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四圣谛:修订间差异

来自法藏
(创建页面,内容为“{{页面横幅}} 1.诸法之根源是“如理正思维”, 即善巧地自我审查: 未曾有过觉性,如何做将会生起觉性? 未曾有过戒,如何做将会有戒? 未曾有过禅定,如何做将会生起禅定? 未曾有过智慧,如何做将会生起智慧? 至于“解脱”,那是水到渠成的。 当戒、禅定、智慧圆满后, “解脱”将不请自来。 没有谁能指挥心证悟道与果, 心会自行证悟。 <s…”)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页面横幅}}
{{页面横幅}}
1.诸法之根源是“如理正思维”,
1.很多人的修行之路坎坷崎岖,
即善巧地自我审查:
只因一直追寻快乐、宁静与好。
未曾有过觉性,如何做将会生起觉性?
只有这么一点追求,
未曾有过戒,如何做将会有戒?
只求这些无常之物,
未曾有过禅定,如何做将会生起禅定?
因此才会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未曾有过智慧,如何做将会生起智慧?
难道修行一辈子,只为了追求这些吗?太肤浅了。
至于“解脱”,那是水到渠成的。
不计其数的人
当戒、禅定、智慧圆满后,
以修行来追求快乐、宁静、好,
“解脱”将不请自来。
不知这仅仅是附赠品,
没有谁能指挥心证悟道与果,
而非修行的目的。
心会自行证悟。
我们修行是为了——照见实相。
<small><p align=right>2015年5月3日   
如此才能领悟至高无上的真理——
00:10:58~00:11:40 </p></small>
“四圣谛”。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1月14日
00:00:45~00:01:37</p></small>


2.持续觉知身、感觉心,不断这样觉知,
2.“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谛”。
直至获得初级的洞见:
何谓“苦”?色与名本身就是苦,
此身非“我”,此心非“我”——
也就是我们的身与心本身就是苦。
仅仅只是一种见解看法而已。
对于“苦”的职责是什么?是“知道”。
因此,初果须陀洹道
要去知苦,而非断苦,或逃离苦。
是透过见解看法而生起的。
怎么逃都逃不掉的——
初果根除的结缚有:
逃到南北极,也得带着身与心,
身见结、疑结与戒禁取结。
身与心本身就是苦,跑到南北极怎么能不苦?
此三结,正是透过洞见实相而根除的。
逃往月球,还是得带上身和心,
实相就是:“我”不存在。
相当于带着苦一起去了。
照见“我”不存在——
因此,我们无法逃离苦。
没有“我”在身心之中,
修行并不是为了要逃离苦,
没有“我”在身心之外,
而是为了知苦——
于是断除“身见结”;
去觉知身,去觉知心,
从而清楚地明白实修的方法:
多多地觉知,不断观照下去。
除了觉知此身此心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佛陀开示道:
对此确信无疑,此为断“疑结”。
对苦的职责,是去“知道”。
这是通往纯净无染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1月14日  
与解脱自在的唯一之路,
00:01:52~00:02:41</p></small>
绝对不可能有第二条存在。
<small><p align=right>2008年4月28日B   
00:04:12~00:05:07</p></small>


3.有人误以为:
3.称为“苦”的事物——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佛陀开示道:
证悟每一个果位,苦就依次减少25%,
总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
比如证悟初果须陀洹,苦就减少了25%。
<small><p align=right>2012年9月7日A 
事实是:证悟须陀洹之后,
00:00:37~00:00:47</p></small>
粗重之苦几乎殆尽,仅剩微细之苦;
尤其是证悟阿那含之后,
微细之苦也已日近黄昏,
约只剩5%而已,不会超过10%。
乍看起来,阿那含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
断除五个结,但它们藏身于心的至深处,而苦却不会超过5%。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失地”在基础阶段就已被收复,
因为我们的心几乎全是被粗重的烦恼习气所掌控着的。
<small><p align=right>2008年4月28日B   
00:06:27~00:07:17</p></small>


4.依赖于对自身的觉知——
4.真正的修行并非遁世,
心迷失了,知道,心在紧盯,知道,
而是去不断认识世间。
从而得到“知者的心”。
<small><p align=right>2011年3月27日B
然后透过“知者的心”
00:45:42~00:45:46</p></small>
去观身工作、观心运作,持续不断。
 
如果累了,就通过修习宁静来获得休息。
5.第二个圣谛“集谛”,
心力恢复之后,
即苦生起的原因——
继续持续地观身工作、观心工作,
心里面的冲动和欲望。
这样持续用功,心于是会慢慢不断提升,
比如就在刚才,
直至某一天大彻大悟,它就会放下。
我们成为“鬼”之前,感觉到吗?
彻悟什么?
心中先生起了“想要”,
彻悟“四圣谛”,而非其它,
心贪了起来,欲望生了起来,
彻悟所有的蕴界有的只是苦。
于是便进入了“鬼”的域界。
蕴界本身即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
若“想要”生起而未能如愿,
而不是曾经以为的“时苦时乐”。
“嗔心”就会紧随而至,
如此照见,心就会慢慢放下,
我们便会跨入地狱众生的域界。
心于是就会对所有一切保持中立。
因为不再有任何挣扎,于是放下,
一旦心不再挣扎,于是便不再造作。
一旦心不再造作,于是心就会看见“不造作”——其实就是照见涅槃。
<small><p align=right>2011年2月26日A   
00:27:20~00:28:17 </p></small>
 
 
“想要”生起,得不到满足,嗔心会生起;
“想要”生起,想要满足它,这时“贪心”就渗透进来了——
想要拥有、想要成为、想要得到;
想要没有、想要不成为、想要不得到、想要不碰到……
对于“欲望”的职责,是“断离”。
断离欲望的方法极为神奇——
佛陀只是如此开示:
“苦”要“知”,“集”要“断”……
但在开示四圣谛的时候,
佛陀并未说要如何断离。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1月14日
00:02:42~00:03:45</p></small>
6.第三个圣谛“灭谛”,
即“涅槃”——苦彻底止息。
也就是蕴彻底止息。
因为已经告知过了,苦就是蕴,苦就是名色,
因此,涅槃是名色的彻底止息,蕴彻底止息,身心的彻底止息。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1月14日
00:03:49~00:04:10</p></small>
7.“涅槃”即“灭谛”,
对于“灭谛”,我们的职责是“照见”。
为何不是“让涅槃生起”?
因为“涅槃”已经存在了,
根本无需让涅槃生起。
要做的仅是照见
原本就已经存在却从未见过的事物,
为何会从未见过涅槃?
因为心的品质不够。
心中充斥着欲望,有的只是想要,
挣扎着构建“有”(十二因缘中的“有”),
有的只是不断造作。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1月14日
00:03:49~00:04:10</p></small>
8.想要得到宝贝,
就要自己用功,
没有谁能代替的。
<small><p align=right>2011年3月18日B
时间00:20:29~00:20:34</p></small>
9.第四个圣谛“道谛”。
“道”意即“路”,是什么路?
趋向涅槃之路,离苦之路,欲望止息之路,摆脱蕴之路。
这条路包含8个组成部分,
精炼概括,就是“戒、定、慧”。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1月14日
00:08:23~00:08:47</p></small>


5.圣道生起时,心会进入禅定的,
10.对于“道谛”的职责是“提升”。
但进入的是观禅,而且入的是安止定——
因此,若问:
没有任何刻意与强迫的前提下,心安住于心;
“修行”还能翻译成什么?
觉性在没有丝毫刻意要觉知的前提下,
回答是:翻译为“提升”。
及时主动地捕捉到心;
<small><p align=right>2012年8月26日A
在毫无刻意分析或思维情况下,
00:31:16~00:31:23</p></small>
智慧领悟到心的实相。
一旦觉性、禅定、智慧
在同一瞬间自动运作于同一个点——心,
其实就是以禅定的力量,
于同一心识刹那将正向的法(即三十七道品)凝聚于心——
“结”正是透过这样的方式被根除的。
<small><p align=right>2012年8月24日B   
00:19:26~00:20:02</p></small>
  


6.“彻底止息”是高阶的“涅槃”,
11.隆波教得直来直去,
名为“无余涅槃”。
完完全全遵从佛陀的教导。
还有另外一种涅槃——
并没有要批判谁,
根除烦恼的涅槃,名叫“有余涅槃”:
也不点任何人的名。
蕴还存在,但心已无烦恼习气,
要学习就必须得这样学,
因此,心不再去抓取“蕴”。
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要对邪见妥协。
这种涅槃并未到达灭苦的程度,但已离苦。
<small><p align=right>2011年4月8日B
离苦与灭苦是有差异的。
00:20:12~00:20:24</p></small>
离苦,是指心不执著名色,不执取身心,
不执著组合成“我”的蕴界。
一旦心不执著,
于是心与蕴彻底断开,彼此毫无关联。
好比水壶,如果我们用手去提着,就会酸,对吗?
一旦我们能够放下,水壶依旧是原来模样,
但是因为没有提起它,所以我们不会手酸。
这个蕴也是同样的。
蕴本身就是苦,
但是我们并没有去把它拿起来,
蕴依然有属于蕴的苦,
但我们并没有与蕴一起苦,
这称之为我们“离苦”,
也就是心摆脱了蕴。
这就是“有余涅槃”——
仍然还有所残留的涅槃,即尚有蕴残存。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1月14日   
00:04:11~00:05:21</p></small>




{{课程导航}}
{{课程导航}}

2023年2月15日 (三) 17:44的最新版本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聞 · 法

1.很多人的修行之路坎坷崎岖, 只因一直追寻快乐、宁静与好。 只有这么一点追求, 只求这些无常之物, 因此才会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难道修行一辈子,只为了追求这些吗?太肤浅了。 不计其数的人 以修行来追求快乐、宁静、好, 不知这仅仅是附赠品, 而非修行的目的。 我们修行是为了——照见实相。 如此才能领悟至高无上的真理—— “四圣谛”。

2010年11月14日 00:00:45~00:01:37

2.“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谛”。 何谓“苦”?色与名本身就是苦, 也就是我们的身与心本身就是苦。 对于“苦”的职责是什么?是“知道”。 要去知苦,而非断苦,或逃离苦。 怎么逃都逃不掉的—— 逃到南北极,也得带着身与心, 身与心本身就是苦,跑到南北极怎么能不苦? 逃往月球,还是得带上身和心, 相当于带着苦一起去了。 因此,我们无法逃离苦。 修行并不是为了要逃离苦, 而是为了知苦—— 去觉知身,去觉知心, 多多地觉知,不断观照下去。 所以佛陀开示道: 对苦的职责,是去“知道”。

2010年11月14日   00:01:52~00:02:41

3.称为“苦”的事物—— 佛陀开示道: 总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

2012年9月7日A  00:00:37~00:00:47

4.真正的修行并非遁世, 而是去不断认识世间。

2011年3月27日B 00:45:42~00:45:46

5.第二个圣谛“集谛”, 即苦生起的原因—— 心里面的冲动和欲望。 比如就在刚才, 我们成为“鬼”之前,感觉到吗? 心中先生起了“想要”, 心贪了起来,欲望生了起来, 于是便进入了“鬼”的域界。 若“想要”生起而未能如愿, “嗔心”就会紧随而至, 我们便会跨入地狱众生的域界。   “想要”生起,得不到满足,嗔心会生起; “想要”生起,想要满足它,这时“贪心”就渗透进来了—— 想要拥有、想要成为、想要得到; 想要没有、想要不成为、想要不得到、想要不碰到……

对于“欲望”的职责,是“断离”。 断离欲望的方法极为神奇—— 佛陀只是如此开示: “苦”要“知”,“集”要“断”…… 但在开示四圣谛的时候, 佛陀并未说要如何断离。

2010年11月14日 00:02:42~00:03:45

6.第三个圣谛“灭谛”, 即“涅槃”——苦彻底止息。 也就是蕴彻底止息。 因为已经告知过了,苦就是蕴,苦就是名色, 因此,涅槃是名色的彻底止息,蕴彻底止息,身心的彻底止息。

2010年11月14日 00:03:49~00:04:10

7.“涅槃”即“灭谛”, 对于“灭谛”,我们的职责是“照见”。 为何不是“让涅槃生起”? 因为“涅槃”已经存在了, 根本无需让涅槃生起。 要做的仅是照见 原本就已经存在却从未见过的事物, 为何会从未见过涅槃? 因为心的品质不够。 心中充斥着欲望,有的只是想要, 挣扎着构建“有”(十二因缘中的“有”), 有的只是不断造作。

2010年11月14日 00:03:49~00:04:10

8.想要得到宝贝, 就要自己用功, 没有谁能代替的。

2011年3月18日B 时间00:20:29~00:20:34

9.第四个圣谛“道谛”。 “道”意即“路”,是什么路? 趋向涅槃之路,离苦之路,欲望止息之路,摆脱蕴之路。 这条路包含8个组成部分, 精炼概括,就是“戒、定、慧”。

2010年11月14日 00:08:23~00:08:47

10.对于“道谛”的职责是“提升”。 因此,若问: “修行”还能翻译成什么? 回答是:翻译为“提升”。

2012年8月26日A 00:31:16~00:31:23

11.隆波教得直来直去, 完完全全遵从佛陀的教导。 并没有要批判谁, 也不点任何人的名。 要学习就必须得这样学, 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要对邪见妥协。

2011年4月8日B 00:20:12~00:20:24


Qrcode for iDhamma.png
主题: 中文书籍 ·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法谈摘录 · 法译文集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中国 C:1 · 2 · 3
泰国 T: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大马 M:1 · 2
远程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日常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注:C-国内 · T-泰国 · M-大马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媒体平台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全球: 解脱园 · 甘露雨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四念處學會| 海外: YT·Audio-中 · YT-中·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 靜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