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觉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见身心的实相

心念处

来自法藏
法藏讨论 | 贡献2023年2月15日 (三) 10:3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心念处篇》 ==== 1. 心念处,即持续地紧随着观心。 紧随而观是指:各种境界或状态在心中生起 之后,才去知道。 而非守株待兔式地等着看会有什么生起。 如果这样守株待兔,就没什么可观的了, 因为心会安安静静、空空如也。 如此紧盯心是不行的, 无法开发智慧。 <small><p align=right>2010年10月27日A 00:18:06~00:18:26</p></small> 2. 为什么必须紧随其…”)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心念处篇》

1. 心念处,即持续地紧随着观心。 紧随而观是指:各种境界或状态在心中生起 之后,才去知道。 而非守株待兔式地等着看会有什么生起。 如果这样守株待兔,就没什么可观的了, 因为心会安安静静、空空如也。 如此紧盯心是不行的, 无法开发智慧。

2010年10月27日A 00:18:06~00:18:26

2. 为什么必须紧随其后地知道? 因为观心无法觉知到当下这一刻。 烦恼与觉性无法同步生起。 何时觉性生起,何时烦恼便会灭去, 就没什么可观的了。 因此,观心是不断地紧随其后地知道, 别“想知道”,别“想观到”。 要等感觉生起之后,再去知道。

2009年5月3日 00:15:35~00:16:01

3.有些人发懵:隆波教导的是什么?觉察在心中生起的境界或状态?他们以为隆波教导的是猜心,就来问:“是要猜测别人的心吗?” 我们不去猜测别人的心。那样的神通称为“他心通”,是外道的教导;教导法方面的神通,是“教诫神通”。它们完全是两回事,有着天壤之别。隆波引导各位去练习观察自己的心的境界或状态,并非教导“他心通”。

2010年10月10日A 00:27:47~00:37:07

4.谨慎于身口,而非压抑心。观心生气,并非让生气消失。

2008年11月23日B 00:36:59~00:37:07

5.关于他心通—— 有人问别人: “你正在想这件事,对吗?” 看见了吗? 如此揣度人心, 只是为了让别人惊叹, 然后来供养和礼敬我们。 教诫神通—— 教导别人如何去观察境界。 观察境界,这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不会观境界或状态,就别谈修习毗钵舍那, 多少生多少世都不会在法上有结果。 因此,要训练观境界或状态, 训练心安住,不要让心迷迷糊糊、恍恍惚惚。

2010年10月10日A 00:28:23~00:28:57

6.“心跑掉”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跑进概念的世界里,即迷失于念头之中;另一种是跑去紧盯色、紧盯名。这两者都不是“觉知”,都属于“心往外送”:送心去与呼吸在一起,送心去与腹部在一起,送心去与脚在一起……“心往外送”,是在什么之外?不是在身体之外,而是在“觉知”之外,在“觉知、觉醒、喜悦”之外。真正的心安住是:心不再跑掉,且没有丝毫的强迫。

2011年2月26日A 00:13:40~00:14:14

7.要常常及时地知道“心跑去想”。并不是要知道“想的内容”,而是知道“心跑去想”了。

2012年8月24日B 00:05:37~00:05:43

8. 觉知有三项原则。 第一项:觉知之前, 别去寻找,别守株待兔, 要在感觉生起之后才去知道。 第二项:在觉知的过程中, 要像局外人一样有距离地旁观,别跳进去紧盯。 何时紧盯,何时就变成修奢摩他了。 第三项:要保持中立地知道。 在我们知道境界之后,生起满意,及时知道; 生起不满意,及时知道。 常常及时地知道在心中生起的满意和不满意, 接下来,心将会自行保持中立。

2009年5月3日 00:28:13~00:28:52

9.先有“生气了”,然后知道“生气”; 先有“贪了”,然后知道“贪”; 先有“走神了”,然后知道“心走神了”。 要有“了”这个字。

2009年5月3日 00:15:21~00:15:34

10.要先让带“了”的境界清楚地呈现出来:哦,生气了!哦,贪了!哦,心走神了!等那个境界先生起了,然后才紧随着知道,这称为“心随念”。

2010年10月27日A 001751~001805