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D25.41《无论知道什么,都不如知道当下的身心》-隆波帕默尊者-2025年5月31日: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没有差异)
|
2025年6月29日 (日) 11:55的版本
隆波对佛教徒的希望——大家获得觉性和智慧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稍微小心一点,今天早上医生说现在春武里获得了“新冠的冠军”,曼谷都比不过呢。如果谁感觉到症状比较奇怪,就要小心一点,别去传播病毒就可以了。如果谁不够健康、老了,就要戴上口罩,自己保护自己。虽然不严重,但如果同时很多人感染,就会比较麻烦。
修行并没有多难,先把原则学懂,然后动手去实修,多多地去用功,量要做到足够。如果修行的原则不正确,别着急去勤奋。有的人修得不对,很勤奋、勤奋,紧盯、紧盯,就很苦闷。有的人修行看到这、看到那,最后走火入魔——区分不出什么是禅相、什么是梦幻泡影、什么是真相。
禅相有很多种,并非仅仅指看得见的。 看得见的禅相也有——看到有人走过来,事实上根本没有,并非真的有。 声音式的禅相也有,有时候会听到旁边有人对我们说话。精神科医生如果(看到)谁有这样的症状,就属于症状比较重的。但如果修行了之后听到了声音,那是属于幻化出来的。 也有气味式的(禅相),修行了之后闻到香味、花香,也有这类情况,也有尸体的臭味。
这些都属于禅相,既有色,又有声,又有香、味。比如高僧大德说他吃饭时,有时候吃的只是白米饭:哎呀,太好吃了、太香了。有人说是天神来把天神的美味加进来了,就像味精一样的。隆布敦长老有另外一种说法,他说:修行很好的那些高僧大德的觉性很好,他们的舌头能很清楚地区分味道。如果舌头能够清楚地区分味道,那并不是禅相,那是事实。
禅相是指并不是真的,是心幻化出来的。有时候会有与我们身体接触的一些东西幻化出来。比如有的人坐着修行,觉得好像蚂蚁在身上爬,但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有。或者有的人修行后酸痛,看到有天神来给自己按摩的禅相。
禅相有各种各样的,有色、声、香、味、触,还有心方面的那些禅相,这是很可怕的。比如有“宿命通”,并非真的有宿命通,而是心幻化出来的。那些有“宿命通”的人往往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从不曾宿命通到自己(曾)是猫啊、狗啊之类的,从来没有这样的,都喜欢想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比如帕内尔团大帝。事实上听到很多了,有时候同时有五、六个人(号称)是帕内尔团大帝投生,既有出家人,也有居士。像这些是心幻化出来的,事实上是骨子里就希望出人头地,所以就会想到自己是这个、是那个,是大人物。这都是在烦恼习气的驱动下幻化出来的。
有的人能知道过去,有时候忆念到过去生、过去世,有的是真的,有的不是真的。知道未来东部会发生水灾,淹掉几层(楼),却没有说是哪一天发生水灾,听了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重点在于很难验证这些禅相真假与否。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去验证它,心就会散乱,根本就无法修行。
因此,从现在起,如果我们修行后生起了禅相,看到并非真实存在的色,闻到、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或是知道各种各样的情节,知道过去、知道未来,知道别人的心、有“他心通”,也许这些全都是欺骗我们的禅相,因此不要着急相信。
有的人:“哎呀,现在这个人的心是这样子的,那个人的心是那样子的……”如果自己的心还没有看到,不要说看到别人的心!烦恼习气永远都会来骗我们的。 因此,修行要的是事实。 什么是事实?名法、色法是事实。
来认识那些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要去弄那些很虚幻的东西——无法验证真假与否。即便是真的,也没有太多好处。
但是有一些禅相,那是高僧大德的一种善巧方便。比如隆布 reisireidan,他教导去看天堂、看地狱,看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那些人看到地狱了之后害怕恶业,看到天堂了之后想做好事——优点、好处在这里。但如果看到地狱之后很害怕,看到天堂之后(生起)贪心想上天堂,这就违背了高僧大德的本怀——他们让我们看,是让我们有修行的动力。没有必要去知道,知道什么都不如知道自己当下的身心。
真的很可惜呀!泰国号称是佛教国家,佛教在泰国存续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好几百年了,但是泰国人并没有抓到佛教的实质。大多数人学习佛教并没有从三藏经典学,并没有根据经典来学习,而是去其他教导天堂、地狱之类的那些地方学,只是一味地注意这些东西,已经这样延续好几代了。
我们是佛教徒,却只注意天堂、地狱、过去世。大的历史性人物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善业。我们今生比较穷,生活中有非常多的问题,我们不去妒忌好的那些人,(那是)因为他们有福报。我们的境况是过去的恶业所致,那就愿意接受自己的恶业。如果我们的恶业导致我们投生得不漂亮、不富有,接受这个恶业的果报。
接受恶业的果报并非佛教的理论,是出现偏差了。最开始会说到三界之类的,然后慢慢地就会把业果法则注解得比较偏了,然后大家也会相信。或是相信人死之后这颗心从身体里面出来,根据业去投生到三界六道,这并不是佛教徒。号称一旦死了之后,心从身体里面出来去投生、投生,这并非佛教。他们以为灵魂是恒常的、不死的——身体会死,但是灵魂是不死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么相信的。
佛教教导我们要靠自己,要相信自己,但是我们不要,我们祈求、乞讨,让鬼、天神、佛来帮忙。各个寺庙的道场有很多的天神,都是一代一代的。有的时代的天神会做这个,有的会做那个,会应市场需求而出现。比如像现在去顶礼四天王天,希望可以发财。他是很好的,并非不好,他是佛教徒。他看到后期的佛教徒不停地求赐福,可能他也很无语,因为他是佛教徒,他曾经见过佛陀、听过法之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佛教徒,只是名义上的佛教徒。去寺庙道场时,并未获得觉性与智慧,获得的只是花钱了之后心情舒坦,然后不停地自欺欺人,去消业之类的。消恶业、择吉时,那并不是佛教徒,印度教、梵天教讲这些。
我们到这里来感觉到了吗?隆波并未搞活动骗大家以获得金钱,有功德箱,是藏着的,一般人还看不到。隆波真正希望的是大家获得觉性、获得智慧。既然有机会来到寺庙了,如果获得觉性与智慧,这才是名副其实地进寺庙。
必须要不停地训练觉性,慢慢地跨越到开发智慧的阶段。真正让我们有觉性而且有智慧的原则在于培养四念处。四念处也就是要有觉性去觉知“身内身”,如实观“身内身”,有觉性去觉知“受内受”、“心内心”、“法内法”,去如实观。
为什么要有所谓的“身内身”呢?所谓的“身内身”、“受内受”、“心内心”、“法内法”,那属于专业术语,有特别的释义。 “身内身”并非进到身体里面去看,不是的。所谓的“身内身”是指学习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些角度、一部分,一旦明白了一部分,就会明白全部。“受内受”是学习感受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些角度,一旦明白了,就会明白全部的感受。“心内心”也就是学习某一部分心,不需要学全部,并非一百多颗都要学,不需要。学习某一些心,一旦我们彻底地了解,就会知道全部的心。
比如佛陀教导:“各位比丘,你们要盘腿而坐,正直身体,觉知当前……”觉知当前并非只是看到自己的脸。当前,意思就是当下,有觉性活在当下,不走神到未来,不迷失于过去,不迷失于未来,活在当下。 什么在当下呢?境界——色法的境界、名法的境界就只是存在于当下。过去的色法、名法,比如过去的身体,它已经全都消失了、不见了,未来的名色还没有生起,因此并非真的存在。过去的名色已经结束了,不存在了,真的存在的名色,仅仅只是当下这一刻的名色。因此,觉知当前就是觉知当下。
觉知“身内身”,当下的“身内身”。“各位比丘,你们要盘腿而坐,正直身体,觉知当前。呼气长,知道呼气长;吸气长,知道吸气长;呼气短,知道呼气短;吸气短,知道吸气短;呼吸停止,也知道呼吸停止了。”这个是观“身内身”,意思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整个身体,不需要像医生那样去学习身体。我们学习身体,比如呼气的身体、吸气的身体,就只学这一点,如果知道,我们就会知道整个身体。
如果哪一天我们能看到呼气的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吸气的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那就会知道整个的身体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就是学一小部分,一旦明白,就会明白全部。包括学习行、住、坐、卧的身体,如果我们能够看到——站的身体不是我,坐的身体、躺的身体、走的身体不是我,在生起整体性的领悟、顿悟的时候,就会明白整个身体都不是我了。
或者观心之类的,并没有说让我们观每一种心。“各位比丘,一旦心有贪,要知道有贪;心无贪,知道无贪。”看到吗?对于贪心重的人,贪多的人,贪很重,他教导得很简单,只是这一点而已,就只是观这一组——心有贪和心无贪。一整天,一会有贪生起了,一会儿贪又消失了,没有贪了。因此,一整天心只有两种:心有贪和心无贪。最后就会明白——所有的心它是无常、无我的。
或者有的人嗔心重,“各位比丘,一旦心有嗔,要知道有嗔;心无嗔,知道无嗔。”嗔心重的人,就只是观这两种心就可以了,也就是心有嗔和心无嗔。就好像贪心重的人一样,只观两个——心有贪和心无贪。不需要学七十几种心或者是一百多种心,不需要那么学的,只需要这两个而已。这个称之为“心内心”——学某一部分的心。一旦明白,就会明白全部的心。
因此,我们就必须要有临时的“家”,那个称之为“业处”,是“身内身”、“受内受”、“心内心”之类的。至于“法内法”会比较难,可以放到后面再说。如果我们修身、受、心(念处),最后还是能够契入到法念处的。
法念处中最高的是属于圣谛篇——知道四圣谛。每一个人修行,到最后都会明白四圣谛。现在先看我们能看得了的那个——观“身内身”、“受内受”、“心内心”,就去观嘛!
观得比较简单的,就是“身内身”和“心内心”,这个看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受内受”呢,看到了吗?依然还有点复杂,因为感受生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的整个过程。有接触了,就会有受,就会有烦恼习气掺杂进来,然后驱动产生欲望,欲望比较强,就会变成执取,然后有刻意就会创造“有”,心就会挣扎去工作。一旦有“有”,就会把眼、耳、鼻、舌、身、意抓取起来,这个称之为“生”。这个“生”生起的一瞬间,苦就生起来。这就有点难,因为它就会接上缘起法,就像舍利弗尊者,他就是这么观感受的,然后看到整个过程。选择比较简单一点的,比较简单的就是身和心,这两个是比较简单的。 在四念处里,经典里有归类区分。身念处、受念处适合的是那些欲贪型的人——爱美、爱舒服、爱漂亮。因为身体就会教导让我们看到不美、不漂亮、不舒服,感受也会教导,让我们看到并非真的舒服、快乐。
至于心念处和法念处,适合的是那些知见型的人,那些喜欢智慧的人,喜欢想东想西、喜欢去思维分析的人就适合了,那是不一样的。
“身内身”,适合的是欲贪型——喜欢美、喜欢舒服,而且是适合比较容易做的人,就是根器还不利的人,就去观身。如果根器比较利,就可以直接契入到受念处,观受比观身更难。
如果是那些知见型的人,就修心念处,它是比较简单的禅修业处。然后法念处呢,是比较困难的禅修业处。
因此,有两个大类(欲贪型和知见型): 身念处与受念处适合那些欲贪型的人。身念处是比较容易修的,根器比较钝的去修就比较简单。那受念处呢,会比观身更难。 至于适合知见型的人也有两个:也就是心念处和法念处。心念处比较容易修,根器比较钝,那就去修心念处;根器比较利,就可以契入到法念处。
因此,比较简单的就有两个,也就是身与心。我们去看我们能看得了的,不需要看那些太难的,超过我们现在的能力范围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属于福报比较少的人,福报、波罗蜜是比较有限的。那些福报、波罗蜜比较多的人,他们有的早已经见到佛陀,证悟道、果、涅槃,或者变成天神、梵天了。而我们呢,别疏忽大意,觉得自己福报波罗蜜比较多。一定要先意识到自己比较弱,层次比较低,必须要勤奋地去用功,去多多修行,多多学习,多多实修。
我们要去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起先,我们去观本身已经存在的境界。比如,如果嗔心重,心一生气知道,生气消失了知道;生气知道,生气消失了也知道……接下来,心就能够牢牢记得生气的状态,能记得生气是这样的面孔、是这样的症状,一旦生气生起的一瞬间,觉性会不请自来。
觉性是源自于心能够牢牢记得境界,心能够牢牢记得境界是因为我们常常看到境界。比如,觉知身体的人,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常常地去觉知,接下来,一旦我们没有觉性,呼吸一旦有一点变节奏,觉性就回来了。觉性就会意识到:哎!刚才忘了呼吸了。
因此,我们修习四念处,起先是为了让心能够牢牢记得境界,一旦心能够牢牢记得境界,自动自发的觉性就会生起。 觉性是无我的,命令让它生起是不可能的。比如谁声称“觉性是可以人为做得到的”,其实我们是无法让觉性生起的,我们仅仅只能做到去多多地播种让觉性(生起)的因。一旦因缘具足了,觉性会不请自来。觉性生起的因,就是心能够常常地看到境界。 擅长于色法就去观色法。有的人不擅长观身体呼吸,看到身体动、看到身体停,就只是这么去觉知:身体动了,觉知;身体停了,觉知;又动,又觉知。而不是故意这么不停地动、动,然后不停地催眠,让自己的心静止不动,去犯迷糊。这么修了,不会获得觉性,那就别去修!你越训练就会越错误,那就不行了。
一定要修对,再去用功。比如说,我们要观身体的动,就会觉知身体动,它一整天本身已经在动了,它本身已经在动了,不需要故意去动。故意动一动,不停地动、动,又会变成不停地紧盯,心就开始憋闷。
如果动了之后,心憋闷,那修错了,并不是在修四念处了,现在正在刻意让心静止不动,努力地在修邪定了。因此,点头、点头,看到身体动,而不是正在思维。隆波的开示听懂了,但是,身体动并没有看到。
因此,我们要训练!身体动,不停地去觉知,因为我们的身体一直在动:呼吸的时候,身体也在动;在换姿势的时候,身体也在动;在动来动去的时候,身体也在动了。有觉性去感觉到身体在动、身体在停,只是一停,一会儿又开始动了,我们就看到身体一整天有的只是身体动和身体停,这样也行。最后,觉性就会生起。
比如我们正在走神,看到最讨厌的这个人——他曾经挖自己的墙角。一旦靠近我们,我们准备要揍他了,动的一瞬间,觉性生起了,觉性生起,嗔心灭掉,本来应该要揍他的,结果变成跟他握手了,把危机转化为机会了。如果他还在生气,不愿意跟我们握手,随他去。如果他不跟我们握手,我们更恨、更记仇,那就不行了。
因此,身体动了,觉知;身体动了,觉知。接下来,一旦我们有觉性,身体动的一瞬间,觉性会自行生起——隆波也曾经(像这样)做过。
隆波修行是透过观心为主。
有一天,隆波去看隆波田——他是非常重要的一位高僧大德,听到他的名声,所以就进去看看他。他正在教弟子做十四个手部动作,他做手部动作之后在觉知自己。他一边说,一边做手部动作,(同时)也在觉知自己。但他的弟子有好几类。一类坐着想:哎,这一招的下一招是什么?这一类是没有觉性的。另一类做手部动作,手动到哪里,心一直在紧盯那里,那个是没有觉性,那是在紧盯手。还有一类人做的手部动作非常漂亮,表面看起来修行很好,但不是的,因为心已经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心并没有跟自己在一起,这个不对了,修了之后没有觉性。但隆波田长老做得到,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
隆波并没有靠近跟他学习,看着就明白了。因为记住了他的姿势,就坐在他寺庙的树底下做手部动作,做来做去很烦:哎,十四招,真的是太烦了!自己是属于嗔心很重的人,姿势太多了,就很烦。
(隆波)以前训练击剑就只有一招,并没有训练别的招式。别人这一招、那一招的很漂亮,隆波就直接敲他们的头——因为耍姿势,头就露出来了,(隆波)就只玩这一招。一旦不停地训练就会看到,本来应该动很多姿势,隆波就只是这么动(隆波演示)——带着觉知去动。
大家试着动,试着动一会儿。谁觉得在动的时候有点紧的感觉,有吗?还是动的时候很轻松,没有紧的、憋闷的那种感觉?它是不一样的。
如果不停地动来动去,我们不停地(觉得)紧,这就不对了,不是如身本来面目知道身了,变成进去强迫身体了。修了之后很苦闷,动的一瞬间就苦闷,那就修错了,我们并没有如身本来面目去知道身了。如果我们会动的话,一整天该怎么动就怎么动,根本没有觉得紧,对吧?身体很轻松地动,没有感觉(紧),很轻松的。但是,如果身体动之后,手也紧了,心也紧了,那是修错了。
要去观察自己,如果动得是对的,心就没有重量感,心是很放松、很正常的,就只是感觉。看到身体动了,知道;看到身体握拳,知道;身体放拳,也知道。轻松自在地去感觉,以正常的心去感觉。接下来,一旦我们走神了,像隆波动啊动,动啊动……然后去觉知,能够觉知。不停地动,开始酸了,就只剩下这么一点了(隆波做手势),只剩下了一丁点而已。只剩下了这么一丁点,动——只是动手指,也觉知了。我们知道了,我们记得抓住这个重点:这么动,是为了训练觉知,而不是动了之后催眠自己的心。
就这样大概修了一个星期——因为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了,不确定是一个星期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记不清了。有一天,看到一个很久没见面的朋友在马路对面,一看到就高兴。高兴,不知道高兴,这是迷失了。准备跨越马路,头左转、右转,看有没有车。左转、右转的时候,觉性依然没有生起,一旦脚准备跨马路了,脚一动的瞬间,身体动了,觉性觉知了:哦!刚才一直是走神的。动手、动手,是为了自己在某一刻走神的时候,身体一动,觉性能够自行生起,那个才能够称之为会修行,而不是不停地动、动、动,能够得到什么?并不是机器人。
曾经看到过招财猫吗?里面有电池的那种招财猫,或者是马路边上那个大的充气气球,招徕顾客的,一直在那么动,能够得到什么?没有什么感觉。手也是这样子的,不停地晃、晃……动身体是为了有觉性,这就是身念处。
初步的阶段是为了要获得觉性,心念处也是一样的。就像刚才说的一样,嗔心重的人去观心:生气,知道;心不生气,也知道。接下来如果没有觉性,生气了,觉性会不请自来:哎,生气了,然后觉性生起了。 因此,四念处的初步阶段是为了要获得觉性,后面阶段是为了要获得智慧。
它是怎么获得智慧的?在真正的觉性生起的一瞬间,心就会自动自发地安住,在正念生起的一瞬间,正定同时也会同步生起。有正定的心是觉知、觉醒、喜悦的,是安住、柔软、灵敏的,适合工作。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觉知、觉醒、喜悦的心。这些品质全部仰赖于觉性去获得,(然后)这些品质就俱全了。
因此,我们训练觉性,起步的阶段去观,觉知身、受、心、法,是为了获得觉性。一旦觉性常常地生起,心就会安住,越来越明显,就类似于不停地累积正定,安住、安住、安住……不停地安住。一旦心安住有力量了,就能够开始开发智慧了。
开发智慧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蕴分离开,我们就会看到:比如曾经做手部动作了觉知,做手部动作了觉知,接下来蕴分离开,就会感觉到这个并不是“我”,身体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是在感知它。身体动,心是观者;身体行、住、坐、卧,心是观者;身体呼气、吸气,心是观者。这就是开始开发智慧了,能够分离蕴了。
或者是我们常常地观心,觉性生起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也能够分离蕴:哦,这是外在的色,眼睛也是色,在接触到外在的色。内在的色——也就是眼睛,在接触外界的色,(然后)心里面产生的运动变化,我们会看到。最后我们还会看到,它仅仅只是一个连贯的运作流程。
眼睛它并没有说是“我”,眼睛看到的色,比如眼睛看到了花,花也并没有说它是“我”。看到了吗?一旦接触了之后,快乐生起了——花漂亮,心里面有快乐生起,生起的快乐它也没有说是“我”,根本就没有“我”。一旦有快乐生起,贪掺杂进来,它是自己掺杂进来的,我们并没有刻意让它掺杂进来,而且我们也没有想让它掺杂进来。贪是随着快乐掺杂进来的,它自己掺杂的,并不是“我”,“想要”生起,它是自己生起的,并不是“我”。
一旦我们常常地去培养觉性,接下来智慧就会生起,就会慢慢地看到三法印:身体不是“我”,心也不是“我”。慢慢地去训练,最后就会看到真相:“我”不存在。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仅仅只是想蕴进去错误地界定了。
一旦心进去错误地界定了,说身体是“我”,就会生起错误的想法。最开始是想颠倒,错误地去界定,把不是“我的”事物界定成“我”,就会产生心颠倒,也就是会想错的。每一次去想:这是“我”、这是“我”,一直都是这样子的,最后就会生起见颠倒,也就是产生了错误的见解,以为“我”真的存在。由于颠倒,所以才会以为“我”存在。凡夫,每一个凡夫,依然还是颠倒的。感觉到了吗?在这里面有个“我”存在,必须要知道,这是属于颠倒。先是源自于错误的界定,然后想错了,去相信错了。我们很坚信地以为“我”真的存在。 因此要有觉性,去训练四念处,直到训练获得觉性,不断提升,觉性越来越绵密,禅定就会好起来。到了某一点,禅定的力量如果够的话,心就能够开始开发智慧了。如果没有开发智慧,就带它去开发,先带它去思维分析。但是如果曾经开发过智慧了,心一旦有力量,它会自行地去开发智慧。
开发智慧不需要着急,心必须先要有品质。如果以没有品质的心去开发智慧,只是获得思维分析,不会生起智慧,那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自己想、思维出来的。我们的念头是不可信的,因为我们是有烦恼习气在背后驱动去想、去思维分析的,我们必须看到真相! 难吗?现在身体坐着,能感觉到吗?难吗?能知道身体正在坐着,难吗?必须要让心先静止,才能知道正坐着吗?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啊!现在坐着,知道是坐着的。(很多人)喜欢去描绘,觉得修行很复杂,跟一般的平常人不一样。法是很正常、很平常的。
在明白法的时候就会感叹了,就像是杯子有盖子盖着,佛陀教了之后,(就像)把盖子揭开给我们看,就是这样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就像把盖着的东西翻开,就像在黑暗中点了火把,没有瞎眼的人就会看到。在黑暗的地方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佛陀点起了火把,我们就看到了。
有光的时候想看到,难吗?如果不是瞎眼,就根本没有难度的,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以为很复杂,因为看那些小说太多了,就会很难,做什么都好难。然后累积福报波罗蜜,这个、那个的,并不是说不好,那也好,但是那是适合另一群人——那些根基特别、特别钝的人,先教他们不要干坏事,只能这样。
至于我们呢,我们学毗钵舍那就会看到:无论好还是坏,全都是生了就灭,无法作为靠山的!看到所有的一切生了就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个“我”,没有一个实体。诸行无常,诸行是苦,也就是被逼迫着要消失。诸法,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不是有为法的,也就是涅槃,不是“我”、不是“我的”。因此,涅槃是无我的,而不是涅槃是“我”,那个是误解了。 有的人他修行对了,但是他说错了,说涅槃是“我”——因为它是恒常的,又有快乐,说明它是“我”。事实上他并没有执着,如果他执着涅槃,他就涅槃不了。
因此,诸法不适合去执着抓取。诸法既包括有为法——也就是生灭法,也包括无为法——就是摆脱、超越了生灭的法,也就是涅槃,全都是无我的,没有主人。我们并不是控制任何法的主人。阿罗汉或者是佛陀,并不是涅槃的主人。涅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了,从来没有生起,也从来没有灭去。
至于感知涅槃的心,看到了吗?它暂时地存在,到了某一天会灭掉。蕴灭掉,然后变成元素,变成知元素。 好了,今天讲法讲得差不多了,总结就是要小心新冠肺炎。 稍等一下,必须要先把嗓子稍微养一下。
1号:固定形式用功是透过吸佛呼陀,有时候会看到心的生灭,看到心跑的时候喜欢把心拉回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忘了念诵,经常迷失,但是如果能够想到念诵的时候,心就会立马憋闷,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已经可以了,去用功吧!修行的早期会迷失,知道迷失,然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紧盯,就会憋闷,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不停地去训练,接下来知道:迷失了之后知道、迷了知道,不紧盯,就不憋闷了。不停地去训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觉性就会生起,禅定就会生起。接下来就会看到心能够自己迷——并不是自己思维分析,心能够自己迷,是真的看见的。 昨天也有谁来分享,他看得非常细,看到心生起、灭去,中间有一个小的间隙。这个(心)灭掉,有间隙,然后有另外一颗心生灭、生灭……这很好,这样看的话,连续性断开了,因为他修了很久了。 你要慢慢地训练,你的训练已经对了,心已经进步很大了。心安住得很好,力量越来越强了。只是当下这一刻,心跑到屏幕上面来了,能感觉到吗?那就只是及时地意识到,知道是心跑到屏幕上来了。一旦知道心跑到屏幕上来了,迷失了知道迷失了,感觉到了吗?就开始憋闷了,为什么?因为害怕它迷失,害怕它再迷失就会去呵护。 之所以憋闷是因为有想要,想要呵护好的心。别去呵护它,坏的心还是好的心全都是生了就灭,都是平等的。如果好的心紧抓不放,心就会憋闷。阻止不了的,每个人早期都是这样的。但是你的训练已经不错了,很好。要知道心在外面就够了。
2号:用念诵,固定形式用功一个小时。感觉到头部能量的震动;感觉到心脏的跳动;感觉到坐着的身体,里面是有在动的。有时候看到不善心,有时候看到胸口的震动,但是不多。在听什么、看什么往往就看到和固定形式练习的状态一样。感觉到心依然没有安住,修行对了吗? 隆波:对的,心已经安住了,不是说没有安住。你失误的点依然在于呵护心,依然有在呵护心,就会憋闷;你害怕心不好,所以就会去干预,然后不停地去控制它,就会憋闷。现在的心在外面,能感觉到吗?在做禅修报告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都在外面,没什么奇怪的,只需要知道心现在去到外面就够了,不需要拉它回来。
1号,别带领心到那个地方去,痴就会掺杂进来了。修了之后就会昏沉,出来了之后痴就会掺杂进来了。在修习宁静的时候就去修,必须要有觉性。但是也不至于来到紧盯它,轻松地去觉知,正常地去觉知,平常地去觉知,到了时间心会自行集中。如果去紧盯让它憋闷就不好,带领心让它犯迷糊也不好,苦闷也不好,迷糊也不好,要正常地去觉知。1号在修宁静的时候依然会带领心进去昏沉,痴就会掺杂进来。
2号太用力了,有点在呵护。2号,清楚地感觉另外一个烦恼习气就是我慢,就是自己比别人更厉害,这一点是很坏的,不然的话就很容易和别人发生冲突。
3号:每一天做固定形式练习,心依然不正常、不自然。用修行来供养三宝,供养高僧大德。觉得生命越来越短了,不会疏忽大意。世间变得很快,必须要花很多时间来照看生意、照看自己的事业。请求隆波开示。 隆波:你的修行很好,你的修行非常好。心已经不停地在进步了的,修对了,继续用功。别期待必须快点有结果,只是发愿把修行来不停地供佛就行了。今生的力量够,获得道果,那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证悟道果,那就累积起来,然后下一世修行会更容易。你的修行已经对了,别期待什么。期待的话就会变慢了,别着急。
4号:修行透过经行,如果特别累就去打坐,把心放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是单纯地修行就会睡着,去念诵或者动就会好一点。有时候有禅定就大概会看到名法,如果没有紧盯,就会看到胸口的动荡,心喜欢抓那个地方。发现自己痴很重,觉性很少。请求开示适合自己的业处。 隆波:去觉知身体是适合的,身体动去觉知。修行已经对了,这样就会慢慢进步。你的修行已经有进步了,而不是说没有,去继续训练,这样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5号:现在不再修习宁静了,因为修了很久也不宁静。现在反过来回来觉知自己,看到自己特别爱自己;看到世间苦,但是心不中立。现在增加固定形式三个小时,(心)更有力量了。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好像不会修行。现在变成观身体,但是偶尔感到胸口或额头发紧,一旦看到就会放松,这是属于干预吗? 隆波:没有干预,很聪明!有时候,自己的心已经有点不自然了,我们看不出来,就透过身体来感觉。可能是在头或者是在眉心,或者是胸口这地方发紧,那是因为我们太打压自己的心了,太刻意了就会憋闷,有时候会头疼,有时候会眼珠疼。而我们知道,一旦我们感觉到,它就松开,没关系,很聪明,很好。心有一点憋闷,你能感觉到吗?在笑的时候,心是憋闷的。依然没有完全好,能感觉到吗? 5号非常好,去经行三个小时,心力增长了很多。能看到身体,看得很清楚,现在看身体看得很清楚了。看到了吗?身体不是我,它不是我。心有力量,就会看到感受也不是我。行蕴——造作好、造作坏呢,好、坏也不是我,贪、嗔、痴也不是我。心啊,有一点紧盯,别呵护心让它静止,它自己能静止。 很好,5号很好,修得很好。一旦勤奋地修三个小时,心变化就很大,立马就看到结果。 如果只是很放逸地声称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我不做固定形式练习,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觉性……”你根本没有觉性,那你怎么可能在培养觉性呢? 5号依然有点憋闷,你能感觉到吗?刻意去看了,你知道吗?刻意去看,就会比以前更加地憋闷。不需要对治。努力地在对治了,你知道吗?去及时地知道心,不停地及时知道心的行为举止:心去打压自己也知道,心去紧盯也知道,心想对治也知道,一次一个片段地去知道它,这样就会很好。
6号:念经、经行二十分钟,打坐二十分钟。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有觉性,跟自己在一起;有时候迷失;有时候会有嗔心;有时候会有慈悲。有时候打坐一段时间就没有觉知,就好像一切都鸦雀无声了,起先会一直延续到没有了时间;后面开始在没有时间之前能觉知自己,就会继续接着观呼吸直到结束,这样称之为获得奢摩他了吗? 隆波:也得了。心需要休息,它就会静静地去休息。那个时候就好像是深睡吗?还是依然有在觉知?慢慢去训练,这样就会觉知越来越多,彻底地熟睡的状态就会减少的。很好!慢慢地去觉知,多多地用身体,去觉知身体动,不停地去觉知。一旦你年纪大了,如果把观心作为临时的家,就会很难,因为很容易犯迷糊。去觉知身体作为临时的家,就会比较容易,因为身体没有逃到哪里去。就不停地去觉知,就会看到一会儿痛,一会儿酸,就看到身体有的只是苦啊,这样就可以开发智慧。
7号:固定形式坐着观身体呼吸。日常生活中观身体动,有时候会观骨头,觉得更擅长的是观身。心开始偶尔能够安住了。可以开始开发智慧了吗? 隆波:不用着急担心开发智慧,开发智慧不难。如果我们的心的品质够的话,它会自然能够开发智慧。但是如果心黏着邪定的话,就无法开发智慧了,就只是黏着于快乐。 7号,你的心没有黏着于禅定,就去用功吧,去修吧。心的基础,智慧本身已经很多了。心如果力量够的话,蕴就会分离开。你现在蕴能够分离开了。蕴也能够分离了,你只需要看到:觉性去觉知哪个蕴,就去看那个地方的三法印。不停地去觉知,哪段时间心累了,就回来休息。去继续用功。7号不错的,心力很好。 1号心有痴了,能感觉到吗?昏沉了。昨天是不是没有睡觉?没有睡觉肯定就会昏沉的。因此就会教导说:夜里别去玩,赶紧回来修行就不会昏沉。如果晚上去唱卡拉OK,第二天早上怎么样都会昏沉的。说到卡拉OK的时候,这八个人的心,有好几个都很兴奋。 唱卡拉OK的时候,偶尔去看看别人的心,去可怜别人、同情别人。这个地方是在森林里面,从建寺庙开始,已经过了二十年,然后村民就住得越来越靠近了。现在到了半夜的时候,就听到有卡拉OK的声音。原来只听到虫鸣鸟叫或者树叶随风吹动的声音,听着都很寂静。 现在听到有卡拉OK的声音,然后就去思维,可以把它当成鬼叫,就是属于恶道众生的叫,“叽叽”地叫。有的人在家里面不敢唱,然后去卡拉OK里面去唱,就在那个地方唱,很远的,他们的喇叭声音特别地响,寺庙都听到了。 半夜的时候休息一下,除非自己在工作。如果有工作必须要做,就去做,有义务尽,就要去尽自己的义务。如果没有职责、义务,半夜就休息了,休息得差不多了,就起身来修行。
8号:心开发智慧:身体就只是身体,行蕴就只是行蕴,所有的一切生了就灭;所有一切接触六根,就只是地、水、火、风暂时地聚合,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执着抓取;无论看到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全都是四大。心明白法,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执着抓取。应该调整哪些部分呢? 隆波:你的禅定依然不够,智慧依然是掺杂着思维分析的。仰赖于曾经听过这些,所以就会这么去看,但是心安住不够。心必须要有力量,智慧才会真的生起——没有在思维分析,而是真的照见。有一些东西,一旦心安住了,智慧生起了,从来不知道、没有看见、没有想过的东西会领悟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住,想蕴就会掺杂进来。 因此,8号要在做固定形式之后去修习宁静,要修习禅修业处。(无论)你用什么自己擅长的业处,一旦心离开了,要知道;离开了,知道。离开了业处要及时地知道,去紧盯业处了也要及时地知道,去常常地及时地知道心,这样心就会安住,禅定就会更好。这个时候来开发智慧,就不是难事了。 你现在的智慧冲到前面去了,智慧比你的禅定冲得更快。就好像左脚比右脚冲得更快,这样很快就会摔倒的。必须要一起同步进行,禅定和智慧必须同步进行。 很好,听得懂,不错。 去修禅修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心跑去想别的东西,及时地知道;心去紧盯业处,及时地知道。 这一点,多多地去用功,不停地用功......不去期待什么结果。这样禅定就会生起,就会很强大,这时候再开发智慧就不难了。那是真的在开发智慧了。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回家吧。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内地 | CHN:1 · 2 · 3 |
泰国 | THA: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YS:1 · 2 · 3 |
台湾 | TWN:1 |
新加坡 | SGP:1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HN-国内 · THA-泰国 · MLY-马来西亚 · TWN-台湾 · SGP-新加坡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