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MYS3.1《修行全览图:觉醒之路的导航》-隆波帕默尊者-2025年3月26日: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5行: | 第5行: | ||
[[文件:MYS3.1《修行全览图:觉醒之路的导航》-隆波帕默尊者-2025年3月26日.mp4|center]] | [[文件:MYS3.1《修行全览图:觉醒之路的导航》-隆波帕默尊者-2025年3月26日.mp4|center]] | ||
修行全览图:觉醒之路的导航 | |||
非常高兴能够见到各位! | |||
听说大家来自好几个国家,事实上法并不在哪个国家,法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去实修佛陀的法,可以获得的事物就是离苦,只是大部分人误解佛教,包括大部分泰国人都不明白佛教。去寺庙里面礼佛做功德,希望可以发财、可以有很好的地位、有很好的工作,希望读书成绩很好,法并不回答这些问题。佛陀的法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做才可以不苦地活着? | |||
隆波是第一个讲法的人,阿姜宋猜尊者说第一个讲法的人占便宜,因为想讲什么都可以。(笑)至于后面讲法的人:哎呀,这个地方隆波也说过了、那个地方也说过了,就很难讲。尤其是阿姜给尊者,他最后面讲法就更困难了。但是那是他的事情。(笑) | |||
隆波先说一个概貌给大家:今天要说的第一个主题是觉知自己;第二个主题是奢摩他的禅修;第三个主题是毗钵舍那的禅修;第四个主题是圣道、圣果;第五个主题是涅槃。我们要想抵达涅槃——涅槃是已经彻底离苦的境界,它就可以回答我们的问题:怎么可以抵达离苦? | |||
首先让我们可以抵达离苦的契入点就是觉知自己。很奇怪的是,世间的人从来没有觉知自己,我们带着迷失而出生,活着也是跟随迷失而活着的,死去也是带着迷失而死去的。迷失于什么?整天迷失于念头去想;要修行,就会迷失去紧盯。活在正常的世间,迷失去看,迷失去听,迷失去闻气味,迷失去尝味道,迷失去感知身体接触的事物,有的全是迷失,包括迷失于意根,迷失最频繁的就是迷失去想。 | |||
佛陀开示说:他没有看到别的法的重要性可以跟觉知自己相提并论。一旦能够觉知自己,就来到了战胜烦恼习气、抵达涅槃的契入口。世间的人从来没有觉知过自己,去观察: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画面的时候,看到人走过来,看到漂亮的花,看到很讨厌的事情,心就会跑到我们看的事物上面去。看到漂亮的花,心就会跑到花上面;看到漂亮的美女,看到帅哥,心就会跑到那个男生、女生那里;看到漂亮的狗,心也会跑到狗那里……无论看到什么,心都会跑到那里去。那会发生什么?心跑去看画面,我们会忘了自己的身心——有身会忘了身体,有心会忘了心。 | |||
看到了吗?隆波为什么举起手来?在看隆波的手的时候,我们有身会忘了自己的身,有心也会忘了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正在有疑问:隆波为什么要举手?却没有看到心正在有疑问。或者我们盯着隆波看,在用心看隆波、用心听隆波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我们有身会忘了身。有的人是这样的姿势、那样的姿势,但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现在身体是什么样的姿势状态,不知道现在的心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称之为迷失。迷失到眼根了——我们去看画面,忘了自己的身、自己的心。 | |||
在听声音的时候,我们知道听的内容,刚才听到了鸟叫,不知道在叫什么,但是听了之后很享受。在听鸟叫很陶醉、听水流声很享受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知道;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忘了自己。 | |||
看到了吗?从一出生开始,我们迷失、忘了自己的时候非常非常多,数也数不清啊,真的能够感觉自己的时候太少太少了。所以隆波才会说世间的人根本没有觉知自己。因此,要想修行、想证悟道果、涅槃就无法做到了,因为佛陀开示说:觉知自己是断烦恼习气的契入口、起始点,要是断了所有的烦恼习气,就可以抵达涅槃了。 | |||
但是我们根本没有觉知自己,一直在迎合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想看画面就只是一味地看画面,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心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我们想听音乐,在听音乐的时候很陶醉,有的人因为曾经失恋了,听到音乐的时候很郁闷、很悲伤,那个时候的心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不知道。迷失去找过去,迷失东、迷失西的,一直处在迷失的状态。我们听到什么的时候,心也会迷失去听,有时候听得懂内容,有时候听不懂内容,但也是迷失的。迷失就是有身忘了身,有心忘了心。 | |||
在闻气味的时候,假设走着走着闻到很香的气味,我们的心生起了疑问:这个是什么花?这么香?想看,如果认识了,就可以把它种在家里,想拿来种。那个时候闻到气味,我们注意:哎,是什么气味?那个时候不知道我们正在有兴趣,正在有疑问说这个是什么气味,这个时候我们忘了自己,不停地左转右转去找:这是什么花?在哪里?身体在动,但是我们意识不到,忘了身体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没有觉知自己,也就是我们有身忘了它,有心也会忘了它。我们只是一味地在知道色、声、香、味、触。 | |||
或者有时候心迷失去想,有时候知道想的内容,有时候不知道想的内容,一直很走神,不知道在想什么,坐着一直很陶醉,那个时候有身会忘了身,有心也会忘了心,不知道正在迷失。 | |||
世间人跟迷失在一起:迷失去看,迷失去听,迷失去闻,迷失去尝味道,迷失去感知身体接触的事物,迷失在意根方面去想。每一次迷失,我们有身会忘了身,我们有心也会忘了心。法呢,实际上就是色法、名法,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如果我们有身已经忘了身,就没有机会学法了,无法看到身体的真相;我们有心忘了心,就无法认识、了解自己心的真相。因此,需要努力地去训练自己,要让自己能够醒过来,要能够回来觉知自己。 | |||
可以让我们觉知自己的方法,其实就是不停地去观察自己,在我们走神的时候,常常地去及时知道。当我们去看什么的时候,要觉知自己,知道这个是迷失去看了;当我们听什么的时候,听得很享受,要意识到这个是迷失去听了。要去训练不停地观察自己,去训练观察自己的心:心迷失去看,不停地知道;心迷失去听,不停地知道;心迷失去想,也不停地知道。 | |||
它可以迷失到六个根门,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迷失生起最频繁的其实是迷失于意根,也就是迷失去想。我们一整天在想,但是我们没有去训练不准想,心的自然状态是要去想,如果我们禁止它想就已经违背自然、违背真相了,没有谁可以做得到。阿罗汉依然在想,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想?区别只在于阿罗汉想的时候,他的心没有迷失;我们想的时候,我们的心迷失了,我们迷失在想的内容里面。 | |||
迷失于想是第一个,这个生起得最频繁,次之的是迷失去看。如果我们眼睛没有瞎的话……如果眼睛瞎,那迷失于看就没有了;如果一个人眼睛没有瞎,迷失去看是生起得很频繁的。一个人独处也可以去想,睡觉的时候也会在想,做梦就是睡着的时候的想。感觉到吗?我们一醒了就会看这、看那的,一整天看东看西,我们迷失去看的时候生起得非常频繁,但是比迷失去想稍少一点。 | |||
第三个迷失是迷失去听,如果我们没有耳聋的话。有时候我们会想东想西,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看。或者是在我们看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在听。但是,好好地去体会,心的自然状态,一次只能够感知一个所缘。在心想的时候,心就没有看到画面,心就没有听到声音;在眼睛看的时候,心没有迷失去想,心就没有迷失在念头的世界。在看到的时候,心主要的工作在眼根,只是单纯地看到画面;在听声音的时候,心只是单纯地在听。 | |||
我们可以透过看连续剧验证这个,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连续剧、电影,比如说有没有一集一集的电影,有没有?如果有的话可以试着去看电影。在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有时候我们在看屏幕里面的画面,坏人说的时候我们在听,主角说的时候我们也在听,在我们聚焦于听的时候,好好去体会,我们没有在看画面,我们正在用心听声音。一旦听了之后就开始想了: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坏人对主角说得这么好听,说得好好,我们就开始想了:诶,来骗这个女主角了。在我们想的时候,那个时候去观察,我们的眼睛是模糊的,我们的眼睛看画面就不清楚了,耳朵也不太听到声音了,因为我们的心只是一味地在想。 | |||
心的自然状态是一次只能感知一个所缘。每个人试着看这个白色的佛像。感觉到了吗?在我们用心看佛像的时候,我们会忘了自己,有身体会忘了身体,感觉到了吗?佛像这么漂亮!这个佛像不漂亮,这个漂亮……取决于自己的点评。眼睛看到的时候,我们会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身,也忘了自己的心。 | |||
必须要训练,训练觉知。训练心的方法:首先修某一种业处,什么都行,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修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训练念诵--佛陀、佛陀,或者是念诵别的也行,念诵什么都可以。有的人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念乘法口诀也行。有的人会念中国没有泰国有的字母,就是不停地背字母,然后注意力没有放在别的上,只是注意自己的业处,不停地聚焦在业处上,接下来心跑去想别的事情了,我们及时地知道:哎,迷失去想了。或者我们正在吸佛呼陀,听到什么声音飘过来了,就去注意这是什么声音,谁来了?转过头去看,忘了自己了。修某一种业处,一旦我们的心迷失离开业处了,要及时地意识到。 | |||
起先会迷失很久,接下来迷失就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短、越来越短。接下来一迷失马上觉知、一迷失马上觉知,每一次知道迷失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生起不迷失,我们就能够觉知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要训练去觉知自己。 | |||
我们要想能够觉知自己,要能够知道现在迷失,并没有不准迷失,不是说别迷失、别迷失,没有谁可以做得到。隆波可以让大家来试着看一看:我们大家不要想,做得到吗?做不到的,心会一直偷偷地跑去想。在它想的时候,它迷失去想。因此这个念头、这个心是无法阻止的,它是无我的。 | |||
我们一起来训练:迷了知道,而不是不准迷。我们训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常常地去训练,最后迷失就会越来越短,觉知生起得就会越来越频繁。原先是一整天迷失,从来没有觉知过自己;接下来我们来训练某一种业处,一旦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一天也许觉知三次;不停地训练,接下来也许能够觉知四次。起先训练的时候不太能觉知,迷失很长,觉知非常得少,假设一天二十四小时迷失二十个小时觉知一次,一天只觉知一次;如果我们常常地去训练,迷失一个小时觉知一次、迷失一个小时觉知一次,这样我们一天可以觉知十几次了。 | |||
如果常常地去训练、去训练,去常常地读自己的心:修业处,心迷失去想知道,迷失去看画面了知道,心迷失去听声音了也知道,常常地知道,接下来觉知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迷失就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短。从未修行过的人一天迷失一次,也就是从一醒到睡着一直是迷失的,只是迷失一次,但是迷失十几个小时。在修行的早期,迷失一个小时了,我们觉知到刚才迷失了,迷失一个小时了;又再迷失,又迷失一个小时,再觉知一次……一天我们觉知十几次。一旦我们常常地去训练迷了知道,常常地去知道:修习业处了之后心迷失了,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接下来我们迷失一分钟就知道,迷失十秒钟就意识到,接下来熟练了之后,心一动马上就捕捉到,我们就觉知得非常绵密。 | |||
因此,那些不会修行的人一天只是迷失一次,至于修行很棒的人,迷失非常绵密,所谓迷失很绵密,就是他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但是不会修行的人,迷、迷、迷、迷、迷、迷……一整天是迷失的。因此,我们来训练让迷失变得很短,这样觉知才可以生起得很频繁。 | |||
去修习某一种业处,什么都行,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我们这么训练,我们就会觉知了。 | |||
一旦我们能够觉知自己了,我们就进一步地来训练提升心,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做才可以让心有力量。 | |||
有力量的心其实就是心有宁静。一般的人,心没有力量,是因为心一直处在工作的状态,不停地跑来跑去,这个心就很累。 | |||
怎么做,心可以产生力量? | |||
我们就带领心让它休息在单一的所缘,这称之为奢摩他的禅修。训练让心休息在单一的所缘,是透过觉知自己来休息的。如果心处在单一的所缘,而我们没有在觉知自己,那个是很严重的痴,以为自己很牛、很牛。 | |||
修行人几乎全部心迷失,而修禅定心又会犯迷糊,宁静、昏沉、呆滞,那样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修奢摩他必须要带着觉知来修,修毗钵舍那也必须要带着觉知来修。 | |||
只要缺乏了觉知自己,修的奢摩他就会变成邪定;毗钵舍那,那就更做不了啦,如果修,也就只是变成散乱而已。 | |||
我们来训练觉知自己,就像刚才说的一样,修业处之后常常地、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心就可以慢慢能够感觉,能够安住,慢慢地开始有力量起来。接下来我们想让心特别有力量,我们就去重新修业处,也许用到原来的业处也行。但是如果我们想让心休息,那就别让心离开那个业处。如果心一会儿跑去看,一会儿跑去听,一会儿跑去闻,一会儿跑去尝味道,一会儿跑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一会儿跑去意根想,跑来跑去的心它就会累。累,所以它就会没有力量。 | |||
我们让心处在单一的所缘以获得休息。比如隆波,在需要让心休息的时候,隆波就会跟呼吸在一起:吸佛呼陀……吸佛呼陀的时候,心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心宁静在呼吸上面,宁静在“佛陀”上面,没有去做别的工作。一旦心不需要做好几种工作,心就会开始有力量。 | |||
带领心持续地处在单一的所缘——这个是奢摩他的原则。带领心处在单一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 | |||
所谓的心,也就是感知所缘的知者,所缘是指被观察的对象。比如隆波看这个花:隆波是看的人,这个花呢,是被观察的对象;感知的那个人称之为心,至于那个被观察的对象称之为所缘。 | |||
如果我们想修习宁静,比如我们看花,如果我们喜欢花,然后坐着看,我们喜欢,看了之后有快乐,一旦有快乐,心就没有流窜到别的地方去,那就只是一味地看着花,心与花在一起,有的只是快乐。这个是奢摩他的原则。 | |||
明白了吗?只是看花,也可以获得禅定,也可以获得奢摩他,心也可以宁静。如果无缘无故地强迫让心宁静,心是不会宁静的,心不喜欢被谁强迫。我们要带领心处在单一的所缘,有快乐地与单一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加入了“有快乐”。 | |||
我们看到花,很漂亮,在看花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我们并没有注意别的,我们的心只是单一地在花上面,就是这样:心聚焦在所缘上面,心是一,所缘是一,它们在一起。 | |||
心是一,所缘是一,它们在一起,没有跑去找二、三、四、五所缘,这样,心就会宁静。 | |||
在佛陀的时代也有一个出家人去修行,无论他怎么做,心都不宁静。这个人出家前是一个金匠,出家之后师从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就想,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做“漂亮的”工作,肯定贪心是很重的。所以舍利弗尊者就告诉这位弟子:你去修习不净观,去思维自己的这个身体不美、不漂亮,这么脏、那么脏。所有进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一切起先是很好的,比如食物,很好的食物一进到我们嘴里面,如果再吐出来就很恶心了,很脏的。从我们身体里面出来的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脏的,耳屎、鼻屎、牙屎、小便、大便、汗液……所有从我们身体流出来的东西全都是脏的。流出的汗啊,看到了吗? | |||
舍利弗尊者就教导弟子:你不需要注意别的,就去思维这个身体有的只是不净。结果这位出家人,他的心不喜欢思维不净观,心很烦,心根本不宁静。最后他很气馁,就想还俗了。已经出家那么久了,根本没有任何成果,然后修宁静都成功不了,还没有来到毗钵舍那,这是属于奢摩他,修宁静都修不到呢。他很气馁、很灰心,准备要还俗了。 | |||
在正要还俗的时候,刚好遇到了佛陀。佛陀刚刚托钵回来,获得了一朵红色的荷花。印度的荷花是很大的,泰国的荷花是很小的,漂亮的。泰国红色的荷花,太阳一出来就枯萎了,但是印度的荷花还是开的。佛陀就说:你来出家,根本还没跟我学法你就还俗了,这样好了——佛陀让这位出家师父把这朵荷花插在他的寮房旁边的沙堆上面,去看这朵很漂亮的花。 | |||
这位师父得到了漂亮的花很满意,把它插在寮房旁边的沙堆上面,坐着去看:哦,真漂亮啊,红色的真漂亮。 | |||
看到了吗?这位师父的心喜欢漂亮的事物,看漂亮的花,心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心只是看到漂亮的花,忘了想别的事情,忘了散乱了,心处在单一的所缘——也就是与漂亮的花在一起,这个是属于奢摩他的禅修。 | |||
奢摩他禅修的诀窍在于去找一个心喜欢的所缘,然后看的时候必须没有烦恼习气,如看了之后烦恼习气很强,比如,心喜欢看三级片,那个是不行的。但是这位呢,他是喜欢红色的花,他就坐着看。或者,隆波在这里看这个花,真漂亮啊,看来看去,心在花上面。当我们的心宁静于单一的所缘,这就是属于奢摩他的禅修,心可以获得休息了,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 | |||
因此修奢摩他的诀窍在于懂得选择业处。隆波吸佛呼陀之后有快乐,所以隆波吸佛呼陀,很快就宁静了。刚才所说的这位出家师父喜欢漂亮的红色荷花,他看到红色的荷花,不停地看下去,心有快乐。 | |||
因此,如果懂得修行,我们无须模仿别人,去看我们的心与什么样的所缘在一起有快乐,我们就与那个所缘在一起,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舍利弗尊者,让弟子思维不净观,能够思维不净观,心也可以有快乐,可以压制淫欲,那心也可以有快乐。但是这位师父不喜欢,佛陀就让他去看红色的荷花。(心)喜欢,一旦喜欢,心不会流窜到别的地方去,心就会宁静。 | |||
修奢摩他,让心宁静的诀窍在于懂得选择所缘,去观察自己与什么样的禅修业处在一起之后心有宁静和快乐。禅定的快乐——禅定,修了之后会有快乐,这个会让禅定生起的事物其实是快乐。 | |||
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这是法的一项原则。如果修习业处之后没有快乐,特别难受,受折磨,心不会宁静,一直不停地在往外窜。要去看自己跟什么禅修业处在一起会有快乐,就去跟那个禅修业处在一起,别去追求宁静。 | |||
如果隆波呼吸之后,(期待)什么时候可以宁静、什么时候可以宁静……保证不宁静。比如像隆波,如果要修宁静的时候,刚开始时吸佛呼陀,然后心宁静,也知道;心散乱,也知道;心没有什么感觉,也知道;心很烦躁,也知道。去呼吸,它是什么样子随它去,但是我们持续地跟自己的呼吸在一起。 | |||
比如我们看这个花,看了之后心生起了贪,有快乐,还是其他什么,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只是让心聚焦在单一的所缘上面,如果能够这么做到,我们的心就会宁静。 | |||
比如当下,如果隆波要修习宁静,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就只是去觉知,就宁静了。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训练,训练到很熟练。接下来,一旦熟练,我们跟花在一起就能够宁静了。一旦真的非常熟练了,我们回过头去看什么,什么时候想宁静,什么时候都可以宁静,取决于我们的熟练度。 | |||
比如有的人,一开始是先点一根蜡烛去看火。看火,然后心喜欢火。有的人喜欢火,有的小朋友喜欢玩火,导致家被火烧了。如果有的人喜欢火,就点一根蜡烛去看火焰摇曳,去看的时候就有快乐,心就会聚焦在火上面,不关注它宁静还是不宁静,好还是不好,不去关注,心只是单纯地聚焦在火上面,这是属于奢摩他的业处:心是一,所缘是一,也就是火,跟它在一起。 | |||
隆波曾经训练过“火遍”,也曾经训练过“水遍”,因为家在河边,一有空就坐在河边,看水流动,当有风吹过来,有一些小的微波,看到有小的涟漪,看了之后会有快乐,一旦有快乐,心就会宁静。 | |||
看到了吗?我们跟禅修业处在一起有快乐,心就会宁静。看到了吗?并不选择禅修的业处,什么都可以——只要你跟它在一起有快乐就行。但是那个所缘不可以让我们的烦恼习气太强烈。比如去看那些黄片,觉得有快乐,这个不行,因为烦恼习气太强了。或者去骂人,有快乐,这个不行,骂来骂去,烦恼习气会更强。 | |||
要选择不引诱太强烈烦恼习气的禅修业处,去觉知它,以正常的心快乐地去感知禅修所缘,不久心就会宁静,我们获得的是——心就会有力量。 | |||
有神通、有力量、有心力,这些都源自于修奢摩他。 | |||
接下来,就要来到毗钵舍那的禅修。奢摩他的禅修可以让我们的心有力量,我们要如何契入毗钵舍那?毗钵舍那的原则在于去认识、了解身心的真相,探究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的真相。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把它分离开其实就是身与心。因此,我们就来认识、探究这个身的真相、心的真相。 | |||
我们若要探究身、心的真相,首先,我们的心需要很强大、有力量,如果我们的心是散乱的,一直是散乱的,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跑到那里,是无法开发智慧的,因为心散乱。 | |||
因此,我们要训练,让心先安住起来、有力量,心与自己在一起,然后迷失了之后及时地知道,一旦及时地知道,它就会安住,那个心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强大,最后就会非常地安住,迷失了就会知道,迷失了就会知道。就是不停地这么去用功,到了某一点,心就会安住,一旦心跑的一瞬间就马上意识到了,在知道心迷失的一瞬间,迷失的心就会灭掉,作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它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必须要训练这个。 | |||
隆波所教导的,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可以获得安住的心,也就是训练入正确的禅那。但是学这么短的时间是不会成功的,必须要训练很久,训练上十年才能够入禅那。事实上,要训练非常非常久。 | |||
如果我们还从来没有训练过,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仰赖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就像我们训练觉知自己的时候一样。一旦心安住——心安住其实就是觉知自己的那个心……因此,我们修习业处的时候心跑去想别的事情,及时地知道;心跑去紧盯,及时地知道。多多地去训练这个,接下来,心就会跟自己在一起,一旦迷失的瞬间马上意识到——迷失,马上去知道。迷失去看、迷失去想也会知道。 | |||
一旦常常地觉知自己,心就会安住,就好像我们会真正地醒过来,世间的人没有谁是醒的,有的只是做梦的人。睡着时也会做梦,睡醒之后会迷失在念头的世界——其实就是白日梦,也还是迷失。 | |||
因此我们要训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不停地去训练。 | |||
如果需要休息,带领心去处在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一旦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差不多了,心开始够精神了,就退出来,别黏着于所缘,要回来修业处,然后,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常常地去训练,心就会安住。 | |||
一旦心能够安住了,我们才能够来到开发智慧的阶段。在我们的心安住的一瞬间,我们就能够分离开身与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当我们能够分离开身体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这个是开发智慧的第一个阶段。这是属于开发智慧的第一个阶段,我们能够分离开身体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 | |||
我们听隆波讲法,大部分人都是已经有禅定了。试着感觉这个身体,感觉到了吗?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我们的心是观者,看到身体坐着,看到身体转来转去的,看到身体动,心是观者。就会看到:就好像看着别人的身体,就好像看着一部正在动的机器,去看这个动来动去的身体,就会看到身与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 | |||
要继续去训练,继续去训练,还有好几天时间呢,要按照隆波的开示有次第地这么去做。如果哪段时间观身、心观不了,根本区分不了,那就回去重新修宁静,一旦心有力量、精神了,然后就重新来觉知。 | |||
看到了吗?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这个身体就好像一朵花一样的。就像我们起先训练时,假设我们看花,我们的心是观者,我们的心跑去与花聚合在一起……开发智慧的方法,看到了吗?身体就好像一朵花,我们的心是观者,如果我们的心跑到身体里面来了,我们要及时地意识到心已经移动位置了,这个称之为没有在觉知自己了。知道心移动到身体的一瞬间,它就会抽身出来变成知者,就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作为观者的心是另外一个部分,身跟心就可以分离开。 | |||
如果我们从禅那的方向走过来,如果我们曾经入禅那,来到身体消失、世间消失,只剩下单一的心,一旦我们重新有身体的感觉,我们的感觉就会知道了,这个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而且从此以后,身跟心再也不可能聚合在一起了,就会彻底地分开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禅那,我们的心一会儿跑到跟身体聚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我的身体”了;一旦心有力量,就会抽身出来,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就再继续慢慢开发智慧。 | |||
我们要努力去训练,训练觉知自己。一旦觉性觉知身体,会看到——啊,这个身体不是我;一旦觉性觉知苦乐的感觉,也会进一步地看到——苦乐的感觉也不是我;一旦觉性觉知善,或者是贪、嗔、痴,也会看到——善也不是我,贪、嗔、痴也不是我。 | |||
比如一般的人生气的时候他不知道在生气,一般的人从来没有训练的人,生气的时候就会去看那个让他生气的人,心就会迷失到别的人上面去,会迷失去看:这个人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就盯着他:他要做什么?!就不停地一整天看着他,盯着他看……本来应该回来看自己,结果去看那个让自己生气的人。 | |||
一般的人,从来没有训练禅修的人,生气的时候就会去看让自己生气的人,或者是狗对我们叫,我们对狗生气,我们不停地看狗,不知道自己的心正在生气,我们必须要去训练,然后就会看到:心随时准备要跑掉。 | |||
从来没有修行的人,心就会跑掉,跑到所缘上面,而且浸泡在里面,忘了自己。如果我们曾经训练,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心跑到生气里面,心跟生气是不同的部分。生气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就像身体一样,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苦乐也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贪嗔痴也是被我们的心观察的对象。 | |||
一旦我们能这么分离了,我们就会知道:身体不是心,苦乐的感觉也不是心,善或者不善也不是心。心没有善,没有不善,心是很中性的状态。有贪来控制的时候,就会变成贪的心;有生气来控制的时候,就会变成嗔心;迷失进来的时候、散乱来的时候就会变成迷失的心、散乱的心;萎靡不振进来的时候,就会变成萎靡不振的心。 | |||
这个心,它本身不是什么,它就只是一种感知而已,但是它被这些所缘、被各种各样的造作进来染污了,被贪嗔痴进来染污,被苦乐进来染污了。但是如果我们训练好了,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也是一个部分,善、不善又是另外一个部分,作为知者、观者的心又是另外一个部分,这个称之为我们能够把蕴分离开了。 | |||
事实上,能够分离蕴其实从一开始只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就已经开始了,接下来我们越来越熟练,我们就能看得越来越细: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善跟不善和心也是不同的部分。生气并不是心,它是暂时掺杂进我们心里面的事物,(这样观到)它就会灭掉。一旦能够分离开了,称之为我们能够分离蕴,那个时候,每一个蕴就会示现法给我们看。 | |||
过往的时间,蕴无法示现法给我们看,是因为我们的心是迷失的。看身体的时候就会迷失,以为这个身体是我,迷失看到苦乐的时候又变成我苦、我乐,在升起善、不善的时候又变成我生气,我贪、我嗔、我痴,一直都有“我”出现。 | |||
但是一旦能够分离开的话,就会知道:身体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苦乐也并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善、不善也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这个称之为我们正确地界定。 | |||
想蕴,也就是记忆和界定,记忆那是很正常的,但是界定有正确的界定和错误的界定,一般的人一直处在错误的界定里,因为有邪见。在想到身体的时候,(会觉得)这是我、这是我的身体,这个是我的苦、我的乐,这是我的善、我的不善,我贪,现在我生气了……就会一直有“我”掺杂进来,这是错误的界定,以为有“我”。但是,如果我们不停地把蕴分离开,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是一个部分,好坏是一个部分,作为知者的心又是另外一个部分。 | |||
我们一旦能够分离开,我们就会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我们就能够正确地界定了——这个身体不是心,身体不是我;苦乐的感觉,我们也可以正确的界定了——苦乐,它是自己来自己走的,我们控制不了、强迫不了,它不是我。正确地界定了:它是苦、无常、无我的。 | |||
或者是贪、嗔、痴之类的,一般的人也就是贪、嗔、痴了之后意识不到,但是修行人呢,就变成我贪、我嗔、我痴。一旦我们修行更厉害了,我们就会看到贪、嗔、痴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并没有贪,心并没有嗔,心并没有痴,我们就会看到贪、嗔、痴,它是无常的现象,它自己来自己走。 | |||
生气,谁曾经生气很久的,有吗?谁曾经生气一年的,有吗?谁曾经生气三天的,有吗?在我们失恋的时候,谁曾经失恋过吗?被我们的对象抛弃了,生气吗?伤心吗?有的人伤心好几天,对吗? | |||
但事实上并不是,伤心只是一瞬间一瞬间的,假设我们有对象,被他抛弃了,那个时候我们特别伤心。正在走,很伤心,走在马路边上很伤心,就类似于听音乐了之后很伤心。正在伤心,走在马路边上很伤心,看到疯狗跑过来了,那个时候,忘了失恋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已经不伤心了,那个时候害怕狗,看到了吗? | |||
因此,根本不存在一直是在伤心,不可能的,只是在想到让自己伤心的事情才会伤心的,会一直生气的情况也不存在,只是在想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才会生气,只是这样而已。 | |||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不是我;苦乐的感觉是无常、苦、无我的;善、不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我们的心同样也是无常、无我的。心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迷失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看画面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听声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闻气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又变成去感知味道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又变成感知身体方面接触者,看到了吗?忘了,忘了,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了,但是忘了心跑掉了。 | |||
即便是心本身也是生灭的:一会儿生在眼根;一会儿生起在耳根、鼻、舌、身根;一会儿生起在意根,一直处在念头、梦的世界。我们就会看到,即便是心本身,也是生灭、生灭、生灭,这个就是在修毗钵舍那。 | |||
毗钵舍那其实就是开发智慧。我们的心力量够了,我们就去看,觉知自己。然后我们的心力量够了,蕴就会分离: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好坏是不同的部分,心作为观者是另外一个部分。 | |||
接下来开发智慧,就会看到身体也是无常的现象,呼气的身体是无常的还是恒常的?谁只是一味地呼气的?那就死了,只是一味地呼气就死了。看到了吗?就只是呼气的身体就已经是无常的了。吸气,吸气也是无常的,很快就呼气,它不停地交替。只一味坐着可以吗?可以,但如果是长期动不了,不停地坐,身体就会腐臭。那些卧病在床的人,如果没有人帮忙,很快身体就会长疮。 | |||
我们的这个身体啊,有的只是苦,一直被逼迫,而且我们命令它也命令不了:命令它别老也不行,命令别病也不可以,命令别死也不行。一旦我们的心安住了,我们就会看到身体在示现三法印。心如果安住,我们就会看到苦乐的感觉生了就灭,自己来自己走。如果可以被命令,能随心命令就命令愿你只是快乐、愿你不要苦,可以命令得了吗?别苦,从现在起别苦了,命令不了。命令不了是什么?那个就是所谓的无我。 | |||
快乐是恒常的吗?快乐也是无常,有快乐也只是暂时地存在,在我们想到有快乐的所缘的时候,才会有快乐。比如我们中彩票了,假设我们中彩票了,我们有快乐,想着:我们中彩票了,今天发财了!然后刚好朋友邀请我们说事,我们害怕他知道我们中彩票,他要跟我们借钱了,害怕朋友借钱的时候,我们有快乐吗?没有了。彩票还没有兑现呢,最开始有快乐,还没有拿到钱,但是害怕别人来借钱,没有快乐了,看到了吗?即便是快乐也是无常的。 | |||
我们去训练,去看真相,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苦乐,也是无常、无我的,命令不了——命令快乐或者不准苦也做不到;善、不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 |||
如果我们能够命令得了心,愿心一直处在善的状态,那怎么命令得了?很快它又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整天都时好时坏的。我们去看真相:好的心也只是暂时地存在,生气的心也只是暂时地存在,贪的心也只是暂时地存在……每一个种类的心都只是暂时地存在。不停地去看,我们就看到:有的全是暂时的,这个心是无常的;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命令不了,那个是无我。 | |||
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或者我们的心是去看画面还是心去听声音,还是说我们的心去闻气味或者跑去想,我们选择不了。我们选择不了——心,它能够自行运作。 | |||
试着来验证一下,看佛像时别想,可以做得到吗?一类人就在想,怎么做才可以不想?不想……啊,现在没有想了。还好意思说自己现在没有想了?根本就是正在想着呢。命令不了,心是无我的。 | |||
我们不停地去看到五蕴:身体,感受——苦、乐的感觉,行蕴——好坏,心——称之为识蕴,界定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的,大部分都是错误地在界定。行蕴、想蕴……界定是想蕴,并没有随心所欲地去界定,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去界定——这个身体在示现三法印,你哪里能够命令得了呢?要慢慢地、不停地给它学习的机会。 | |||
听到法了:哦,这个身体不是我,慢慢地去听、慢慢地去听,接下来,慢慢去观察:哦!是啊,它真的是在示现三法印。在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哪个是我们可以指挥得了的,说得简单一点——我不存在。 | |||
我们修奢摩他,心宁静、有力量,然后进一步提升,来修毗钵舍那。心作为知者,能观跟所观分离开:身体、苦乐、好坏,这是被观察的对象,心是作为观者。我们看到所有的一切生灭、不在控制的范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直到某一点,圣道就会生起。 | |||
圣道要是能够生起,除非我们的戒、定、慧圆满。戒圆满,是指戒自动自发,没有刻意要去破戒,也没有刻意要去持戒。心自己不要了,心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一旦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就会变成自动自发地不破戒。一个人之所以会破戒是因为心被烦恼习气控制,如果我们有觉性,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烦恼习气控制不了心就不会破戒,自动自发的戒就会生起。 | |||
在我们有觉性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心的时候,心跑到这里知道,跑到那里也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不再跑来跑去,心就会自动自发地有禅定,能够觉知自己了。当我们觉知自己,觉性觉知身体时,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并没有刻意去想,觉性感知到感受,会看到感受的三法印;并没有刻意去想,觉性觉知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会看到行蕴的三法印。并没有刻意要去看到三法印,它会自行看到。而且心本身也是生灭的,在眼、耳、鼻、舌、身、意生灭,并没有刻意要看,也会自行能够看到。在我们没有刻意的时候,那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必须训练,直到能够觉知自己,能够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开发智慧。 | |||
这个是属于非常重要的钥匙,只要还有刻意在……刻意也就是业,也就是心的运作、心的工作。业,其实就是十二缘起里面的“有”,也就是造作。因此,刻意导致心会造业,心造业——其实就是心在创造有、创造生。 | |||
因此,我们必须要训练,直到能够自动自发地觉知自己。心自动自发地宁静,有自动自发安住的心,有自动自发开发智慧的心——也就是看到五蕴,自然能够捕捉到三法印,不需要去思维分析。当训练到自动自发的时候,已经没有刻意了,一旦没有了刻意,创造“有”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心就会停止造业。 | |||
在圣道生起的时候,没有谁可以刻意地让道果生起,道果是在没有刻意地让它生起的情况下生起的。当我们的戒、定、慧圆满的时候,道果会自行生起。戒、定、慧圆满,其实就是戒自动自发、禅定自动自发、智慧自动自发。一旦它自动自发了,不需要刻意去有戒,不需要刻意地让心安住或者心宁静,不需要刻意地去开发智慧。一旦没有了刻意,心就不再挣扎,心就会集中。即便是我们从来没有入过禅那,但是在圣道生起的那一瞬间,心会自行集中起来,就会自动自发,没有刻意了,从来没有入禅那的,那个时候心会入禅那。 | |||
禅那总共有八禅,有八个级别:色界定有四个,无色界定有四个。这八个里面,在生起圣道的时候,有的人是在初禅里面生起,有的人生起在二禅、三禅、四禅、五、六、七、八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因此,如果处在无色界里面,那个时候切断了烦恼习气,如果是阿罗汉,那个称之为Ubhatohagavimutta(俱解脱阿罗汉),他是透过无色界定摆脱色界定,因为心已经入到无色界定;摆脱名法是透过毗钵舍那的智慧——彻底地看到名色、身心的真相,彻底地放下,不再对名色、身心有执着了,就解脱了。 | |||
这个是属于一种形式的解脱方法,有专门的界定。有的人解脱是因为他看到了无常,有的人是看到苦的法印,有的是看到无我的法印,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同时,(在)无色界定(解脱的阿罗汉)有自己的名字——命名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我们一定要能够觉知自己,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戒定慧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一旦它够了,圣道就会自行生起,心就会集中进来;一旦集中进来,圣道就会执行职责,把包裹心的漏烦恼剥开。 | |||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被肮脏的烦恼习气染污、渗透在里面。不知道中国有没有泰国那种泡的水果,这些泡的水果里面依然有原来的味道,比如说苹果,它本身里面是有苹果味道的,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的,它有漏烦恼的味道。我们的心浸泡在烦恼习气里面的时间太久了,因此就会有烦恼习气的味道,就会有气味,命令让它消失,它是不会消失的,而且看也看不出来,除非圣道生起的时候,它就会剥开。当浸泡在心里面的漏烦恼剥开——彻底地剥开,心就会暂时地抵达纯净无染。抵达的第一个瞬间,就会证得初果须陀洹。 | |||
一旦能够剥开漏烦脑,我们称之为须陀洹道,紧接着就是须陀洹果,心就会维持涅槃一瞬间,很快漏烦恼又会重新来包裹心了。必须要看第二次,不停地去看,还是像原来那么去修行,直到第二次剥开。 | |||
第一次剥开是初果的须陀洹,戒就圆满了,禅定还很少,心还是不停地散乱,智慧只有一丁点儿,久久才能看到一次三法印。一旦证到二果的斯陀含,戒圆满,禅定是中等的。禅定中等也就是心不会流窜,迷失得不久,一迷失马上会意识到,一迷失马上会意识到。心迷失不久,因为觉性生起得很快,烦恼习气没有力量。所以二果的斯陀含,戒是圆满的——从初果的时候戒就是圆满的,禅定是中等的,智慧一丁点,智慧依然还很少,依然感觉到这个心还是“我的”。看到这个身、这个心不是我,但是依然还在紧抓不放,依然以为它是宝贝。类似于我们借朋友的车,知道这个汽车好几百万,特别贵,不是我的,但是不想还,知道不是我的,但是不还。初果、二果也是那样的感觉,知道五蕴不是我,但是还不想还,先借着用一下,觉得还是很好玩的、还是很快乐的。 | |||
不停地去训练,一旦第三次剥开发生的时候,就会对身体彻底地了解了。我们觉得是“宝贝”的这个身体,事实上它本身就是苦,这个身体,根本没有什么好的,身体有的只是苦,只是苦的多与少的差别而已。如果我们知道苦少,会把它抓起来吗?不抓的。就好像我们看到红色的火炭,一个很大块的火炭,我们知道它是大的火炭,我们不抓。但如果是些小的火炭我们会抓吗?一旦它蹦出来,你会抓吗?也没有人要的。 | |||
因此这个身体,有一点点苦在都不要的!苦多也不要,苦少也不要,因为它本身就是苦。我们知道了这个身体就像烧得火红火红的木炭,谁会犯蠢去抓它呢?当心知道了真相、彻底地了解到真相——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苦,心就会放下。 | |||
我们大家没有看到,我们以为这个身体是时苦时乐的,但是三果的阿那含圣者,他能证悟三果,是因为他能看到真相——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因此三果的阿那含圣者,他已经彻底能够放下身体了。初果戒已经圆满了,这个时候禅定圆满了。 | |||
二果圣者的禅定依然不圆满,依然会跑到眼根,跑到耳、鼻、舌、身、意,还在跑,但是跑的时间不久。三果的阿那含圣者已经知道真相了: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苦——眼睛本身就是苦,耳、鼻、舌、身本身就是苦。一旦眼睛是苦了,他会再迷失到眼睛所看的事物里面吗?类似于我们的身体已经有伤口了,即使我们有很好的东西来去触碰按摩,谁会去按摩呢?如果是伤口的话,只要喷一点点干净的水就已经很疼了,没有谁想要了。 | |||
一旦看到了身体本身就是苦的真相,没有谁还想要身体接触,让身体在接触之后有快乐的感受。无论是去看、去听声音、去闻气味、去感知味道、去感知身体方面接触好的那些事物,对于三果的圣者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三果的圣者已经知道身体本身就是苦。买十几万的衣服,那也还是苦,那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要坐汽车,一部汽车好几百万,或者是电车,多贵的电车也好,都一样的,都能跑,心没有想得的了。对于五欲——色声香味触,根本没有什么太多的兴趣,这个是属于三果的阿那含圣者的境界。因此,三果的圣者不会迷失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中。 | |||
我们大家依然迷失在色里面,一旦有色,我们就会有满意、有不满意;听到声音,我们依然会有喜欢、有不喜欢;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我们依然还有喜欢、不喜欢;感知身体方面接触,依然还有喜欢、不喜欢。因此依然还有烦恼习气,称之为欲界的贪、欲界的嗔。欲界的贪,也就是黏着于色、声、香、味、触;欲界的嗔,也就是不满意于色、声、香、味、触。 | |||
三果的圣者已经没有这些了,因为他已经不执着身体了,那为什么还会饥饿、想去接触?或者什么东西来接触也不会苦,因为身体并不是他的,这个称之为有中等的智慧,到这个程度只是算中等的智慧。 | |||
继续修行,直到第四次剥开漏烦恼。隆波曾经请教过长老:长老,必须要剥几次啊?他说:四次。第四次的时候剥开。 | |||
我们大家修行,就会看到我们的胸口有什么东西不停地在动,不停地在动,禁止它禁止不了。一旦眼睛看了,这个也会动;然后耳朵听到声音,这个也会动;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接触到,这个也会动;一整天都在动,日日夜夜在动,心接触念头,它也在动。看得说:哎,有的只是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什么时候可以停啊?轮回就在胸口盘旋,苦乐、好坏就从这胸口里面冒出来。 | |||
不停地去观察、体会,直到第四次剥开的时候,心实际上曾经一直被胸口的这个缠住,它就会彻底地把这个扔掉,它本身就会自由起来,它就会呈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 |||
我们要想能够抵达涅槃……(已经)说到道果了,来到最后一个——也就是涅槃。 | |||
涅槃有两个级别。第一次涅槃,称之为烦恼涅槃,也就是这个心已经彻底地摆脱烦恼习气了;第二次涅槃,称之为蕴涅槃,心放下了蕴,蕴灭掉了,因此涅槃有两个。 | |||
依然活着的阿罗汉,已经获得第一个涅槃了;而像佛陀,身体已经消融了,这个是属于第二次涅槃了。巴利文有记载,不知道有翻译的词吗? | |||
第一次涅槃,杀死烦恼,心已经彻底地摆脱漏烦恼,尤其是不执着于五蕴,不执着于心,已经彻底地扔掉了心,彻底地把世间放下了,心也扔掉了,全部都扔掉了、不要了,心、所缘都不执着了。一旦心什么都不执着了,心就彻底地自由、真正自由了。这个称之为有余涅槃,不知道有没有翻译的词。 | |||
隆波先讲第一个涅槃,也就是烦恼涅槃。接下来烦恼习气已经再也抵达不了心,因为已经摆脱所有的造作了,这个心已经自由了,阿罗汉的心再也不进去抓所缘了。 | |||
当我们在看画面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黏着在画面上面;听声音的时候,心就会黏着在声音上;在想的时候,心也会黏着在念头里面;在修业处的时候,比如观呼吸,心也会黏着在呼吸上面,心只是一味地黏这、黏那。而已经解脱的心,什么也不黏了,不再伸到任何地方去。一旦不伸进去,也就是已经没有所缘去承接了;一旦没有所缘承接了,也就没有所谓地伸进去了,新的出生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 |||
因此,到了时间——蕴要离散的时候,就会证悟蕴彻底地涅槃。 | |||
第一个涅槃是烦恼彻底地止息了,心彻底地自由,不再执着,不再抓取任何的所缘,它是自由的,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进来染污它了。 | |||
抵达最后的阶段,到了时间,这个身体要死了,蕴要涅槃了……大部分隆波还没有见到,因为蕴一旦涅槃,就再也没办法说话了。听高僧大德曾经教导过:正常的情况,蕴要涅槃的时候,他就会观察、审查,有时候观色法、有时候观名法,取决于每个人,不一样。 | |||
有的人觉知身体,有的人把感知扩散开,感知整个世界,最后心放下,把心放下,把心扔掉了,就抵达蕴止息的涅槃。 | |||
有的人会思维地大,有的人思维水大,有的人思维火大,有的人思维风大。我们的佛陀在圆寂之前,他的波罗蜜已经圆满,他全都思维,从起点一直来到最高,在禅那里面走,在禅那之外也彻底地了解。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六、七、八定,不只是到八定,还来到九定——也就是来到灭尽定,而且并没有在灭尽定里面涅槃——在那个里面涅槃依然还会再次出生,然后又退出来。 | |||
涅槃就是放下身和心、名跟色,不需要找,(以为)涅槃在名色的中间,隆波曾经去找过,曾经修错过。不需要找,修行到了之后自然会明白。 | |||
大部分高僧大德会思维身体,比如看到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然后去看某一大,或者看身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看来看去,到了要灭掉蕴的时候,他就会放下,心就会放下,就会一次性地解脱了。 | |||
今天讲法是从起点开始,一直讲到入涅槃。涅槃了之后有什么好处?你必须要先问蕴有什么好处?有蕴苦啊!摆脱了蕴的心是不苦的。没有什么快乐像涅槃一样快乐,世间的快乐——有钱的快乐、有名的快乐、有对象的快乐、有孩子的快乐……根本没有真的快乐,都是很夹生的快乐。而涅槃的快乐,那是已经摆脱了所有刺激的快乐。 | |||
佛陀开示说,可以跟涅槃的快乐相提并论的快乐是不存在的,涅槃是最无上的快乐,那是真正的快乐。快乐是因为自由,快乐是因为我们已经抵达真正自由的状态,快乐是因为我们已经抵达真正寂静的快乐。寂静并不产生于别的地方,寂静产生于自己的心。 | |||
因此,如果我们是自由的,如果我们是寂静的、是祥和的,我们会快乐到什么程度?我们不需要去别的地方找,想要获得快乐,就回来认识、了解自己,最后我们就会自己亲证,智者就会自知。 | |||
好了,今天讲法差不多了,让隆波讲法一个小时,超过四分钟了,对不起啊(笑),结束了。 | |||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 |||
{{法谈文字全篇}} | |||
{{课程导航}} | {{课程导航}} | ||
[[Category:隆波帕默尊者|MYS]] | [[Category:隆波帕默尊者|MYS]] |
2025年4月30日 (三) 08:28的最新版本
修行全览图:觉醒之路的导航
非常高兴能够见到各位!
听说大家来自好几个国家,事实上法并不在哪个国家,法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去实修佛陀的法,可以获得的事物就是离苦,只是大部分人误解佛教,包括大部分泰国人都不明白佛教。去寺庙里面礼佛做功德,希望可以发财、可以有很好的地位、有很好的工作,希望读书成绩很好,法并不回答这些问题。佛陀的法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做才可以不苦地活着?
隆波是第一个讲法的人,阿姜宋猜尊者说第一个讲法的人占便宜,因为想讲什么都可以。(笑)至于后面讲法的人:哎呀,这个地方隆波也说过了、那个地方也说过了,就很难讲。尤其是阿姜给尊者,他最后面讲法就更困难了。但是那是他的事情。(笑)
隆波先说一个概貌给大家:今天要说的第一个主题是觉知自己;第二个主题是奢摩他的禅修;第三个主题是毗钵舍那的禅修;第四个主题是圣道、圣果;第五个主题是涅槃。我们要想抵达涅槃——涅槃是已经彻底离苦的境界,它就可以回答我们的问题:怎么可以抵达离苦?
首先让我们可以抵达离苦的契入点就是觉知自己。很奇怪的是,世间的人从来没有觉知自己,我们带着迷失而出生,活着也是跟随迷失而活着的,死去也是带着迷失而死去的。迷失于什么?整天迷失于念头去想;要修行,就会迷失去紧盯。活在正常的世间,迷失去看,迷失去听,迷失去闻气味,迷失去尝味道,迷失去感知身体接触的事物,有的全是迷失,包括迷失于意根,迷失最频繁的就是迷失去想。
佛陀开示说:他没有看到别的法的重要性可以跟觉知自己相提并论。一旦能够觉知自己,就来到了战胜烦恼习气、抵达涅槃的契入口。世间的人从来没有觉知过自己,去观察: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画面的时候,看到人走过来,看到漂亮的花,看到很讨厌的事情,心就会跑到我们看的事物上面去。看到漂亮的花,心就会跑到花上面;看到漂亮的美女,看到帅哥,心就会跑到那个男生、女生那里;看到漂亮的狗,心也会跑到狗那里……无论看到什么,心都会跑到那里去。那会发生什么?心跑去看画面,我们会忘了自己的身心——有身会忘了身体,有心会忘了心。
看到了吗?隆波为什么举起手来?在看隆波的手的时候,我们有身会忘了自己的身,有心也会忘了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正在有疑问:隆波为什么要举手?却没有看到心正在有疑问。或者我们盯着隆波看,在用心看隆波、用心听隆波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我们有身会忘了身。有的人是这样的姿势、那样的姿势,但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现在身体是什么样的姿势状态,不知道现在的心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个称之为迷失。迷失到眼根了——我们去看画面,忘了自己的身、自己的心。
在听声音的时候,我们知道听的内容,刚才听到了鸟叫,不知道在叫什么,但是听了之后很享受。在听鸟叫很陶醉、听水流声很享受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知道;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忘了自己。
看到了吗?从一出生开始,我们迷失、忘了自己的时候非常非常多,数也数不清啊,真的能够感觉自己的时候太少太少了。所以隆波才会说世间的人根本没有觉知自己。因此,要想修行、想证悟道果、涅槃就无法做到了,因为佛陀开示说:觉知自己是断烦恼习气的契入口、起始点,要是断了所有的烦恼习气,就可以抵达涅槃了。
但是我们根本没有觉知自己,一直在迎合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想看画面就只是一味地看画面,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心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我们想听音乐,在听音乐的时候很陶醉,有的人因为曾经失恋了,听到音乐的时候很郁闷、很悲伤,那个时候的心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不知道。迷失去找过去,迷失东、迷失西的,一直处在迷失的状态。我们听到什么的时候,心也会迷失去听,有时候听得懂内容,有时候听不懂内容,但也是迷失的。迷失就是有身忘了身,有心忘了心。
在闻气味的时候,假设走着走着闻到很香的气味,我们的心生起了疑问:这个是什么花?这么香?想看,如果认识了,就可以把它种在家里,想拿来种。那个时候闻到气味,我们注意:哎,是什么气味?那个时候不知道我们正在有兴趣,正在有疑问说这个是什么气味,这个时候我们忘了自己,不停地左转右转去找:这是什么花?在哪里?身体在动,但是我们意识不到,忘了身体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没有觉知自己,也就是我们有身忘了它,有心也会忘了它。我们只是一味地在知道色、声、香、味、触。
或者有时候心迷失去想,有时候知道想的内容,有时候不知道想的内容,一直很走神,不知道在想什么,坐着一直很陶醉,那个时候有身会忘了身,有心也会忘了心,不知道正在迷失。
世间人跟迷失在一起:迷失去看,迷失去听,迷失去闻,迷失去尝味道,迷失去感知身体接触的事物,迷失在意根方面去想。每一次迷失,我们有身会忘了身,我们有心也会忘了心。法呢,实际上就是色法、名法,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如果我们有身已经忘了身,就没有机会学法了,无法看到身体的真相;我们有心忘了心,就无法认识、了解自己心的真相。因此,需要努力地去训练自己,要让自己能够醒过来,要能够回来觉知自己。
可以让我们觉知自己的方法,其实就是不停地去观察自己,在我们走神的时候,常常地去及时知道。当我们去看什么的时候,要觉知自己,知道这个是迷失去看了;当我们听什么的时候,听得很享受,要意识到这个是迷失去听了。要去训练不停地观察自己,去训练观察自己的心:心迷失去看,不停地知道;心迷失去听,不停地知道;心迷失去想,也不停地知道。
它可以迷失到六个根门,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迷失生起最频繁的其实是迷失于意根,也就是迷失去想。我们一整天在想,但是我们没有去训练不准想,心的自然状态是要去想,如果我们禁止它想就已经违背自然、违背真相了,没有谁可以做得到。阿罗汉依然在想,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想?区别只在于阿罗汉想的时候,他的心没有迷失;我们想的时候,我们的心迷失了,我们迷失在想的内容里面。
迷失于想是第一个,这个生起得最频繁,次之的是迷失去看。如果我们眼睛没有瞎的话……如果眼睛瞎,那迷失于看就没有了;如果一个人眼睛没有瞎,迷失去看是生起得很频繁的。一个人独处也可以去想,睡觉的时候也会在想,做梦就是睡着的时候的想。感觉到吗?我们一醒了就会看这、看那的,一整天看东看西,我们迷失去看的时候生起得非常频繁,但是比迷失去想稍少一点。
第三个迷失是迷失去听,如果我们没有耳聋的话。有时候我们会想东想西,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看。或者是在我们看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在听。但是,好好地去体会,心的自然状态,一次只能够感知一个所缘。在心想的时候,心就没有看到画面,心就没有听到声音;在眼睛看的时候,心没有迷失去想,心就没有迷失在念头的世界。在看到的时候,心主要的工作在眼根,只是单纯地看到画面;在听声音的时候,心只是单纯地在听。
我们可以透过看连续剧验证这个,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连续剧、电影,比如说有没有一集一集的电影,有没有?如果有的话可以试着去看电影。在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有时候我们在看屏幕里面的画面,坏人说的时候我们在听,主角说的时候我们也在听,在我们聚焦于听的时候,好好去体会,我们没有在看画面,我们正在用心听声音。一旦听了之后就开始想了: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坏人对主角说得这么好听,说得好好,我们就开始想了:诶,来骗这个女主角了。在我们想的时候,那个时候去观察,我们的眼睛是模糊的,我们的眼睛看画面就不清楚了,耳朵也不太听到声音了,因为我们的心只是一味地在想。
心的自然状态是一次只能感知一个所缘。每个人试着看这个白色的佛像。感觉到了吗?在我们用心看佛像的时候,我们会忘了自己,有身体会忘了身体,感觉到了吗?佛像这么漂亮!这个佛像不漂亮,这个漂亮……取决于自己的点评。眼睛看到的时候,我们会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身,也忘了自己的心。
必须要训练,训练觉知。训练心的方法:首先修某一种业处,什么都行,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修某一种业处,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比如训练念诵--佛陀、佛陀,或者是念诵别的也行,念诵什么都可以。有的人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念乘法口诀也行。有的人会念中国没有泰国有的字母,就是不停地背字母,然后注意力没有放在别的上,只是注意自己的业处,不停地聚焦在业处上,接下来心跑去想别的事情了,我们及时地知道:哎,迷失去想了。或者我们正在吸佛呼陀,听到什么声音飘过来了,就去注意这是什么声音,谁来了?转过头去看,忘了自己了。修某一种业处,一旦我们的心迷失离开业处了,要及时地意识到。
起先会迷失很久,接下来迷失就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短、越来越短。接下来一迷失马上觉知、一迷失马上觉知,每一次知道迷失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生起不迷失,我们就能够觉知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要训练去觉知自己。
我们要想能够觉知自己,要能够知道现在迷失,并没有不准迷失,不是说别迷失、别迷失,没有谁可以做得到。隆波可以让大家来试着看一看:我们大家不要想,做得到吗?做不到的,心会一直偷偷地跑去想。在它想的时候,它迷失去想。因此这个念头、这个心是无法阻止的,它是无我的。
我们一起来训练:迷了知道,而不是不准迷。我们训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常常地去训练,最后迷失就会越来越短,觉知生起得就会越来越频繁。原先是一整天迷失,从来没有觉知过自己;接下来我们来训练某一种业处,一旦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一天也许觉知三次;不停地训练,接下来也许能够觉知四次。起先训练的时候不太能觉知,迷失很长,觉知非常得少,假设一天二十四小时迷失二十个小时觉知一次,一天只觉知一次;如果我们常常地去训练,迷失一个小时觉知一次、迷失一个小时觉知一次,这样我们一天可以觉知十几次了。
如果常常地去训练、去训练,去常常地读自己的心:修业处,心迷失去想知道,迷失去看画面了知道,心迷失去听声音了也知道,常常地知道,接下来觉知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迷失就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短。从未修行过的人一天迷失一次,也就是从一醒到睡着一直是迷失的,只是迷失一次,但是迷失十几个小时。在修行的早期,迷失一个小时了,我们觉知到刚才迷失了,迷失一个小时了;又再迷失,又迷失一个小时,再觉知一次……一天我们觉知十几次。一旦我们常常地去训练迷了知道,常常地去知道:修习业处了之后心迷失了,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接下来我们迷失一分钟就知道,迷失十秒钟就意识到,接下来熟练了之后,心一动马上就捕捉到,我们就觉知得非常绵密。
因此,那些不会修行的人一天只是迷失一次,至于修行很棒的人,迷失非常绵密,所谓迷失很绵密,就是他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但是不会修行的人,迷、迷、迷、迷、迷、迷……一整天是迷失的。因此,我们来训练让迷失变得很短,这样觉知才可以生起得很频繁。
去修习某一种业处,什么都行,然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我们这么训练,我们就会觉知了。
一旦我们能够觉知自己了,我们就进一步地来训练提升心,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做才可以让心有力量。
有力量的心其实就是心有宁静。一般的人,心没有力量,是因为心一直处在工作的状态,不停地跑来跑去,这个心就很累。
怎么做,心可以产生力量?
我们就带领心让它休息在单一的所缘,这称之为奢摩他的禅修。训练让心休息在单一的所缘,是透过觉知自己来休息的。如果心处在单一的所缘,而我们没有在觉知自己,那个是很严重的痴,以为自己很牛、很牛。
修行人几乎全部心迷失,而修禅定心又会犯迷糊,宁静、昏沉、呆滞,那样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修奢摩他必须要带着觉知来修,修毗钵舍那也必须要带着觉知来修。
只要缺乏了觉知自己,修的奢摩他就会变成邪定;毗钵舍那,那就更做不了啦,如果修,也就只是变成散乱而已。
我们来训练觉知自己,就像刚才说的一样,修业处之后常常地、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心就可以慢慢能够感觉,能够安住,慢慢地开始有力量起来。接下来我们想让心特别有力量,我们就去重新修业处,也许用到原来的业处也行。但是如果我们想让心休息,那就别让心离开那个业处。如果心一会儿跑去看,一会儿跑去听,一会儿跑去闻,一会儿跑去尝味道,一会儿跑去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一会儿跑去意根想,跑来跑去的心它就会累。累,所以它就会没有力量。
我们让心处在单一的所缘以获得休息。比如隆波,在需要让心休息的时候,隆波就会跟呼吸在一起:吸佛呼陀……吸佛呼陀的时候,心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心宁静在呼吸上面,宁静在“佛陀”上面,没有去做别的工作。一旦心不需要做好几种工作,心就会开始有力量。
带领心持续地处在单一的所缘——这个是奢摩他的原则。带领心处在单一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
所谓的心,也就是感知所缘的知者,所缘是指被观察的对象。比如隆波看这个花:隆波是看的人,这个花呢,是被观察的对象;感知的那个人称之为心,至于那个被观察的对象称之为所缘。
如果我们想修习宁静,比如我们看花,如果我们喜欢花,然后坐着看,我们喜欢,看了之后有快乐,一旦有快乐,心就没有流窜到别的地方去,那就只是一味地看着花,心与花在一起,有的只是快乐。这个是奢摩他的原则。
明白了吗?只是看花,也可以获得禅定,也可以获得奢摩他,心也可以宁静。如果无缘无故地强迫让心宁静,心是不会宁静的,心不喜欢被谁强迫。我们要带领心处在单一的所缘,有快乐地与单一的所缘持续地在一起,加入了“有快乐”。
我们看到花,很漂亮,在看花的时候,感觉到了吗?我们并没有注意别的,我们的心只是单一地在花上面,就是这样:心聚焦在所缘上面,心是一,所缘是一,它们在一起。
心是一,所缘是一,它们在一起,没有跑去找二、三、四、五所缘,这样,心就会宁静。
在佛陀的时代也有一个出家人去修行,无论他怎么做,心都不宁静。这个人出家前是一个金匠,出家之后师从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就想,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做“漂亮的”工作,肯定贪心是很重的。所以舍利弗尊者就告诉这位弟子:你去修习不净观,去思维自己的这个身体不美、不漂亮,这么脏、那么脏。所有进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一切起先是很好的,比如食物,很好的食物一进到我们嘴里面,如果再吐出来就很恶心了,很脏的。从我们身体里面出来的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脏的,耳屎、鼻屎、牙屎、小便、大便、汗液……所有从我们身体流出来的东西全都是脏的。流出的汗啊,看到了吗?
舍利弗尊者就教导弟子:你不需要注意别的,就去思维这个身体有的只是不净。结果这位出家人,他的心不喜欢思维不净观,心很烦,心根本不宁静。最后他很气馁,就想还俗了。已经出家那么久了,根本没有任何成果,然后修宁静都成功不了,还没有来到毗钵舍那,这是属于奢摩他,修宁静都修不到呢。他很气馁、很灰心,准备要还俗了。
在正要还俗的时候,刚好遇到了佛陀。佛陀刚刚托钵回来,获得了一朵红色的荷花。印度的荷花是很大的,泰国的荷花是很小的,漂亮的。泰国红色的荷花,太阳一出来就枯萎了,但是印度的荷花还是开的。佛陀就说:你来出家,根本还没跟我学法你就还俗了,这样好了——佛陀让这位出家师父把这朵荷花插在他的寮房旁边的沙堆上面,去看这朵很漂亮的花。
这位师父得到了漂亮的花很满意,把它插在寮房旁边的沙堆上面,坐着去看:哦,真漂亮啊,红色的真漂亮。
看到了吗?这位师父的心喜欢漂亮的事物,看漂亮的花,心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心只是看到漂亮的花,忘了想别的事情,忘了散乱了,心处在单一的所缘——也就是与漂亮的花在一起,这个是属于奢摩他的禅修。
奢摩他禅修的诀窍在于去找一个心喜欢的所缘,然后看的时候必须没有烦恼习气,如看了之后烦恼习气很强,比如,心喜欢看三级片,那个是不行的。但是这位呢,他是喜欢红色的花,他就坐着看。或者,隆波在这里看这个花,真漂亮啊,看来看去,心在花上面。当我们的心宁静于单一的所缘,这就是属于奢摩他的禅修,心可以获得休息了,没有跑到别的地方去。
因此修奢摩他的诀窍在于懂得选择业处。隆波吸佛呼陀之后有快乐,所以隆波吸佛呼陀,很快就宁静了。刚才所说的这位出家师父喜欢漂亮的红色荷花,他看到红色的荷花,不停地看下去,心有快乐。
因此,如果懂得修行,我们无须模仿别人,去看我们的心与什么样的所缘在一起有快乐,我们就与那个所缘在一起,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如舍利弗尊者,让弟子思维不净观,能够思维不净观,心也可以有快乐,可以压制淫欲,那心也可以有快乐。但是这位师父不喜欢,佛陀就让他去看红色的荷花。(心)喜欢,一旦喜欢,心不会流窜到别的地方去,心就会宁静。
修奢摩他,让心宁静的诀窍在于懂得选择所缘,去观察自己与什么样的禅修业处在一起之后心有宁静和快乐。禅定的快乐——禅定,修了之后会有快乐,这个会让禅定生起的事物其实是快乐。
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这是法的一项原则。如果修习业处之后没有快乐,特别难受,受折磨,心不会宁静,一直不停地在往外窜。要去看自己跟什么禅修业处在一起会有快乐,就去跟那个禅修业处在一起,别去追求宁静。
如果隆波呼吸之后,(期待)什么时候可以宁静、什么时候可以宁静……保证不宁静。比如像隆波,如果要修宁静的时候,刚开始时吸佛呼陀,然后心宁静,也知道;心散乱,也知道;心没有什么感觉,也知道;心很烦躁,也知道。去呼吸,它是什么样子随它去,但是我们持续地跟自己的呼吸在一起。
比如我们看这个花,看了之后心生起了贪,有快乐,还是其他什么,随它去,不需要注意它,只是让心聚焦在单一的所缘上面,如果能够这么做到,我们的心就会宁静。
比如当下,如果隆波要修习宁静,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就只是去觉知,就宁静了。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训练,训练到很熟练。接下来,一旦熟练,我们跟花在一起就能够宁静了。一旦真的非常熟练了,我们回过头去看什么,什么时候想宁静,什么时候都可以宁静,取决于我们的熟练度。
比如有的人,一开始是先点一根蜡烛去看火。看火,然后心喜欢火。有的人喜欢火,有的小朋友喜欢玩火,导致家被火烧了。如果有的人喜欢火,就点一根蜡烛去看火焰摇曳,去看的时候就有快乐,心就会聚焦在火上面,不关注它宁静还是不宁静,好还是不好,不去关注,心只是单纯地聚焦在火上面,这是属于奢摩他的业处:心是一,所缘是一,也就是火,跟它在一起。
隆波曾经训练过“火遍”,也曾经训练过“水遍”,因为家在河边,一有空就坐在河边,看水流动,当有风吹过来,有一些小的微波,看到有小的涟漪,看了之后会有快乐,一旦有快乐,心就会宁静。
看到了吗?我们跟禅修业处在一起有快乐,心就会宁静。看到了吗?并不选择禅修的业处,什么都可以——只要你跟它在一起有快乐就行。但是那个所缘不可以让我们的烦恼习气太强烈。比如去看那些黄片,觉得有快乐,这个不行,因为烦恼习气太强了。或者去骂人,有快乐,这个不行,骂来骂去,烦恼习气会更强。
要选择不引诱太强烈烦恼习气的禅修业处,去觉知它,以正常的心快乐地去感知禅修所缘,不久心就会宁静,我们获得的是——心就会有力量。
有神通、有力量、有心力,这些都源自于修奢摩他。
接下来,就要来到毗钵舍那的禅修。奢摩他的禅修可以让我们的心有力量,我们要如何契入毗钵舍那?毗钵舍那的原则在于去认识、了解身心的真相,探究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的真相。那个称之为“我”的事物,把它分离开其实就是身与心。因此,我们就来认识、探究这个身的真相、心的真相。
我们若要探究身、心的真相,首先,我们的心需要很强大、有力量,如果我们的心是散乱的,一直是散乱的,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跑到那里,是无法开发智慧的,因为心散乱。
因此,我们要训练,让心先安住起来、有力量,心与自己在一起,然后迷失了之后及时地知道,一旦及时地知道,它就会安住,那个心就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强大,最后就会非常地安住,迷失了就会知道,迷失了就会知道。就是不停地这么去用功,到了某一点,心就会安住,一旦心跑的一瞬间就马上意识到了,在知道心迷失的一瞬间,迷失的心就会灭掉,作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它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必须要训练这个。
隆波所教导的,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可以获得安住的心,也就是训练入正确的禅那。但是学这么短的时间是不会成功的,必须要训练很久,训练上十年才能够入禅那。事实上,要训练非常非常久。
如果我们还从来没有训练过,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仰赖于去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就像我们训练觉知自己的时候一样。一旦心安住——心安住其实就是觉知自己的那个心……因此,我们修习业处的时候心跑去想别的事情,及时地知道;心跑去紧盯,及时地知道。多多地去训练这个,接下来,心就会跟自己在一起,一旦迷失的瞬间马上意识到——迷失,马上去知道。迷失去看、迷失去想也会知道。
一旦常常地觉知自己,心就会安住,就好像我们会真正地醒过来,世间的人没有谁是醒的,有的只是做梦的人。睡着时也会做梦,睡醒之后会迷失在念头的世界——其实就是白日梦,也还是迷失。
因此我们要训练:迷了,知道;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不停地去训练。
如果需要休息,带领心去处在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一旦与单一的有快乐的所缘在一起差不多了,心开始够精神了,就退出来,别黏着于所缘,要回来修业处,然后,迷了知道,迷了知道,常常地去训练,心就会安住。
一旦心能够安住了,我们才能够来到开发智慧的阶段。在我们的心安住的一瞬间,我们就能够分离开身与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当我们能够分离开身体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这个是开发智慧的第一个阶段。这是属于开发智慧的第一个阶段,我们能够分离开身体是一个部分,心是一个部分。
我们听隆波讲法,大部分人都是已经有禅定了。试着感觉这个身体,感觉到了吗?身体是被观察的对象,我们的心是观者,看到身体坐着,看到身体转来转去的,看到身体动,心是观者。就会看到:就好像看着别人的身体,就好像看着一部正在动的机器,去看这个动来动去的身体,就会看到身与心是属于不同的部分。
要继续去训练,继续去训练,还有好几天时间呢,要按照隆波的开示有次第地这么去做。如果哪段时间观身、心观不了,根本区分不了,那就回去重新修宁静,一旦心有力量、精神了,然后就重新来觉知。
看到了吗?身体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这个身体就好像一朵花一样的。就像我们起先训练时,假设我们看花,我们的心是观者,我们的心跑去与花聚合在一起……开发智慧的方法,看到了吗?身体就好像一朵花,我们的心是观者,如果我们的心跑到身体里面来了,我们要及时地意识到心已经移动位置了,这个称之为没有在觉知自己了。知道心移动到身体的一瞬间,它就会抽身出来变成知者,就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作为观者的心是另外一个部分,身跟心就可以分离开。
如果我们从禅那的方向走过来,如果我们曾经入禅那,来到身体消失、世间消失,只剩下单一的心,一旦我们重新有身体的感觉,我们的感觉就会知道了,这个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而且从此以后,身跟心再也不可能聚合在一起了,就会彻底地分开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禅那,我们的心一会儿跑到跟身体聚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我的身体”了;一旦心有力量,就会抽身出来,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就再继续慢慢开发智慧。
我们要努力去训练,训练觉知自己。一旦觉性觉知身体,会看到——啊,这个身体不是我;一旦觉性觉知苦乐的感觉,也会进一步地看到——苦乐的感觉也不是我;一旦觉性觉知善,或者是贪、嗔、痴,也会看到——善也不是我,贪、嗔、痴也不是我。
比如一般的人生气的时候他不知道在生气,一般的人从来没有训练的人,生气的时候就会去看那个让他生气的人,心就会迷失到别的人上面去,会迷失去看:这个人找我们的麻烦!我们就盯着他:他要做什么?!就不停地一整天看着他,盯着他看……本来应该回来看自己,结果去看那个让自己生气的人。
一般的人,从来没有训练禅修的人,生气的时候就会去看让自己生气的人,或者是狗对我们叫,我们对狗生气,我们不停地看狗,不知道自己的心正在生气,我们必须要去训练,然后就会看到:心随时准备要跑掉。
从来没有修行的人,心就会跑掉,跑到所缘上面,而且浸泡在里面,忘了自己。如果我们曾经训练,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心跑到生气里面,心跟生气是不同的部分。生气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就像身体一样,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苦乐也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贪嗔痴也是被我们的心观察的对象。
一旦我们能这么分离了,我们就会知道:身体不是心,苦乐的感觉也不是心,善或者不善也不是心。心没有善,没有不善,心是很中性的状态。有贪来控制的时候,就会变成贪的心;有生气来控制的时候,就会变成嗔心;迷失进来的时候、散乱来的时候就会变成迷失的心、散乱的心;萎靡不振进来的时候,就会变成萎靡不振的心。
这个心,它本身不是什么,它就只是一种感知而已,但是它被这些所缘、被各种各样的造作进来染污了,被贪嗔痴进来染污,被苦乐进来染污了。但是如果我们训练好了,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也是一个部分,善、不善又是另外一个部分,作为知者、观者的心又是另外一个部分,这个称之为我们能够把蕴分离开了。
事实上,能够分离蕴其实从一开始只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就已经开始了,接下来我们越来越熟练,我们就能看得越来越细:感受,也就是苦乐的感觉,跟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善跟不善和心也是不同的部分。生气并不是心,它是暂时掺杂进我们心里面的事物,(这样观到)它就会灭掉。一旦能够分离开了,称之为我们能够分离蕴,那个时候,每一个蕴就会示现法给我们看。
过往的时间,蕴无法示现法给我们看,是因为我们的心是迷失的。看身体的时候就会迷失,以为这个身体是我,迷失看到苦乐的时候又变成我苦、我乐,在升起善、不善的时候又变成我生气,我贪、我嗔、我痴,一直都有“我”出现。
但是一旦能够分离开的话,就会知道:身体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苦乐也并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善、不善也不是我,是被心观察的对象,这个称之为我们正确地界定。
想蕴,也就是记忆和界定,记忆那是很正常的,但是界定有正确的界定和错误的界定,一般的人一直处在错误的界定里,因为有邪见。在想到身体的时候,(会觉得)这是我、这是我的身体,这个是我的苦、我的乐,这是我的善、我的不善,我贪,现在我生气了……就会一直有“我”掺杂进来,这是错误的界定,以为有“我”。但是,如果我们不停地把蕴分离开,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是一个部分,好坏是一个部分,作为知者的心又是另外一个部分。
我们一旦能够分离开,我们就会看到身跟心是不同的部分,我们就能够正确地界定了——这个身体不是心,身体不是我;苦乐的感觉,我们也可以正确的界定了——苦乐,它是自己来自己走的,我们控制不了、强迫不了,它不是我。正确地界定了:它是苦、无常、无我的。
或者是贪、嗔、痴之类的,一般的人也就是贪、嗔、痴了之后意识不到,但是修行人呢,就变成我贪、我嗔、我痴。一旦我们修行更厉害了,我们就会看到贪、嗔、痴跟心是不同的部分,心并没有贪,心并没有嗔,心并没有痴,我们就会看到贪、嗔、痴,它是无常的现象,它自己来自己走。
生气,谁曾经生气很久的,有吗?谁曾经生气一年的,有吗?谁曾经生气三天的,有吗?在我们失恋的时候,谁曾经失恋过吗?被我们的对象抛弃了,生气吗?伤心吗?有的人伤心好几天,对吗?
但事实上并不是,伤心只是一瞬间一瞬间的,假设我们有对象,被他抛弃了,那个时候我们特别伤心。正在走,很伤心,走在马路边上很伤心,就类似于听音乐了之后很伤心。正在伤心,走在马路边上很伤心,看到疯狗跑过来了,那个时候,忘了失恋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已经不伤心了,那个时候害怕狗,看到了吗?
因此,根本不存在一直是在伤心,不可能的,只是在想到让自己伤心的事情才会伤心的,会一直生气的情况也不存在,只是在想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才会生气,只是这样而已。
因此,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不是我;苦乐的感觉是无常、苦、无我的;善、不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我们的心同样也是无常、无我的。心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迷失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看画面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听声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变成去闻气味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又变成去感知味道者;一会变成知者,一会又变成感知身体方面接触者,看到了吗?忘了,忘了,感知身体方面的接触了,但是忘了心跑掉了。
即便是心本身也是生灭的:一会儿生在眼根;一会儿生起在耳根、鼻、舌、身根;一会儿生起在意根,一直处在念头、梦的世界。我们就会看到,即便是心本身,也是生灭、生灭、生灭,这个就是在修毗钵舍那。
毗钵舍那其实就是开发智慧。我们的心力量够了,我们就去看,觉知自己。然后我们的心力量够了,蕴就会分离:身体是一个部分,苦乐好坏是不同的部分,心作为观者是另外一个部分。
接下来开发智慧,就会看到身体也是无常的现象,呼气的身体是无常的还是恒常的?谁只是一味地呼气的?那就死了,只是一味地呼气就死了。看到了吗?就只是呼气的身体就已经是无常的了。吸气,吸气也是无常的,很快就呼气,它不停地交替。只一味坐着可以吗?可以,但如果是长期动不了,不停地坐,身体就会腐臭。那些卧病在床的人,如果没有人帮忙,很快身体就会长疮。
我们的这个身体啊,有的只是苦,一直被逼迫,而且我们命令它也命令不了:命令它别老也不行,命令别病也不可以,命令别死也不行。一旦我们的心安住了,我们就会看到身体在示现三法印。心如果安住,我们就会看到苦乐的感觉生了就灭,自己来自己走。如果可以被命令,能随心命令就命令愿你只是快乐、愿你不要苦,可以命令得了吗?别苦,从现在起别苦了,命令不了。命令不了是什么?那个就是所谓的无我。
快乐是恒常的吗?快乐也是无常,有快乐也只是暂时地存在,在我们想到有快乐的所缘的时候,才会有快乐。比如我们中彩票了,假设我们中彩票了,我们有快乐,想着:我们中彩票了,今天发财了!然后刚好朋友邀请我们说事,我们害怕他知道我们中彩票,他要跟我们借钱了,害怕朋友借钱的时候,我们有快乐吗?没有了。彩票还没有兑现呢,最开始有快乐,还没有拿到钱,但是害怕别人来借钱,没有快乐了,看到了吗?即便是快乐也是无常的。
我们去训练,去看真相,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苦乐,也是无常、无我的,命令不了——命令快乐或者不准苦也做不到;善、不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如果我们能够命令得了心,愿心一直处在善的状态,那怎么命令得了?很快它又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整天都时好时坏的。我们去看真相:好的心也只是暂时地存在,生气的心也只是暂时地存在,贪的心也只是暂时地存在……每一个种类的心都只是暂时地存在。不停地去看,我们就看到:有的全是暂时的,这个心是无常的;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命令不了,那个是无我。
不停地去观察、去体会:或者我们的心是去看画面还是心去听声音,还是说我们的心去闻气味或者跑去想,我们选择不了。我们选择不了——心,它能够自行运作。
试着来验证一下,看佛像时别想,可以做得到吗?一类人就在想,怎么做才可以不想?不想……啊,现在没有想了。还好意思说自己现在没有想了?根本就是正在想着呢。命令不了,心是无我的。
我们不停地去看到五蕴:身体,感受——苦、乐的感觉,行蕴——好坏,心——称之为识蕴,界定有时候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的,大部分都是错误地在界定。行蕴、想蕴……界定是想蕴,并没有随心所欲地去界定,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去界定——这个身体在示现三法印,你哪里能够命令得了呢?要慢慢地、不停地给它学习的机会。
听到法了:哦,这个身体不是我,慢慢地去听、慢慢地去听,接下来,慢慢去观察:哦!是啊,它真的是在示现三法印。在我们自己身上,没有哪个是我们可以指挥得了的,说得简单一点——我不存在。
我们修奢摩他,心宁静、有力量,然后进一步提升,来修毗钵舍那。心作为知者,能观跟所观分离开:身体、苦乐、好坏,这是被观察的对象,心是作为观者。我们看到所有的一切生灭、不在控制的范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直到某一点,圣道就会生起。
圣道要是能够生起,除非我们的戒、定、慧圆满。戒圆满,是指戒自动自发,没有刻意要去破戒,也没有刻意要去持戒。心自己不要了,心有觉性,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一旦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就会变成自动自发地不破戒。一个人之所以会破戒是因为心被烦恼习气控制,如果我们有觉性,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烦恼习气控制不了心就不会破戒,自动自发的戒就会生起。
在我们有觉性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心的时候,心跑到这里知道,跑到那里也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不再跑来跑去,心就会自动自发地有禅定,能够觉知自己了。当我们觉知自己,觉性觉知身体时,会看到身体的三法印;并没有刻意去想,觉性感知到感受,会看到感受的三法印;并没有刻意去想,觉性觉知行蕴——造作好、造作坏,会看到行蕴的三法印。并没有刻意要去看到三法印,它会自行看到。而且心本身也是生灭的,在眼、耳、鼻、舌、身、意生灭,并没有刻意要看,也会自行能够看到。在我们没有刻意的时候,那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必须训练,直到能够觉知自己,能够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开发智慧。
这个是属于非常重要的钥匙,只要还有刻意在……刻意也就是业,也就是心的运作、心的工作。业,其实就是十二缘起里面的“有”,也就是造作。因此,刻意导致心会造业,心造业——其实就是心在创造有、创造生。
因此,我们必须要训练,直到能够自动自发地觉知自己。心自动自发地宁静,有自动自发安住的心,有自动自发开发智慧的心——也就是看到五蕴,自然能够捕捉到三法印,不需要去思维分析。当训练到自动自发的时候,已经没有刻意了,一旦没有了刻意,创造“有”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心就会停止造业。
在圣道生起的时候,没有谁可以刻意地让道果生起,道果是在没有刻意地让它生起的情况下生起的。当我们的戒、定、慧圆满的时候,道果会自行生起。戒、定、慧圆满,其实就是戒自动自发、禅定自动自发、智慧自动自发。一旦它自动自发了,不需要刻意去有戒,不需要刻意地让心安住或者心宁静,不需要刻意地去开发智慧。一旦没有了刻意,心就不再挣扎,心就会集中。即便是我们从来没有入过禅那,但是在圣道生起的那一瞬间,心会自行集中起来,就会自动自发,没有刻意了,从来没有入禅那的,那个时候心会入禅那。
禅那总共有八禅,有八个级别:色界定有四个,无色界定有四个。这八个里面,在生起圣道的时候,有的人是在初禅里面生起,有的人生起在二禅、三禅、四禅、五、六、七、八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因此,如果处在无色界里面,那个时候切断了烦恼习气,如果是阿罗汉,那个称之为Ubhatohagavimutta(俱解脱阿罗汉),他是透过无色界定摆脱色界定,因为心已经入到无色界定;摆脱名法是透过毗钵舍那的智慧——彻底地看到名色、身心的真相,彻底地放下,不再对名色、身心有执着了,就解脱了。
这个是属于一种形式的解脱方法,有专门的界定。有的人解脱是因为他看到了无常,有的人是看到苦的法印,有的是看到无我的法印,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同时,(在)无色界定(解脱的阿罗汉)有自己的名字——命名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我们一定要能够觉知自己,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如果能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心,戒定慧就会自动自发地生起。一旦它够了,圣道就会自行生起,心就会集中进来;一旦集中进来,圣道就会执行职责,把包裹心的漏烦恼剥开。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被肮脏的烦恼习气染污、渗透在里面。不知道中国有没有泰国那种泡的水果,这些泡的水果里面依然有原来的味道,比如说苹果,它本身里面是有苹果味道的,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的,它有漏烦恼的味道。我们的心浸泡在烦恼习气里面的时间太久了,因此就会有烦恼习气的味道,就会有气味,命令让它消失,它是不会消失的,而且看也看不出来,除非圣道生起的时候,它就会剥开。当浸泡在心里面的漏烦恼剥开——彻底地剥开,心就会暂时地抵达纯净无染。抵达的第一个瞬间,就会证得初果须陀洹。
一旦能够剥开漏烦脑,我们称之为须陀洹道,紧接着就是须陀洹果,心就会维持涅槃一瞬间,很快漏烦恼又会重新来包裹心了。必须要看第二次,不停地去看,还是像原来那么去修行,直到第二次剥开。
第一次剥开是初果的须陀洹,戒就圆满了,禅定还很少,心还是不停地散乱,智慧只有一丁点儿,久久才能看到一次三法印。一旦证到二果的斯陀含,戒圆满,禅定是中等的。禅定中等也就是心不会流窜,迷失得不久,一迷失马上会意识到,一迷失马上会意识到。心迷失不久,因为觉性生起得很快,烦恼习气没有力量。所以二果的斯陀含,戒是圆满的——从初果的时候戒就是圆满的,禅定是中等的,智慧一丁点,智慧依然还很少,依然感觉到这个心还是“我的”。看到这个身、这个心不是我,但是依然还在紧抓不放,依然以为它是宝贝。类似于我们借朋友的车,知道这个汽车好几百万,特别贵,不是我的,但是不想还,知道不是我的,但是不还。初果、二果也是那样的感觉,知道五蕴不是我,但是还不想还,先借着用一下,觉得还是很好玩的、还是很快乐的。
不停地去训练,一旦第三次剥开发生的时候,就会对身体彻底地了解了。我们觉得是“宝贝”的这个身体,事实上它本身就是苦,这个身体,根本没有什么好的,身体有的只是苦,只是苦的多与少的差别而已。如果我们知道苦少,会把它抓起来吗?不抓的。就好像我们看到红色的火炭,一个很大块的火炭,我们知道它是大的火炭,我们不抓。但如果是些小的火炭我们会抓吗?一旦它蹦出来,你会抓吗?也没有人要的。
因此这个身体,有一点点苦在都不要的!苦多也不要,苦少也不要,因为它本身就是苦。我们知道了这个身体就像烧得火红火红的木炭,谁会犯蠢去抓它呢?当心知道了真相、彻底地了解到真相——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苦,心就会放下。
我们大家没有看到,我们以为这个身体是时苦时乐的,但是三果的阿那含圣者,他能证悟三果,是因为他能看到真相——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苦,有的只是苦的多与少。因此三果的阿那含圣者,他已经彻底能够放下身体了。初果戒已经圆满了,这个时候禅定圆满了。
二果圣者的禅定依然不圆满,依然会跑到眼根,跑到耳、鼻、舌、身、意,还在跑,但是跑的时间不久。三果的阿那含圣者已经知道真相了: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苦——眼睛本身就是苦,耳、鼻、舌、身本身就是苦。一旦眼睛是苦了,他会再迷失到眼睛所看的事物里面吗?类似于我们的身体已经有伤口了,即使我们有很好的东西来去触碰按摩,谁会去按摩呢?如果是伤口的话,只要喷一点点干净的水就已经很疼了,没有谁想要了。
一旦看到了身体本身就是苦的真相,没有谁还想要身体接触,让身体在接触之后有快乐的感受。无论是去看、去听声音、去闻气味、去感知味道、去感知身体方面接触好的那些事物,对于三果的圣者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三果的圣者已经知道身体本身就是苦。买十几万的衣服,那也还是苦,那并不是什么好的宝贝;要坐汽车,一部汽车好几百万,或者是电车,多贵的电车也好,都一样的,都能跑,心没有想得的了。对于五欲——色声香味触,根本没有什么太多的兴趣,这个是属于三果的阿那含圣者的境界。因此,三果的圣者不会迷失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中。
我们大家依然迷失在色里面,一旦有色,我们就会有满意、有不满意;听到声音,我们依然会有喜欢、有不喜欢;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我们依然还有喜欢、不喜欢;感知身体方面接触,依然还有喜欢、不喜欢。因此依然还有烦恼习气,称之为欲界的贪、欲界的嗔。欲界的贪,也就是黏着于色、声、香、味、触;欲界的嗔,也就是不满意于色、声、香、味、触。
三果的圣者已经没有这些了,因为他已经不执着身体了,那为什么还会饥饿、想去接触?或者什么东西来接触也不会苦,因为身体并不是他的,这个称之为有中等的智慧,到这个程度只是算中等的智慧。
继续修行,直到第四次剥开漏烦恼。隆波曾经请教过长老:长老,必须要剥几次啊?他说:四次。第四次的时候剥开。
我们大家修行,就会看到我们的胸口有什么东西不停地在动,不停地在动,禁止它禁止不了。一旦眼睛看了,这个也会动;然后耳朵听到声音,这个也会动;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接触到,这个也会动;一整天都在动,日日夜夜在动,心接触念头,它也在动。看得说:哎,有的只是苦,什么时候才可以停、什么时候可以停啊?轮回就在胸口盘旋,苦乐、好坏就从这胸口里面冒出来。
不停地去观察、体会,直到第四次剥开的时候,心实际上曾经一直被胸口的这个缠住,它就会彻底地把这个扔掉,它本身就会自由起来,它就会呈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要想能够抵达涅槃……(已经)说到道果了,来到最后一个——也就是涅槃。
涅槃有两个级别。第一次涅槃,称之为烦恼涅槃,也就是这个心已经彻底地摆脱烦恼习气了;第二次涅槃,称之为蕴涅槃,心放下了蕴,蕴灭掉了,因此涅槃有两个。
依然活着的阿罗汉,已经获得第一个涅槃了;而像佛陀,身体已经消融了,这个是属于第二次涅槃了。巴利文有记载,不知道有翻译的词吗?
第一次涅槃,杀死烦恼,心已经彻底地摆脱漏烦恼,尤其是不执着于五蕴,不执着于心,已经彻底地扔掉了心,彻底地把世间放下了,心也扔掉了,全部都扔掉了、不要了,心、所缘都不执着了。一旦心什么都不执着了,心就彻底地自由、真正自由了。这个称之为有余涅槃,不知道有没有翻译的词。
隆波先讲第一个涅槃,也就是烦恼涅槃。接下来烦恼习气已经再也抵达不了心,因为已经摆脱所有的造作了,这个心已经自由了,阿罗汉的心再也不进去抓所缘了。
当我们在看画面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黏着在画面上面;听声音的时候,心就会黏着在声音上;在想的时候,心也会黏着在念头里面;在修业处的时候,比如观呼吸,心也会黏着在呼吸上面,心只是一味地黏这、黏那。而已经解脱的心,什么也不黏了,不再伸到任何地方去。一旦不伸进去,也就是已经没有所缘去承接了;一旦没有所缘承接了,也就没有所谓地伸进去了,新的出生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因此,到了时间——蕴要离散的时候,就会证悟蕴彻底地涅槃。
第一个涅槃是烦恼彻底地止息了,心彻底地自由,不再执着,不再抓取任何的所缘,它是自由的,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进来染污它了。
抵达最后的阶段,到了时间,这个身体要死了,蕴要涅槃了……大部分隆波还没有见到,因为蕴一旦涅槃,就再也没办法说话了。听高僧大德曾经教导过:正常的情况,蕴要涅槃的时候,他就会观察、审查,有时候观色法、有时候观名法,取决于每个人,不一样。
有的人觉知身体,有的人把感知扩散开,感知整个世界,最后心放下,把心放下,把心扔掉了,就抵达蕴止息的涅槃。
有的人会思维地大,有的人思维水大,有的人思维火大,有的人思维风大。我们的佛陀在圆寂之前,他的波罗蜜已经圆满,他全都思维,从起点一直来到最高,在禅那里面走,在禅那之外也彻底地了解。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六、七、八定,不只是到八定,还来到九定——也就是来到灭尽定,而且并没有在灭尽定里面涅槃——在那个里面涅槃依然还会再次出生,然后又退出来。
涅槃就是放下身和心、名跟色,不需要找,(以为)涅槃在名色的中间,隆波曾经去找过,曾经修错过。不需要找,修行到了之后自然会明白。
大部分高僧大德会思维身体,比如看到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然后去看某一大,或者看身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看来看去,到了要灭掉蕴的时候,他就会放下,心就会放下,就会一次性地解脱了。
今天讲法是从起点开始,一直讲到入涅槃。涅槃了之后有什么好处?你必须要先问蕴有什么好处?有蕴苦啊!摆脱了蕴的心是不苦的。没有什么快乐像涅槃一样快乐,世间的快乐——有钱的快乐、有名的快乐、有对象的快乐、有孩子的快乐……根本没有真的快乐,都是很夹生的快乐。而涅槃的快乐,那是已经摆脱了所有刺激的快乐。
佛陀开示说,可以跟涅槃的快乐相提并论的快乐是不存在的,涅槃是最无上的快乐,那是真正的快乐。快乐是因为自由,快乐是因为我们已经抵达真正自由的状态,快乐是因为我们已经抵达真正寂静的快乐。寂静并不产生于别的地方,寂静产生于自己的心。
因此,如果我们是自由的,如果我们是寂静的、是祥和的,我们会快乐到什么程度?我们不需要去别的地方找,想要获得快乐,就回来认识、了解自己,最后我们就会自己亲证,智者就会自知。
好了,今天讲法差不多了,让隆波讲法一个小时,超过四分钟了,对不起啊(笑),结束了。
本篇文字整理:当下就启程吧
编辑声明:法谈文字整理的过程,也是小编们修行用功的过程,有任何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敬请通过提交表单或私信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将加倍谨慎小心。文字表达的精准程度没有止境,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诚挚地感恩并随喜您的功德!
译者声明: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主题: 阿紫翻译 · 中文字幕 · 清晨开示 | 文字:泰中对译 · 中文书籍 · 口译全文 · 分类摘录 · 法译文集 | |||
---|---|---|---|
法语微言 · 学篇 · 戒学篇 · 心学篇 · 心念处篇 · 身念处篇 · 慧学篇 · 五蕴篇 · 奢摩他篇 · 毗钵舍那篇 · 觉性篇 · 四圣谛篇 · 八支圣道篇 · 解脱篇 |
首页 · 历届中文 · ไทย · EN课程总览 | |
---|---|
中国 | CHN:1 · 2 · 3 |
泰国 | THA: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13届泰国四念处课程实录 |
大马 | MYS:1 · 2 · 3 |
台湾 | TWN:1 |
新加坡 | SGP:1 |
远程 | E: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日常 | D: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年度最新视频回放 · 本年网盘 |
注:CHN-国内 · THA-泰国 · MLY-马来西亚 · 台湾-TWN · SGP-新加坡 · E-远程 · D-日常 · 帮助文档 |
媒体平台 |
---|
法堂直播·简版 · 法藏资源 · 法宝云盘 · 法讯互助 | 禅窗 · 甘露雨 · 指月录 · 当下就启程吧 · 温柔的法音 · Go Sati |
全球:解脱园 · 甘露雨·APP · 千聊 · 四念处 | Podcast-中 · Podcast-EN · Podcast-ไทย | 海外:靜慮林 · 四念處學會 · YT·Audio-中 · YT-中 · YT-ไทย · YT-EN · FB-中 · FB-ไทย · FB-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