工作,看到心的贪嗔痴之类的,就好像看着别人贪嗔痴一样的。以无得无失的心去看,这样修行就会容易。但是如果你修行是为了要得、想好、想知道、想看见、想成为、想获得……心就会有点紧,有点憋闷,就会苦闷僵硬的。要放松一点、放松一点,别让欲望在背后驱动修行,而要不停地去如身本来面目去观身,如心本来面目去观心。不去打压它,不去干预它,常常地去训练,这样就会自然好起来的。你已经变化很大了,以前紧盯比现在要厉害得多。 | |||
6号:固定形式的练习,有时候用的是“佛陀”跟呼吸,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有时候用“佛陀”及时地知道心,迷失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起来就会念“佛陀”,观“迷了知道”。依然还迷失很久,心不中立,嗔心重,不知道应该观身还是观心呢? | |||
隆波:去念“佛陀”,去呼吸,这样你的心才可以增长禅定。你的禅定还不够,心很容易动摇,要让它放松一点,禅定并不是指苦闷。感觉到了吗?心跑到隆波这里来了,这和跑去想交替进行。你现在大概能观得了心。当你什么时候可以观心工作,心里面生起了什么感觉,你要去觉知。什么时候观不了心,那就回来觉知身体。你的禅定的力量还不够,所以别扔掉身体。 | |||
事实上用心来修习禅定也可以,只是说很难。如果你用身体修习禅定,去到无色界定,就会容易一点。如果用心来修习禅定,当来到无色界定,会很容易迷失。因此,如果什么时候观心观不了,那就觉知身体。别静止不动,要不停地动,身体动了觉知、动了觉知。就去修这个,好过于观呼吸。动了觉知,这样心力就会比你坐着观呼吸更强。 | |||
7号:在睡觉之前和起床之后固定形式用功,一次三四十分钟。日常生活中的觉性很少,一旦有觉性生起就会念诵“佛陀”。迷失依然很频繁,有时候看到身心不是我,不确定是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 |||
隆波:并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但是必须要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不然心就会迷失很久。跟呼吸在一起,跟“佛陀”在一起,或者是跟身体的动在一起。身体本身已经在动了的,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动的姿势。感觉到吗?它不停地在动。要让心跟身体在一起,身体动了去觉知、觉知、觉知,然后禅定的力量就会增强,就可以安住起来。不需要担心智慧,智慧本身就已经有很多了的,如果你的禅定对的话,开发智慧就不难了。要让禅定足够,你的禅定依然还不够,别紧盯别紧盯,甜甜地笑、甜甜地笑。对,心放松一些了,能感觉到吗?要用当下这一刻,这样很平常、很正常的感觉去修习禅修的业处,看身体坐,身体动,或者是看身体呼吸。你的心就只是观者,不停地去观,不用担心观到什么时候。不停地观,接下来就会明显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在看到身心彻底地分开,当我们能够入无色界定,在入无色界定的时候,身体会消失,然后一旦心从禅那里面退出来,又有了禅定,又有了身体的时候,就很清楚地看到身跟心彻底地分离开了,不需要刻意了,再也不会聚合在一起了。但是如果我们来不到那一点,我们就慢慢地去观,看到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动之类的,不停地去觉知,然后就可以累积心力。如果心有力量,心力够的话,心偷偷地去做一点点什么小的动作,就会自然看到。并没有刻意去看,会自行看到。 | |||
7号很好,但是要努力地跟“临时的家”在一起,不然就会迷失很久,会迷失很久才能有觉知。 | |||
8号:持五戒。每天早上打坐,晚上念经,努力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依然还无法做得很好,想知道:一旦心集中,心有归位吗? | |||
隆波:还没有归位,心在外面你感觉得到吗?你试着把心放在自己的喉咙,这一段的骨头的地方,现在你区分得了吗?刚才你在外面。要让自己的心不停地在自己的身体里面玩。在脖子这里玩,在尾椎、在手、脚上面玩,不停地让身体动,不停地让心动,刻意地让心去移动,去到哪个地方你及时地知道,它去到哪里了及时地知道,接下来你的觉性就会很快,心只要一点点小动作,无论它去到哪个地方,你很快就能捕捉到,心就会安住起来。就在这个身体里面移动,别移动到外面去了。 | |||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 |||
检查禅修进度,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那是很个性化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去用。如果听到说这个人要看这里,那个人看那里,就拿去实修的话,会坏掉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因此如果我们擅长于什么禅修的业处,就用那个禅修业处。 | |||
好了,时间到了。愿每一位要赶紧去学,在我们老之前、病之前、白白地死之前,要急忙动手来学自己的心。有觉性,不停地读自己的心,戒定慧就会自行生起。如果戒定慧圆满了,解脱——也就是道果就会生起。道果涅槃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能做得到的事情,只要你修对而且量够的话就可以了。不需要期待靠别人,不需要期待去依靠别的事物,包括也不需要靠天神。谁也不靠,就靠自己! | |||
好了,就到这里。 | |||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 |||
{{法谈文字全篇}} | |||
2024年9月19日 (四) 13:53的最新版本
在座的各位吉祥如意!
非常好!一大早就来听法。以前隆波也是这么做。哪个星期如果没有去顶礼高僧大德,就会等着看高僧大德讲法的这些环节。过去那个时代有好几位好高僧大德会来讲法,后面就比较困难了,不知道要去哪里,去听什么。
如果我们不停地跟着去听佛教的新闻,不时地会发现问题。以前隆波在国务院工作,和社会慈善机构一起工作,年纪大的人对宗教的认识非常的好,会努力地战斗,把假的排除在外,所以那个时候不好的东西被排除掉很多。
佛教徒很喜欢听一些谣传,说这里很好,那里也很好,不知道好到什么程度,用什么东西来衡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会去供奉亲近那些假冒的,有时候一次上万人的情况都有。那些真正有知见、有能力的人努力地给大家正确的信息。法律也开始运作,那些出家的很有名的人被迫还俗的也很多,但还会剩下一些跟佛陀的教导并不相匹配的道场,因为它们大到了谁也不敢碰的程度。我们想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如果了解人的天性,就会知道大部分人的根器都比较钝,因为对于佛教的教导认知不够全面,就会相信那些大家都相信的东西;或者听到消息说这个出家人很好,这个居士很棒,这个活动很好,就会很兴奋,就会随波逐流。非常坚定的人——也就是初果圣者以上的人,是肯定不会相信这些的,但是凡夫随时都可能迷路。我们现场绝大部分应该都是凡夫吧,就依然随时可能会迷路,因此别疏忽大意。
什么可以帮忙让我们不迷路呢?是学习——学习佛教。如果我们不学习,自己想象这个教的人看起来很好,说得很棒,就相信了;或者我们的好朋友说这个很好,就相信了。佛陀本身已经提醒过了——在《卡拉玛经》里面提醒过:别相信,除非自己验证过。我们一定要提升自我免疫力,也就是来学习佛教。
学习佛教有三门功课,称之为三学。必须要来学怎么做才有戒,因为戒是压制烦恼习气的工具,不让烦恼习气的势头超过我们的心,不让烦恼习气控制我们的心。
如果修行还不够,会觉得戒是为了让社会显得规规矩矩,但是不停地修行,尤其是来到开发智慧的阶段,就会知道戒非常重要。开发智慧的时候会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了就灭,没有个恒常的实体存在,也就是看到世间空,无人、无我、无众生、无你、无他。一旦这么照见,有的人会翻转变成邪见:没有我、没有他,那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干什么坏事就直接去干了,又没有我。这样开发智慧是因为没有戒来保护。
在开发智慧的时候,我们要“看”,不会打压,是来观心观身工作。当烦恼习气的势头强到要控制心的时候,如果没有戒,就会变成一个坏人了,就会说坏的、做坏的。戒是压制心的工具,不让它随顺烦恼习气,因为烦恼习气的力量很强!
非常重要的戒,实际上是五戒。第一条戒,我们下定决心避免伤害众生的身体,也包括我们自身——自杀也是属于破戒。
第一条是不伤害众生的生命。第二条呢,是不伤害别人的资产,也包括自己的财产,比如父母给了我们遗产,我们去赌博,就属于不思上进,属于在伤害自己的整个家族。
第三条戒是不伤害别人爱的对象。伤害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婆、别人的丈夫,属于很强烈的对别人心灵的伤害,伤害别人、导致别人有苦。坏人干了坏事,在恶业还没有现前的时候就会得意忘形,觉得很好玩、很享受,别人的眼泪淹到自己膝盖上面也随他去,但是恶业一旦现前就会痛哭流涕。业真的存在、真的存在!恶业什么时候现前是我们无法预想的,超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以知道的范围,但是一定会结果的、一定会结果的。
如果忍耐的话,以前有一个……不知道分享好不好呢,有很多人来攻击隆波,想损害隆波的名誉。这直接伤害了所有的一切:一部分人相信了,不再修行;一部分人非常地、彻底地憎恨佛教,说佛教不好;有的觉得只是有不好的出家人,那就分开了。出家人不好和宗教、佛教不好,完全是两回事。
那些人约了一起来攻击隆波,隆波不需要做什么,什么也不做。包括DHI来检查,隆波还会给他们一些资料,他们的资料不够,又继续给他们一些。根本没有什么要害怕的,没有任何需要藏着掖着的东西。所有的人眼睁睁地看他们来破坏隆波的名誉,隆波没有任何动摇。对于名誉没有任何动摇,因为那是属于世间的,四面八方的赞誉、批评、得与失、别人是否供奉,隆波没有任何兴趣。只知道一点,自己并没有做坏事,如果一定要被惩罚,那就是自己旧的恶业现前了,心没有任何动摇。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没?那些想要伤害隆波的人,没有任何一个看起来很好的。想伤害隆波的名誉,最后全伤害了自己的名誉。这是属于业的范畴,明白起来稍微有点难。
必须要忍耐一点,不停地去做自己的好事,不停地去做。那个时候真正保护隆波的,其实就是戒。因为自己从来没有骗过谁,没有跟谁伸手要钱,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害怕的。谁来检查,你想查就查嘛。戒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真的有戒,我们所持的那些戒就会来保护我们。
第一条戒,不伤害身体,第二不伤害别人的资产,第三个不去伤害别人或别的众生所爱的事物、对象。第四个就是不透过不好的语言去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说不好的话、说假话、说两舌的话、让别人争吵的话、说粗话、说那些没有意义的话,这不仅仅是在伤害别人,也在伤害自己。
比如工作中有几个员工,其中一个喜欢告状,他告的状有的是真的,有的不是真的——这已经是说假话了。他以为经常跟老板投诉别人,他就很好,就会获得脸面,但是他不知道,事实上上司认为那些喜欢投诉的人是不可信赖的人。好的全都往自己怀里面扒,坏的全都是别人的事,自己的可信度就下降了。那些说真话的人是有信誉的人,是可信的,可信度比较高,这就是持戒的好处。
第五条戒属于伤害自己的觉性跟正知,吸毒上瘾、喝酒上瘾之类的。现在很多了,包括什么嗨药,还有各种各样的药,这是在伤害自己,伤害自己的觉性跟正知。
因此,这五条戒,我们起步的阶段先用心地持守。用心地持守戒就是在学法,也是在修行。别太肤浅地觉得修行只是打坐、经行,在我们用心持五戒的时候已经是在修行了。这让我们避免那些坏的行为,增长自身的美德和好的品质。
要想持戒,起步的阶段先要有动机去避免这五条恶的行为,要下定决心。不需要跟任何人去求戒,不需要跟隆波来求“给我受戒吧”,即使给你受了,你也会扔掉的,因为心并没有想持守。如果我们的心想要持守戒,不需要跟谁去求,只需要自己下定决心:不伤害别人、别的众生;各个方面都不去伤害别人、别的众生;不说假话;不伤害自己的觉性跟正知,不碰所有会上瘾的那些东西。不需要跟任何人求,只需要自己在心里面下定决心持守就可以了。
如果更高一阶的持戒呢?戒有好几个层次,一条一条的戒,那个称之为巴帝摩卡(Pātimokkha)。戒有好几种,对于修行人来讲非常非常好的戒称之为根律仪戒,根律仪戒就是有觉性来呵护自己的心。在我们的眼睛看到画面、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心接触到念头,演绎、造作,在心里面产生了反应,心生起了苦、生起了乐,有时候善、有时候不善。生起了苦、生起了乐还没有多少,生起了善那也很好,但是生起不善的时候,我们要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
事实上全都要能够及时地知道:生起快乐知道、生起苦知道、生起善知道、生起不善也要知道。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的时候,心就会有变化。在自己的心里面产生的变化,我们要有觉性去及时地知道。
不善法生起的时候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不善就控制不了我们的心。比如想到某个人特别恨,嗔心生起了,我们想骂他、想栽赃陷害他、想报复他。嗔心生起了,如果有觉性及时地看到心有嗔心,嗔心就会灭掉。嗔心是斗不过觉性的,什么时候有觉性,那个时候就没有烦恼习气。
因此,要想把戒持得很好,必须要把一条一条的戒提升到一条戒,也就是有觉性来呵护自己的心,只留这一条,不论几百条戒,全部会不请自来,就会自动自发地不请自来。
因此,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生起苦、生起乐,在心里面生起了苦、乐,要及时地知道;在心里面生起了善、不善,要及时地知道,保证不会破戒了。因为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就会灭掉,谁可能破得了戒呢? 一个人之所以破戒,是因为被烦恼习气控制了心。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哦,这个是贪心生起了,我们就不会爱谁,我们就不会偷盗谁,不会骗谁,不会侵占谁的财产,不会跟别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就会自动自发地持戒,会这样的。如果嗔心生起,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嗔心就会灭掉,我们就不会去伤害别人的身体、别人的生命,不会去烧他的房子,不会去侵犯他的妻子、孩子,不会去栽赃陷害别人,戒不请自来。
我们持戒持到真正跟修行人相匹配的阶段,一定要用觉性呵护自己的心。有觉性呵护自己心的方法,其实就是常常地去读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停地去及时知道。心苦、心乐、心好、心坏,有觉性不停地紧随着去知道,紧随着去观,不控制、不打压、不纠正。
在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在断烦恼习气,但是觉性生起的一瞬间,烦恼习气会自动自发地被断掉,因此,我们不需要恨烦恼习气,我们也不用努力地去断它。烦恼习气生起了,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烦恼习气会自然地灭掉。这个是第一门学科,第一门功课:我们怎么做心才可以是正常的。戒就是心的正常态,不被粗糙的烦恼习气控制。
戒的初步阶段有五条、八条、十条,但是对于修行来讲,作为修行人的戒只有一条,即“根尘戒”。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一旦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了之后,我们心里面发生了什么,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称之为我们已经有了根尘戒,或者称之为“根律仪戒”。
第二门学科称之为“无上心学”。无上心学就是指让我们的心有力量——可以压制烦恼习气的力量。戒啊,当烦恼习气的力量比我们更强大,我们就只能够压制心,不让它随着烦恼习气跑。但当来到提升心学阶段的时候,那就要让我们的心有力量,烦恼习气在我们心有力量的时候就进不来——这个力量其实就是指禅定的力量。
说到修行及戒律,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戒、定、慧,而提升戒、定、慧的方法却不太被提及。要想提升戒、定、慧,必须要学。必须要学的功课有:“无上戒学”,刚刚分享过了;接下来从“无上戒学”到“无上心学”,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这样获得的事物就是好的禅定、正确的禅定;最后一门学科称之为“无上慧学”,学习直到看到名色、身心,知道名色、身心在示现三法印。因为如实观,所以就会厌离,松开执着抓取就会解脱。我们要想能够开发智慧,就要拥有开展慧学的工具,非常重要的工具,就是正定。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提升正定的那门功课称之为“无上心学”。
早期隆波出来教禅修的时候教导心学,有好几个人、好几个群体问:为什么不教打坐?教打坐、教经行,那只是固定形式,真正的实质是心有禅定还是没有禅定,这个才是重点。并不是打坐很久,听着很有功夫,经行得很漂亮就很厉害了,不是的。我们的心安住够吗?我们的心宁静够吗?
禅定就是心安住的状态,心安住后我们才能够开发智慧,因此我们必须要来学习。无缘无故地不学,还期待生起禅定,那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走着走着,然后低头让别人点你的头,然后生起禅定,不会生起的,只是让自己心情舒畅而已。有些根器钝的人很容易被别人欺骗,有时候被骗了,花了钱之后感觉很舒心,也就只能到这个程度而已。
比如像现在进到寺庙里面,就会发现修了非常多的天神雕像,让人去顶礼膜拜,顶礼膜拜了之后有快乐,感觉好或有快乐,但是不会获得智慧,禅定也没有,有的只是快乐,一直很陶醉,并不是真正的正定。真的会让我们获得正定的那门功课,称之为“无上心学”——我们要学习了解自己的心。
禅定有两类:第一类禅定心宁静;第二类禅定心安住。
如果我们想让心宁静,我们去修习禅修业处,去带领心和单一的所缘、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心跟所缘是相对的,心是能观,被观察的对象称之为所缘、所观。大家先忘了我们以前了解的那些概念,这个所缘并不是指emotion,这个所缘实际上就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比如说色、声、香、味、触就是所缘,就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我们想的那些内容也是所缘。比如说我们想着“佛陀、佛陀”,也是属于禅修的所缘。
在我们让心宁静的时候,我们带领心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什么是主角?所缘是主角,所缘是主体,心跟所缘在一起。因此,要让它宁静就带领心在单一的所缘上面。去跟有快乐的单一的所缘快乐地在一起,一旦心有快乐,心就不去挣扎,不会一会儿去抓这个所缘,一会儿去抓那个所缘。心之所以会去抓这个所缘、抓那个所缘,是因为心散乱。如果我们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后很舒服,心就不会流窜到别的地方去,我们就会获得宁静型的禅定,称之为止禅——心宁静在单一的所缘里面。
如果我们想获得安住型的禅定,再也不是把所缘作为主角了,我们是把心作为主角。我们修行跟原来一样,修习禅修的业处,比如说“佛陀、佛陀”,或者呼吸、呼吸。我们本来应该带领心去静止在呼吸上面、静止在“佛陀”上面,现在变成去观察自己的心。“佛陀、佛陀”,呼吸、呼吸,如果我们心跑到呼吸上面,我们必须要及时地知道,跑到“佛陀”上面也要及时地知道;或者是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跑去想别的事情了,或者打坐的时候想回家了,想到工作了,要及时地知道心已经迷失去想了。我们什么时候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迷失的心就会灭掉。
我们用心作为主角,如果心迷失了我们知道,无论是迷失去想,还是迷失去紧盯禅修业处,全都称之为迷失。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迷失的心,迷失的心就会灭掉,觉知的心就会生起,这个也是一个原则,跟刚才说的是一个原理。
我们什么时候有觉性,不善法什么时候就会灭掉。迷失的心是属于有痴的心,有烦恼习气,称之为散乱。如果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迷失,迷失的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灭掉。一旦心不迷失,其实就是有觉知的心,就有在觉知自己了。因此,迷失的心跟觉知的心,它们是属于天敌。如果我们没有觉性,就会有迷失的心;如果我们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心就会生起自然觉知的心,不需要做什么,它会自然觉知。
我们必须要学习,这门功课称之为“无上心学”——就是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当心跟单一的所缘在一起,我们就获得宁静型的禅定,可以用于休息,让心有力量。如果我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我们就会获得安住型的禅定。安住的心不会跑来跑去,安住的心可以用于开发智慧;宁静于单一所缘的心可以用于休息,两个都有好处。这个称之为“无上心学”。
事实上“无上心学”比这个更深、更细,也就是修禅那。禅那有两种:一种是佛教之外的禅定,另外一种是属于佛教里面的禅那。真正区分它们的,以隆波的观察,其实就是觉性。
如果打坐了之后,我们带领让心犯迷糊,看到这个或者看到那个,很陶醉、很享受,没有觉性,就会获得邪定。打坐了之后犯迷糊没有觉知,那是属于邪定;有觉性在,才是正定。因此,我们要很完整地来修“无上心学”,就是训练进入禅那,必须要修禅修的业处让我们可以入到禅那。并不是每一个禅修的所缘都可以生起禅那,真正获得禅那的仅仅只有某一些禅修的所缘。比如说念佛陀、佛陀之类的,不会生起禅那;如果是安般念,就可以修禅那。身至念的观头发、皮肤、指甲、牙齿、肌腱,可以修禅那;或者是修慈悲观,修慈心、修悲心,修禅那可以来到无色界定;修十遍也可以获得无色界定,可以生起禅那。
我们要想修禅那,禅修的业处必须要选择。比如我们坐着念经,不停地念经,自然的状态是不会生起禅那的,只是很浅的宁静,很快又会再一次散乱。如果我们修习安般念,去呼吸、呼吸,然后呼吸停止变成光明,我们的心就会抓着这个光明,这个称之为寻;心跟光明打成一片,不跑到别的地方去,这个称之为是伺;有喜有乐有一心生起,心开始有力量了。然后进一步地去修行,我们就会看到心依然还在想着光明、跟光明打成一片,心依然还在往外送,所以心就能够断寻断伺,不跟禅修的业处再打成一片了,逆流进来找心,那么心就变成知者的心了。
因此在二禅里面才能够断寻和伺,知者的心才会生起。在三藏经典里面就会说“一境性”,一境性就是“一”的那个状态。研究三藏经典的人说“一境性”就是禅定,但是初禅已经是禅定了,近行定也是禅定,安止定也是禅定,因此并没有真正回答问题,他还没有明白“一境性”其实就是知者的心的那个状态。
心是一的状态,指的是所缘上十万,但是心是一。所有的所缘可以运动变化,但是心是一,心只是作为观者。所以慢慢地修行直到来到八定,不用分享了,浪费时间,初禅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很少人才能做得到。
所以隆波就教心学,对那些没有禅那的人教心学,也就是仰赖于觉性,不停地、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需要宁静,就带领心去宁静在单一的所缘,但是别缺乏觉性,这样就可以获得止禅。如果我们及时地知道心的迷失、心的跑掉,我们就会获得安住的心。安住的心完全可以看到三法印,称之为观禅,即便跟那些入深定的人相比力量不是特别强大,大概也就够用了。
大部分的阿罗汉在他们证阿罗汉之前,没有入到禅那。在五百位阿罗汉里面,真正获得三明的阿罗汉有六十位,获得六通的阿罗汉有六十位,获得无色界定的阿罗汉有六十位,其他剩下的三百多位,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
仰赖于刹那定的力量去开发智慧,然后心瞬间、瞬间地能够安住起来。大部分人都必须要走这一条路,从佛陀的时代开始就是这样子的,并不是佛陀时代每一个人的入定的能力都很强,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得到。 一旦我们的心安住了,就来到了学习佛教的最后一门功课,称之为“无上慧学”——学习直到生起智慧。我们要想生起智慧,可以做到好几个层次。
最基础的阶段就是去读、去听、去看视频,也就是仰赖于学习别人的智慧,称之为闻慧。源自于读、听、看的智慧属于学习了解别人的智慧。比如我们读三藏经典,三藏经典里面其实属于佛陀悟道的智慧,或者是过去的那些大弟子们的智慧。我们去学这些,就是去学他们的智慧,那个依然不是我们的智慧。既然不是我们的智慧,那就无法清洗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但是我们学这些经典理论是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如果学习三藏经典了之后很自满,那跟我们的初衷并不相符;如果学经典理论是为了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这个就可以。
因此,源自于聆听、观看、阅读获得的智慧是属于初级阶段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知道修行的方法。一旦我们听到了之后,就来提升第二个阶段的智慧,那个称之为思慧。
很善巧地认识从因到果,即:要如理作意。我们听了这个法之后,我们就从因果的角度来思维,这个法有因有果吗?跟佛陀以及所有的阿罗汉的教导相一致吗?如果这个法我们听了,认真地去思考了,发现它们跟佛陀的教导并不一致,这个就是假冒的了,我们就完全能够区分得了。因此,源自于思维分析的智慧也是有好处的。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啊,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智慧都没有了。不学、不读、不听,就以为自己是佛教徒,一出生就有佛教徒的血液。佛教徒是无法透过DNA来传承的,我们作为佛教徒并不是因为我们的DNA,而是因为我们来学法、来学佛陀的教导才能成为佛教徒。
因此,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学过,就只是相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会思维分析,就有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想离苦、想修行,结果让小孩子去点你的额头,那个跟佛教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学过,至少要学经典理论,就不会被骗了。那个并不是佛教。佛教教我们要靠自己。
还记得赞颂法的内容吗?法呀,佛陀所教导的法“sandiṭṭhiko”——完全能够跟着去看见,而且不受时间限制,没有所谓的老,也没有所谓的落伍。“ehipassiko”是完全可以接受挑战的。不是说你来相信吧,而是去告诉别人说,你来试一试吧,你要不要试一试呢?你来,你来动手试一试嘛!因此,佛陀的法并不是邀请大家相信的,而是邀请你来验证。如果说:来打坐嘛,你相信,你就会看到光。那个是很无聊的,那个即便是催眠术也可以做得到的,根本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事情。
因此,修行的方法怎么做呢?就是要挑战、验证。你挑战、验证的方法就是带领心来找自己,来认识了解自己的身、来认识了解自己的心。“opanayiko”,来认识了解自己的心之后,就会来到最后,是智者自知。不需要问谁,不需要靠别人,不需要问别人;烦恼习气在我们自己心里面,我们是否能够清除掉?能够清除掉了,已经清除掉几个部分了?能够清除的部分是已经彻底地断了,还是暂时地断了,我们会自己知道。
因此,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学过,就会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不会变成任何人的诱饵。变成诱饵,也许他有时候没有令我们损失金钱,但是比损失金钱更惨重的就是损失时间!我们越来越老了,我们迷失在那些脏兮兮的事物里面,浪费时间。而且时间一去不复返,钱损失了还可以重新再赚,但是时间损失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因此被别人骗会浪费时间。因此要努力,要努力地训练自己。
第三层智慧非常重要,称之为修慧——修慧的修是指提升。开发智慧的方法是怎么做呢?说起来就会很久,但是隆波就会浓缩一下:有觉性去观身、观心,去如实观,而且是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看到吗?隆波教的根本没有什么!隆波能够帮忙的,只是告诉大家就是要有觉性去观身、观心,去如实观,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我们要获得“安住且中立的心”,是透过称之为“无上心学”的这门功课,从而获得“安住型禅定”。
一旦我们接触了境界,心有满意及时地知道,心不满意也要及时地知道,心就会中立。我们不停地紧随着去观身观心,有觉性去观身、观心,去如实观。我们获得“如实”,其实就是指“三法印”。如果有觉性观身、观心,觉得:哎呀!这个身体太漂亮了,这个身体太健康了——这个并不是毗钵舍那了。如果是毗钵舍那,必须要看到三法印。因此有觉性观身、观心,如实观,也就是去观三法印,而不是违背三法印。
学并不是为了不老,学并不是为了不病,学并不是为了不死。即便是佛陀,他也老、他也病、他也死啊!因此,我们佛弟子并不是学了之后就会变得长生不老了,我们学是为了要看到名、色、身、心的实相。隆波教我们大家的一直都是在这些范围里面。
有觉性去照顾自己的心,没有的戒就会有了起来;禅定从来没有生起,就会生起。一旦心有了禅定了,觉性觉知身体,就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觉性觉知心,就会看到心的三法印。
我们在看到身心示现三法印,称之为我们在如实观。一旦我们如实观,紧随而至的事物就是厌离,松开执着、抓取,然后就会解脱。心就会解脱,就会从对于名色身心的执取中解脱出来。
比如我们执着这个身、这个心,这个是“我”,这个是“我的”,我们就会紧紧地紧抓不放。但是一旦我们修行,我们不停地分离蕴界,就会发现在每一个蕴、每一个界里没有个“我”。在这个身体里没有个“我”;在感受里面,也就是苦乐的感觉里没有个“我”;在想蕴,也就是记忆界定里面没有个“我”;在行蕴,也是造作好、造作坏、造作不好不坏里面没有个“我”;在六个根门,即眼、耳、鼻、舌、身、意里,也没有个“我”。
修行起步的阶段,智慧生起就会这么照见:没有我。就会如实观了。一旦没有我了,证悟初果了,就会知道没有我。然后有觉性去观身、观心,进一步地去如实观,接下来智慧就会越来越犀利,我们就会看到身心不是我,但是执着抓取依然还有。
初果的圣者能断的仅仅只是错误的见解,而不是执着、抓取,不是执取。能够断的仅仅只是“身见结”,只是断了误以为我真的存在的错误的见解。必须要进一步地去观身、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进一步地去观身心的实相。
安住且中立的心,中立的心其实就是指不再进去干预,什么境界生起了都是去如实观,不进去干预,以中立的心去观,不会有满意和不满意。有满意跟不满意就会进去干预。
一旦我们看了之后,这个五蕴——名色、身心没有“我”,那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继续观身、观心,去如实观,接下来智慧就会更加得犀利,就会看到不是“我”的这个身体,它是什么呢?不是我的这个身体,它本身是苦,它是苦堆,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
如果什么时候看到这个身体是苦,就会厌离,松开执着抓取,就会从身体里面解脱出来,然后就来到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境界。
最后的阶段,修行就会直接契入到心。看到心不是我,从初果的时候就已经看到心不是我了,但是不停地有觉性去观心,不停地去如实观,到了某一点呢,就会顿悟了——这个心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并不是有的只是苦和乐,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而已。
一旦如实观,就会厌离,就会松开执着抓取,就会解脱,就不再对心有执着抓取。什么时候不再对身心有执着抓取,对五蕴不再有执着抓取,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继续执着跟抓取了。
离苦、纯净无染、解脱自在,就在这里而已。因为有智慧,以无上的智慧而解脱,也就是以毗钵舍那的智慧。我们有觉性不停地去如实观身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最后呢,我们就会生起毗钵舍那的智慧。
起步的阶段看到身心啊,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众生、不是他;中间的阶段就会看到,身体本身就是苦;最后的阶段就会看到,心本身就是苦。然后放下,所有的全都放下了。只要放下心,就会放下整个世界。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心再也不会创造有了。心没有漏烦恼,已经彻底地摆脱了漏烦恼。漏烦恼包裹心、染污心,心一直被它牵着鼻子。心没有漏烦恼,心已经彻见到了心本身就是苦,那个就是明。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些,那个称之为我们有无明。
苦的终点就在于我们能够看到实相,有智慧。一个人抵达纯净无染是因为智慧,也就是毗钵舍那的智慧。这个就是佛陀为我们分享的那条出路。每一个追随他步伐的人都是他的子孙。我们是佛陀的孩子,我们不需要去找借口说是佛陀让我们来出生的。佛陀不可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来出生的,因为每一次出生,每一次都会苦。他想让我们再次出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都是颠倒的了。
我们呢,要慢慢地学,提升我们的心灵水平,来到佛的境界。我们的心对佛陀、法、僧的信仰非常地稳固,不再有任何的动摇,再也不相信外面的谣传,这个就是我们必须要学的全部的路线。我们学了之后并不只是单一地透过听来学,必须要动手实修。
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会不会太难呢?难也必须学!好过于很容易,很容易的话,往往就以为特别简单。不存在,没有免费的。
1号:打坐10到40分钟,日常生活中观呼吸、观动。隆波让看烦恼习气,已经能看到了。但是看到了之后,它依然没有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看到了。隆波:也看到了,但是看到了之后不中立。比如看到了烦恼习气,恨它们,那是因为你的觉性还不够强大。如果你的觉性很强大,如果真的正确的话,在看的瞬间烦恼习气就会马上灭掉了。必须要慢慢地去训练觉性,它不会平白无故自已生起的,觉性生起源自于心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因此你常常地看烦恼习气,心能够把烦恼习气记得很牢,一旦烦恼习气生起的一瞬间,觉性生起了,烦恼习气就灭掉了。至于说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有灭掉?事实上是有新的烦恼习气藏在了背后。
假设你生气了,然后你看到生气,你不喜欢生气。不喜欢生气,就是属于新的烦恼习气了。然后你直接看:哎,什么时候生气可以消失?什么时候生气可以消失?不会消失的,因为你一直在加火种呢,所以火不会灭掉的。因此要慢慢地去训练,不停地去观境界,常常地看烦恼习气。接下来觉性强大了,你的心会安住起来。能够及时地知道境界,然后心就会自然获得正定。因此,当你看到嗔心生起,你及时地知道的一瞬间,嗔心灭掉,心就会安住起来了。不需要去打坐入“禅那”,它会自己入禅那。但是还没有来到禅那的阶段,就是先仰赖于“刹那定”,不停地修、修、修、修、修……到了觉性、智慧真的足够圆满的时候,它会集中自行入禅那。你不需要入禅那,心会自行入禅那,然后生起圣道圣果,就是在那个时候生起圣道圣果。
1号已经进步很大了,继续用功,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别干预,依然还喜欢干预。
2号:嗔心比较重。现在有觉性能更快地看到嗔心了,看到生气的不是心,看到生命有苦,但是苦减少了,看到心喜欢去创造“有”。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卡住的地方,是卡在“五欲”里面,卡在快乐、舒服里面。这是诱饵,是魔王的诱饵,它会阻碍我们抵达涅槃。稍微强大一点,去观察自己的心,心黏着于快乐、舒服,黏着于享受,要去及时地知道。这样心就会强大起来,就可以继续往前迈步。如果你卡住了,就无法往前迈步了。要忍耐!
3号:基础是嗔心比较重,但是也爱身体,喜欢想。训练觉性,觉知自己。训练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已经迷失了。曾经听隆波的开示说,出现像雪花一样的,那个是“毗钵舍那的杂染”,不知道我有没有在修毗钵舍那?
隆波:当下这一颗心有安住吗?心在外面。心在外面的哪里?在念头里面。心在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要知道心在想。从现在开始,一旦心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不批评它。它再跑,再知道;再跑,再知道。接下来心能够记得迷失去想的这个状态,觉性就会自行生起。迷失去想的一瞬间,觉性会自行生起,心就会独立凸显、安住起来。别去打压它,要用正常的心,不要去强迫、打压它。
3号同样也好,并不是很差。你只需要常常地去用功,常常地读自己的心,这样就可以不停地进步,要用心。
3号比2号还容易一点,2号黏着于快乐,黏着于快乐是很难战斗的。
4号:在顶礼隆波的时候,知者的心自动自发地醒过来。早期会呵护知者,一旦及时地知道,修行的刻意就会减轻了,心会更加自然。现在觉性生起得更频繁,知者的心能维持得更久了。有些天心有力量,有些天心又会退失。曾经看到心自行生灭,但是智慧还不足以看到心不是我。想问修行对了吗?
隆波:对的,修对了,去用功。不需要想着说“心是我”还是“心不是我”,到了时间它会自行照见。就像是我们自己看到这个身体不是心,这个身体和心是不同的部分,这样,它看到了,不需要去想、去思维的,在看到“心也不是我”,它也不是自行看到的,而是要去播种足够的“因”。
修得很好了,继续用功。要忍耐,这条路是很漫长的,我们修行即便是这辈子战斗到死也要战斗。
4号已经修得很快了的,恐怕不要一辈子了。要用心,用功修行,别迎合烦恼习气。在你执着抓取自己的念头和看法的时候,要及时地知道。否则这会让你的自我很强大,就会太过于我慢,而且就会嗔心很重。嗔心很重,往往都是由于念头、观念发生冲突。如果你读得出自己的心,就不会跟任何人发生争吵的,就会很舒服,心会很清凉。现在你的心已经变化很大了,你能感觉得到吗?很好,智者自知。
5号:修行,每天做固定形式的练习来供佛。日常生活中经行,紧随着去观迷了知道,不停地看到控制不了。修行还对吗?
隆波:修行还可以的。但是刻意控制自己的力道稍微大了一点点。你能感觉得到吗?这是你以前旧的习惯,习惯性地去打压、控制。真正要的就只是去感觉,别去打压它。观身,就像看别人一样的;观心工作,看到心的贪嗔痴之类的,就好像看着别人贪嗔痴一样的。以无得无失的心去看,这样修行就会容易。但是如果你修行是为了要得、想好、想知道、想看见、想成为、想获得……心就会有点紧,有点憋闷,就会苦闷僵硬的。要放松一点、放松一点,别让欲望在背后驱动修行,而要不停地去如身本来面目去观身,如心本来面目去观心。不去打压它,不去干预它,常常地去训练,这样就会自然好起来的。你已经变化很大了,以前紧盯比现在要厉害得多。
6号:固定形式的练习,有时候用的是“佛陀”跟呼吸,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有时候用“佛陀”及时地知道心,迷失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起来就会念“佛陀”,观“迷了知道”。依然还迷失很久,心不中立,嗔心重,不知道应该观身还是观心呢?
隆波:去念“佛陀”,去呼吸,这样你的心才可以增长禅定。你的禅定还不够,心很容易动摇,要让它放松一点,禅定并不是指苦闷。感觉到了吗?心跑到隆波这里来了,这和跑去想交替进行。你现在大概能观得了心。当你什么时候可以观心工作,心里面生起了什么感觉,你要去觉知。什么时候观不了心,那就回来觉知身体。你的禅定的力量还不够,所以别扔掉身体。
事实上用心来修习禅定也可以,只是说很难。如果你用身体修习禅定,去到无色界定,就会容易一点。如果用心来修习禅定,当来到无色界定,会很容易迷失。因此,如果什么时候观心观不了,那就觉知身体。别静止不动,要不停地动,身体动了觉知、动了觉知。就去修这个,好过于观呼吸。动了觉知,这样心力就会比你坐着观呼吸更强。
7号:在睡觉之前和起床之后固定形式用功,一次三四十分钟。日常生活中的觉性很少,一旦有觉性生起就会念诵“佛陀”。迷失依然很频繁,有时候看到身心不是我,不确定是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隆波:并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但是必须要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不然心就会迷失很久。跟呼吸在一起,跟“佛陀”在一起,或者是跟身体的动在一起。身体本身已经在动了的,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动的姿势。感觉到吗?它不停地在动。要让心跟身体在一起,身体动了去觉知、觉知、觉知,然后禅定的力量就会增强,就可以安住起来。不需要担心智慧,智慧本身就已经有很多了的,如果你的禅定对的话,开发智慧就不难了。要让禅定足够,你的禅定依然还不够,别紧盯别紧盯,甜甜地笑、甜甜地笑。对,心放松一些了,能感觉到吗?要用当下这一刻,这样很平常、很正常的感觉去修习禅修的业处,看身体坐,身体动,或者是看身体呼吸。你的心就只是观者,不停地去观,不用担心观到什么时候。不停地观,接下来就会明显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在看到身心彻底地分开,当我们能够入无色界定,在入无色界定的时候,身体会消失,然后一旦心从禅那里面退出来,又有了禅定,又有了身体的时候,就很清楚地看到身跟心彻底地分离开了,不需要刻意了,再也不会聚合在一起了。但是如果我们来不到那一点,我们就慢慢地去观,看到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动之类的,不停地去觉知,然后就可以累积心力。如果心有力量,心力够的话,心偷偷地去做一点点什么小的动作,就会自然看到。并没有刻意去看,会自行看到。
7号很好,但是要努力地跟“临时的家”在一起,不然就会迷失很久,会迷失很久才能有觉知。
8号:持五戒。每天早上打坐,晚上念经,努力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依然还无法做得很好,想知道:一旦心集中,心有归位吗?
隆波:还没有归位,心在外面你感觉得到吗?你试着把心放在自己的喉咙,这一段的骨头的地方,现在你区分得了吗?刚才你在外面。要让自己的心不停地在自己的身体里面玩。在脖子这里玩,在尾椎、在手、脚上面玩,不停地让身体动,不停地让心动,刻意地让心去移动,去到哪个地方你及时地知道,它去到哪里了及时地知道,接下来你的觉性就会很快,心只要一点点小动作,无论它去到哪个地方,你很快就能捕捉到,心就会安住起来。就在这个身体里面移动,别移动到外面去了。
好,今天讲法就讲到这里。
检查禅修进度,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那是很个性化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拿去用。如果听到说这个人要看这里,那个人看那里,就拿去实修的话,会坏掉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因此如果我们擅长于什么禅修的业处,就用那个禅修业处。
好了,时间到了。愿每一位要赶紧去学,在我们老之前、病之前、白白地死之前,要急忙动手来学自己的心。有觉性,不停地读自己的心,戒定慧就会自行生起。如果戒定慧圆满了,解脱——也就是道果就会生起。道果涅槃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能做得到的事情,只要你修对而且量够的话就可以了。不需要期待靠别人,不需要期待去依靠别的事物,包括也不需要靠天神。谁也不靠,就靠自己!
好了,就到这里。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直播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公号: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