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psn20.9《简单的基础修行指导》 -阿姜巴山-2020年12月9日: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页面横幅}} center {{课程导航}}”) |
小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页面横幅}} | {{页面横幅}} | ||
[[文件:Dpsn20.9《简单的基础修行指导》 -阿姜巴山-2020年12月9日.mp3|center]] | [[文件:Dpsn20.9《简单的基础修行指导》 -阿姜巴山-2020年12月9日.mp3|center]] | ||
[[文件:Dpsn20.9《简单的基础修行指导》 -阿姜巴山-2020年12月9日.mp4|center]] | |||
[[Category:阿姜巴山|D]] | |||
法谈摘录 | 错过了今日,回首已然万万世 | |||
阿姜巴山 | |||
2020年12月9日 63’08”~68’33” | |||
大家仅仅只需要这样实践,道、果、涅槃便触手可及,那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达成的。老师并没有让大家透过深入禅那来获得知者的心,那是你们难以做到的。 | |||
当我们走在一条“自己可以做到”的路上,也许并不觉得玄奥或花哨,那只是一条平凡无奇的路,然而经由实践它,可以导向离苦,真的,它就是这么简单。 | |||
佛陀开示说,四念处是使众生超越忧悲苦恼的唯一道路。 | |||
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关于四念处——要有觉性(念),持续不停地感知身、感知心,直到心可以牢记境界,然后真正的觉性(正念)得以生起,真正的禅定(正定)得以生起…… | |||
在起步阶段,我们训练自己从“没有觉性”到“生起真正的觉性”,一旦真正的觉性(正念)生起,自动自发的禅定也会开始具备。 | |||
四念处实践的早期训练是为了获得觉性,后段训练是为了获得智慧——(以)看到刚才带领大家去觉知或解释的那些境界的真相。 | |||
比如,身体只是一团物质,持续不断(地)被苦所逼迫着,每一个姿势之中都有苦,每一个呼吸之间都有苦,(身)不是「我」、不是「我的」,属于世间的。 | |||
我们不是心的主人,我们无法指挥心,(心内的现象)它们来了就走、生了就灭,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持续地观察下去,直到心得以领悟这个事实的真相。 | |||
如果观察的量积累足够,心也愿意接受实相、随顺真理。所谓真理,就是指事实的真相,真理并没有任何深奥隐秘之处,真理就敞开在我们眼前。 | |||
让大家要有眼睛,意思是要有「法眼」——有觉性,有正定,去洞见呈现在眼前的、敞开的真相。我们要依靠自己去亲见,最终依靠自己去领悟【法】,而不是被老师“推着”去领悟。综上所述,老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老师负责教导方法,行者必须仰仗自力去亲证。经由训练觉性,经由训练正定,对于名色投入关注、对自己的身心投入关注,并且以持戒作为基础。 | |||
大家需要的只是自己去实践。如果正确练习,累积的量也足够,就不必问:「我会不会证悟道果和涅槃呢?」只要「因」是正确的,「果」必然是正确的。 | |||
大家觉得有希望吗?如果这样还看不到希望,那么,在座的、尊贵的每一位,老师也不知该怎么办了,只有放手啦…… | |||
如果大家做到了,老师将会感到欣慰,并且随喜功德。如果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因为还有数不清的菩萨,等着证悟成觉的未来佛还有很多呢……大家先继续轮迴回吧——起起伏伏,有时堕入地狱,有时去往畜生道,有时投身为残疾人,有时贫穷、有时富有……不停地经历生、老、病、死,「爱别离」到心有余悸,「病」到心有余悸,「死」到心有余悸,「失望」到心有余悸,「求不得苦」到心有余悸……届时再回头来学法。 | |||
那可是心有余悸之后哦,或许已经是一万世、十万世、几大劫以后了……等到苦够了,还是得回来学习今天所学的,为了再次获得引领我们离苦的工具。 | |||
换句话说,今天如果不学,就先去轮迴回吧,待到未来想学时,还是要学这些。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位佛陀所教导的都是同样的法。 | |||
既然生为人身、活到了今天,又没有聋哑呆傻,也还听得懂法,还有力气可以活动,还没有死……那么,开始训练的因缘已经具足。 | |||
今天的教导非常非常非常——简简简…单单单……大家开始实践吧! | |||
<small>/禅窗翻译组声明/ | |||
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small> | |||
{{课程导航}} | {{课程导航}} |
2023年6月11日 (日) 12:42的最新版本
法谈摘录 | 错过了今日,回首已然万万世
阿姜巴山
2020年12月9日 63’08”~68’33”
大家仅仅只需要这样实践,道、果、涅槃便触手可及,那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达成的。老师并没有让大家透过深入禅那来获得知者的心,那是你们难以做到的。
当我们走在一条“自己可以做到”的路上,也许并不觉得玄奥或花哨,那只是一条平凡无奇的路,然而经由实践它,可以导向离苦,真的,它就是这么简单。
佛陀开示说,四念处是使众生超越忧悲苦恼的唯一道路。
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关于四念处——要有觉性(念),持续不停地感知身、感知心,直到心可以牢记境界,然后真正的觉性(正念)得以生起,真正的禅定(正定)得以生起……
在起步阶段,我们训练自己从“没有觉性”到“生起真正的觉性”,一旦真正的觉性(正念)生起,自动自发的禅定也会开始具备。
四念处实践的早期训练是为了获得觉性,后段训练是为了获得智慧——(以)看到刚才带领大家去觉知或解释的那些境界的真相。
比如,身体只是一团物质,持续不断(地)被苦所逼迫着,每一个姿势之中都有苦,每一个呼吸之间都有苦,(身)不是「我」、不是「我的」,属于世间的。
我们不是心的主人,我们无法指挥心,(心内的现象)它们来了就走、生了就灭,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持续地观察下去,直到心得以领悟这个事实的真相。
如果观察的量积累足够,心也愿意接受实相、随顺真理。所谓真理,就是指事实的真相,真理并没有任何深奥隐秘之处,真理就敞开在我们眼前。
让大家要有眼睛,意思是要有「法眼」——有觉性,有正定,去洞见呈现在眼前的、敞开的真相。我们要依靠自己去亲见,最终依靠自己去领悟【法】,而不是被老师“推着”去领悟。综上所述,老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老师负责教导方法,行者必须仰仗自力去亲证。经由训练觉性,经由训练正定,对于名色投入关注、对自己的身心投入关注,并且以持戒作为基础。
大家需要的只是自己去实践。如果正确练习,累积的量也足够,就不必问:「我会不会证悟道果和涅槃呢?」只要「因」是正确的,「果」必然是正确的。
大家觉得有希望吗?如果这样还看不到希望,那么,在座的、尊贵的每一位,老师也不知该怎么办了,只有放手啦……
如果大家做到了,老师将会感到欣慰,并且随喜功德。如果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因为还有数不清的菩萨,等着证悟成觉的未来佛还有很多呢……大家先继续轮迴回吧——起起伏伏,有时堕入地狱,有时去往畜生道,有时投身为残疾人,有时贫穷、有时富有……不停地经历生、老、病、死,「爱别离」到心有余悸,「病」到心有余悸,「死」到心有余悸,「失望」到心有余悸,「求不得苦」到心有余悸……届时再回头来学法。
那可是心有余悸之后哦,或许已经是一万世、十万世、几大劫以后了……等到苦够了,还是得回来学习今天所学的,为了再次获得引领我们离苦的工具。
换句话说,今天如果不学,就先去轮迴回吧,待到未来想学时,还是要学这些。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位佛陀所教导的都是同样的法。
既然生为人身、活到了今天,又没有聋哑呆傻,也还听得懂法,还有力气可以活动,还没有死……那么,开始训练的因缘已经具足。
今天的教导非常非常非常——简简简…单单单……大家开始实践吧!
/禅窗翻译组声明/
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