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0.43《生若尘埃》-隆波帕默尊者-2020年09月27日: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创建页面,内容为“{{页面横幅}} center {{课程导航}}”)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页面横幅}}
{{页面横幅}}
[[文件:D20.43《生若尘埃》-隆波帕默尊者-2020年09月27日.mp3|center]]
[[文件:D20.43《生若尘埃》-隆波帕默尊者-2020年09月27日.mp3|center]]
法谈摘录 | 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隆波帕默尊者
2020年9月27日 03’24”~11’20”
我們想要能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我们就必須知道:
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是为了什么?
如果我們透彻地了解自己,就会知道:
其实我們与外境是一体的,
我们只是世间的一粒微尘,
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
根本没有任何的涵义可言。
假如全世界几十亿人同时死去,
对宇宙而言,也沒有丝毫影响,
不存在任何涵义可言。
然而,我们总以为——
自己如此特别、如此了不起,
我是如此、我是那般……
让自己看似比实际所是的更大、更強。
事实上,我们只是一粒极小的尘埃,
沒有任何意义,
或生或死,
对整个宇宙及整个世间而言,
根本毫无差别。
我们在骨子里总以为
「我是如此、那般……」,
因此,我们才會一直拼命挣扎,
在心中始终寻不到片刻的宁静与快乐。
佛陀教导我们要回观——
认识自己、探究自己、了解自己。
这个所谓「自己」,其实就是身与心。
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与心,
首先,我们必须有「觉性」。
觉性乃是——
觉知身、觉知心的工具。
觉知到身的存在,
觉知到心的存在,
此即所谓「觉性」。
(我们所需的)另一项乃是「智慧」。
智慧是知道实相——
知道身的实相,
知道心的实相,
觉性与智慧这二者并不一样。
其中,觉知到身与心的存在;
是以觉性在知道。
比如,在移动的時候,
或者无论我们做了什么动作,
都能夠觉知到它,
这被称之为「有觉性」,
然而仅仅如此并不能离苦。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有觉性,
在不停地觉知或者聚焦,
那只能得到禅定,获得宁静而已。
至于真正让我们得以离苦、
得以脱离轮回的,乃是智慧。
觉性能够捕捉到——
身的存在,心的存在,
身的一举一动,心的一举一动。
觉性能够觉知到境界或状态——
能够觉知到身的状态,
能够觉知到心的状态。
而智慧则是指:
心聪明地了解一切名法与色法的实相。
觉性让我们能够区分——
貪与瞋不同,苦与乐不同;
让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貪与瞋各有其特质。
每一种现象自身独具的特质,
被称之为「特性」——
即,特殊之处。
貪有貪的特性,
瞋有瞋的特性,
散乱有散乱的特性,
萎靡不振有萎靡不振的特性,
苦与乐,也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因此,每个境界,
无论名法或是色法,
各自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性,
让我们得以清楚地区分——
此是此,彼是彼,它们是不同的。
貪与瞋是不同的,
苦与乐是不同的,
好与坏是不同的,
身与心是不同的,
地、水、火、风,每一项元素也都是不同的,
于是我們能夠区分出它们。
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离苦。
只是看到每一种境界的特性,
是无法让我们离苦的。
如果想要离苦,
我们要看到所有境界的共性。
涅槃除外,涅槃是另一种现象,
至于其它的一切名法与色法,
都有其共通的本质,
那就是——
无常、苦、无我。
「无常」的意思是——
曾经存在的现象,
到了某一点,沒有了。
曾经存在的已不存在,
称之为「无常」。
「苦」的法印,意思是——
在我们眼前存在的现象,
正被逼迫着要消失、灭去,
「无常」是看到——
曾经存在的现象,灭去了;
「苦」的法印是看到——
尚未灭去的现象,
正被逼迫着要消失。
「无我」是指——
所有的现象,
无论是生,是住,还是灭,
都是隨順因緣的,
而非随顺我們的意志。
无常、苦、无我,这三者,
是除了涅槃之外,
其它一切境界所共有的特質。
其它一切境界,
全都处在三法印的范畴内。
(全都呈现三法印)
仅仅随观一个个境界,
仍然无法让我们真的放下。
比如,当我們看到——
「苦」与「乐」是不同的,
我们就会想要获得快乐、
逃离痛苦,对吗?
我们将会讨厌一个、喜欢另一个,
心永远无法有契入中立的那一刻。
如果仅仅看到境界,
看到貪、瞋、痴的每一单独现象,
看到苦、乐、好、坏的每一个个体,
或是地、水、火、風的每一个元素,
是无法让心因而放下的。
我們会一直出現——
「喜歡这个,讨厌那个」的反应。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还没有具备智慧——
还没有彻见到每个境界
在「无常、苦与无我」的三法印面前,
全都是平等而无差别的。
因此,所谓开发智慧,
正是要看見——无常、苦、无我,
如此方能被称为是「修习毗钵舍那」。
它不是依靠思维、推理、
分析、阅读、聆听所得的智慧,
后者的智慧对于烦恼而言,根本不具杀伤力。
粗重的烦恼或许消失了,
但是还会生起更细腻的烦恼——
生起我慢,自以为很厲害,
已经学习过很多了。
因此,真正能断烦恼的智慧,
必须是毗钵舍那的智慧,
惟有它,才可以将烦恼连根拔除。
毗钵舍那的智慧,
必须能够看到一切境界或状态的三法印,
洞见到它们的共性。
<small>译者声明
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small>




{{课程导航}}
{{课程导航}}

2023年3月21日 (二) 12:00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法谈摘录 | 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隆波帕默尊者

2020年9月27日 03’24”~11’20”


我們想要能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我们就必須知道:

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是为了什么?


如果我們透彻地了解自己,就会知道:

其实我們与外境是一体的,

我们只是世间的一粒微尘,

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

根本没有任何的涵义可言。


假如全世界几十亿人同时死去,

对宇宙而言,也沒有丝毫影响,

不存在任何涵义可言。


然而,我们总以为——

自己如此特别、如此了不起,

我是如此、我是那般……

让自己看似比实际所是的更大、更強。


事实上,我们只是一粒极小的尘埃,

沒有任何意义,

或生或死,

对整个宇宙及整个世间而言,

根本毫无差别。


我们在骨子里总以为

「我是如此、那般……」,

因此,我们才會一直拼命挣扎,

在心中始终寻不到片刻的宁静与快乐。


佛陀教导我们要回观——

认识自己、探究自己、了解自己。

这个所谓「自己」,其实就是身与心。


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与心,

首先,我们必须有「觉性」。

觉性乃是——

觉知身、觉知心的工具。

觉知到身的存在,

觉知到心的存在,

此即所谓「觉性」。


(我们所需的)另一项乃是「智慧」。

智慧是知道实相——

知道身的实相,

知道心的实相,


觉性与智慧这二者并不一样。

其中,觉知到身与心的存在;

是以觉性在知道。

比如,在移动的時候,

或者无论我们做了什么动作,

都能夠觉知到它,

这被称之为「有觉性」,

然而仅仅如此并不能离苦。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有觉性,

在不停地觉知或者聚焦,

那只能得到禅定,获得宁静而已。

至于真正让我们得以离苦、

得以脱离轮回的,乃是智慧。


觉性能够捕捉到——

身的存在,心的存在,

身的一举一动,心的一举一动。

觉性能够觉知到境界或状态——

能够觉知到身的状态,

能够觉知到心的状态。


而智慧则是指:

心聪明地了解一切名法与色法的实相。


觉性让我们能够区分——

貪与瞋不同,苦与乐不同;

让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貪与瞋各有其特质。


每一种现象自身独具的特质,

被称之为「特性」——

即,特殊之处。

貪有貪的特性,

瞋有瞋的特性,

散乱有散乱的特性,

萎靡不振有萎靡不振的特性,

苦与乐,也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因此,每个境界,

无论名法或是色法,

各自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性,

让我们得以清楚地区分——

此是此,彼是彼,它们是不同的。


貪与瞋是不同的,

苦与乐是不同的,

好与坏是不同的,

身与心是不同的,

地、水、火、风,每一项元素也都是不同的,

于是我們能夠区分出它们。


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离苦。

只是看到每一种境界的特性,

是无法让我们离苦的。


如果想要离苦,

我们要看到所有境界的共性。

涅槃除外,涅槃是另一种现象,

至于其它的一切名法与色法,

都有其共通的本质,

那就是——

无常、苦、无我。


「无常」的意思是——

曾经存在的现象,

到了某一点,沒有了。

曾经存在的已不存在,

称之为「无常」。


「苦」的法印,意思是——

在我们眼前存在的现象,

正被逼迫着要消失、灭去,


「无常」是看到——

曾经存在的现象,灭去了;

「苦」的法印是看到——

尚未灭去的现象,

正被逼迫着要消失。


「无我」是指——

所有的现象,

无论是生,是住,还是灭,

都是隨順因緣的,

而非随顺我們的意志。


无常、苦、无我,这三者,

是除了涅槃之外,

其它一切境界所共有的特質。

其它一切境界,

全都处在三法印的范畴内。

(全都呈现三法印)


仅仅随观一个个境界,

仍然无法让我们真的放下。

比如,当我們看到——

「苦」与「乐」是不同的,

我们就会想要获得快乐、

逃离痛苦,对吗?

我们将会讨厌一个、喜欢另一个,

心永远无法有契入中立的那一刻。


如果仅仅看到境界,

看到貪、瞋、痴的每一单独现象,

看到苦、乐、好、坏的每一个个体,

或是地、水、火、風的每一个元素,

是无法让心因而放下的。

我們会一直出現——

「喜歡这个,讨厌那个」的反应。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还没有具备智慧——

还没有彻见到每个境界

在「无常、苦与无我」的三法印面前,

全都是平等而无差别的。


因此,所谓开发智慧,

正是要看見——无常、苦、无我,

如此方能被称为是「修习毗钵舍那」。

它不是依靠思维、推理、

分析、阅读、聆听所得的智慧,

后者的智慧对于烦恼而言,根本不具杀伤力。

粗重的烦恼或许消失了,

但是还会生起更细腻的烦恼——

生起我慢,自以为很厲害,

已经学习过很多了。


因此,真正能断烦恼的智慧,

必须是毗钵舍那的智慧,

惟有它,才可以将烦恼连根拔除。


毗钵舍那的智慧,

必须能够看到一切境界或状态的三法印,

洞见到它们的共性。


译者声明

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