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壹《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隆波帕默尊者-泰国苏孔泰大学-2009年4月29日: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 |||
第2行: | 第2行: | ||
[[文件:壹-《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mp3|center]] | [[文件:壹-《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mp3|center]] | ||
[[ | [[文件:Cs1《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隆波帕默尊者-2009年4月29日.mp4|center]] | ||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 ||
第9行: | 第10行: | ||
泰国苏孔泰大学 2009年4月29日 | 泰国苏孔泰大学 2009年4月29日 | ||
中译-禅窗 | |||
第23行: | 第26行: | ||
理论阶段的法,与实践阶段的法是不同的!理论阶段的法,可以提前预备今天要讲这个,然后再讲那个……但是现在,隆波也不知道将会讲些什么。 | 理论阶段的法,与实践阶段的法是不同的!理论阶段的法,可以提前预备今天要讲这个,然后再讲那个……但是现在,隆波也不知道将会讲些什么。 | ||
不过我们知道今天的主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这的的确确是修行的核心!一般来说,当我们想到修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经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是不同的——一定要放慢速度、要轻柔;一定要缓慢地移、缓慢地动。如果走,一定要走得很慢,或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慢慢做,我们认为这才被称作是修行。又或者,打坐时,一定要闭眼才叫做修行,是不能睁眼的。必须是这样的姿势以及那样走,才称为修行。 | |||
其实,修行并不是这样。 | 其实,修行并不是这样。 | ||
第81行: | 第84行: | ||
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呢?那个方法被称为“四念处的修行”,或者用更直接的说法是——修行毗婆舍那(内观/观禅)。 | 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呢?那个方法被称为“四念处的修行”,或者用更直接的说法是——修行毗婆舍那(内观/观禅)。 | ||
宗教的实践有两种,一种称为“[[奢摩他]]”,一种称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 | |||
“奢摩他”是为了让心宁静、快乐,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 | “奢摩他”是为了让心宁静、快乐,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 |
2023年5月1日 (一) 17:02的最新版本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尊者
泰国苏孔泰大学 2009年4月29日
中译-禅窗
居士们,大家吉祥如意!
现在可以照相,但是一旦开始讲法的时候,就不要再照了。
——请!请!请!——
够了吗?够了。请!
在隆波(隆波帕默尊者自称)讲法的时候,请大家配合一下,不要照相。因为隆波讲法的时候,无法提前知道所讲的内容,那是取决于听众的。如果听众的心比较宁静,法也会比较细腻、比较深入。如果听众的心是比较散乱而飘忽不定的,那么法也是蜻蜓点水式的;它是与听众的心灵状态相匹配的。
理论阶段的法,与实践阶段的法是不同的!理论阶段的法,可以提前预备今天要讲这个,然后再讲那个……但是现在,隆波也不知道将会讲些什么。
不过我们知道今天的主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这的的确确是修行的核心!一般来说,当我们想到修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经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是不同的——一定要放慢速度、要轻柔;一定要缓慢地移、缓慢地动。如果走,一定要走得很慢,或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慢慢做,我们认为这才被称作是修行。又或者,打坐时,一定要闭眼才叫做修行,是不能睁眼的。必须是这样的姿势以及那样走,才称为修行。
其实,修行并不是这样。
真正的修行是要有觉性!
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在修行!
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在精进!
什么时候没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没有在修行也没有在精进!
阿姜曼尊者的教导非常好,他说:如果我们修习禅定过多,修行的进展就会变慢。如果我们不断地思维与推理,心又会容易散乱。修行的核心要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并不意味着不必打坐和经行、不必在固定模式里训练,并非如此。在起步阶段,我们需要依靠固定的模式来显露觉性。一旦觉性显露了,我们就要把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真正的分水岭在于:谁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如果有谁无法将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那么他在此生想要体证到“道、果、涅槃”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要想找到一个在生活里真正具备觉性的人,太难了。但是,一个人若在生活里具有真正的觉性,那么今生今世体证“道、果、涅槃”就不是太难的事!
“道、果、涅槃”真的存在!
如果身为佛教徒,却不相信“道、果、涅槃”真的存在,就说明我们尚未明白佛法,还离佛法非常远!说明我们的信仰还是飘渺无依的。
涅槃并不只是一种理想。涅槃真的存在!涅槃就是欲贪的彻底止息。心的欲贪一旦止息,就会认识到涅槃是什么。
欲贪是心的渴望,或是怀有强烈欲望的心。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心,它一直在渴望不止。能够感觉到吗?心一会渴望这个、一会渴望那个,一直在不停的挣扎,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宁静与快乐。
涅槃这个词意味着欲贪的止息,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渴望;它意味着停止造作,又称为“非造作”;欲贪的止息,也叫做“离染”,这些全是对于涅槃的不同形容。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并不是人为描绘的虚无缥缈的理想。佛陀告诉我们:涅槃真的存在,涅槃是最极致的快乐!如果谁体会到涅槃,谁就会知道那是极致的快乐。涅槃远离了自我,远离了对于自我的执着;涅槃远离了烦恼、远离了苦,但它并不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佛陀不仅教导涅槃,他还指示给我们如何实践从而达到涅槃的方法。我们无须将涅槃描述得太过遥远,有些人把涅槃描绘的太遥不可及了,仿佛多生多世也无法抵达,仿佛那只是佛陀诱导大家去行善的美丽谎言而已!佛陀为何要诱导大家行善呢?佛陀所教之法比行善更上一层,并不只是为了诱导大家行善而已。行善当然会得到善的果报,但依然也会遭受好人式的苦!
佛陀教导了可以抵达涅槃的方法。他教导我们若想抵达涅槃,就需要学习什么?也就是学习与了解自己。这个被称为是自己的(东西)——就是身和心!我们要学习与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是什么。若想要抵达涅槃,就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与心。
透过学习,我们了解身和心只是属于世间的一个部分,而非真正的我们。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身和心(或远离了身和心),就可以照见涅槃。真的不难,一点都不难的。
佛教并不是哲学!有人认为佛教是哲学,也有人认为佛教是科学。然而隆波认为,佛教根本不需要是什么?事实上,佛教只是一种引领大家离苦的教导而已!
如果谁了解这个教导,谁就可以无苦,可以幸福快乐地活在世间,而无需躲进深山老林。因为在哪里都可以有幸福与快乐!工作赚钱并且养家糊口的在家居士,一样可以幸福快乐,而且幸福与快乐是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递增的!如果谁的因缘更为圆满,得以出家修行,那么他将有机会接触到更细腻的快乐。
法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并不专属于出家僧。法是中性的,它属于每个人。如果我们了解身与心、有觉性地知道身和心,有一天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进而体会到最美妙的幸福和快乐!这种幸福和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当人真正体会到它的时候,眼泪会脱眶而出,会惊叹道——啊!如此的幸福与快乐居然真的存在!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能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只是世间的幸福和快乐极其短暂、转瞬即逝。比如我们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一旦追求到了,会感到幸福快乐。但是请问,这种快乐能够持续很久吗?不久的。很快你就会厌倦,然后又想得到其它东西。世间的快乐和幸福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跟修行的快乐不可同日而语。如果透过修行逐渐了解身与心,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它们会越来越精妙!同时,心也会有阶段与有次第的远离苦。
现在跟随隆波学习的人里,心能够醒来并且具备真正觉性的人,是非常多的。已经说不清有多少了?几千还是上万吧。他们的生命已经被彻底改变。在报告禅修进度时,他们都表示说,自己的人生已被彻底转化!以前觉得特别特别苦,现在只剩下一点点了;以前要苦很久很久,现在时长越来越短。
如今他们觉得很快乐,并且发现以前的快乐总是依赖于别人或是身外之物。开发觉性之后,自身就有快乐涌现,当下就有,并且这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人。
如果快乐是仰赖于某人或某样东西,它就会让我们变成奴隶而没有自由。例如我们与某人在一起会觉得快乐,那么就需要讨好他,否则他可能会离开我们。又或者,如果我们的快乐是因为有一辆漂亮而豪华的轿车,那么假如车子坏了或是被撞了,快乐就没了。我们变成车的部下,要带它去洗澡、给它饭吃、给它加汽油等等,总之要给它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世间的快乐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它们总是需要依赖于他人、依赖于它物;然而佛法的快乐却是非常神奇的。有了觉性,就有快乐;有了禅定,就有快乐;有了智慧,也会有快乐。进而当我们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而解脱自在了,那种快乐更为美妙。所以,快乐具有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
每一位佛教徒真的很有福报,因为佛陀教导了我们灭苦之法。如果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实践,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先受苦受累,等到几年以后证得“道、果、涅槃“,才会快乐。并非如此!也不是说,这辈子修行了,要等到下辈子或是下下辈子才会快乐!不是这样的!
佛教是甚为神奇的!如果我们开发觉性,苦就会在眼皮底下开始消失,苦在当下便从内心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佛陀教给我们方法,我们只要追随其步伐,有一天就真的可以彻底离苦。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只有轻松、愉快、幸福与快乐!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依然会有快乐,因为那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的人事物。只要觉性升起,快乐就在那里。
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呢?那个方法被称为“四念处的修行”,或者用更直接的说法是——修行毗婆舍那(内观/观禅)。
宗教的实践有两种,一种称为“奢摩他”,一种称为“毗婆舍那”。
“奢摩他”是为了让心宁静、快乐,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
至于“毗婆舍那”,它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平静、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那”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并且得以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身与心的无常、苦和无我。这样照见之后,我们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此时就会体验到极其美妙的幸福和快乐。一旦放下对于身与心的执着,就会接触到涅槃!
想要认识涅槃,就要彻底了解身与心,然后就可以自己亲见涅槃!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持续地开发觉性。
隆波遇见的大部分修行人,几乎全都黏着在奢摩他上面。因此,世间人变为两类:第一类是根本不修行的,完全迷失在世间;另一部分喜欢修行的人,则几乎全部粘着在奢摩他里面。
我们这些喜欢修行的人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如果修行好几年了,情况一直是有时宁静有时散乱,用功便宁静,然后又再散乱。或说这么多年来,心一直是宁静了再散乱、散乱了又宁静;就说明我们肯定没有修行毗婆舍那。因为心只是在一味的追求快乐和宁静。
透过实践奢摩他所得的快乐与宁静是无常变化的!在此世间,不存在永恒的快乐。世间的快乐不会永存,无论如何都一定会变化。快乐都是临时的,短暂升起不久便会灭去。
奢摩他的目的是为了宁静、快乐、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那则是为了产生智慧,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因为目的不同,所以它们的践行方法也不一样。
我们要学习清楚的区分:心走什么途径是奢摩他,心走什么途径是毗婆舍那。如果区分不了,就说明绝大部分人只是在修习奢摩他,尽管他们自以为在修习毗婆舍那。
奢摩他的修行原则比较简单,其原则是先要观察自心。通常,我们的心是居无定所的,总是漂浮不定,一直摇摆。一会迷失到那里,一会迷失到这里,一会儿抓取这个,一会儿抓取那个。一个不会修行的人,便会强迫自己的心去宁静,强迫心是善良与积极乐观的。可是无论如何强迫与打压,心都无法静下来,只有紧绷与郁闷。所以修行之后,心若是紧绷的,就表示在以错误的方法修习奢摩他。如果实践正确了,心是不会紧绷的。
当我们了解心的特性便会发现,心就像是一个淘气的小孩: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苦,一会儿乐;心就是这样的。修习错误的奢摩他,就像是拿着打小孩的竹鞭,一直盯着小孩,不许他动,小孩会非常紧绷和郁闷。心也是同样的情形,如果强迫它宁静,心就会紧绷与郁闷。所以需要懂得技巧,找一个让心喜欢的禅法作为诱饵。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这个小孩喜欢吃冰淇淋,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小孩别在外面玩了,回家来吃冰淇淋,这样小孩自然愿意回家。他会很快乐,对吗?然后,他就不愿去外面了。
修习奢摩他的原则也是同样的。我们只须选择一种心所喜欢的禅法,而无须挂虑如何让心静下来。假如觉知呼吸是轻松、快乐的,那就觉知呼吸(观出入息);有些人观照腹部的升降会觉得轻松、快乐,那就观照腹部的升降;有人称念佛陀;有人喜欢经行,有人修习隆波田的动中禅等等的。如果练习之后,心觉得轻松、自在、快乐,那就练习这个方法。这种喜欢与快乐是产生禅定的最直接因素。一旦心有了快乐,它就不再愿意去其它地方,它便会与那个带来喜悦感的禅修观察对象打成一片,秘诀就在于此。
有些人无论怎样修行,心就是静不下来。因为他们拼命在强迫心去宁静,所以不可能宁静。相反的,一定要找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来作诱饵。比如,隆波小时候喜欢观呼吸,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导时,学习的就是观呼吸。观呼吸,就会快乐;有快乐,心就会宁静。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不愿再去外面玩儿。这就是禅定的秘诀!
奢摩他的诀窍在于选择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让心自然宁静下来。宁静若不是被强迫的,心是不会紧绷的。如果有谁修行以后感到紧绷与郁闷,就表明他的修行既没有奢摩他,也没有毗婆舍那。如果修行以后,心是快乐与宁静的,这样的奢摩他是没有任何强迫与压力的。一旦有了快乐与宁静,就不要得少为足!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实在太肤浅了。佛法比这个更加精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那么无须佛陀出世,其他老师也可以教导。然而佛法比此更为精深。
佛陀的教导是其他人所没有的,那即是毗婆舍那。
刚才隆波讲过,毗婆舍那的目的就是学习并且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如果能够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无常、苦和无我,就会了解它们不是“我”。如果这样照见,心便会厌倦与厌离。正如佛陀教导说:“因为照见实相,所以厌离;因为厌离,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因为欲望的淡化,所以解脱;因为解脱了,才会知道说解脱了。”
“生死已尽”一语,是指此生是最后一生。“梵行已立”一语,是指修行彻底结束了。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完成,为了离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一旦结束,就彻底结束了。这和世间的工作不同。世间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赚的钱会花掉,接着又要工作;赚的钱又花掉了,又去工作……然而修行是有终点的,被称为结束工作。结束我们的工作就是修习毗婆舍那工作的结束,这与世间的工作不同;后者苦了又苦,一直循环反复。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原则就是:“因为照见实相,所以厌离;因为厌离,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因为欲望的淡化,所以解脱;因为解脱了,才会知道说解脱了。”起步点在于“因为看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何谓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呢?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
因此,毗婆舍那的修行并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样肤浅,以为只要觉知身、觉知心,就是修习毗婆舍那。仅仅只是觉知身、觉知心,还是在修习奢摩他。一定要照见身和心的实际真相,才是毗婆舍那。
有人实践观呼吸,心始终盯住呼吸,从不离开,然后认为——觉知身、觉知心,就是毗婆舍那。并非如此!毗婆舍那必须见到三法印。
仅仅只是观呼吸,心从不离开;或是一直在观腹部起伏,从不离开;或是者经行时,脚的任何移动都有觉知、心从不跑掉等等的,都还不是毗婆舍那。毗婆舍那不是仅仅觉知身、觉知心,而是一定要知道身和心的实际真相。
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理解这个非常难。如果有谁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谁就已经开始见法(开悟)了。
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有三个等级——称为智慧的三个层次。
最基本的智慧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照见身与心不是“我”。初果须陀洹,就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不是“我”。
佛法教导说,证悟初果者的戒行是圆满的,定则只有一丁点,慧也只有一丁点。即便是须陀洹,定也只是一丁点,慧也只是一丁点。只不过他的戒行圆满后,有了觉性,任何烦恼升起,心都会及时识破,所以烦恼习气无法再控制心,也就自然不再犯戒!至于只有一丁点的定,是因为须陀洹的心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也是飘来跑去的。
我们有感到我们的心一直飘忽不定吗?看得出来吗?比如坐下来听隆波讲法,有时心会跑到隆波这里;有时则会专心听,就不再看隆波的脸了,只是用心听;听了两三个词,就关掉自己的开关,去想了。想了、听;听了、想。心一直摇摆不定,总在不停变化。
如果我们及时的照见,就会看见心的瞬间生灭:一会儿心生在眼、一会儿心生在耳、一会儿生在心去想;不停地变、不停地变。所以要不断的觉知,不间断的觉知身与心。持续的训练,不难的!它很简单,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简单!
第一步,要让真正的觉性显露。首先,找一个方法来训练觉知。在看到身和心的实际真相之前,一定要先看见身和心。如果忘记身也忘记心了,是不可能看到身与心的实际真相的。因此要先训练觉知身与心,发展觉性就是觉知身与心,这是修行的起点,也是修习毗婆舍那的第一步。
我们的心一直处在迷失状态:迷失在看、听、想,迷失在品尝味道,迷失在身体接触的感受里。比如坐着坐着,身上会痒,我们就会抓痒,对吗?抓的时候,心会比较舒服。我们并未觉知到身在抓痒、心觉得舒服。我们只是习惯性的无意识抓痒而已。那时,我们已经忘了身与心。无论做什么,如果忘了身与心,就是没有觉性。
隆波说的觉性是指修习四念处的觉性,是指知道身与心的觉性。忘记身和心的时候,就称为没有觉性。我们可以试着衡量,看看自己忘记身和心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注意到了吗,当我们“想”的时候,心就像是冲进了“想”里,对于身与心的意识就失去了。虽然有身,但就像没有身一样;虽然有心,但就像没有心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与心,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内容。
刚开始的阶段,很简单,找一个禅法作为观察自心的参照点。比如习惯于观呼吸,那就观呼吸,以玩游戏的方式去觉知,目的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念经礼佛,那就念经礼佛,轻松游戏地念,念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观腹部的升降,就去观;喜欢观行、住、坐、卧,就去观行、住、坐、卧;如果喜欢隆波田动中禅的手部动作,就去做。那样做是为了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举例来说,观呼吸时,轻松自在的呼吸。心跑到呼吸了,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心升起苦、乐、好、坏,要持续知道。透过观呼吸,持续知道自心。或者念经与念诵“三藐阿罗汉”之类的,念的时候,心一跑去想别的事,及时知道心跑了。念经时,心宁静了,知道心宁静;心散乱,知道心散乱。念经的时候要持续知道心的变化。这就是训练觉性。观腹部起伏也可以。观腹部时,心跑到腹部了,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无论心做什么,都要知道。
当我们着手于实践,起步阶段都要找到一个禅法,一个自己比较擅长与顺手的方法。修习之后,心感到轻松自在了,就可以继续选用那个方法。念佛也行,念三藐阿罗汉也可以;呼吸也行,腹部升降也可以;经行也行,隆波田动中禅的手部动作也可以。但请注意,修习目的不是为了让心静止,而是为了持续看见心的变化无常与运行轨迹。比如称念“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或者称念“阿罗汉三藐……”(巴利文的佛经),心跑去想了,要知道,“……三佛陀帕卡瓦”,心又跑了,也要知道。如果经常如此训练,以后心只要稍有一点动静,刚一想,觉性就会自己升起。
觉性无法依靠人为的指挥而升起,觉性升起的原因在于心牢牢记得那种状况。所以《阿毘达摩》才会说:“提拉杉亚(《阿毘达摩》巴利文的发音)”——就是心牢记那种状况,它是觉性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断的训练心去看到各种状态,直到有一天,觉性自然升起。一旦真正的觉性显露,就可以慢慢体会到,觉知会自己升起的。
一旦觉性自然升起,从此我们的修行便再没有门户之见。观身还是观心等问题再不会存在。刚开始的阶段,有人可能选择观身,有人可能选择观受,也有人选择观心,那都只是起步阶段,选择一个禅法来作为参照物而已。一旦越来越多的及时知道心,觉性可以自己升起。之后,就再也不存在哪门哪派。仅仅只剩下——当下是有觉性还是没有觉性?
当下若有觉性,有时候觉性会觉知身,有时候觉性会觉知感受,有时候觉性会觉知心,我们无法选择觉知身还是觉知心。如果有谁还在选择只观身或是只观心,那么就掉进了奢摩他。因此,真正的觉性在何时升起,我们无法选择,有时候是觉知身,有时候是觉知感受,有时候则是觉知心。
就像刚来的时候,法工安排大家先坐等一下,时间还没到,有位穿绿色衣服的居士来报告禅修进度。报告进度时,他说有一天他在洗澡、刷牙还是梳头时,感到身体不是“自己”。在完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觉性自己升起了(不是人为造作出来的),然后就看见“我”不存在。
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身体,就会知道身体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感受,就会知道感受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善心与不善心,就会知道心不是“我”。一旦真正的觉性升起,就开始照见——是身体在呼气,不是“我”在呼气;是身体在吸气,不是“我”在吸气;是身体在行、住、坐、卧,不是“我”在行、住、坐、卧,身体不是“我”。如果真正的觉性升起,当苦乐产生时,就会看见苦乐只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而已,不再是“我”苦、“我”乐。一切的善心与不善心(比如贪、嗔、痴)升起,就会照见是心(它)贪、心(它)嗔、心(它)痴,而不是“我”贪、“我”嗔、“我”痴,就会看见一切都不是“我”。
在刚开始,可以协助一下。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禅法,喜欢经行也行,适合念佛也可以,都可以,要选择一样作为参照物来观察心的运行轨迹。然后,觉性将会自然升起。一旦觉性升起,它会觉知身与觉知心。有时候觉知身、有时候觉知感受、有时候觉知心,然后就会照见它们不是“我”;看见正在移动的身体不是“我”;看见正在呈现的感受——苦、乐、不苦不乐——不是“我”;看见心的善与不善不是“我”,“我”不存在。
一个看见“我”不存在的人,就被称为已经体证初果(须陀洹果)的初级智慧。“我”不存在,没有一个“我”,这是初级智慧。
至于中级智慧,就是照见身体根本是纯粹的苦!看见身体是纯粹的苦的方法,仍是开发觉性——觉知身与心,跟初级阶段是同样的觉知。有时候觉知身、有时候觉知心,它会自然的持续、自发地觉知下去。
等到有一天,量足够了,心会聚集起来,对于收获做出彻底的宣判。它会知道“身是纯粹的苦!眼、耳、鼻、舌、身组合的身——是苦的聚集。”
在座有谁认为身体是苦,有吗?有的话,请举手,谁认为身体是苦的?那些举手的人先不要放下,隆波问一下,你们是认为身体一直是苦,还是时苦时乐?看到没有,我们并不认为身体一直是苦,而认为是时苦时乐。试试不把手放下,一会儿就苦给我们看了!好了,大家可以把手放下了。
别以为我们已经懂得法了。
佛陀教导说:五蕴是苦!此身此心是苦!可是我们根本没有看见此身此心是苦。一个真正看见身是苦的人,一定是三果阿那含。一个真正看见心是苦的人,则是四果阿罗汉。
至于那些认为身是时苦时乐;心是时苦时乐的人,随着觉性的增长,就会看见苦充满身体,只是多和少而已。心会自己看见!一旦看见身体是苦,看见那些组合成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是苦,我们会放下对于眼、耳、鼻、舌、身的执着。如果连眼睛都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色;如果连耳朵都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声;如果连鼻子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气味;如果连舌头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味道。之所以还会粘着眼、耳、鼻、舌、身,是因为心还在粘着色、声、香、味、触,就会在色、声、香、味、触这些方面有喜欢与不喜欢升起。但是如果智慧清楚的呈现——中级智慧升起,便会看见到身是纯粹的苦,便会放下对眼、耳、鼻、舌、身的执着,也就自然不再执著色、声、香、味、触。欲界的贪与嗔(对色、声、香、味、触的喜欢与不喜欢)将不再升起。因此佛经说:“三果阿那含才能够断欲界的贪与嗔,因为智慧照见身体的实际真相了!”此身是苦,只是中级智慧。
我们来大学讲法就要讲到智慧,如果教导其它的,不符合大家的身份。还有比这个阶段更高的。
最高的智慧是——照见心是纯粹的苦!有谁照见心是苦的?居然还有……连身体是苦都还没看到呢?感觉到吗?心时苦时乐,看到没有?我们并未看见心是苦的!我们认为心是时苦时乐的,这与实际真相不符。
一个看见身是苦、心是苦的人,被称为照见五蕴是苦;也被称为清楚照见苦(苦谛),就会彻底放下欲望。于是,苦因(集谛)不再升起。苦因(集谛)就是想让身离苦得乐、想让心离苦得乐。如果清楚的了解身与心只是一堆苦的聚合,想让身心快乐的意欲就不再存在,因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想要让身心离苦的意欲不再存在,因为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喜欢与不喜欢将会彻底消失,再不会升起想要身与心这样或那样的渴望。这被称为“彻底照见苦(苦谛)之时,会断掉苦因(集谛);断掉苦因(集谛)的同时,照见苦灭(灭谛),也就是清楚照见涅槃。知道苦、断苦因、照见苦灭的瞬间,被称为圣道(道谛)!苦、集、灭、道发生在同一瞬间!”
修行首先要持续训练去感知身和心:看见身体(它)工作,身体(它)站立,身体(它)走,身体(它)坐,身体(它)卧,而不是“我”在行、住、坐、卧,看见身体不是“我”。看见心(它)工作,心(它)苦,心(它)乐,心(它)好,心(它)坏,而不是“我”。生气,心生气,不是“我”生气!继续练习下去,就会看见身与心都不是“我”!
没有一个“我”在身或心里,也没有一个“我”在身或心外!这是初级智慧的须陀洹果的阶段。
接下去,知道身、知道心,有觉性的继续知道身与心,持续训练,等到有一天智慧清楚的呈现,看见身体是纯纯粹粹的苦!然后,对于身的执着将会彻底消失,不再执于眼、耳、鼻、舌、身;也不再执于色、声、香、味、触。对于身,不再有满意与不满意(喜欢与不喜欢)。如此,欲界的贪和嗔彻底断去,这是中级智慧!
继续修行下去便会直击要害——心,我们会看见心是非常非常快乐的。成为了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是极其快乐的;而成为思考者、回忆者、装饰者、演绎者,是极其痛苦的。我们会看见心有两部分,此时工作尚未结束,需要继续。某天,当我们清楚照见心竟是纯纯粹粹的苦的时候,心会彻底把心还给世界!这真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心把心还给世界!
目前你们还只是听说。但如果亲自修行,有一天就会自己看见:心可以把心还给世界!当它把心还给世界,就再也不执着与不抓取任何东西。执着得最为彻底与顽固的东西,执着认为是“我”和“我的”,其实就是这颗心!有次第的修行下去,直到看见心是纯粹的苦——这是高级智慧。
基础阶段的练习是为了看见“我”不存在,中级阶段的训练将会照见身体是纯粹的苦;最后阶段,我们练习直到看见心是纯纯粹粹的苦!
慢慢来,没有想得那么难!训练方法并不难,隆波就是从居士身份开始的。
七岁的时候,隆波去昂首噶然寺跟随隆波李尊者修行。尊者是特别殊胜的、非常难得的禅师!跟他学习时,我只有七岁。尊者只是教我最初级的奢摩它——吸气-念“佛”,呼气-念“陀”。我日复一日毫无间断的练了两三年,等到尊者过世,就再也没有任何老师接着教了;那时不懂毗婆舍那,训练的只是宁静。
隆波还是小孩时就开始练习禅定,只会训练宁静而看不见带我们离苦的智慧在哪里。哪一天训练后,心是宁静的,就觉得今天是离苦的;心宁静了没有几天,又再恢复散乱,然后又苦了。接着重新训练,一旦宁静了,就觉得:哦!今天又再次离苦了。一会苦,一会不苦,就这样反复循环,不知道如何步入毗婆舍那。
直到1982年去向龙普敦请法,龙普敦指示隆波观照自心。以前我也观过身,很擅长吗?根本不擅长。之所以观,是因为不知道该观什么,只好观身。但是心觉得这太浅显、太简单了,不喜欢。自从听到龙普敦要我观照自心,我就开始训练。那时我在国务院工作,与在座这位阿姜玛丽特别近,大楼是紧挨着的。每天一睁眼就开始修行,想到今天是星期一……要知道公务员想到“今天是星期一”,会觉得真枯燥。心觉得枯燥时,知道心枯燥!星期二呢?嘿,最没劲了,知道没劲!星期二是相当郁闷的。星期三,感到厌倦了吗?星期三真是令人厌恶!星期四心情愉快,感觉到了吗?星期五是兴奋的!
早晨起床仅仅想到“今天是星期几”,我们的心就变了。其实修行没有什么,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是无须进入深山老林闭上眼睛、堵住耳朵的。修行就是学习与了解身和心。无论我们在哪里,都有身和心,并非此处没有身和心,惟有寺庙才有。哪里都有身与心,因此哪里都可以修行!修行就是学习与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
一早起床,那时身为公务员的隆波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一,心就觉得没意思;想到今天是星期五,心情就会舒畅,我们要及时知道这些的发生。心觉得没意思,要知道;心情舒畅,也要知道!想到星期五就会愉快,如果进一步想到是双休日,那种愉悦感会更多。有谁是这样吗?没有例外,只是不愿举手而已,这样显得工作比较卖力。当想到是星期五就心情舒畅,看来看去,嘿,记错了,今天是星期三,快乐立刻转变,心挪了个位,又苦了起来;这时就要看见苦的升起。
吃饭的时候也可以修行,当我们吃饭或者走进餐厅,如果看到今天全是自己喜欢的食物,心就会很快乐,感知到了吗?如果今天全是不喜欢的食物,我们就会觉得厨师没有一点新意,什么都不懂,每天都是同样的菜,全是我不喜欢的。一旦看见这些,心就会不高兴,要及时知道心的这些变化。而不是纠结于今天有什么饭菜,也不是去知道今天有鸭汤、鸡汤、鱼汤、麻辣汤之类的;而是要知道自己的感觉。比如看见这样的食物,心是这样的感觉;闻到这样的味道,心的感觉是这样;知道心,知道心的感觉,这是真枪实弹的在日常生活中开发觉性,根本不是闭上眼睛、堵住耳朵的躲在哪里。
生活在哪里,修行就在那里。我们看到这样的食物,心的感觉如何,要及时知道。吃进去之前,觉得全是喜欢的食物;放进嘴巴里以后,噢!原以为好吃,结果却不好吃。谁有过这种遭遇?看起来好吃,放进嘴里的味道却不好,那时你会感觉如何?很高兴吗?当我们吃到味道不好的食物时,才不会高兴呢,对吗?我们会觉得糟透了!会觉得厨师真差劲。心不喜欢的时候,去知道心在不喜欢。要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
(隆波继续举例)比如当我们离开办公室或是早晨上班遇见堵车的时候,又或者是从家里开车出来,一路全是红灯,你的感觉会是如何?碰到红灯会感觉郁闷吧?一会儿是红灯,一会儿又是红灯,整天全是红灯,真讨厌!如果哪天碰到的全是绿灯,就觉得心情舒畅,看见绿灯就高兴,一路飞奔。哎呦,本来还是绿灯,突然变成红灯,黄灯则要抓紧时间往前闯,对吗?红灯亮了,警察站在那里,我们刹车,回头再看,警察是假的。现在曼谷人经常被骗,假警察实在太多了。真假警察的不同在哪里看得出来吗?……看肚子呀!真警察比假警察胖。如果被红灯卡住的时候,你是第一辆,会感觉如何?哎呀——急死人了!有时候是这样对吗?如果你是第二十辆呢,感觉如何?会觉得舒服些,意识到了吗?如果是第八十辆或第一百二十辆呢,就没什么感觉了。即使绿灯也无动于衷,因为无论如何也过不去。
我们要去知道我们的感觉,这就是在生活中真刀真枪的修行。别以为普通生活中的修行不会有结果!事实上,能否达到“道、果、涅槃”的真正分水岭恰恰在于此,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在现实生活之中修行。
普通人一天能有几个小时禅坐与经行呢?绝大部分时间反而是活在普通的世界里。如果只在寺庙、专修、禅坐、经行的时候才能修行,修行的机会就非常少。一年能有几次?一天可以有几小时?几分钟?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了!
隆波根本没有扔掉这些。以前刚开始只是资历浅的公务员,没有私家车,只能挤公车。早晨出门来到车站,看见等车的人跟这个房间的人数差不多,心情会舒服吗?人多,不快乐,对吧!郁闷!怎么走啊?郁闷时,知道郁闷!看见公车颠簸着开过来,很高兴它是空车,可是它没停,心从高兴变成生气。车空的原因其实正是因为它不喜欢停,如果它喜欢停,车早就满了。就是如此简单的道理!看见空车来了高兴,高兴时知道高兴;当它不愿靠站停车,心变成生气,生气时知道生气,要持续知道自己的感觉。
简简单单在日常现实生活发展觉性,是非常适合现代人的,也就是指我们这些人!现代人没有特别多的时间禅坐与经行,所以要去知道自己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总在不停变化——时苦时乐,时好时坏,感觉总是变化的。要有觉性的持续觉知,别强迫让它快乐、让它宁静、让它好,而只是观察其变。
请默记下来:从此以后,我要观察感觉的变化——持续观察感觉的变化,以轻松游戏的心态观察。我们会看到——心时苦时乐,时好时坏,循环反复,不停变化。快乐停留一段时间后消失;痛苦停留一段时间后灭去;贪、嗔、痴停留一段时间后消失。就是这样持续训练,然后智慧将会升起,看到“任何生起的事物都将灭去”是自然的事!
经典记载:“凡升起的,必会灭去!”等到智慧来临,就会照见——凡所生起的一切,都会灭去!
照见“凡升起的,必会灭去”就是初果须陀洹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升起,然后灭去。没有任何一个永恒的人,没有一个永恒的“我”或实体。
我们要持续在日常生活训练!贪心升起了,知道;嗔恨起来了,知道。别阻止它们!心生起气来,知道;心散乱、烦躁不安、高兴、伤心、苦、乐、好、坏,也要知道,要持续觉知下去。
有人说观心太难,其实观心简单得要命!
谁知道何谓生气?此处有人不懂何谓生气吗?在座有谁从未生过气吗?有没有谁从未起过贪心?我们都知道贪欲是怎么回事,生气是怎样的。知道心不在焉(心跑掉)吗?心不在焉也认识对吗?心会散乱吗?会郁闷吗?会萎靡不振吗?会妒忌吗?会害怕吗?会担心与忧虑吗?我们总是处在那些状态,也完全认识它们。我们的职责就是去知道当下有什么感觉在呈现。
如果当下感到郁闷,觉得根本听不懂隆波在讲什么,郁闷!郁闷时,知道郁闷。当然了,很难找到听隆波法谈感觉到郁闷的人,不太容易找到。你们笑了,感到了吗?微笑之后,心会轻松起来,感觉到了吗?然后就会忘了自己。
我们要觉知自己,知道自己一直在变化的感觉。隆波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龙普敦教我观心,我就观心的时苦时乐、时好时坏,这样观了七天、七月、七年,持续观下去。等到某天,智慧够了,心会集中起来。在心见法开悟的时候,并不会处在现在这样的世界。
我们的心一直游走于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意),总是寻找来自于六根的食物(所缘),一直摇摆不定。这样的心被称为是欲界之心,它摇摆在五欲——所有的色、声、香、味、触之中。
真正证悟道与果的时候,不会在欲界这个状态发生,心会自然进入禅定(巴利文发音:阿巴拉三摩地)。它会自动进入,即使我们没有修习过禅定,但那时它会自己进入。集中起来以后,在这个禅定里自己得出结论。结束之后,经过一定的程序退出,就会完全感到:“我不存在!”从此以后,就再不会感觉到“我”了。
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开始的阶段仅仅这样就够了!每位佛教徒都要有个目标,就是在此生体证到初果须陀洹。别去猜测和想象——那太遥远了!我们的职责是在“因”上多下功夫,累积到一定程度,结果自然水到聚成。
让我们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原因是了解真相——“我”并不存在!也就是觉性持续且及时的知道身、持续且及时的知道心。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更要持续知道感觉的变化。有一天我们自会看见“我并不存在”!
试试吧,没有想象得那么难!
隆波已经讲法五十二分钟了,接下来可以提问。先总结一下,不然大家会有些发蒙。
首先,不要魂不守舍,不要心不在焉!心跑掉时,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与心。
第二,不要太紧张或太认真,不要强迫自己、强迫身、强迫心。只需要去感知身的存在,感知心的存在,不要心不在焉;心不在焉会忘记身与心。同时,也别紧盯与专注。专注会让心紧绷,紧绷了就不好用了。
我们只需要——心不跑掉也不紧盯,就只是感知到身的存在、心的存在,持续感知变化的感觉,轻松自在的感知下去。只是感知:不专注、不思考、不紧盯,只是感知。直到某天智慧升起!紧盯的心根本升不起智慧,因为一切都静如死水。
请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比如听到隆波的讲法以后,心里感觉发蒙,那就知道发蒙在升起,看到了吗?就是如此简单!发蒙时,知道发蒙;及时知道,修行就已经完成。很棒!得分了!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就可以了。无须阻止心跑,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心跑!心有快乐,观察到了吗?大多数人听隆波讲法,心会慢慢的醒来感到快乐和愉悦,这时要知道有快乐和愉悦升起了。
持续感知与留意自己的感觉,只是知道,不进去干扰!就是这样用功,根本不难,有何可难的呢!
龙普敦教导隆波的第一句话,是在1982年2月6号隆波去拜见长老的时候。那时长老刚吃完饭,出来坐在摇背椅上,我过去顶礼、请法,说道:“长老,我想修行!”长老闭上眼睛坐了将近一小时,我想他年纪太大了,饭后睡着了。那时不懂修行,只会奢摩它,所以理解不了,以为他是睡着了,心想他何时才能醒来教我啊?长老闭眼几乎一小时一动不动。等到他睁开眼睛,他所教导的第一句话就是:“修行并不难!难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读了太多书,从现在开始,读自己的心!”
读自己的心,把自己变成读者,而不是变成作家。不要把心装扮成这样、演绎成那样,需要的只是读!
心乐,知道;心苦,知道;心好,知道;心坏,知道;这样一直读下去。让自己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而不是作者。不改编、不评论、不当导演。心是怎样的,就知道怎样。如此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不难的!
最后我们会知道,佛陀所示之法是简单的,适合于每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自己而体证到!(全文完)
问答篇
居士1:隆波您好!自从听了您的开示,我的嗔心减轻了,觉知自己也增多起来,只是依然分不清觉知与思维的区别,有时不确定自己是在觉知还是在思维。
隆波:要觉知到,当下你的心正在对“觉知还是思维”感到困惑,要知道心正在困惑。困惑也是法的一种呈现。如果知道心在困惑,就说明有在觉知。假如一味沉浸在思虑自己到底有无觉知,就已经迷失在念头里了。
何时能觉知到身或心,何时就跳出了念头的世界。何时若忘记了身和心,而关注正在想的内容,就说明依然还迷失在念头里。比如,此刻的你正迷失在念头里,看得出来吗?就是要知道这个!
居士1:还有,我的心时常忧郁且无法从中解脱,请您给予指引。
隆波:觉知的心要保持中立,不要厌恶忧郁。因为你在讨厌忧郁。
佛陀并未教导说“修行者应该严禁忧郁”。忧郁属于嗔心。佛陀的教导是:各位修行者,心有嗔时,要知道心有嗔。
因此,心忧郁了,要知道它忧郁。心不喜欢忧郁,要知道它不喜欢忧郁。持续的觉知下去。如果保持中立的“知道”,心就会跳脱出来。
你的症状还不算严重,有些人必须去看心理医生。后来听了隆波的CD,心醒过来,就此康复的人也不少。所以有些心理医生见病人吃了几个疗程的药也未好转,便干脆拿出隆波的CD说:给!拿去听(笑)!听着听着,心就醒了过来。
如果心理疾病是源自于紧绷、郁闷,就会康复。如果是因为大脑神经系统的问题,就不会康复,要另当别论。若是心理问题就能康复,因为觉知自己的心是不紧绷也无郁闷的。然而为何你看见了郁闷,郁闷却未消失呢?因为你的心未保持中立。
保持中立的知道,它会立即消失,因为保持中立去知道的心,本身就有快乐。要体会与洞悉这个没有保持中立的心,当它不喜欢那个郁闷时,要及时的知道它(不喜欢)。
下一位。
居士2:隆波您好!我想从您这里拿到修行的钥匙。
隆波:持续觉知自己吧。修行的钥匙就是持续觉知自己,别忘记身、别忘记心,同时也别紧盯着身与心,要常常觉知。
居士2:感恩!
隆波:迷掉了,感觉到吗?已经迷失了,迷失在“想”里面了,然而也不要紧盯着它。
嗯,下一位。
居士3:隆波您好!
隆波:在哪里?
居士3:在这里。见过隆波三次,也请教过三次。
隆波:真的?哦,奇迹(笑)。
居士3:这次不讲那些没意义的话题了。
隆波:很好,隆波不听那些。还想问那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吗?
居士3:这次我只问与修行有关的事。
隆波:好,那就只问有关修行的事,没意义的不要提。
居士3:隆波,我喜欢经行,一旦经行,就会感觉自己从未安住过,看见的只有生与灭。
隆波:那很好啊。修行有两种:一种是为了令心宁静与安住,这是“奢摩他”的修行;另一种是为了看见心的运作变化,称之为“毗婆舍那”的修行。
经行时,看见自己的心跑来跑去之后,能够及时知道,这样很好。
居士3:请隆波看看我的修行是太紧还是太松?
隆波:太紧。
居士3:谢谢!
隆波:要比那个再轻松些就好。
下一位。
居士4:隆波您好!
隆波:至于这个人,就太松了。(笑)
居士4:太松了,对吗?我今天很紧张。
隆波:嗯,有点松。
居士4:的确是有些松,我在九月份向隆波做过禅修报告,隆波说我太过紧盯,要先放一放,(嗯。)现在过去了8个月,我来报告一下。开始两到三个月非常困惑:我在紧盯什么了呢?放,又要放什么呢?继续练习大概5个月之后才学会分清:哦,这是紧盯,这是放一放。
一旦放了,我就感到…(你现在太紧张了。)…就感到自己非常懒散,(嗯?)但还过得去,有时困惑,也能知道困惑在生起。
隆波:是这样的。一旦没有了紧盯,就要用功修行。比如打坐、经行,总之一定要练习。练习不是为了盯着身或心,而是为了及时知道身或心。松就是指松在这里!
居士4:正如隆波所说的,4月份我有机会去闭关,感觉较能轻松地觉知身心了。泼水节以后,心里的快乐越来越多,以前是特别特别苦的。如今虽然还有造作,但明显减轻了。以前会生气很久,现在也缩短了。 隆波:曾经看见苦在远远的地方吗?苦离得远远的,烦恼染污也离得远远的,世界也离得远远的。训练我们的心,一旦它醒来,就会照见(身心的实相)——苦会逐渐远去,仿佛是别人在苦,而不再是“我”苦。
居士4:是的,一切都好起来了,但我仍和以前一样容易生气,不太懂为什么会这样。
隆波:因为我们有觉性了。佛陀未曾教导说:修行者们当禁止生气、禁止迷失、禁止贪。佛陀从未如此教导。
佛陀的教导是:诸位修行者,心有嗔时,知道心有嗔;心无嗔时,知道心无嗔。对吗?(嗯!)只需要知道而已!最终它会自己照见是心生气,而非“我”生气,苦便会越来越远。实践到最后会照见:是蕴在苦,而非“我”苦,从此,不再随蕴一起受苦!
居士4:现阶段有什么要对我开示的吗? 隆波:现在应该开始固定形式的练习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何谓紧盯了。 在固定形式的练习里,持之以恒的修行会让心有力量。(嗯。)不要扔掉练习啊!有些人以为隆波教导人不要修行奢摩他,并非如此。只不过我们一定要认清:何谓走神?何谓紧盯?何谓觉知? 一旦娴熟了,才会提升奢摩他的修行。否则全都是紧盯而已。(嗯。)感觉到了吗?你就是被卡在这里,原地踏步了好几年。(是的。)好在你还不太顽固,隆波指导几个月以后,你就跳脱出来了。 看见了吗?是五蕴自己在工作的,心只是观者。苦在减少而且缩短,感觉到吗?(感觉到的。)快乐也同样缩短。(这个还没有。) 继续练习,等到智慧清楚的呈现,就会发觉:天呐!哪里都没有快乐,根本只是纯纯粹粹的苦!然而,知道这个世界只是纯粹的苦的心,居然拥有最极致的快乐!
居士4:隆波,您让我在固定形式里修行,我有个问题,刚好某位同修教我练习,因为在工作中,我特别容易激动—— 隆波:等等,简短一点。(好的。)
居士4:他教导我观感受,为了拥有更多的定力。
隆波:观感受需要先训练禅定,而不是通过观感受来产生禅定,那完全是两回事。身念处与受念处,适合于奢摩他类型的行者:先修习禅定,再去观身与受。 居士4:我应该跟以前一样,只需增加固定形式的练习,按照您的指导去做就够了,对吗?
隆波:是的,继续去经行。
下一位。
居士5:隆波您好!我12岁时就看见过饥饿,生命已经很苦了。从那时就一直渴望出家,只因要养母亲(所以没有出家)。念书到毕业,也没真正快乐过;成家立业有了子女,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我每个月都去一个上座部的森林寺院修行,这样坚持了两年。
2008年底,我最后一次去那座寺院,在森林里打坐。念诵佛陀之后,又修习不净观,最后贪心减少,就在那天看见身体自行运作,心脏伸缩,向全身输送血液。出定之后,它们(名色)完全断开…睁开眼睛看见手,不知道这是手,感觉非常惊讶:这是什么东西?为何放在这里?
隆波:就是这样,这称为看见色法。
居士5:这时看见心在上面,觉得身体是一个,心是另一个,但是没有从心里掉出来。我需要从心里脱离出来,但只有心是脱离不出来的,需要有觉性。那之后就无法前进了。(嗯。)
于是我就祈祷,七天后便得到第一张隆波有关修行方法的CD。(嗯。)第一次听就感觉“是这个了!”等太久了!从08年修行到现在有一年半,今天才敢问问题。
因为在泼水节期间,我有机会短期出家七天。那段时间用功观心,因为上班期间顾客特别多,在服务客户期间,心随着各种情绪起伏,我是药剂师,(哦。)一整天心都是跑来跑去。每次有觉知的时候,都是下班开车回家,会感觉说,为何一整天都在迷失?
短期出家的期间,我清楚的看见心在不断的拼命往外跑,但没有打压它,(嗯。)它往外跑,迷失了一会儿又再回来,回来之后会安住,觉性再次生起。
隆波:回来时别紧盯着它,否则就会感到憋闷。如果回来以后感到憋闷,就错了。 居士5:没有憋闷的感觉,好像很轻松自在,而且它会再次跑掉。
隆波:等等,先停一停,太入神了。(嗯。)给别人一点机会,总共有15个人呢。 居士5:好的,请隆波再多开示一些。那天我看见心粘着在苦上。
隆波:需要的只是知道,仅仅知道,如其本来面目的知道身与心,不干扰它们,不用控制与呵护使身心静止,也无需维护觉知。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觉知同其他现象一样,都是一会儿生起,然后灭去,去用功吧!看见心想说话了吗?(嗯。)
噢,下一位。不然来不及了。(感恩!)
居士6:顶礼师父!我修习奢摩他7年了,但觉得根本没有进步,(嗯。)碰巧同修送一张师父的CD给我听,(嗯。)噢!路就在这里,不在别处,但着手实践才发现仍然粘着在旧模式里,(嗯。)所以想问您:紧随着知道身心是怎么回事?跟名色是一回事吗?
隆波:是一回事,用泰文来讲就是身与心。如果更精确的表述,就是色与名。通俗来说,就是身与心。
居士6:再有,我经行时感觉不太能觉知身体,心一直跑来跑去,就去观念头。
隆波:你要去观心,你并不适合观身,因为你属于思维型,特别喜欢思考。要及时的知道跑来跑去的心,去努力用功!(感恩!)
下一位,简短些,不用讲太多。(笑)
居士7:师父好!我问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您刚才讲到贪、嗔、痴,我本人一直是非常谨慎小心的。比如,我是个生意人,如果太富有了,这是贪吗,我很担心。(笑)
隆波:作为居士,是有职责发财致富的。(笑)而出家僧就没有这项职责。居士可以从富裕中感觉快乐,佛陀并未说居士必须一贫如洗。因有钱而快乐,因花钱而快乐,对吗?因为没有债务而快乐,等等的……我们有职责去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并非贪心,要清楚自己的责任。然而赚钱时,想要发财成这样或那样,便是贪了。
我们有职责全力以赴去工作,至于结果,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不是贪,而是知足。如果收获丰厚是因为工作很棒,没什么关系。在佛陀的时代,极为富有的佛教徒非常多,并不是必须一贫如洗。
居士7:您曾开示:佛教徒应该树立一个成为初果须陀洹的目标,想请教师父,初果须陀洹是什么意思?
隆波:修行直到第一次生起圣道,成为须陀洹圣者,在未来就一定会体证阿罗汉。这并非难事!我们一定要知道须陀洹具备什么特质。
须陀洹具备五戒,首先要具备五戒。
须陀洹恭敬信仰三宝,不会改变信仰,绝无动摇。不会有时礼拜这个、有时皈依那个。
用功练习以提升觉性,持续觉知身心,有一天就会成为须陀洹。
居士8:师父您好!我从12、13岁就开始学法,之后组建了家庭,有努力学习但不怎么实践,后来子孙长大,才认真修行了大概十多年。最近家庭与工作都问题多多,就更加努力学习与修行,直到某天遇到一本教导如何断身见结的书。现在觉得心已非常清净,一旦苦生起,马上能看见且明白苦因,能够越来越快地离苦。
隆波:那不是断身见结,还看见人的存在——有我们、有他们,(嗯。)这不是断身见结,身见结依然存在。(依然存在吗?)依然存在。(嗯。)
居士8:但自己还是知道,这是听闻来的。 隆波:别刻意!你依然有刻意的成分在。
居士8:嗯,依然有刻意在,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苦一旦生起,我就可以弃舍,我已经看见真理。
隆波:苦是要去知道的,而不是要去舍弃的。有苦生起,要知道。想要离苦,这已经是导致苦的因了。要及时知道自己的欲想,以中立之心知道苦,就会照见是蕴在苦,不是我在苦。
居士8:想问隆波,这是毗婆舍那还是奢摩他?
隆波:还没、还没,还不是的。
奢摩他是为了追求快乐、宁静、积极、善良。你希望得到快乐,对吧?你想要离苦。你的目标不是为了如实照见身心的实相——没有我。因此你要觉知身心,继续多听隆波的CD。(在听的。)听了要去观察身、观察心。
居士8:嗯,还有个问题,神通是什么? 隆波:是属于心方面的神奇力量。这个话题已经离开毗婆舍那了,把机会给别人吧。 居士8:也就是说,毗婆舍那与神通完全是两回事?
隆波:完全是两回事。真正的神通就是六通。
至于训练神通,观火后看见光,送心去看这个、看那个,还不是真正的神通,不是佛教的神通,而只是以光作为所缘修习禅定。
一旦生起光明,想要去知道什么和看见什么,就是在将心往外送。去看天神、鬼、地狱,惟独有一物不知——不知道自己。
毗婆舍那一定要知道自己!(哦,只是好奇而已,没想去做。)
下一位,不然来不及了,要关闭会议室了。(感恩!)
居士9:隆波您好!如果心跑去别人那里了…
隆波:别拉回来,知道跑了就够了,别拉回来!如果刻意拉回,就会感到憋闷。紧绷、沉重、僵硬、昏沉、迟钝的心,都属于不善心,是不善心中的嗔心类。而知道的心是醒的、喜悦的,不会憋闷。
居士9:现在看见心有在呵护,对吗?而且有紧盯。 隆波:对,已经正确地看见了。 居士9:有时听到隆波的法谈,眼泪会自己流。 隆波:心有法喜,要知道心有法喜。
居士9:没有粘着于奢摩他,对吗?
隆波:没有,没有。如果听了隆波的法谈之后,还会粘着于奢摩他,那就太神奇了!(笑)
居士10:隆波您好!我想知道自己的根器适合... 隆波:你已经在训练的,就够用了。(观身、观心,对吗?)对,训练得不错了。心已经开始醒来。 居士10:哦,那适合我的禅修方法呢? 隆波:就是那个方法,觉知身体移动,它会自然的看见心。 居士10:还不太认识迷是什么状况? 隆波:现在这样就称之为“迷”,能够体会吗?何时忘记了身与心,就称之为“迷”;(哦。)何时觉知身或心,就称为“知道”;何时紧盯着身或心,就称为修习奢摩他。 居士10:嗯,我现在是处于呵护状态,对吗? 隆波:对,刚开始没有呵护,现在开始呵护了。(对。)就这样及时知道,这就是学习我们自己。心偷偷去做什么,要持续的知道,之后会生起智慧,看见心自行运作,没有一个“我”存在。(嗯。)不错的。
居士10:还有个问题,我还无法分清“世俗谛”与“胜义谛”。 隆波:如果心迷失在念头的世界去思考、回忆、造作而知道具体事件,叫做知道“世俗谛”;如果知道名、色或者身、心的状态,称之为知晓“胜义谛”。比如,当下的心迷失了,你知道吗?心走神,忘记身、忘记心,就从胜义谛掉出来而活在世俗谛了,那样就脱离了毗婆舍那。 居士10:请允许我举个例子。 隆波:简单点。(好的。)今天这个团队问题真多。(笑)好吧,请讲。(笑) 居士10:比如我弟弟不信佛法僧三宝的恩德。(嗯。)他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我该如何与他相处? 隆波:自己好好修行,让他看见我们的变化,让他看见我们的快乐。我们改变了,身边的人就会相信。(嗯。)如果我们修行后,变得非常紧绷和郁闷,他们是不会信的。(嗯。笑) 居士10:请隆波帮忙为我的弟弟做慈心观!(笑) 隆波:隆波每天都向全世界散发慈心的。(哦。)(笑)
居士11:隆波您好!刚才听隆波讲法时,听到声音之后,就笑了,有个“知道”看见自己笑。一旦隆波讲完,笑就灭了,(嗯。)那个对笑的“知道”,也同时灭了。 隆波:嗯,对了。 居士11:只是这种情形并不持续,是断断续续的。
隆波:就是断断续续的,这就对了,不要追求连续。我们看到的直线其实是错觉,直线实际上是无数个点的连续。
每个瞬间、每个瞬间的觉知当下,仿佛是在连续觉知自己一样,但其实并没有连续,心一直是在生灭之中的。
居士11:觉者好像藏在觉知的“背后”一样。
隆波:它会不停地层层叠叠下去,不要这样去盯着觉者!这就是你的偏差——刻意去回观那个觉者,不可以这么修。(我想看个究竟:到底有几个觉者?)
隆布敦长老教导说,用心去寻心,或者用觉者去找觉者,宇宙再生灭一次也找不到,永无止境!心识是无穷无尽,没有止境的,它会不停重复下去。(那就只是观?)就只是观!别跳进去观!你观的时候跳进去了,要保持距离地观。
居士11:一旦彻底放下隆波的声音....
隆波:要及时知道心、知道心的变化。(嗯。)而不是听了之后放下,然后任心走神,那是不行的。
噢,结束,给其他人机会。
居士12:隆波,我有两个问题,现在我的状况怎么样? 隆波:嗯?你想变成怎样?你想问什么? 居士12:想请您指导我。
隆波:要去觉知当下!什么感觉在心里生起,就持续觉知下去,看着它们自己工作,不要卷进去干扰它们。你当下已经在干扰了,感觉到了吗?(有感觉到。)不用干扰,就只是知道。让自己只是观者,而不是舞台总监去调控一切。
居士12:还有,想请您讲解一下隆布敦长老扔掉色身的状况。
隆波:嗯?等自己修到了再来听。
修行,别去关注那些太遥远的事。每个当下精进的觉知身心,持续的觉知当下,这才是最重要的!预先听到,没有多大意义。
居士13:隆波您好!这是我第一次做禅修报告,我想知道自己的心是否已经醒来? 隆波:有时是醒的,但当下有在极力呵护,看得出来吗?当下有痴掺杂进来,有点模模糊糊的,看得出来吗?(嗯。)就是持续而如其本来地及时知道。(嗯。)有看到想说话的欲望生起吗?没看见?(一丁点。)看见了吗?无论什么呈现出来,就这样去知道。 居士13:好的,我想请隆波检查一下我打坐禅修的状况。 隆波:请吧!(嗯。)要比现在坐得更舒服些,此刻打压的力度太大,无法产生喜乐。若无喜乐,就不会宁静!别将心引入昏沉状态! 居士13:也就是说,我刚才是昏昏沉沉的? 隆波:太昏沉了,感觉到了吗?带着心去昏昏沉沉的。我们以为昏沉与宁静是一回事,但其实昏沉是茅坑的代名词。(笑)这样是不行的。
居士13:啊!那说明我在家修行都是这样的状况,对吗?
隆波:对,都是那样带领心进入(昏沉)。我们打坐要觉知自己,有觉性的坐着,看见身体在呼吸,我们只是观者,这样持续练习。(去观身?)要让身与心分离,(哦。)但不可以刻意。 居士13:再请问,隆波曾说如果修行了,我就会好起来,但为何家人说我依然容易生气和烦躁?
隆波:直接反问,以前是不是更容易生气和烦躁?(比现在更厉害。)如果有变好,就应该非常知足。(笑)怎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圣人呢?(是的,感恩隆波!)
一定要活出快乐让他们看见,之后他们自会追随我们。一家子都跟随隆波学习的有很多,开始是一人先来,有些是女方先来,练习如何返观自己,一段时间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喜欢抱怨、烦躁不安,都有所转变。丈夫感到诧异,心想跟随隆波帕默尊者学习难道是被催眠了?于是也跟过来看看。听了几次,很快就带全家来修行了。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后来整个家庭越来越幸福。
居士13:我想问,有些智慧的生起,想不起要说什么了——智慧是自行生起的,还是思维、推理或创造出来的? 隆波:它是自行生起的,不是思维、推理或创造出来的,是自行生起的。(感恩隆波!)噢,下一位。
居士14:隆波您好!想请您指导一下,在修行的起步阶段该如何练习?
隆波:就是找一个禅修所缘,念诵佛陀也行,什么都行,然后持续观自己的心。念诵佛陀之后及时知道心,或者观呼吸之后及时知道心。你观呼吸时,会去紧盯,要留心!(好的。)一观呼吸,就去盯着呼吸了。(嗯。)
居士14:我不曾认真修行过,不太清楚紧盯与觉知有何不同?
隆波:比如当下有怀疑,能感觉到吗?(是的。)就这样训练自己去感觉正在生起的感觉而已!足够了!至于其它的,很快就会明白。
紧盯就是聚焦。比如观呼吸,心盯着呼吸,不让它跑去别处,这就是!(哦。)举起大拇指,看着它,让心跑去大拇指就是紧盯,明白吗?不要这样,这是浪费时间。(哦。)智慧是不会生起的,有的只是宁静。努力觉知自己,看身体工作,看心工作,持续觉知下去。
居士14:关于觉知还是不太清楚。 隆波:你会生气吗?(非常容易生气。)嗯,生气的时候要知道心正在生气,(好的。)只需要这么训练。持续观下去,一会生气强烈,一会减轻,一会又消失,就是这样。这称为“观心”,观心并不深奥难懂,经常及时的知道自己的感觉,就是观心。 居士14:我是个心特别散乱的人。
隆波:不排斥也别打压!(嗯。)心散乱要知道心散乱,心不喜欢散乱,要知道心不喜欢。(嗯。)持续的觉知当下,修行并不难!容易生气的人是很有福报的,因为生气的心最容易被观察到,它非常粗糙,很容易被感觉到。
下一位,还剩两位。
居士15:隆波您好!今天我是第一次见隆波,以前听过法谈也有着手修行,想知道自己的修行还可以吗?
隆波:不错!有看见烦恼杂染吗?烦恼杂染生起的时候,知道吗?只要着手修行,就是好的!但好有层次之分,好过没有修行。
修行是训练觉知自己:心走神了,知道;生气生起了,知道;贪心来了,也知道。时苦时乐,持续的觉知下去,就会看见一整天都处于变化之中,修行就是要看见身心的变化,而不是控制身和打压心,迫使其宁静。比如当下,你的强迫力度就太大了。
居士15:嗯,我适合什么方法呢?
隆波:你是特别喜欢思维的人,要及时知道自己的心,(不用观身吗?)它会自然看见的!如果完全没有觉知到身,就说明修错了。(笑)
居士15:感恩!
居士16:隆波您好!我按隆波的指导修行了大概有两年多,一开始就是觉知,直到今天看到自己有的只是生生灭灭而已。再有就是,心里有快乐生起,除了知道有快乐之外,则只有生生灭灭,痛苦好像消失了,或说慢慢远去了,有些日子明明很憋闷,但是越憋闷,心却越快乐,真是太奇怪了。
隆波:真是极为神奇!越看见苦,越喜悦!
居士16:嗯,就是这么修,对吗?
隆波:对,只是要更加轻松,比如当下就太紧绷了。(是的,有点紧张。)嗯,紧张。(感恩!)
主持人:隆波,有人递纸条问:如果生病后知道自己要死了,一直念诵佛陀,好吗?还是要有觉性?
隆波:如果可以有觉性,就有觉性;如果没有觉性,则去念诵佛陀。持续念诵佛陀至少能回来投身为人或天神;如果持续有觉性,也许会生起道果。但在临终时,不会无缘无故要有觉性就有觉性的,一定要在死前反复训练到有觉性,好比落水了再学游泳,来不及啦。要先学会,落水后才能游起来。 要训练在临终时有觉性,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就有觉性。因此要有觉性地觉知下去。如果能够非常娴熟的观心与观身,一旦绝境现前,哪怕重病的时候,也能躺着看身体死。 有一位跟随隆波在是拉查学习的法师,他学习的时候跟大家水平差不多,后来患上重病,西洋名字的病,记不得了,估计第二天就要死了,隆波决定当天去看望他,安慰他,鼓励他。 隆波到了以后跟他讲,这次您无论如何都得死了,逃不掉了,我来安慰安慰您。知道自己既然逃不掉死,这位法师就躺着看身体死,心是观者,看着身体死去。他真做到了!躺着看身体死,心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他获益而去。 如果我们不会修行,临终前的心会极度痛苦。死前极度痛苦,死后也会很苦。因此未来握在自己手里。千万别疏忽,一定要在死亡来临之前好好训练! 隆波有好几个徒弟得了癌症,现在得癌症的太多,流行癌症。有些人得了癌症,医生说活不了几天,就来找隆波,说曾经修行的功力都消失了,现在根本无法修行。 隆波告诉她让心轻松,要死就死呗!要观想将此色身如同花一样供养给佛陀,持续有觉性地觉知下去,死就死,已经把花供养佛陀了,已经插好了,花枯萎是花的事,不再是我的事。 到今天她都还没死呢!因为心坚强了起来。她感觉色身已经被供养出去,于是心坚强起来、醒过来而且愉悦。有法喜的滋养是很难死的。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 如果患病了,坐立不安,就是准备要去地狱;生病了,担心这个又牵挂那个,就是准备要去做鬼;生病后胡言乱语,持续迷失,就是准备要去做畜生。 我们生病了,要有觉性,至少忆念佛陀,就有可能投生为人或天神;能够进入禅定的人就能投生至梵天。有觉性地觉知身心,如果力量够了甚至能够体证道果,这是最超值的! 所以生病之前就要训练,趁现在有精力。要先训练!等到病重再来请教,来不及啊。要从现在开始,好比在落水前先学会游泳,才能称为“没有疏忽”。如果疏忽,死时就无计可施,只能随业流转。 看到了吗?时间非常精准。听说他们要关会议室了吧?刚好下午一点半,今天就到这里。
(主持人带领大家一起做供养。) (隆波祝福加持。)
隆波:要用功修行啊!从现在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现在就开始! 别让心走神,持续觉知自己,同时别强迫自己。慢慢觉知,而不要强迫身、打压心——这是受苦。 努力从现在开始持续的觉知。行、住、坐、卧,要觉知;心苦、心乐,要觉知;不苦不乐,也要觉知。心贪、心嗔、心迷、心散乱、心烦躁不安、心怀疑,都要觉知。要觉知到心的所有状况。 觉知身、觉知心。有一天智慧便会生起,从而洞悉到:此身此心均非我——见法(开悟)成为初果须陀洹。 成为须陀洹之后,才是真正坚定的佛教徒。须陀洹在佛教里称为“有学”,“有学”代表大学生。尚未证到初果的人,说明还未跨入校门或者还只是预科生,不是大学生。 好了,隆波先走了。 愿大家快乐!好好修行!
(完)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1 · 2 · 3 |
泰国 |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1 · 2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