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T12.27《妙法连珠》- 阿姜巴山-2019年12月27日C: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53行: 第153行:


2019年12月27日C
2019年12月27日C
第十二屆泰国四念处禅修课程
第十二屆泰国四念处禅修课程


课程现场翻译|坤能•禅窗
课程现场翻译|坤能•禅窗
听录整理|小小微尘
听录整理|小小微尘
音频来源|禅窗
音频来源|禅窗



2023年3月11日 (六) 07:00的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妙法連珠》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国四念处禅修课程

2019年12月27日C

(补充上节课譬喻)

善业譬如一部车,我们不断地往前驾驶。恶业譬如后面尾随的另一部车,不断地追赶上我们。何时我们停止行善,恶业就会追赶上来。如果我们不断地行善,善业之车就会不断地往前奔驰,但哪段时间我们的烦恼厚重,造作恶业,善业之车的行驶速度便会缓慢。

然而,恶业之车有业力为驱动,它持之以恒地保持原速奔驰,何时我们停止驾驶善业之车,恶业之车便会追赶上来。因此,我们需不断地添满油,也就是——持续地行善造福,然后拼命地往前驾驶。切勿停止,不能停歇,何时停止驾驶,后面的车子便会追赶上来。直至某一点,我们的善德已足够,全然超越了界线,某些恶业就会成为“无效业”,再也追赶不上我们了。


顶礼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家好。

刚才一小时用餐,还剩些许时间。   大家开的是哪一部车子?是前面那一部车子开得较多?或是后面那一部车子开得较多?当我们行善时,前面那一部车子则开得较多一些;当我们的心造作不善,则正为后面那一部车子踩油门。

心跳进去所缘,观禅便消失

昨天提及“刻意修行”,老师告诉大家(起步修行时)必须有“刻意”。在刻意之后,便会刻意地想觉知得更清楚。何时刻意地想觉知清楚,心的正常状况就会——跑过去找境界(sabhāva)。我们需及时地知道“心跑过去找境界”。当心跑去找境界时,心并没有安住,心跑去看境界了。我们仅需观察,不必拉心(回来)。

我们需慢慢地学习,直至了知——当看到各种状态时,心的常态就是跑到那个状态上。于是,看到境界,便会浸泡在那个境界里。当心浸泡在境界里时,那属于奢摩他的修行,即:止禅,也就是——心浸泡在所缘里。当心跑去找境界时,“观禅”即不存在。   “刻意地观境界”,由于这个状态我们从未见过,随着大家的心没有安住,于是心便会跑过去。我们需认识这个状态,持续不断地观察,别拉心,仅需看到“心跑了”即可。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几乎不断地跑动——跑去看图像、跑去听声音、跑去闻气味,跑去尝味道……在用餐的时候,无论饭菜是否可口,心都会跑到(舌头)附近。明天用餐时,可观察——当舌头尝味道时,心在舌头这一处,否则便无法了知食物的味道。

心离开基地,浸泡在(舌头)这一处,那是为了品尝食物的味道——酸、甜、苦……那一刻,心已跳进去,跳进味道里;何时心浸泡在外在的图像,那一刻,心已跳进该图像里……何时我们观境界——“心跑掉”、“心浸泡在某个境界里”,那一刻,心已跳到那个境界里。

若我们观察且意识到,当我们以写字(训练修行)时,书写“无常、苦、无我”……当书写之时,某些片段,心便会跑过去浸泡在纸上、浸泡在所看到的图像或文字上。无论如何,心已经往外送了,那即是“跳进去”的状态。

当心跳进去浸泡在所缘里,心便会接触该所缘。那时“佛教的禅定”,也就是“用以开发智慧的观禅”便会消失。

事实上,从早到晚,从一睁开眼至睡着,“不安住的心”便会跑到某一点上。当看的时候,心便会浸泡在所缘里,一旦浸泡得久一些,心便会往外送,并卡在外面。

比如,开车或手机玩得久一些,玩电脑或是看电视……我们的心便会跑过去浸泡在屏幕里。当开车的时候,心必须跑过去(阿姜巴山演示),一旦下车,心便没有归位。

我们需认识如此的状态,学法并非学习其他的事物,而是学习自己的身与心。“往外送的心”属于心的某一种状态,那是无法阻止的。由于我们并非阿那含圣者,于是心便会跑去看色、看图像……若是阿那含圣者,心便再也不会跑到图像里……因为阿那含圣者的禅定已圆满。

而我们呢?我们的禅定并不圆满,心必然会跑动。我们的职责是——及时地知道“心跑了”、及时地知道“心往外送了”、及时地知道“心跳到所缘里”,跳到色、身、香、味、触里……或当我们“想”时,心便会跳到念头里。当心跳到念头里时,念头就会变得明显,心便会浸泡在念头的世界……

如此“及时地知道”,我们的禅定便会越来越好,心就会越来越安住。当我们学习时,以如此的方式学习——一次一些许。若(一次)学习很多、学习好几项内容,我们的心是接受不了的。

我们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宁静与禅定,方才能听闻关于“看境界”的教导。比如中午之前,大家的心无法闻法。为什么?因为心没有力量,心需要休息。那时,无论教导什么内容,大家都听不进,因为心只想休息。

事实上,(心)平常就是如此的,那避免不了,也阻止不了。我们无法命令心——现在开始接受法,抑或去休息,我们无法控制。

观察到了吗?我们已闻法好几天。某些天,心聚精会神地接受法;某些天,我们接收法流、接收法的力量,具有快乐、宁静。那之后,我们的心又对“法”不感兴趣,心跑去休息了。

每个人的状况不同,当心跑去休息时,我们仅需知道“当下心跑去休息了”。有觉性(sati),觉知自己,无需激励心一直闻法。到了合适的时间,哪些法(与我们的心)恰好合适时,心便会自己清醒过来接受法,自然听闻那些法。

心的自然状况便是如此,因为真正学法的人,是“心”而不是“我”。我们刻意闻法,心却没有听闻;我们刻意让心善,心却不善……如此的“法”不断现身,宣说——这颗心并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这颗心不是“我”,这颗心是自行运作的。

或许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何事应做,何事不应做;应想好的、说好的、做好的,然而心并不会相信。心想坏的、说坏的、做坏的……我们慢慢地如此照见。

若想抵达安全处,则需不断地培养觉性,直至觉性的力量逐步提升,觉性频繁地生起。持续不断地及时知道各种造作,如此各式各样的造作,无论好或坏,都无法控制心。

当不善控制心时,我们会如何?我们便会破戒、行恶。当信心控制心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便会拼命地做功德,无论拥有什么,全都会布施出去,对吗?信心控制了心。若问:“这样可好?”好,这是善行。然而信心过多,则无智慧,对于“应做多少,适合做至何种程度”的理性便会消失。剩下的仅是——想做得更多,而拼命地做。

当我们可怜他人时,“悲悯”控制了我们的心,我们没有觉性、没有智慧看到——“悲悯”也是心造作出来的境界,它是被心觉知的对象。若如此看见,“悲悯”便无法控制我们的心。

(当悲悯控制了心)那时候,我们全力以赴地帮助别人,无论多少钱都能给予,并且接受对方所有的要求,事后却抚摸自己的伤口。当事过境迁,“悲悯”已没控制心了,便会觉得——刚才给予得过多。如此的情况也存在,是真的!“刚才真不该给予承诺!”……为何发生如此的状况?因为那时“悲悯”极度强烈地控制了心,心并不自由自在,当下没有觉性、没有智慧。

当各式各样的感觉控制心时,心是有“痴”的,即使善法强烈地控制心,心亦有“痴”。当心被控制时,做任何事皆不理智。当贪欲控制心时,举目所见皆好。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便看不到他的弱点。即使他说坏的、做坏的、想坏的,我们都有理由及借口,认为他应该这么做。事实上,那全是烦恼杂染的借口。为什么?因为那一刻,我们存有偏见,烦恼控制了心,偏见又添贪欲……那是夹杂着贪欲的偏心。

比如,好些人已成家,感觉到了吗?当(自己与妻子或丈夫)在一起时,贪欲并没有一直控制自己的心,并不像刚谈恋爱之时。热恋时,任何事物皆好。然而真正走在一起了,由于确定了关系,贪欲便不会一直控制心,因为所有的一切,全都生了就灭。

一旦贪欲没有控制心,心是自由自在的,有觉性、有智慧,便会开始看见对方的许多缺点。那时,为时已晚啦!(大众笑)已帮不上忙了,对吗?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皆随业流转。

当尚未遇见事情时,我们未将觉性训练好,没播种善因。时间已至,则须接受相应的结果。由于偷懒,恶业现前而须遇见此人,其实对方是自己的冤情债主,若在一起,必将终身倒霉。然而业报现前,每一次遇见对方,每一次倒霉……每一次遇见,觉得对方的身体散发香气……在相爱之时,看到世间皆布满了玫瑰色彩,举目所见皆好。

然而,到了某一点,当我们不再喜欢对方,那时无论对方做些什么,我们皆认为不好。即使他做了好事,我们亦觉得不好。当他做得好时,便怀疑:“诶!他这么做,是否为了讨好我?是否背后暗藏什么?”当(热恋)时,被女人所欺骗,并没联想到她种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欺骗自己,或捅自己一刀,“她是为了欺骗自己”……那时并未作此想,对吗?当女人追求男人,或男人追求女人时,皆是如此的状态,两者都被贪心控制了心,眼前一抹黑。那是恶业现前的时候,那是事实。

有些人十分富有,然而他的妻子具有贫穷的业报,一旦与“必然贫穷”的对象结婚,必然也会贫困,因为他的妻子曾造作的业,所导致的结果是——终身贫穷。倘若我们独处,便无须背负她的业报。意识到吗?如果我们与“终身贫穷的人”过日子,那会发生什么?(大众笑)

一切众生皆随业流转,(每一个人所接受的果报)在业报面前是相匹配的,一切皆是公平的。不知该如何诉说了,仅是大家看不出来。所有的一切,在业报面前皆是公平的。

我们每一次失误,也就是——被烦恼控制心,被贪欲控制心、被瞋心控制心……当瞋心控制心时,举目所见皆不好,即使对方出于善心提醒我们,我们亦不喜欢。此乃没有觉性,没有智慧。为什么?因为那一刻,烦恼控制了心。有时贪心控制了心,有时瞋心控制了心,有时恐惧控制了心……有时基于恐惧,觉得不好意思,而必须这么做、那么做……事实上,不应该做。

有时因为自己的愚痴,不具备觉性与智慧,不了解(实相),不如实看见各种境界,因此,看到不漂亮的事物,误以为是漂亮的;看到无常的事物,误以为是恒常的;看到苦的事物,误以为是快乐的;看到无法掌控、不是“我”的事物,误认为是“我”、“我的”。

我们刚才思维的内容——老、病及死亡,那是自然的事情。以大屏幕投放“常应省思之五法”给大家看,至于大家是否念出声音,并没有关系。但须细细体会、反覆咀嚼内容,而不仅仅只是阅读。文字的展示,是为了让大家好好地品味生命的实相。

好好地省思,我们必然会与自己所爱的事物分离。假设今日是我们碰到自己所爱之人的第一天,已分开好几世,今日一见面,觉得快乐,那寻觅及等待好几世的人,今生终于见面了……但如果我们省思第四法——我们必然会与自己所爱的人分离,这是正常的事……今日的见面说明什么?(大众笑)说明这是“分离”的起点,未来必定会苦与伤心。

如果我们不去体会,便会误认为所有一切皆好。文字的展示是为了让大家体会与思维,是否念出声音,那并没有关系,但必须好好地体会,持续不断地去观。

有觉性、有智慧,无论任何感觉生起,那些感觉无论是贪、瞋、痴、爱、恨、妒忌、满意、不满意……全都只是被心观察、被心觉知的对象。那些事物并不是“心”,那些事物是涌现出来的,随着因缘而呈现出来的。

由于我们累积(随眠烦恼),具有贪欲,因此碰触喜欢的图像,必然生起贪心。然而,我们并没有感觉——自己当下被贪或烦恼控制了心,那样的角度仅有些许区别。

慢慢地学习,有觉性、有智慧,持续不断地修行。自己能否(从苦中)逃脱出来,未来的生命是苦或乐,自己才是真正的决策者。因此,大家需多自助。透过培养觉性,各种各样的感觉便不会过于强烈,不会控制心,也不会让我们眼前一抹黑,我们才能做真实的自己。

所有的一切,如其本来面目地看到它们,如此我们便不会被世间所欺骗,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做一些伪善之事来欺骗我们。他人对我们所做的一些好事,也许并非为了让我们获得快乐,也许是他正需要某些东西,好让他自己获得快乐。

慢慢地观察。这些内容,谁能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觉性,这说明什么?何时没有觉性,何时便疏忽大意。“觉性”与“不疏忽大意”是同一回事。与“觉性”相对的,即是“疏忽大意”。觉性是出口,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四念处。

佛陀开示:四念处是唯一路,只有这唯一的路,能带领众生脱离所有的苦。大家有因缘听闻四念处,学习了则必须实践。

我们为何苦?苦源于愚蠢、不聪明、不如实地看到世间。由于没有如实地看到世间,不明白(世间),于是便会执着,误以为世间有快乐,误以为一切具有意义,因此便会执着、抓取。我们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那些没有意义、无常、某一天终究会分离的事物上,如此必然会苦。我们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某人身上,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变化,因此我们必然会苦。

无论我们得到什么,同时都会得到负担。切记!世间没有什么事物,是我们获得之后,而不带来负担的。世间所有一切皆是相对的,何时获得好处,同时也必然带来坏处。世间不存在只有单一面向之事,除了超越世间,也就是——佛法。

(佛法)具有快乐、恒常、不会变化、没有主人、没有任何实体、没有苦。无论任何人为自己树立“继续在世间寻找快乐”的目标,他相等于树立“继续在世间寻找痛苦”为目标。因为世间的事物并不存在单一面向,没有任何事物仅一味地带来好处。

如何?今天的“法”好吗?“法”十分简短,为了让大家的心可以吸收。让心好好地体会,如此心方才会有快乐、有宁静、有觉性、有智慧,生命才会树立正确的目标。

切记!佛陀开示:有田,便会因田而苦;有牛,便会因牛而苦;有孩子,便会因孩子而苦;有车,便会因车而苦;有家,便会因家而苦;有爱人、配偶,便会因爱人、配偶而苦;有身,便会因身而苦;有心,便会因心而苦……

“拥有什么,便会爱什么”,这是正常、自然的。仅仅只是将笔记本分发给大家,让大家书写“无常、苦、无我”,这笔记本很快地便成为“我的”了。抓取的瞬间,便苦了,何况是执着于人,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真理即是真理,从未改变。如此的真理是恒常的,没有任何条件,一直都是如此保持,一直都是如此的,永远不可能变化,没有任何例外。

然而,我们的烦恼永远都会有例外的借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便是如此。但“法”没有任何例外,比如:“何处有爱,何处就有苦”,这道理是恒常的,没有何处的爱不苦。佛陀开示的哪个词汇,便永远都是那个词汇,没有任何例外。

观察到了吗?我们有极多的借口和例外,比如“因为这样,只有些许(烦恼),那无所谓”,因此愿意开缘。然而那与“法”相违背,全是烦恼杂染的理由及借口,全是魔王的理由和借口。

没有任何事物,超越省思第五法——我们有“业”,(一切)随自己的业。“业”是造就结果者,因为有“业”,所以才会出生。“业”总是随身,“业”是我们的靠山。我们的所作所为,无论善业或恶业,自己永远是它的继承者,自己必然会接受相应的果报。“业”是无比殊胜的,世间最为殊胜、最为神奇、超越所有殊胜的,即是“业”。

看到法的例子吗?相同的法,其细腻的程度不同。禅修课程首日,老师让大家省思——老是正常的、生病是正常的、死亡是正常的、与自己所爱的事物分离是正常的、思维业报。禅修课程首日,老师教导如此之法,今日老师亦教导如此之法,这即是“法”的神奇之处。

大概看到轮廓吗?“法”超越自己用念头去诠释,因为每一个人所想的每一件事,仅透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做注解,从烦恼的角度作思维。然而,“法”乃从纯净无染的心田而流淌出来,从全然没有烦恼杂染的佛陀心田而流淌出来。

大家透过大脑思维的“法”,乃基于烦恼而思维出来的。而真正的“法”,听闻之后,心便会宁静、具有力量、寂静、智慧,让我们从世间的执着及抓取中慢慢地松脱出来。“法”为我们的心铺陈一条道路,让我们能如实地看到世间。

若想寻找“法”,不必往外寻觅。法并不在隆波之处、不在寺庙,亦不在禅修课程上。“法”就在自己的身与心。有觉性,有正确的禅定,去认识与了解(身心),就在自己的身心上探索。那些超越自己身心之外,全是外在的法、外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自己)。

因此,四念处的目标即是——学习及了解自己的名色、身心。仅仅局限于此,而非其他事物。为什么?因为自己的名色、身心本身就是苦。

“苦”必须知道,需往何处知道?必须知道自己的名色、身心,也就是——必须修习四念处。

因此,若有任何人宣说他正在修习四念处,那人正在“知苦”,正在修习四圣谛的第一谛,也就是“知苦”。无论何时,若能彻底地知苦,便会断苦因,清楚地照见涅槃,圣道就会自行圆满。

因此,四念处是唯一路,唯一首席之路,唯一带领众生离苦之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道路,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路了。

如果我们了知四念处是唯一带领自己离苦的路,接下来我们就有职责去了解——应如何正确地修习四念处?一旦明白修习四念处的正确方法,我们就须更多地用功。

在禅修课程所教导的一切,并未超越此范畴,没有超越“知苦”的方法,没有超越修习四念处。禅修课程的教导,关乎觉性、正确的禅定、知苦……仅是所使用的语言,会随着听众的心灵水平而不断地变化……某些片段较为粗糙,某些片段则较为细腻。

由于禅堂内的人,心灵水平不尽相同,福报、波罗蜜亦有差异,每一天心呈现的状态皆不同——某些天,心散乱;某些天,心与自己在一起;某些天,烦恼杂染极度厚重;某些天,烦恼杂染较为淡薄……由此,我们所听到的法,便会随着听众的心灵水平而产生变化。

仅此,就是这些。如何?“法”好吗?今生能听闻如此一回合之“法”,已是极大的福报。

~阿姜巴山(Ajahn Prasan Bhuddhakulsomsiri)


2019年12月27日C

第十二屆泰国四念处禅修课程

课程现场翻译|坤能•禅窗

听录整理|小小微尘

音频来源|禅窗

小小微尘声明 本文内容是根据课程音频听录、整理而成,文字未经隆波及译者审校,若内容有任何疏失,皆归咎于听录、整理者的责任与过失。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