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法语微言-隆布敦

来自法藏
法藏讨论 | 贡献2024年9月16日 (一) 16:55的版本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ifts He Left Behind——The Dhamma Legacy of Ajaan Dune Atulo (Phra Rajavuddhacariya) Compiled by Phra Bodhinandamuni Translated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引言


       有不少人想听读龙普的佛法开示,因此来索取资料。我必须坦白地说,龙普的开示少而又少。这是因为他从来不作正式的讲演和长篇谈话。他只传授禅定、训诫弟 子、解答疑问、或者与其他长老谈论佛法。他的话简短、谨慎、中肯。此外,他从来没有在正式仪式上作过演说。
       因应众人对龙普之法的期求,我把他的简短教言编辑成本书——他解说的至高清净真谛、给弟子的教诲与训诫、答问、以及他素爱引用的经典佛语。我在他身边生活 多年,直到他圆寂,这些段落或者来自我的回忆,或者来自我的笔记。我在此还记录了事件、地点、有关的人名,使内容易懂、可读。
       尽管龙普平时不愿说,尽可能少说,他的表达方式敏捷、锐利、从不失准头。他的言辞简短,富有内涵,每句话讯息完整。好似他对听者施了催眠术,迫得他们用自 己最深的明辨久久思索他的微言。
       本书诸段落所包含的教导,有的平凡、有的幽默、有的寓涵至高的清净真谛——注意到这点的读者也许想问,何以这些片段没有按照内容的深浅、高低渐次编排。我 的理由是,这里的每一节文字自成一篇。我希望藉着不同主题的穿插,调节阅读的氛围。如果这样做有任何不适、不当、错误之处,我请求有识之士慈 心原宥作者的寡智。


帕-库-难陀般若拔罗那 (现名帕-菩提难陀牟尼) 1985年7月1日


1. 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2. 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 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3. 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题给予一番指教之后,对四圣谛总结如下:
       “朝外送出的心是苦的集因。
         朝外送出的心的果报是苦。
         看见了心的心是道。
         心看见了心的果报是苦的止息。”


4. 超越言语

       一位博学的居士与龙普交谈,他说: “我坚信当今时代,修得道、果、涅槃境界的比丘不止寥寥几位。为什么他们不把自己的智识公诸于世,令有志修行者了解自己的程度,给自己鼓励和希望,全力加 速修行?”
       龙普答:
       “觉醒者不谈他们觉醒了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言语。”


5. 警示失慎比丘

       “一位失慎的比丘,只会照着教本数他的戒,骄傲于他有227戒,
       “至于他真正用心持的戒,又有几条?”


6.真,又不真

       修定的人开始有果报时,对自己的体验有疑问,是正常的——例如,体验到相互不一致的视相,看见自己的身体部位等等。许多人来见龙普,请他为自己解疑,指点 如何继续修练。不少人说,自己在禅定中看见了天界、天宫,不然就是在自己体内看见了一座佛像。 “我看见的东西是真的吗?”他们会问。
       龙普会如此回答:
       “你看见视相这件事是真的,不过你从视相中看见的内容,却不是真的。”


7.放开视相

       发问者也许又问: “您说这一切视相都是外在的,我还不能利用它们做任何事。您说如果我只是粘在那个视像上,就不能继续进步。这是不是因为我在这些视相中滞留过久,已经避不 开了? 每一次我坐禅,心一收摄入定,它就直接往那个层次去。您能否指点我一个有效的方法,放开那个视像?”
       龙普会如此回答:
       “啊,的确,这些视相中有些可以是十分有趣、迷人的。不过如果你卡在那里,就浪费时间了。要想把它们放开,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是,不看视像的内容,看是什 么正在看。那样,你不想看的东西自己会消失。”


8.外在事物 1981年12月10日,龙普参加了坐落在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的年度庆典。附近一所师范学院一大群短期出家的女士,前来讨论她们的毗婆奢那修行成 果。她们告诉他,心静下来时,她们看见心里有一座佛像。有的人说,自己看见了等待她们的天界大厦。有的人看见了库拉摩尼塔(天界一座保存佛舍 利的纪念塔)。她们对自己成功地修完了毗婆沙那似乎都十分自豪。

       龙普说:
       “所有这些显现出来让你们看见的东西仍然是外在的。你们根本不能把它们当成真正的归依。”


9.止而后知 1964年3月,一大群学问僧和禅僧——他们是第一批“赴外传法僧”——前来拜见龙普,请求开示与教诫,以便应用于传播佛法。龙普为他们讲授了甚深佛法, 既可用于教导他人,也用于个人修行,亲证该真谛的层次。结束时,他讲了一段智慧之语,留给他们观想:

       “无论思考多少,你不会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时,你才知道。
       不过,为了知道,你还得依靠思考。”


10.佛教的兴衰

       那一次,龙普对那批传法僧作了一番训诫。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你们出去宏扬佛陀的教导,既可以使佛教繁荣,也可以导致它的衰败。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每一位传法僧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如果你去的时候,行为端 正,心里牢记自己是一名出家修行者,行为举止与之相称,那么见到你的人,还未有信心者,将升起信心。有信心者,你的行为会增进他们的信心。不 过,逆此道而行的传法僧,将会破坏有信心者的信心,把尚未确立信心者推得更远。因此,我要求你们,知行具足。不要失慎、自满。不管你教他人做 什么,应当亲自作出榜样。”


11. 终极层次,乃是无欲

       1953年雨安居之前,龙普的一位晚年出家的亲戚龙普淘,在跟随阿姜贴与阿姜散在攀牙府游方多年后,来拜访龙普,进一步修学禅定。他对龙普以熟人的口吻 说: “如今您造了传戒厅,还有这么一座美观的大聚会厅,大概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福德了。”
       龙普答:
       “我造这些,是为了给大家用的,是为了世间、为了寺院、为了宗教而造。如此而已。至于积累福德,我要这样的福德干什么?”


12. 给侄儿的训诫?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六年,战争的遗伤仍然影响着每个家庭。粮食用品短缺,生活贫困艰难。特别是布匹奇缺。一位比丘或沙弥拥有一整套三片式的僧袍,算是十分 幸运的了。
       我当时作为一大群沙弥中的一个,跟龙普住在一起。有一天龙普的侄子沙弥泊姆,看见沙弥查蓬穿着一套美观的新僧袍,就问他: “你从那里得到它的?” 沙弥查蓬告诉他: “正好轮到我随侍龙普。他看见我的袍子破了,就给了我这件新的。”
       轮到沙弥泊姆给龙普按摩双脚时,他穿了一件破僧袍,希望也能得到一件新的。等他完成工作后,龙普注意到侄儿撕破的僧袍,怜惜地起身打开橱柜,递给侄儿一件 物事,说:
       “给,把它缝起来。不要穿着破成那样的僧袍四处走。”
       沙弥泊姆很失望,不得不赶快从龙普手里接过针线。


13.为什么苦?

       一位中年妇女有一次来拜见龙普。她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说自己的社会地位良好,从来不缺什么。不过她对儿子的不驯、不端、受种种不良娱乐的影响很不满。 儿子挥霍家产,令父母伤心,实在不堪忍受。她请求龙普指点,如何排解自己的苦,如何使儿子放弃邪道。
       龙普给了她这方面的一些建议,并且教导她如何静心,如何放开。
       她走后,他评论道:
       “如今的人为思想而苦。”


14. 智慧语

       龙普接着作了一段法义开示。他说: “物质上的东西在世间已经齐全了。缺乏明辨与能力的人们不能把握,难以养活自己。有明辨和能力的人,可以大量拥有世间有价值的东西,使自己在各种情形下生 活便利、舒适。至于圣弟子,他们行事,是为了从所有那些东西中解脱,进入一无所有的境界,因为——
       “在世间领域,有是有。在法的领域,有是无。”


15. 智慧语(II)

       “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出来时,心就不再系缚于忧伤。色、声、香、味、触,是好是坏,取决于心去外面以该种方式的造作。心无明辨时,它误 解事物。当它误解事物时,就在一切绑束身心的事物影响之下痴迷。我们在身体上所受的恶果和惩罚,是别人多少能够帮助解脱的。但是,内心在杂染 与渴求的绑束下造起的恶果,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学会解脱自己。”
       “圣者们已经把自己从这两方面的恶果中解脱出来了,因此苦不能压倒他们。”


16. 智慧语(III)

       当一个人剃去须发,穿上僧袍时,那是他作为一位比丘的象征。不过那只是外在的层次。只有当他从内在剃去心的纠结——一切低等所缘——才能称他是一位内在层 次上的比丘。
       “头发剃去时,虱子之类的小爬虫便不能在那里住了。同样,当心脱出了种种所缘,脱出了造作时,苦便不能住了。当这成为你的正常状态时,才能称你是一位真正 的比丘。”


17.念佛是什么

       1978年3月21日,龙普应邀去曼谷执教。在一次法义讨论中,一些居士对默念“佛陀”的修法有疑问。龙普慈心为之解答:
       “你禅修时,不要把心送出去。不要攀附任何知识。不管你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什么知识,不要把它带进来把事情复杂化。斩断一切先入之见。接下来,让你的一 切知识来自禅定中内心发生的事。心静 止时,你自己会知道。不过你必须不断地深修。等到事情该发展起来时,自己会发展起来。不管你知什么,让它来自你自己的心。
       “来自静止之心的知识是极其微妙深奥的。因此,让你的知识来自静止的心。
       “让心升起一所缘性。不要把它送到外面。让心住在心内。让心独自禅定。让它自顾自重复佛陀、佛陀、佛陀。接着真的佛陀(觉知)就会在心里显现。你自己会知 道佛陀是什么样的。如此而已。没多少别的……”
       (转录自一盘磁带)


18. 欲得善者

       1983年9月初,内政部官员的妻子组成的主妇协会,由朱雅-吉拉罗特夫人带领,来到泰东北做一些慈善事务。趁这个机会她们有一天晚上6:20来拜见龙 普。
       顶礼、问安之后,她们从龙普那里接受了一些佛牌。不过见他身体不适,便很快离去了。但有一位女士留了下来,趁这个特别的机会求龙普: “我想从龙普这里也得到一样好东西(指佛牌)。”
       龙普答: “你必须禅修才能得到好东西。当你禅修时,你的心将会平静。你的言与行将会平静。你的言与行将会良善。当你如此以良好的方式活命时,你将会喜乐。”
       这位妇女答道: “我有很多职责。没有时间禅修啊。机关工作忙得我脱不开身,哪里有时间禅修呢?”
       龙普解释说:
       “如果你有时间呼吸,你就有时间禅修。”


19. 有,但不为

       1979年,龙普去尖竹汶府休养,并且看望阿姜松察。那一次,一位来自曼谷的高阶比丘——就是主管泰南地区僧务的布帕寺达摩瓦罗兰堪比丘——也在那里,他 只比龙普小一岁,老来学修禅定。当他得知龙普也是一位禅僧时,很感兴趣,于是拉着龙普就禅修的果报一事谈了很长时间。他提到自己担任许多职 务,浪费了大好的生命从事学问和行政工作,一直到老年。他与龙普讨论了禅修的种种问题,最后问他: “您是否还有嗔怒?”
       龙普立即回答:
       “有,但我不把它拿起来。” [1]

[1]中译注:又译我不与它连接。


20. 随时觉知

       当龙普在曼谷朱拉隆功医院治病时,有许许多多的人前来拜见、听他说法。班容萨-空素先生也是其中对禅定有兴趣的人之一。他是暖武里府僧伽檀那寺阿姜萨农的 弟子,该寺如今是一所精严的禅修寺院。他在请教修法时,第一个问题是: “龙普,如何斩断嗔怒?”
       龙普答:
       “没有谁在斩断它。只有随时觉知它。当你随时觉知它时,它就自行消失了。”


21. 斩断疑惑

       在朱拉隆功医院夜间照料龙普的不少比丘与沙弥,注意到有些夜晚凌晨一点之后,仍然听见龙普在说法,这使他们疑惑不已。他大约解说十分钟,接着诵一段吉祥经 偈,似乎面前有一大批听众。起先,没人敢问此事,不过发生多次后,他们实在忍不住疑惑,于是就问了。
       龙普告诉他们:
       “这些疑惑和问题,不是修法之道。”


22.惜言

       武里喃府来了一大批修法者,由府城检察官奔查-苏孔塔警长带领,前来礼拜龙普,听闻佛法,请教如何使禅修更进一步。多数人已经跟许多著名的阿姜修习过,导 师们对修行已作了种种解说,相互间不完全一致。这就使他们疑窦增生。于是他们请龙普推荐一条正确、易达的修行道。自谓修行时间难觅,若是能找 到一条便捷之道,就再好不过了。
       龙普答:
       “直接对心观心。”


23. 简单,却难行

       邦西空军01电台的端坡-塔里察小组,由阿孔-坦尼帖率领,来到泰东北作集体供养,并且拜见诸寺院的阿姜。他们也来此停留,顶礼龙普、呈送供养、接受回赠 的小纪念品。之后其中一些人便出去购物,另一些人找地安歇。不过,其中有四五个人留了下来,向龙普讨教一个简单的法门, 帮助自己舒解内心时常感受的压力和抑郁。他们问,有什么法子效果最快?
       龙普答:
       “不把心送到外面去。”

24. 扔了它

       一位女教授,在听了龙普的一场有关佛法修行的开示之后,向他请教的“服丧”的正确做法。她继续说: “尽管拉玛六世先王在位时颁布了一套良好的制度,如今人们不再遵守,正确地服丧了。近亲或者远亲长辈过世时,照规矩应该服丧七日、五十日、百日。不过如今 的人根本不守礼制。因此我想问您: 什么是正确的服丧?”
       龙普答:
       “丧事之苦是需要全知的。全知后,你就把它放开。为什么要穿着它?”


25. 世间真理

       一位华人女士,在顶礼龙普之后问他: “我必须搬到武里喃府帕空查区我的亲戚那里开店。问题是,亲戚们对于什么货品畅销,各各有一套主意,都在建议我卖这种、那种不同的货品。我决定不了到底卖 什么。因此我来向您请教,我卖什么货品比较好。”
       龙普答:
       “什么货品有人买,就好卖。”


26. 不是他的目的

       1979年5月8日,有一行十几位军官前来顶礼龙普。当时已经很晚了,他们还要赶回曼谷。其中两人官居中将。同龙普聊了一阵之后,这群人把挂在脖子上的佛 牌取下,放在一个盘子里,请龙普用他的定力祝福加持。他照做了,之后把佛牌交还。其中一位将军问他: “我听说您造过许多佛牌。哪一套最出名?”
       龙普答:
       “都不出名。”


27. 两个世界

       来自远方府会的三四位年轻人来看望龙普,当时他正坐在佛堂的露台上。从这些人的行为,他们坐相、谈相之随便,可以看出他们可能熟悉某类行为不端的比丘。更 糟的是,他们显然以为龙普对护身符有兴趣,跟他大讲送给自己法力护身符的密教大阿姜们。接着,他们一个个拉出挂在脖子上的护身符给龙普看。其 中一个是用野猪的獠牙做的,一个是虎牙做的,还有一个是犀牛角。每个人都吹嘘自己的护身符有了不得的法力,于是其中一个问龙普: “哎,龙普。这几个当中,哪一个最好、最特别?”
       龙普似乎被逗乐了,他笑了笑说:
       “没有一个是好的。没有一个特别了不起。它们都来自畜生。”


28.只有一段

       龙普有一次说: “1952年雨安居,我发愿通读全套巴利三藏,看一看佛陀言教的终点在哪里,看一看圣谛的终点,苦灭的终点在哪里——看佛陀是如何总结它的。我一直把经典 读完,边读边思考,但是没有哪一段触及内心之深,令我可以确定地说: 这说的是苦的终点。这说的是道、果、涅槃的终点,
       “只除了一段。舍利弗初证止息,出定后佛陀问他,‘舍利弗,你的肤色特别明亮,你的脸色特别光亮,你的心住于何处?’
       “舍利弗答: ‘我的心住于空性。’
       “只这一段,触及了我的心。”


29. 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

       阿姜苏亲-苏近诺多年前从法政大学获得法学学位,高度崇尚修法。多年来他是龙普雷的弟子,后来听说了龙普的名声,便来跟他修习,最后剃度出家。跟随龙普修 习一段时间后,他想外出游方,觅地隐修,于是前来告辞。
       龙普建议他:
       “在戒律方面,要研究经典,直到你正确懂得每条戒律,能够无误奉行为止。至于法,读得多了,就会有许多猜想,因此不要研究。只要专意修,就够了。”


30. 观察什么

       龙榻南中年后出家。他是个文盲,中部官话一句不会,但他的优点是好心、受教、勤恳负责、无可责咎。他看见其他比丘外出游方 ,或者去跟别的阿姜修学时,起意效仿。于是请辞,龙普准许了。可他又担心起来: “我不识字。也听不懂他们的话。怎么跟他们一起修呢?”
       龙普建议他:
       “修行不是一个写字、说话的问题。知道自己不懂,是个好的起点。修行之道是这样的: 在戒律方面,要观察他们的榜样,观察阿姜的榜样。丝毫也不要偏离他的模式。在法的方面,连续观察你自己的心。直接修练心。当你懂得自己的心时,它能够使你 懂得其它的一切。”


31. 难题与责任

       在僧伽事务上,除了必须处理大事小事之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缺少肯做住持的比丘。我们间或听说比丘们争当某个寺院的住持,不过龙普的弟子们必须被劝说或 者命令,才去担任其它寺院的住持。毫无例外,每年都有几群居士来见龙普,请他派一位弟子去担任他们寺院的住持。如果龙普认为某个比丘适合去, 就会请他任职。不过多数情形下,那位比丘不愿去。常见的借口是: “我不会做建筑工程。我不会训练其他比丘。我不会开示。我不擅长公关接访。因此我不想去。”
       龙普会回答说:
       “那些事并不是真正必要的。你的唯一职责是遵守日常规矩: 托钵、吃饭、坐禅、行禅、打扫寺院、严守戒律。那就足够了。至于建筑工程 ,那有赖于居士护持者。做不做,由他们。”[1]

[1]中译注: 据笔者所知的泰系寺院,寺产不是僧团拥有,而是由居士组成的寺院委员会所拥有。一所寺院最初的兴起,也主要是居士捐地,邀有德僧伽住锡,让自己获得修福听 法修法的机会。因此有上文的居士请僧侣去他们的寺院做住持一说。


32. 越穷越乐

       每晚五点,龙普在一位比丘或沙弥的助侍下洗温水浴,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命终。浴毕,擦干,感觉清新时,常常会即兴讲几句法语。譬如,有一次他说:
       “我们比丘,如果确立起身为比丘的满足感,就会多有喜乐与安宁。不过,如果我们身为比丘,却去追逐本份之外的其它角色,就会一直卷入在苦中。停止渴求、停 止追逐时,那就是真正的比丘身份。当你是一位真正的比丘时,越穷越乐。”


33. 越少越好

       “即使你读了整部巴利经典,记得大量的法,即使你可以精辟地解说它们,得到许多人的尊敬,即使你造了许多寺院建筑,能够详尽解说无常、苦、非我——如果你 仍然失慎,那么你还没有尝得一丝法味,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它们的目的也是外在的: 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后代、或是作为佛教的象征。唯一对你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是苦的解脱。
       “只有你了解了那一颗心时,才能从苦中证得解脱。”


34. 没有想到

       龙普管辖的一所下院里,住着一群五六位比丘。他们希望进一步严格修行,于是发愿在雨安居期间禁语。除了每日课诵和两周一次的波罗提木叉诵戒之外,一语不 发。雨安居结束后,他们来顶礼龙普,报告自己的精严修持: 不仅完成了其它职责,还做到了在整个雨安居期间禁语。
       龙普微笑了一下说:
       “不错。不讲话, 就不犯妄语戒。不过你说自己止语,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证得止息的精微境界的圣弟子,受与想终止了,才能够止语。除此之外,人人都在不停地说,连日连夜。特 别是那些发誓止语的人。说得比谁都多,只是他们不发出别人听得见的声音罢了。”


35. 莫要瞄错方向

       龙普除了讲说发自内心的智慧,也会引用自己读过的经文。他觉得哪一段可以作为简短直接,对修行重要,就会对我们重复。比如,他喜欢引用的佛陀教言之一是这 一段: “比丘们,这梵行生活的修练,不是为了欺骗公众,不是为了赢得尊敬,不是为了利益、供养、名声; 不是为了挫败其它教派。这梵行生活是为了自律、断弃、无欲、止苦。”
       龙普接着会说:
       “出家人和修法者,必须瞄准这个方向修。除此以外的方向都错。”


36. 佛陀之言

       龙普有一次说: “人们,只要是凡夫,都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己的意见。只要他们自骄,就难以同他人的看法一致。当他们的意见相左时,就导致继续的争论。至于已证法的圣者,他 没有什么可以跟谁争论的。无论别人怎么看事物,他当作别人的事,把它放开。正如佛陀说:

“比丘们,世间的智者凡是说什么存在,我也说存在。世间的智者凡是说什么不存在,我也说不存在。我不与世间争。世间与我争。”


37. 言语无咎者

       1983年2月21日,龙普病重,住在曼谷朱拉隆功医院。龙普桑-阿近查诺来病房探望。当时龙普正在休息。龙普桑在旁边坐下,合掌礼敬。龙普也合掌回敬。 接着两人坐在那里,良久 静止。最后,过了长长的一段时间,龙普桑再次合掌,道: “我去了。”
       “好,”龙普答。
       整整两个小时,我听见他们只说了这些 。龙普桑离开后,我忍不住问龙普: “龙普桑来坐了好久。为什么您跟他什么也没说?”
       龙普答:

“所做已办。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38. 忍耐波罗密

       我在龙普身边生活多年,从来没有看见他表现出被什么事困扰得不堪忍受的状态。我也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任何事。譬如,他作什么仪式的首座长老时,从来不挑 剔,也不要求主办者改变什么来应合自己。无论被请去哪里,哪怕必须坐很久,哪怕天气闷热潮湿,他从不抱怨。生病疼痛时、僧食来迟时、无论多 饿,从无怨言。食物淡而无味时,也从不要添什么调料。另一方面,看见别的高年资比丘出言挑剔,要求特殊待遇时,他会评一句:
       “这点小事也不能忍? 不能忍它,怎么能战胜杂染与渴求?”


39. 言语无失

       龙普言语清净,因为他说话有的放矢。从来不因为言辞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麻烦。即使有人试图引诱他批评别人,他也不上当。
       许多次,人们来对他说: “龙普,为什么我们有一些全国知名的导师喜欢攻击他人、诋毁社会、非议其他长老比丘呢? 即使付钱给我,我也不会去尊敬那样的比丘。”
       龙普会这样回答:
       “他们的知识与理解层次是那样的。他们所讲的,自然是符合他们的知识层次。没有人在付钱要你去尊敬他们。不想尊敬他们,就不尊敬。他们也许不介意。”


40. 欺负亡灵的比丘

       一般来说,龙普喜欢鼓励比丘与沙弥专意在林间游方禅修,行头陀行。有一次,一大群资历不等的弟子来参加一次聚会,他鼓励他们在野外寻找僻静处,住在山上或 岩洞中,加速修行。那样做,他们将可以使心脱离低等状态。
       一位比丘不加思索地说: “我不敢去那些地方。我怕被亡灵欺负。”
       龙普当即反对:
       “哪有亡灵欺负比丘? 只有比丘欺负亡灵——而且还大张旗鼓。想一想。居家者拿来布施的财物,几乎都是为了把福德回向给祖先和眷属的亡灵——给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我 们比丘们行止得当吗? 我们把福德送给亡灵时的心理素质如何? 要小心,不要做欺负亡灵的比丘。”


41. 不错,不过… 当前有许多禅修者热心找新的导师,新的禅修中心。正如好彩票的人热心找预告中奖号码的比丘,好护身符的人热心找制造法力护身符的比丘,同样地,毗婆奢那的 热心者喜欢找毗婆奢那导师。有许多这样的人,在对某一位导师满意时,就对别人盛赞那位导师,试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和对那位导师的尊敬。[1]特 别是如今,有一些著名的演说者们,把自己的法录了音,在全国贩卖。有一次,一位妇女买了一位著名演说者的许多磁带送给龙普,他却没有听。一是 他生来未曾拥有一台收音机或录音机。二是即使有,他也不会用。后来有人买来录音机,把这些磁带放给龙普听。之后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

       “不错。他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十分优雅,讲了很多,不过我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每一次你听什么,应当能从中得到学法、修法、证法的法味。那就是有实 质了。”

[1]中译注: 毗婆奢那禅法,是近代流行的一种修法的名称 。当时泰国有一些比丘和居士,本身没有定的根柢,才学了短期的毗婆奢那修法,就开班传授,四处推广,时而对上座部传统的修定法门加以贬低。造成一些混淆。 这就是本篇与后篇的背景。


42. 犹疑的禅修者

       目前,许多有志禅修的人对什么是正确的修法极其混淆、犹疑。那些刚刚起步的人,尤其如此,因为禅修导师们对如何禅修,建议常常不一。更糟的是,有些导师不 但不以公允、客观的方式加以解说,甚至不愿承认其他导师或修法也可以是正确的。不止一两位还表现出对其它法门的鄙视。
       由于许多有这类疑问的人常常来向龙普请教,我时常听见他对人们如此解释:
       “开始禅修时,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因为它们都把你引向同样的果报。有这么多方法,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倾向。因此得有不同的意像用来专注,有‘佛陀'、‘阿 罗汉'等不同的词用来默念---以它们作为工具,让心初步在其周围汇集起来、安定下来。当心凝聚起来、静止下来时,禅定用词自己会离去。那 时,所有的方法都归入同一辙道。换句话说,它的超越状态是明辨,它的精髓是解脱。”


43. 住于高处

       来拜见他的人,个个都说尽管他年近百岁,依然肤色明亮、身体健全。连我们这些一直在他身边的人,也很少看见他面容暗淡、疲倦、或者因为生气或疼痛而紧皱。 他的平常状态一贯是安静、怡然。他很少生病,一直情绪良好,从不因事激动,对毁誉泰然处之。
       有一次禅僧长老们聚会,在讨论如何描述超越忧苦者的平常心态时,龙普说:
       “不忧虑、不执取: 那就是行者的常住心。”


44. 寻觅新导师

       如今修法的人有两类: 第一类人,学了修行原则,或者从一位导师处受教,走上修行道之后,便决意沿着那条道竭尽全力地修。另一类人,即使已经从导师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指点,已经了 解了修行的正确原则,却不真正用心。自己修行松懈,却又喜好外出寻觅其它[体系的]禅修中心, 其它[体系的]禅修导师。听说哪里有好的禅修中心,又赶去那里。这样的禅修者不在少数。
       龙普有一次这样教导弟子:
       “你去许多禅修中心,跟许多导师学习时,你的修行不会有结果,因为你去很多中心,就等于你一次又一次从头学起。你的修行不会证得确定的原则。有时反而使你 迟疑不决。心不坚实。你的修行不但不进步,反而退失。”


45. 抓紧与放下

       学法与修法者有两类。第一类人,学法与修法,真正是为了从苦中解脱。第二类人,学法与修法,是为了吹嘘自己的本事,成天争论,以为能背诵多少经文、广引诸 家导师言教,就说明自己如何了不起。许多时候,这第二类人来看龙普时,不但不向他请教如何修法,反而对他大肆宣扬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尽管如 此,他一如既往地坐听他们的宏论。甚至等他们讲完后,他还会加一句:
       “执着经文与导师的人,是不能从苦中解脱的。不过希望从苦中解脱的人,的确需要依靠经典与导师。”


46. 心难静止时 修定时,不可能人人以同样的速度得果报。有的人得快果报,有的人得慢果报。甚至还有的人,似乎根本尝不到一点静止的法味。尽管如此,他们仍不可灰心。在心 的领域精进努力,比起布施与持戒,是一种更高的福德形式。龙普的弟子当中,常常有不少人问他: “我一直在尝试禅修,已经很久了。可是我的心从来不能静止。它总出去游荡。有什么别的修法?”

       龙普有时会建议以下的另类法门:
       “心不静止,你起码可以保证不让它游荡得太远。用你的念,使心完全只停住在身内。看见它的无常、苦、非我。发展身体不净、无实质的辨识。当心以这种方式明 察时,它将会升起厌离、不热中、离欲。这样做,也可以斩断诸执蕴。”


47. 法的真正基础

       有一事,是禅修者津津乐道的,那就是: “你在坐禅时,看见了什么?”不然,他们就抱怨自己坐禅许久,什么也没看见。再不然,就一直谈论自己看见了这事那事 。这给一些人造成误解,以为禅修时,想要看见什么,就能看见。
       龙普常常提醒这些人,这种期望完全是错误的。因为禅修的目的是进入法的真正基础。
       “法的真正基础是心,因此专注于观心。对你自己的心,达到锐利觉察的程度。当你敏觉自心时,就有了法的基础。”


48. 不可失慎的警告

       为了警诫比丘沙弥们远离无慎、失慎的行为,龙普常常选择一针见血的方式责备他们:
       “居士们为了赚取养活家庭、儿孙需要的吃用和金钱,艰难地谋生。不管多么疲劳,还得继续撑下去。同时,他们想要修福,于是牺牲一部分财物来做福德。他们早 早起身做好可口的饭菜,放在我们的钵里。在把饭菜放进钵之前,把食物高举过头,发一个愿。供养完毕,退后下蹲,合掌再次礼敬。他们这样做,是 因为想从支持我们修行当中得到福德。
       “我们的修行有什么样的福德可以给他们? 你们的行为方式是否能够问心无愧地受他们的供养、吃他们的食物?”

49. 有时亦严责

       阿姜桑热自幼出家,直到年近六十。他是一位禅修导师,自己行持严格,风评甚好,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可是他却没有一直继续走下去。他爱上了一位护持者的女 儿,心退堕了。于是他向龙普请辞,预备还俗、结婚。
       大家对这个消息十分吃惊,不可置信,因为看他的修行程度,人们以为他会做一辈子的沙门。如果消息属实,这对禅修团体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为此,同辈长老和 他的弟子多方使他改变主意,放弃还俗。龙普特别把他召去,劝他放弃那些计划,然而未果。最后,阿姜桑热对他说: “我呆不下去了。每次我坐禅时,看见她的脸就在我跟前飘动。”
       龙普大声回答: “那是因为你没有观想你自己的心。你在观想她的臀。你当然只会看见她的臀。走吧。随便你去哪里。”


50. 不走偏

       我在龙普身边住了三十多年,随侍他一直到圆寂。据我的观察,他的修行始终如法如律,合乎以灭苦为唯一目标的正道。他从不走偏道,跟咒语、镇邪物等不当活动 从无任何牵扯。当人们请他对自己的头吹气祝福时,他会问: “为什么要我朝你的头吹气?”当人们请他在自己的车上画吉祥符时,他会说: “为什么画吉祥符?”当人们请他为自己的活动选一个吉祥的日子或月份时,他会说: “哪一日都是好日。”
       或者,当他嚼槟榔时,人们要他的槟榔渣,他会说:
       “要它干什么? 它不干净。”


51. 只是动作

       有时候我心里不安,怕自己错误地伙同众人,说服龙普做了一些他无意做的事。第一次,是他参加色军府帕-素塔瓦寺阿姜曼纪念馆开幕式的时候。当时,有不少禅 修导师在场,许多居家人便去拜见、求福。不少人求龙普对他们的头吹气加持。我见他坐在那里默不回应时,便求他: “请做一下吧,完了就没事了。”于是他便对他们吹气。过了一阵,他还不能脱身,便在车上画了吉祥符。人们向他要佛牌,到后来不胜其扰,他便允许以他的名义 造佛牌。人们为佛牌举行诵经加持时,他同情他们,于是参加了加持仪式,点燃 “胜利”蜡烛,参与他们的念诵。
       不过后来,龙普说了一段话,让我松了一大口气。
       “我做这些事,只是随顺社会规范的一种外在的身体动作。它不是趋向缘起、生存层次、或者趋向道、果、涅磐等的心的动作。”


52.抓紧机会

       “法的八万四千部经,都只是为了让人们转过来观心的策略。佛陀的教导多,是因为人们的杂染多。尽管如此,灭苦之道只有一条: 涅槃。我们现在这个正确修法的机会,是极其稀少的。如果让它失去,此生就没有机会证得解脱了,我们就得迷失在妄见里,长久长久,才能再次得遇同样的法。因 此,如今我们已经得到佛陀的教言,应当赶快修练,证得解脱。否则,我们将错失这个好机会。当圣谛被遗忘时,黑暗将会在漫长的岁月里笼罩众 生。”


53. 科学的局限

       龙普不止一次地类比说法。有一次他说:
       “外在的明辨是假想的明辨。它不能使心领悟涅槃。如果你想入涅槃,必须依靠圣道的明辨。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他们的知识是十分博大、有力的。可以把最 小的原子分裂开,进入第四维度。不过,爱因斯坦不懂得涅槃,因此他不能入涅槃。
       “只有在圣道中证得明智,才能够趋向真正的觉醒、彻底的觉醒、完全的觉醒。只有那才能趋向灭苦、趋向涅槃。”


54.如何止息苦

       1977年内政部发生了不少麻烦事件,令高官们焦头烂额——失财、丢官、责难、受苦。当然,忧苦传播开来,也影响了官员的妻儿。因此有一天,一些高官太太 来拜见龙普,跟他诉苦,希望指点排解之道。
       他告诉她们:
       “人对已经过去了的身外事,不应当伤感、牵挂,因为那些事已经具足正确地完成了它们的功能。”


55.真谛不二

       不少读过许多书的人评论说,龙普的教导与禅宗或者壇经十分相似。我问过他多次,最后他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方式答道:
       “法的一切真谛早已存在于世上。佛陀觉悟到这些真谛时,把它们指出来,传给世间的众生。因为众生各各不同,有粗有细,他必须用许多言辞,总共八万四千部。 智者面对求道者,在选择最适合的解说词语时,必须用最完全合乎真谛的方式,而不是拘泥于文字。”


56.深入细修

       克芒森林寺的阿姜贝来与龙普讨论修定,他说: “我修定已经很长时间了。已经可以长久住于安止定。出定时,有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喜乐自在感,持久不衰。有时有一种光亮感,我可以全面觉知身 体。接下来我应当再做什么?”
       龙普答:
       “用那个安止定的力量观心。然后放开一切攀缘,什么也不剩。”


57.空无

       后来,阿姜贝与两位比丘,还有一大群居士前来拜见龙普。龙普对新来者讲授如何修行之后,阿姜贝再次向龙普请教上次的问题。 他说:“放开一切所缘,我只能短时为之,我做不到久住。”
       龙普说:
       “即使你只能暂时放开一切所缘,如果你不真正仔细地观察心,或者你的念还没有达到全方位,你可能只是放开了一个粗显的所缘,挪到一个更精细的所缘上而已。 因此,你必须停止一切思考,让心定在空无上。”


58.善解合造

       有人说: “我读过有关您的生平介绍,里面有一段说,您在游方修行期间,对心如何合造杂染、杂染如何合造心,有了善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龙普答:
       “‘心合造杂染,’是指心逼迫意、语、行,从而使外在事物变成‘有’, 令它们是好、是坏,升起业的果报,接着攀附那些东西,想:‘那是我,那是我自己 。那是我的。那是他们的。’
       “‘杂染合造心,’是指外在事物进来迫使心服从它们的力量,作一些不停地偏离真相的断定,把心绑在它有一个自我的想法上。”


59.闻所成智与修所成智

       有人说: “我从书本上背下来的有关戒德、定力、明辨、解脱的教导,还有各位阿姜的教导,与龙普对它们的精髓的理解,是否一致?”
       龙普答:
       “戒,意思是一颗无咎之心的正态,那颗心把自己装备起来,抵制各种恶。定,来自持守那个戒的果报,也就是一颗坚实、寂止的心,那股力量会把它送到下一步, 明辨——也就是‘觉知’——是一颗空性、轻安、如实透彻地明察事物的心。解脱,则是一颗从那种[明辨的]空 性契入[解脱的]空性的心。换句话说,它放开了轻安,所剩的状态里,它是无,它什么也没有,丝 毫没有余下的思想。”


60.放松执取的策略

       有人说: “当我入定静止时,我试着令心牢固定住在那个静止中。可是当心遭遇某个所缘或客体时,它就一直去看,结果我试图维持的那个基础就失去了。
       龙普答:
       “如果是那种情形,就说明你的定力的韧性不足。如果这些所缘尤其猛烈——特别是,它们涉及你的弱点时——你必须用观想的方法对治。开始时,观想最粗糙的自 然现象——也就是身体[色]——把它一直分析到精细的成分。当你观察它,达到彻底清楚的地步 时,接下来是观想心理现象[名]——你过去分析过的一切法,譬如黑与白、暗与明之法[素质],成对地辨析。”[1]

[1]中译注:指辨别区分善巧与不善巧的心态或心理素质。


61.关于吃

       有一群比丘在雨安居之前来拜见龙普。其中一个说: “我禅修很久了,也得到了一些宁静。不过我对吃肉一直很介意。甚至于看见肉,我就为那个动物难过,我吃肉而必须牺牲它,让我很难过。似乎我没 有慈悲心。这样忧虑时,我的心难以平静。”
       龙普说:
       “当一位比丘摄取四种必需品时,他应当首先观想。如果观想时,他看见吃肉是一种形式的压迫,它显示出对动物缺少慈悲心,那么他应当戒肉食素。”


62.关于吃(II)

       三四个月之后,同一群比丘在雨安居结束时又来拜见龙普。告诉他说: “我们整个雨安居都吃素。在我们所在的帕萨区空克廊村,居民不懂得素食。我们很难得到素食,而且对供养我们的人也是很大的麻烦。有些比丘到后来身体虚弱, 有的几乎坚持不到雨安居结束。我们没有能够如期在禅修中精进。”
       龙普说:
       “当一位比丘摄取四种必需品时,应当首先观想。如果在观想时,他看见,面前的食物——无论如何是蔬菜、还是肉、鱼、米饭——是三净肉,也就是,自己没有看 见、听见、或者疑心动物是专门为供养自己而被杀死,而且这食物是他以正当方式获得的,是居家人出于信仰而供养的,那么他应当把它吃了。我们的 导师们的修行模式也是如此。”


63.关于吃(III)

       1979年3月下弦月的第二天,龙普住在帕空查森林寺里。晚上八点后,一群喜欢到处游方,在 靠近人多的地方驻营休息的比丘也来本寺过夜。在拜见龙普之后,他们讲述了自己修行中的突出特点。他们说: “食肉的人,是在支持屠杀动物。素食者体现了高度的慈悲。改吃素时,心变得更加平静、清凉,这就是明证。”
       龙普答:
       “很好。你们能成为素食者很好。我表示钦佩。至于仍然食肉的人,如果那种肉是三净肉——也就是说,没有亲见、亲闻、或者疑心动物之被杀是专门为了给自己提 供食物——而且,该食物是以纯净的方式得到,那么食这种肉并不违法违律。不过,你说你的心变得平静、清凉,那是你决意如法如律修行的力量所 致。与胃里的新旧食物无关。”


64.经商与修法

       一群商人说: “我们做商人的有我们的职责,也就是说,有时侯得夸大事物、或者赚取高利,但我们极其想修定,而且已经开始修了。不过有人告诉我们,凭我们的生计,是不能 禅修的。龙普,您说如何? 因为他们说,贩物牟利,是罪过的。”
       龙普说:
       “为了活命,人人需要一个职业。每一种职业当中,什么是正确、合适的做法,有它自己的标准。当你正确服从那些标准时,就算是中性的——不算福德、也不算罪 过。至于修法,那是你应当做的,因为只有修法的人才适合在任何情形下工作。”


65.隐藏的回忆

       有一次,龙普住在姚塔帕时森林寺,一大群比丘、沙弥前来拜见。听了他的开示后,龙榻普罗——他老年出家,但修持严格——对龙普说: “我出家也有相当年头了。 但还是不能够斩断对过去的执取。无论我如何把心定在当下,我发现念还是会中断,又回到过去。您能否再告诉我一个停止它的办法?”
       龙普答:
       “不要让心追逐外在的所缘。如果你的念出了空档,那么你一觉察到,立刻把它拉回来。不要让它去看那些所缘是好是坏、是乐是痛。不要陷进去。但是也不要用强 力去斩断。”


66.以自己的方式

       1977年左右,龙普应邀去位于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参加一项庆典。在典礼上,有一个仪式是对佛像,佛牌的加持,他被请去 “坐护”。仪式完毕后,他来到外面一个小棚里休息。在那里,他对一大群当时在曼谷学习的亲弟子们谈话。其中一位比丘评论说,他过去从来没有见过龙普参加这 样的仪式,不知否是这是第一次。接着他又问,怎样 “坐护”?
       龙普答:
       “我不知道别的阿姜在‘坐护'或‘坐佑'时都在做什么。 至于我,我只是照老样子入三摩地。”


67.“想把功课学好...”

       一位年轻的女孩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索萨-孔素阿公说,凡是想变聪明、学习好的人,应当首先练习坐禅,令心静止。我想变聪明、学习好,因此一直试图禅修,使心静止。可是它从来不肯静下 来。有时我比以前更加躁动不安。当我的心不能这样子静下来时,怎么才能够把功课学好呢?”
       龙普答:
       “把注意力放在心上,知道你正在学的究竟是什么,那样会帮助你把功课学好。心不静时,让它知道,它不静。因为你太想要它静了,它就不静。只要继续平静地禅 修,总有一天它会听你的话,静下来。”


68.游方的目的

       有些比丘、沙弥,在雨安居后,喜欢成群结队地去各处游方。个个大肆张扬,准备他的必需品和全套的头陀装备。不过许多人的行止却偏离了游方隐修的目的。例 如,有些人穿着苦行头陀的行头,却去坐空调车。有些人去访问在公司办公室的老朋友。
       因此,有一次,龙普在一大群禅僧的集会中说:
       “把自己打扮成好看的游方僧,根本是不合适的。它背离了外出游方的本意。你们每个人应当多想想这件事。游方禅修的目的只有一个: 训练心、精修心、使它无染。只让身体出去游荡修练,却不把心也带着,根本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69.为了止,必须知

       一位禅修者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从您的教导,一直在试图终止思考。可是从来没有成功。更糟的是,我感到十分挫折,脑子昏昏沉沉的。不过,我坚信您教的没有错,因此我想请教下一步怎 么做。”
       龙普答道:
       “那说明你没听懂。我告诉你停止思考,但你一直只是在思考停止思考,因此,怎么会有真正的停止呢? 扔掉你对停止思考的无明。放弃你对停止思考的想法。如此而已。”


70.都有果报,但不同

       龙普的生日是十一月下弦月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雨安居结束后的第二天。因此他的弟子,学问僧也好,禅修僧也好,都喜欢在那天赶来顶礼他,或者请教禅修上的 问题,或者报告自己在上个雨安居里的修行成果。这个传统,在他还活着时,一直持续着。
       一次,在详细指点修行之后,龙普讲了以下几句结束语:
       “通过读与听研究法,得到的是辨识与概念的果报。通过修练研究法,得到的是实际层次的法在心里的果报。”


71.只在一处找

       龙普的弟子当中,摩诃陶维萨比丘是第一位通过巴利文最高级第九级考试的。因此,以龙普的名义,布拉帕寺主持了一次庆祝他这项成就的活动。
       摩诃陶维萨比丘顶礼龙普后,龙普给了他以下一段短小的训诫:
       “能考过九级考试,说明你很用功、足够聪明、是一位圣典的专家,因为这相当于是学业的终点了。不过,只对学习有兴趣,是不能带来苦的解脱的。你必须同样对 心的修练也有兴趣。
       “法的所有八万四千部,都来自佛陀的心。一切来自那个心。无论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在心里找。”


72.世与法

       1979年3月12日,龙普去了色军府普旁山的圣久洞寺,隐居休养了十多天。离开前的最后一天晚上,寺院的阿姜苏瓦特和其他比丘沙弥前来拜见。
       龙普评论说:
       “在此地休息很舒适。空气好。禅修轻松。它使我想到早年游方的日子。”
       接着,他作了一场法义开示,其中包括以下一段话:
       “能知道的都属于世间。至于没有知者的,那是法。世间事总是成对而来,法却是一件事通到底。”


73.当问与否?

       许多人,居士也好,比丘也好,对修行有兴趣,他们不仅用心修,而且也喜欢寻找善巧导师的指点。
       有一次,一群来自中部的禅僧前来长住,聆听龙普说法,听从他的禅修指导。其中一位比丘把自己的感受告诉龙普: “我找过许多导师,尽管他们教得都很好,他们一般或者只教戒律,或者只教游方苦行,或者只教修定的乐与止。至于您,您教的是直达顶峰的途径: 非我、空性、涅槃。请原谅我那么直率地问,既然您教导涅槃,您是否已经证得?”
       龙普答:
       “没有什么证得,没有什么未证得。”


74.修行的目的

       阿姜贝是龙普的近亲,住在克芒寺。尽管他老年出家,但是禅修和苦行极其严格。龙普有一次称赞他的修行已经获得善果。阿姜贝病重将死时,想见龙普最后一面, 向他告别。我把这事告诉了龙普。他到那里时,阿姜贝起身,向他顶礼,接着又躺回到席子上,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脸上的微笑和喜悦是显而易见 的。
       龙普以清楚而温和的声音对他说:
       “你一直精进修习的那一切,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处了。死亡那一刻来临时,使心合一,然后停止专注,放开一切。”


75.渺茫的果报

       当居士们来看龙普时,他一般不问什么遥远的问题。通常他会问: “你修过禅定吗?”有些人答有,有些答没有。
       有位女士,属于后一类,比其他人更大胆直言。她说: “我看呀,我们就不用费劲修那个禅定了。每年我都听《大本生词》(讲述佛陀前身毗桑塔罗王子的长篇诗歌)[1],在不 同的寺院里起码听过十三遍。那里的比丘们说,听《大本生词》可以保证我重生在圣弥勒佛住世的时候,我在那里一定过得快乐、轻松。因此,为什么 要禅修,让自己过得不舒服呢?”
       龙普说:
       “殊胜的东西就在面前,你没有兴趣。反而把希望寄托在传说中的遥远事情上。这是没有希望的人的标志。当乔达摩佛所传的道、果、涅槃仍然完整在世时,你却徘 徊不定,对它们提不起一点兴趣,那么等到圣弥勒佛的教法来到时,你会更加地徘徊不定 。”

[1]中译注: 《大本生词》是根据这段佛本生故事编成的泰文长诗,共十二章。每年在寺院由十二名比丘吟诵,长达一天。该 仪式在北部和东北部十分流行。


76.不过如此

       有时,当龙普注意到来跟他修法的人依然犹疑不决,渴求纯粹是世间的快乐和享受,以至于还不愿放开它们,去修 习佛法时,会给他们讲一段教言,让他们去思考,对事物达到如实知见。
       “我要你们大家仔细审查喜乐,看一看究竟什么时候是你一生当中最喜乐的。你真正对着它看的时候,就会知道,它不过如此,跟你经历过的其它东西相比,没多大 差别。为什么没多大差别呢? 因为世间本身不过如此。它能给的就是那么多——一次次重复,就是这些东西。生、老、病、死,一次又一次。怎么也得有一种喜乐,比它更超越、比它更殊胜、比 它更安稳。这就是为什么圣弟子放弃了有限的喜乐,寻找一种来自身寂止、心寂止、杂染寂止的喜乐。那是安稳的喜乐,无可相比。”


77.不执取,就容易

       龙普每年雨安居在布拉帕寺执教,五十多年从无例外。这所寺院位于素辇府城的市中心,正对政府大楼,旁邻法院。因此,汽车卡车不停地扰乱着寺院的宁静。特别 是一年一度的大象节,或是任何一个节日,一连七天、十五天,嘈杂声响不绝,通宵灯火不灭。那些心依然缺乏韧力的比丘沙弥们特别感其骚扰。
       每次他们对龙普提出这件事时,总是得到同样的回答:
       “为什么浪费时间对那些东西感兴趣呢? 灯光本来就是亮的。杂音本来就是响的。它们的功能就是这样。你不专注听,就完了。行事不要抗拒周遭,因为它们本然如此。要以深度明辨,达到真正的理解,就 是这样。”


78.偶而语出惊人 我有一个缺点,喜欢跟龙普半开玩笑地说话。这是因为他从来不恼。身边的比丘沙弥们也总是很容易接近他。有一次我问他: “经上说,天神成百亿地来听佛陀说法。有那么大的空间容纳他们吗? 佛陀的声音足够大,他们能都听见吗?”

       龙普的回答令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在经文中读到过,也从来没有听任何人这么讲过。而且只在他病重临终时我才听他说过这件事。
       他说:
       “哪怕天神成百万亿地聚集起来也没问题。因为一个原子的空间足可以容纳八个天神。”


79.即使这种问题

       有一个不可追解的问题,无论成人孩童、无论聪明愚笨,一直在无谓地争论,从未达成共识。这个问题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多数情形下,人们只是玩笑式地抬杠,从来不求什么结论。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龙普提出这个问题,心里也估计他不会作答。不过后来,我终于听见他对这个问题 作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答复。有一天奔比丘来给龙普按摩脚,他问: “龙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龙普答:
       “它们一起来。”


80.一顿责备

       有些人,自己根本没怎么禅修,却来问如何精进,才能立马见到果报。有时对这种人,龙普似乎有些不满。
       他会责备他们:
       “我们修行是为了自御、为了离弃、为了离欲、为了终结苦,而不是为了看见天宫。我们甚至不把看见涅槃作为目标。你就安安静静继续修,不要想看见什么东西。 毕竟,涅槃是空的、无形的。它没有立足点,没有什么可以作比。只有继续修,你才能自己知道。”


81.放开一事,粘上另一事

       龙普的一位居家弟子来拜见他,自豪地报告他的修行果报,他说: “我今天很高兴来看您,因为我按照您的建议修,一步一步在得到果报。我开始禅定时,放开一切外缘,心就停止了骚动。它汇聚起来,静止、入定。其它一切所缘 消失了,只剩下喜乐,一种清凉、清新的极乐。我可以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龙普微笑了,他说:
       “你得到果报,很好。说起定中的乐,那的确是乐。没有什么可以和它相比。不过,如果你给卡在那个层次,就只能得到这么多。它不升起能够斩断缘起、重生、渴 求、执取的圣道明辨。因此,下一步是放开那个乐,观五蕴,直到把它们看明白。”


82.譬喻

       “达到超世的圣者之心,尽管也许活在世间,被周围无论什么环境所包围,但它是不可能被世间牵扯、受其扰动、与那些东西混杂起来的。换句话说,世间的事(得 失、贵贱、誉毁、乐痛)不能压倒它,不能把它拉回到凡夫之心的层次。它再也不能受制于杂染与渴求的力量。
       “就好比椰奶。一旦你把它挤出椰肉,高温加热,熬到把油分离出来,就不能再把它变回椰奶了。无论你把椰油和分出的椰奶放在一起怎么搅拌,也不能再把椰油变 成回椰奶。”


83.另一个譬喻

       “道、果、涅槃,是个人的: 你只能亲自直见。修到那个层次的人将会自己看见、自己明白,彻底终止对佛陀教导的疑问。如果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你能做的只是猜测。不管别人怎么为你深 入解释,你对它们的知识仍将是猜测。不管是什么猜测,它必然是不确定的。
       “这就好比乌龟和鱼。乌龟生活在两栖世界: 地面的世界和水中的世界。至于鱼,它只生活在一个世界,也就是水中。上岸就会死去。
       “有一天,乌龟下到水里时,告诉一群鱼,陆地如何好玩。灯光、色彩如何好看,没有水中的一切麻烦。
       “那些鱼对此十分惊奇,想知道陆地是什么样子,于是它们问乌龟:‘陆地深吗?'
       “乌龟答:‘有什么深?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有许多波浪吗?'
       “乌龟答:‘有什么波浪? 它是陆地。'
       “鱼问:‘陆地浑浊吗?'
       “乌龟答:‘有什么浑浊? 它是陆地。'
       “注意鱼提出的问题。它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水中体验来问乌龟,乌龟只好说,不对。
       “凡夫的心对道、果、涅槃的猜测,与那些鱼没什么两样。”


84. 外在内在的事物

       1981年4月2日晚上,龙普出席某个宫廷仪式回来,住在皇室寺院波瓦寺。一位高阶比丘来访,与他谈法。他也是一位禅修者。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听说前生是夜叉的人,重生为人时,能够学习神通咒语,无论以何种方式使用,都有大法力。此说有多真?”
       龙普立刻坐起来回答:
       “我对那种事从来不感兴趣。不过,你有没有修到过这个状态: hasituppapada,笑生,心无笑意而自笑的动作? 它只对圣者的心发生。凡人不能,因为它超越了造作因缘——自由自在。”


85.五戒未守

       高年资的大比丘常常有许多弟子,居家的、出家的。这些弟子当中,有优有劣。特别是比丘当中: 有许多好的,其中又夹杂着几个差的。有一位龙普身边的比丘,在未予而取方面,往往太随便了一点。人们常把此事告诉龙普,但他倾向于什么也不说。
       有一次,他要一样被这位比丘拿走的东西,于是派另一位比丘去要回来,可那位比丘不承认拿了。后一位比丘回来把他的抵赖禀告了龙普。龙普没有埋怨,只说了这 句:
       “有的比丘如此用心持227戒,以至于忘了持五戒。”


86.不受扰动

       晚上十点,我看见龙普正坐着休息,于是过去告诉他: “龙普,阿姜考去世了。”
       龙普不问何时、何事,而是说:
       “啊,是的。阿姜考受诸蕴拖累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四年前我去拜访他,看见了他的身蕴给他的种种困难。时刻需要依靠他人的照料。至于我,我没有恶身业。不 过,关于恶身业,即便是圣者,无论他们达到的层次如何,仍然得应付它们,直到最终从中解脱,不再纠缠。凡夫的心不得不与这种事物住在一起。然 而,善修的心,当这些事物升起时,它能够立即放开,维持它的平静、无忧、无执,不与它们牵扯在一起,就不必背负重担。如此而已。”


87.法的护佑方式

       素辇的一场大火,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大量财产的损失,深重的失落感。有的人甚至精神失常。人们川流不息地来见龙普,感叹自己过去做的善事,说: “我们从祖辈起就一直在寺院里修福、修法。为什么那个福德没有帮助我们? 为什么法不护佑我们? 大火把我们的家全毁了。”这些人有许多便不再来寺院行福德,因为佛法没有保佑他们的房子免于被烧毁。
       龙普说:
       “法根本不是以那种方式护佑人们的。那场火只是在行使它的功能。这说明破坏、损失、解散、分离,在这个世界上一直跟随着我们。至于那些修法的人,心中有法 的人,当他们遭遇这些事情时,懂得如何安置心,不让它受苦。那就是法的护佑。并不是它能够帮助你防止老、死、饥饿、火灾。根本不是那么回 事。”


88.惟有修才能祛疑

       当人们来问龙普有关死亡、重生、前世、来世的问题时,他从来没有兴趣回答。或者,如果有人争辩说,自己不相信天堂地狱真的存在,他也从来不试图讲道理,举 例反驳。反之,他会给人们这样一段建议:
       “修法的人没有必要想前世、来世、天堂、地狱。他们要做的,只是坚定、用心地循照戒德、定力、明辨的原则正确修持。如果真照课本上所说的,存在十六层天 界,修得好的人必然会上升到那些层次。或者,天界、涅槃不存在,修得好的人也不缺即刻当下的利益。作为高层次的人类,他们一定是喜乐的。
       “听别人的话,到文本里查,是不能消除疑问的。你必须下工夫修练,升起明确的洞见智识。那时候,疑问自然会瓦解。”


89.只想要这些吗?

       尽管人们成群结队地来看龙普,声称这人那人记得许多前世,看见他们过去是什么,前世的母亲或亲戚是谁,等等,接着想听龙普关于轮回重生的意见,龙普总是 说:
       “我对这类知识从来不感兴趣。只要有近行定就可以升起它。一切来自心。无论你想知见什么,心会赋予你那个知见——快得很。如果你只对这个层次的知识满意, 它的好处是,你会害怕转生低等域界。那样,你会下决心做善事、布施、持戒、不相互伤害。你能够微笑,你对福德的果报有信心。
       “至于灭除杂染、摧毁无明、渴求、执取、达到彻底灭苦,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90.不讲传奇

       我跟龙普一起住的多少年里,他从来不曾讲过传奇和娱乐性掌故——不讲佛本生传说,也不讲当代的故事。他的一切教导,讲的都是圣谛,纯净、简洁,讲述时位于 与个人无关的终极层次。再不然,他会讲几句经过仔细思量的评论,似乎十分地吝言惜语。哪怕在宗教仪式上作开示,或者讲述如何布施、如何持戒 时,他也是以一种极其超然的方式执教。多数情形下,他会说:
       “仪式与福德活动可以看成是善巧的手段,但从禅修者的角度看,它们引生的技能只是一小部分,如此而已。”


91.奇事

       阿姜曼纪念馆开幕式之后,龙普继续旅行,去康洞看望阿姜范。那个时候,汽车开到山洞所在的山脚下就不能再往前了,龙普必须走很长一段山路才能登上山顶。这 样一来他极其疲劳,沿路多次停下来喘气。我看见他如此受罪,心里十分难过。最后,我们到达位于山顶的大厅,阿姜范顶礼之后,碰巧阿姜帖也到 了。
       看见这三位伟大的阿姜因缘际会,聚在一起,听他们在宁静,微笑的气氛下友好地对话,我心里的痛感消失了,代之以大乐。
       阿姜范表达了自己对龙普的钦佩,他说: “您的身体十分强健。在这个年纪,还能一直爬到山顶。”
       龙普答:
       “我实在不那么强健。我已经看过了,知道自己没有恶身业。等到不能再用这个身体时,我会把它放下。就这样。”


92.续奇事

       我想你一定可以想象,在场的一大群居家人看见这三位伟大的阿姜聚在一起是何等地兴奋。这种机会是难得的。因此,来自素辇的两位摄影师开始尽其找机会拍 起照来。
       乘车返回时,两位摄影师看见人人想要那些照片,便宣布,他们会把照片放大到十二寸出售,所得的金钱,将用来帮助江帕森林寺。我心想,在一位阿姜的照片上贴 上售价,实在不是件好看的事。但车上几乎所有人都订 购了。
       等到摄影师们把胶卷冲洗出来时,却发现,他们花了那么大工夫照出来的二十多张照片,全部是空白,就像是无云的天空。于是,人人想得照片的希望破灭了。那三 位大阿姜的聚会,也是最后一次。


93.他亲见的真相

       当人们问龙普是否读过阿姜曼的生平故事时,他会答: “一些”。下一个问题就会是: “他们讲述的那些神通和奇事,您有什么意见?”龙普会答: “我跟阿姜曼住的日子里,从来没听他提过那些事。”
       平常龙普谈到阿姜曼时,只讲他的头陀苦行。他说:
       “下一代的比丘当中,我从来没见过一个能够像阿姜曼一样严格修头陀行的。他只穿破布做成的僧袍,自己缝、自己染。他从来不用任何人送给他的缝好的僧袍。他 一生住在森林里。他只吃自己托钵得来的食物,只从自己的钵里取食。即使他病重时,他仍然坐起来,让别人把供养的食物放进他的钵里。他从来不因 为戒律对雨安居和迦提那期间供养的必需品有宽额而多用。他从来不参与建筑工作。也从来不劝别人参加。”


94.以问答问

       因为我熟悉龙普很久了,当我问他一个问题时,他往往反问作答——那是他要我自己思考答案的方式。
       例如,我问: “阿罗汉的心洁净、明亮。他们能否准确预测下一次彩票的中奖号码?”他回答: “阿罗汉会对了解那种事感兴趣吗?”
       我问: “阿罗汉睡眠时会像普通人一样做梦吗?” 他回答: “梦难道不是行蕴造作吗?”
       我问: “有没有凡人,虽然自己杂染重重,却能够教别人成为阿罗汉?” 他回答:
       “有没有许多医生,虽然自己有病 ,却能够治好别人的病?”[1]

[1]中译注: 意为有的学者比丘知道某些经文,虽自己不能全悟,但把它传给他人,另一人听了之后在修证中洞穿其意。


95.龙普的习惯

       身: 他身体强健、灵活、匀称、气味干净、少病。喜欢一日一次洗温水浴。
       语: 他的音色低沉,但语调温和。他是一位寡言的人,说真语、说直语、言无算计。换句话说,他从来不暗示、不哄诱、不讥讽、不闲言、不乞求、不请原宥、不谈自己 的梦 。从来不讲佛本生故事,也不讲神话传奇。
       心: 有关他的一件事是真的——一旦下决心做某件事,他就会连续做下去,直到成功。他一贯仁慈、悲愍、安静、平和、忍耐。从来不发火,也不显示挫折或不耐。对遗 失的东西,从不烦恼。从不失慎。念住、警觉具足,心境始终良好。他似乎从来不苦。处变不惊。从不为不良心态所制。
       他一直这样教导我们:
       “试把事件,理解为事件: 它们升起、变化、接着消逝。不要为此悲苦。”


96.痛,但不介入

       龙普病重时住在朱拉隆功医院。第十七日,他十分疲劳,以至于医生给他插上了氧气管。午夜后,一位著名的比丘,带着一大群弟子前来拜见。我见情况特别,便让 他们进入龙普的病房。龙普右卧着,一直闭着眼。当那位比丘和他的弟子们对他顶礼时,那位比丘倾身对着他的耳说: “龙普,您还有痛受吗?”
       龙普答:
       “受与身依久按其自性存在,但我不参与那个受。”


97.安全的捷径

       1973年1月20日,龙普正要离开朱拉隆功医院,弟子们决定作一次供僧,把福德回向给过去建造这所医院,现已去世的前辈。
       仪式结束后,有几位医生护士前来拜见龙普,表达他们对他康复的喜悦。他们友好地评论说: “您的身体仍然健康、强壮。您的脸色光亮,好象没有生病一样。这可能是您的定力果报吧。我们没有多少剩余时间修定。有什么简单的捷径呢?”
       龙普答:
       “一有时间,就把它用于禅修。训练心、审视心,是一切法门中最快、最直接的。”


98.一切来自行为

       龙普一辈子从来不接受幸运时辰、幸运日子的说法。即使当人们直接问他: “哪天是出家的好日子?”或者 “哪天是还俗的好日子?”或者 “哪天是吉日、凶日?”他从来不跟那种想法走。他通常说: “哪天都好。”如果人们请他定一个吉日,他会要他们自己找,不然就说: “什么时候方便就好。”
       他常会如此总结:
       “一切来自我们的行动。好时、坏时、 吉时、凶时、福德、罪过: 这一切都来自人的行为[业]。”


99.不作秀

       龙普从来不作秀、出风头。人们要想给他照相,时间必须恰当。譬如他已经穿上了整套僧袍,预备听波罗提木叉戒经、或者准备传戒、或者参加什么仪式时,那时你 请他照相,就很容易。不过,如果他只是随意坐着,你要他起身穿好整套三件僧袍,摆好姿势照相,那就很难说服他。
       有一次,一位来自曼谷的女士,带来一条精致的毯子送给龙普,供他在冷季使用。几个月后,在热季当中,她碰巧又来拜见。她请龙普把那条毯子拿出来,放在他的 身边一起照相,因为上次她供养时忘记照相了。龙普不肯,温和地说: “没有必要。”即使她请了第二次,第三次,他还是说 “没有必要。”
       她离去时,我感到不安,于是问龙普: “您有没有注意到她有多么不满吗?”
       龙普微笑了,然后说:
       “我知道。她不满,是因为她有一颗不让她满意的心。”


100.重生的终止

       有一次,一位高年资的禅修导师来与龙普讨论一些极其高深的佛法问题,最后问: “有的高年资禅僧行止良好,激发起人们高度的崇敬心。连其他比丘也同意,他们在佛陀的教导中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可后来出了什么事,他们或者还俗、或者行为 不轨起来,与法与律背道而驰。那么,一个人必须达到什么层次的法,才不再有有和生?”
       龙普答:
       “严格持戒约束自己、修头陀行,是极其崇高可敬的行为。然而,如果你还没有发展你的心,达到提升的心与提升的明辨[1]的 层次,它总是有可能衰退,因为它还没有达到超世。实际上,阿罗汉不需要知道多少。他们只需要发展他们的心、明见五蕴、穿透十二因缘。那时,他 们就能够终止造作、停止求索、停止一切心的动作。就在那里,一切止息了。剩下的是清净、清洁、明亮——大空、巨空。”

[中译注:]提升的心和提升的明辨: 又译增上心和增上慧。


101.比较

       “求知、止疑的欲望,你在所有心智发达的人当中都能够找到。每一门科学、每一门学问的确立,都是为了让人们发问、求解。那时他们就会认真地学习、修练,达 到那门学问的目标。
       “不过在佛陀教导的领域,你必须以平衡的方式学习和修练。你的努力必须精进,才能亲自进入法的最高层次。那时,你就能亲自解除你的一切疑问。
       “这就好比一个从来没有见过曼谷的村夫。别人告诉他,曼谷不仅在其它方面十分发达,而且还有一面 ‘宝石墙'(大王宫宫墙的名称),和一座巨大的 ‘金山'(斯罗凯寺佛塔名),他决定去曼谷,以为可以从那座墙上得到一些宝石,从那座山上得到一些金子。等他终于来到曼谷时,有人指给他看: ‘那是宝石墙; 那是金山,'当即就止息了他的一切疑问和预想。
       “道、果、涅槃正是如此。”


102.最安稳的住处

       我记得1976年,从东北地区北部的两位禅修导师来拜见龙普。他们与他讨论修行的方式十分愉悦、感人。他们描述了自己长期跟随修学的那些阿姜的德性与成 就,他们说,那位龙普的心一直住于定中,这位阿姜心住于梵住,因此有那么多的人崇敬他; 那位龙普住于无量梵住,因此他的弟子不计其数,而且他总是安稳避险。
       龙普说:
       “一位比丘无论达到什么层次,尽可以住在其中。至于我,我住于觉知。”


103.续前

       当那两位比丘听说他住于觉知时,他们静了一静。接着请他解说住于觉知是什么情形。
       龙普解释说:
       “觉知是空性、明亮、清净,已经终止造作、终止求索,止息一切心理动作的心的正常状态——什么也没有遗下,不粘着任何东西。”


104.苦的终结

       龙普的言语清净,因为他喜欢讲真实的真相。他只讲述佛陀的教导的最高目标,他只讲佛陀的教言当中引向苦的终结的教言。你可以从他最常引用的佛陀教言中看出 来。
       佛陀说:
       “比丘们,有那么一个维度,其中既无地、亦无水 、无火、无风; 既无空无边处、亦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 既无此世、也无来世、无日、无月。我说有,有不来、不去、不住; 不生、不灭; 无立足点、无基地、无维持。这,正是苦的终结。”


105.他的最后一场疾病

       1983年早些时候,龙普从医院回来,这不是说他已经痊愈,只是他必须用极度的忍耐,再活八个月,活到人们已经为他开始准备的96岁生日的福德活动。随着 庆典的那一日的临近,他的症状开始不规则起来: 时而疲倦、不适、发烧。我问他,是否该把他送回朱拉隆功医院,但他说: “没有必要。接着他又说: “不许把我送去。因为去了也无益。”
       我回答: “上次您的病比这更严重,也恢复了。这一次一点也不严重。你一定能康复。”
       龙普说:
       “那是上一次。这不是上一次。”


106.接近死亡

       1983年10月29日,龙普的状况在下午1点后勉强稳定,但他的肤色特别明亮。弟子们——居士、镇居比丘、林居比丘——大批大批地前来祝贺。
       下午3点,一大群林居僧来拜见龙普,他坐了起来,与他们论法。他以清晰的声音,对整个修行道作了讲解,就好似他在排解他们的一切疑问,总结他所传授的全部 禅修指南。
       晚上将近10点时,龙普要我们把他放在轮椅上,推到他的小屋外。他温和地环视着整个寺院,没有人意识到,那是他最后一次观看屋外的事物。


107.临终忆法

       夜里十点后,龙普让我们把他抬回屋里。他躺着,身后垫着一个大枕头。他要屋里的八九位比丘诵吉祥七诵给他听。接着要他们诵 《觉支经》三遍、《十二因缘》三遍。接着他要我们诵《大念处经》,不过我们当中没有谁会背诵。于是他说: “打开课诵本,照着念。 ”周围却找不着课诵本。幸好一直在照料龙普的阿姜普萨随身带有一本皇家课诵本,于是拿出来翻前翻后地找那一页。最后龙普说: “拿来,”看也不看,把书一翻说: “就从这里念。”全屋的比丘们个个惊讶,因为龙普打开的正是172页《大念处经》。那篇经文极其长,两个多小时才诵完。他一直静静地听着。


108.临终之语

       我们诵完《大念处经》后,过了片刻,龙普开始从头到尾讲述佛陀的般涅槃。我在此只引用他的结束语:
       “佛陀没有在他证得的禅那中涅槃。当他离开第四禅时,他的名蕴即刻全部止息,无余。换句话说,他允许自己的受蕴在心的觉醒状态下,在正常的人类心序流中止 息,带着全副念住与警觉,绝无其它心态的显现而遮蔽、迷惑心。这就是完全自处的心。你可以称它为大空、原初宇宙、涅槃,等等。那就是我一直修 练求达的境界。”
       那就是龙普的遗言。

109.都市中的瞬间野外

       让我们回想一下近百年前发生的若干事件。龙普一行四位头陀与沙弥,离开了阿姜曼带领的一群人,游方于加拉信府的塔-康妥地区。在穿越密林时遭遇了种种危险 与磨难: 不仅是野兽,还有疟疾。最后,一位可怜的比丘抵挡不住疟疾,死在了其他比丘的跟前。更糟的是,当龙普带着一位小沙弥与其他人分开,进入库卡文村附近的另一 座森林时,又遭遇了疟疾,它就在龙普的眼前夺走了沙弥的生命。没有药品,龙普无措地在一边看着。
       现在我们回到1983年10月30日凌晨4点发生的事件。野外的情景瞬间闪现在龙普的房间里,虽然他病情沉重,却没有一个护士、没有一滴输液,只有龙普的 僧伽弟子围绕着他,像是护卫着他彻底解脱,在无余死亡中放下色身——清净、寂止、和平。


110.适时离去

       佛陀追求真谛凡六年,证得觉醒的时刻,是在清晨,也就是四点之后。觉醒后传法45年,每日清晨四点,扩展他的觉知,观视下一日当传法于谁。般涅槃来临时, 他选择了同一时辰。
       一束造作于1888年10月4日在素輦府帕萨村升起,逐阶成长、发育,操行可敬、端正。着僧衣直至命终,行持足堪表率,真为 “世间无上福田。”为了自己的真正福利与他人的真正福利, 他具足而作,直至1983年10月30日。就在那天 的清晨4时13分,龙普倏然放下了他的色身。
       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弟子们——居士、出家人、镇居者、林居者——早已聚集在一起,为龙普96岁度完第八个年轮做贺岁福德,好似为他的圆寂作了 充足的准备。


111.没有恶身业

       只有那时,我懂得了龙普说他没有恶身业的意思。
       他年届96,依然身体健全、精神矍铄、清洁、平和。念住、警觉随时具足,不受耄昏健忘之苦。
       死亡来临时,他无痛、无苦,静静离去。没有给照料他的人带来身心上的不适,没有多费医护、多费药品、多费他人的时间。
       黎明将近,周围无人声物态的嘈杂,连树叶也悄然静谧。空气中透着清凉,细雨如雪,飘然而落。在这寂止之中,龙普——清净的圣僧——放下了色身。惟有他的遗 德,令我们感铭无尽。


词汇表

• Ajaan(巴利语 acariya): 导师;阿闍梨。 • Appana samadhi: 安止定,最高层次的定。 • Arahang: (巴利语: araham): 阿罗汉; 尊贵者; 清净者; 佛陀的名号。 • Brahma: 梵天; 字面意义是 “伟大”。居住在最高天界层次之一的天神。梵住心乃是四种心理素养——慈、悲、喜、舍——这些心态使人在死后转生为梵天。 • Buddho: 觉醒; 觉悟; 佛陀。 • Deva: 天神; 字面意思是“发光者”。一位地居神或者多层天界之一的居住者。 • Dhamma(dharma): 法; 事件; 现象; 事物实相; 其内在性质; 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了顺应自然法则人们当採取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了实证不死之境界,人们当培育的心理素质。在引申意义上,法(大写的Dhamma) 也指任何传授上述原理的教义。因此佛陀之法既指他的言教,也指这些言教的所趋的目的,即涅槃体验。 • Dhutanga: 头陀支; 苦行。这是比丘们为了斩断心理杂染和对生活必需品的执取,自愿选择的修行途径。一共有十三支,包括: 着弃布缝起的僧衣(糞掃衣); 只用一套三片僧衣; 常行乞食; 次第乞食,不绕避施主; 一日一食; 自钵中取食; 饱后不吃余食; 住野外; 住露地; 住树下; 住冢间; 住随处被指定处; 常坐不卧。 • Jataka: 本生经: 讲述佛陀前生的故事,常有传奇色彩。 • Jhana: 禅那:专注单一所缘(概念或体感)的深度禅定状态。 • Kamma(karma): 业; 导致存在与出生[有生]状态的有动机 的行动。 • Khandha: 蕴; 聚集体; 总体个性与感识[sensory perception]的身和心的构成单元,从中造作起人的自我感。一共有五蕴: 色蕴(身体现象)、受蕴(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想蕴(心理标籖、概念)、行蕴(思维构成)、识蕴(六种感官意识) 。 • Luang Phaw: 龙波; 尊敬的父亲; 师父。对年长比丘的敬意称呼。 • Luang Pu: 龙普; 尊敬的祖父.对一位长老比丘表示极大敬意的称呼。 • Luang Taa: 龙榻: 尊敬的外公; 含有的亲近感多于敬意感。该词通常,但也不总是用于称呼老年出家的比丘。 • Magga: 道。特指趋向苦的止息之道。四条超世之道——更贴切地说,是一条具有四个精细层次的道——即是: 入流道(进入涅槃法流,只将重生七次)、一还道、不还道、阿罗汉道。 • Nibbana(nirvana): 涅槃。心从贪、嗔、痴、名色之绑束中的解脱。因该词也指火的熄灭,故含有静止、冷却、安宁之义。(据佛陀时代的物理学,万物或多或少都含有火的潜在属性。 激活时它抓紧並受制於燃料。熄灭时则获得解脱。) • Paticca-samuppada: 十二因缘。对结合起来造苦的身与心的诸因素的分析。 • Patimokkha: 波罗提木叉。两周一次持诵的比丘227戒。 • Phala: 果。特别是四条超世之道任一之果(见“道”)。 • Phra: 帕; 尊者; 对比丘的常用称呼。 • Sambojjhanga: 觉支; 觉悟的因素。一共有七支: 念觉支、择法觉知、精进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 Sangha: 僧伽。跟随佛陀的弟子团体。常规意义上,指佛教僧侣。理想意义[ariya,圣义]上,指无论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练成就解脱的第一种出世品质[初果]者。 • Sanghadana: 供僧; 赠与整个僧团而不是特定个人的礼物。 • Sati: 念; 念住。 • Sutta(sutra): 经; 经文。 • Vinaya: 比丘戒律。佛陀把他的教导称为 “此法律”。 • Vipassana: 内明; 毗婆奢那。 • Wat: 寺院; 道场。 • Yakkha: 夜叉。一类凶厉的精灵,通常出没树木、山丘、洞穴。

最近訂正 1-29-2011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免费发行。 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 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