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2.84《境界的“特相”与“共相”》-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10月2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70行: 第170行:




编译声明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Category:当下启程文字整理]]


文字摘录: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部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https://survey.idhamma.net/s/c1eZ6U 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课程导航}}
{{课程导航}}

2024年9月15日 (日) 21:51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生命中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值得关注|2022年10月2日之一

法的修行是不难的,认真地去用功。如果像玩儿一样,就不会好起来,有时修有时停,不会有结果。要果断,要用心,真正地去实践。

居士也适用这样的原则。隆波是居士的时候,每一天都用功修行,持好戒,花时间自己去实践,什么时候有时间就去用功。一醒过来就要用功了,一想到用功,就觉知身、觉知心。白天不管做什么,不断地读自己的心,不断地读下去。

比如周一醒过来,懒惰不想去上班:为什么放假的日子那么短!懒惰,知道懒惰;去洗澡,去大便什么的,看身体在做什么;坐公交车去上班,或者等公交车,车不来,心忐忑不安,知道心忐忑不安;能上车了,高兴,知道高兴。

整天不断地读自己的心,不管是行住坐卧吃喝做说想,不断地觉知,读自己的心。

下班回家,洗澡吃饭,休息一小会儿,然后就用功。起先,隆波固定形式做得比较多,打坐是在家里,不是去寺庙。在家里修禅定,心空,就看到境界从空中涌现出来然后灭去,涌现出来然后灭去,这样观下去,固定形式是用这个方法,这包含了禅定和智慧。

因此,不要浪费时间,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有多少也不知道,只知道是不多的。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但是那个“想要“非常多。把时间用来去迎合自己的烦恼习气,有多少时间都是不够的,因为烦恼习气是没有止境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好,就要果断,不要黏着于世间的快乐。跟世间在一起,要懂得跟它在一起,要自律,每一天都要用功,不久我们就会明白。

比如修禅定,当心空了,就看到境界涌现出来,我们的禅定也许不够,做不到这个程度,那就做我们可以做到的部分。

慢慢训练,不管什么境界生起,不断地去知道。眼睛看到色,心变化,及时知道;耳朵听到声音,心变化,及时知道;鼻子闻、舌头尝、身体接触……舌头接触味道,心变化,要及时知道。

在心方面,心迷,心去想这个事情,心是这样;想到另一种事情,心又变。想好,心就清凉;想不好,心就燥热。

我们不用对想的内容感兴趣,要知道心去想了。心想什么内容不重要,但是心想了要知道心想了,知道它在心方面迷失去想了。多多地去训练,禅定就会越来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动,觉知,心在六个根门接触有变化,觉知,我们的禅定就会越来越多,这是刹那定。

像我们的心有贪,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贪的心就灭去,没有贪的心就生起,心就得到禅定。因此,要及时知道境界,每一次都去知道,我们就会得到一点点禅定,称之为“刹那定”。

如果我们持之以恒,从醒过来到睡着,有时间就观,有时间就知道,不断地知道下去,它就会慢慢有力量,坚强起来,心就会安住、独立凸显,就可以仰赖它继续往前走。


分离名色五蕴|2022年10月2日之二

当心安住了,不要只是安住而已,这样是愚蠢的。当心安住了,我们就去把蕴分离。如果我们无法分离名色、五蕴,就无法开发智慧,不用说修毗婆舍那了,只是基础的智慧都做不到。

我们要努力去训练,直到我们的心安住起来。不要让它安住,我们积累,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它才有力量。如果我们不断地逼迫、呵护它,心就没有快乐。心像小孩一样,不喜欢被别人逼迫,当它没有快乐,禅定就不会生起。

因此我们修行,做固定形式能做就做,做不了就修刹那定。有什么境界生起及时知道,日积月累,心就会独立凸显,那时我们就可以继续开发智慧。

当心独立凸显了,我们就看到身体是一部分,心是另一部分,它们是不同的部分,这是基础的智慧,称作“名色分离”。

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阿姜摩诃布瓦尊者说过:“如果没有把五蕴分离,不用吹牛说自己开发智慧了。”所以要开发智慧,要能把五蕴分离,这称之为“名色分别智”,经典上是这么说的。

有这样的智慧,要仰赖于安住型禅定的力量。

比如,我们知道心跑的一瞬间,我们就得到一瞬间的禅定,最后它就能安住,独立凸显。然后我们就可以把蕴分离,看到身体呼吸,心是知者;看到身体行住坐卧,心是知者;看到身体移动,心是知者。不断地把它分开,看苦、乐在身体生起,苦、乐不是身体,是掺杂进身体的事物,它和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心是知者。

隆波曾经修过坐着一动不动,然后身体酸痛得很厉害,就去观这个酸痛:酸和痛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这样就可以把蕴分离得更多了。

起初,我们把身心分开,是两个蕴,接下来看到“背痛“在身体生起,看到刚才身体没有痛,现在痛,身体像刚才一样坐着,但是刚才没有痛,现在正在痛。因此,酸和痛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

或者,看到心里的苦、乐。开始心很混乱,没有宁静,就看到心没有快乐,很混乱。修行下去,心就宁静,有快乐生起,我们就可以看到生起的快乐,打坐有快乐,这个快乐不是身体,这个快乐不是身受,这个快乐也不是心,心里面的快乐不是心,不断地分离下去……

或者我们继续修行,眼耳鼻舌身心接触所缘,心,时苦时乐,我们就看到苦、乐是被知道的对象,不是心、不是身。有时善法、不善法生起,比如我们的心有快乐,贪心喜欢掺杂进来,我们就会看到快乐和贪是不同的部分,慢慢把它分离开:快乐是受蕴,贪是行蕴,心是知者,心是识蕴。

慢慢把它分离,但是不要只是想出来,必须要真正地看到。要想能够看到,我们的心必须要足够安住,因此,我们不能扔掉禅定。

隆波看到有的人起初无法进入禅那,就去觉知身体,身体动,身体呼吸,不断的地知道下去,时间不久心就有了力量,安住起来,就可以把蕴分离。

很简单的分离,比如现在身体正坐着,感觉到了吗?身体正坐着。点头看看,去点头,看到了吗?身体动,心是知者,身心是不同的部分。

接下来,就慢慢把它分离,身体的苦、乐,跟身体是不同的部分;苦、乐和不苦不乐,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慢慢分开。善法、不善法,也是另一种,它是行蕴,它也不是身体,也不是受,不是苦、乐,也不是心,它是另一种蕴。

当我们把蕴分离以后,如果心还独立凸显——但是大部分人把它分开后,心就散乱了,我们就要回来修习宁静。能修禅那就修禅那,修不了就去知道身体动、停,观身体移动,不要直接观心。心是很快的东西,观心不久它就溜走了,但是身体跑不了。

因此要修禅定,如果无法进入禅那,观身体更容易、更简单,因为心很快、很灵敏。看到身体坐,看它呼吸,不断地观下去,不久,心就会有力量,就这样继续把蕴分离下去。

然后,就去观每个蕴、每个四大或者每一个境界,都在呈现共相,不管是名法色法,它们都是有共相的,也就是无常,苦、无我。

无常,是有了的就会没有,没有了的又有,它是不一定的、不固定的; 苦,就是有的时候它被逼迫着消失; 无我,是它有或者没有,我们都无法控制,随顺因缘,这是无常、苦、无我。

无常,是它曾经有、然后就灭去; 苦,是有的东西正被逼迫着消失; 无我,就是它有或者灭去,没办法掌控,它随顺它的因缘。

我们看到每一个境界都在呈现三法印。


境界的特相和共相|2022年10月2日之三

我们修行是为了看到“共相”,但是在看到共相之前,要先看到一个一个的“特相”。 贪有它的特相,不像嗔,嗔有它的特相,跟快乐不一样,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相,巴利语称之为「visesa-lakkhana」,每一个境界都有自己的特相。

例如“心”的特相就是自然地去知道;“瞋”的特相就是去伤害、去推所缘;“贪”的特相就是吸引,想得到就吸引进来。

比如我们看到小猫可爱就想抱它,对吗?这个就是拿进来,这个是贪。

如果是嗔,就会去推,不喜欢就会推出去。

痴,就是抓不住境界,混乱、犹豫、散乱,抓不住所缘。

每一种境界都有自己的状态,有属于各自的特点、特相,让我们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是这个、那就是那个,贪是这样、嗔是这样、痴是这样、苦是这样、乐是这样、色是这样、心是这样……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但我们不是学习心,只是学会把它们分开而已,学它的特相「visesa-lakkhana」,是为了知道——这个在生起、存在、灭去。

因此,学习特相「visesa-lakkhana」,让我们知道这个是什么,然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要看到它的三共相「samanya-lakkhana」,知道它呈现三法印,不能真的保持状态。

我们只是看到它本身的境界,只是奢摩他,还在奢摩他的部分,但是我们看到境界的三共相,看到三法印,这才是毗婆舍那。


Vipassana(毗婆舍那)的真义|2022年10月2日之四


我们慢慢训练,从一开始就有很多细节。开始是训练心,让它先有禅定,要逐步进入禅那也可以,从二禅到八禅,就会得到知者的心。如果我们修不了,就去修一种禅法——心动了,知道;心跑了,知道。这样也可以,接下来心就会慢慢有力量,独立凸显。

当心独立凸显后,就要训练把蕴分离。能分离蕴,就会看到在一个蕴里面也有很多的境界,比如行蕴,它有很多的境界,有五十多种。我们不用去学全部的,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每一个境界生起、存在、灭去,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是希望看到这个,而不是希望看到贪是恒常的、嗔是恒常的,不是这样的。每一个境界都一样的,苦、乐是平等的,它们在三法印面前是一样的;善法、不善法在三法印面前是一样的。

要看到三法印,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看到”而不是想出来。毗婆舍那(vipassana)的“vi”就是清楚、彻见;“passana”就是看到。要看到的,不是想出来的,紧盯也不行。

要看到,我们看到什么?我们看到贪生起、贪存在、贪灭去,这叫做我们“看到”了。如果想:我们现在的心是贪还是嗔呢?这个不是看到,仍然还迷失在思维里面。

随着我们不断积累正确地看到,看到得很正确,有什么生起就看到三法印,常常地看到三法印,到了某一点,心就会自己总结:不管哪个生起,它都会灭去,一切生起地都在呈现三法印。


苦是世间的平常事|2022年10月2日之五

6号:睡觉之前修禅定——念经。用念诵(作为禅修所缘),迷失了就知道。这时候生命有问题,也是宁静、忍耐!看苦更多、更快了,胸口有压迫感,看到禅定里面有光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会成功,以前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在没有怀疑,可以一动不动地忍耐、等待。我的感觉是对的吗?

隆波:对的,要修下去,它会越来越对的。如果不修的话是错的,修下去,训练下去,就会看到身体地变化、心地变化。

感觉到吗?身体不是我;

看到吗?苦乐不是我,它是被知道的对象;

看到吗?善法、不善法只是来了就走的东西;

看到了吗?心不断地变化,有时知道、有时走神,时好时坏、时苦时乐。不断地去知道,如实观。

比如说现在,感觉到了吗?心有什么感觉生起?看得出来吗?有法喜生起,去知道它,不要让它笼罩心。有法喜生起,只是知道,不去紧盯它,只是知道它。法喜,只是一种境界而已,生起、存在、灭去,像其他的境界一样。

当心有苦,心就想逃避,但逃避不了,(想)逃避苦是逃避不了的,因为苦是世间的平常事,逃不了的,因为这个世间(本来)是苦。

我们观下去,心没有保持中立,要知道心没有保持中立。如果心保持中立,不用怕苦,苦是世间的资产。心没有保持中立,看到苦,我们就不喜欢,想快点摆脱它,心就朦胧了。要及时知道不喜欢苦的心,要及时知道努力不苦的心和希望一动不动的心……不停地知道就会越来越好,苦会更少。


放任心去觉知|2022年10月2日之六


8号:念经、经行、打坐,坐的时候感觉好像有力量,集中在额头和胸口。要下坐之前,感觉看到自己要睡着了,但是逼迫不了,不知道禅修是对的还是错的?

隆波:修下去、修下去吧!当心要集中起来,它好像是睡着了,随它去,让它休息。但是从禅定里退出来,仰赖于觉性,知道身、知道心。当没办法知道身,就去知道心。当它退出来,就会看到身心是不同的部分。

我们在用功的时候,有时修到身体消失、世间消失,只有心。心进入到无色(定),当从无色(定)退出来,就会觉得身心是不同的部分。然后从那一天起,身心就不会合在一起了,分成两个部分了,蕴就会自动自发地分离了。

不要跳进去紧盯,要更舒服一些,太紧了,心不会宁静。因为太紧,心没有快乐,禅定就不会生起。

修一种禅法,让(心)集中,不用说它。但是它退出来的时候,如果看到心运作,就观心下去,如果观不了,就看身体在呼吸,身体不是我,这样观下去。

看到了吗?

现在的心跟刚才的心是不一样的:看到身体呼吸,不断地观下去,观身体呼气、吸气;动,看到身体动、身体行、住、坐、卧……舒舒服服地去觉知,然后在心里,就会觉得这个呼气吸气的身体、行住坐卧的身体、停动的身体不是我、不是我的。慢慢教它,心就不会只是宁静而已。

心,随时(有可能)一动不动,因此要观察身体,心就不会黏着于一动不动。像现在这一刻是正确的,但之前不对。这一刻又错了,我们开始收摄它,紧盯,让它一动不动。

放任它(松开),看到身体呼吸、身体动……这样修下去、觉知下去,好过于坐着然后跳进去紧盯,这是(在)浪费时间,心不会开发智慧的,(因为)它一动不动的。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整理法谈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